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贤文革日记摘抄第三章之9 1968.9.6. 星期五 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今晚广播:我国西藏、新疆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革命委员会同时光荣诞生,取得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这两个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除台湾省外,实现了全国山河一片红。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全面胜利,…… 1968.9.10. 星期二 晴 今天,黄茗同志送我一本《毛主席语录》,我多么感动啊!记得在斗争困难的时候,她曾送给我一本《毛主席语录》,给我增加了无穷无尽的力量,使我战恶风、斗恶浪,战胜了重重困难,赢得了胜利。后来我又将那《毛主席语录》转送给一个有困难的社员,并告诉他我学习后的收获! 目前,正面临艰巨的斗、批、改任务,她又给我送来了精神力量。这是对我的最大关怀、最大帮助。这是真正的革命同志的帮助,又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除主要源于党的关怀培养外,还来自革命同志的帮助。 1968.9.11. 星期三 晴 今天20点30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从旧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数或大多数是能够同工农兵结合的,有些人并有所发明、创造,不过要在正确路线领导之下,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彻底改变旧思想。这样的知识分子,工农兵是欢迎的。” …… 1968.9.12. 星期四 晴 今天,将学习班的队员全部分到区社搞“三秋”,我分到百纳区。 到农村工作,这是我的迫切要求。 我调县里工作才两年,也是搞文化大革命的两年,虽然朝日处在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中,但由于自己所在的机关离农村始终有些远,无形中就与贫下中农划了个界限,与贫下中农的感情渐渐淡薄了。我这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开始工作在农村的青年,离开农村久了就不习惯。我不念城市高楼,我却愿住在农村茅房里和贫下中农一道改变农村的穷面貌,让大家都住上高楼。我不愿个人吃白米白面,我却愿到农村参加生产。我不能忘本,坚决面向农村。 1967.9.16. 星期一 阴雨 当我碰到一些具体问题想不通的时候怎么办?最近我已形成一个生活的固定规律:当对某件事情想不通的时候,先不要想这件事情。把这个事情放下,很好地想一下毛主席关于这方面的教导,想到了,就把事情和毛主席的指示加以对照,自己对了就坚持,自己错了就改过,再追索一下对错的原因,从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对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想一想,不想是不对的,想又必须有个想的标准,绝不能忽思乱想,更不能只从个人的利益出发着想,要以全国六亿人民的利益为基础来着想。 1968.9.18. 星期三 阴雨 今天,革委组织下区社的宣传队正式分配了,军代表宣布名单,我分到沙厂。我虽然早就准备到艰苦的地方去,但听到正式分配到沙厂时,脑海里不禁闪出:偏僻、边远、高寒、分散等。平时人们对沙厂的印象一齐浮现出来。我虽没有提什么意见,也没说不去,但为什么头脑里会浮现这些东西呢?…… 1968.9.21. 星期六 阴 汽(货)车奔驰在万山丛中,公路像舞女的飘带,蜿蜒曲折,前面没有路标,因为这条路还未交给交通局管理。但那些“陡坡”、“急弯”、“险坡”、“鸣号”等警示信号,随时在坐惯车的人的脑海里闪现。所以他们随时发出警惕声,有的乃至惊叫!我这个没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倒还无所谓,反正汽车走就是了,反而显得大胆些。我以为反正都是公路,都是汽车,为什么要怕呢?其实,真正有生活经验的人倒是知道厉害的。不过,有的把经验用反了,反而把自己吓得不敢行动。从这里,我体会到青年人的敢闯。只要他们善于学习,前进就更加有力量了。 我们到了沙厂这个人们一向称为最偏僻的山区,给我的印象也还好,它根本不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可怕,也是一个边区的好地方。这大概是我在农村生活惯了的缘故吧?我要努力工作。 追记:当时的沙厂区原始森林多,是我县处理犯错误干部“充军”的地方。原造反派夺权后的派斗升级为武斗,无暇无力来管制我们这些“走资派”、“保守派”了,便以搞“三秋”为借口把我们赶到沙厂去,那时离高寒山区的秋收、秋耕、秋种之三秋工作至少还有一两个月。他们旨在把我们赶到那里去由贫下中农代管而已!我们也乐得个不被批斗上闲,对他们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