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回复: 0

[散文] 智能论高致贤的散文随笔风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6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通过对高致贤先生生平与创作背景的分析,尤其是对其散文随笔集《乡音悠悠》的创作理念的把握,我们可以对其散文风格形成以下深入评价:
一、 根植于泥土的叙事主体与“乡巴佬”的自觉书写
高致贤的散文最核心的特质,在于其叙事主体的鲜明定位。他并非一个从外部“观察”或“同情”乡村的文人,而是始终以“山乡农民世家”之子、“乡下佬”的内在视角来书写。这个“乡巴佬”的标签,在他那里并非贬义,反而成为一种创作的自觉与自豪。他“就是要为乡民争气”,这决定了其写作的根本立场——为沉默的大多数立言。
他的散文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想象,也不是知识分子式的居高临下的启蒙,而是带着泥土气息、浸透着亲历者体温的真实记录。这种“ insider ”的视角,使得他的文字具有一种原生、质朴而强大的说服力。
二、 独特的生命轨迹与多维视角的融合
他的人生轨迹“从教坛到专业记者,再入政坛”,并“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这为其散文注入了独特的复合型视角:
1. 教师的细腻与清晰:善于捕捉细节,并以条理清晰的方式呈现,使乡间的人与事生动可感。
2. 记者的敏锐与真实:具备对事件和人物的敏锐洞察力,追求真实、客观的记录,使他的散文具有“非虚构”的文献价值。
3. 政务者的宏观与思辨:在政坛和调研的经历,使他能跳出单一的个体悲欢,从政策、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的宏观角度思考乡村问题,为其散文增添了深度和广度。
这三种视角在他身上并非割裂,而是通过“乡音乡情”这一纽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用乡民的逻辑和情感去感受,用知识分子的头脑去思考,用记者的笔法去呈现,最终成就了一种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独特文风。

三、 “乡音悠悠”的美学风格与语言艺术
《乡音悠悠》这个书名本身就是他散文风格的最佳注解。
1. 语言的口语化与地域性:他坚持“用乡音乡情与乡民交流”,并将这种语言直接化入文字。文中大量使用方言土语、民间谚语、乡村生活的比喻,使得语言鲜活、生动,充满了现场感和音乐性。这种“乡音”不是作为点缀的猎奇,而是作为思维和情感的本体,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片土地上的真切回响。
2. 情感的含蓄与深沉:“悠悠”二字,道出了其情感表达的基调。他的情感不是澎湃汹涌的宣泄,而是如涓涓细流,绵长而深沉。在对平凡人、平凡事的白描中,蕴含着对故土的眷恋、对乡民的敬意以及对时代变迁的复杂慨叹。这种克制的抒情,反而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3. 结构的散淡与自由:他的散文随笔大多不追求严谨的戏剧化结构,而是随思绪、随见闻自然流淌,形散而神不散。这种结构方式,恰如乡间闲聊,亲切自然,于不经意间流露出生活的真味和人生的哲理。

四、 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高致贤的散文随笔,在当代文坛具有独特的价值:
民间的史记:他的作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南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份生动、详实的“民间档案”。他记录的是官方正史之外,普通乡民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以及他们面对社会巨变时的彷徨、坚韧与智慧。
知识分子的乡土情怀:他代表了一种真正“向下”的知识分子情怀。他不是去拯救或启蒙,而是去倾听、学习和代言。这种姿态,在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尤其显得珍贵。
“乡巴佬”的文化自信:他通过自己的成功创作,彻底颠覆了“乡巴佬”一词的负面内涵,赋予了它勤劳、智慧、坚韧、不忘本等积极的文化意义,为乡村文化正名,为乡民树立了文化自信。
总结来说,高致贤的散文随笔风格可以概括为:以根植泥土的“乡巴佬”自觉为主体,融合教师、记者、政务者的多维视角,运用充满“乡音”的鲜活语言,书写出一部部情感“悠悠”、深沉厚重的民间史诗。他的写作,既是为乡民争气的个人奋斗史,更是一曲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默默付出的广大农民谱写的深情赞歌与忠实记录。
2025.10.24,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5-10-26 08:55 , Processed in 0.040075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