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96|回复: 0

[散文] 由上巳习俗说分餐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29 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上巳习俗说分餐制》
文/午午


上巳节,是一个古老的称谓。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是上古人们对上巳节俗的描绘。春气暖熏,春风多情。时花应序而开,春心应节而漾。三月三,在今天的社会看来,似乎更适合汉学拥趸们去大肆宣扬一番,文的用诗词,舞的用汉服,各各体现不一样的春色无边。

循古礼造古韵,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也是对这个民族文化历史深深的认知和礼敬。此风当为业内称许也。

不排除业外的议论,有不解的、有鄙夷的、有痛斥的,当然也有无所谓的。这是一个相对自由的时代,各种思想并存,各种学派流派共生,它们有互为促进,也不免互为抵制。如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闪闪的金子,有价值有意义的傲立。

上巳节,今天我们不长衫宽袖裙裾拖地、袅娜生姿的着装;上巳节不沐浴祈求祛邪降福,没有曲水流觞的趣致横生的罚酒诗诵。今天的上巳节,还存有踏青。踩踏春气催生的草芽。春风吹又生,绵绵不绝草的生气似乎从足底导入,这个春加注给自然的活力。

不论繁文缛节的古礼,还是今天随性洒脱的新潮,都是时代的特征,怀古而郑重,循礼不妄测。华夏数千年灿烂的文明里,太多的礼数讲究,太厚的文化底蕴。上巳节只是一朵浪花。说到习俗,不得不因为这个千古不遇的庚子春节封城大事件,而说说分餐制。

分餐而食,要从远古说起。

最早的史前氏族文化阶段生产力低下,只能通过共同劳作来求得生存,生产资料实行严格的均分制度,食物共有, 可谓是“天下为一家,而无私织私耕,共寒而寒,共饥其饥”。

食物加工后按照人数平分,再各自进餐,这是最原始的分食制。

这种饮食模式持续十分漫长,即便后来开始向家庭生活过渡,氏族内部出现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分食模式也没有被改变。

到商周时期,中国人开始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人各一份。随着食材日渐丰富和加工日趋成熟烹饪技艺,而形成了宴饮的公共饮食方式。魏晋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融合,带来了饮食风俗的变化,开始同桌而分食。

唐末宋初更加多元化,教坊酒楼、勾栏瓦舍等公共饮食空间的出现,促使饮食走向商业化,这是民众饮食文化的一次重要改革。围桌进餐不早于北宋,美食开始从豪门贵族走向民间,丰富百姓的饮食活动,好客风兴起,劝菜流行。通过同桌共食来拉近主客之间的距离。按当时的理解,能与人共桌吃饭,同吃一盆菜,就是一种“与有荣焉”的人际关系建构,“敬陪末座”也不会计较,觥筹交错间呈现出一种人情社会的彼此认同。

从饮食菜系烹调技艺到酒文化,他们简直是一对黄金搭档,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追求,带动了酒文化的盛行,而酒桌习俗又契合了菜肴需要相佐的需求,把与有荣焉升华到人情世故交际的层面。

不但如此,饮食之外还有更多围绕的讲究,逐步约定成俗。比如筷子的尺寸,用法禁忌。

庚子年春节这场突来的瘟疫,选了一个令人无奈苦笑的时间段,一年中最为正式隆重的春节。严峻的疫情迫使这个厚重文化底蕴的国度,改弦易张,换了个新年俗。隔离,这是对围桌共餐文化的一种锋利的切割,切断的是危及性命的可能。

因为生命和族脉保全,比习俗更重要。
这场特殊的战役,载入史册。习俗纪要里添上浓重的一笔,醒目的那一笔不言败的精神。一切无关生活必须用品的行业关闭,为抗疫而战斗的团队再一次回到远古的分餐而食。

多年以后,会不会流行隔离的习俗?不得而知,只大约以为,本性小恶当抑不可放任,病毒的出现不是偶然,口罩纯粹不得已。捂住了口唇,捂不住对生命的热爱珍惜。泱泱民众不能杀毒,那就阻隔传播。

春天,是应该去迎接暖风撒手风筝的,是理应相约湖畔观垂柳,明朝浅唱陌上花。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4-5-20 05:47 , Processed in 0.040811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