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贵州老高

[杂文] 关于寻根问祖的杂谈21则之一寻根认祖,不要拘泥于族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8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根问祖必须多方齐求索 关于寻根问祖的杂谈21则之十一
高致贤
  本人赴湖南张家界参加《中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发分谱》颁谱仪式,午餐前,两位宗亲前来问我:你是高致贤宗亲吗?我作了肯定的答复后,一位自报家门:我是江西吉安泰和县的,我叫高公仆。他指了指另一位,他叫高绍球。突然见到我们的入黔始祖明兴公迁出地的宗亲,不禁令我喜出望外!恨不得一下拥抱他们!但都是老年人了,只是三双手紧紧地再紧紧地握在一起!
  他说:我们在明兴公支系的《高氏族谱》上看到你写的序,听说你来参加这个会,特来找你。一是有事相求,二是送你一件小小礼物。赶紧打开一看,那是他们成立华夏江西高氏文化研究会吉安分会的光碟暨南平皈仙高氏谱修文化理事会的相关资料。这对于我实在是太宝贵了!他们修谱从入赣始祖崇文公那里开始。
  我们的入黔始祖智璧(明兴)公是崇文公的三十一世孙,我们的支谱虽然有上溯到高傒公的世系图,但详细记叙的历史又只能从明兴公的祖父开始:高明兴,江西留谱上名高智璧,明兴乃是他入黔落业大定(今大方)用名。明熹宗天启年间生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高行乡(今桥头乡高市,又名湖洲)高家村,系江西吉水皈仙高氏一世祖唐南平忠武王高崇文三十一世孙;南平武昭王高骈的二十九世孙。明兴公的祖父义崇兄弟五人,义崇排行第二,字浦泉,生于明嘉靖癸未年,殁于万历丁丑年,墓土坪。配禾源乐氏,继室刘氏生汝循,继室黄氏生汝缙。汝缙系生员候选县丞。配曾村欧阳氏,继室刘氏,合葬小北船形。生子智和、智利。汝缙配邹氏,生智麟、智璧(即是我明兴公)。明兴公于明崇祯末年离开江西泰和本土(据泰和县志载,时清兵已入泰和,且桂王政权曾复江西地,赣江水系溢发水灾,另明朝时亦有往云贵移民之策),一路艰辛,辗转至大定北门落业。公卒葬于大定北门外螺蛳塘,甲山庚向,原有碑记,因修螺蛳塘水库墓碑俱毁,拟修族谱之后,几经考证得以修复。之后又因那里新建贵州水西宣慰府,明兴公、萧氏;应龙公、李氏的墓同时于2008年迁到现在的竹园乡海马宫观音山麓安葬,均有碑记。以上就是我们明兴公支系族谱对于明兴公以上史料的记载。从明兴公之祖父义崇公以上的历史,就只有一个世系图了。
  现在吉安南平皈仙高氏修谱,他们还可以到崇文公入赣前所在地,甚至于到崇文公的出生地去寻根,这样就可以从入赣始祖崇文公的上几代开始作详细记叙。这样,我们再溯源而上,又可以获得明兴公以上若干代的详细史料了!如果有崇文公入赣前所在地的宗亲再往前溯源修谱,一步一步往上探索,我们就可以找到主根以来的更为详细的记录了!
寻根问祖要弄清,必须多方齐求索。一个大宗族就像一株大树,根连接主干,主干分枝,大枝又分小枝,小枝又分细枝,细枝又分末节。在不知主根何在之时,只好从末节到细枝,细枝到小枝;小枝到大枝,大枝到主干,主干连主根,从下到上,一步一步向上求索。现在虽然有了“大通谱总谱”、“总谱”,但其中的世系表只能作为修谱内容之一和始迁祖以上的姓氏源流来研究,不是某支系族谱可以直接上溯到主根的,只有上下求索,从中找到一些线索,再进行追根索源,也可以加快寻根进度。
2014.12.20.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太公的后裔姓氏有多少关于寻根问祖的杂谈21则之十三
——初读《走近姜太公》
高致贤
  昨天(10.27.)收到中华高姓宗亲总会邮赠的《走近姜太公》一书,爱不释手。匆匆浏览一遍,便深感自己宗族历史知识之肤浅!颇感惭愧难当。
  我的宗族知识为什么会少得那么可怜?说来可笑,我大小也算个文化人,但是,50岁以前,只知道我们高家和姜家是一个姓。这还是少年时我父亲传授给我的。解放后30年,家族史的传播受到政治影响,谁要联系族人,便会被扣上“宗族主义”的帽子,打入另册。
  在那极左路线的统治时期,我教书,要为人师表;搞政治宣传,要遵守宣传纪侓;只讲阶级亲,不敢认宗亲。自己不学无术,有知识的人也不愿给我说,抑或是不敢跟我说,使我长期处于一个宗族历史知识的真空地带,怎么会有知呢?但是,姜太公是我们的共祖这一点是知道的;可是,并不知道姜太公的后裔还有其他一百多个姓。
  《走近姜太公》这本电视书,介绍了姜太公在海内外的后裔情况,我才知道姜太公的后裔有137个姓。而这本书绝不是演义、小说和戏说,而是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纪录片的文字解说内容。它由央视新闻高级编辑王海峰编著;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主持人任志宏解说专题、为书作序;是一本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书籍。对研究华人宗族历史很有价值。笼而统之难以对它评价,我将分别写一些读书笔记与朋友们分享。
  2012.10.27.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寻根问祖的杂谈21则之十四高傒为何要依其祖父之名为姓?
——读《走近姜太公》笔记之一
高致贤
  多数族人都知道,高傒之所以姓高,是依名取姓的。即是依姜子高之名,取高为姓,故尔成为依名取姓的高姓的得姓始祖。可是,他为什么要依其祖父之名取姓,而不依其父亲之名取姓?可能就鲜为族人知道了。但是,而今民间还流传着“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谚语。这与周朝的法规有关。我们可以从中知道一些端倪。
  高傒的取姓,是由周朝的封建宗法制度所决定的。封建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奴隶主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西周,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
  大、小宗的区别.大、小宗是相对的关系,各级贵族以嫡长子一脉相承者为「大宗」,其它别子、庶子或支子为「小宗」
  大宗百世不迁,为世代凝聚宗族亲谊的中心;小宗不断繁衍下去,五世而迁(血缘疏远,须另立一家)
  高傒本是齐文公的曾孙,属于没有继承权的小宗,于是便取了他的祖父、也就是齐文公的儿子个子高的名字为姓,创立了齐国的高氏。
  2012,10.29.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傒为何依其祖父之名为姓?修订版关于寻根问祖的杂谈21则之14
——读《走近姜太公》笔记之一
高致贤
  多数族人都知道,高傒之所以姓高,是依名取姓的。即是依姜子高之名,取高为姓,故尔成为依名取姓的高姓的得姓始祖。可是,他为什么要依其祖父之名取姓,而不依其父亲之名取姓?可能就鲜为族人知道了。但是,而今民间还流传着“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谚语。这与周朝的法规有关。我们可以从中知道一些端倪。
  高傒的取姓,是由周朝的封建宗法制度所决定的。封建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奴隶主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西周,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他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
  大、小宗的区别.大、小宗是相对的关系,各级贵族以嫡长子一脉相承者为「大宗」,其它别子、庶子或支子为「小宗」
  大宗百世不迁,为世代凝聚宗族亲谊的中心;小宗不断繁衍下去,五世而迁(血缘疏远,须另立一家)
  高傒本是齐文公的曾孙,属于没有继承权的小宗,于是便取了他的祖父、也就是齐文公的儿子姜子高的名字为姓,创立了齐国的高氏。
  2012,10.29.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经意间一句话 数代寻根梦圆成关于寻根问祖的杂谈21则之十五
认定明兴公一支后裔的经过
高致贤
  一句“关山填鸭院”,几代寻根梦圆成!
  我们贵州大方县百纳乡鸭院村鸭院组的高德明、高亮明兄弟及其子孙们已对上溯八九代前的宗族不知底细了!自己怎么改为彝族也不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一直不忘寻根,怎奈八九代之前均无依据,只好徒叹奈何!
  德明、亮明下代中的高超、高顺杰、儿媳吴世勋等先后进入网络平台,从我介绍的族史中,感觉到他们好像是应发一支的后裔,高超首先向我咨询。我让他们寻找史据,通过多次交流、提示、启发、追询,一步步得知他们的老人从路布乡的关山迁到百纳乡的鸭院,我再让他们寻找墓碑,终于在鸭院找到清光绪年间高应武之墓碑,但其上代的情况也就不知道了!应武公之后也无字辈,名字随意改,但他们并未放弃寻根!
  我于4月28日从深圳回大方参加“大通谱”贵州颁谱仪式,与他们预约时间来面谈。我到大方后就与高祥勋预约时间,请他一起座谈。高祥勋是《高氏族谱·贵州大方高明兴支系》的主编之一。他花20来年功夫,深入江西寻根、循回贵州、大方周边有关省地县以及大方县境内高姓居住的乡、村、组、户调查取证,获取大量宗族史料,修出一部被高德原、高路加等宗亲高度赞扬的家谱。高祥勋掌握并熟悉明兴公支系的许多宗族史料,被族人誉为明兴公支系的“活字典”!有他参加,就可找出更多线索。
  5月1日下午,德明之儿媳吴世勋与我联系,我们预约2日上午交谈。当我和祥勋先后到达我们颁发“大通谱”的红楼酒家时,德明夫人陈珍明已率弟高亮明,媳吴世勋,子高顺华,侄高顺林,还有在大方读高中的孙女高银垚也先后到场。但他们谈的,还是我们在网上聊的那些。通过反复启发、分析,祥勋讲述了张刘公后裔迁入和迁出路布的历史后,肯定从路布迁出去的均是荫祖(张刘)公的子孙。但他们如何到百纳去仍无线索。我和祥勋在与他们有意的“闲聊”中,高亮明自然露出一句:“听老人们说是‘关山填鸭院’。”这个“填”字正好说明他们迁徙的原因:在族人中的“填”,就是本族人中某人没有男孩传宗,就从族人中抱养(过寄)一男孩来顶这支人的宗。关山是被抱养人在路布的住地,鸭院是抱养人在百纳的住地!来龙去脉已弄清楚,但已修成的明兴公支系谱中没有找到高应武的名字,这还不能完全确认,留下待查。
  高祥勋回家再详查资料,竟然在荫祖(张刘)公碑刻孝名中找到应武的名字,多方吻合,便可确认!
  正是几代寻宗无觅处,一语道出迁徙因,列祖列宗在天灵,保佑后裔不离根!这是我此次回贵州大方参与颁谱期间又一最大的收获!谨向列祖列宗跪谢!
  2012.5.2.于大方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售谱与卖祖关于寻根问祖的杂谈21则之十六
高致贤
  昔有数典忘祖之成语,今有售谱卖祖之劣行。不是吗?从网上看到有人公开对外出售谱书的帖子,而且不只是卖某一个姓氏的族谱,将族谱作为商品,卖族谱作为一种职业,出卖若干姓氏的族谱。那叫背祖神牌上街——出卖祖宗!
  众所周知:修谱绝不是写小说,可以由作家杜撰故事,编造材料。族谱是家族历史。是由各个宗族自己清理记录本宗族或某个支系的历史沿革,人物事迹。涉及到该宗族或该支系的每家每户的迁徙情况,每个人的生平事迹和配偶、子女的生平、配偶等记录,必须发动本族人全力提供史料才可能编修成谱。谁能为外姓人修族谱呢?族谱修成之后,除了宗族向当地档案、图书、史志等有关部门送一二部收藏备查外,其余均由本宗族珍藏,有的甚至只由族长保管珍藏,以免被坏人利用族谱去诈骗族人。鉴于以上情况,我以为出卖若干姓氏族谱的行为就不正常。为什么呢?
  不可能有那么多姓氏的人联合在一起卖族谱。从网上看,卖家谱的勾当很大程度是个人所为。如果他只卖本姓的族谱,那就是出卖祖宗;为了捞钱,他们卖了祖宗卖子孙,卖了宗族买灵魂。宗族他们都敢卖,难道他们就不会卖国?此其一;
  其二,他们得到外姓人族谱的手段肯定不正常:不是盗版就是剽窃。偷卖他姓人的祖宗,更是罪加一等。
  其三呢,会不会有人利用修族谱之名,采取开会、走访等等方式,不择手段地骗取宗亲捐款、融资,而后使用宗亲捐款去出版族谱发过来高价卖给宗亲,同时还要向外出售,就是他们二度赚取宗亲的钱以外,还要出卖祖宗牟取暴利!
  出卖族谱就是出卖祖宗,出卖祖宗是最可耻的行为。修一部族谱到底需要多少钱?没有一定。但是,请大家比照我们修1部大型族谱只向宗亲收50元的事实,就不难从中看出某些出卖祖宗者是在牟取暴利了!
  我们族宗修《明兴公支系.高氏族谱》于2005年完成。收费情况为:所能联系到的本支系中的男丁,领工资的每人交50元起;没有工资的每人交10元起,困难户免交,一共收到14000多元,宗亲捐资21820元,两项收入共计35000多元。出版大16开、680页精装谱书770部,每部80多万字,34幅彩图,还请有关厂家制作了一个贵州出名的漆器盒子装上族谱。预订一部谱书交50元,按预订数字印书,领谱不再补钱。基本达到每户一部,还赠与江西宗祠和相关宗亲。
  按人丁收费的14000多元,用于4人到江西省的泰和、遂川等地采集资料、复印老谱、祭拜宗祠等开支和考证新建了我们的入黔始祖明兴公及萧氏祖母之墓后只剩3000多元。修谱人不但没有分文报酬,高元凯、高祥勋两位主编还要自费接待安排在县城召开修谱会议和与他们联系修谱事宜的宗亲食宿。修谱期间,分别在路海、水塘、中坝、双山等地召开修谱工作会议,在哪里开会,就由那里的宗亲负责食宿接待,一切从简,处处节约;有宗亲建议编委成员合影一张印在谱书上,两位主编都不同意。为了宗族的事业,他们巴不得一分钱办出两分钱的事来。宗亲交的50元钱书款还买不到那个书盒。但却满足了要谱书宗亲的要求。两相对照,我就不知道那种卖成百上千元一套的族谱是怎样定价的了!
就是我们这样成本最低、派发面最广的族谱,也没有谁拿去作为商品出卖。族谱是宗族的传家宝,卖族谱就等于卖祖宗。卖国的叫卖国贼,卖祖宗的不是卖祖贼吗?卖国贼还不卖祖宗,可见卖祖贼比卖国贼更不是人!
2012.6,13.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存疑”关于寻根问祖的杂谈21则之十七
高致贤
  在历史研究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史料记录上的矛盾,即是同一事物出现抑或结束的时间、地点、名称等不同,谁对谁错?没有第三方以上的史料来证实,也不可能去找几千年前的人证物证。对这样的历史问题,我们可以提出疑问,但不能盲目判断,更不能凭什么权威主观臆断做结论,所以只好存疑,等待证实。例如高大海《看了<崇文公先世世次探讨>的想法》中,对《崇文公先世世次探讨》文中的“ 适子郢”“ 郢子崇文”提出疑问。其理由是:?“史书记载,高郢(740-811),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高崇文(746—809)字崇文。其先渤海人,后迁幽州。他们的先世虽都出自渤海,但他们之间,只相差6岁。显然不是父子关系,多则是个叔侄而已!”。常理上最多是叔侄关系的疑问合乎逻辑,但这也只是以“史书记载”为前提来推断的,可是,那史书记载是否准确?如果没有史实来证明那史书记录的准确性,也就只有作为“存疑”处理了。
  再如:历史名人——彝族巾帼英雄奢香夫人,史书只记载她的死期,找不到她出生时间的记载。人们只有根据当地知府黄宅中题写奢香的诗中的“华年十四嫁通侯”一句来推算奢香的出生年。可是,在给奢香夫人树铜像时,有关领导决定将人们常用的奢香出生年往前推,不给依据就作结论,这就不能不引起一些研究者的议论了。
至于大海提到“武将(崇文公)六十几岁有这英勇吗?”的疑问,那是不是以今推古,应该知道黄忠、廉颇等历史老将军,也只能作为存疑了!存疑不是结论,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可是,有的人不是这种态度,而是对于别人研究历史问题的文献吹毛求疵,发现其中一点问题,不找原因不存疑,而是加以否定,甚至于批判,否定对方,不管自己否定别人的依据足不足,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都要给别人扣大帽子,好像真理都在自己手里一样,那样的态度是不利于研究的。
2013.2.19.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2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高枧拜祖叙支系脉络关于寻根问祖的杂谈21则之十八
高致贤
  我于2012年、2013年两次回大方县避暑期间,都带着晚辈们到高枧大桥边和星宿塘拜祖。
  我们的入黔始祖智璧(明兴)公于明崇祯末年离开江西泰和县大桥头高家村,又名高市、湖州,一路艰辛,辗转至大定北门落业。明兴公及妻萧氏和他们的次子应龙公及妻李氏,两代老人均葬于大定北门外螺蛳塘,后因修螺蛳塘水库明兴公夫妇的墓碑俱毁,21世纪初得以修复。后又因螺蛳塘侧新建“贵州水西宣慰府”,明兴公、萧氏;应龙公、李氏的墓同时于2008年迁到现在的竹园乡海马宫观音山麓安葬。此前,我们的第三代祖登先公及党氏祖母已于清康熙末年葬于海马宫观音山麓了,这样,明兴公入黔以来的第一、二、三代祖人均葬于海马宫观音山麓,均有碑记。
  从第四代世哲、郝氏起,接着第五代高瓒、韩氏;第六代文宗及韦氏、周氏;第七代洪相、韩氏;第八代维田、任氏;第九代朝伦、任氏;第十代发全、文氏和我这(第十一)代已先后去世的致美、致刚;致德与刘祖明夫妇;致金与成福荣夫妇;致香;致才及黎祖芬夫妇等,都分别葬于高枧星宿塘、大桥边和中坝田,《高明兴公支系高氏族谱》中均有记载,也有墓碑为记,我们这一支系的脉络是很清楚的。附一组我们去拜祖的照片于后。
  注意:对于上述祖人中,《高明兴公支系高氏族谱》上有两个时间必须更正。即是:第131页第7行,高登先出生于1689(戊寅)年中的“1689年”,应该为1698年;第542页第一行髙瓒公1926(丙子)年出生的“1926年”,应为1726年。特此更正!
  2015.1.27.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姓氏关于寻根问祖的杂谈21则之十九
  转载按:有人认为寻根问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糟粕,真是这样的吗?看看这篇文章吧!
  原文地址:论姓氏作者:张竟无
  没有姓氏的人,这地球上有没有?也许有,但他(她)总有个称谓,或叫“无名氏”。这称谓与“无名氏”,便是他(她)的姓氏。
  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我们的生命之所由来,从而打开久郁心中的大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于自己之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根”。“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古代社会的姓氏也曾有高低贵贱之别。“氏”曾经为贵族所独有,丢“氏”即是丢贵族之地位,故“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有“氏”者贵,无“氏”者贱,这在古代是常理;据说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是只称“氏”与“名”,而不称“姓”的,只有妇人称“姓”。至于“庶人”,当然无“氏”,故只称“名”。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何人之间不能通婚。同姓是一道门槛,我们的祖先三千年前就已规定,所有的男女均不能跨越这道门槛,而走进婚姻的殿堂。但“同姓不婚”不是“同氏不婚”,若谓“氏”重在“别贵贱”,“姓”则重在“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而“姓”则是不可变的。至秦汉,“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姓”、“氏”是中国先人的伟大发明,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它。“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胙土命氏”,这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一纵坐标,一横坐标。两者交叉,便把每个人固定在了唯一的靶心上,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的方便。“姓”、“氏”合流以后,“氏”升为“姓”,“姓”、“氏”都站到了表示血统的那一边。于是中国人又发明了“地望”,再次建立起地域、身份之坐标。这纵横坐标的发明,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真可誉为“第五大发明”。要知道,多数欧美国家迟至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而 、越南等亚洲国家亦至10世纪左右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更迟至1870年(明治三年)才准许百姓取姓。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制度的国家。
  “姓”、“氏”而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名”。“名”是用来区别同“姓”、同“氏”中之不同个体的。“姓”、“氏”、“名”之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字”。“字”是从“名”孳乳发展出来的另外的“名”。“姓”、“氏”、“名”、“字”之外,中国人更发明了“号”。这“号”的发明,恰表现了中国先人秩序中求活络、强制中求自由的“灵活精神”。“号”的精神是自由,取法灵活,不受限制。“号”可以说是“姓氏文化”中的一包调味剂,常常叫人回味无穷。
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一姓有一姓之个性,传统所养,基因所逼,个体很难逃脱其规律。或帝王气不足,或侧重政治、军事,或“五世六公”、“九代封侯”,或“数世科名,门第清华”,或专心于一门而成工商世家、书画世家、医药世家……家族文化乃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在家族文化里,吾人既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世心境、价值观念,更可读到吾土吾民之悲欢离合、之生灭盛衰、之死去活来……
2012.5.2.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6 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姓氏关于寻根问祖的杂谈21则之十九
  转载按:有人认为寻根问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糟粕,真是这样的吗?看看这篇文章吧!
  原文地址:论姓氏作者:张竟无
  没有姓氏的人,这地球上有没有?也许有,但他(她)总有个称谓,或叫“无名氏”。这称谓与“无名氏”,便是他(她)的姓氏。
  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我们的生命之所由来,从而打开久郁心中的大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于自己之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根”。“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古代社会的姓氏也曾有高低贵贱之别。“氏”曾经为贵族所独有,丢“氏”即是丢贵族之地位,故“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有“氏”者贵,无“氏”者贱,这在古代是常理;据说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是只称“氏”与“名”,而不称“姓”的,只有妇人称“姓”。至于“庶人”,当然无“氏”,故只称“名”。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何人之间不能通婚。同姓是一道门槛,我们的祖先三千年前就已规定,所有的男女均不能跨越这道门槛,而走进婚姻的殿堂。但“同姓不婚”不是“同氏不婚”,若谓“氏”重在“别贵贱”,“姓”则重在“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而“姓”则是不可变的。至秦汉,“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姓”、“氏”是中国先人的伟大发明,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它。“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胙土命氏”,这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一纵坐标,一横坐标。两者交叉,便把每个人固定在了唯一的靶心上,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的方便。“姓”、“氏”合流以后,“氏”升为“姓”,“姓”、“氏”都站到了表示血统的那一边。于是中国人又发明了“地望”,再次建立起地域、身份之坐标。这纵横坐标的发明,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真可誉为“第五大发明”。要知道,多数欧美国家迟至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而 、越南等亚洲国家亦至10世纪左右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更迟至1870年(明治三年)才准许百姓取姓。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制度的国家。
  “姓”、“氏”而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名”。“名”是用来区别同“姓”、同“氏”中之不同个体的。“姓”、“氏”、“名”之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字”。“字”是从“名”孳乳发展出来的另外的“名”。“姓”、“氏”、“名”、“字”之外,中国人更发明了“号”。这“号”的发明,恰表现了中国先人秩序中求活络、强制中求自由的“灵活精神”。“号”的精神是自由,取法灵活,不受限制。“号”可以说是“姓氏文化”中的一包调味剂,常常叫人回味无穷。
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一姓有一姓之个性,传统所养,基因所逼,个体很难逃脱其规律。或帝王气不足,或侧重政治、军事,或“五世六公”、“九代封侯”,或“数世科名,门第清华”,或专心于一门而成工商世家、书画世家、医药世家……家族文化乃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在家族文化里,吾人既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世心境、价值观念,更可读到吾土吾民之悲欢离合、之生灭盛衰、之死去活来……
2012.5.2.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4-3-28 18:09 , Processed in 0.064678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