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着的梦呓——民心为道心 帛书版《德道经》有云:“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此语虽简,意蕴深广。 所谓 “无心”,非空寂无知,乃去私欲之障,弃主观之执;所谓 “百姓心”,非一人之念,乃万众之愿,苍生之求。圣人不以己心为心,而以民心为心,此乃治道之根,德行之本。 观乎往古,商汤祷于桑林,以六事自责,“政不节与?民失职与?宫室崇与?女谒盛与?苞苴行与?谗夫昌与?” 其心在民,故雨泽降而五谷登。汉文亲耕籍田,除肉刑之酷,减田租之重,露台之费不营,弋绨之衣常服,盖因深知 “民者,国之本也”。此皆 “以百姓心为心” 之明证:圣人之 “无心”,实为大有心 —— 心系黎元之饥寒,情牵黔首之苦乐。 时至今世,其道亦然。有扶贫干部踏遍千山,以百姓脱贫之心为心,方得 “全面小康” 之盛;抗洪抗涝之际,军队政府官兵逆行灾区,以民生求生之心为心,乃成 “生命长城” 之固。更有社区工作者,记百家难事,解千户烦忧,虽无圣人之名,却行圣人之实:以居民之所盼为工作之向,以群众之所恶为整治之标。 由此可见:圣人者,非高居云端之偶像,乃融入众生之公仆。其 “无心”,是放下傲慢,“以百姓心为心”。古之圣王如此,今之贤才亦当如此。唯此,方能如江海纳百川,似春风化万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 “与民同乐,为民分忧” 的不朽足迹。 七律——民心为道心 圣人无己体群情,百姓为心治道成。 汤祷桑林消旱魃,文除肉刑惠苍生。 扶贫踏破千山雪,抗涝撑开万里旌。 自古贤明同此理,谦卑终得载舟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