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302|回复: 0

[杂文] 水西地区为何很少明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3 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西地区为何很少明墓?
高致贤
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我作为贵州省文物工作员,在重修奢香墓之前,受命收集设计奢香墓造型的资料,为此,我查勘了大方县的很多古墓。结果,只在马场区白布公社找到一处明坟。我之所以叫它“一处”,是因为它不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墓群那样由每一塚独立的坟茔组成。而是多人墓葬成排,坟前就是一道连接较长的保土石坎,石坎后面已经成为草地了,有的地方甚至成为耕地了。
为了找到当地明坟的式样,单位还特请年逾古稀的彝族文化人李卿先生和我赴遵义考察播州宣抚使杨粲的墓。但那是按照明代皇帝墓型造的。据传杨粲是宋朝杨老令公的后代,朝廷派他到遵义(播州)督收皇粮,他实地看到因灾导致民不聊生,交不起皇粮,并非地方抗交。他便带领当地百姓生产自救,百姓拥护,就留他在那里为官,死后按汉族皇帝墓葬……没有找到奢香古墓的资料,就按纪念性设计、修成现在大家看到的奢香墓,也就没有再找彝族古墓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几天前,我在发表的一篇关于《高崇文身世》的讨论文章中提到唐代墓碑的内容,崔兴勇老乡看后,发了以下的评论:“其实不管是史书也好,志书也罢,还是大墓碑,都不可能找到原物,唐书一千多年了,就算在,纸张早已经面目全非了,现存的应该都是补写或翻誊,翻印的,难免会不被人改写。至于家谱,那么多年了,难免会被水淹,火烧,在那种年代,保命都成问题,谁还顾得了书,何况早已经是九修,十修很多修了,每一修岀于个人目的,难免不会被改变。还有这墓碑,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城镇修建的改变,别说是普通的人家,就是帝王之陵墓,远古点的,都不知道去哪里了,就算存在,字迹早已模糊不辨,还能看出什么问题,何况,人在得势时能修大墓,但在失势的时候就会被别人推倒,挖掉。还有运动,文化大革命,就打掉,推倒很多大碑。
现在就算满山遍野的走,也很少看到明朝的坟墓和碑记,更别说那个唐宋元。
我知道,老崔是一位知识渊博而又对于堪舆有所研究与实践的有心人。他踏勘过我们家乡的不少古墓。所以,他提到现在就算满山遍野的走,也很少看到明朝的坟墓和碑记,更别说那个唐宋元。这是符合我们家乡史实的。
我回复他:“明墓我看到大方县的白布河有谢家之祖坟,像砌石坎一样的。现在已经被支嘎阿鲁湖淹没了!”
他说:“但那都是明朝中后期的了,就是奢香墓也是最后修过的,原来的是个啥样子也不晓得。”
我说:“这个问题我搞文物工作时,去赫章县财神区采访贵州民院王子尧的父亲(老伯慕)音,他说:奢香那时候,彝族人死后是架起干柴烈火烧,烧完后,就搬些乱石头壅着。所以,彝族人最恨人家骂他们‘裸烧堆’。奢香是大官才有墓,但也很简单。”
现在大家看到这个后来新建在奢香公园里的奢香墓是作为象征性的。不是原墓型!
通过与老崔的上述对话之后,我再重温与赫章财神区的王老先生谈话内容,仔细推敲,才认识到:明代实行“改土归流”之前的水西地区是没有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坟墓的。我当时在白布河看到那一排明墓,是从南京应天府带兵来到水西地区的赵谢二将军一支人马的官墓。正如老崔说的:那都是明朝中后期修的了。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水西地区的明墓是明朝实行“改土归流”后才有的。这对考查水西地区的“磨坟”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2.1.24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4-5-17 18:28 , Processed in 0.045315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