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1|回复: 0

[散文] 醒着的梦呓——上善治若之辩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4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醒着的梦呓——上善治若之辩微
水之为德,亘古通今帛书言“上善治水”,通本曰“上善若水”,一字之差,而意蕴殊途。帛书之“治”,如大禹疏浚,以人力合天道,使水“利万物而有静”;通行之“若”,则取水之柔德,喻“不争”以近道。然则治者,法自然也;若者,效其德也。二者殊途而同归,皆以水为镜,照见大道玄微。
观水之性,静动相生。帛书谓“有静”,言水虽利万物而自持清静,不扰不躁,犹若君子修身,内养其德而外济苍生。通行本言“不争”,则重其谦下之德,如江海处低而纳百川,似圣人不矜而天下归。昔李冰筑都江堰,因势利导,以“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治水,正合“治水”之精义;今人效“水式管理”,柔性经营,以“利而不争”化职场干戈,又得“若水”之神髓。
水居恶地,道隐无名两版皆言“居众人之所恶”,盖污淖低洼,人所避之,而水甘处其下,反成滋养之功。此犹范仲淹“先忧后乐”,屈己以利民;亦似当代基层治理,躬身琐碎而普惠众生。老子云“几于道”,盖道本无形,而水以卑下、包容、恒顺之性,近乎道体之虚通。
古今之水,其德未迁帛书“治”字,蕴先秦黄老之术,以有为契无为;通行“若”字,彰汉后儒道交融,以喻德化人心。
然今之世,生态崩摧,资源匮竭,尤需“治水”之智以调衡,亦不可失“若水”之德以养心。譬如“海绵城市”,纳蓄降水,是“治”也;而市民节水净流,惜物爱人,是“若”也。
故曰水之为喻,可治可若。治者,法其用;若者,师其神。双璧合辉,方见老聃之全德。故而,当以帛书之务实,合通行之超然,使古智今用,上善长流也。
七律——上善治若之
帛书治水法阴阳,若水通行柔喻刚。
静动相生涵德厚,争谦各显掩平常。
李冰堰口疏洪涝,范相堤边济贾商。
今古沧波同一脉,濯缨濯足自汪洋。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5-9-15 14:33 , Processed in 0.040455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