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2|回复: 0

[散文] 浅论毕节作家陈学书的文学风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8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论毕节作家陈学书的文学风格
高致贤
陈学书是我们贵州省毕节市的赫章县人,尽管英年早逝,但他仍然是一位在贵州乃至全国文坛都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创作以小说为主,尤其擅长中短篇,其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地域特色。
总的来说,陈学书的文学风格可以概括为:根植于黔西北大地的“山地现实主义”,融合了浓郁的乡土情怀、冷峻的人性剖析和强烈的时代悲剧感。
以下是其风格的具体剖析:
1. 深沉厚重的“山地现实主义”底色
陈学书的小说深深植根于黔西北(乌蒙山区)这片贫瘠而雄奇的土地。他的现实主义不是客观的描摹,而是带着深沉的体温和情感的投入。
环境作为“角色”:他笔下的山峦、沟壑、村寨、天气不仅仅是背景,而是几乎成为一个有生命、有性格、能左右人物命运的角色。这片土地的闭塞、贫瘠、严酷,直接塑造了人物的生存方式、思维模式和悲剧命运。
对乡土社会的深刻洞察:他精准地描绘了上世纪中后期贵州山区农村的社会结构、伦理关系和生存状态。宗族观念、邻里纠纷、权力与人性的博弈,都在他的笔下得到真实而残酷的展现。
2. 冷峻悲怆的悲剧美学
陈学书的小说具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怆感。他善于书写在极端环境和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挣扎与毁灭。
“小人物”的悲剧:他的主人公多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乡村知识分子、基层干部。他着力刻画他们在命运重压下的无奈、坚韧以及最终的悲剧结局。这种悲剧往往不是个人的偶然,而是时代与环境的必然,读来令人深感压抑和震撼。
人性在极端境遇下的拷问:他常常将人物置于生死、道德、伦理的绝境之中,冷静甚至近乎残酷地审视人性的复杂与黑暗。善与恶的界限变得模糊,求生本能与道德坚守激烈冲突,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地域的、对普遍人性的深刻探讨。
3. 浓郁的地方色彩与乡土语言
作为一位地道的贵州作家,他将黔西北的地方风情和语言特色融入了文学创作。
方言土语的娴熟运用:他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叙述语言,都带有地道的贵州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不仅增强了真实感和生活气息,也让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黔味”。例如,他使用“憨包”、“归一”、“鬼火戳”等方言,让人物瞬间鲜活起来。
民俗风情的自然呈现:山歌、傩戏、特定的丧葬嫁娶习俗等地方文化元素,被他自然地编织在故事情节中,成为推动叙事、塑造人物、渲染氛围的重要手段。
4. 凝练而富有张力的叙事艺术
陈学书尤其擅长中篇小说,这要求他在有限的篇幅内构建完整的世界。
结构严谨,悬念迭起:他的故事结构往往非常精巧,开篇便能抓住读者,情节推进紧凑,充满内在的张力与悬念。他善于设置伏笔,并在关键时刻引爆,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细节描写精准传神:他惜墨如金,但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选择。无论是人物一个细微的眼神、动作,还是环境的一处特写,往往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服务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
代表作品风格举例
《山国》:这部中篇小说是其风格的集大成者。它描绘了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山地王国”在面临外部文明冲击时的崩溃。作品将山地的雄奇、人性的野蛮与崇高、时代的变迁融为一体,悲剧感极其强烈,是其“山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十万大山》:从标题即可见其与环境搏斗的主题。作品充满了生存的艰辛和人与自然的对抗,展现了人在绝境中迸发出的惊人生命力与毁灭性。
《虎年失踪》:这类作品则带有更多的悬疑和传奇色彩,但内核依然是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陈学书的文学风格,是在贵州黔西北这片特定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一朵“恶之花”。它不娇艳,不讨巧,甚至带着泥土的粗粝和命运的苦涩。他以冷峻的笔触,描绘了山地子民的生存图景,记录了特定时代的社会变迁,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对人性深度与广度的勘探。
他的作品,是了解上世纪贵州乃至中国西南地区乡土社会与人民心灵史的重要文学窗口。尽管他的名声在今天可能不如一些更主流的作家响亮,但其作品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使其在贵州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025.11.2。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5-11-8 12:17 , Processed in 0.039218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