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4|回复: 0

[散文] 高致贤2012年向母校汇报提纲连载之6 盘存我的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8 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致贤2012年向母校汇报提纲连载之6
盘存我的作品
一不留神就迈进了古稀门槛了,赶紧对尚能记忆的60余年作了一次盘存,粗略统计一下,有些硬、软件还可聊以自慰。
  
一、已发表600多万字的作品。1958年开始业余写作,到2012上半年计,已有《我亲历的“大跃进”》、《“文革”日记》等几千件,约600多万字的新闻、文艺、理论等类作品在中央和全国31个省(市、区)的《人民日报》、《山花》、美国的《星岛日报》100多家国内外报、刊、台和网站刊播,其中有《中国农村致穷纪略》、《蚕蛹的回顾》等200多篇(首)诗文分别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贵州新文学大系》、黔西北文学史》,《枫叶集》、《贵州杂文集》等50多种纸版合集;有《挥舞银锄绘彩图》等20多篇(次)作品获省和全国好新闻和优秀作品奖。
二、留下8开大小装订成册的《习作草稿》65本,累叠总厚1.82米,超过我的身高0.13米。还有21个文书档案袋散装的未计在内。这仅是1964年8月——2004年3月——我运用电脑写作之前存下的部分新闻、文学手稿,论文稿不在内。写得多而发表少,从中可窥我写作艰难的轨迹之一斑。
三、现存奖证(状)127个。其中,全国性的12个,省级35个,地级38个,县级42个。文革中带派性的奖不算,到90年代需要交钱的“买奖”我拒绝,所存均为政府组评选的好新闻、好作品、优秀通讯员之类的正规奖。
四、存档几百封亲笔信。分为家书、友函、读者信、指导信、征稿信。均是亲笔直接写给我个人的。其中有《诗刊》副主编邹荻帆、《解放军文艺》主编李瑛、中国作协理事何士光等名家和《山花》、《花溪》等文学杂志编辑写的;澳门华侨作家许均铨、杂文报首任执行副主编储瑞耕等文友交流的;还有许多素昧平生的读者写来的。家信主要是孩子们读大学时写来的。时下的书信已被电波取代了,我的这批信件已成为收藏品,它将会比收藏的粮油等票证更具人情味。可惜的是1988年以前的家信、友信、读者信未收存,我写出去的信也未留底稿,现在已是万金难买亲笔信了!
五、保存50多个工作笔记和新闻采访本。到2005年,我已不再用笔记和采访本了,可在之前的30多年里,搞行政时调查研究的笔记本和搞新闻的采访本计有50多本,每本都记录着我县一些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或县、区、乡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活动情况,其中,绝大多数没有公开发表过,对后人写县志、研究全县上世纪中、下叶历史具有一定的原始材料价值。
六、保存一套读“毛选”的笔记。文化革命中我利用无事可干的充裕时间通读《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每读完一篇都写笔记或心得,篇幅长的要写几篇。第五卷读了大部分后中断。这些心得与笔记中虽然有应付时局的成份,但大部分反映我的真实思想,也表现当时的社会背景。
七、现存三本“留言簿”。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用名片的人很少,师生、学友、文人相聚,常以临别赠言共勉。我干文化、新闻工作的社会活动多,留下3个《留言簿》,其中有人民日社社长秦川、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作家出版社社长张胜友,中国青年报副总编陈小川,诗人杨子敏,当然也有戴晴等的留言。这些留言情深意切,均有启迪作用。我还在留言簿上眉批一些读后感,迄今读来情趣盎然。
八、已写了87集日记本。我写日记始于1960年,开始时断断续续,自1963年3月5日学习雷锋以来,我坚持天天写日记,迄今未断。外出必带日记本,火车、飞机上过夜也动笔,几次住医院在病床上写。有次为邻居扯下屋檐着火,右手烧成重伤,治疗期间我也学用左手写。开始用薄本子写,为好收藏,我将前10佘年写的装订成4厚本,取名《镜子集》,并用编号机逐页打上号码;到2000年以后,采用特定的本子,每年写一本。今年写的已是第88号本了。几百万字的日记,记下我40多年的苦乐悲欢,也记下我亲历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它是我的重要精神财产。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5-10-20 17:53 , Processed in 0.044619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