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125|回复: 8

[书单] 菜根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7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菜根谭
明·洪应明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生活在明代嘉清、万历年间。他与万历进士、礼部仪制郎中于孔谦交厚。于孔兼在《菜根谈题词》中评论此书说:“其谭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尽岩险。俯仰天地,见胸次之夷犹;尘芥功名,知识趣之高远。笔底陶铸,无非绿树青山;口吻化工,尽是鸯飞鱼跃。”颇为简要地概括了此书的内容。

前言

《菜根谭》“谭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尽岩险。”性命,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万物的天赋和禀受。《易•乾》:“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也。”朱熹本义:“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所谓“性”指人性,所谓“命”指天命。“性命之学”,中正之道也。中正之道,在儒谓之中庸,在释谓之一乘,在道谓之金丹,乃贯通三教之理也。知之者,在儒可以成圣,在释可以成佛,在道可以成仙。不假外求,自己现成。悟之者,直登道岸。《菜根谭》是用格言体写成的一部清言集,内容极为丰富,凡涉及人生根本问题和日常之道者,如生死观、灵肉关系、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居家持家、向学之道、品调揽胜等等,无不论及。儒家的中庸守则、道家的修身独善和佛家的劝善去恶的思想贯彻始终。它以佛家的“世出世间”,融通儒家的“经世致用”的和道家的“趋利避害”,表现出一种中正而圆融的人人生态度,其所阐发的内容都是与人们的生活实践切实相关的。《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是一部不可不读的好书!然其版本众多,内容参差不一,且皆以三六○条为之择取,吾以为难见“还初道人”之原初。故今以流传广泛的“遂初堂刻本(繁体)”为蓝本,辅以“三山病夫本(简体)”,合二为一,繁简不变,拾得五三四条,详加注译,保留“三山病夫本”今人评语,略加减裁补益,引发词意理诣。未见评语者,鄙人不便妄加评说,读者各自体悟。行文繁中有简者为二本共有,余者列为“附录篇”,篇目、条目略加规范,条文与他书雷同者加注佐证。本文资料源于网络,老朽仅一己嗜好,加以注译,无以他望,回归网络,同好共析。                            
沪上花甲叟戊子年八月十六谨识

遂初堂刻本序

余过古刹,于残经败纸中拾得《菜根谭》一录。翻视之,虽属禅宗,然于身心性命之学,实有隐隐相发明者。亟携归,重加校雠,缮写成帙。旧有序,文不雅驯,且于是书无关涉语,故芟之。著是书者为洪应明,究不知其为何许人也。                                    乾隆五十九年二月二日遂初堂主人识

重刻原序

戊子之秋七月既望,余以抱病在山,禁足阅。适岫云监院琮公由京来顾,出所刻《菜根谭》书命予为序,且自言其略曰:“来琳初受近圆,即诣西方讲席,听教于不翁老人。参请之暇,老人私诫曰:‘大德聪明过人,应久在律席,调伏身心,遵五夏之制,熟三聚之文,为菩提之本,作定慧之基,何急急以听教为哉?’居未几,不善用心,失血莫医。自知法缘微薄,辞翁还岫云。翁曰:‘善,察尔因缘,在彼当有大振作,但恐心为事役,不暇研究律部。吾有一书,首题《菜根谭》,系洪应明著。其间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词约意明,文简理诣,设能熟习沉玩而励行之,其于语默动静之间,穷通得失之际,可以补过,可以进德,且近于律,亦近于道矣。今授于尔,应知珍重。’时虽敬诺拜受,究竟不喻其为药石意也。厥后历理常往事务,俱忝要职,当空华之在前,不识元由眼里之魔,认水月以为真,岂知惟是天垂之影。由是心被境迁,神为力耗,不觉酿成大病,幸来及于尽耳。既微瘥间,无以解郁,因追忆往事,三复此书,乃悟从前事事皆非,深有负于老人授书时之言焉,惜是书行世已久,纸朽虫蛀,原板无从稽得,于是命工缮写,重为刊刻。请井言于首,启迪天下后世,惮见闻读诵者身体力行,勿使如来琳老方知悔,徒自惭伤,是所望也!”余闻踪公之说,抚卷叹曰:“夫洪应明者,不知何许人。其首命题,又不知何所取义,将安序哉?”窃似之曰:“菜之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昧由根发,故凡种莱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是此书所说世味乃出世味;皆为培根之论,可弗重欤?”又古人云:“性定菜根香。”夫菜根,弃物也,如此书,人多忽之。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哪此书,唯静心沉玩者,乃能和旨。是与否与?既不能反质于原人,聊将以侯教于来哲。即此序。时乾隆三十三年中元节后三日。     三山病夫通理谨识           


【一】修身篇

○○一、人品火锻 事功冰履。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锻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译文】

    希望练就精金美玉般的人生品德,一定从烈火中锤练出来;想要建立惊天动地似的事业功劳,必须向薄冰上行走过来。

    【注解】

    欲:〈动〉想要,希望。《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精金美玉:精纯的金子,无暇的玉石。比喻人品纯洁或物品精美。宋·苏轼《答黄鲁直书》之一:“軾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

    人品:人的品格。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緇徒执罪福之説,诱胁愚民,不以人品邪正分善恶,而以布施有无分善恶。”

    掀天揭地;可以撼动天地。形容声势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彻底的变化。语本宋·辛学《〈寇忠愍诗集〉后序》:“莱公两朝大臣,勋业之盛,掀天揭地。”

    履:〈动〉本义践踏。《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履冰,行于冰上。比喻身处险境,戒慎恐惧之至。唐·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至于恭命之时,犹切履冰之惧。”

    【评语】

    要想成为一个大有所为的人,就要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不能不在自己的心性上作一番历练,所谓“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培养出精金美玉的人品。人的高尚品德不会是与生俱来的,是必须经历人生大是大非的磨练陶铸才能成就。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只是指人先天的本性而言,并不代表后天的本性永恒,人的本性也会随之人生经历而发生不同变化,善恶也随之泾渭分明。人的事业功德也不会一帆风顺,必然需要经历一番风雨,只有经历了大风大浪和如履薄冰的人才能创造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建立有利于社会公众的大功绩。在成就“掀天揭地的事功”的过程中,对于工作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忽视、掉以轻心,即便是最小最容易的事情,也应当采取慎重的态度。慎重,就是古人所谓的对事情要保持有一种“敬心”。在没有事的时候,用“敬心”来约束自己的操行。在有事的时候,以“敬心”心去应付一切。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一定要始终如一,谨慎小心,坚持谨慎持重、从长计议的做事原则,并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不会有什么过失、错误发生。所以说,一个人心中如果有了“敬”意,那他的身心就会处在一种厚重、澄清的状态之中。把“敬”放在心上,就如同主人在家,自然能够整理好家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敬”在心内值勤的意思。《礼记》一开篇就以“毋不敬”开头,圣人的这一句话,备极至理。

    【注00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二、克己改过 自利利人

    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凌雲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

    【译文】

    一个念头差错,就感觉百样品行全都错了,防止它应当如同渡海的浮水皮囊,不能容有一个针眼的缝隙漏洞;万般善良俱全,才能得到一生没什么惭愧,修练它应当如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需要凭借众多树木的支撑扶持。

    【注解】

    百行:各种品行。《诗·卫风·氓》“士之耽兮,犹可説也”汉郑玄笺:“士有百行,可以功过相除。”《旧唐书·孝友传·刘君良》:“士有百行,孝敬为先。”

    浮囊:渡水用的气囊。唐·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三:“浮囊者,气囊也,欲渡大海,凭此气囊轻浮之力也。”宋·司马光《潜虚》:“城堤浮囊,不可不完。”

    罅漏:裂缝和漏穴。宋·苏轼《飓风赋》:“补茅屋之罅漏,塞墙垣之隤缺。”

    无愧:没有什么惭愧之处。南朝·宋·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於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媿耳。”

    凌雲寶樹:凌云,高耸入云。唐·裴夷直《寄婺州李给事》诗之一:“不知壮气今何似,犹得凌云贯日无?”寶樹,佛教语,指七宝之树,即极乐世界中以七宝合成的树木。《法华经·寿量品》:“宝树多花菓,众生所游乐。”犹玉树,喻佳子弟。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言》:“谢太傅(谢安)问诸子姪:‘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於阶庭耳。’”

    假:〈动〉借。《广雅》:“假,借也。”凭借。《荀子·劝学》:“假舆马者。”

    撐持:支撑扶持,支持。元·迺贤《颍州老翁歌》:“获存衰朽见今日,病骨尚尔难撑持。”

    【评语】

    复卦的初九爻说:“不远复,无祗悔,元吉。”就是说:念头有不善,但不久就能改过了,所以能无大悔,大吉。这与本节要表示的意义是一致的,说的是克己复正。《听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要“闲邪存诚,非礼勿听”,才能知止有定,克己复正。《动箴》说得更明白了:“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厉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意思是说,明哲的人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让自己的心念归之于诚。仁人志士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坚守。符合情理的事则扩充它,顺从欲望的支配则是危险的。不断克制不好的念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般的小心,则可以让心性回归真纯的天性,与圣贤把手同游。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会也不可能重来,明·杨仪《明良记》中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在生命中的一些时刻,你不能错,一步错,步步错,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而人一旦犯错,往往是过去千般的善行,甚至是已经具有的诸多良好品行也即付诸东流,这就是所谓的“一丑遮百俊”。因此,人的一生应当如同渡海用的浮水皮囊,不能容有一个针眼大漏洞。同时还必须不断地修身养性积善行德,使自身具备诸多的善行良德成为有用之材,诚如晋朝“谢家之宝树”,[晋朝时,谢氏最为兴盛,一时人材辈出,声誉鹊起。尤以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的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惠连这一家族的人,皆名著于史。所谓“芝兰玉树”,其典出自《晋书·谢安传》:“(谢玄)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契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以“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也。]然而“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即要使它生长在庭院里,而不是栽种在花盘中放在温室里,它需要凭借众多树木的支撑和扶持,才能成长为直上云霄的参天大树。

○○三、检点事为 操持念想

    忙處事為,常向閑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從靜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译文】

    忙碌地方的事事作为,常常向闲暇中先前检查整点,过分举动自然稀灭;行动时候的念头想法,预先从安静里周密操作把持,非妄之心自然止息。

    【注解】

    事为:作为,行为。明·方孝孺《戆窝记》:“君居其名,师其道,言论事为必有卓乎越於世者。”

    过举:错误的行为。宋·周邦彦《汴都赋》:“奕世载德,蔑闻过举。”

    稀:〈形〉本义稀疏。《说文》:“稀,疏也。”稀灭,犹消逝。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挽歌辞有《薤露》、《蒿里》二章,汉田横门人作。横自杀,门人伤之,悲歌。言人如薤上露,易稀灭。亦谓人死精魂归於蒿里。故有二章。”

    非心:邪心。《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孔传:“言侍左右之臣,弹正过误,检其非妄之心,使能继先王之功业。”

    【注00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无“过举,非心”句。后列二八一为一条。

○○四、除荆涤渣 护本全真

    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修業而欲驚世駭俗,植節而欲標異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

    【译文】

    做了善事又想抬高自己胜过他人,布施恩惠又想要求名誉交结合好,修营功业又想震惊世人骇炫末俗,树立气节又想标榜怪异显现奇特,这些都是善良念头中的杀气,义理道路上的障碍,最容易夹杂裹带,最难拔除的了。必须是荡涤全部残渣余滓,斩断断绝它的萌发产生,才能显现本来的真实本体。

    【注解】

    为善:犹行善。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为善一,为恶均,而祸福异其流,废兴殊其迹。”

    自高:自傲,抬高自己。《后汉书·袁绍传》:“性矜愎自高,短於从善,故至於败。”

    结好:交结,亲近。《后汉书·刘焉传》:“松怀恨而还,劝璋絶曹氏,而结好刘备。”合好,和好。汉·王符《潜夫论·交际》:“货财不足以结好,力势不足以杖急。”

    修业:古人写字著书所用的方版称业,因此把写作叫修业。宋翔凤《〈管子〉识误》:“古人写书用方版,《尔雅》:‘大版谓之业’,故书版亦谓之业。”学习知识,钻研学问。晋·葛洪《抱朴子·崇教》:“若使素士,则昼躬耕以餬口,夜薪火以修业。”本指研读书籍,引申为修营功业(建立功业)。《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

    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世俗震惊,世、俗,指一般人。宋·朱熹《答陈抑之》:“勤劳半世,汩没于章句训诂之间,黾勉于规矩绳约之内,卒无高奇深眇之见可以惊世而骇俗。”骇炫,惊扰迷惑。清·薛福成《赵鞅论》:“且有缘秦穆公上天之説,饰为登天之梦,以骇炫末俗者。”末俗,世俗之人。指一般平庸的人。金·王若虚《高思诚咏白堂记》:“乐天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而不为奇诡以骇末俗之耳目。”

    植节:植,〈动〉栽种,种植,生长。《广雅·释地》:“植,种也。”立,树立。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植杖而耘耔。”节,〈名〉本义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说文》:“節,竹约也。”气节,节操。《荀子·王霸》:“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 植節,谓培养操守树立气节。

    标异见奇:标异,谓表明与众不同。宋·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或多聚徒众,或广置兵仗,或标异服饰。”见,(xiàn)〈动〉“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广雅》:“见,示也。”见奇,显现奇特。戈矛:戈和矛,亦泛指兵器。汉·张衡《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繽纷。”此处指杀气。

    荆棘:荆,荆条,无刺;棘,酸枣,有刺。两者常丛生为从莽。也泛指丛生于山野间的带棘小灌木。晋·张载《七哀》诗:“蒙笼荆棘生,蹊逕登童竪。”此处指障碍。

    夹带:犹夹杂。《朱子语类》卷十六:“只是应物之时,不可夹带私心。”

    渣滓:杂质,糟粕。《朱子语类》卷十六:“正如金已是真金了,只是锻鍊得微不熟,微有些渣滓去不尽。”余滓,残存的滓秽。《文选·江淹〈杂体诗·效殷仲文“兴瞩”〉》:“极眺清波深,缅映石壁素。莹情无餘滓,拂衣释尘务。”李善注:“《説文》曰:滓,淀也,谓鄙秽。”张铣注:“滓,秽也。言远视山水,莹磨滓秽,而解尘俗之事。”

    真体:真实的本体。南朝·梁·萧统《解二谛义》:“又諮真寂之体,本自不流,凡夫见流,不离真体,然则但有一真,不成二諦。”佛教语,犹言本相,实相。后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

○○五、拔除尘芥 澄静心念

    能輕富貴,不能輕一輕富貴之心;能重名義,又復重一重名義之念。是事境之塵氛未掃,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處拔除不淨,恐石去而草復生矣。

    【译文】

    能够轻视富裕显贵,不能减轻一些富裕显贵的心思;能够重视名声道义,又再加重一份名声道义的意念。这是事物境界的尘俗气氛没有扫除,内心境界的怨恨不满没有忘却。这些地方拔除不干净,恐怕石头移去草木就重新生长了。

    【注解】

    尘芥:尘土和草芥,比喻轻微不足道。亦指被废弃之物。前蜀·杜光庭《本命醮南斗词》:“臣叨荷宠恩,谬司藩部,功无尘芥,过积丘山。”富贵:富裕而显贵,犹言有财有势。《论语·颜渊》:“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名义:名声与道义。《韩非子·诡使》:“官爵所以劝民也,而好名义、不进仕者,世谓之烈士。”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人生所享厚薄,各有定分。世有以智力取者,自谓己能,往往不顾名义。”

    尘氛:尘俗的气氛。明·唐顺之《寿张通政》诗:“蚤躭玄寂谢尘氛,隐身犹嫌名可闻。”

    心境:本意佛教语,指意识与外物。 唐·希运《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此作内心境界解。

    芥蒂:本意“蒂芥”。细小的梗塞物。清·翟灏《通俗编·草木》:“今人每颠倒言之曰‘芥蔕’,乃自宋人诗始。”比喻积在心中的怨恨、不满或不快。宋·苏轼《与王定国书》:“今得来教,既不见弃絶,而能以道自遣,无丝髮芥蒂。”

    【注00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六、栖心元默 适志恬愉

    紛擾固溺志之場,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學者當棲心元默,以寧吾真體。亦當適志恬愉,以養吾圓機。

    【译文】纷乱骚扰固然是沉溺心志的场所,而枯燥寂寞也是槁枯心气的地方。所以做学问的人寄托心志于沉静,用来安宁我的真实本体,也应当适应志趣恬淡愉快,用来培养我的圆通机变。

    【注解】

    棲心元默:栖心,犹寄心,寄托心志。唐·白居易《病中诗序》:“余早栖心释梵,浪跡老庄,因疾观身,果有所得。”元默,玄默,谓沉静无为。《文子·自然》:“道之为君如尸,儼然元默,而天下受其福。”棲心元默即寄托心志于沉静。

    适志恬愉:适志,犹言舒适自得。《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郭象注:“自快得意,悦豫而行。”《晋书·文苑传·张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覊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恬愉,快乐。《庄子·盗跖》:“惨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监於体。”成玄英疏:“恬愉,乐也。”宋·王安石《进圣节功德疏右语》之二:“伏愿备膺多福,大庇羣生,人永恬愉之安,物无疵癘之苦。”

    纷扰:动乱,混乱,纷乱骚扰。宋·苏轼《寄傲轩》诗:“朝客纷扰时,先生睡方熟。”

    溺志:谓使心志沉湎其中。《礼记·乐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明·李贽《初潭集·夫妇三》:“夫而不贤,则虽不溺志於声色,有国必亡国,有家必败家,有身必丧身,无惑矣。”

    槁心:槁,〈形〉本义草木枯干。《说文》:“槀,木枯也。”〈动〉死亡。明·高攀龙《三时记》:“文山负其马,立槁,至今马冢尚在。”槁枯,干枯,枯竭。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且逸个人之情意,使独创之力归于槁枯。”心,心气,心灵。槁心,槁枯心气,喻丧失心气情趣。

       圆机:犹环中。喻超脱是非,不为外物所拘牵。《庄子·盗跖》:“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而意,与道徘徊。”成玄英疏:“圆机,犹环中也。执於环中之道以应是非,用於独化之心以成其意,故能冥其虚通之理,转变无穷者也。”陈鼓应注引李勉曰:“亦犹《齐物论》‘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意。‘执而圆机’,谓执汝圆形之机件以相转不息,忘去是非。”指见解超脱,圆通机变。隋·王通《中说·周公》:“安得圆机之士,与之共言九流哉!”

    【注00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元默”为“玄默”。

○○七、不留过非 不执今是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

    【译文】过去的错误不可以遗留,留下它就会枯根余烬再次萌发,这样凡心俗情终将累及于义理情趣;现在正确的不可以执着,坚持它就是残渣余滓未曾化解,这样义理情趣反而转化为情欲根源。

    【注解】

    留:〈动〉本义停留,留下停止在某一处所,含有不动的意思。《说文》:“畱,止也。”保存,遗留。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遗留,谓以前的事物或现象继续存在,留传下来。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旧史遗文,略不尽举”唐·孔颖达疏:“旧史已没,策书遗留,故曰遗文。”

    根烬:根,〈名〉本义草木之根,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说文》:“根,木株也。”枯根,干枯的根。明·刘基《喜雨寄夏允中》诗之二:“枯根发秀新茎长,小草那知造化功。”烬,〈名〉本义物体燃烧后的剩余。《北史·吕思礼传》:“烛烬夜有数升。”余烬,燃烧后残剩下的灰或没烧尽的东西。唐·冯贽《云仙杂记·暖香满室如春》:“宝云溪有僧舍,盛冬若客至则燃薪火,暖香一炷,满室如春,人归更取餘烬。”

    尘情:犹言凡心俗情。唐·王勃《七夕赋》:“鄙尘情於春念,拟仙契於秋诺。”

    理趣:义理情趣。《晋书·列女传·刘聪妻刘氏》:“每与诸兄论经义,理趣超远,诸兄深以叹伏。”

    执:〈动〉本义拘捕,捉拿。《说文》:“执,捕罪人也。“固执,坚持。《荀子·儒效》:“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执着,原为佛教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百喻经·梵天弟子造物因喻》:“诸外道见是断常事已,便生执著,欺誑世间作法形象,所説实是非法。”

    欲根:情欲之根。明·徐渭《翠乡梦》第二出:“止因俺师弟玉通,我相未除,慾根尚掛,致使那柳宣教用红莲掇赚,他却报怨投胎。”

    【注00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八、时时检点 获真消息

    無事便思有閑雜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時時檢點,到得從多入少、從有入無處,才是學問的真消息。

    【译文】

    无所事事时就想想有没有闲散混杂的念头想法,有事忙碌时就想想有没有粗率浮躁的意气用事,春风得意时就想想有没有骄傲自负的言辞神色,失意落泊时就想想有没有怨恼忿恨的心情感怀。常常检讨查点,等到从多到少,从有到无的地步,才是学习询问的消长真谛所在。

    【注解】

    闲杂:亦作“间杂”,错杂,混杂。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九徵》:“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一徵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

    粗浮:粗,〈形〉不精,粗糙。《广雅》:“粗,大也。凡不精者皆曰粗。”粗率,草率,粗心大章。《朱子全书》:“也只缘他好勇,故凡事粗率。”浮,〈形〉在表面上。《礼记·表记》:“耻名之浮于行也。”浮躁,急躁,不沉稳,轻浮急躁。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李文靖公沆为相,专以方严重厚镇服浮躁。”

    意气:情绪。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我心中意气怎消除?”意气用事,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行事。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语本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这是事势相逼,不得不尔。至今想来,究竟还是意气用事,并不曾报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却也悔之无及。”

    得意:犹得志。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东巡泰山,奏功皇天,具著显庸,明示得意。”称心,满意。今亦指骄傲自满,沾沾自喜。宋·苏轼《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诗之二:“得意诗酒社,终身鱼稻乡,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春风得意,得意,扬扬自得的样子。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骄矜辞色:骄矜,骄傲自负。宋·欧阳修《送徐生之渑池》诗:“我昔初官便伊洛,当时意气尤骄矜。”辞色,言辞和神色。《后汉书·独行传·陆续》:“续虽见考苦毒,而辞色慷慨。”骄矜辞色,即骄傲自负的言辞和神色。

    失意:不遂心,不得志。宋·苏轼《送杭州杜戚陈三掾罢官归乡》诗:“君言失意能几时,月啖虾蟆行復皎。”落泊,飘泊四方,潦倒失意或穷困不得意,不得志。宋·蔡襄《至和杂书·八月十二日》诗:“城上惊乌飞復啼,落泊无依终不定。”

    怨望情怀:怨望,怨恼忿恨,怨恨,心怀不满。唐·罗隐《桃花》诗:“尽日无人疑怨望,有时经雨乍凄凉。”情怀,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心情。唐·杜甫北征》诗:“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感怀,有感于怀,有所感触。《东观汉记·冯衍传》:“殃咎之毒,痛入骨髓,匹夫僮妇,感怀怨怒。”

    时时:常常。唐·李咸用《题刘处士居》诗:“溪鸟时时窥户牖,山云往往宿庭除。”

    到得:等到,到了。宋·杨万里《辛亥元日送张德茂自建康移帅江陵》诗:“到得我来恰君去,正当腊后与春前。”

    学问:学习和询问(知识、技能等)。语出《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消息:消长,增减,盛衰。《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高亨注:“消息犹消长也。”奥妙,真谛,底细。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三折:“形骸土木心无奈,就中消息谁能解?”

    【注006】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九、事事着实 念念怀虚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地著腳,若少慕聲聞,便成偽果;講道修德,念念要從虛處立基,若稍計功效,便落塵情。

    【译文】

    读书人要有百般挫折不回头的真诚心念,才能有万般变化无穷尽的奇妙作用。创立事业建树功绩,每件事情要脚踏实地地着手立足,如果少许羡慕声誉名闻,就成为虚伪成果;讲解道义修养德行,每个心念要虚怀若谷地建立根基,如果稍微计较功劳成绩,就落入尘世俗情。

    【注解】

    士人:古时指读书人,士大夫,儒生。亦泛称知识阶层。《晋书·刘颂传》:“今世士人决不悉良能也,又决不悉疲软也。”

    百折不回:同“百折不挠”,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语本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万变不穷:即“变化不穷”,指变化多种多样,没有穷尽。语本清·赵起杲《青本刻<聊斋志异>例言》:“编中所述鬼狐最夥,层见叠出,变化不穷。”

    妙用:奇妙的作用或用处。唐·李白《草创大环赠柳官迪》诗:“自然成妙用,孰知其指的?”

    立业建功:即“建功立业”,建树功德,创立基业;建立功勋,成就大业。宋·苏轼《上两制书》:“古之圣贤建功立业,兴利捍患,至于百工小事之事皆有可观。”

    实地著脚:实地,实实在在地。王守仁《大学问》附明·钱德洪曰:“学者果能实地用功,一番听受,一番亲切。”著脚,即“着脚”,置足,犹言亲临其地。唐·韩愈《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公乎真爱山,看山旦连夕,犹嫌山在眼,不得着脚歷。”指落脚,涉足。宋·陆游《读史》诗:“人间着脚尽危机,睡觉方知梦境非。”实地著脚,即“脚踏实地”,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宋·邵雍《邵氏闻见前录》卷十八:“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声闻:亦作“声问”,名誉,名声。《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佛教语,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大乘义章》卷十七:“观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声闻。”声誉,声望,名誉。唐·骆宾王《答员半千书》:“而欲图侥倖于权重之交,养声誉于众多之口。”名闻,名声。《庄子·人间世》:“名闻不争,未达人心。”

    伪果:伪,〈动〉本义欺诈。《说文》:“伪,诈也。”〈形〉虚假,不真实。《庄子·齐物论》:“道恶乎隐而有真伪?”果,〈名〉本义果子,果实。《说文》:“果,木实也。”《周礼·场人》:“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张晏曰:“有核曰果,无核曰蓏。”臣瓒曰:“在地曰蓏,在树曰果。”结果。《南史·范云传》:“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伪果,即虚伪的成果。

    讲道修德:讲道,宣讲宗教教义,指儒家或宗教家讲习经典著作的内容、意义。《汉书·律历志上》:“今广延羣儒,博谋讲道,修明旧典。”修德,修养德行。明·叶盛《水东日记·杨文贞公遗嘱》:“盖要利达,须力学修德,不在风水也。”

    念念:一个心念接一个心念;每一个心念。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若有天眼,鉴其念念随灭,生生不断,岂可不怖畏邪!”佛教语,谓极短的时间,犹言刹那。《百喻经·病人食雉肉喻》:“一切诸法念念生灭,何有一识常恒不变。”

    虚处:虚,〈形〉空虚,与“实”相对。《尔雅》:“虚,空也。”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韩非子》:“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虚处,即“虚无”处,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即虚怀若谷.《老子》:“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又:“上德若谷。”王弼注:“不德其德,无所怀也。”后因以“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

    【注00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一分为二,首二句为一条,其后为一条。

○一○、身忙闲时 心放收后

    身不宜忙,而忙于閑暇之時,亦可儆惕惰氣;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攝之後,亦可鼓暢天機。

    【译文】

    身体不适宜忙碌,而是忙碌在闲适余暇之时,又可以儆戒警惕惰懈习气;内心不可以放松,而是放松于收敛检摄以后,又可以鼓动畅达天赋灵机。

    【注解】

    亦:〈副〉又。《左传·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

    儆惕:戒惧。《明史·沈溍传》:“帝尝以勋臣子弟多骫法,撰《大誥》二十二篇,諭天下武臣皆令诵习,使之儆惕。”儆戒,警戒,戒备,戒惧。《书·大禹谟》:“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警惕,保持警觉,小心戒备。《朱子语类》卷九七:“湛然纯一之谓斋,肃然警惕之谓戒。”

    惰:〈形〉本义不恭敬。《说文》:“惰,不敬也。”懈怠,懒惰。《广雅》:“惰,懒也。”惰懈,懒惰懈怠。汉·贾谊《新书·礼容语下》:“成王质仁圣哲,能明其先,能承其亲,不敢惰懈,以安天下,以敬民人。”

    收摄:收聚。《花月痕》第七回:“此自是上牀时胡思乱想所致,便自收摄精神,扫除思虑,就也安然睡着了。”收敛,检点行为,约束身心。清·李渔《比目鱼·狐威》:“用豪奴,使狠僕,非是我不知收歛。”检摄,约束监督。《宋书·后废帝纪》:“三年秋冬间,便好出游行,太妃每乘青篾车,随相检摄。昱渐自放恣,太妃不復能禁。”

    鼓畅:鼓动并使畅达。清·唐甄《潜书·尚治》:“起于幽陆,至于炎崖;偃靡万形,鼓畅众声,无一物之不应者,惟风为然。”

    天机:犹灵性,谓天赋灵机。《庄子·大宗师》:“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谓天之机密,犹天意。宋·陆游《醉中草书因戏作此诗》:“稚子问翁新悟处,欲言直恐泄天机。”后亦以泛指秘密,故不能透露秘密谓之“天机不可泄漏”。

○一一、名为祸本 欲为志媒

    鐘鼓體虛,為聲聞而招擊撞;麋鹿性逸,因豢養而受羈縻。可見名為招禍之本,欲乃散志之媒。學者不可不力為掃除也。

    【译文】

    钟和鼓形体空虚,为了声音的传布就招致敲击捶打;麋与鹿性情安逸,因为豢牢驯养就承受羁绊系縻。可以见得名声是招致灾祸的本源,欲望是涣散心志的媒介。做学问的人不可以不尽力而为打扫清除它们。

    【注解】

    钟鼓:钟和鼓,古代礼乐器。《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声闻:本义为名声,此处作字面解,声,即声音,闻,〈动〉本义听到。《说文》:“闻,知声也。”《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传布,传扬。王维《老将行》:“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击撞:叩打。亦喻声韵铿锵。唐·韩愈《病中赠张十八》诗:“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

    麋鹿:麋与鹿。唐·孟郊《隐士》诗:“虎豹忌当道,麋鹿知藏身。”也单指麋鹿,亦称“四不像”。古人常用来比喻草野优游之性。宋·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诗:“颇适麋鹿性,顿惊清兴长。”或比喻隐逸之志。谓立志隐居山林,与麋鹿为伍。唐·李白《山人欢酒》诗:“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

    豢养:喂养,驯养。宋·戴埴《鼠璞·临安金鱼》:“观此则金鯽始於钱塘,惟六和寺有之,未若今之盛。南渡驻驆,王公贵人园池竞建,豢养之法出焉。”豢牢,兽圈。汉·刘向《说苑·修文》:“是以古者必有豢牢。”

    羁縻:系联。《汉书·郊祀志下》:“方士之候神入海求蓬莱者终无验……天子犹羈縻不絶,几遇其真。”颜师古注:“羈縻,繫联之意。马络头曰羈也。牛靷曰縻。”束缚,控制。唐·高适《奉和鹘赋》:“嗟日月之云迈,犹羈縻而见婴。” 羁绊,犹言束缚牵制。《汉书·叙传上》:“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羈绊,繫名声之韁锁。”系縻,犹羁绊。《韩非子·说难》:“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繫縻,然后极骋智辩焉。”陈奇猷集释:“本书作繫縻者,谓无缚束也。”

○一二、一念常惺 纤尘不染

    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縴塵不染,方解開地網天羅。

    【译文】

    一动念间经常清醒,才能避开去离神灵的弓弩鬼怪的箭矢;微细污垢不能沾染,方能解除打开地界的尘网天空的云罗。

    【注解】

    一念:一动念间,一个念头。南朝·梁·沈约《却出东西门行》:“一念起关山,千里顾兵窟。”

    常惺:即“常惺惺”,佛教语,指头脑经常或长久保持清醒。宋·谢良佐《上蔡先生语录》卷中:“敬是常惺惺法,心斋是事事放下,其理不同。”朱熹注:“惺惺乃心不昏昧之谓。”

    避去:避开,离去。汉 焦赣 《易林·随之讼》:“逐兔驱狼,避去不祥。”

    神弓鬼矢:神,〈名〉本义神灵,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弓,〈名〉本义射箭或打弹的器械。《说文》:“弓,兵也,所以发矢。”弓弩,弓和弩。亦指射术。《周礼·夏官·司弓矢》:“中春献弓弩,中秋献矢箙。”鬼,〈名〉本义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有“灵魂”,称之为“鬼”。《说文》:“鬼,人所归为鬼。”鬼怪,鬼与妖怪。唐·韩愈《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不信常道,而务鬼怪,临死乃悔。”矢,〈名〉本义箭。《说文》:“矢,弓弩矢也。”箭矢,箭头,箭。《水浒传》第一一四回:“(宋江)便唤军医士治疗,拔出箭矢,用金鎗药敷贴。”神弓鬼矢,即神灵的弓弩鬼怪的箭矢。

    縴塵不染:縴,(qiān)《集韻》:“輕煙切,音牽。”今字“纤”,〈形〉本义细小《说文》:“纤,细也。”纤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纤尘比喻微细污垢。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四野偏同色,纤尘不染心。”

    地网天罗:即“天罗地网”,天罗,张在空中捕鸟的网。天空地面,遍张罗网。指上下四方设置的包围圈。比喻对敌人、逃犯等的严密包围。语本《大宋宣和遣事》亨集:“才离阴府恓惶难,又值天罗地风灾。”尘网,旧谓人在世间受到种种束缚,如鱼在网,故称尘网。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云罗,如网罗一样遍布上空的阴云。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嵇康〈言志〉》:“旷哉宇宙惠,云罗更四陈。”

○一三、不忍不为 立命立心

    一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為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蟲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變可為萬物立命、天地立心矣。

    【译文】

    一点不忍心怀的内心想法,是生养民众生长万物的根基萌芽;一段不为已甚的气度节操,是支撑天空撑扶大地的砥柱基石。所以有才德的人对于一只昆虫一个蝼蚁都不忍心伤害残虐,一段线缕一截蚕丝都不容许贪图冒昧,转变可以成为一切事物奉养天命、自然社会树立正心了。

    【注解】

    不忍:不忍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史记·项羽本纪》:“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

    生民生物:生民,养民。《荀子·致士》:“凡节奏欲陵,生民欲宽。”杨倞注:“生民,谓以德教生养民也。”生物,生长万物。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

    根芽:植物的根与幼芽。比喻事物的根源、根由。元·曾瑞《留鞋记》第三折:“你道是真赃正犯难乾罢,平白地揣与我个祸根芽。”

    不为:本意为“不做,不干”。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铭始不实。”此处作“不为已甚”解,已甚,过分。谓不做过分的事,适可而止。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语本《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朱熹集注:“已,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

    撑天撑地:即“撑天拄地”,犹言顶天立地。语本《朱子全书》卷九:“圣人只是常欲扶持这个道理,教他撑天拄地。”撑扶,支撑扶持。清·唐孙华《常熟张节母》诗:“天经与地维,赖此得撑扶。”

    柱石:顶梁的柱子和垫柱的础石。唐·元稹《有鸟》诗之九:“大厦虽存柱石倾,暗囓栋梁成蠧木。”砥柱,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宋·陈亮《〈三国纪年〉序》:“《春秋》,事几之衡石、世变之砥柱也。”基石,做建筑物基础的石头。巴金《生》:“这座塔到现在还只有那么几块零落的基石。”喻事物的根基。 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一:“这无量数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奠定了中国 必然得到独立自由的基石。”

    虫蚁:对禽鸟等小动物的通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虫蚁儿里多情的,鶯儿第一。”凌景埏校注:“指小的鸟雀和虫,也写作‘虫鷖’。”

    丝缕:蚕丝、线缕之类的统称。《墨子·尚同上》:“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

    贪冒:贪得;贪图财利。《左传·成公十二年》:“诸侯贪冒,侵欲不忌。”冒昧,犹苟得。宋·苏轼《答陈季常书》:“自数年来,颇知内外丹要处。冒昧厚禄,负荷重寄,决无成理。”

    立命:谓修身养性以奉天命。《孟子·尽心上》:“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赵岐注:“脩正其身,以待天命,此所以立命之本也。”

    天地:天和地。指自然界或社会。《庄子·天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立心:树立准则。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道学》:“故为之説曰:为生民立极,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为前圣继絶学。”正心,谓使人心归向于正。语本《礼记·大学》:“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公正无私之心。《管子·任法》:“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其大臣者,危主也。”

    【注00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无“君子”后语。

○一四、拨开尘氛 消却鄙吝

    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焰冰競;消卻心中鄙吝,眼前時有月到風來。

    【译文】

    拨去推开人世间的尘俗气氛,胸怀中自然没有烈火燃烧冰炭兢惧;消除抛却内心里的鄙俗吝情,眼面前时常会有明月到来清风来临。

    【注解】

    胸中: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状态。《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火焰冰兢:火焰,物体燃烧时所发的炽热的光华。唐·柳宗元《逐毕方文》:“各有攸宅兮,时闔而开;火炎为用兮,化食生财。”此处“焰”作动词,〈动〉燃烧。唐·张读《宣室志》:“俯而观之,其光自土而出,若焰薪火。”

    冰兢,语本《诗·小雅·小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后以“冰兢”表示恐惧、谨慎之意。兢,亦作表示恐惧、谨慎之意。兢,亦作“竞”。明·陆采《怀香记·赴约惊回》:“窃效鷺鷥行,两眼生花,身如酩酊。畏惧切冰兢,料应难去成欢庆。”冰炭,冰块和炭火。比喻性质相反,不能相容。或以喻矛盾冲突。汉·东方朔《七谏·自悲》:“冰炭不可以相并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长。”比喻危险境地。宋·欧阳修《辞免青州第三札子》:“稽留君命多日,臣晓夕忧惶,如履冰炭。”兢惧,戒慎恐惧,惶恐。《后汉书·明帝纪》:“永览前戒,竦然兢惧。”

    消却:消除,除去。汉·王充《论衡·治期》:“夫世乱民逆,国之危殆灾害,繫於上天,贤君之德,不能消却。”抛却,丢弃。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杨敬真》:“守真诗曰:‘共作云山侣,俱辞世界尘。静思前日事,抛却几年身。’”

    鄙吝:形容心胸狭窄。唐·高适《苦雨寄房四昆季》诗:“擕手流风在,开襟鄙吝祛。”过分爱惜钱财。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贵义轻财。”这里指鄙俗的感情。语本《后汉书·黄宪传》:“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復存乎心。”鄙俗,鄙陋的习俗。《战国策·楚策四》:“今僕之不肖,阨於州部,堀穴穷巷,沉洿鄙俗之日久矣。”吝情,指鄙俗的感情。宋·梅尧臣《依韵和韩子华陪王舅道损宴集》:“谁嗟短景移,能使吝情释。”

    明月清风:本意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语本《南史·谢惠传》:“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这里作“清风明月”解。比喻超尘脱俗的悠闲生活。明·沈采《千金记·遇仙》:“恋功名水上鸥,俏芒鞋尘内走,怎如明月清风随地有,到头来消受。”

    【注00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焰”为“炎”。

○一五、操存涵养 处一化齐

    學者動靜殊操、喧寂異趣,還是鍛煉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須是操存涵養,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的景象;風狂雨驟處,有波恬浪靜的風光,才見處一化齊之妙。

    【译文】

    做学问的人,行动静止操行不同、喧闹寂静意趣不同,还是锻造冶炼尚未成熟,心思精力混杂淆舛的原故。必须是执持心志滋润培养,安定的云静止的水中,有鱼跃鸢飞的景象;风雨狂暴急骤的地方,有风平浪静的风光,才能显现对待万物变化一齐的妙用。

    【注解】

    动静:运动与静止,行动与止息。《易·艮》:“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殊操:操行不同。汉·王充《论衡·累害》:“将吏异好,清浊殊操。”

    异趣:不同的志趣,别具一格的情趣,不同的意旨,不同的意趣。晋·慧远 《〈大智论抄〉序》:“则法无异趣,始末沦虚,毕竟同争,有无交归矣。”

    锻炼:冶炼锻造。汉·王充《论衡·率性》:“夫铁石天然,尚为锻鍊者变易故质,况人含五常之性,贤圣未之熟锻鍊耳,奚患性之不善哉?”

    心神:心思精力。语出《庄子·在宥》:“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唐·姚合《武功县居》诗:“簿书销眼力,盃酒耗心神。”

    混淆:混杂,错乱,界限模糊。宋·司马光《陈三德上殿札子》:“人善恶是非,相与混殽,若待之如一,无所别白。”

    淆舛,混杂错乱。南朝·梁·谢举《与王公朝贵书答》:“窃闻语曰:万物纷糺,则悬诸天象;立言淆舛,则折乎圣理。昭昭自古聿蔚。”

    操存:执持心志,不使丧失。语出《孟子·告子上》:“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朱子全书》卷三:“为学之要,只在着实操存,密切体认自己身心上理会。”《朱子语类》:“大凡气俗不必问,心平则气自和。惟心粗一事,学者之通病。横渠云:‘颜子未至圣人,犹是心粗。’一息不存,即为粗病。要在精思明辨,使理明义精;而操存涵养无须臾离,无毫发间;则天理常存,人欲消去,其庶几矣哉!”

    涵养:滋润养育,培养。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五:“桑麻千里,皆祖宗涵养之休。”修身养性。宋·朱熹《答徐子融书》之四:“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涵养,使心地虚明。”

    止水:静止的水。南朝·梁·王僧孺《从子永宁令谦诔》:“邃若凝云,洁如止水。”邃,〈形〉本义深远。《说文》:“邃,深远也。”

    鸢飞鱼跃:即“鱼跃鸢飞”。语出《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毛传:“言上下察也。”孔颖达疏:“毛以为大王﹑王季德教明察着于上下。其上则鸢鸟得飞至于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于渊中而喜乐。”后以“鱼跃鸢飞”谓世间生物任性而动自得其乐。

    波恬浪靜:恬,〈形〉本义安静,表示心境的安静,平静。《说文系传》:“恬,安也。”《广雅》:“恬,静也。”波恬浪靜,即“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僧问:‘风恬浪静时如何?’师曰:‘吹倒南墙。’”

    处一化齐:处,〈动〉本义中止,停止。《说文》:“処,止也。得几而止。”对待。《礼记·檀弓下》:“何以处我? ”一化,一切变化,犹言万物。《庄子·大宗师》:“又况万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齐,〈形〉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说文》:“齊,禾麦吐穗上平也。”整齐。《国语·周语》:“其君齐明衷正。” 一齐,相等,均衡。《庄子·秋水》:“万物一齐,孰短孰长?”这里体现了春秋、战国时老庄学派一种“齐物”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庄子的《齐物论》中。

    妙:〈形〉本义美,好。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尽所历妙。”妙用,神妙的作用。唐·李白《草创大环赠柳官迪》诗:“自然成妙用,孰知其指的?”

    【注010】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仅“定雲,風狂”四句。

○一六、事障易解 理障难除

    心是一顆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猶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滌猶易;以情識襯貼之,猶明珠而飾以銀黃,其洗滌最難。故學者不患垢病,而患潔病之難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難除。

    【译文】

    心是一颗明亮的珍珠。用物质欲望屏障遮蔽它,犹如明珠混杂于泥土沙石,它的清洗荡涤还容易;用情感知识配衬贴就它,犹如明珠装饰了白银黄金,它的清洗荡涤最困难。所以读书人不用担忧不洁的毛病,而担心洁净毛病的难以治疗;不会畏惧事情的障碍,而畏惧义理障碍的难以排除。

    【注解】

    明珠:光泽晶莹的珍珠。汉·班固《白虎通·封禅》:“江出大贝,海出明珠。”

    障蔽:遮蔽,遮盖。汉·王符《潜夫论·考绩》:“功诚考则治乱暴而明,善恶信则真贤不得见障蔽,而佞巧不得窜其姦矣。”

    泥沙:泥土与沙石。南朝·梁·刘孝标《东阳金华山栖志》:“夫鸟居山上,层巢木末;鱼潜渊下,窟穴泥沙。”

    洗涤:冲荡,清洗。明·宋濂《佛日普照慧辨禅师塔铭》:“自兹口喷百丈泉,洗涤五浊离腥羶。”

    犹:〈动〉如同,好比。《墨子·公输》:“此犹文轩之与敝舆。”〈副〉还,仍然,多用于书面语。《资治通鉴》:“犹不失下曹从事。”

    情识:谓感觉与知识。宋·沈括《梦溪笔谈·神奇》:“人但知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犹情欲。明·宋濂 《〈南堂禅师语录〉序》:“絶枝蔓,去町畦,而不堕於情识之境,不意大法凋零而能见斯人哉!”

    衬贴:衬托,配衬。《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着一领大宽袖斜襟褶子,下面衬贴衣裳,甜鞋浄袜。”贴就,犹言随顺。《朱子全书》卷十八:“须是软着心,贴就他去做。孟子所谓‘以意逆志’,极好。逆,是推迎他的意思。”

    银黄:白银和黄金。《韩非子·解老》:“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

    不患:不用担忧。《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

    垢病:本意指责,责难。此处作字面解,垢,〈名〉本义污秽,尘土一类的脏东西。《说文》:垢,浊也。“〈形〉污秽不洁。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洁病:亦称“洁疾”。过分讲究清洁的一种心理病态。 宋·无名氏《道山清话》:“人问邵尧夫:‘人有洁病,何也?’尧夫曰:‘胸中滞碍而多疑耳,未有人天生如此也。’”

○一七、看破躯壳 认真性命

    軀殼的我要看得破,則萬有皆空而其心常虛,虛則義理來居;性命的我要認得真,則萬理皆備而其心常實,實則物欲不入。

    【译文】

    身躯皮壳的“我”要看得透彻,就会万般所有全都空虚而他的心常恒虚无,虚无则礼义伦理归来寄居;本性天命的“我”要认得真切,就会万般道理全都齐备而他的心常恒充实,充实则物质欲望不得入侵。

    【注解】

    躯壳:指有形的身体,肉体(对精神而言)。宋·孔武仲《松上老藤》诗:“蛇蟠筋脉壮,龙死躯壳在。”

    看破:看透;看穿。宋·陆游《破阵子》词:“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万有皆空:万有本意犹万物。《子华子·阳城胥渠问》:“太初胚胎,万有权舆。”此处作“万般(一切)所有”解。万有皆空,即佛家所说的“五蕴皆空”,五蕴,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五蕴都没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常虚:常,〈形〉恒久,长久不变。《广雅》:“常,质也。”《墨子·尚贤》:“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常恒,永久。《百喻经·病人食雉肉喻》:“何有一识常恒不变。”虚,〈形〉空虚,与“实”相对。《尔雅》:“虚,空也。”虚无,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义理: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韩非子·难言》:“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汉书·刘歆传》:“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礼义,礼法道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於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伦理,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汉·贾谊《新书·时变》:“商君违礼义,弃伦理。”

    来:〈动〉《尔雅》:“来,至也。”归来,反其本。《尚书大传》卷一下:“和伯之乐舞玄鹤,其歌声比中謡,名曰《归来》。”郑玄注:“玄鹤言象阳鸟之南也。归来,言反其本也。”

    性命: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万物的天赋和禀受。《易·乾》:“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也。”朱熹本义:“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本性。《西湖佳话·孤山隐迹》:“所谓隐者,盖谓其人之性情,宜於幽,洽於静,癖好清閒,不欲在荣华富贵中,汩没性命。”天命,上天之意旨,由天主宰的命运。《楚辞·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谓天赋。《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郑玄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实:〈形〉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说文》:“實,富也。”《素问·调经论》:“有者为实,故凡中质充满皆曰实。”

○一八、扫甲涤尘 顔秀语新

    面上掃開十層甲,眉目才無可憎;胸中滌去數斗塵,語言方覺有味。

    【译文】

    脸面上扫除撇开十层顔甲,容貌方才不会令人恼恶;心胸中涤荡去除数斗尘埃,谈吐方才感觉赋有意味。

    【注解】

    甲:〈名〉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说文》:“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顔甲,脸厚如甲,谓不知羞耻。语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惭颜厚如甲》:“进士杨光远 ,性多矫饰,不识忌讳,游謁王公之门,干索权豪之族,未尝自足;稍有不从,便多诽谤,常遭有势挞辱,畧无改悔。时人多鄙之,皆云杨光远惭颜厚如十重铁甲也。”

    眉目:眉毛和眼睛,亦借指容颜。南朝 宋·鲍照《学古》诗:“嬛緜好眉目,闲丽美腰身。”比喻事物的要领、头绪或条理。《元典章新集·户部·义仓》:“仍於各乡依例设置义仓一所,於门首竪立绰屑大书雕刻‘义仓’二字,以表眉目。”

    尘:〈名〉本义尘土。《庄子·逍遥游》:“尘埃也。”尘埃犹尘俗。《淮南子·俶真训》:“芒然仿佯於尘埃之外,而消摇於无事之业。”污染,蒙受污秽。清·周亮工《皖江与文灯岩》诗:“文章干气象,姓字不尘埃。”

    【注01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八 •集奇》同文。

○一九、完善本来 穷尽常道

    完得心上之本來,方可言了心;盡得世間之常道,才堪論出世。

    【译文】

    完善得了心上的本有心性,方才可以言说了然心性;周尽得了世间的常有道理,方才能够谈论超出人世。

    【注解】

    本来:指人本有的心性。《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你去走一遭,回来也误不了你的正果。但不可迷失了本来,堕入轮迴之内。”谓本有心性没有泯灭。唐·寒山《诗》之二七七:“万机俱泯迹,方识本来人。”

    了心:了,〈动〉假借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世说新语》:“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了然,明白,清楚。唐·白居易《睡起晏坐》诗:“了然此时心,无物可譬喻。”

    尽:〈动〉竭,完,没有了。《广韵》:“尽,竭也,终也。”达到极限。《吕氏春秋·明理》:“五帝三王之于乐,尽之矣。”注:“极也。”周尽,谓周知万物,穷尽其理。《庄子·则阳》:“圣人达绸繆,周尽一体矣。”成玄英疏:“夫智周万物,穷理尽性,物我不二,混同一体也。”

    常道:一定的法则、规律,常有的现象。《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堪:〈动〉能够,可以。《世说新语·捷悟》:“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

    出世:超脱人世束缚,佛教用语,佛教徒以人世为俗世,故称脱离人世束缚为出世。宋·苏轼《书黄鲁直李氏传后》:“无所厌离,何从出世?无所欣慕,何从入道?”

    【注01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同文。

○二○、陶熔顽钝 容纳横污

    我果為洪爐大冶,何患頑金鈍鐵之不可陶熔。我果為巨海長江,何患橫流污瀆之不能容納。

    【译文】

    我果真是洪大火炉冶炼大师,何必忧患坚硬金属笨重铁石的不可陶铸熔炼。我果真是广巨海洋漫长江河,何必忧患横溢河流污浊沟渠的不能包容受纳。

    【注解】

    洪炉大冶:洪炉,大火炉。金·元好问《论诗》诗之二六:“金入洪鑪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比喻陶冶和锻炼人的环境。唐·薛逢《送西川杜司空赴镇》诗:“莫遣洪罏旷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大冶,古称技术精湛的铸造金属器的工匠。《庄子·大宗师》:“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鏌鋣’,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洪炉大冶,即洪大(大而有力)的火炉,冶炼的大师。

    顽金钝铁:顽金,坚硬的金属。宋·俞文豹《吹剑三录》:“难疑答问之外,则薫陶其气质,矫揉其性情,辅成其材品,如良工之揉曲木,巧冶之铸顽金。”钝,〈形〉本义不锋利。《文选·檄吴将校部曲》:“兵不钝锋。”呆,笨拙。《广雅·释诂四》:“钝,迟也。”钝铁,即笨重的铁石。

    陶熔:陶铸熔炼。比喻培育、造就。前蜀·杜光庭《亲随司空为大王醮葛仙化词》:“臣曲荷陶鎔,实深造化,唯虔祷祝,少答恩慈。”

    巨海長江:巨海,即大海,广巨的海洋。广巨,犹广大,指幅员辽阔。《吕氏春秋·异用》:“国广巨,兵强富,未必安也。”长江,泛指长的江流。宋·曾巩《道山亭记》:“福州治侯官 ……其地於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

    横流污渎:横流,本意大水不循道而泛滥。清·曾灿《舟次》诗:“一叶信如此,横流何处安。”放纵恣肆。宋·朱熹《答林择之》:“人欲横流,天理几灭。今而思之,怛然震悚。”此处作横溢的河流解,横溢,谓水盛大溢出河岸。宋·曾巩《与孙司封书》:“皇祐三年,邕有白气起廷中,江水横溢。”渎,〈名〉本义水沟,水渠。《说文》:“渎,沟也。一曰邑中沟。”污渎,本意死水沟。此处作污浊的水沟。

    容纳:包容受纳。晋·干宝 《晋纪总论》:“(高祖宣皇帝)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

○二一、日不欺人 少不丧志

    白日欺人,難逃清夜之鬼報;紅顏失志,空貽皓首之悲傷。

    【译文】

    白天欺负他人,难以逃脱清静夜晚的鬼怪报复;少年丧失志向,徒然遗留白发年老的悲痛忧伤。

    【注解】

    清夜:清静的夜晚。汉·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

    红颜:指少年。南朝·梁·沈约《君子有所思行》:“共矜红颜日,俱忘白髮年。”

    空貽:空,〈副〉徒然,白白地。唐·崔颢《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貽,〈动〉本义赠送。《诗·邶风·静女》:“贻我彤管。”遗留。《诗·周颂·思文》:“贻我来牟。”

    皓首:白头,白发。谓年老。唐·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向来皓首惊万人,自倚红颜能骑射。”

    悲伤:悲痛忧伤。《汉书·刘向传》:“书奏,天子召见 向 ,叹息悲伤其意。”

    【注01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二二、念虑毫末 人品星渊

    以積貨財之心積學問,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國家,出此入彼,念慮只差毫末,而超凡入聖,人品且判星淵矣。人胡不猛然轉念哉!

    【译文】

    用积聚货物财产的心思积聚学问,用求取功绩名誉的意念追求道德,用爱护妻子儿女的心意敬爱父母,用保持爵号官位的策略保卫国家,走出这里进入那里,意念思虑只是差别毫毛末端,但是超脱凡俗进入圣界,人的品质几乎判若天壤之别了。人何不猛然转变念头呢!

    【注解】

    货财:货物,财物。《礼记·曲礼上》:“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

    功名:功业和名声。《庄子·山木》:“削迹损势,不为功名。”成玄英疏:“削除圣迹,损弃权势,岂存情於功绩,以留意於名誉!”

    爵位:君主时代把官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指爵号,官位。晋·葛洪《抱朴子·论仙》:“夫有道者,视爵位如汤鑊,见印綬如縗絰。”

    念虑:思虑。《淮南子·说山训》:“念虑者不得卧。止念虑,则有为其所止矣。”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臺,起於累土。”

    超凡入圣:超越凡俗,达于圣界,多形容造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语本唐·吕岩《七言》诗:“举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圣弗为难。”

    且:〈副〉将近,几乎。《列子·汤问》:“年且九十。”

    星渊:犹天渊,喻差别大。清·褚人穫《坚瓠秘集·两太宰嚭》:“两太宰嚭何忠佞星渊哉!”胡不:何不。《诗·鄘风·相鼠》:“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注01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无“出此入彼”后语。

○二三、慈祥立福 挹损为善

    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開萬善之門,無如寸心挹損。

    【译文】

    建立百般幸福的根基,只在于一个念头的慈爱祥和;开辟万般善良的大门,比不上方寸心念的挹降冲损。

    【注解】

    百福:犹多福。《诗·大雅·假乐》:“干禄百福,子孙千亿。”唐·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殃销祸散百福併,从此直至耇与鮐。”

    慈祥:慈爱和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人之一心,慈祥者为阳,惨毒者为阴。”

    无如:不如,比不上。唐·崔颢《经华阴》诗:“借问路傍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

    寸心:指心。旧时认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间,故名。晋·陆机《文赋》:“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心事,心愿。唐·钱起《逢侠者》诗:“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

    挹损:谦逊。汉·蔡邕《和熹邓后谥》:“允恭挹损,密勿在勤。”挹降,谦抑。晋·葛洪《抱朴子·疾谬》:“夫德盛操清,则虽深自挹降,而人犹贵之。”冲损,淡泊谦让。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谦虚冲损,可以免害。”  

○二四、塞物欲路 驰尘俗肩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闢道義之門;馳得塵俗之肩,方可挑聖賢之擔。

    【译文】

    堵塞得了物质欲望的道路,方才能够开辟道德义理的大门;背驰得了凡尘世俗的肩荷,方才可以挑起圣人贤达的担子。

    【注解】

    道义:道德义理。《易·繫辞上》:“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一》:“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

    驰:<动〉本义车马疾行。《说文》:“驰,大驱也。”消逝迅速。诸葛亮《诫子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背驰,背离,离开。《文选·曹摅〈感旧诗〉》:“今我唯困蒙,郡士所背驰。”李周翰注:“言我困於蒙暗,而羣贤、士子皆背我而走。”犹背道而驰,比喻目的或行动相反。宋·苏轼《次韵子由·东亭》:“仙山佛国本同归,世路玄关两背驰。”

    肩:〈名〉本义肩膀。《说文》:“肩,髆也。从肉,象形。”肩荷,肩挑或肩扛。清·龚自珍《明良论二》:“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

○二五、容人偏私 消家嫌雪

    容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學問;消得家庭內嫌雪,才為火內栽蓮。

    【译文】

    容忍得了禀性感情上的偏袒徇私,就是一门大学识知识; 消除得了家族门庭内的怨嫌霜雪,才是火海内栽种莲花。

    【注解】

    性情:人的禀性和气质。《易·乾》:“利贞者,性情也。”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正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性格,脾气。《宋书·沈文秀传》:“且此人性情无常,猜忌特甚,将来之祸,事又难测。”

    偏私:偏袒徇私,不公正。《尹文子·大道下》:“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

    学问:知识,学识。《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家庭: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宋·欧阳修《刘丞相挽词》诗之二:“平昔家庭敦友爱,可怜松檟亦连阴。”家族,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结成的社会单位,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管子·小匡》:“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门庭,指家庭或门第。清·曾国藩《罗忠节公神道碑铭》:“不忧门庭多故,而忧所学不能拔俗而入圣。”

    嫌雪:嫌,〈动〉本义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说文》:“嫌,一曰疑也。”〈名〉嫌隙,仇怨。《荀子》:“累百年之欲,易一时之嫌。”怨嫌,怨恨不满,嫌隙。宋·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窃谓人主之待臣子,不过以公道,党人之报怨嫌,必为巧发而阴中。”雪,〈名〉本义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有部分凝结成冰晶,由空中降下,叫做雪。《說文》:“本作䨮。凝雨。”霜雪,霜和雪。《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阴气胜则凝为霜雪。”喻阴冷的环境,严酷的遭遇。清·郑燮《怀舍弟墨》诗:“含悽度霜雪,努力爱秋春。”

    火內栽莲:火海内栽种莲花,即“火中莲”、“火生莲”,佛教语。语出《维摩经·佛道品》:“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禪,稀有亦如是。”后因以“火生莲”喻虽身处烦恼中而能解脱,达到清凉境界。唐·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浮荣水划字,真諦火生莲。”

○二六、自悟了了 自得休休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還有迷,總不如自悟之了了;意興從外境而得者,有得還有失,總不如自得之休休。

    【译文】

    事物道理因为他人言语而领悟的人,有所领悟依然有些迷惑,总是比不上自己领悟那样清楚明白;意境兴致随从外界情境而得到的人,有所得到依然有些失却,总是比不上自有心得那样安闲快乐。

    【注解】

    事理:事物的道理。《管子·版法解》:“慎观终始,审察事理。”

    人言:别人的评议。《左传·昭公四年》:“礼义不愆,何恤於人言。”了了:心里明白,清清楚楚,通达。唐·李白《代美人愁镜》诗:“明明金鹊镜,了了玉臺前。”

    意兴:犹意境。唐·康骈《剧谈录·广谪仙怨词》:“长卿之词甚是才丽,与本事意兴不同。”兴致。《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生见其三回五转,意兴已倦。”

    外境:指外界事物。《史记·乐书》“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唐·张守节正义:“物者,外境也。外有善恶来触於心,则应触而动,故云物使之然也。”

    自得:自己有心得体会。《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休休:形容宽容;气魄大。语本《书·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后因以“休休有容”形容君子宽容而有气量。此处作安闲,安乐解。《诗·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注01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二七、平情见性 寡欲明理

    情之同處即為性,舍情則性不可見,欲之公處即為理,舍欲則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滅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絕欲,惟期寡欲而已。

    【译文】

    与情感共同相处的就是秉性,舍弃情感秉性就不可能显现,与欲望公同相处的就是理义,舍弃欲望理义就不可能明确。所以有才德的人,不能减除情感,只是做事平和情感罢了;不能禁绝欲望,只是期望心期寡浅欲望罢了。

    【注解】

    同处:谓共同相处;同处于。《后汉书·爰延传》:“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

    惟:〈副〉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书·舜典》:“惟明克允。”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惟,独也。常语也。或作唯、维。”

    平情:公允而不偏于感情。罗惇曧 (1872-1924,字孝遹,癭公为其号,以号行。顺德大良人。著名剧作家。与梁鼎芬、曾习经、黄节合称“近代岭南四大家”。)《文学源流》:“庄生之言,可谓平情以自律矣。”平和,宁静,温和,不偏激。《礼记·乐记》:“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宋·司马光《辞左仆射三札子》:“酌宽猛之政,处大小之事,必平和允愜,曲尽其宜。”

    期:〈动〉本义约会,约定。《说文》:“期,会也。”段注:“会者,合也,期者,邀约之意,所以为会合也。”心期,心中相许。晋·陶潜《酬丁柴桑》诗:“实欣心期,方从我游。”期望。唐·袁郊《甘泽谣·红线》:“忧往喜还,顿忘於行役;感知酬德,聊副於心期。”心愿,心意。宋·陆淞《瑞鹤仙》词:“待归来先指花梢教看,却把心期细问。”胸怀。宋·文天祥《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心期耿耿浮云上,身事悠悠落日西。”

    寡欲:节制欲望,欲望少。《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云笈七籤》卷三二:“少不勤行,壮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慾,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寡浅,少,不多。《庄子·天下》:“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二八、念念守定 事事看轻

    欲遇變而無倉忙,須向常時念念守得定;欲臨死而無貪戀,須向生時事事看得輕。

    【译文】

    想要遭遇变故而毫无仓促慌忙,应当面对平常时候每个心念守护得坚定;想要面临死亡而毫无贪惜留恋,应当面对活着时候每件事情看待得轻淡。

    【注解】

    欲:〈动〉想要,希望。《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仓忙:匆忙。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独所谓《家乘》者,仓忙间为人窃去。”仓促,匆促地,也作“仓卒”、“仓猝”。《聊斋志异·促织》:“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

    须:助动词,必要,应当。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向:〈动〉面朝、面对。跟“背”相对。《左传·定公十年》:“见剑向己。”

    常时:平时。唐·杜甫《天河》诗:“常时任显晦,秋至转分明。”

    守定:等待,牢牢守住。宋·欧阳修《与苏丞相书》之五:“为客在门前守定,写简不成,悉之。”

    贪恋:深深依恋或留恋,十分留恋。唐·尹鹗《金浮图》词:“贪恋欢娱,不觉金乌坠。”贪惜,犹贪吝。《佛说灌顶神咒经·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世人愚痴,但知贪惜,寧自割身肉而噉食之,不肯持钱财布施,求后世之福。”

○二九、念差丧善 事愆失饬

    一念過差,足喪生平之善;終身檢飭,難蓋一事之愆。

    【译文】

    一个念头的过失差错,足够丧失此生平素的善行;终竟此身的自我约束,难以掩盖一件事情的愆尤。

    【注解】

    过差:过失,差错。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

    平生:平素,往常。《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一生,此生,有生以来。唐·韩愈《遣兴联句》:“平生无百岁,歧路有四方。”

    终身:一生,终竟此身。《礼记·王制》:“大夫废其事,终身不仕,死以士礼葬之。”终竟,完毕,穷尽。《孝经·丧亲》“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唐玄宗注:“夫孝子有终生之忧,圣人以三年为制者,使人知有终竟之限也。”

    检饬:谓检点,自我约束。宋·岳飞《辞男云特转恩命第二札》:“以孱陋之资,将军旅之众,顾惟匪称夙夜,惶惧惟恐,检飭修省,有所未至,不足以服众。” 饬,〈动〉本义修整,整治。《说文》:“饬,致坚也。”〈形〉谨慎,恭敬。《匡缪正俗》:“饬者,谨也,敬也。”

    愆〈名〉:本义过错,罪过。《说文》:“愆,过也。”愆尤,过失,罪咎。唐·李白《古风》诗之十八:“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

○三○、参勘心体 谙练世味

    從五更枕席上參勘心體,氣未動,情未萌,才見本來面目;向三時飲食中諳練世味,濃不欣,淡不厭,方為切實工夫。

    【译文】

    清晨在床榻上参详勘问内心性体,心气尚未萌动,性情尚未萌发,才能显现本有心性的面目;三时在饮食中谙习练达人世滋味,浓厚不必欣喜,淡薄不必厌恶,方才成为切合实际的工夫。

    【注解】

    五更:旧时自黄昏至拂晓一夜间,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谓之“五更”。又称五鼓、五夜。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更,歷也,经也,故曰五更尔。’”特指第五更的时候。即天将明时。南朝·陈·伏知道《从军五更转》诗之五:“五更催送筹,晓色映山头。城乌初起堞,更人悄下楼。”

    枕席:枕头和席子,也泛指床榻。唐·王维《千塔主人》诗:“所居人不见,枕席生云烟。”

    参勘:参,〈动〉检验。《韩非子·显学》:“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参详,思量,琢磨。《敦煌变文集·频婆娑罗王变文》:“心头託首细参详,世事从来不久长。”勘,〈动〉本义校订,核对。《说文新附》:“勘,校也。”勘问,查问,审问。宋·何薳《春渚纪闻·王乐仙得道》:“固知子栖心之久,更俟与子勘问之也。”

    心体:指思想。《后汉书·延笃传》:“仁以枝叶扶疏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指精神与肉体。唐·白居易《酬李少府曹长官舍见赠》诗:“低腰復歛手,心体不遑安。一路风尘下,方知为吏难。”

    三时: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左传·桓公六年》:“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杜预注:“三时,春、夏、秋。”夏至后半个月。明·周之玙《农圃六书·占候·五月占》:“夏至后半月为三时,头时三日,中时五日,三时七日。”此处指早、午、晚。清·龚自珍《尊隐》:“日有三时,一曰蚤时,二曰午时,三曰昏时。”(蚤,通“早”。指月初或早晨《淮南子·天文》:“日至于曾泉,是谓蚤食。”)

    谙练:熟习,熟练。《晋书·刁协传》:“协久在中朝,諳练旧事。”谙习,熟习。宋·苏轼《答赵晦之书》之一:“乃知剖符南徼,贤者处之,固不择远近剧易,矧风土旧諳习,而兵兴多事,适足以发明利器。”练达,熟练通达。《旧唐书·良吏传下·薛珏》:“珏刚严明察,练达法理。”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唐·韩愈《示爽》诗:“吾老世味薄,因循致留连。”

    【注016】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

○三一、以柔克刚 智圆行方

    舌存常見齒亡,剛強終不勝柔弱;戶朽未聞樞蠹,偏執豈能及圓融。

    【译文】

    舌头还存在常常见到牙齿已都脱落,刚直强硬终究胜不过柔和谦顺;门户腐朽了未尝听闻门轴被虫蛀蚀,偏激固执岂能及得上圆满融通。

    【注解】

    以柔克刚: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语本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智圆行方:圆,圆满,周全;方,端正,不苟且。知识要广博周备,行事要方正不苟。语本《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而事欲鲜。”

    齿亡舌存:亡,脱落,不存在。牙齿都掉了,舌头还存在。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语本汉·刘向《说苑·敬慎》:“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刚强:健旺鼎盛。《荀子·修身》:“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

    柔弱:谓柔和谦顺。《淮南子·原道训》:“是故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

    户枢不蠹:亦作“户枢不螻”,亦作“户枢不朽”。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容易受侵蚀。也比喻人经常运动可以强身。语本《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唐·马总《意林》卷二引作“户枢不蠹”。户〈名〉本义单扇门。《说文》:“户,半门曰户。”门户,门扇。宋·刘攽《新晴》诗:“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偏执:片面而固执。元·刘壎《隐居通议·前朝科诏》:“毋苟且,毋偏执。”

    圆融:佛教语,破除偏执,圆满融通。宋·苏轼《答子由颂》:“五藴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岳尽圆融。”  

    【注01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应酬篇

○三二、心有真宰 用有圆机

    操存要有真宰,無真宰則遇事便倒,何以植頂天立地之砥柱!應用要有圓機,無圓機則觸物有礙,何以成旋乾轉坤之經綸!

    【译文】

    操守心志要有真正主宰,没有真正主宰遇到事情就会倾倒,如何得以树立顶天立地的砥柱!应对运用要有圆通机变,没有圆通机变接触事物就有阻碍,如何得以成就扭转乾坤的经纶!

    【注解】

      操存:指操守、心志。明徐阶《送司封仲芳杨子赴留都》诗:"愿言励操存,千里同襟期。"

    真宰:指自然之性。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有志深轩冕,而汎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植:〈动〉栽种,种植,生长。《广雅释地》:"植,种也。"立,树立。《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

    顶天立地: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语本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六:"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

    砥柱: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宋陈亮《〈三国纪年〉序》:"《春秋》,事几之衡石、世变之砥柱也。"

    应用:适应需要,以供使用。宋曾巩《洪州到任谢两府启》:"材不堪於施设,动輒乖宜;学多失於变通,理难应用。"

    圆机:指见解超脱,圆通机变。宋文天祥《集杜诗〈刘沐〉序》:"沉实有谋,圆机应物。"

    触物:接触景物、事物。晋张载《七哀诗》之二:"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

    碍:〈动〉本义妨碍,阻挡。《说文》:"碍,止也。"

     旋乾转坤:扭转天地。比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面貌或已成的局面。也指人魄力极大。语本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乾转坤。"

    经纶:指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宋秦观《滕达道挽词》:"经纶未了埋黄土,精爽还应属斗牛。"

○三三、勿轻喜怒 勿重爱憎

    士君子之涉世,於人不可輕為喜怒,喜怒輕,則心腹肝膽皆為人所窺;於物不可重為愛憎,愛憎重,則意氣精神悉為物所制。

    【译文】

    读书人的接触社会,对于他人不可轻易表现喜欢愤怒,轻易喜欢愤怒,内心情感就全都被他人窥见;对于事物不可过分重视喜爱憎恨,重视喜爱憎恨,意识情绪就全都被事物制约。

    【注解】

    涉世:接触社会,经历世事。《晋书孔衍传》:"宗人夷吾有美名,博学不及衍,涉世声誉过之。"

    心腹肝胆:心腹,衷情,真意。《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説到相知的分际,司户隐瞒不得,只得吐露心腹。"肝胆,比喻真心诚意。宋曾巩 《送宣州杜都官》诗:"江湖一见十年旧,谈笑相逢肝胆倾。"心腹肝胆,即内心情感。

    窥:〈动〉本义从小孔或缝里看暗中察看。亦泛指观看。《说文》:"窥,小视也。"窥见,暗中看见。《汉书刘向传》:"是以羣小窥见间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詆,流言飞文,譁於民间。"看破,觉察。《朱子语类》卷六九:"这箇道理直是自然,全不是安排得,只是圣人便窥见机缄,发明出来。"

    意氣精神:意气,志趣。唐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情绪。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我心中意气怎消除?"精神,指人的意识。《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意氣精神,即意识情绪。

○三四、玩世欺人 明镜可鉴

    倚高才而玩世,背後須防射影之蟲;飾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膽之鏡。

    【译文】

    倚仗高超才能就玩世不恭,背地里必须防备射影含沙的毒虫;文饰厚道外貌来欺骗他人,眼面前恐怕会有照见肝胆的镜子。

    【注解】

    高才:亦作"高材",才能高超,才智过人。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然则高才而无贵仕,饕餮而居大位,自古所叹,焉独公明 而已哉!"

    玩世:以不严肃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即"玩世不恭",玩世,以消极、玩弄的态度对待生活;不恭,不严肃。因对现实不满而采取的一种不严肃、不认真的生活态度。语本《汉书东方朔传赞》:"依隐玩世,诡时不逢。"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依违朝隐,乐玩其身於一世也。"

    射影:蜮的异名。《诗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三国吴陆玑疏:"蜮,短狐也;一名射影。如龟,三足,江淮水滨皆有之。人在岸上,影见水中,投人影则杀之,故曰射影也。"即"射影含沙"相传江南水中有毒虫名蜮,人在岸上,影见水中,即以气为矢,或含沙以射人。及著皮肌,其疮如疥,中影者亦病。后因称阴谋中伤他人为"射影含沙"。清周亮工《祭汀州司李若羲卢公文》:"余以质讯至,向者射影含沙之説消沮。"

    厚貌:厚道的外貌。即"厚貌深情"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语本《庄子列御寇》:"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

    照胆:相传秦咸阳宫中有大方镜,能照见五脏病患。女子有邪心者,以此镜照之,可见胆张心动。见《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硋。......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后因以"照胆"为典,极言明镜可鉴。唐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照胆常悬镜,窥天自戴盆。"

    【注01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三五、心若止水 意在光风

    心體澄徹,常在明鏡止水之中,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意氣和平,賞在麗日光風之內,則天下自無可惡之人。

    【译文】

    心灵性体澄浄清澈,时常处在明亮镜子静止水流中,天下自然就没有可以厌恶的事物;意志气概和顺平静,尚且处在绚丽日照朗月和风内,天下自然就没有可以憎恶的人士。

    【注解】

    澄澈:亦作"澄彻"清澈,水清见底。晋王献之《杂帖》:"镜湖澄澈,清流泻注。"唐修睦《僧院泉》诗:"澄澈照人胆,深山只一般。"明白。《关尹子九药》:"论道者,或曰凝寂,或曰邃深,或曰澄澈。"澄浄,清澈明净。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二:"乾坤澄浄,七景齐明。"清澈.清净透明。唐薛用弱《集异记嘉陵江巨木》:"江水清澈,毫髮可见。"

    明镜止水:明镜,明亮的镜子。《淮南子俶真训》:"莫窥形於生铁而窥於明镜者,以覩其易也。"止水,静止的水。所谓"明镜止水",就是形容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出典于《庄子德充符》:"仲尼曰:‘人莫鑑(鉴)於流水,而鑑於止水。'"成玄英疏:"止水所以留鑑者,为其澄清故也。"明代道士王一清的《道德经释辞》中说"圣人之无为,乃是指其心如明镜止水,物至则照,物去则空,事物之来,一切循乎自然,顺其理而应之,以辅万物之自然,虽有为犹无为,故曰无为而无不为也。"。

    意气:志向与气概。《管子心术下》:"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赏:通"尚"。

    尚:〈副〉本义尚且。《说文》:"尚,曾也。"还,仍然。司马迁《报任安书》:"如仆尚何言哉?"

    丽日光风:丽日,明媚的太阳。《清平山堂话本·洛阳三怪记》:"这一年四季,无过是春天,最好景致。日谓之‘丽日',风谓之‘和风'。"光风,指月光照耀下的和风。宋·叶适《潘广度》诗:"光风自汎灵草碧,朗月岂受顽云吞!" 丽日光风,也即"光风霁月"光风,雨后初晴时的风;霁,雨雪停止。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语本宋·黄庭坚《豫章集·濂溪诗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三六、是非分明 得失避私

    當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遷就,少遷就則失從違之正;值利害得失之會,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則起趨避之私。

    【译文】

    正当正确错误邪恶正直的交错,不可缺少曲意将就,缺少曲意将就就丧失依从或违背的公正;正值利益损害得到失去的会合,不可过于分辨明白,过于分辨明白就产生进趋或退避的私心。

    【注解】

    是非:对的和错的,正确与错误。晋陶潜《拟挽歌辞》之一:"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觉?"

    邪正:邪恶与正直。《汉书刘向传》:"今贤不肖浑殽,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

    迁就:降低要求,曲意将就。汉贾谊《治安策》:"故贵大臣定有其罪矣,犹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迁就而为之讳也。"

    从违:依从或违背。唐韩愈《送区弘南归》诗:"爰有区子荧荧暉,观以彝训或从违。" 钱仲联集释引孙汝听曰:"示以彝训,或从或不从,故曰或从违。"明文徵明《送刘君元瑞守西安叙》:"人心有从违,君自视於此,果能皆副其意乎?"

    利害:利益与损害。《易繫辞下》:"情伪相感而利害生。"韩康伯注:"情以感物则得利,伪以感物则致害也。"《史记龟策列传》:"先知利害,察於祸福。"

    得失:得到和失去,成功和失败。《管子七臣七主》:"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尹知章注:"明主得,闇主失。"

    趋避:指趋利避害,趋吉避凶。明李贽《复邓鼎石书》:"又恐利害及身,百般趋避。"进趋,追求,求取。《晋书荀勖传》:"位不可以进趣得,誉不可以朋党求。"退避,犹退让,谓不与人争。《汉书张禹传》:"禹与凤并领尚书,内不自安,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凤。"

    【注01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无"当"字与二"不可"句。

○三七、宁以自挟 毋为亲人

    蒼蠅附驥,捷則捷矣,難辭處後之羞;蘿蔦依松,高則高矣,未免仰攀之恥。所以君子寧以風霜自挾,毋為魚鳥親人。

    【译文】

    苍蝇叮附马尾,迅捷虽然迅捷了,难以推辞处在后面的羞愧;萝茑依附松树,高标虽然高标了,未能免除仰仗攀附的耻辱。所以有德行的人宁可在风霜雨雪中自我扶挟,不要作为花鸟鱼虫亲近他人。

    【注解】

    附骥:蚊蝇叮附马尾而远行,比喻攀附权贵而成名。也说"附骥尾",蚊蝇附在马的尾巴上,可以远行千里。比喻依附先辈或名人之后而成名。一般用作谦词。语本汉王褒《四子讲德沦》:"附骥尾则涉千里,攀鸿翮则翔四海。"典故"蝇附骥尾而致千里"苍蝇因附在千里马的尾巴上而跑了千里的路程。喻普通人因沾了贤人的光而名声大振。出于《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司马贞索隐:"按:苍蝇附驥尾而致千里,以譬颜回因孔子而名彰也。"

    捷:〈形〉敏捷,迅速。《小尔雅》:"捷,疾也。"迅捷,迅速敏捷。晋傅玄《走狗赋》:"即迅捷其无前,又闲暇而有度。"

    萝茑:女萝和茑,两种蔓生植物,常缘树而生。南朝梁沈约《郊居赋》:"室闇萝蔦,檐梢松栝。" 女萝,地衣门植物,体呈丝状,直立或悬垂,灰白或灰绿色,基部多附着在松树或别的树的树皮上,少数生于石上。可入药,有祛寒退热的作用。《诗小雅頍弁》"蔦与女萝,施於松上"毛传:"女萝、兔丝,松萝也。"茑,寄生木,本草学家指桑寄生科桑寄生属和檞寄生属植物,前者寄生于山茶科、壳斗科等树上,后者寄生于檞、榆、桦等多种阔叶树上。枝茎可入药。

    高:〈形〉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高标,高耸,矗立。唐韩愈《新竹》诗:"高标陵秋严,贞色夺春媚。"

    仰攀:犹言高攀,指与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结交或联姻。《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只是母子孤寒如故,未敢仰攀。"仰仗,依赖,依靠。《北史魏阳平王新成传》:"詔徵赴京,勖以战伐之事。对曰:‘当仰杖庙算,使呼韩同渭桥之礼。'"攀附,援引而上,附着东西往上爬,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升官发财或得到某种好处。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设守无巧拙,皆可攀附,则公输已陵宋城,乐毅已拔即墨矣。"

    风霜:比喻旅途上或生活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即"风霜雨雪"比喻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语本元马致远《黄梁梦》第四折:"一梦中十八年,见了酒色财气,人我是非,贪嗔痴爱,风霜雨雪。"

    自挟:犹自恃(依靠自己);自负(自己承受,自己负责)。元方回《送刘都事五十韵》:"南者据都曹,不以贵自挟。"扶挟,夹持,护持。汉应劭《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两从者扶挟。"

    鱼鸟:鱼和鸟,常泛指隐逸之景物。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指梦境。语本《庄子大宗师》:"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於渊。"此处指花鸟鱼虫等供人观赏的景物。

    亲人:亲近人,使人感到亲切可爱。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注020】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三八、精明浑厚 物契人亲

    好丑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士君子須是內精明而外渾厚,使好丑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译文】

    美好丑陋的心过于分明,事物就不会契心;贤智愚拙的心过于分明,他人就不会亲近,读书人必须是内心精细明察而外表浑朴敦厚,使美好丑陋两者得到平衡,贤智愚拙共同享受利益,才是生存成就万物的道德气量。

    【注解】

    契:〈动〉通"栔",用刀刻。《说文》:"栔,刻也。"契心,心意投合,称心。宋苏洵《祭史彦辅文》:"吾与彦辅契心忘颜,飞腾云霄,无有远邇。"明袁宏道《覆友人》:"故凡遇有契心之书,便当取读数徧。"

    贤愚:贤,〈形〉本义多财。《庄子徐无鬼》:"以财分人之谓贤。"有德行,多才能。《说文》:"贤,多才也。"贤智,有贤德有才智。《韩非子难势》:"由此观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詘贤者也。"愚,〈形〉本义愚蠢,愚昧。《说文》:"愚,戆也。"愚拙,愚昧笨拙。《吕氏春秋勿躬》:"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若此,则愚拙者请矣,巧智者詔矣。"

    精明:纯洁聪明,精细明察。《国语楚语下》:"夫神以精明临民者也,故求备物,不求丰大。"

    浑厚:淳朴,敦厚。宋曾巩《馆中祭丁元珍文》:"子之为人,浑厚平夷,不阻为崖,不巧为机。"浑朴,朴实,淳厚。唐皎然《郑容全成蛟形木机歌》:"浑朴无劳剞劂工,幽姿自可蛟龙质。"敦厚,诚朴宽厚。宋苏轼《上富丞相书》:"刚健而不为强,敦厚而不为弱,此明公之所得之于天。"

    生成:长成。宋范仲淹《水车赋》:"假一轂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

    德量:道德涵养和气量。《世说新语雅量》"顾看简文,穆然清恬"南朝梁 刘孝标注:"帝(简文)举止自若,音颜无变,温每以此称其德量。"

    【注02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缺"士君子"三字。

○三九、以恬养智 以重持轻

    伺察以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故君子以恬養智;奮迅以為速者,多因速而致遲,故君子以重持輕。

    【译文】

    侦伺观察认为明白的人,常常因为明白而产生晦暗,所以有才德的人用恬淡培养智慧;振奋迅疾认为快速的人,大多因为快速而导致迟缓,所以有才德的人用厚重把持轻微。

    【注解】

    伺察:侦视,观察。《旧唐书李林甫传》:"伺察上旨,以固恩宠。"侦伺,窥探,伺望。《后汉书清河孝王传》:"外令兄弟求其纤过,内使御者侦伺得失。"观察,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审视,视察,察看。《周礼地官司谏》:"司諫,掌纠万民之德而劝之朋友,正其行而强之道艺,巡问而观察之。"

    以恬养智:以,用也。恬,恬淡,清静淡泊。《老子》:"恬惔为上,胜而不美。"养智,培养智慧,涵养心智。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书》:"昔之所谓道者,于形为无形,于事为无事,恬漠冲粹,养智怡神。"《庄子缮性篇》:"古之治道者,以恬养智;智生而无以智为也,谓之以智养恬。智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恬智则定慧也,和理则道德也。有智不用,而安其恬,积而久之,自成道德。""以恬养智",宣颖注:"定能生慧","以智养恬",王先谦注:"智生而不任智,是以智养其恬静"。

    奋迅:形容鸟飞或兽跑迅疾而有气势。《尔雅释畜》"絶有力,奋"晋郭璞注:"诸物有气力多者,无不健自奋迅,故皆以名云。"精神振奋,行动迅速。唐王维《老将行》:"汉兵奋迅如霹靂,虏骑崩腾畏蒺藜。"

    以重持轻:重,〈形〉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说文》:"重,厚也。"厚重,敦厚持重。汉荀悦《汉纪高祖纪》:"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持,〈动〉本义拿着。《说文》:"持,握也。"引申为掌握,控制。《吕氏春秋察今》:"悖乱不可以持国。"把持,专揽;控制。《新五代史宦者传论》:"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轻,〈形〉分量不大,与"重"相对。《孟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微小。《韩非子解老》:"无势之谓轻。"轻微,细小,细微。汉晁错《论贵粟疏》:"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饿寒之患。" 以重持轻,用厚重把持轻微,即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把握处理轻微细小的事情。

    【注02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四○、济世居实 为民用心

    士君子濟人利物,宜居其實,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則德損;士大夫憂國為民,當有其心,不當有其語,有其語則毀來。

    【译文】

    读书的人救济他人利益万物,应当落实他的实行,不应当留意他的名声,留意名声就会品德损害;做官的人忧劳国事为了人民,应当怀有他的真心,不应当只有他的言语,只有言语就有贬毁到来,

    【注解】

    济人利物:谓救助别人,对世事有益。宋朱熹《记外大父祝公遗事》:"岁大疫,亲旧有尽室病卧者,公每清旦輙携粥药造之,遍饮食之而后返,日以为常,其他济人利物之事不胜记,虽倾资竭力无吝色。"利物,益于万物。《易乾》:"利物足以和义。"孔颖达疏:"言君子利益万物,使物各得其宜。"

    忧国为民:忧国,为国事而忧劳。《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为民,为了人民。

    毁:〈动〉本义瓦器缺损。《说文》:"毁,缺也。"段注:"缺者,器破也,因为凡破之称。"贬毁,贬低诋毁。晋葛洪《抱朴子应嘲》:"狭细忠贞,贬毁仁义。"

○四一、境移事迁 心念持恒

    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縱弛;處明庭檢飾者,暗室必放逸。君子只是一個念頭持到底,自然臨小事如臨大敵,坐密室若坐通衢。

    【译文】

    遭遇重大事情矜絜持重的人,细小事情必然放纵废弛;处在明亮庭院检束修饰的人,幽暗内室必然放纵逸乐。有才德的人只是一个念头持之以恒,自然面临细小事情犹如面临强大敌人,居留私密陋室宛若居留通达衢陌。

    【注解】

    矜持:局促,拘束,约束。南朝宋鲍照《答客》诗:"爱赏好偏越,放纵少矜持。"矜絜,慎重拘谨。《后汉书寇荣传》:"性矜絜自贵,於人少所与。"持重,稳重,谨慎。宋欧阳修《为君难论下》:"新进之士喜勇鋭,老成之人多持重。"

    纵弛松懈;放松。明沉鲸《双珠记勾补军任》:"军门交割方为了,莫教纵弛致逋逃。"放纵,放任而不受约束。《书太甲中》"欲败度,纵败礼"孔传:"言已放纵情欲,毁败礼仪法度。"废弛,废弃懈怠。谓应施行而未施行。《汉书王莽传上》:"朝政崩坏,纲纪废弛。"

    明庭:本意古代帝王祭祀神灵之地。南朝齐谢朓《鼓吹曲钧天曲》:"已庆明庭乐,谁想南风弹。"圣明的朝廷。唐杜牧《雪中书怀》诗:"明庭开广敞,才儁受羈维。"此处作明亮庭院解。

    检饰:检,〈动〉约束,限制。司徒空《退栖》:"自此致身绳检外,肯教世路日兢兢。"检束,检点约束。明陈继儒《读书镜》卷十:"要知淡泊者,必为浓艷人所疑;检束者,必为放肆子所怒。"饰,〈动〉本义刷拭。《说文》:"饰,刷也。"装饰,修饰。《史记滑稽列传》:"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修饰。指讲究外表、形式。引申指矫饰造情以取悦于人。《晋书元帝纪》:"及当官软弱,茹柔吐刚,行身秽浊,修饰时誉者,各以名闻。"

    暗室:幽暗的内室,黑暗无光的房间。《梁书武帝纪下》:"性方正,虽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特指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南史梁纪下简文帝》:"自序云:‘有梁正士兰陵萧世讚,立身行道,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弗欺暗室,岂况三光?数至於此,命也如何!'"即"暗室不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语本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放逸:放纵逸乐。《逸周书时训》:"蜩不鸣,贵臣放逸。"朱右曾校释:"放逸,放纵晏佚。"

    念头:心思。宋苏轼《水陆法像赞下八位一切人众》:"地狱天宫,同一念头;涅槃生死,同一法性。"此处作心念,信念解。

    坐:〈动〉居留(继续呆在某地),停留。《说文》:"坐,止也。从土,从畱省。会意。土所止也。此与留同意。"

    秘室:隐秘的房间。《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乃饮以醇酒,同闭密室。"

    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晋陶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时来苟冥会,宛轡憩通衢。"宋叶适《修路疏》:"出门无碍,方是通衢;著脚不牢,未为坦道。"通达,通行无阻,指畅通。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五:" 万能 的财源越来越不通达。"衢陌,街道。宋周去非 《岭外代答大食诸国》:"城市衢陌,居民豪侈,多宝物珍段,皆食饼肉酥酪,少鱼菜米。"

○四二、不求誉悦 慎防毁厌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其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

    【译文】

    要使他人有当面眼前的赞誉,不如使他们没有背地私下的诋毁;要使他人有初始交往的欢悦,不如使他们没有长久相处的厌恶。

    【注解】

    面前:面对着的地方。《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故贪寻常之高而忽万仞之嵩,乐面前之饰而忘天下之誉,斯诚往古之所重慎也。"

    乍:〈副〉本义忽然。《广雅》:"乍,暂也"。初,开始。柳永《笛家弄词》:"韶光明媚,乍晴转暖清明后。"

    【注02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四三、启心明通 移化易及 

    善啟人心者,當因其所明而漸通之,毋強開其所閉;善移風化者,當因其所易而漸及之,毋輕矯其所難。

    【译文】

    善于启发人们心灵的人,应当因为他们有所明白而逐渐疏通他们,不要强行开启他们的闭塞所在;善于改变风俗教化的人,应当因为它们有所容易而逐渐涉及它们,不要轻易矫正它们的困难所在。

    【注解】

    启:〈动〉本义开,打开。《说文》:"启,开也。"启发,教育。《说文》:"啟,教也。:《老子》:"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移:〈动〉本义移秧。《说文》:"移,禾相倚移也。"变动,改变。《吕氏春秋察今》:"世易时移。"移化,谓转移风气。《史记乐书》:"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风化:教育感化,风俗教育。《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风俗,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近岁风俗尤为侈靡。"

    教化,政教风化。《诗周南关雎序》:"美教化,移风俗。"喻环境影响。《史记三王世家》:"传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与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

     及:〈动〉本义追赶上,抓住。《说文》:"及,逮也。"涉及,关联到,牵涉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伯芬道:‘涉及外国人的事,总有点覼琐。'"

    矫:〈动〉本义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正曲使直",把弯曲的物体弄直。《广雅》:"矫,直也。"矫正,改正,纠正。《南史刘穆之传》:"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四四、不著不染 物我两忘

    彩筆描空,筆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損鍔,而水亦不留痕。得此意以持身涉世,感與應俱適,心與境兩忘矣。

    【译文】

    五彩的笔描绘天空,彩笔没有退落色彩,天空也没有受到渲染;锋利的刀切割流水,利刀没有损坏刀刃,流水也没有留下痕迹。得到这样的意境用来把持身行涉历世事,感触与应验完全适合,心灵与境物两者一起忘记了。

    【注解】

    彩笔:五彩之笔。晋潘岳《萤火赋》:"羡微虫之琦瑋,援彩笔以为铭。"典故《南史江淹传》:"(江淹)又尝宿於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絶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后遂以"綵笔"称五色笔,比喻美妙文才。

    落色:退色。南朝宋颜延之《祖祭弟文》:"蕃兰落色,宿草滋长。孰云不痛,辞家去乡。"

    持身:对自身言行的把握,要求自己,立身,修身。汉刘向《说苑杂言》:"怵於待禄,慎於持身。"身行,操行,品行。《荀子富国》:"仁人之用国,将脩志意,正身行。"

    涉世:接触社会,经历世事。见○三三【注解】。涉历,经过,经历。汉王符《潜夫论劝将》:"故曰兵之设也久矣,涉歷五代,以迄於今,国未尝不以德昌而兵彊也。"

    感应:因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相应的反应。《易咸》:"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人感应"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汉儒董仲舒在答武帝策问中作了具体阐述。明宋濂《〈徐敬授文集〉序》:"凡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天人感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莫不毕书之。" 感,〈动〉本义感动,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说文》:"感,动人心也。"感触,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情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礼》云:‘见似目瞿,闻名心瞿。'有所感触,惻愴心眼。"应,〈动〉感应,应验。《说唐》:"令兄托梦,莫非应在此人身上。"应验,谓后来发生的事实与预先所言、所估计的相符。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一》:"占卜之家,量晴较雨,一二应验。其它灾祥,即史官所占,不尽然也。"

    心境:佛教语,指意识与外物。见○○五【注解】。境物,环境景物。唐权德舆《陪包谏议湖墅路中举帆》诗:"萧萧凉雨歇,境物望中闲。"

    【注02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同文。无末三句。

○四五、以忍克己 以恕度人

    己之情欲不可縱,當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忍字;人之情欲不可拂,當用順之之法以調之,其道只在一恕字。今人皆恕以適己而忍以制人,毋乃不可乎!

    【译文】

    自己的情感欲望不可以放纵,应当用反逆它的方法来抑制它,其方法只在于一个"忍"字;他人的情感欲望不可以拂逆,应当用顺从它的方法来谐调它,其方法只在于一个"恕"字。现在的人全都以"恕"适用自己而以"忍"制约他人,莫非不可以吗!

    【注解】

    逆:〈动〉本义迎,迎接,迎着。《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反逆,相反。《史记晋世家》:"今适庶名反逆,此后晋其能毋乱乎?"

    道:〈名〉本义供行走的道路。《说文》:"道,所行道也。"方式、方法,技能。唐韩愈《杂说》:"策之不以其道。"

    拂:〈动〉本义拂拭,掸除。《说文》:"拂,过击也。"违背,逆。《孟子告子下》:"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拂逆,违背,违反。宋 苏轼《省试策问三》:"安视而不卹歟,则有民穷无告之忧;以义而裁之歟,则有拂逆人情之患。"

    毋乃:莫非,岂非。《礼记檀弓下》:"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

    【注02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缺"今人"后语。

○四六、能而不能 至明之道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謂明;必勝非勇,能勝能不勝之謂勇。

    【译文】

    良好观察并非精明,能够洞察而又能够不去明察它称为高明;必定胜利并非勇敢,能够取胜而又能够不去战胜它称为英勇。

    【注解】

    察:〈动〉本义观察,仔细看。《说文》:"察,复审也。"洞察,深入、清楚地察知。《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天道昭昭,纤毫洞察。"明察,严明苛察。《明史刘安传》:"人君贵明不贵察。察,非明也。人君以察为明,天下始多事矣。陛下临御八年而治理未臻,识者谓陛下之治功损於明察。"

    胜:〈动〉本义胜任,禁得起。《说文》:"胜,任也。"战胜,打败。《尔雅》:"胜,克也。"取胜,取得胜利,获得成功。《汉书赵充国传》:"以逸击劳,取胜之道也。"战胜,在战争中取胜,经战斗而获胜。《孙子虚实》:"故其战胜不復,而应形於无穷。"

○四七、随时救时 混俗脱俗

    隨時之內善救時,若和風之消酷暑;混俗之中能脫俗,似淡月之映輕雲。

    【译文】

     任何时间内善于匡救时弊,宛若和缓清风消除酷热暑天;混同世俗中能够超脱尘俗,好似淡淡月光映射轻薄浮云;

    【注解】

    随时:任何时候,不拘何时。唐骆宾王《与程将军书》:"随时任其舒卷,与物同其波流者矣。"

    救时:匡救时弊。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明皇以侈致乱,故少陵以俭为救时之砭剂。"匡救,匡正补救。唐吴兢《贞观政要求谏》:"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鯁议,致天下太平。"时弊,当世的弊病。《晋书姚萇载记》:"萇还安定,修德政,布惠化,省非急之费,以救时弊。"

    和风:本意为温和的风,多指春风。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之一:"和风容与,明日映天。"此处作"和缓清风"解,和缓,平和舒缓。宋巩丰《后耳目志》:"老子之文简古,列子之文和缓,庄子之文豪放。"清风,清微的风,清凉的风。《诗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毛传:"清微之风,化养万物者也。"

    混俗:谓混同世俗,不清高超脱。唐杨于陵《赠毛仙翁》诗:"先生赤松侣,混俗游人间。"

    淡月:不太明亮的月亮或月光。宋王明清《挥麈馀话》卷二:"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

    轻云:薄云,淡云。三国魏曹植《洛神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迴雪。"

○四八、入脱尘缘 出持苦趣

    思入世而有為者,須先領得世外風光,否則無以脫垢濁之塵緣;思出世而無染者,須先諳盡世中滋味,否則無以持空寂之苦趣。

    【译文】

    想进入世俗而有所作为的人,必须先领略得到世俗以外风光,否则不可能摆脱垢秽浑浊的尘世因缘;想超出世俗而没有沾染的人,必须先谙熟详尽世俗之中的滋味,否则不可能把持空虚寂寞的苦恼意趣。

    【注解】

    入世: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汉刘向《九叹惜贤》:"妄周容而入世兮,内距闭而不开。"佛家语,与"出世"(脱离俗世)相对,生于世上。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

    垢浊:犹污秽。《诗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凿凿" 汉郑玄笺:"激扬之水,波流湍疾,洗去垢浊,使白石凿凿然。"垢秽,肮脏。《南史王镇之传》:"思远立身简洁,诸客有诣己者,覘知衣服垢秽,方便不前。"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明澈。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窣堵利瑟那国》:"叶河出葱岭北原,西北而流,浩汗浑浊,汩淴漂急。"

    尘缘:佛教、道教谓与尘世的因缘。唐韦应物《春月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诗:"佳士亦栖息,善身絶尘缘。"

    无染:佛教语,谓性本洁净,无沾污垢。晋道安《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序》:"从始发意,逮一切智曲成决,著八地无染,谓之智也。"

    空寂:空虚寂寞。唐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苟史官不絶,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佛教语,谓事物了无自性,本无生灭。唐刘长卿《题虎丘寺》诗:"久迷空寂理,多为繁华故。"

    苦趣:使人感到苦恼的意味,佛教指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恶道"。均为轮回中的受苦之处。趣,同"趋"。前蜀杜光庭《黄齐助黄箓斋并然灯词》:"尽超苦趣,永出冥津。"

○四九、与人渐亲 御事拙守

    與人者,與其易疏于終,不若難親于始;御事者,與其巧持于後,不若拙守于前。

    【译文】

    交与他人的人,与其轻易疏远在最终,不如艰难亲近在开始;治理事务的人,与其机巧自持在事后,不如愚拙守成在事前。

    【注解】

    与人:合乎民意取得人心。《国语越语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韦昭注:"与人,取人之心也。"交与,犹交游。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余德》:"然其为人寡交与,每闔门居,不与国人通弔庆。"

    与其:〈连〉在比较两件事或两种情况的利害得失而表示有所取舍时,"与其"用在舍弃的一面。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誉於前,孰若无毁於其后;与其有乐於身,孰若无忧於其心。"

    御事:治事者,亦指治事。《国语周语上》:"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

    巧持:巧,〈形〉本义技艺高明、精巧。《说文》:"巧,技也。"机巧,聪慧灵巧。三国魏曹植《侍太子坐》诗:"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持,〈动〉本义拿着。《说文》:"持,握也。"自持,谓自己掌握或处理。宋秦观《清和先生传》:"然先生遇事多不自持,以待人斟酌而后行。"

    拙守:安于愚拙,不取巧。宋范仲淹《依韵酬益利钤辖马端左藏》:"拙守自惭成木强,宦游谁嘆仅蓬飘。"愚拙,愚昧笨拙。《吕氏春秋勿躬》:"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若此,则愚拙者请矣,巧智者詔矣。"守成,保持前人的成就和业绩。《诗大雅凫鹥序》:"《鳧鷖》,守成也。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孔颖达疏:"言保守成功,不使失坠也。"

○五○、功成细微 事有始终

    酷烈之禍,多起于玩忽之人;盛滿之功,常敗于細微之事。故語雲:"人人道好,須防一人著腦;事事有功,須防一事不終。"

    【译文】

    残酷强烈的灾祸,大多起源于玩忽职守的人;盛极圆满的功绩,时常败落在细小轻微的事。所以常言道:"每个人都说好,须要防备有一个人生气发怒,每件事都有功,须要防止有一件事没有善终"

    【注解】

    酷烈:猛烈,强烈。宋司马光《答李大卿孝基书》:"闻大卿所服之药,皆躁悍酷烈,他人莫能近口。"

    玩忽:不认真对待,忽视。宋叶适《文林郎前秘书省正字周君南仲墓志铭》:"人情多玩忽见事,君悸心怛虑,覩缓知亟。"即"玩忽职守",由于工作疏忽而对他人或公众造成损害的行为。

    盛满:满盈,盛极。晋葛洪《抱朴子知止》:"抱盈居冲者,必全之筭也;宴安盛满者,难保之危也。"

    着恼:生气,发怒。元关汉卿《金线池》第四折:"你失误了官身,老爷在堂上好生着恼哩。"

○五一、成观究竟 败究由来

    功名富貴,直從滅處觀究竟,則貪戀自輕;橫逆困窮,直從起處究由來,則怨尤自息。

    【译文】

    功绩名声富足尊贵,直接从寂灭处观看结局,贪图依恋就自然减轻;横祸逆厄困窘贫穷,直接从缘起处追究原因。

    【注解】

    功名富贵:指升官发财。语本唐李白《江上吟》:"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即功绩,名声,富足,尊贵。

    灭:〈动〉本义消灭,灭亡。《说文》:"灭,尽也。"《尔雅释诂》:"灭,绝也。"消失,隐没。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寂灭,沉寂灭绝。南朝齐明僧绍《正二教论》:"忘功而功著,寂灭而道常,出乎无始,入乎无终。"

    究竟:结局,结果。清黄宗羲《〈明名臣言行录〉序》:"破城陷邑,智穷不能自免,则以亡卤降人为究竟。"

    横逆困穷:横逆,犹横祸,厄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梅》:"睹子面,浊气尽消,横逆不足忧也。"横祸,意外的灾祸。《淮南子诠言训》:"内修极而横祸至者,皆天也,非人也。"逆厄,困厄不顺。叶文玲《长塘镇风情青灯》:"这盏孤零零地悬挂在断头碑上的青灯,似在无言地申诉着豆腐佬那未亡人的逆厄处境。"困穷,穷困,贫穷,艰难窘迫。宋陆游《心太平庵》诗:"困穷何足道,持此端可死。"困窘,贫困窘迫,为难。《庄子列御寇》:"处穷閭阨巷,困窘织屨。"贫穷,贫苦困厄,谓缺少财物,困顿不顺。《荀子性恶》:"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

    起:〈动〉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说文》:"起,能立也。"开始,开端。《史记项羽本纪》:"项庄拔剑起舞。"产生,发生。陈寿《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缘起,佛教语,谓一切有为法,皆待缘而起。《维摩经佛国品》:"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引申为事物的起因,起原。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上昙摩耶舍》:"耶舍为説佛生缘起。"

    由来:来由,原因。《宋书武帝纪中》:"吾处怀期物,自有由来。"

○五二、勇于担当 善于摆脱

    宇宙內事要力擔當,又要善擺脫。不擔當,則無經世之事業;不擺脫,則無出世之襟期。

    【译文】

    世界上的事情要尽力承担负责,又要善于撇开脱离。不担当,就没有经历世事的功业才能;不摆脱,就没有超脱世俗的胸襟期待。

    【注解】

    宇屋:檐和栋梁。《淮南子览冥训》:"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於宇宙之间。"高诱注:"宇,屋簷也;宙,栋梁也。"天地。《淮南子原道训》:"横四维而含阴阳,紘宇宙而章三光。"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犹言天下,国家。《隋书炀帝纪上》:"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

    力:〈动〉勤,致力,努力,从事于。《诗大雅烝民》:"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尽力,竭力。《后汉书樊晔传》:"游子常贫苦,力子天所富。"

    担当:承担并负责任。《朱子语类》卷八七:"岂不可出来为他担当一家事?"

    摆脱:撇开,脱离。唐韩偓《送人弃官入道》诗:"忸怩非壮志,摆脱是良图。"

    经世:阅历世事。《淮南子俶真训》:"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

    事业:事情的成就,功业。《易坤》:"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孔颖达疏:"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犹才能。宋司马光《功名论》:"臣有事业,君不信任之,则不能以成。"

    出世:超脱人世。见○一九【注解】

    襟期:襟怀、志趣。《北史李谐传》:"庶弟蔚,少清秀,有襟期伦理,涉观史传,兼属文词。"胸襟,犹胸境,指心情,志趣,抱负等。南朝宋谢灵运《入道至人赋》:"超埃尘以贞观,何落落此胸襟。"犹胸怀,指心里头。唐杜甫《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之三:"虚徐五株态,侧塞烦胸襟。"期待,期望,等待。唐韩愈《答渝州李使君书》:"是以负所期待,窃窃转语於人,不见成效,此愈之罪也。"

    【注026】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五三、待人处事 适度有余

    待人而留有余不盡之恩禮,則可以維系無厭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盡之才智,則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

    【译文】

    对待他人留有余地不会穷尽的恩惠礼遇,就可以维持联系没有厌恶的人的内心;治理事务留有余地不会穷尽的才能智慧,就可以提醒防备不可预测的事态变化。

    【注解】

    待人:本意对别人的态度。此处为"待人接物",物,人物,人们。指跟别人往来接触,泛指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喻做人做事。语本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士为务。"与人相处。宋俞文豹《吹剑四录》:"内而存心养性、立身行己无所歉,外而待人接物、处事应世无所戾。"

    恩礼:旧谓尊上对下的礼遇。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真宗好文,初待大年眷顾无比,晚年恩礼渐衰。"恩惠,仁爱。亦谓他人给予的好处、照顾。《朱子语类》卷七七:"人施恩惠时,心自是直,无疑惮心。"礼遇,以礼相待。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綺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殊蒙礼遇。"

    维系:维持和联系,保持不使涣散。明史可法《复摄政睿亲王书》:"中原鼎沸,仓猝出师,将何以维繫人心,号召忠义!"

    人心:人的心地。《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説、距詖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指人们的意愿、感情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好恶。"

    才智:才能和智慧,才能和智谋。汉徐干《中论智行》:"或曰:‘苟有才智而行不善,则可取乎?'"

    提防:防备。元张可久《醉太平无题》曲:"尘蒙了镜臺,粉淡了香腮,不提防今夜故人来。"

    事变:泛指事物的变化。《荀子富国》:"万物得宜,事变得应。"

    【注02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五四、了心了事 逃世逃名

    了心自了事,猶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羶存而蚋仍集。

    【译文】

    了却心念自然了结事情,犹如根茎拔除而花草不能生长;逃避世俗不能逃避名利,恰似腥膻存在而蚊蚋仍然聚集。

    【注解】

    了事:办妥事情,使事情得到结束。《新五代史杂传郑珏》:"帝(梁末帝)曰:‘事急矣,宝固不足惜,顾卿之行,能了事否?'"

    羶:《說文》:"羴,或从亶。羊臭也。"《玉篇》:"羊脂也,羊氣也。"即"膻",〈名〉本义羊臊气。腥膻,亦作"腥羶",难闻的腥味。亦比喻人间丑恶污浊的现象。晋葛洪《抱朴子明本》:"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浄也。"

    蚋:〈名〉小蚊,又名沙蚊。《通俗文》:"小蚊曰蚋。"蚊蚋,蚊子。唐项斯《遥装夜》诗:"蚊蚋已生团扇急,衣裳未了剪刀忙。"比喻坏人。唐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比常念淮右以靡弊困顿三州之地,蚊蚋蚁虫之聚,感兇竪喣濡饮食之惠,提童子之手,坐之堂上,奉以为帅。"

    【注02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仍"为"还"。

○五五、防恩里矢 脱乐中阱

    仇邊之弩易避,而恩里之戈難防;苦時之坎易逃,而樂處之阱難脫。

    【译文】

    仇怨边的弩箭容易躲避,恩惠里的戈矢难以防备;苦难时的坎坷容易逃避,快乐处的陷阱难以逃脱。

    【注解】

    弩:〈名〉本义用械发箭的弓。《说文》:"弩,弓有臂者。"弩箭,用弩发射的箭。唐李商隐《射鱼曲》:"思牢弩箭磨青石,绣额蛮渠三虎力。"

    戈:〈名〉本义一种兵器。《说文》:"戈,平头戟也。"戈矢,戈和箭,亦泛指兵器。《新唐书哥舒翰传》:"翰以氊蒙马车,画龙虎,饰金银爪目,将骇贼,掎戈矢逐北。"

    坎:〈名〉本义坑、穴。《说文》:"坎,陷也。"坎坷,比喻困顿不得志。宋王谠《唐语林方正》:"李以定册立武后勋,恃宠任势,王恶而弹之,坐是见贬,坎坷以至于终。"

○五六、元气浑然 圭角不露

    羶穢則蠅蚋叢嘬,芳馨則蜂蝶交侵。故君子不作垢業,亦不立芳名。只是元氣渾然,圭角不露,便是持身涉世一安樂窩也。

    【译文】

    羶臭污秽苍蝇蚊子就聚集姑嘬,芳香甘馨蜜蜂蝴蝶就交互侵扰。所以有才德的人不做耻辱事情,也不树立美好名声。只要是本元精气质朴纯真,不露锋芒,就是把持身心涉历世事的一个安乐窝了。

    【注解】

    羶秽:羶臭污秽。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九:"一马一牛触犬羊之羶秽,不能须臾暂忍。"

    蝇蚋:苍蝇和蚊子。《孟子滕文公上》:"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

    叢嘬:丛,〈动〉本义聚集。《说文》:"丛,聚也。"嘬,〈动〉本义吸吮。《孟子滕文公上》:"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姑嘬,用嘴吸吮。焦循正义:"姑与《方言》盬同,即咀也,谓蝇与蚋同咀嘬之也。"丛嘬,聚集姑嘬。

    芳馨:芳香,芳馨馥郁,也借指香草。《楚辞九歌湘夫人》:"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廡门。"甘馨,甘美芳香,泛言食物美好。唐白居易《蜀路石妇》诗:"药饵自调节,膳羞必甘馨。"

    蜂蝶:蜜蜂和蝴蝶。唐韩愈《花岛》诗:"蜂蝶去纷纷,香风隔岸闻。"

    交侵:本意迭相侵犯。《周书异域传论》:"然则敌有餘力,我无寧岁,将士疲於奔命,疆埸苦其交侵。"此处作字面解,交,交互,交替,更替,交替地。《京氏易传震》:"震分阴阳,交互用事。"侵,侵扰,侵犯骚扰,干扰,扰乱。《史记平準书》:"及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絶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

    垢业:垢,〈形〉污秽不洁。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通"诟",耻辱。《庄子天下》:"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业,事业,功业。《资治通鉴》:"共济世业。"这里指事情。垢业,即耻辱的事情。

    芳名:美好的名声。唐薛存诚《御制段太尉碑》诗:"青史应同久,芳名万古闻。"

    元气浑然:元气,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唐陈子昂《谏政理书》:"元气者,天地之始,万物之祖。"指人的精神,精气。《后汉书赵咨传》:"夫亡者,元气去体,贞魂游散,反素復始,归於无端。"浑然,完整不可分割貌。宋周密《齐东野语针砭》:"凡背面二器相合,则浑然全身。"质朴纯真貌。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五:"浑然忠厚之气,可敬而仰之。"元气浑然,即本元精气质朴纯真。

    圭角不露:圭角,圭之锋芒有棱角,指深沉不露锋芒。语本《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汉郑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小人合也。"孔颖达疏:"圭角谓圭之锋芒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异众过甚,去其大圭角,言犹有小圭角也。"

    安乐窝:宋邵雍自号安乐先生,隐居苏门山,名其居为"安乐窝"。后迁洛阳天津桥南仍用此名。曾作《无名公传》自况:"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又作《安乐窝中四长吟》:"安乐窝中快活人,闲来四物幸相亲:一编诗逸收花月,一部书严惊鬼神,一炷香清冲宇泰,一樽酒美湛天真。"后泛指安静舒适的住处。

○五七、超尘脱俗 安身立命

    從靜中觀物動,向閑處看人忙,才得超塵脫俗的趣味;遇忙處會偷閑,處鬧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

    【译文】

    从静止中观看物体的运动,向闲暇处观看人们的忙碌,才得超脱尘俗脱离庸俗的趣味;遇到忙碌处学会挤出空闲,处在热闹中能够取得安静,就是为人处世修立性命的功夫。

    【注解】

    脱俗:脱离庸俗,不沾染庸俗之气。唐殷文圭《贺同年刘咸辟命》诗:"脱俗文章笑鸚鵡,凌云头角压麒麟。"

    忙里偷闲:挤出空闲的时间。语本宋陈造《同陈宰黄簿游灵山八首》自注:"宰云:‘吾辈可谓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以八字为韵。'"唐白居易《岁假内命酒赠周判官萧协律》诗:"闻健此时相劝醉,偷闲何处共寻春。"

    安身立命:本意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此处"安身",犹言立身。《孔子家语致思》:"曾子曰:‘入是国也,言信於群臣而留可也,行忠於卿大夫则仕可也,泽施於百姓则富可也。'孔子曰:‘ 参之言此可谓善安身矣。'"立身,处世、为人。唐寒山《诗》之一○一:"立身既质直,出语无諂諛。"此处"立命",谓修身养性以奉天命。《墨子非命上》:"覆天下之义者,是立命者也,百姓之誶也。"修立,修身而有所成就。唐白居易《王承林可安州刺史制》:"况尔生勋伐之家,早阶宠禄,宜自修立,以光大其门。"性命,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万物的天赋和禀受。《易乾》:"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也。"朱熹本义:"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本性。《西湖佳话孤山隐迹》:"所谓隐者,盖谓其人之性情,宜於幽,洽於静,癖好清閒,不欲在荣华富贵中,汩没性命。"

○五八、释人之怨 免事之丑

    邀千百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希千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丑。

    【译文】

    邀迎千百人的欢乐,比如释放一个人的怨恨;希望千百事的荣耀,比如避免一件事的丑辱。

    【注解】

    邀:〈动〉本义迎候。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邀相见。"邀迎,邀请。 宋司马光《暮春饮宋叔达园》诗:"邀迎嘉客易,会合故人难。"

    千百:极言其多。晋左思《吴都赋》:"缔交翩翩,儐客弈弈。出躡珠履,动以千百。"

    释:〈动〉本义脱掉,解下。《说文》:"释,解也。"释放,赦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丑:〈形〉本义貌丑,可恶。《说文》:"醜,可恶也。"丑辱,耻辱。《韩非子诡使》:"今士大夫不羞污泥丑辱而宦,女妹私义之门不待次而宦。"

○五九、宁以刚方 毋以媚悦

    落落者,難合亦難分;欣欣者,易親亦易散。是以君子寧以剛方見憚,毋以媚悅取容。

    【译文】

    性格孤傲的人,难以迎合也难以分离;性格开朗的人,容易亲近也容易离散。因此有才德的人,宁可用刚直方正显现惮色,不要用献媚取悦获取笑容。

    【注解】

    落落:犹磊落,常用以形容人的气质、襟怀。《三国志蜀志彭羕传》:"若明府能招致此人,必有忠讜落落之誉。"形容孤高,与人难合。宋李纲《辞免尚书右仆射第一表》:"志广材疎,自笑落落而难合。"

    合:〈动〉本义闭合,合拢。《说文》:"合,合口也。"会聚,聚合。《吕氏春秋大乐》:"离则复合,合则复离。"迎合,谓揣摩他人意旨而投其所好。唐韩偓《海山记》:"左右近臣,阿諛顺旨,迎合帝意。"

    欣欣:高兴自得的样子,喜乐貌。《诗大雅凫鹥》:"旨酒欣欣,燔炙芬芬。"毛传:"欣欣然,乐也。"

    是以:〈连〉因此,所以。《老子》:"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刚方:刚直方正。《后汉书祭肜传论》:"祭肜武节刚方,动用安重。"

    惮:〈动〉本义畏难,怕麻烦。《說文》:"忌難也。从心單聲。一曰難也。"《增韻》:"畏也。"惮色,害怕的神色。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孔章曰:‘若疑之,何不呼猎犬试之?'乃命犬以试,竟无惮色。"

    媚悦:讨好,取悦。宋苏轼《影答形》诗:"妍媸本在君,我岂相媚悦。" 献媚,为讨好别人而做出使人欢心的姿态、举动。明陈汝元《金莲记湖赏》:"老爷翰苑蜚声,素羡风流太守;贱妾平康献媚,自惭窈窕佳人。"取悦,取得别人的喜欢,犹讨好。宋欧阳修《夏日学书说》:"可以乐而不厌,不必取悦当时之人,垂名於后世,要於自适而已。"

    取容:讨好别人以求自己安身。《新唐书文艺传下崔元翰》:"(元翰)性刚褊,不能取容於时,孤特自恃。"

    【注02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七集韵》同文。句为"落落者难合,一合便不可分,欣欣者易亲,乍亲忽然成怨。故君子之处世也,宁风霜自挟,无鱼鸟亲人。"

○六○、天下与共 鼓畅洞彻

    意氣與天下相期,如春風之鼓暢庶類,不宜存半點隔閡之形;肝膽與天下相照,似秋月之洞徹群品,不可作一毫曖昧之狀。

    【译文】

    情谊恩义与天下人相互期待,犹如春天和风的鼓动畅达庶有物类,不适宜存在半点阻隔障阂的形态;真心诚意与天下人相互照应,好似秋天月光的洞悉透彻群众品格,不可以做作一毫暗暧愚昧的状态。

    【注解】

    意气:情谊,恩义(恩情道义)。清邵长蘅《沛县官舍留别杨简庵表兄》诗:"感君意气与君好,流连累月开怀抱。"

    天下:全世界,所有的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期:期待,相约。宋安石《送孙立之赴广西》诗:"相期鼻目倾肝胆,谁伴溪山避网罗。"

    鼓畅:鼓动并使畅达。见○一○【注解】

    庶类:万物,万类。《国语郑语》:"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 韦昭注:"禹除水灾,使万物高下各得其所。"庶有,犹庶类,万物。《逸周书寤儆》:"赦有罪,怀庶有,兹封福。"朱右曾校释:"庶有,犹庶类也。"物类,万物,各类的物。《列子周穆王》:"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於天地,应於物类。"

    隔阂:隔膜,互不了解。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隔阂之异,殊於胡越 。"障阂,阻碍隔阂。清恽敬《与李汀州书》:"罗臺山与二林交最久,旁涉佛氏,乃二人性之所近,是以二林作臺山身后文,持论或过或不及,盖由耽心禪悦,障阂未除,过推其虚,反没其实也。"

    肝胆:比喻真心诚意。宋曾巩《送宣州杜都官》诗:"江湖一见十年旧,谈笑相逢肝胆倾。"

    洞彻:通晓,透彻了解。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赋》:"理洞彻於俗听,物惊恠於世心。"洞悉,清楚地知道。明归有光《司训袁君督学旌奖序》:"至於人情事变,立谈之间,无不洞悉。"

    暧昧:不光明的,不便公之于众的。明陆采《怀香记鞫询香情》:"这曖昧之事,容得你见?"暗暧,昏暗不明貌。汉张衡《思玄赋》:"繽联翩兮纷暗曖,儵眩眃兮反常閭。"愚昧,愚蠢而不明事理。晋郭璞《蚍蜉赋》:"伊斯虫之愚昧,乃先识而似悊。"

○六一、轻权且念 淡私欲心

    仕途雖赫奕,常思林下的風味,則權且之念自輕;世途雖紛華,常思泉下的光景,則利欲之心自淡。

    【译文】

    仕进路途虽然显赫焕奕,常常想到山林下的风景趣味,权宜苟且的念头就自然减轻;尘世路途虽然纷繁华丽,常常想到黄泉下的光阴景象,私利欲望的心思就自然淡薄。

    【注解】

    仕途:指做官的历程,谓仕进之路。元吴弘道《上小楼钱唐感旧》曲:"虚名仕途,微官苟禄,愁里南闽,客里东吴。"

    赫奕:显赫貌,美盛貌。《魏书酷吏传李洪之》:"(洪之)富贵赫奕,当舅戚之家。"焕奕,光彩焕发。宋何薳《春渚纪闻南皮二台遗瓦砚》:"方峥嶸焕奕於一时之盛兮,詎知夫隆栋必倾而华榱终折。"

    林下:幽僻之境,引伸指退隐或退隐之处。李白《安陆寄刘绾》:"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

    权且:暂且,姑且。元无名氏《端正好》套曲:"玉兔窝中好避乖,权且将时光待。"权宜,谓暂时适宜的措施。《后汉书西羌传论》:"计日用之权宜,忘经世之远略。"苟且,只图眼前,得过且过。晋陆机《五等论》:"为上无苟且之心,群下知胶固之义。"

    世途:尘世的道路,人生的历程。唐秦韬玉《寄李处士》诗:"世途必竟皆应定,人事都来不在忙。"

    纷华:繁华,富丽。宋欧阳修《读书》诗:"纷华暂时好,俯仰浮云散。"

    泉下:黄泉之下,指人死后埋葬之处,迷信指阴间。唐熊孺登《寒食野望》诗:"冢头莫种有花树,春色不关泉下人。"

    光景:光阴,时光。南朝梁沉约《休沐寄怀》诗:"来往既云勌,光景为谁留。"风光,景象。南朝梁萧纲《艳歌篇十八韵》:"凌晨光景丽,倡女凤楼中。"

    【注030】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六二、当机立断 随机了事

    鴻未至先援弓,兔已亡再呼矢,總非當機作用;風息時休起浪,岸到處便離船,才是了手工夫。

    【译文】

    鸿雁尚未到来先拉动弓弦,兔子已经死亡再呼唤杀矢,终究不是当机立断的作为;风波停息时不要兴风作浪,海岸到达处即便离开船只,方才算是了事高手的工夫。

    【注解】

    援:〈动〉本义拉,引。《说文》:"援,引也。"

    呼:〈动〉本义吐气,与"吸"相对。《说文》:"呼,外息也。"(外息,指呼气)大声叫喊。《广韵》:"呼,唤也。"

    矢:〈名〉本义箭。《说文》:"矢,弓弩矢也。"杀矢,古代用于打猎的一种箭。《周礼夏官司弓矢》:"杀矢、鍭矢,用诸近射田猎。"郑玄注:"杀矢,言中则死。"

    当机:即"当机立断",当机,抓住时机,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语本汉陈琳《答东阿王笺》:"秉青萍干将之器,拂钟无声,应机立断。"

    便:〈副〉即,就。《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即便,立即。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不敢住时霎,即便待离京华。"

    了手:犹高手。明李贽《答澹然师》:"慈湖(杨慈湖)於宋儒中独为第一了手好汉,以屡疑而屡悟也。" 了事,办妥事情,使事情得到结束。《新五代史杂传郑珏》:"帝(梁末帝)曰:‘事急矣,宝固不足惜,顾卿之行,能了事否?'"明白事理,精明能干。《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景(侯景)又请遣了事舍人出相领解。"胡三省注:"了事,犹言晓事也。"

○六三、热中清冷 寒处赤热

    從熱鬧場中出幾句清冷言語,便掃除無限殺機;向寒微路上用一點赤熱心腸,自培植許多生意。

    【译文】

    从热闹场所中说几句冷静的话,就能打扫清除无数杀害心机;向寒微路途上用一点赤热的心,自然培养扶植许多生命意味。

    【注解】

    热闹场:热闹的场所。元无名氏《货郎旦》第四折:"无过是赶几处沸腾腾热闹场儿,摇几下桑琅琅蛇皮鼓儿,唱几句韵悠悠信口腔儿。"指官场。清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余自绩溪 之游,见热闹场中卑鄙之状不堪入目,因易儒为贾。"

    清冷:清凉寒冷。《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於寒。" 指人的风神俊秀或心地清洁。南朝梁武帝《净业赋》:"心清冷其若冰,志皎洁其如云。"此处作冷静解。

    杀机:欲加杀害之心。唐司空图《歌者》诗之六:"胸中免被风波挠,肯为螳螂动杀机。"

    寒微:出身贫贱,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唐杨贲《时兴》诗:"贵人昔未贵,咸愿顾寒微。"

    赤热:炽热,赤诚火热。茅盾《子夜》十四:"他的赤热的眼光突然落在王妈的手上了。"

    培植:培养,扶植。宋陆游《谢钱参政启》:"兹盖伏遇某官培植众材,主张公论。"

    生意:生机,生命力。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一折:"阴阳运,万物纷纷,生意无穷尽。"生计,生活。宋苏舜钦《送安素处士高文悦》诗:"秦民著暴敛,惨惨生意蹙。"意态。唐皎然《郑容全成蛟形木机歌》:"苍山万重採一枝,形如器车生意奇。"

○六四、随缘顺事 功德圆满

    隨緣便是遣緣,似舞蝶與飛花共適;順事自然無事,若滿月偕盂水同圓。

    【译文】

    顺应机缘就是遣用机缘,好似飞舞的蝴蝶与飘飞的落花共同适应;顺应事机自然没有事情,宛若完满的月亮与杯盂的清水一样圆满。

    【注解】

    随缘:佛教语,谓佛应众生之缘而施教化。缘,指身心对外界的感触。南朝宋宗炳《明佛论》:"然羣生之神,其极虽齐,而随缘迁流,成麤妙之识,而与本不灭矣。"顺应机缘,任其自然。《北齐书陆法和传》:"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

    遣:〈动〉本义释放。《说文》:"遣,纵也。"遣用,使用,运用。清林则徐《广东舟师实难分遣赴浙会剿片》:"虽通省外海水师额兵向有二万,而分之则见少,实尚不敷遣用。"

    飞花:飘飞的落花。明顾大典《青衫记茶客娶兴》:"你掩泪含羞辞别去,似飞花逐水悠悠,萧萧孤影向谁投。"

    事:〈名〉本义官职。《说文》:"事,职也。"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尔雅》:"事,勤也。"事机,行事的时机。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勣(李勣)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

    无事:没有变故,多指没有战事、灾异等。《史记平準书》:"汉兴七十餘年之间,国家无事。"指无为,道家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老子》:"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满月:农历每月十五夜的月亮。唐张谔《满月》诗:"今夜明珠色,当随满月开。"

    盂:〈名〉本义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说文》:"盂,饮器也。"杯盂,指酒杯。唐白居易《马上作》诗:"高声咏篇什,大笑飞杯盂。"

    【注03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

○六五、操持坚定 应用圆通

    淡泊之守,須從濃艷場中試來;鎮定之操,還向紛紜境上勘過。不然操持未定,應用未圓,恐一臨機登壇,而上品禪師又成一下品俗士矣。

    【译文】

    恬淡寂泊的操守,必须从浓烈艳丽场合中试炼出来;镇静安定的操持,还要向纷繁杂乱情境上难堪过来,不然操守秉持尚未坚定,应对运用尚未圆通,恐怕一旦面临机遇登上坛场,上等品位的禅师就又变成一个下等品味的世俗人士了。

    【注解】

     淡泊:恬淡,不追名逐利。《东观汉记郑均传》:"好黄老,淡泊无欲,清静自守。"恬淡,清静淡泊。《老子》:"恬惔为上,胜而不美。"寂泊,恬静淡泊,不追求名利。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观三世以其梦,抚六度以取道,乘恬知以寂泊,含和理之窕窈。"

    浓艳:艳丽,华丽。常代指鲜艳的花朵或浓妆艳抹的妇女。唐杨凭《海榴》诗:"若许三英随五马,便将浓艳鬭繁红。"

    试:〈动〉本义用,任用。《说文》:"试,用也。"试炼,检验和锻炼。鲁迅《三闲集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十月革命开初,也曾有许多革命文学家非常惊喜,欢迎这暴风雨的袭来,愿受风雷的试炼。"

    镇定:安定,稳定。《国语晋语七》:"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韦昭注:"镇,安也。言智思能安定也。"遇事沉着,不慌乱。清刘大櫆《乡饮宾金君传》:"遇事之盘错,其精神常镇定,而卒能有剖决而解其纷。"

    纷纭:(言论、事情等)众多而杂乱。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彼此错杂,纷纭拿斗,敌枪终不能发。"

    堪:〈名〉本义地面高起。《说文》:"堪,地突也。谓土之坟起者。"勉强承受(困难、痛苦或遭遇)。《诗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难堪,不易忍受,承受不了。宋王安石《送黄吉父入京题清凉寺壁》诗:"投老难堪与公别,倚岗从此望回辕。"

    登坛:登上坛场。古时会盟、祭祀、帝王即位、拜将,多设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三国志魏志臧洪传》:"昔张景明亲登坛喢血,奉辞奔走,卒使韩牧让印,主人得地。"借指某种事物开始出现。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九》:"人格的平等,也是一种外来的旧理想;现在‘经验'既已登坛,自然株连着化为妄想。"

○六六、不标廉名 不立让的

    廉所以戒貪。我果不貪,又何必標一廉名,以來貪夫之側目。讓所以戒爭。我果不爭,又何必立一讓的,以致暴客之彎弓。

    【译文】

    清廉可以戒除贪婪。我如果不贪婪,又何必标榜一个清廉名声,以此引来贪婪人士的侧目。谦让可以戒除争夺。我如果不争夺,又何必树立一个谦让标的,以此招致强暴人士的弯弓。

    【注解】

    所以: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贪夫:贪婪的人。《汉书王吉贡禹等传序》:"孟子亦云:‘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

    以来:拿来。《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有珍怪之食,盱必先取足焉。夏父曰:‘以来!人未足而盱有餘。'"何休注:"犹曰以彼物来置我前。人,夏父自谓也。"

    侧目:斜目而视,形容愤恨。宋欧阳修《书简与孙威敏公》:"至於辨谗谤,判忠邪,上不损朝廷事体,下不避怨仇侧目,如此下笔,抑又艰哉!"

    的:〈名〉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說文》:"明也。"标的,箭靶子。唐韩愈《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后九月九日,大会射,设标的,高出百数十尺,令曰:中,酬锦与金若干。"

    暴客:强盗,盗贼。《易繫辞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弯弓:挽弓,拉弓。汉贾谊《过秦论》上:"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注03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

○六七、无事提防 有事镇定

    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才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常如無事時鎮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

    【译文】

    没有事情常常象有事情的时候有所提醒防备,才可以弥补意料之外的变故;有事情常常象没有事情的时候镇静稳定,才可以消除事局之中的危机。

    【注解】

    意外:料想不到,意料之外。宋苏轼《辞免起居舍人第二状》:"若骤膺非分之宠,恐别生意外之忧。"

    变:〈动〉本义变化,改变。《说文》:"变,更也。"《小尔雅》:"变,易也。"《白虎通》:"变者,非常也。"〈名〉事变,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变遂发。"变故,意外发生的变化或事故。《汉书严助传》:"兵者凶事,一方有急,四面皆从。臣恐变故之生,姦邪之作,由此始也。"

    危:〈动〉本义在高处而畏惧。《说文》:"危,在高而惧也。"〈名〉艰难困苦。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危机,潜伏的祸害或危险。唐刘言史《观绳伎》诗:"危机险势无不有,倒掛纤腰学垂柳。"

    【注03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六八、感恩敛怨 除害导利

    處世而欲人感恩,便為斂怨之道;遇事而為人除害,即是導利之機。

    【译文】

    待人接物要他人感怀恩德,就是招惹怨恨的渠道;遇到事情为他人消除祸害,就是引导利益的转机。

    【注解】

    感恩:感怀恩德。《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饗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溼,加以密意,诱諭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敛怨:语本《诗大雅荡》:"女(你)炰烋(嚣张或暴怒)于中国,敛怨以为德"。郑玄笺:"敛羣不逞作怨之人,谓之有德而任用之。"后以"敛怨"指招惹怨恨。

    导利:导,〈动〉本义以手牵引,引导。《说文:"》导,引也。"利,〈形〉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说文》:"利,铦也。"〈名〉利益。《韩非子五蠹》:"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导利,即引导利益。

○六九、持重愆少 闲适趣多

    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動,則愆尤自少;應事若流水落花悠然而逝,則趣味常多。

    【译文】

    修持身心犹如泰山九鼎安然不动摇,过失罪咎自然就会减少;应付人事宛若流水落花悠闲地流逝,意趣韵味常常就会增多。

    【注解】

    持重:行事慎重,谨慎稳重,不轻浮。宋欧阳修《为君难论下》:"新进之士喜勇鋭,老成之人多持重。"

    闲适:清闲安逸,优游自在。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至於‘讽諭'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词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持身:立身,修身。见○四四【注解】。修持,修身守道。唐方干《寄于少监》诗:"修持清苦振佳声,众鸟那知一鶚情。"身心,身体和精神。唐翁洮《夏》诗:"身心已在喧闐处,惟羡沧浪把钓翁。"

    泰山:山名,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为五岳之一。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北。古代帝王常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诗鲁颂閟宫》:"泰山巖巖,鲁邦所詹。"比喻安定稳固。汉枚乘《七发》:"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九鼎: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求鼎之事。周显王时,九鼎没於泗水彭城下。唐武后、宋徽宗也曾铸九鼎。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南朝宋谢瞻《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喻分量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毛遂)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周庙大钟)。"

    凝然:坚定的样子,犹安然,形容举止安详或静止不动。唐李咸用《昇天行》:"玉皇据案方凝然,仙官立仗森幢幡。"

    愆尤:过失,罪咎。唐李白《古风》诗之十八:"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

    应事:处理世务,应付人事。汉贾谊《新书傅职》:"不见礼义之正,不察应事之理。"

    流水落花:形容春残的景象,也比喻好时光的消逝。语本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悠然:闲适貌,淡泊貌。唐杜甫《寄贾司马严使君》诗:"故人俱不利,謫宦两悠然。"

    逝:〈动〉本义去,往。《说文》:"逝,往也。"流逝,像水一样流去,形容势不可当,或形容迅速消逝。《诗大雅常武》"王旅嘽嘽"唐孔颖达疏:"其往战则不可御止,如川之流逝。"

○七○、毋畏难亲 毋喜易合

    君子嚴如介石而畏其難親,鮮不以明珠為怪物而起按劍之心;小人滑如脂膏而喜其易合,鮮不以毒螫為甘飴而縱染指之欲。

    【译文】

    君子威严如碑石因而畏惧他难以亲近,鲜少不因将明珠当作怪物产生按剑的念头;小人狡猾如油脂因而喜欢他容易迎合,鲜少不因将毒螫当作甘饴放纵染指的欲望。

    【注解】

    严:〈名〉威严、威信。《诗小雅六月》:"有严有翼,共武之服。"

    介石:谓操守坚贞。语出《易豫》:"介于石,不终日,贞吉。"碑石。唐上官灵芝《王居士塼砖铭》:"迹往名留,不刊介石,孰播徽猷。"

    鲜:〈形〉非常少,很不多。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以约失之者鲜矣(由于俭约而犯过失的人很少)。"鲜少,很少。《国语楚语上》:"私欲弘侈,则德义鲜少。"

    不以:不为,不因。《礼记表记》:"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

    明珠:光泽晶莹的珍珠。见○一六【注解】。比喻忠良的人。《楚辞刘向〈九叹忧苦〉》:"伤明珠之赴泥兮,鱼眼璣之坚藏。"王逸注:"言忠良弃捐,谗佞珍用也。"

    按剑: "按剑"和"暗投珠"同出一个典故。《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九璧,以闇投入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按剑,以手抚剑。示预击剑之势。显露杀机。此典后为成语"明珠暗投"。是比喻有才能的人投奔到昏庸的人手下服务,或好人误入歧途,亦比喻贵重的东西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

    滑:〈形〉狡诈,油滑,亦指狡猾的人。《荀子成相》:"吏谨将之无铍滑(纷乱离散)。"

    脂膏:油脂。《礼记内则》:"脂膏以膏之。"孔颖达疏:"凝者为脂,释者为膏。"

    毒螫:谓毒虫等刺人或动物。《鬼谷子权》:"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指毒汁、毒素。唐元稹《蛒蜂》诗序:"蛒,蜂类而大,巢在褰鼻蛇穴下,故毒螫倍诸蜂蠆。"形容毒害人的行为。《史记律书》:"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甘饴:甘。〈形〉本义味美。《说文》:"甘,美也。"飴,〈名〉本义饴糖,用麦芽制成的糖。《说文》:"饴,米煎也。"〈形〉甜。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记柑》:"碧叶素葩,厥包之珍,丹里既披,香液飴津。"甘饴,即甜蜜。

    染指:语本《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黿於郑灵公。公子宋(字子公)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本谓用手指蘸鼎中黿羹,后用为典故。泛指品尝某种食品。

○七一、遇事镇定 待人赤诚

    遇事只一味鎮定從容,縱紛若亂絲,終當就緒;待人無半毫矯偽欺隱,雖狡如山鬼,亦自獻誠。

    【译文】遇到事情只要一直沉着镇静从容应对,纵然纷繁宛若乱丝,终究应当有了条理;对待他人没有半点矫饰虚伪欺骗隐瞒,虽然狡捷犹如山鬼,也是自然奉献诚意。

    【注解】

    一味:单纯,一直。宋陆游《次韵张季长正字梅花》:"一味凄凉君勿叹,平生自不愿春知。"

    乱丝:紊乱的丝,常以比喻纷乱无绪的事物。《管子枢言》:"纷纷乎若乱丝。"就绪:谓从事其本业。《诗大雅常武》:"不留不处,三事就绪。"郑玄笺:"绪,业也......女(汝)三农之事皆就其业。"后用指安排妥当,有了条理。

    狡:〈形〉狡猾,狡诈。《广雅》:"狡,狯也。"狡捷,灵活敏捷。三国魏曹植《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山鬼:山精,传说中的一种独脚怪物。南朝宋郑缉之《永嘉郡记》:"安固县有山鬼,形体如人而一脚,裁长一尺许,好噉盐,伐木人盐輒偷将去。不甚畏人,人亦不敢犯,犯之即不利也。喜於山涧中取食蟹。"清洪亮吉《山斋访冒鸣茹寿衢两秀才》诗:"书声出户虫不鸣,山鬼一足深宵行。人头鱼身惯窥户,见惯不怪心能平。"山神。《史记秦始皇本纪》:"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

○七二、心煦春风 气清秋水

    肝腸煦若春風,雖囊乏一文,還憐煢獨;氣骨清如秋水,縱家徒四壁,終傲王公。

    【译文】

    肝肠煦润宛若春风,虽然囊中没有一枚铜钱,还要怜惜鳏寡茕独;气骨清朗犹如秋水,纵然家中只有四面墙壁,终究傲视王公贵族。

    【注解】

    肝肠:比喻内心。北周庾信《小园赋》:"关山则风月凄愴,陇水则肝肠断絶。"

    煦:〈形〉本义温暖,暖和。《说文》:"煦,蒸也。一曰赤貌。一曰温润也。" 煦润,温暖滋润。唐司空图《效陈拾遗子昂感遇》诗之二:"阳和含煦润,卉木竞纷华。"唐司空图《燕国太夫人石氏墓志》:"潜施和煦,则闔境皆苏;洞感神明,而乱根自剪。"

    一文:一枚铜钱,旧时铜币皆有文字,说明其值,故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汉世刘宠作郡有政绩,将解任去治,此溪父老,人持百钱出送,宠各受一文。"

    茕独:茕。〈形〉孤独,无兄弟。《离骚》:"夫何茕独而不余听。"注:"孤也。"独,无子孙的老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茕独,即"鳏寡茕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语本唐李白《虞诚令李公去思颂碑》:"公勖之亲邻,厄以凶事,而鳏寡茕独,众所赖焉。"

    气骨:道德品格,气概,骨气。明宋濂《佛心普济禅师缘公塔铭》:"母某氏感奇梦而生师,气骨不凡,翛然有出尘之趣。"

    秋水:秋天的江湖水,雨水。《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比喻清朗的气质。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大儿九龄色清彻,秋水为神玉为骨。"

    家徒四壁: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傲:〈形〉本义骄傲,傲慢无理。《说文》:"傲,倨也。"〈动〉傲慢而轻视。《韩非子六反》:"民慕其利而傲其罪。"傲视,傲慢地对待,傲慢地看待。《旧唐书音乐志》:"及始皇一统,傲视百王。"

    【注03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 集豪》同文。

○七三、得不偿失 吃亏纳福

    討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虧;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損。涉世者宜蕃擇之,慎毋貪黃雀而墜深井,舍隋珠而彈飛禽也。

    【译文】

    讨取了人情事理的便宜,必然承受上天道意的亏损;贪图了人世滋味的滋养补益,必然招致天性缘分的损害。涉足世事的人应当番然抉择它,千万不要贪恋黄雀而坠人深井,舍弃隋珠而弹射飞禽哦!

    【注解】

    讨:〈动〉本义声讨。《说文》:"讨,治也。"《玉篇》:"讨,诛也。"索取。《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何辱讨焉。"讨取,索取。明叶永盛《戚畹杀师疏》:"今年冬季三个月该束脩银九两未付,于本月初六日,父早起亲往李诚鍯府中讨取。"

    人事:人情事理。《史记秦始皇本纪》:"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

    便宜:好处。唐寒山《诗》之二七三:"有人来駡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

    天道:犹天理,天意。晋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道意,表示或传达某种意愿。唐王勃《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仰云霞而道意,捨尘事而论心。"

    亏:〈动〉本义气损。《说文》:"亏,气损也。"段注:"引申凡损皆曰亏。"亏损,损害,缺损。《汉书惠帝纪赞》:"闻叔孙通之諫则惧然,纳曹相国之对而心説,可谓宽仁之主。遭吕太后亏损至德,悲夫!"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见○三○【注解】

    滋益:滋养补益。《朱子语类》卷二四:"如人喫物事,若不消,只生在肚里,如何能滋益体肤?"

    性分:犹天性,本性。《后汉书逸民传序》:"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

    缘分,机缘,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谓由于以往因缘致有当今的机遇。宋吕南公《奉答顾言见寄新句》诗之一:"更使襟灵憎市井,足知缘分在云山。"

    蕃择:蕃,通"番"。番然,省悟貌。宋叶适《答少詹书》:"若少詹番然相听信,知此为忠爱之极......岂有不相告之理乎!"择,〈动〉本义选取,挑选。《说文》:"择,柬选也。"抉择,挑选,选择。明王廷相《雅述》上篇:"观其纬説异端无不遵信,九流百氏罔知抉择,循世俗之浅见,以为夸多鬭靡之资,岂非惑歟?"

    慎:〈副〉与"勿"、"毋"、"莫"等连用表示禁戒,相当于"务必"、"千万"等。杜甫《潼关吏》:"慎勿学哥舒。"

    黄雀:即"黄雀在后",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语本汉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也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一心一意要吃蝉,而背后的黄雀却正盯着它。比喻只看到前面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害。语本《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隋珠:即"隋珠弹雀",隋珠,古代传说中的夜明珠,即隋侯的明月珠,用夜明珠去弹鸟雀,比喻得不偿失。语本《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比喻处事轻重失当。晋葛洪《抱朴子嘉遯》:"道存则尊,德胜则贵;隋珠弹雀,知者不为。"

    飞禽:飞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飞禽奋翮于霄中者,无不坠于渊波矣。"

○七四、济人饥饿 庇人孤寒

    費千金而結納賢豪,孰若傾半瓢之粟,以濟饑餓之人;構千楹而招來賓客,孰若葺數椽之茅,以庇孤寒之士。

    【译文】

    花费千万黄金结交延纳贤士豪杰,怎么比得上倾倒半瓢粟米,用来救济饥饿的人士;构筑千万轩楹招引延揽宾朋来客,怎么比得上修葺数椽茅屋,用来庇护孤寒的人士。

    【注解】

    结纳:犹结交。《汉书佞幸传石显》:"是时,明经著节士 瑯玡贡禹为諫大夫,显使人致意,深自结纳。"延纳,引见接纳。《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睦少好学,博通书传,光武爱之,数被延纳。"

    贤豪:贤士豪杰。《史记刺客列传》:"荆軻虽游於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孰若:犹何如,怎么比得上,表示反诘语气。《后汉书逸民传庞公》:"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倾:〈动〉本义偏侧。《说文》:"倾,仄也。"倒出来。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往往取酒还独倾。"倾倒,全部倒出,大量付出。宋王安石《和王司封会同年》诗:"直须倾倒罇中酒,休惜淋浪座上衣。"

    粟:〈名〉本义粟子,谷子。《说文》:"粟,嘉谷实也。"粮食的统称。汉贾谊《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粟米,泛指粮食。《管子轻重乙》:"故五穀粟米者,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布者,民之通货也。"

    楹:〈名〉本义厅堂前部的柱子。《说文》:"楹,柱也。"量词,计算房屋多少的单位,一列为一楹。百楹,楹柱极多,借指广厦。宋黄庭坚《过致政屯田刘公隐庐》诗:"百楹书万卷,少子似翁贤。"轩楹,借指廊间。唐杜甫《画鹰》诗:"絛鏇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招来:亦作"招倈",招引,延揽。《史记孝武本纪》:"乃作通天臺,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僊之属。"

    葺:〈动〉本义用茅草盖屋。《说文》:"葺,茨也。"《广雅》:"葺,覆也。"修理房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缮完葺墙,以待宾客。"修葺,修理(建筑物)。《南史梁吴平侯景传》:"修葺城垒,申警边备,理辞讼,劝农桑。"

    椽:〈名〉本义承屋瓦的圆木。《说文》:"椽,榱也。"量词,间,栋。一椽,一条椽子,亦借指一间小屋。《魏书任城王传》:"居无一椽之室,家闕儋石之粮。"《聊斋志异促织》:"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

    孤寒:家境贫寒无依。元关汉卿《五侯宴》楔子:"则俺这孤寒子母谁偢问?"

    【注03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七五、因势利导 救时应变

    解斗者助之以威,則怒氣自平;懲貪者濟之以欲,則利心反淡。所謂因其勢而利導之,亦救時應變一權宜法也。

    【译文】

    和解争斗的人帮助增加他的威势,愤怒情绪就自然平息;惩罚贪恋的人匡济他的欲望,利欲之心就反而淡薄。所谓顺着他的趋势来引导他,也是匡救时弊应付事变的一种权且适宜的方法了。

    【注解】

    怒气:愤怒的情绪。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今鼃虫无知之物,见敌有怒气,故为之軾。"

    济:〈动〉帮助,救助。《晋书何攀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匡济,匡正救助。汉王充《论衡对作》:"圣人作经艺者(著)传记,匡济薄俗,驱民使之归实诚。"

    利心:利欲之心。《荀子非十二子》:"今之所谓处士者,无能而云能者也,无知而云知者也,利心无足而佯无欲者也。"

    因势利导:因,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语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救时:匡救时弊。见○四七【注解】

    应变:顺应变化。《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应付事变。《文子上义》:"拘礼之人,不可使应变。"

    权宜:谓暂时适宜的措施。《后汉书西羌传论》:"计日用之权宜,忘经世之远略。"权且,暂且,姑且。元无名氏《端正好》套曲:"玉兔窝中好避乖,权且将时光待。"

○七六、报德忍耻 逃名直节

    市恩不如報德之為厚;雪忿不若忍恥之為高;要譽不如逃名之為適;矯情不若直節之為真。

    【译文】

    布施恩惠不如报答恩德的厚道;洗雪忿恨不如忍受耻辱的高明;猎取荣誉不如逃避声名的安适;矫饰真情不如正直气节的真实。

    【注解】

    市恩:谓以私惠取悦于人,犹言买好,讨好。宋叶适《故知枢密院施公墓志铭》:"不鸣善以收誉,不衒荐以市恩。"

    报德:报答别人的恩德。语本《诗小雅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忍耻:忍受耻辱。唐杜牧《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要誉:猎取荣誉。《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

    逃名:逃避声名而不居。《后汉书逸民传法真》:"法真名可得而闻,身难得而见;逃名而名我随,避名而名我追。"唐司空图《归王官次年作》诗:"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矫情:掩饰真情。汉董仲舒 《士不遇赋》:"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復不如正心而归一善。"

    直节:谓守正不阿的操守。宋范仲淹《依韵和庞殿院见寄》:"直节羡君如指佞,孤根怜我异凌霄。"

    【注036】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缺"雪忿"句。

○七七、顺其自然 勇猛精进

    救既敗之事者,如馭臨崖之馬,休輕策一鞭;圖垂成之功者,如挽上灘之舟,莫少停一棹。

    【译文】

    救助既定失败事情的人,犹如驾驭面临悬崖的马,休要轻易策动一下马鞭;图谋垂手完成功劳的人,犹如牵挽上了滩头的船,莫要稍稍停息一会棹楫。

    【注解】

    垂成:接近完成或成功。《三国志吴志薛综传》:"实欲使卒垂成之功,编於前史之末。"垂手,表示容易。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独携琴剑入长安 ,垂手功名自不难。"

    挽:〈动〉本义牵引,拉。《说文》:"輓,引之也。"牵挽,牵拉,指拉物。《后汉书董卓传》:"牵挽臣车,使不得行。"

    滩:〈名〉本义河道中水浅流急多沙石的地方。《广韵》:"滩,水滩。"滩头,江、河、湖、海边水涨淹没、水退显露的淤积平地。唐刘禹锡《送景玄师东归》诗:"滩头躡屐挑沙菜,路上停舟读古碑。"

    少:〈副〉稍稍,稍微。《战国策赵策》:"少益嗜食。"

    棹:〈名〉本义长的船桨泛指船桨。陆游《泛舟》:"短棹沿洄野兴浓。"棹楫,船桨。长曰棹,短曰楫。宋苏舜钦《出京后舟中有作》诗:"扁舟理棹楫,已与峻流下。"

    【注03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七八、毋媚权贵 毋攀俗缘

    先達笑彈冠,休向侯門輕曳裾;相知猶按劍,莫從世路暗投珠。

    【译文】

    先期发达欢笑弹冠相庆,休要向达官显贵轻易摇曳长裾;相交知己犹如按剑相眄,莫要从尘世路途暗自投入明珠。

    【注解】

    先達笑彈冠,相知猶按劍:引之唐王维《酌酒与裴迪》诗:"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先达:本意有德行学问的前辈。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爰及农商工贾,廝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此处作"同伙中有人先期发达"解。

    笑弹冠:笑,〈动〉本义因喜悦开颜或出声。《说文》:"笑,喜也。"弹冠,比喻相友善者援引出仕。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内无金张之援,外乏弹冠之友。"笑弹冠,即"弹冠相庆"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语本《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本谓王吉(王阳)、贡禹友善,王吉做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互相庆贺。多用作贬义。

    按剑:见○七○【注解】

    侯门:诸侯之门。唐刘禹锡《学阮公体》诗之三:"侯门有仁仪,灵臺多苦辛。"指显贵人家。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侯门都作沉沉梦,翻笑衰翁局外痴。"

    曳裾:"曳裾王门"之省称。曳,拉;裾,衣服的大襟。比喻在权贵的门下做食客。语本摇曳汉邹阳《上吴王书》:"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

    【注03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集豪》同文。

○七九、匿以韬光 逊而公善

    楊修之軀見殺于曹操,以露己之長也;韋誕之墓見伐于鐘繇,以秘己之美也。故哲士多匿采以韜光,至人常遜美而公善。

    【译文】

    杨修的身躯被曹操杀害,因为显露了自己的长处;韦诞的坟墓被钟繇盗伐,因为秘藏了自己的济美。所以,贤哲人士大多隐匿华采以韬光养晦,至德人士常常逊让美好而公共美善。

    【注解】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后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44岁。曹操杀杨修事,见于《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是说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之间的斗争有关,但《传》中没指出杀修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杨修犯了什么罪,而《曲略》中却说得比较详细:"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这就表明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时距他本人的死期也仅"百余日"--这跟《武帝纪》说他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完全相合。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侯"的罪名。而杨修自知他跟曹植的关系太密切,处境十分险恶,但曹操处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为魏太子时,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时,这对他来说的确是"死之晚也"。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陈寿说的"终始之变"可能就是这样的意思。

    见:〈动〉本义看见,看到。《说文》:"见,视也。"〈助〉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孟子梁惠王上》:"不见保。"

    以:<连>因为,由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以贪勤民。"

    露己之長:是说杨修显露了自己的长处。据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原文有:"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是染色的丝,为"绝",幼妇,少女之意,为"妙",外孙,是女儿生的孩子,为"好",齑臼,是放置辛辣物的容器,古字同辞,四字合在一起便成"绝妙好辞",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罗贯中《杨修之死》:"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敦问其故。敦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曹操如何处置杨修的:"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

    韦诞:字仲将(179-253),三国魏书法家、制墨家,京兆(今西安)人。官光禄大夫。有文才,善属辞章,与邯郸淳、衞觊以善书有名。善制笔。其法以强毫为柱,柔毫为被。相传用韦诞法制笔,能达到四德齐备。他总结经验,著有《笔经》。《三辅决录注》引"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他的名言。

    钟繇:字云常(151-230年),三国魏颖川长社人(今河南人),官至太傅,封定陵侯,人称"钟太傅"。钟繇书法师曹喜、刘德升、蔡邕,博取众家之长,兼擅各种书体,尤其精于隶书和楷书,他将楷书中简单易成分集中起来,又打破了隶书中的常规,变隶书平扁成楷书的方正。所以,钟繇成了楷书之祖。并与略后的王羲之,合称"钟王"。他的传世之作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荐季表》、《调元表》等,尤以《宣示表》最为著名。晋人虞喜《志林》所载为:"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坐,苦求不与,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诞死,繇盗其冢,遂得之。"

    美:〈形〉本义,味美。《说文》:"美,甘也。"美好。《荀子王霸》:"其民愿,其俗美。"济美,谓在以前的基础上使美好的东西发扬光大。语出《左传文公十八年》:"世济其美,不陨其名。"杜预注:"济,成也。"孔颖达疏:"世济其美,后世承前世之美。"

    哲士:哲人,贤明的人。《东观汉记田邑传》:"愚闻丈夫不释故而改图,哲士不徼幸而出危。"贤哲,贤明睿智。《韩非子有度》:"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

    韬光:即"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语本《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庄子齐物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旧指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荀子天论》:"故明於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道德修养都达到完美无缺的人,即最高境界。《庄子追遥游》篇有:"至人是无已,神人是无功,圣人是无名。"至德,最高的道德,盛德。《史记商君列传》:"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

    逊:〈动〉本义逃遁。《说文》:"遜,遁也。" 逊让,犹谦让《晋书殷浩传》:"适足以明逊让之风,弘优贤之礼。"

    公善:谓公众的善事,造福人类的事业。李大钊 《"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把那私营的心理,变为公善的心理。"公共,公有的,公用的。《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司马贞索隐引小颜曰:"公,谓不私也。"美善,美好。《荀子哀公》:"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美善,必有处也。"

○八○、少当戒躁 老当益壮

    少年的人,不患其不奮迅,常患畚迅而成鹵莽,故當抑其躁心;老成的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縮,故當振其惰氣。

    【译文】

    少小年轻的人,不用担忧他们不振奋迅速,经常担忧他们振奋迅速成为卤拙莽撞,所以应当抑止他们的浮躁心情;老练成熟的人,不用担忧他们不谨持稳重,常常担忧他们谨持稳重成为退却畏缩,所以应当振奋他们的惰怠习气。

    【注解】

    不患:不用担忧。见○一六【注解】

    奋迅:精神振奋,行动迅速。见○三九【注解】

    卤莽:粗疏,鲁莽。卤,通"鲁"。唐杜甫《空囊》诗:"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卤拙,粗笨,不精巧。宋 沈括《梦溪笔谈器用》:"世多谓前古民醇,工作率多卤拙,是大不然。"莽撞,言语、行动轻率鲁莽。元周文质《时新乐》曲:"张飞莽撞,大闹卧龙冈 。"

    躁心:心情浮躁。清徐昂发《学校叹》:"磨揉速躁心,优游俟其成。"

    老成:老练成熟,阅历多而练达世事。明陈大声《新水令渔隐》套曲:"笑他们干时的欠老成,叩諫的忒直正,堆金的少见识,拜将的多侥倖。"

    持重:行事慎重,谨慎稳重,不轻浮。见○六九【注解】。谨持,谨慎守持。元戴良《许丞传》:"为政去觚角,絀雕琢,以平易质实为务,而尤谨持其廉行。"

    退缩:畏难不前,畏缩。宋苏辙《君术》:"举而见其情,发而中其病,是以愧耻退缩而不敢进。"

    惰气:犹惰性。鲁迅《书信集致姚克》:"北平原是帝都,只要有权者一提倡‘惰气',一切就很容易趋于‘无聊'的,盖不独报纸为然也。"惰怠,懒惰懈怠。《汉书成帝纪》:"间者,民弥惰怠,乡本者少,趋末者众,将何以矫之?"

○八一、不图虚名 不弃亲情

    望重縉紳,怎似寒微之頌德。朋來海宇,何如骨肉之孚心。

    【译文】

    名望重于士大夫,怎么能象寒微人士的歌颂功德;朋友来自海内外,如何能象骨肉至亲的孚合心意。

    【注解】

    望重:本意名望大。唐周贺《赠姚合郎中》诗:"望重来为守土臣,清高还似武功贫。"此处作字面解为"名望重于"。

    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汉书郊祀志上》:"其语不经见,縉绅者弗道。" 颜师古注:"李奇曰:‘縉,插也,插笏於绅。'......字本作搢,插笏於大带与革带之间。"

    寒微:指出身贫贱,家世低微。见○六三【注解】

    颂德:歌颂功德。唐李峤《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何如万方会,颂德九门前。"

    朋来:本意犹吉庆。语出《易复》:"朋来无咎。"宋苏轼《贺正启》:"庆此朋来之辰,必有汇征之福。"此处作字面解为"朋友来自"。

    海宇:犹海内、宇内。谓国境以内之地。《梁书武帝纪上》:"浹海宇以驰风,罄轮裳而禀朔。"

    孚心:孚,〈动〉相信,信任。《说文》:"孚,一曰信也。"孚合,符合,相合。清李调元《〈勦说〉序》:"及流览篇章,而见古人之言,早有与吾説相孚合者。"孚心,即心意相合。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评议篇

○八二、小中见大 大中见小

  物莫大于天地日月,而子美雲:“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事莫大于揖遜征誅,而康節雲:“唐虞揖遜三杯酒,湯武征誅一局棋。”人能以此胸襟眼界吞吐六合,上下千古,事來如漚生大海,事去如影滅長空,自經綸萬變而不動一塵矣。

  【译文】

  物体没有大过天空大地太阳月亮的,然而杜甫却说:“日月是笼中的鸟雀,天地是水上的浮萍。”事情没有大过迎揖逊让征伐诛灭的,然而邵雍却说:“唐虞谦让不过三杯酒,汤武交争只是一局棋”人们能够用这样的胸襟眼界容纳天地四方,古今久远年代,事情到来犹如沤泡产生在浩瀚的海洋,事情过去如同幻影湮灭在辽阔的天空,自然是经纬纲纶万般变化也不能移动一粒微尘了。

  【注解】

  子美:即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诗见杜甫《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广州》:“斧钺下青冥,楼船过洞庭。北风随爽气,南斗避文星。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王孙丈人行,垂老见飘零。”大意为:李勉南行,节度广州,“斧钺下青冥,楼船过洞庭”两句极壮其威严浩荡,而“青冥”二字尤为峻洁,吾人之权力出于天赐,宜其浩浩荡荡,风行洞庭也。接以北风、南斗、爽气、文星,皆助其高兴而发其高格也,随、避二字涵蕴进退,得礼教之旨。此四句写他人。然则转到自己时,便有空前之感慨。日居月诸,我身多难,笼中之鸟今仍在笼中,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也!庄子曰,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今既感吾人之境遇,忽又悟天地之广大似乎仍处在更大之包裹中。明此义,承乾坤一语,顺水推舟也,无非此理。然后引出不堪之原因,当此送别之时,你我皆已垂垂老矣,以此故,相送不能再见,使人悲伤。更进一步观之,则老年犹自飘零,一生大半在飘零中度过亦可推知矣!

  揖遜征誅:揖逊,犹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宋·叶适《外论一》:“自景德 元年与契丹盟,更六圣百二十年,聘使往来,天子亲与之揖逊於庭,未尝一日败盟约也。”迎揖,迎接时作揖为礼。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南人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逊让,亦作“逊攘”,犹谦让。《汉书·萧望之传》:“不奉法自修,踞慢不逊攘。”颜师古注:“攘,古让字。”征诛,讨伐。《荀子·乐论》:“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征伐,讨伐。唐·邵谒《战城南》诗:“武皇重征伐,战士轻生死。”诛灭,屠戮除灭。《战国策·中山策》:“抚其恐惧,伐其憍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

  康節:即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谥康节。其先江北范阳人,幼随其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于苏门山百源之上,故又称百源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的代表人物之--,创立北宋象数先天之学。

  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论语·泰伯》:“唐虞之际,於斯为盛。”

  汤武: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易·革》:“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诗见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二十·首尾吟一百三十五首之一百一十五》:“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可叹时。只被人间多用诈,遂令天下尽生疑。唐虞(一云罇前)揖让三杯酒,汤武(一云坐上)征诛(一云交争)一局棋。小大不同而已矣,尧夫非是爱吟诗。”句意为:唐尧虞舜的谦让不过三杯酒,商汤周武的交争只是一局棋。由于道家圣人代表的老子,与儒家圣人代表的孔子等人,随处推崇以三代以上的圣帝明王的作标样,用来阐扬上古传统文化君道的精神,因此而有宋代大儒邵康节写出微言大义的名句:“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的历史哲学。尧、舜都是内圣外王、出世而入世的得道明君,所以能在进退之间,互相揖让而禅位,杯酒言欢,坦率自然,绝无机诈之心。时代愈后,人心不古,到汤武革命,便用征诛手段,这便等于在棋盘之间的对弈,权谋策略,煞费心机,已与自然之道大相径庭了。明·李贽《杂说》曰:“尧夫云:‘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夫征诛揖让,何等也,而以一局觑之,至眇小矣!呜呼!今古豪杰大抵皆然,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举一毛端,建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此自至理,非干戏论。”

  眼界:目力所及的范围。引申指见识的广度。唐·王维《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诗:“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吞吐:吞进和吐出,比喻出纳、隐现、聚散等变化。宋·范成大《望海亭赋》:“惊玉池之破碎,漾银盘而吞吐。”

  六合:天地及东南西北,整个宇宙的巨大空间。《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成玄英疏:“六合者,谓天地四方也。”天下;人世间。清·潘耒《赠杜于皇》诗:“男儿无家復无国,六合飘然一孤客。”

  上下千古:上下,犹言古今。《汉书·叙传下》:“篇章博举,通于上下。” 王先谦补注:“上下谓古今也。”千古,久远的年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睢水四》:“追芳昔娱,神游千古,故亦一时之盛事。”上下千古,即古今久远年代。

  沤:〈名〉水中浮泡。苏轼《九日黄楼作》:“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沤泡,水泡。《随园诗话》卷一引元·胡天游诗:“巧悬沤泡住,危累弹丸佳。”

  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统称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见○三二【注解】。经纬,织物的纵线和横线。比喻条理、秩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 孔颖达疏:“言礼之於天地,犹织之有经纬,得经纬相错乃成文,如天地得礼始成就。”纲纶,即纲常纶理。纲常,“三纲五常”的简称,封建时代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仁、义、礼、智、信为五常。宋·周密《齐东野语·巴陵本末》:“古今有不可亡之理。理者何?纲常是也。”纶理,犹伦理。纶,通“伦”。事物的条细。《管子·幼官》:“定方用胜,定纶理胜,定死生胜,定成败胜。”

  一尘:一粒微尘。常喻事物的微小。南朝·宋·鲍照《野鹅赋》:“虽陋生於万物,若沙漠之一尘。”

○八三、好名伪善 避名善为

  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猶懷畏人之心。故人而皆好名,則開詐善之門。使人而不好名,則絕為善之路。此譏好名者,當嚴責君子,不當過求于小人也。

  【译文】

  君子喜好名誉,就会引发欺骗他人的念头;小人喜好名誉,犹如介怀畏惧他人的心思。所以人人都喜好名誉,就会开启诈伪善良的门户。促使人们不喜好名誉,就能杜绝作为行善的道路。这样讥谏喜好名誉的人,应当严厉指责君子,不应当过分要求小人。

  【注解】

  好名:爱好名誉;追求虚名。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

  怀:〈动〉本义想念,怀念。《说文》:“怀,思念也。”心里存有,怀藏。《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注:“在衣为怀,在手为握。”介怀,介意,指把不快或令人忧虑的事存于心中。《南史·张裕传》:“勿以西蜀介怀。”

  诈善:假装为善。汉·王充《论衡·答佞》:“观其阳以考其阴,察其内以揆其外,是故诈善设节者可知。”亦谓行诈以为善。《后汉书·张湛传》:“人或谓湛伪诈,湛闻而笑曰:‘我诚诈也。人皆诈恶,我独诈善,不亦可乎?’”

  讥:〈动〉本义旁敲侧击地批评。《说文》:“讥,诽也。”进谏,规劝。《广雅》:“讥,谏也。”讥谏,劝谏。《后汉书·崔琦传》:“管仲相齐,乐闻讥諫之言;萧何佐汉,乃设书过之吏。”

○八四、防绵里针 远刀头蜜

  大惡多從柔處伏,哲士須防綿里之針;深仇常自愛中來,達人宜遠刀頭之蜜。

  【译文】

  重大恶行多数从柔和地方伏击,贤哲人士必须防备绵帛里的刺针;深重仇恨常常自恩爱当中到来,通达的人应当远离刀头上的蜜汁。

  【注解】

  大恶:大恶行,大罪过。《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

  哲士:哲人,贤明的人。贤哲,贤明睿智。见○七九【注解】

  绵里针:比喻外柔和而内尖刻。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剐髓挑觔。”绵帛,丝绵绢帛的总称。《后汉书·董卓传》:“河东太守王邑 奉献绵帛,悉赋公卿以下。”刺针,指尖细象针那样的东西。《山海经·西山经》“枳叶而无伤”晋·郭璞注:“枳,刺针也,能伤人,故名云。”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左传·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孔颖达疏:“谓知能通达之人。”晋·葛洪《抱朴子·行品》:“顺通塞而一情,任性命而不滞者,达人也。”

  刀头蜜:刀头上的蜜汁。成语“刀头舔蜜”,舔: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比喻利少害多。也指贪财好色,不顾性命。语本《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八五、持恒守一 葆真人品

  持身涉世,不可隨境而遷。須是大火流金而清風穆然,嚴霜殺物而和氣藹然,陰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濤倒海而坻柱屹然,方是宇宙內的真人品。

  【译文】

  把持身心涉足世事,不可以跟随环境变化而变迁。必须是强大火力熔化金属中保持清凉微风的和美而化养万物,严冽霜雪肃杀万物中坚持和蔼气度的和善而亲近自然,阴沉霾雾蔽翳天空中秉持智慧日光的明朗而豁然开朗,洪大波涛翻倒大海中守持岩坻柱石的稳固而巍然屹立,这才是天地间真正的为人品质。

  【注解】

  流金:谓高温熔化金属。多形容气候酷热。晋·陆机《演连珠》之四九:“臣闻理之所开,力所常达;数之所塞,威有必穷。是以烈火流金,不能焚景,沉寒凝海,不能结风。”

  清风穆然:清风,清微的风,清凉的风。唐·杜甫《四松》诗:“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穆然,和敬貌。《资治通鉴·晋元帝永昌元年》:“宫省穆然,必无虞也。”胡三省注:“穆然,和敬之意。”清风穆然,即“穆如清风”,指和美如清风化养万物。语本《诗经·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毛传:“清微之风,化养万物者也。”郑玄笺:“穆,如也。吉甫作此工歌之诵,其调和人之性如清风之养万物然。”

  严霜:凛冽的霜,浓霜。《楚辞·九辩》:“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严冽,犹凛冽。鲁迅《书信集·致周作人》:“霜雪依然极严冽。”

  和气蔼然:和气,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温和的气度。《礼记·祭义》:“有和气者必有愉色。”蔼然,温和、和善貌。宋·施彦执《北窗炙輠》卷上:“伯淳既见,和气蔼然见眉宇閒。”和气蔼然,即“和蔼可亲”,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语本明·李开先《贺邑令贺洪滨奖异序》:“迄今才八阅月,绝从生之文法,除苛细之科条,虽若凛不可犯,而实蔼然可亲。”

  阴霾:天气阴晦、昏暗。唐·柳宗元《梦归赋》:“白日邈其中出兮,阴霾披离以泮释。”阴沉,指天色阴暗,云层厚重。南朝·宋·鲍照《还都口号》:“阴沉烟塞合,萧瑟凉海空。”霾雾,尘雾。《后汉书·郎顗传》:“时气错逆,霾雾蔽日。”

  翳:〈动〉遮蔽,掩盖。《广雅》:“翳,障也。”蔽翳,遮蔽,隐蔽。南朝·宋·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诗:“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慧日朗然:慧日,佛教语,指普照一切的法慧、佛慧。《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荫法云於真际,则火宅晨凉;曜慧日於康衢,则重昏夜晓。”李善注引刘蚪曰:“菩萨圆浄,照均明两,故曰慧日。”朗然,光明貌。《隋书·天文志上》:“月盛之时,虽有重云蔽之,不见月体,而夕犹朗然,是月光犹从云中而照外也。”

  慧日朗然,即“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语本晋·陶潜《桃花园记》:“极初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智慧日光明朗而豁然开朗。

  洪涛:大波浪。汉·张衡《西京赋》:“长风激於别隯,起洪涛而扬波。”

  坻柱屹然:坻,〈名〉水中的小洲或高地。《说文》:“坻,小渚也。”《尔雅》:“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岩坻,崖岸。《文选·木华〈海赋〉》:“若乃巖坻之隈,沙石之嶔,毛翼产鷇,剖卵成禽。”李善注:“郭璞《上林赋》注曰:‘坻,岸也。’”柱,〈名〉本义屋柱。《说文》:“柱,楹也。”柱石,顶梁的柱子和垫柱的础石。唐·元稹《有鸟》诗之九:“大厦虽存柱石倾,暗囓栋梁成蠧木。”屹然,稳固挺立貌。唐·杜甫《赠司空王公思礼》诗:“短小精悍姿,屹然强寇敌。”坻柱屹然,即“中流砥柱”,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语本《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八六、爱知割舍 识力扫除

  愛是萬緣之根,當知割舍;識是眾欲之本,要力掃除。

  【译文】

  爱惠是万般缘分的根源,应当知道割爱舍弃;意识是众多欲望的本源,需要努力打扫清除。

  【注解】

  爱:〈名〉惠,仁爱。《韩非子》:“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爱惠,慈爱仁惠。南朝·陈·徐陵《陈武帝下州郡玺书》:“爱惠以抚孤贫,威刑以御彊猾。”

  割舍:丢开,舍弃。唐·张鷟《游仙窟》:“有同必异,自昔攸然;乐尽哀生,古来常事。愿娘子稍自割捨。”割爱,舍弃所爱。宋·黄庭坚《送夏君玉赴零陵主簿》诗:“青云已迷津,浊酒未割爱。”

  识:〈名〉见识,知识。苏轼《贾谊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思想或意识。南朝·宋·颜延年《五君咏》:“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意识,佛教语,佛教六识之一,即由意根所起之识,亦称法识。南朝·梁武帝《浄业赋序》:“除此二障,意识稍明,内外经书,读便解悟。”

  【注03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八七、不可矫俗 不可趋时

  作人要脫俗,不可存一矯俗之心;應世要隨時,不可起一趨時之念。

  【译文】

  做人行事要脱离庸俗,不可以留存一点矫正世俗的心念;应付世事要顺应时势,不可以起动一点趋附时势的念头。

  【注解】

  作人:语本《诗·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孔颖达疏:“作人者,变旧造新之辞。”后因称任用和造就人才为“作人”。做人,指立身行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敦)问温(指温峤)曰:‘皇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

  脱俗:脱离庸俗,不沾染庸俗之气。见○五七【注解】

  矫俗:矫正世俗。唐·司空图《丁巳元日》诗:“自乏匡时略,非沽矫俗名。”谓故意违俗立异。清·昭槤《啸亭杂录·黄雅林》:“诗画仿郑板桥 ,有意矫俗,反使性灵汩没。”

  应世:应付世事。清·刘大櫆《吴锦怀墓志铭》:“(文采)童儿时,即早具应世之才,而祖父母尤爱怜之。”

  随时:顺应时势,切合时宜。《国语·越语下》:“夫圣人随时以行,是为守时。” 韦昭注:“随时:时行则行,时止则止。”

  趋时:亦作“趍时”,迎合潮流;迎合时尚。唐·白居易《陈中师除太常少卿制》:“不背俗以矫逸,不趍时以沽名。”趋附,趋承依附。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孙策)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吉耶?而先趋附之。’”时势,时代的趋势,当时的形势。《庄子·秋水》:“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紂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

  【注040】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八八、不违求全 不逐非分

  寧有求全之毀,不可有過情之譽;寧有無妄之災,不可有非分之福。

  【译文】

  宁可有保全声誉的毁谤,不可以有超过常情的赞誉;宁可有平白无故的灾祸,不可以有不是本分的福气。

  【注解】

  求全之毁:毁:毁谤。一心想保全声誉,反而受到了毁谤。语本《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过情:超过实际情形。《孟子·离娄下》:“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孙奭疏:“虚声过实,君子耻之。”

  无妄之灾:无妄:意想不到的。指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周易·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非分:不合本分,非本分应有。晋·葛洪《抱朴子·交际》:“市虚华之名於秉势之口,买非分之位於卖官之家。”

○八九、释回增美 转祸为福

  毀人者不美,而受人毀者遭一番訕謗便加一番修省,可釋回而增美;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橫逆便長一番器宇,可以轉禍而為福。

  【译文】

  毁谤他人的人不美善,但承受他人毁谤的人遭遇一番讥讪毁谤就增加一番修身反省,可以去除邪僻而增加美善;欺侮他人的人不是福,但承受他人欺侮的人遭遇一番横祸厄运就增长一番器识气宇,可以转变祸患而成为幸福。

  【注解】

  讪谤:讥讪毁谤。《关尹子·九药》:“不可以轻忽道己,不可以訕谤德己。”

  修省:修身反省。唐·薛用弱《集异记·凌华》:“謫官闤扉,伺其修省,既迷所履,太乖乃心。”

  释回:谓去除邪僻。唐·柳宗元《柳常侍行状》:“故处心积虑,博蹇之道,表于朝端;弼违释回,朴忠之诚,沃于帝念。”即“释回增美”,语本《礼记·礼器》:“礼,释回,增美质。”郑玄注:“释,犹去也;回,邪辟也;质,犹性也。”后以“释回增美”谓去除邪僻,增加美善。

  横逆:横流逆行。宋·苏舜钦《屯田郎荥阳郑公墓志》:“大中祥符 八年夏四月,暴雨十日不絶,山谼客水钟於河,河弗胜兼任,湓噎横逆,大决於凝阳。”犹横祸,厄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梅》:“睹子面,浊气尽消,横逆不足忧也。”

  器宇:度量,胸怀。唐·王勃《秋日饯别序》:“论其器宇,沧海添江汉之波。”器识,器量与见识。晋·陆机《荐贺循郭讷表》:“前蒸阳令郭訥风度简旷,器识朗拔,通济敏悟,才足干事。”气宇,胸襟,度量。南朝·梁·陶弘景《寻山志》:“於是散髮解带,盘旋巖上,心容旷朗,气宇调畅。”

  转祸为福:把祸患变为幸福,指把坏事变成好事。《战国策·燕策一》:“圣人之制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

○九○、梦幻泡影 如露如电

  夢里懸金佩玉,事事逼真,睡去雖真覺後假;閑中演偈談玄,言言酷似,說來雖是用時非。

  【译文】

  睡梦里悬挂金饰佩戴玉器,样样事情就像真的,睡梦里虽然真实觉醒后虚假;闲暇中讲演偈颂谈论玄理,句句言语极其相似,说起来虽然是用的时候不是。

  【注解】

  悬金佩玉:悬挂金饰佩戴玉器。宋·张元干《沁园春·梦与道人对歌》词:“任紆朱拖紫,围金珮玉,青钱流地,白璧如坻。”借喻升官发财。宋·陆游《立春前四日谢雪方拜天庆庭中雪复作》诗:“珮玉珊珊謁众真,竟烦一雪慰疲民。”

  演偈谈玄:讲演偈颂谈论玄理。偈,〈名〉佛经中的唱词。偈颂,梵语“偈佗”的又称。即佛经中的唱颂词。每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以至多字不等,通常以四句为一偈。宋·苏辙《全禅师塔铭序》:“自是言语偈颂,发如涌泉,不学而得。”谈玄,谈论玄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於谈玄。”谈论宗教义理。唐·道宣《续高僧传·义解十一·灵润》:“加以性爱林泉,捐诸名利,弊衣麤(cū同“粗”)食,谈玄为本。”

○九一、福来不喜 祸到不忧

  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所以福來不必喜,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所以禍來不必憂,要看他會救。

  【译文】

  上天欲要祸害人,必然先用微小福分骄纵他,所以福气到来不必欢喜,要看他会不会受用;上天欲要佑福人,必然先用微小灾祸儆戒他,所以灾祸到来不必忧虑,要看他会不会解救。

  【注解】

  骄:〈动〉轻视。《孟子·离娄下》:“骄其妻妾。”骄纵,骄傲放纵。《后汉书·袁绍传》:“麴义自恃有功,骄纵不轨,绍召杀之,而并其众。”

  儆:〈动〉本义警戒,戒备。《说文》:“儆,戒也。”儆戒,告诫人使注意改正缺点错误。《书·大禹谟》:“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注04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缺二“所以”句。

○九二、荣辱共蒂 生死同根

  榮與辱共蒂,厭辱何須求榮;生與死同根,貪生不必畏死。

  【译文】

  荣耀与羞辱共一蒂,厌恶羞辱又何必追求荣耀;生存与死亡同一根,贪恋生存就不必畏惧死亡。

  【注解】

  共蒂:即“並蒂”,亦作“并蔕”,两朵花或两个果子共一蒂。唐·杜甫《进艇》诗:“俱飞蛺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蒂,〈名〉本义花、叶或瓜、果与枝茎连结的部分。

  贪生:过分眷恋生命,多含贬义。《韩非子·难言》:“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諛上。”贪生畏死,贪恋生存,害怕死亡。语本《汉书·文三王传》:“今立(刘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日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病,徼幸得踰於须臾。”

○九三、大直若屈 存心净洁

  作人只是一味率真,蹤跡雖隱還顯;存心若有半毫未淨,事為雖公亦私。

  【译文】

  做人只是一直单纯地直率真诚,行踪形迹虽然隐蔽还是显露了;用心倘若存有半点的没有洁净,行事作为虽然公正也有点偏私。

  【注解】

  大直若屈: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语本《后汉书荀淑传论》:“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论》:“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詘,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一味:单纯;一直。见○七一【注解】

  率真:直率真诚。《儒林外史》第四回:“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佔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踪迹:行踪。唐·牟融《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季子金,半生踪跡任浮沉。”行动;行为。明·徐渭《女状元》第三出:“后来又有一箇光棍,叫做昌多心,説这箇小印记儿,入他罪不得,他既有这样踪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形迹,人的举动和神色。周而复《白求恩大夫》三:“从他身上看不出一点主任的形迹来,简直是一个勤快诚实的招呼员。”

  存心:专心,用心着意。元·柯丹邱《荆钗记·议亲》:“且自存心奉母,何须着意求官!”

  事为:作为,行为。见○○三【注解】

○九四、智小趣卑 不可谋谈

  鷯佔一枝,反笑鵬心奢侈;兔營三窟,轉嗤鶴壘高危。智小者不可以謀大,趣卑者不可與談高。信然矣!

  【译文】

  鹪鹩占用一根树枝,反而笑话大鹏用心奢华侈大;兔子营造三个洞窟,反转嗤笑堡垒高而危险。智慧低下的人不可用来谋划大事,趣味卑下的人不可与他言谈高论。确实如此了!

  【注解】

  鹩佔一枝:鹩,〈名〉《玉篇》:“鷦鷯,小鳥,在葦。”鹪鹩(jiāo liáo),鸟名,形小,体长约三寸,羽毛赤褐色,略有黑褐色斑点,尾羽短,略向上翘,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常取茅苇毛毳为巢,大如鸡卵,系以麻发,于一侧开孔出入,甚精巧,故俗称巧妇鸟,又名黄脰鸟、桃雀、桑飞等。佔,(zhàn)同“占”。鹩占一枝,即“鹪鹩一枝”,鹪鹩做窝,只占用一根树枝。比喻一个安身之处或一个工作位置。语本《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鹏:〈名〉本义大鹏。《说文》:“朋,神鸟也。朋,古文凤。鹏,亦古文凤。”大鹏,传说中的大鸟。《庄子·逍遥游》“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唐·成玄英疏:“大鹏既得适南溟,不可决然而起,所以举击两翅,动荡三千,踉蹌而行,方能离水。”

  奢侈:挥霍浪费,追求过分享受。唐·罗隐《秦中富人》诗:“粪土金玉珍,犹嫌未奢侈。”奢华,奢侈,豪华。《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我生来的是富家,从幼的喜奢华,财物撒漫贱如沙。”侈大,盛大;宏大。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听其言,则侈大而可乐;责其效,则汗漫而无当,此皆好名之过深。”

  兔營三窟:三窟,三个洞穴。通常都说成狡兔三窟,出自战国时代孟尝君的故事,指战国时齐人冯谖为孟尝君收买薛地民心、使齐王重用孟尝君及为孟尝君立宗庙于薛之事,致使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战国策·齐策四》:“冯諼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復凿二窟。’”后以喻多种图安避祸的方法。兔营三窟,即“兔三窟”,“狡兔三窟”之省。比喻藏身的地方多,易于避祸。宋·苏轼《过岭》诗之一:“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

  鹤:〈名〉本义鹤科各种类鸟的统称,皆为大型涉禽。《广韵》:“鹤,似鹄长喙。”黄鹤,鸟名,即鹤。南朝·宋·汤惠休《杨花曲》之二:“江南相思引,多叹不成音。黄鹤西北去,衔我千里心。”

  智小谋大:指能力低下而谋划很大。语本《晋书·庾亮传论》:“智小谋大,昧经邦之远图;才高识寡,阙安国之长算。”

  信然:确实如此。《后汉书·段颎传》:“熲於道伪退,潜於还路设伏。虏以为信然,乃入追熲。”

○九五、留分侠气 保全真心

  貧賤驕人,雖涉虛驕,還有幾分俠氣;英雄欺世,縱似揮霍,全沒半點真心。

  【译文】

  贫贱敢于傲视他人,虽然涉嫌盲目自傲,还是要有几分侠义气概;英雄如果欺骗世人,纵然好似奔放洒脱,全然没有半点真切心意。

  【注解】

  骄人:傲视他人,向他人显示骄矜。明·文徵明《何元郎傲园》诗:“适意乾坤聊肆志,放言贫贱敢骄人。”

  虚骄:亦作“虚乔”,无相应的才能或力量而盲目地自傲。汉·刘向《列女传·齐相御妻》:“寧荣於义而贱,不虚骄以贵。”

  侠气:豪侠的气概,见义勇为的气概。宋·苏轼《答范祖禹》诗:“而今太守老且寒,侠气不洗儒生酸。”

  挥霍:奔放,洒脱。明·方孝孺《关王庙碑》:“是气也,得其灵奇盛著则为伟人。当其生乎时,挥霍宇宙,顿挫万类,叱电噫风,雄视乎举世,故发而为忠毅之业。”

○九六、莫贪钩饵 解脱笼囵

  糟糠不為彘肥,何事偏貪鉤下餌;錦綺豈因犧貴,誰人能解籠中圇。

  【译文】

  酒糟粃糠不是为了猪彘肥壮,为什么偏偏贪图钓钩下的诱饵;文锦纨绮岂能因为牺牲贵重,什么人能够解脱牢笼中的囫囵。

  【注解】

  糟糠:酒滓、谷皮等粗劣食物,贫者以之充饥。《荀子·荣辱》:“今使人生而未尝睹芻豢稻粱也,惟菽藿糟糠之为睹,则以至足为在此也。”酒糟,造酒剩下的渣滓。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酢法》:“酒糟酢法:春酒糟则釅,颐酒糟亦中用。”粃糠,瘪谷和米糠。喻琐碎、无用之物。《庄子·逍遥游》:“是其尘垢粃糠,犹将陶铸尧舜者也。”成玄英疏:“穀不熟为粃,穀皮曰糠,皆猥物也。”

  彘:〈名〉本义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说文》:“彘,豕也。后蹏废谓之彘。”《小尔雅》:“彘,猪也。”猪彘,指猪。《荀子·正论》:“今人或入其央瀆,窃其猪彘,则援剑戟而逐之。”

  何事:为何,何故。晋·左思《招隐》诗之一:“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锦绮:锦〈名〉本义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说文》:“锦,襄邑织文。”文锦,文彩斑烂的织锦。唐·柳宗元《答吴武陵〈非国语〉书》:“是犹用文锦覆陷阱也。”绮,〈名〉本义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说文》:“绮,文缯也。”纨绮,精美的丝织品。唐·韦元甫《木兰》诗:“易却紈綺裳,洗却铅粉妆。”

  牺:〈名〉本义做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说文》:“牺,宗庙之牲也。”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周礼·地官·牧人》:“凡祭祀,共其牺牲。”郑玄注:“牺牲,毛羽完具也。”

  囵:即“囫囵”,含糊,糊涂。《朱子语类》卷三四:“道理也是一箇有条理底物事,不是囫圇一物,如老庄所谓恍惚者。” 一本作“鶻沦”。元·汤式《一枝花·自省》曲:“想思梦不觉,囫圇谜难猜。”

○九七、读书穷理 识趣为先   

  琴書詩畫,達士以之養性靈,而庸夫徒賞其跡象;山川雲物,高人以之助學識,而俗子徒玩其光華。可見事物無定品,隨人識見以為高下。故讀書窮理,要以識趣為先。

  【译文】

  琴瑟书籍诗歌绘画,达理人士用它培养性情心灵,而平庸的人徒然欣赏它们的形迹现象;山岳河川云彩景物,高雅的人用它助长学问见识,而粗俗的人徒然把玩它们的光彩华美。可见事物没有一定的品味,它随着人们的识别见解用来作为高下区分。所以研读书籍穷究事理,要以识见志趣为先。

  【注解】

  琴书:琴和书籍,多为文人雅士清高生涯常伴之物。汉·刘歆《遂初赋》:“玩琴书以条畅兮,考性命之变态。”

  达士:明智达理之士,见识高超、不同于流俗的人。《后汉书·仲长统传》:“至人能变,达士拔俗。”

  性灵:内心世界,泛指精神、思想、情感等。唐·孟郊《怨别》诗:“沉忧损性灵,服药亦枯槁。”

  云物:云气、云彩。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景物,景色。宋·范成大《冬至日铜壶阁落成》诗:“故园云物知何似,试上东楼直北看。”

  高人:超人,不同凡俗。《商君书·更法》:“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惊於民。”蒋礼鸿锥指:“高人,过人也。”志行高尚的人。多指隐士、修道者。唐·李咸用《题刘处士居》诗:“干戈谩道因天意,渭水高人自钓鱼。”

  识见:见解,见识。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某人在涵养上用功,某人在识见上用功。”

  穷理:穷究事物之理。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二》:“为学之道,莫先於穷理;穷理之要,必在於读书。”

  识趣:识见志趣。宋·叶适《<黄子耕文集>序》:“不若刻二书巾山之上,使读之者识趣增长。”

○九八、不尚铅华 不落空寂

  姜女不尚鉛華,似疏梅之映淡月;禪師不落空寂,若碧沼之吐青蓮。

  【译文】

  美貌女子不崇尚梳妆打扮,好似稀疏梅花映衬着淡淡月光;禅宗师傅不坠落空洞枯寂,宛若碧澄池沼吐绽出青色莲花。

  【注解】

  铅华:用铅粉等物梳妆打扮。宋·陈造《田家谣》:“中妇輟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

  淡月:不太明亮的月亮或月光。见○四七【注解】

  空寂:空虚寂寞,空洞枯寂。见○四八【注解】

  碧沼:碧,〈名〉本义青绿色的玉石。《说文》:“碧,石之青美者。”〈形〉青绿色。《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绿碧青丝绳。”碧澄,(水、天空)碧蓝而明净。沼,〈名〉本义水池,积水的洼地,上古时期,池和沼都表水池,塘在中古时期才表示水池。一说圆曰池,曲曰沼。《说文》:“沼,小池也。”池沼,池和沼。泛指池塘。晋·潘岳《闲居赋》:“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

  吐:〈动〉本义东西从口腔中涌出。《说文》:“吐,写也。”长出,如:吐穗。开放,如:吐葩(开花)。吐绽,犹裂开。明·唐寅《川泼棹》词:“碧碧草沿堦,海榴半吐绽。”

  青莲:青色莲花,瓣长而广,青白分明。南朝·梁·江淹《莲花赋》:“发青莲於王宫,验奇花於陆地。” 胡之骥 注:“观音大士生於王宫,坐青莲花上。”

  【注04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二•集倩》同文。

  ○九九、须有雅量 勿过精明

  廉官多無後,以其太清也;痴人每多福,以其近厚也。故君子雖重廉介,不可無含垢納污之雅量。雖戒痴頑,亦不必有察淵洗垢之精明。

  【译文】

  清廉官吏大多没有后嗣,因为他过于清净了;痴拙的人每每多有福气,因为他近乎厚道了。所以君子虽然重视清廉耿介,不可以没有含忍垢辱容纳污蔑的高雅度量。虽然鉴戒痴拙顽劣,也不必具有明察渊鱼清洗污垢的精干聪明。

  【注解】

  无后:没有后嗣。《左传·成公八年》:“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 《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太清:本意天道,自然。《庄子·天运》:“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成玄英疏:“太清,天道也。”引申指太古无为而治之时。《淮南子·本经训》:“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高诱注:“清,净也。太清无为之始者,谓三皇之时。”此处作字面解,过于清净。

  痴人:愚笨或平庸之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世有痴人,不识仁义,不知富贵,并由天命。”天真而与世无争的人。宋·陆游《冬至后一日书》诗:“痴人痴到底,更欲数期颐。”痴拙,愚笨。明·李贽《寄京友书》:“佛祖上仙所以孜孜学道……在世间顾目前者视之,似极痴拙。”

  廉介:清廉耿介。《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故人多爱之而不敬也”裴松之注引《辂别传》:“(輅)常谓:‘忠孝信义,人之根本,不可不厚;廉介细直,士之浮饰,不足为务也。’”

  含垢纳污:垢,耻辱;污,污蔑。容忍耻辱和污蔑。指气度大,能包容一切。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垢辱,犹耻辱。晋·夏侯湛《抵疑》:“消磨灰烂,垢辱招秽。”

  雅量:见三国·魏·曹丕《典论·酒诲》:“汉荆州牧刘表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升,中雅受六升,季雅受五升。”后世因称人善饮为“雅量”。形容宏大的气度,亦指气度宏大。唐·杜甫《移居公安赠卫大郎钧》诗:“雅量涵高远,清襟照等夷。”

  痴顽:谓藏拙,不合流俗。宋·陆游《杂感》诗之二:“古言忍字似而非,独有痴顽二字奇。”愚蠢顽劣,愚蠢无知。有时亦用作谦词。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一》:“蝇最痴顽,无毒牙利嘴,而其搅人尤甚。”

  察渊洗垢:察渊,即“察渊鱼”,渊鱼,比喻隐秘之事。《旧唐书·武宗纪》:“接壤戎帅,屡奏阴谋,顾髫齔之所矜,岂渊鱼之是察。”古代谚语“察见渊鱼者不祥”,指明察太过,知道别人隐私者不祥。《列子·说符》:“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知料隐匿者有殃。’”宋·刘克庄《鹊桥仙·乡守赵计院生日》词:“从今也莫察渊鱼,做到不忍欺田地。”洗垢,即“洗垢求瘢”垢,污垢;瘢,瘢痕。洗掉污垢来寻找瘢痕。比喻想尽办法挑剔别人的缺点。汉·赵壹《刺世疾邪赋》:“所好,则钻皮出其毛屑;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察渊洗垢,即明察渊鱼清洗污垢。

一○○、周密拘逼 疏狂性真

  密則神氣拘逼,疏則天真爛漫,此豈獨詩文之工拙從此分哉!吾見周密之人純用機巧,疏狂之士獨任性真,人心之生死亦於此判也。

  【译文】

  周密则精神气魄拘束逼迫,疏狂则心地单纯坦率自然,这难道只是诗歌文章的工巧拙劣从此分别吗!我见过周到细密的人纯粹应用技能才巧,疏放狂逸人士唯独任凭性情真率,人们心灵的生死也在这里可以判断了。

  【注解】

  拘逼:谓遭受逼迫。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广宣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

  天真烂漫:天真,指心地单纯,没有做作和虚伪;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形容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语本宋·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

  岂独:难道只是,何止。唐·杜甫《有感》诗之四:“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簫韶?”

  工拙:犹言优劣。唐·黄滔《唐昭宗实录》:“明试殿庭,题目尽取於《典》《坟》,赋咏用观其工拙。”

  工巧,精致美妙。汉·王充《论衡·自纪》:“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

  周密:周到细密。《荀子·儒效》:“其知虑多当矣,而未周密也。”杨倞注:“周密,谓尽善也。”

  技巧:指工艺、文艺、体育等方面精巧的技能。宋·王安石《吴长文新得颜公坏碑》诗:“但疑技巧有天得,不必勉强方通神。”才巧,才艺技巧。元·刘祁《归潜志》卷八:“(李屏山)于文甚细,説关键、宾主、抑扬,于诗颇麤,止论词气才巧。”

  疏狂:豪放,不受拘束。宋·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词:“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疏放,放纵,不受拘束。唐·杜甫《狂夫》诗:“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狂逸,狂放不羁。明·杨慎《词品·潘逍遥》:“潘閬字逍遥,其人狂逸不检,而诗句往往有出尘之语。”

  性真:性情真率。唐·陆龟蒙《添酒中六咏》序:“鹿门子示余《酒中十咏》,物古而词丽,旨高而性真,可谓穷天人之际矣。”指天真烂漫。明·张居正《应制题百子图》诗:“少小看头角,嬉游总性真。”

一○一、傲霜冲雅 欲益反损

  翠筱傲嚴霜,節縱孤高,無傷沖雅;紅蕖媚秋水,色雖艷麗,何損清修。

  【译文】

  翠绿筱竹傲然严冽寒霜,竹节纵然孤立高耸,没有伤害冲和淡雅;鲜红芙蕖媚悦秋天池水,色彩虽然鲜艳美丽,何必损害清纯修行。

  【注解】

  欲益反损:益,得益;损,损害。原想有所得益,结果反受损害,形容事与愿违。语本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动而见尤,欲益反损。”

  筱:〈名〉小竹,细竹。《说文》:“筱,箭属,小竹也。”翠筱,绿色细竹。

  傲严霜:傲霜,不为寒霜所屈。宋·苏轼《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傲然,坚不可屈貌。陶铸《松树的风格》:“去年冬天,我从英德到连县去,沿途看到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严霜,凛冽的霜,浓霜。宋·王安石《拒霜花》诗:“落尽羣花独自芳,红英浑欲拒严霜。”严冽,犹凛冽。鲁迅《书信集·致周作人》:“霜雪依然极严冽。”寒霜,寒冷的冰霜。唐太宗《赋得临池竹》诗:“贞条障曲砌,翠叶贯寒霜。”傲严霜,即傲然严冽寒霜。

  节纵孤高:节,〈名〉本义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说文》:“節,竹约也。”竹节,竹子各段之间相连突出的部位。唐·李洞《秋宿梓州牛头寺》诗:“詔散松梢别,棋终竹节收。”喻坚贞。宋·范成大《送通守林彦强寺丞还朝》诗:“纷纶草木变暄寒,竹节松心故凛然。”孤高,孤立高耸。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诗:“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冲雅:典雅,淡雅。明·刘元卿《贤奕编·闲钞上》:“吕圣功之清浄,李太初之冲雅,王孝先之沉毅,其学所入虽不同,固各有所得。”冲和,语本《老子》:“冲气以为和。”后以"冲和"指真气﹑元气。淡泊平和。明·宋濂《〈田氏哀慕诗集〉序》:“卷中诸诗,丰縟而紆徐,粹雅而冲和,固皆一时之杰作。”

  红蕖:红荷花。蕖,芙蕖。宋·王安石《筹思亭》诗:“数株碧柳苍苔地,一丈红蕖緑水池。”

  媚:〈动〉本义爱、喜爱。《说文》:“媚,说(悦)也。”媚悦,讨好,取悦。 宋·苏轼《影答形》诗:“妍媸本在君,我岂相媚悦。”

  秋水:秋天的江湖水,雨水。见○七二【注解】

  清修:谓操行洁美。《隶释·汉酸枣令刘熊碑》:“清脩劝慕,德惠潜流。”清纯,清正纯洁。唐·张九龄《后汉徵君徐君碣铭序》:“体资清纯,动适玄妙。”修行,修养德行。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又有臧逢世,臧严之子也,篤学修行,不坠门风。”泛指操行。《东观汉记·第五伦传》:“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修行清白。”

一○二、贫难用情 富难好礼

  貧賤所難,不難在砥節,而難在用情;富貴所難,不難在推恩,而難在好禮。

  【译文】

  贫困卑贱的难处,不是困难在砥砺气节,而是困难在以真实的感情相待;富足尊贵的难处,不是困难在广施恩惠。而是困难在以真诚的礼义相待。

  【注解】

  所难:谓难以做到(的事)。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实惟太尉,刘宗以安,挟功震主,自古所难。”

  砥节:砥砺气节。《晋书·阮种传》:“贤臣之於主,进则忠国爱人,退则砥节洁志。”

  用情:以真实的感情相待。《礼记·祭义》:“教民相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

  推恩:广施恩惠,移恩。《孟子·梁惠王上》:“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好礼:好,〈动〉喜好,喜爱。《淮南子·精神》:“好憎者,心之暴也。”礼,〈名〉礼节。《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好礼,即喜好礼节,以真诚的礼义相待。礼义,礼法道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於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

一○三、浓艳损志 淡泊全真

  簪纓之士,常不及孤寒之子可以抗節致忠;廟堂之士,常不及山野之夫可以料事燭理。何也?彼以濃艷損志,此以淡泊全真也。

  【译文】

  显达尊贵的人士,常常不如孤苦贫寒人家弟子能够坚守节操奉献忠诚;太庙明堂的人士,常常不如山岭原野的农夫能够处理事务考察事理。为什么呢?前者由于浓重艳丽损害了志向,后者由于恬淡浄泊保全了天性。

  【注解】

  簪缨:古代官吏的冠饰。比喻显贵(显达尊贵)。唐·李白《少年行》之三:“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

  孤寒:见○七四【注解】。出身低微。宋·欧阳修《论班行未有举荐之法札子》:“其间虽容时有滥冒,然孤寒有才行之人,亦往往获进。”

  抗节:坚守节操。唐·王烈《酬崔峝》诗:“荣宠无心易,艰危抗节难。”

  致忠:致,〈动〉奉献,献纳。《论语》:“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忠,〈形〉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玉篇》:“直也。”《增韻》:“內盡其心,而不欺也。”致忠,即奉献忠诚。

  庙堂:太庙和明堂。《楚辞·刘向<九叹·逢纷>》:“始结言於庙堂兮,信中涂而叛之。”王逸注:“庙者,先祖之所居也。言人君为政举事,必告於宗庙,议之於明堂也。”朝廷,指人君接受朝见、议论政事的殿堂。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窄士,即在太庙明堂议事的人士,借指王公大臣,泛指为官者。

  山野:山岭原野。元·朱德润《沙湖晚归》诗:“山埜低迴落鴈斜,炊烟茅屋起平沙。”喻指民间,与“朝廷”相对。宋·苏轼《谢南省主文启五首·王内翰》:“顾惟山野之见闻,安识朝廷之忌讳。”

  料事:处理事务,亦特指处理政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张遂诣刘,刘洗濯料事,处之下坐。”

  烛理:英明治理。《汉书·元帝纪》:“朕承至尊之重,不能烛理百姓,娄遭凶咎。”考察事理。《朱子语类》卷五二:“若非烛理洞彻,胸次坦然,即酬酢应对,蹉失多矣。”

  浓艳:色彩浓重而艳丽,华丽,常代指鲜艳的花朵或浓妆艳抹的妇女。见○六五【注解】

  淡泊:恬淡,不追名逐利。见○六五【注解】。浄泊,恬静淡泊。汉·班固《变旨》:“外若无为默而识,浄泊自守以道意。”

  全真:保全天性。三国·魏·嵇康《幽愤诗》:“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一○四、宠不汲汲 穷不戚戚

  榮寵旁邊辱等待,不必揚揚;困窮背後福跟隨,何須戚戚。

  【译文】在荣耀恩宠旁边就有羞辱等待着,没必要扬扬得意;在困厄贫穷后面有幸福跟随着,何必要戚戚嗟嗟。

  【注解】

  汲汲:心情急切貌。《礼记·问丧》:“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孔颖达疏:“汲汲然者,促急之情也。”引申为急切追求。《庄子·盗跖》:“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

  荣宠:指君王的恩宠。《后汉书·来历传》:“耿寳託元舅之亲,荣宠过厚,不念报国恩,而倾侧姦臣。”泛指荣耀。清·陈天华《猛回头》:“若是战死了,都到死者家里庆贺,这家也就不胜荣宠,全无哀戚的心思。”

  扬扬:得意貌。《荀子·儒效》:“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揜其口,则扬扬如也。”即“扬扬得意”,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语本《史记·管晏列传》:“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困穷:艰难窘迫。宋·陆游《心太平庵》诗:“困穷何足道,持此端可死。”困厄,困苦危难。汉·王逸《九思·悼乱》:“仲尼兮困厄,邹衍兮幽囚。”贫穷,贫苦困厄,谓缺少财物,困顿不顺。《荀子·性恶》:“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

  戚戚:忧惧貌,忧伤貌。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戚戚於贫贱,不汲汲於富贵。”即“戚戚嗟嗟”,亦作“戚嗟”,忧伤嗟叹。明·方孝孺《答刘养浩书》之二:“每观古之名士,少遭挫抑,则戚嗟怨悼,若无所容者,深病其无识。”

  【注04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一○五、看破色身 认真法身

  古人閑適處,今人卻忙過了一生;古人實受處,今人又虛度了一世。總是耽空逐妄,看個色身不破,認個法身不真耳。

  【译文】

  古人清闲安适的地方,今人却要忙碌地度过了一生;古人真实享受的地方,今人又要白白地度过了一世。全都是因为耽误空闲追逐虚妄,不能看透看穿色身,不能真切认识罢了。

  【注解】

  闲适:清闲安适、安逸,优游自在。见○六九【注解】

  虚度:白白地度过。唐·元稹《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诗:“独倚破帘闲悵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总是:总归是,全都是。唐·王昌龄《从军行》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妄:〈形〉虚妄,极不真实。《广韵》:“妄,虚妄。”

  看破:看透,看穿。见○一七【注解】

  色身:佛教语,即肉身。《楞严经》卷十:“由汝念虑,使汝色身。”

  法身:佛教语,谓证得清净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无漏无为、无生无灭,无形而随处现形,也称为佛身。各乘诸宗所说不一。隋·慧远《大乘义章》卷十八:“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

一○六、志远奋翼 通达回首

  芝草無根醴無源,志士當勇奮翼;彩雲易散琉璃脆,達人當早回頭。

  【译文】

  灵芝仙草没有根系甘甜泉水没有源头,远大志向的人应当勇敢地振奋羽翼;美丽彩霞容易消散晶莹碧透物件轻脆,豁达豪放的人应当及早地回过头来。

  【注解】

  芝草无根醴无源:芝草,灵芝,菌属。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晋·左思《魏都赋》:“德连木理,仁挺芝草。”芝草无根,比喻人的成就,没有任何帮助,出于自己的努力。醴,〈名〉本义甜酒。《说文》:“醴,酒一宿孰也。”此作“醴泉”解,甜美的泉水。唐·韩愈《驽骥赠欧阳詹》诗:“飢食玉山禾,渴饮醴泉流。”指及时之雨。汉·王充《论衡·是应》:“《尔雅》又言:‘甘露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醴泉乃谓甘露也。”芝草无根醴无源,即“芝草无根,醴泉无源”,此语出自虞预(三国末年晋朝人物,经学家,史学家。字叔宁,会稽余姚人-今浙江余姚,本名虞茂,犯明穆皇后母讳,故改名作预。着有《晋书》、《会稽典录》等。)《会稽典录》中虞翻寄其弟的书信:“长子容,当为求妇,远求小姓,足以生子而已。天之福人不在贵族,芝草无根,醴泉无源。”不管虞翻此语是否是客气话,但其“天之福人不在贵族,芝草无根,醴泉无源”无疑是对子女,对自身的一种人生态度,可以和秦末陈胜的“王候将相就有种乎”媲美。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天之福人”句的意思,就是有福之人不一定就出生在贵族,福人是上天赐与的,如同灵芝没有严密庞大的根系,清甜的泉水往往找不到它的源头。福人之福,即是这个人的全部,除了运气,他还需要知识、观念、态度——而这些,是需要后天去弥补的,比如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懂得做人和活命的道理。虞翻写此信的时代,想必门第观念已重,而他从来就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的这些特别的言论和作为,一部份是源自他的性格,还有一部分应源自他一直所探究的学术——像《易》,说的就是如何避祸趋福。虞翻书信中对儿媳的要求,其实是他对《易经》中人生命运的理解和体现。

  志士:有远大志向的人。《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奋翼:犹奋翅,多以喻人振奋而起。汉·贾谊《鵩鸟赋》:“鵩廼叹息,举首奋翼。”羽翼,禽鸟的翼翅。太平天囯·洪大全(1823-1852,清末湖南天地会首领。湖南兴宁,今资兴县,位郴州市东北人。原名焦亮,亦称焦大。自开“天地会”山堂,称“天德王”。旋至永安加入太平军,因形势危机,曾于夜间潜逃。被追回囚禁,一说东王杨秀清既忌其才、又恶其说。1852年4月7日在太平军从永安突围至城东平冲途中为清军所俘。他要求投降,被解往北京,在狱中写有诗词及《自述》,6月,被凌迟。)《临江仙》词:“几时舒羽翼,万里取长风。”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唐·杜甫《收京》诗之二:“羽翼怀商老,文思忆帝尧。”

  彩云易散琉璃脆:引之白居易《简简吟》:“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玲珑云髻生菜样,飘摇风袖蔷薇香。殊姿异态不可状,忽忽转动如有光。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彩云易散,美丽的彩霞容易消散,比喻好景不长。宋·许顗《彦周诗话》:“玉爵弗挥,典礼虽闻于往记;彩云易散,过差宜恕于斯人。”琉璃,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玉石。宋·戴埴《鼠璞·琉璃》:“琉璃,自然之物,彩泽光润踰於众玉,其色不常。”诗文中常以喻晶莹碧透之物。宋·苏轼《赠眼医王生彦若》诗:“琉璃贮沆瀣,轻脆不任触。”喻眼球。

  回头:向后转头,回过脸来。晋·刘琨《胡姬年十五》诗:“回头堪百万,价重为时年。”谓有所觉悟而改变原来的想法或行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自古皆以浮生若梦,相公只要梦中得觉,回头即是。”

一○七、不作水凫 勿为辕驹

  少壯者,事事當用意而意反輕,徒汛汛作“水中鳧”而已,何以振雲霄之翮?衰老者,事事宜忘情而情反重,徒碌碌為“轅下駒”而已,何以脫韁鎖之身?

  【译文】

  年轻力壮的人,每件事情应当用心处理心情反而轻松,仅仅随波逐流做那河水中的鸭子罢了,怎么能够振奋御云凌霄的翅膀;体衰年老的人,每件事情应当忘记情感情意反而厚重,仅仅风尘碌碌做那车辕下的马驹罢了,怎么能够摆脱牵韁挂锁的身躯。

  【注解】

  用意:谓用心研究或处理问题。唐·韩愈《论孔戣致仕状》:“(戣)今年纔七十,筋力耳目,未觉衰老,忧国忘家,用意深远。”

  汛汛:亦作“泛泛”,“氾氾”,漂浮貌,浮行貌。《诗·小雅·采菽》:“汎汎杨舟,紼纚维之。”《楚辞·卜居》:“寧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鳧,与波上下,偷以全无躯乎?”引申为随波逐流。清·王闿运《会试始萍生赋》:“浮江海而不沉,游清浊而无忤。岂汎汎以全躯,惟依依以保素。”浮浅;寻常。《朱子语类》卷七四:“汎汎做只是俗事,更无可守。”广大无边际貌。《庄子·秋水》:“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凫:〈名〉动物名,俗名野鸭。《广韵》:“凫,水鸭也。”

  徒:〈副〉独,仅仅。《资治通鉴》:“徒见操书。”

  云霄:天际,高空。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十三:“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泛指高远,深厚。唐·武元衡《夜坐闻语寄严十少府》诗:“多负云霄志,生涯岁序侵。”御云,乘云,驾云。南朝·陈·张正见《上之回》诗:“龙媒躡影驶,玉輦御云轻。”凌霄,凌云。宋·王安石《孤桐》诗:“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翮:〈名〉本义羽毛中间的硬管。《说文》:“翮,羽茎也。”泛指鸟的翅膀。

  忘情:无喜怒哀乐之情。唐·杜甫《写怀》诗之一:“全命甘留滞,忘情任荣辱。”引申为感情上不受牵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生失望,乃辞叟出,而心縈縈,不能忘情於青凤也。”情感,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唐·白居易《庭槐》诗:“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

  碌碌:烦忙劳苦貌。唐·牟融《游报本寺》诗:“自笑微躯长碌碌,几时来此学无还。”即“风尘碌碌”,形容在旅途上辛苦忙碌的样子。明·金毓峒《金鹤冲诗·按部泾原韩国主招宴暧泉二首(其一)》:“风尘碌碌惜年华,选胜陪游帝子家。”

  辕下驹:指车辕下不惯驾车之幼马,亦比喻少见世面器局不大之人。唐·杜甫 《别苏徯》诗:“赠尔秦人策,莫鞭辕下驹。”省作“辕驹”。唐·杜甫《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四十韵》:“出尘皆野鹤,歷块匪辕驹。”

  缰锁:缰绳和锁链,比喻束缚,拘束。唐·柳宗元《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潜躯委韁锁,高步谢尘坱。”

一○八、五分安稳 十分溃败

  帆只揚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穩。如韓信以勇備震主被擒,陸機以才名冠世見殺,霍光敗于權勢逼君,石崇死于財賦敵國,皆以十分取敗者也。康節雲:“飲酒莫教成酩酊,赏花慎勿至離披。”旨哉言乎!

  【译文】

  帆只要扬起一半,船就能平安。水只要像注入五分,容器就能稳定。比如韓信因为勇略俱备震撼君主被擒拿,陆机因为才华名望卓冠当世被杀害,霍光失败于权威势力威逼君主,石崇惨死于财产赋税匹敌国家,都是用了十分获取失败的人了。邵雍说:“饮用美酒不要让人成为酩酊大醉,欣赏鲜花小心不要以至分离凋敝。”真是微旨诤言啊!

  【注解】

  韩信:(?—前196年),字重言,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人,西汉开国功臣,初属项羽,后归刘邦。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淮阴侯韩信的雄才大略令人折服。他不是樊哙、曹参一类的攻城略地的猛将,也非孙膑、庞涓一辈的军事家,而是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之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韩信在登坛拜将时,有段精彩的议论。他详细,深刻地分析了项羽、刘邦各自的形势,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而刘邦则是“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之后,他更是预见性地提出:“今天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是故,后人认为这段话可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并驾。《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劝韩信时说:“……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臣请言大王功略:……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也。” 楚王韩信被汉高祖擒时,韩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故当亨!”

  勇:〈形〉本义果敢,胆大。《说文》:“勇,气也。”勇略,勇敢和谋略。唐·杜甫《上白帝城》诗之二:“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

  备:〈形〉本义谨慎、警惕。《墨子·七患》:“备者,国之重也。”完备,齐备。《广雅·释诂三》:“备,具也。”俱备,完备,完全;具有。明·蒋一葵《长安客话·晾鹰台》:“西北有冈隆起,古洞深邃。昔人曾以烛入,行里许,见瓷瓮贮油,一鐙荧然,什物俱备。”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名门,祖父吴丞相陆逊,父吴大司马抗,都是东吴名将。“世皆奕奕,为当代显人”。吴亡后入晋,官至平原内史、前将军,故称“陆平原”。后为司马颖所杀。陆机是西晋太康、元康间最著声誉的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太康之英”。.陆机才华出众,少有异材,文章冠世,与弟陆云,世称“二陆”。他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还是著名的书法家,所写的章草《平复帖》流传至今,是书法中的珍品。他先后为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赵王司马伦的相国参军、成都王司颖的平原吏,成都王颖与河间王颙起兵讨长沙王又,又以机为河北大都督。兵败,为宦者孟玖所诬,处死于军前。临死,他想起故乡的鹤鸣声,对陆云慨叹道:“华亭鹤唳,岂可闻乎?”《诗经·鹤鸣》是歌咏乱世贤者归隐的,可见陆机后悔未作归隐的选择。唐太宗李世民在亲自为《晋书.陆机列传》写《专论》时,十分沉痛的为陆机之死叹息道:“上蔡之犬,不诫于前,华亭之鹤,方悔于后。卒令覆宗绝祀,良可悲夫!然则三世为将,衅钟来叶;诛降不祥,殃及后昆。是知西陵结其凶端,河桥收其祸末,其天意也,岂人事乎!”陆机之死,原因却是他“积极入世”、“杀身成仁”的殉道精神。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乱世中,陆机所以忍辱负重,图谋建功立业,一方面是要凭借仕途功名,振兴家族;一方面是他始终以“志匡世难”、“兼济天下”为己任。

  才名:才华与名望。宋·陆游《读李杜诗》:“才名塞天地,身世老风尘。”

  冠世:谓超人出众,天下一流。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灼灼淮阴,灵武冠世。”卓冠,超越。《后汉书·郎顗传》:“絜白之节,情同皦日,忠贞之操,好是正直,卓冠古人,当世莫及。”

  霍光:字子孟,约生于汉武帝元光年间,卒于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是西汉著名将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之弟。霍去病去世,霍光做了汉武帝的奉车都尉,享受光禄大夫待遇,负责保卫汉武帝的安全,所谓“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在跟随汉武帝时期,他谨慎小心,受到汉武帝的极大信任,同时,他也从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得到锻炼,为他以后主持政务奠定了基础。汉武帝病死,霍光正式接受汉武帝遗诏,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命大臣,从此,霍光掌握了汉朝政府的最高权力。“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霍光秉持汉朝政权前后达20年,他忠于汉室,老成持重,而又果敢善断,知人善任,实为具有深谋远略的政治家。他击败上官桀等人发动的政变,废刘贺,立汉宣帝,使汉室转危为安,同历史上任何有作为的政治家一样,霍光也受到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摆脱不了光宗耀祖思想的束缚,也摆脱不了身为将相,子弟封侯的腐朽传统。在他在位时,他的宗族、子弟都已是高官显贵,霍氏势力亦已“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而他的宗族又多不奉公守法,为霍氏家族留下了祸根。霍光去世,宣帝曾亲自前住探望。大臣魏相通过许皇后的父亲上了密秘奏章,指陈霍氏一门的骄奢放纵。霍光去世后,这种情况反而变本加厉,甚至密谋发动政变,最终在公元前65年被灭族。

  权势:权力和势力。唐·杜甫《狂歌行赠四兄》:“兄将富贵等浮云,弟切功名好权势。”

  石崇:(249~300),西晋文学家。字季伦。祖籍渤海南皮(今属河北),生于青州,故小名齐奴。石崇年少敏慧,勇而有谋。20余岁任修武县令。元康初年,石崇出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在荆州劫掠客商,遂致巨富,生活奢豪。后拜卫尉,是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成员。永康元年(300)贾谧被诛,赵王司马伦专权,石崇因参与反对赵王伦的政治活动,被赵王伦亲信孙秀诬杀。

  财赋:财货贡赋;财货赋税。清·严允肇《哀淮人》诗:“财赋一以空, 猗顿 皆 黔娄。”财物。《旧唐书·郭子仪传》:“公私财赋,一皆遏絶。”

  饮酒莫教成酩酊,赏花慎勿至离披:引自邵雍《伊川击壤集·安乐窝中吟之十一》:“安乐窝中春欲归,春归忍赋送春诗。虽然春老难牵复,却有初夏能就移。 饮酒莫教成酩酊,赏花慎勿至离披。人能知得此般事,焉有闲愁到两眉。”教,〈动〉本义:教育,指导。《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叫,让。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教善才服。”酩酊:大醉貌。唐·元稹《酬乐天劝醉》诗:“半酣得自恣,酩酊归太和。”离披,分散下垂貌;纷纷下落貌。《楚辞·九辩》:“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朱熹集注:“离披,分散貌。”分离貌。 唐·贾至《闲居秋怀寄阳翟陆赞府封丘高少府》诗:“我有同怀友,各在天一方,离披不相见,浩荡隔两乡。”衰残貌;凋敝貌。唐·白居易《湓浦早冬》诗:“蓼花始零落,蒲叶稍离披。”

  旨:〈名〉意思,意义。《宋书·谢灵运传论》:“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微旨,精深微妙的意旨。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究洞圣人之微恉。”

  言:〈名〉话,言语,口语。《诗·郑风·将仲子》父母之言。诤言,直率地规劝人改正过错的话。 清·吴伟业 《下相怀古》诗:“亚父无諍言,奇计非所望。”

一○九、附势窃利 犹如自毙

  附勢者如寄生依木,木伐而寄生亦枯;竊利者如蠳虰盜人,人死而蠳虰亦滅。始以勢利害人,終以勢利自斃。勢利之為害也,如是夫!

  【译文】

  阿附权势的人犹如寄居生存依靠树木,树木伤伐寄居生活也就枯竭;窃取利益的人犹如蠳龟虰螘盗窃他人,他人死亡蠳龟虰螘也就灭亡。开始以势力利益损害他人,最终以势力利益自我毙命。势力利益造成的危害,就像这样!

  【注解】

  附势:阿附权势。《书·仲虺之诰》:“简贤附势,寔繁有徒。”孔传:“贤而无势则略之,不贤有势则附之。”

  寄生:寄居生存。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七:“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依附他人而生活,亦指自己不劳动靠剥削别人而生活。《管子·八观》:“有地君国,而不务耕耘,寄生之君也。”

  伐:〈动〉本义砍杀。《说文》:“伐,击也。”《广雅》:“伐,杀也。”败坏,损伤。宋·秦观《治势下》:“重被猛术。国本必伐。”伤伐,犹损害。宋·马永卿《懒真子·修养》:“修养之士,当书《月令》置坐左右。夏至宜节嗜欲,冬至宜禁嗜欲。盖一阳初生,其气微矣,如草木萌生,易於伤伐。”

  蠳:(yīng)《字彙補》:“音嬰。龜名。”汉·張衡《南都賦》:“其水蟲則有蠳龜鳴蛇。”李善註引《抱朴子》:“蠳龜噉蛇。”蠳龟,传说中的一种能食蛇的龟。又名摄龟、呷蛇龟。晋·葛洪《抱朴子·登涉》:“云日鸟及蠳龟,亦皆啖蛇。故南人入山,皆带蠳龟之尾、云日之喙以辟蛇。”

  虰:(chéng。)《廣韻》:“同朾。”《爾雅·釋蟲》:“蠪朾螘。”郭註:“赤駁蚍蜉。”朾螘,大赤蚁。朾,通“虰”;螘,通“蚁”。《尔雅·释虫》:“蠪,朾螘。” 邢昺疏:“其(蚍蜉)大而赤色斑驳者名蠪,一名朾螘。”

  盗人:窃取他人财物。汉·王符《潜夫论·遏利》:“盗人必诛,况乃盗天乎!”

  为害:造成祸害,加害。《汉书·翼奉传》:“人诚乡正,虽愚为用;若乃怀邪,知益为害。”

一一○、贪杯失血 且忌偷安

  失血于杯中,堪笑猩猩之嗜酒;為巢于幕上,可憐燕燕之偷安。

  【译文】

  在酒杯中丧失血性,可笑猩猩的嗜好饮酒;在帷幕上营造巢穴,可怜燕子的贪图安逸。

  【注解】

  失血:本意病症名。血不循经而妄行,如衄血、呕血、咳血、唾血、便血、尿血等各种出血,总称失血,即由于大量出血而使体内血液含量减少。此处作“丧失血性”解。血性,指刚强正直的气质和品性。清·洪昇《长生殿·骂贼》:“虽则俺乐工卑滥,硜硜愚暗……只这血性中,胸脯内,倒有些忠肝义胆。”

  堪笑:可笑。《封神演义》第七九回:“堪笑 徐芳 徒逆命,枉劳心思竟何从!”

  嗜:〈动〉本义爱好。《说文》:“嗜,嗜欲,喜之也。”嗜好,喜好,特殊的爱好。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岂能弃交修赊,抑遗嗜好,割目下之近欲,修难成之远功哉!”

  燕燕:燕子。《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孔颖达疏:“此燕即今之燕也,古人重言之。”安适貌;和乐貌。《诗·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毛传:“燕燕,安息貌。”

  偷安:只图目前的安逸,苟安。《史记·秦始皇本纪》:“小人乘非位,莫不怳忽失守,偷安日日。”

一一一、若无若虚 不矜不伐

  鶴立雞群,可謂超然無侶矣。然進而觀于大海之鵬,則眇然自小。又進而求之九霄之鳳,則巍乎莫及。所以至人常若無若虛,而盛德多不矜不伐也。

  【译文】

  野鹤站立鸡群中,可以说是超然出众无可匹比。但是进一步观看在大海上的鹏鸟,就自然眇小了。再进一步寻求那九霄云外的凤凰,就高也得不能比及了。所以修养高超的人常常是宛若虚无,品德高尚的人大多不恃才夸耀。

  【注解】

  鹤立鸡群: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语本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

  无侣:无可匹比。南朝·梁·王僧孺《为人有赠》诗:“曼声古难匹,长袂世无侣。”

  眇然:弱小貌;微小貌。明·何景明《樊少南字说》:“蠛蠓之子翔於蚊睫, 离娄视之眇然无有也。何也?所托者小也。”

  九霄:天之极高处,高空。唐·武衡《同幕中诸公送李侍御归朝》诗:“巴江暮雨连三峡,剑壁危梁上九霄。”即“九霄云外”,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一事惬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

  巍:〈形〉本义高大。《说文》:“巍,高也。”

  至人:旧指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见○七九【注解】

  虚无: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谓清静无欲,无所爱恶。《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盛德:敬称有高尚品德的人。《左传·文公十八年》:“少皥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譖庸回,服谗蒐慝,以诬盛德。”杜预注:“盛德,贤人也。”

  矜伐:恃才夸功,夸耀。宋·苏轼《石鼓歌》:“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一一二、贪心失察 疑心偏颇

  貪心勝者,逐獸而不見泰山在前,彈雀而不知深井在後;疑心勝者,見弓影而驚杯中之蛇,听人言而信市上之虎。人心一偏,遂視有為無,造無作有。如此,心可妄動乎哉!

  【译文】

  贪图之心过胜的人,追逐野兽看不见泰山就在前面,弹射鸟雀不知道深井就在后面;猜疑之心过胜的人,看见弓影就惊吓为酒杯中的蛇,听到人言就相信为市井上的虎。人心一有偏颇,就看到有当作没有,臆造没有作为有。这样,人心可以胡乱行动了!

  【注解】

  弹雀:射雀。《论衡·书解》:“蛢弹雀则失鷜,射鹊则失鴈。”语本《子·让王》:“今且有人於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后以“弹雀”比喻轻重倒置、得不偿失的行动。

  疑心:猜疑之心。《管子·法法》:“上无固植,下有疑心。”

  弓影杯蛇:犹言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语本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惊神未定。”

  人言:别人的评议。见○二六【注解】。宋·苏轼《次韵滕大夫》之三:“早知百和俱灰烬,未信人言弱胜强。”

  妄动:轻率行动,胡乱行动。宋·周密《齐东野语·诛韩本末》:“任情妄动,自取诛僇。”

  乎哉:语气助词,表感叹。《论语·宪问》:“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一一三、祸生有本 福至有因

  蛾撲火,火焦蛾,莫謂禍生無本;果種花,花結果,須知福至有因。

  【译文】

  飞鹅扑向火焰,火焰烧焦飞鹅,不要说灾祸产生没有本源;果实种出花朵,花朵结成果实,要知道福气到来有所因缘。

  【注解】

  谓:〈动〉说。《广雅·释诂二》:“谓,说也。”

  无本:没有本源,没有本始。《礼记·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一一四、争强显胜 空手徒劳

  車爭險道,馬騁先鞭,到敗處未免噬臍;粟喜堆山,金夸過斗,臨行時還是空手。

  【译文】

  车辆争夺险要道路,马匹驰骋先行鞭策,等到失败的地方不免后悔不及;稻粟喜欢堆成山峰,金银夸耀用斗计量,将要离开的时候还是一无所获。

  【注解】

  争强显胜:犹争强好胜。争为强者,事事处处都喜欢超过和压倒别人。语本《群音类选·北腔类·海神记·王魁诉神》:“恐怕他褒贬村,争强显胜各挝俊,惟求鸨儿心内喜。”

  往返徒劳:徒劳:白花力气。来回白跑。语本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大夫今日见谕,公则公言之,私则私言之,不必效舌剑唇枪,徒劳往返耳。”

  先鞭: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语·赏誉》“少为王敦所叹”刘孝标注引《晋阳秋》:“刘琨与亲旧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箸鞭耳。’”后因以“先鞭”为先行、占先的典实。唐·高适《别韦兵曹》诗:“逢时当自取,有尔欲先鞭。”

  噬脐:亦作“噬齐”。自啮腹脐,喻后悔不及。《左传·庄公六年》:“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杜预注:“若囓腹齐,喻不可及也。”

一一五、风雨摧花 霜雪傲竹

  花逞春光,一番雨、一番風,催歸塵土;竹堅雅操,幾朝霜、幾朝雪,傲就瑯玕。

  【译文】

  鲜花逞芳春天的阳光,一阵雨打,一阵风吹,催促回归尘埃土壤;翠竹坚定高雅的情操,几多霜凌,几多雪侵,傲然成就珍贵美好。

  【注解】

  逞:〈动〉本义通,通达。《说文》:“逞,通也。”逞芳,谓花儿盛开发出芳香。元·戴良等《对菊联句》:“逞芳固的皪,鬭媚益晶荧。”

  雅操:高尚的操守。清·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英声超北地,雅操迈东乡。”

  霜凌:寒霜侵凌。唐·戴叔伦《晓闻长乐钟声》诗:“霜凌万户彻,风散一城闻。”

  瑯玕:亦作“琅玕”似珠玉的美石。《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 孔传:“琅玕,石而似玉。”孔颖达疏:“琅玕,石而似珠者。”比喻珍贵、美好之物,比喻优美文辞。明·杨珽《龙膏记·旅况》:“裁锦字,吐琅玕,有才无命説应难。”  

一一六、恋金谷劫 甘敝缊终

  富貴是無情之物,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貧賤是耐久之交,處得他好,他益你深。故貪商旅而戀金谷者,竟被一時之顯戮;樂簞瓢而甘敝緼者,終享千載之令名。

  【译文】

  富足尊贵是没有情义的事物,看待得他越重,他伤害你越大;贫穷卑贱是耐事持久的朋友,相处得他越好,他增益你越深。所以贪图商务旅行而留恋金钱稻谷的人,竟然被那一时的显贵杀戮;乐于箪食瓢饮而甘心缊袍敝衣的人,终究享有千年的美好名声。

  【注解】

  耐久:能够经久。清·吴伟业《题画·菊花》诗:“几度看花花耐久,可知花亦是多情。”耐事,指经得起得失、荣辱等人事之变。宋·陆游《秋兴》诗:“平生最耐事,霜雪亦满鬢。”持久,维持长久,长期坚持。《吴子·料敌》:“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罚,此坚陈之士,可与持久。”耐久朋,谓能长久保持友谊的朋友。《旧唐书·魏玄同传》:“玄同素与裴炎结交,能保终始,时人呼为‘耐久朋’。”宋·陆游《寓叹》诗:“眼底谁为耐久朋,倚肩按膝一乌藤。”

  商旅:行商,流动的商人。《周礼·考工记序》:“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郑玄注:“商旅,贩卖之客也。”唐·元稹《遭风》诗:“自叹生涯看转烛,更悲商旅哭沉财。”

  金谷:指钱财和粮食。汉·扬雄《大司农箴》:“时惟大农,爰司金穀。”

  显戮:本意明正典刑,陈尸示众。《书·泰誓下》:“功多有厚赏,不迪有显戮。”泛指处死,加罪而死。晋·潘岳《西征赋》:“加显戮於储贰,絶肌肤而不顾。”此处作字面解,显,显贵,显达尊贵。《陈书·袁敬传》:“家世显贵,貲产充积。” 戮,杀戮,杀害,屠杀。唐·杜甫《佳人》诗:“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

  箪瓢:盛饭食的箪和盛饮料的瓢,亦借指饮食。晋·陶潜《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劲气侵襟袖,簞瓢谢屡设。”即“箪食瓢饮”,语本《论语·雍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敝缊:即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缊袍敝衣。”(穿着旧袄破衣。名词做动词用。缊,旧絮。敝,破。)

  令名:美好的声誉。南朝·宋·鲍照《行京口至竹里》诗:“君子树令名,细人効命力;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

一一七、处阴敛翼 世路开坦

  鴿惡鈴而高飛,不知斂翼而鈴自息;人惡影而疾走,不知處陰而影自滅。故愚夫徒疾走高飛,而平地反為苦海;達士知處陰斂翼,而峭岩亦是坦途。

  【译文】

  鸽子厌恶铃声就远走高飞,它不知道收敛羽翼铃声就自然止息;人们厌恶影子就疾速行走,他不知道处于阴荫影子就自然湮灭。所以愚昧的人徒劳快速离去远走高飞,平坦的地面反而成为苦恼的海洋;通达人士知道处于阴荫收敛羽翼,陡峭的岩壁亦然还是平坦的路途。

  【注解】

  开坦:开阔平坦。明·蒋一葵《长安客话·盘山》:“石开坦可布席,容十百人。”

  敛翼:收拢翅膀,比喻隐退。晋·潘岳《寡妇赋》:“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

  疾走:快速离去;快步走,快跑。宋·陆游《系舟下牢溪游三游洞二十八韵》:“久闻三游洞,疾走忘病婴。”

  坦涂:平坦的道路。唐·韩愈《寄卢仝》诗:“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近来自説寻坦涂,犹上虚空跨緑駬。”

一一八、浪生悲喜 妄別媸妍

  秋蟲春鳥共暢天機,何必浪生悲喜;老樹新花同含生意,胡為妄別媸妍。

  【译文】

  秋天的虫子春天的鸟雀共同畅扬天赋灵机,没必要无端产生悲痛喜悦;老朽的树木新鲜的花草共同蕴含生机意态,为什么胡乱分别美丑好坏。

  【注解】

  暢:《廣韻》:“通暢。又達也。”畅扬,宣扬。清·王闿运《王仲章碣》:“赞卫瓌化,畅扬高志,同舍百人,莫不欢然。”

  浪:〈副〉徒然,白白地。悲喜:悲与喜,亦谓又悲又喜。《淮南子·原道训》:“乐作而喜,曲终而悲,悲喜转而相生。”

  生意:生机,生命力,意态。见○六三【注解】

  胡为:何为,为什么。明·高启《赠金华隐者》诗:“嗟我胡为在尘网,远望高峰若天壤。”

  妄:〈副〉本义,胡乱。《说文》:“妄,乱也。”

  媸妍:美丑。唐·李贺《美人对镜歌》:“媸妍一镜固两般,狐妇怀奸心胆寒。闺中少女色庄丽,眉颊不妨终日看。”犹好坏,贤愚。宋·范仲淹《任官惟贤材赋》:“其或未精黜陟,弗辩媸妍。”犹高下。宋·苏轼《赠潘谷》诗:“世人重耳轻目前,区区张李争媸妍。”

一一九、宁开福路 勿筑祸基多

  栽桃李少栽荊,便是開條福路;不積詩書偏積玉,還如築個禍基。

  【译文】

  多栽种桃花李花少栽种荆棘,就是开辟一条幸福道路;不积累诗文书籍只积累珠玉,好比构筑一个灾祸基础。

  【注解】

  桃李:桃花与李花。《诗·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后因以“桃李”形容貌美。也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唐·刘禹锡《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荆:〈名〉本义一种灌木,又名楚。《说文》:“荆,楚木也。”荆棘,泛指山野丛生多刺的灌木。晋·张载《七哀》诗:“蒙笼荆棘生,蹊逕登童竪。”比喻奸佞小人。《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王逸注:“荆棘多刺,以喻谗贼。”

  还如:恰似,好比。南唐·李煜《子夜歌》词:“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一二○、迷真逐妄 自筑屏障

  萬境一轍原無地,著個窮通;萬物一體原無處,分個彼我。世人迷真逐妄,乃向坦途上自設一坷坎,從空洞中自築一藩蘺。良足慨哉!

  【译文】

  万般境界如出一辙原来没有地方,显著一个穷困显达;万众事物同功一体原来没有处置,分别一个彼此你我。世间的人迷失真性追逐虚妄,这是在平坦道路上自我设置一道坷坎,从空旷洞达中自我构筑一道蕃篱。非常足以感慨的了!

  【注解】

  一辙:同一车轮碾出的痕迹,喻趋向相同。晋·卢谌《赠刘琨》诗:“惟同大观,万涂一辙。”即“如出一辙”辙:车轮碾轧的痕迹。好象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语本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一:“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无地:没有地方,没有土地。《淮南子·泰族训》:“春雨之灌万物也,浑然而流,沛然而施,无地而不澍,无物而不生。”没有大地。汉·扬雄《法言·孝至》:“父母,子之天地歟!无天何生?无地何形?”

  著:〈形〉本义明显,显著,突出。《小尔雅》:“著,明也。”

  穷通:困厄与显达。《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於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南朝·梁·刘孝标《辨命论》:“故性命之道,穷通之数,夭閼纷纶,莫知其辨。”

  一体:谓关系密切或协调一致,犹如一个整体。《仪礼·丧服》:“父子,一体也;夫妇,一体也;昆弟,一体也。”即“同功一体”指功绩和地位相同。语本《史记·黥布列传》:“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宋·秦观《孙莘老挽词》之一:“同功一体尽调元,独抱沉疴反故园。”

  无处:无所处,谓没有处置的理由。《孟子·公孙丑下》:“若於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餽之,是货之也。”赵岐注:“我在齐无事,於义未有所处也。义无所处而餽之,是以货财取我。”犹无为,无常。《吕氏春秋·圜道》:“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高诱注:“有处,有为也。有为则不能化,乃无处为也。”

  迷真:迷失真性。唐·吕岩《敲爻歌》:“如鼎沸,永沉沦,失道迷真业所根。”

  妄:〈形〉虚妄,极不真实。《广韵》:“妄,虚妄。”虚妄,荒诞无稽。明·刘基《松风阁记》之二:“我佛以清浄六尘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虚妄耳。”

  坷坎:坎坷;坑洼。茅盾 《虹》四:“象半醉的人,她的眼前挂着一片红霞。现实的坷坎,这样地就熨平了。”

  空洞:空无所有,空虚。宋·林逋《深居杂兴》诗序:“鄙夫则不然,胸腹空洞,譾然无所存置。”道教语,谓化生元气的太虚之境。唐·吴筠《游仙》诗之二四:“空洞凝真精,乃为虚中实。”空旷,空寂广阔。唐·鲍溶《沙上月》诗:“水文不上烟不荡,平平玉田冷空旷。” 洞达,畅通无阻。宋·沈括《梦溪笔谈·药议》:“凡人之肌骨,五臟肠胃虽各别,其入肠之物,英精之气味,皆能洞达。”

  蕃篱:篱笆,引申为屏障。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

  良:〈副〉很,甚,极其,非常。《水经注》:“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一二一、聪明反误 懵懂子细

  大聰明的人,小事必朦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蓋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朧正聰明之窟也。

  【译文】

  非常聪明的人,细小事情必然糊涂;非常懵懂的人,细小事情必然观察。因为观察是迷糊的根源,糊涂是聪明的巢窟。

  【注解】

  子细:认真、细致,细心。《魏书·源怀传》:“怀性宽容简约,不好烦碎,恒语人曰:‘为贵人,理世务当举纲维,何必须太子细也。譬如为屋,但外望高显,楹栋平正,基壁完牢,风雨不入,足矣。斧斤不平,斲削不密,非屋之病也。’”小心,留神。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相公且子细,秀才子口头言语,岂可便信?”

  朦胧:模糊不清貌。宋·周密《甘州·灯夕书寄二隐》词:“敧枕听新雨,往事朦朧。”犹言糊涂。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我待要题箇话头,又不知他可也甚些机彀,倒不如只做朦朧,为着东君,奉劝金甌。”

  懵懂:糊涂,迷糊。宋·许月卿《上程丞相元凤书》:“人望顿轻,明主增喟,懵董之号,道傍揶揄。”

  伺察:侦视,观察。见○三九【注解】

一二二、悠闲镇定 宽洪长厚

  大烈鴻猷,常出悠閑鎮定之士,不必忙忙;休徵景福,多集寬洪長厚之家,何須瑣瑣。

  【译文】

  伟大功业深远谋略,常常出自悠闲镇定的人士,不必要急急忙忙;吉祥征兆洪大福分,大多聚集宽洪长厚的人家,何必要琐琐碌碌。

  【注解】

  大烈:烈,〈名〉功业。《资治通鉴》:“兼仗父兄之烈。”大烈,即伟大功业。

  鸿猷:鸿业,大业。南朝·宋·谢庄《求贤表》:“臣生属亨路,身渐鸿猷。”深远的谋划。明·张居正《答楚抚院王见峰书》:“顷者,陵工告竣,仰仗鸿猷,费省工坚,功高赏薄,尚当有待也。”

  忙忙:形容事务繁冗,不得空闲。唐·高骈《遣兴》诗:“浮世忙忙蚁子羣,莫嗔头上雪纷纷。”急匆匆的样子。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

  休徵:吉祥的征兆。唐·元稹《遭风》诗:“那知否极休徵至,渐觉宵分曙气催。”颜师古注:“休,美也。徵,证也。”

  景福:洪福,大福。《诗·周颂·潜》:“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宽洪:亦作“宽宏”,胸怀宽阔,气量弘深,能容人。《逸周书·宝典》:“七宽弘,是谓宽宇,准德以义,乐获纯嘏。”

  长厚:恭谨宽厚。清·李渔《奈何天·锡祺》:“加惠贫民,实为长厚。”

  琐琐:犹惢惢(suǒ),疑虑不定。《易·旅》:“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李镜池通义:“琐琐,是惢惢的假借,三心两意,疑虑不一。《説文》:‘惢,心疑也,众三心,凡惢之属,皆从惢。”即“琐琐碌碌”猥琐(庸俗不大方)庸碌(平庸无作为)。唐·柳宗元《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色平气柔,言訥性鲁,无特达之节,无推择之行,琐琐碌碌,一孺子耳。”

一二三、切行大善 务求真修

  貧士肯濟人,才是性天中惠澤;鬧場能學道,方為心地上工夫。

  【译文】

  贫寒的人肯心救济他人,才是自然本性中的惠爱恩泽;热闹场合能够学习道义,方是心灵见地上的积功累行。

  【注解】

  肯:〈动〉愿意,心甘情愿、乐意。《诗·魏风·硕鼠》:“莫肯我顾”。肯心,甘心;称心。元·刘君锡《来生债》楔子:“这银子是我肯心儿愿与,更论甚么得之有可敢失之无。”

  性天:犹天性。谓人得之于自然的本性。语本《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指人性和天命。为理学研讨的命题。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方辨论性天,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

  惠泽:惠爱与恩泽。晋·葛洪《抱朴子·汉过》:“其所用也,不越於妻妾之戚属;其惠泽也,不出乎近习之庸琐。”

  闹场:旧时迷信,在赛神活动中,被鬼神附身的人,手持杠子,在戏台上沿场舞弄,边喝酒,边随口应答别人所问休咎,谓之“闹场”。《醒世姻缘传》第八六回:“昨日到大王庙 还愿,那妇人被 柳将军 附在身上,在那里闹场。”

  学道:学习道艺,即学习儒家学说,如仁义礼乐之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无财者谓之贫,学道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

  心地:佛教语,指心。即思想、意念等。佛教认为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语本《心地观经》卷八:“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唐·寒山《诗》之二六七:“我自观心地,莲花出淤泥。”见地,见识,见解。宋·洪迈《夷坚丁志·薛士隆》:“ 士隆 学无所不通,见地尤高明渊粹,刚正而有识。”

  工夫:指化费时间和精力后所获得的某方面的造诣本领。唐·韩偓《商山道中》诗:“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工夫。”理学家称积功累行、涵蓄存养心性为工夫。《朱子语类》卷六九:“谨信存诚是里面工夫,无迹。”

   【注04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一二四、一念清明 淡然无欲

  人生只為欲字所累,便如馬如牛,听人羈絡;為鷹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無欲,天地也不能轉動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況一切區區事物乎!

  【译文】

  人的一生只是被“欲”字拖累,就犹如马牛,听从他人羁牵箝络;成为鹰犬,任凭他人鞭挞笞罚。如果一个念头清察明审,淡泊没有欲望,天地也不能改变我,鬼神也不能差使我,更何况一切微不足道的事情人物呢!

  【注解】

  马牛:马和牛。《书·费誓》:“无敢寇攘,踰垣墙,窃马牛。”牛马。比喻迫于生活供人驱使从事艰苦劳动的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仇大娘》:“尊堂病废,不能理家人生产;弟坐食,一无所操作,贤夫妇何为作马牛哉!”

  羁络:马络头,控制。南朝·宋·鲍照《蜀四贤咏》:“如令圣纳贤,金璫易羈络。”羁牵,羁绊牵制。《旧唐书·裴度传》:“恐臣统率诸道,或有成功,进退皆受羈牵,意见悉遭蔽塞。”箝络,犹箝勒,比喻控制约束。清·谭嗣同《仁学》二十:“及其箝络久之,胥一乡皆为所併吞,遂不得不供其奴役,而入租税于一家。”

  鹰犬:打猎时追捕禽兽的鹰和狗。晋·葛洪《抱朴子·任能》:“寻飞逐走,未若假伎乎鹰犬。”比喻受驱使而奔走效劳的人。《后汉书·陈龟传》:“臣龟蒙恩累世,驰骋边垂,虽展鹰犬之用,顿毙胡虏之庭。”后多含贬义,比喻受指使而纵威逞虐的人。犹走狗、帮凶。

  物:〈名〉本义万物。《说文》:“物,万物也。”他人,众人。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损己以利物。”

  鞭笞:鞭打,杖击。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吾在冥府,大受鞭笞。”比喻以暴力征服控制。宋·苏轼《谢馆职启》:“理则训兵,有鞭笞戎狄之志。”鞭挞,鞭打。唐·高适《封丘作》诗:“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驾驭,征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论》:“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 笞罚,拷打责罚。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清明:神志清晰;清察明审。《礼记·玉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郑玄注:“察於事也。”

  淡然:淡泊,不趋名利。唐·吴筠《黔娄先生》诗:“淡然常有怡,与物固无瑕。”

一二五、得失幻真 达人自辨

  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神勞,處下者形勞而神逸。孰得孰失,孰幻孰真,達人當自辨之!

  【译文】

  贪求获得的人身体富有但心灵贫瘠,知道满足的人身体贫困但心灵富足;身居高位的人形骸闲逸但精神劳累,身处低下的人形骸劳顿而精神闲逸。哪个得到哪个失去,什么虚幻什么真实,通达事理的人应当自己辨别它!

  【注解】

  贪得:谓贪求财物或权益。《文子·守平》:“故圣人食足以充虚,衣足以盖形御寒,适情辞餘,不贪得,不多积。”

  形神:形骸与精神。《史记·太史公自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注04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无末三句。

一二六、不以顺喜,勿以拂忧

  眾人以順境為樂,而君子樂自逆境中來;眾人以拂意為憂,而君子憂從快意處起。蓋眾人憂樂以情,而君子憂樂以理也。

  【译文】

  大多数人以顺利境遇为快乐,而君子的快乐从逆厄境遇中得来;大多数人以拂逆心意为忧愁,而君子的忧愁从快慰如意处兴起。因为大多数人忧愁快乐用于情感,而君子忧愁快乐用于用于理义。

  【注解】

  逆境:不顺利的境遇。宋·刘过《泊船吴江县》诗:“逆境年年梦,劳身处处愁。”逆厄,困厄不顺。叶文玲《长塘镇风情·青灯》:“这盏孤零零地悬挂在断头碑上的青灯,似在无言地申诉着豆腐佬那未亡人的逆厄处境。”

  拂意:不如意。清·张潮《〈快说续记〉小引》:“金圣叹与王斲山赌説快事, 王子丹麓续而记之。世有拂意者,于烦恼场中展读一过,不啻如醍醐之灌顶,甘露之洒心。”拂逆,违背,违反。宋·苏轼《省试策问三》:“安视而不卹歟,则有民穷无告之忧;以义而裁之歟,则有拂逆人情之患。”

  快意:谓心情爽快舒适,称心如意。宋·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快慰,欣慰。苏曼殊《致高天梅书》:“顷接《南社初集》一册,日夕诵之,如与诸故人相对,快慰何言!”

一二七、自知愧悔 去恶迁善

  謝豹覆面,猶知自愧;唐鼠易腸,猶知自悔。蓋愧悔二字,乃吾人去惡遷善之門,起死回生之路也。人生若無此念頭,便是既死之寒灰,已枯之槁木矣。何處討些生理?

  【译文】

  谢豹覆盖脸面,犹如知道自我羞愧;唐鼠变易肠子,犹如知道自我懊悔。因为“愧”“悔”二字,是我们人类去恶迁善的门户,起死回生的道路。人生如果没有这个念头,就是已经死灭的冰寒灰烬,已经枯朽的干槁树木了。那里去寻讨一些生存希望?

  【注解】

  谢豹:虫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虫篇》:“虢州有虫名谢豹,常在深土中,司马裴、沈子常治坑获之。小类虾蟆而圆如毬,见人,以前两脚交覆首,如羞状。能穴地如鼢鼠,顷刻深数尺。或出地听谢豹鸟声,则脑裂而死,俗因名之。”

  唐鼠:传说中的鼠名。《艺文类聚》卷九五引《梁州记》:“聟水北聟乡山……山有易肠鼠,一月三吐易其肠。束广微所谓唐鼠者也。”

  易:〈动〉改变,更改。清·方苞《狱中杂记》:“狱词无易。”变易,变换,变化。唐·李白《古风》之九:“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

  去恶迁善:即“迁善去恶”,同“迁善黜恶”,犹言向善而去除邪恶。语本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考黜》:“考黜之政,谓迁善黜恶。”

  起死回生: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语本明·张岱《鲁云谷传》:“医不经师,方不袭古,每以劫剂肊见起死回生。”

  寒灰:犹死灰。物质完全燃烧后留剩的灰烬。金·元好问《甲午除夜》诗:“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復燃。”

  槁木:枯木。《礼记·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槀木。”孔颖达疏:“止如槀木者,言音声止静感动人心,如似枯槀之木止而不动也。”唐·李山甫《山中答刘书记寓怀》诗:“骨将槁木齐,心同止水浄。”

  生理:生长繁殖之理。《百喻经·种熬胡麻子喻》:“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以为不美;熬而食之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种之,后得美者。便熬而种之。永无生理。”生存的希望。《宋书·王敬弘传》:“年向九十,生理殆尽,永絶天光,沦没丘壑。”

一二八、知常行实 全真安福

  異寶奇琛,俱民必爭之器;瑰節奇行,多冒不祥之名。總不若尋常歷履、易簡行藏,可以完天地渾噩之真,享民物和平之福。

  【译文】

  奇珍异宝,都是人们必定争夺的器物;瑰意奇行,大多冲冒不够吉祥的名声。总是不如寻乎平常的经历践履、平易简约的行为举止,可以完善自然社会浑沌淳朴的本真,享受民情风物和顺安平的幸福。

  【注解】

  知常:了解社会常规,了解自然法则。《老子》:“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高亨正诂:“知常即知万物本性之自然也。”

  行实:行为朴厚,实在。唐·韩愈《举荐张籍状》:“学有师法,文多古风,沉默静退,介然自守,声华行实,光映儒林。”

  全真:保全天性。见一○三【注解】

  安福:平安幸福。汉·焦赣《易林·讼之观》:“钦明之德,坐前玉食,必保嘉美,长受安福。”

  异宝奇琛:琛,〈名〉本义珍宝,常作贡物。《说文新附》:“琛,宝也。”异宝奇琛,即“奇珍异宝”,珍异难得的宝物。语本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四》:“嗟呼,世不乏奇珍异宝,乏识者耳。”

  瑰节奇行:瑰,〈形〉奇特,杰出。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瑰节奇行,即奇特的节操行为,也即“瑰意奇行”,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为。刘师培《文说·宗骚》:“瑰意奇行,超然高举。”

  冒:〈动〉不顾,顶着。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冒风驰行。”冲冒,顶着,冒着。谓不顾危险、恶劣环境。唐·柳宗元《愚溪对》:“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衝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

  易简:平易简约。清·魏源《复何竹芗同年论会计书》:“至救时务之书,宜易简不宜繁难。”

  行藏:指出处或行止。语本《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迹,底细,来历。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那 红娘 对 生 一一话行藏。”

  浑噩:浑沌无知,淳朴。元·袁桷《善之佥事兄南归述怀百韵》:“约制如竟寧,浑噩回正始。”

  真:〈名〉本性,本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本真,本源真相,本来面貌,犹天性,本性。明·宋濂《报恩说》:“爱如魑魅,幻化不一,能迷惑一切修善之士,颠倒错繆,丧其本真。”

  民物:泛指人民、万物。汉·蔡邕《陈太丘碑》:“神化著於民物,形表图於丹青。”犹民情、风俗。明·申涵光《宿金提驿》诗:“暂宿恆南驛,重悲蓟北天。山河仍故国,民物忆初年。”风物,风景和物品,喻指大气候。

  和平:和谐,和睦。清·吴伟业 《赠文园公》诗:“君臣朋友尽和平,四海熙熙致清晏。”温和,和顺。《荀子·君道》:“血气和平,志意广大。”

一二九、心量无穷 人天同化

  福善不在杳冥,即在食息起居處牖其衷;禍淫不在幽渺,即在動靜語默間奪其魄。可見人之精爽常通于天,天之威命即寓于人,天人豈相遠哉!

  【译文】

  赐福善良不在于奥秘莫测,就在日常生活中启发其内心;贻祸淫恶不在于精深微妙,就在言行举止间掠夺其魂魄。可见人的精神常常连通于上天,上天的威权司命就隐寓在人生,上天人类岂能相去甚远呢!

  【注解】

  心量:佛教语,集起万有的精神现象的总称。《坛经·般若品》:“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胸怀,心胸。明·叶盛《水东日记·诸公才学心量》:“诸公才学心量之不能同,此亦可见。”

  同化:同受教化。清·陈鳣《对策·巡守》:“道德太平,恐远近不同化,幽隐不得其所者,故必亲自行之。”使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成相近或相同。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它(诗)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

  福善祸淫:指行善的得福,作恶的受祸。语本《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福善,赐福给善良的人。晋·刘琨《答卢谌》诗:“天地无心,万物同涂;祸淫莫验,福善则虚。”祸淫,谓淫逸过度,则天降之以祸。语出《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宋·蔡沉集传:“天之道,善者福之,淫者祸之。”贻祸,使受害;留下祸害。《新唐书·高宗纪赞》:“高宗溺爱袵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貽祸邦家。”

  杳冥:谓奥秘莫测。 南朝 梁 沉约 《佛记序》:“事涉杳冥,取验无所,亦皆靡载,同之闕疑。”

  食息起居:食息,饮食和呼吸。《庄子·应帝王》:“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起居,指饮食寝兴等一切日常生活状况。《汉书·哀帝纪》:“臣愿且得留国邸,旦夕奉问起居。”专指睡觉与起身。《管子·形势》:“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 食息起居,即日常生活。

  牖衷:谓启发其内心。牖,通“诱”。 清·龚自珍《题吴南芗东方三图》诗:“顽哉鲁与齐,灵气不牖衷!孤负介海岱,海深岱徒崇。”

  幽渺:亦作“幽眇”,“幽妙”,精深微妙。宋·朱熹《题沉公雅卜居图》诗:“言论覈幽妙,理乱穷端由。”

  动静语默:动静,运动与静止,行动与止息。宋·陆游《雷》诗:“吾闻阴阳有常数,非时动静皆为灾。”语默,谓说话或沉默。语本《易·繫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动静语默,即言行举止。

  夺魄:惊心动魄,失魂落魄。唐·宋之问《嵩山天门歌》:“晚阴兮足风,夕阳兮赩红。试一望兮夺魄,况众妙之无穷。”

  精爽:精神。《三国志·魏志·蒋济传》:“欢娱之躭,害於精爽;神太用则竭,形太劳则弊。”

  威命:犹威权,谓权力威势。《宋书·天文志二》:“是时长沙王擅权,后成都、河间、东海又迭专威命,是其应也。”司命,掌握命运。亦指关系命运者。《管子·国蓄》:“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天人:天和人。宋·司马光《答李大卿孝基书》:“阴阳之道,在天为寒燠雨暘,在国为礼乐刑赏,在心为刚柔缓急,在身为飢饱寒热,此皆天人之所以存,日用而不可免者也。”

  相远:相异,差距大。《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一三○、隐恶恶大 显善善小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译文】

  做坏事而畏惧别人知道,恶性之中还有向善的道路;做善事就急于让人知道,行善之处就是为恶的根源。

  【注解】

  犹〈副〉: 还,仍然。多用于书面语善路:向善的道路。恶根:罪恶的根源。

  【评语】

  道德修养是心灵的磨炼,而沽名钓誉之辈常以善举来装点自己的形象。每个人都有良知,作恶而知耻,惟恐被人知道,还有羞耻之心,就证明他还不为大恶,因为无耻之耻才是真正耻辱,即所谓恬不知耻。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有这种羞恶之心乃是维持人性不堕落的基石。因为羞恶之心,就是羞耻之心,知道羞耻就是表示还有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只有那些假借虚名掩饰丑行的人,才是世间可怕的伪君子。但是世俗的急功近得,往往为伪君子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人际的尔虞我诈则为作恶者铺平了繁衍的温床。行善是好的事情,任何人都应该努力为善,但是如果做了善事后,却希望快快把这种行为让人家知道,这就不是真心为善,不过是为了虚荣和野心而为善,这种人的善行之中掩藏著恶心的种子。一个正直的人在生活中必须以自己的正气来识别和战胜这些丑恶。《六祖坛经》记载一件事:“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坐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这是慧能在大庾岭头启发禅心,开示惠明的,其中“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意思是:“不思善,不思恶,正这个时候,又那个是你的本来面目。” 这里运用的正是禅宗不二法门。善、恶代表诸如黑白、是非、真伪、美丑、净垢、得失、迷悟等一切相对意识。我们二元对待的思维习惯地将一切事物相对地区分为善恶,然后执着一方,憎恶另一方。“正与么时”是相对认识尚未产生之时,“本来面目”存在于善恶二分法产生之前。重现“本来面目”就是要超越二分法而进入一念不生的境界。“不思善不思恶”的不二法门,遂成为禅宗精神超越的根本方法。“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

  【注046】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一三一、烛残意冷 梦破身轻

  紅燭燒殘,萬念自然厭冷;黃梁夢破,一身亦似雲浮。

  【译文】

  红烛燃烧将尽,万般意念自然厌倦冷漠;黄梁美梦破灭,整个身躯也像云彩飘浮。

  【注解】

  梦破:犹梦醒。金·党怀英《雪中》诗之一:“梦破窗明虚,开门雪迷空。萧然视四壁,还与嚮也同。”

  烧残:燃烧将尽。宋·杨万里《梅露堂燕客夜归》诗:“梅堂客散人初静,椽烛烧残一尺红。”

  黄梁美梦:黄米饭尚未蒸熟,一场好梦已经做醒。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语本唐·李泌《枕中记》:“卢生欠伸而寤,见方偃于邸中,顾吕翁在旁,主人蒸黄梁尚未熟,触类如故,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耶?”

  一身:指整个身躯。《南齐书·裴昭明传》:“人生何事须聚蓄,一身之外,亦復何须?”
  云浮:如云之飘散,形容短暂易逝。宋·陆游《夜坐》诗之二:“瓦裂人间事,云浮身后名。”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闲适篇

一三二、融合自然 心旷神怡

  晝閑人寂,听數聲鳥語悠揚,不覺耳根盡徹;夜靜天高,看一片雲光舒卷,頓令眼界俱空。

  【译文】

  白天清闲人们寂寥,听几声鸟儿鸣叫宛转悠扬,不由得耳根完全清澈;夜晚宁静天空高远,看一片云中霞光舒展卷缩,顿时令眼界完全空旷。

  【注解】

  鸟语:鸟鸣声。宋梅尧臣《和欧阳永叔〈啼鸟〉十八韵》:"君今山郡日无事,静听鸟语如交争。"

  悠扬:形容声音的曼长而和谐。唐陈羽《梓州与温商夜别》诗:"迎风骚屑千家竹,隔水悠扬半夜鐘。"

  云光:云层罅缝中漏出的日光。唐杜牧《商山麻涧》诗:"云光嵐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餘家。"

  舒卷:舒展和卷缩。南朝齐王融《巫山高》诗:"烟霞乍舒卷,猿鸟时断续。"

  眼界:目力所及的范围,引申指见识的广度。见○八二【注解】



一三三、妙行无住 缘起性空

  世事如棋局,不著得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見真空。

  【译文】

  世上的事犹如棋盘局势,不执着才是技高人手;人的一生好似陶瓦盆罐,打破了才见真正空无。

  【注解】

  妙行:殊妙(犹绝妙。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九:"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之行法(按法行事)也。《大方等陀罗尼经四》曰:"不离善友,常说众生妙行。"《法华玄义四》曰:"妙行者一行一切行。"三妙行,又作三清净,为‘三恶行'之对称。指三种智者所爱乐,能招可爱之果之行。身妙行,指亘一切加行、根本、后起等一切善之身业。语妙行,亦为亘一切加行、根本、后起等一切善之语业。意妙行,一切善思,亦即无贪、无嗔、正见等三种意业。

  无住:佛教语,实相之异名,谓法无自性,无所住着,随缘而起。佛教称"无住"为万有之本。唐张说《杂诗》之四:"悟灭心非尽,求虚见后生。应将无住法,修到不成名。"

  缘起:佛教语,谓一切有为法,皆待缘而起。《维摩经佛国品》:"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引申为事物的起因,起原。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上昙摩耶舍》:"耶舍为説佛生缘起。"

  性空:佛教语,十八空之一。谓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暂生还灭,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唐王维《山中示弟等》诗:"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

  棋局:指在棋盘上布子的形势。《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世事纷纷一局棋,输赢未定两争持。须臾局罢棋收去,毕竟谁赢谁是输?这四句诗,是把棋局比着世局。"

  不著:不执着,无挂碍。宋梅尧臣《寄隐静山怀贤长老》诗:"高僧心不著,一似五峯云。"

  瓦盆:陶瓦制的敞口盛器。唐杜甫《少年行》之一:"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

  真空:佛教语,一般谓超出一切色相意识界限的境界。南朝陈徐陵《长干寺众食碑》:"自非道登正觉,安住於大般涅槃;行在真空,深入於无为般若。"空无,佛教语,谓一切事物从因缘生,唯心所造,了无自性。《维摩经菩萨行品》:"观於空无而不捨大悲。"



一三四、淡然无欲 飘然远引

  龍可豢非真龍,虎可搏非真虎,故爵祿可餌榮進之輩,必不可籠淡然無欲之人;鼎鑊可及寵利之流,必不可加飄然遠引之士。

  【译文】

  龙可以豢养不是真龙,虎可以搏斗不是真虎,所以官爵俸禄可以饵诱荣升幸进的人,必然不能笼络淡然无欲的人;鼎烹汤镬可以触及恩宠利禄的人,必然不能加害飘然远引的人。

  【注解】

  爵禄:官爵和俸禄。元范梈《奉寄翰林邓侍讲》诗:"世间爵禄不易致,何独去就如飘风。"

  饵:〈动〉引诱。《三国志》:"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饵诱,犹利诱。《魏书薛安都传》:"怀吉本不厉清节,及为汾州,偏有聚纳之响。自以支庶,饵诱胜己,共为婚姻。"

  荣进:荣升高位。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烧尾》:"士子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饌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幸进,以侥幸而进升。《后汉书皇后纪赞》:"既云德升,亦曰幸进,身当隆极,族渐河润。"希图侥幸升官。《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先是司天监丞徐起 等言遇先帝御楼,及帝即位,止迁一官,愿如京朝官例,迁两官。朝廷恶其倖进,条约之。"

  鼎镬:鼎和镬,古代两种烹饪器。《周礼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鑊以给水火之齐。"郑玄注:"鑊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孰,乃脀于鼎,齐多少之量。"古代的酷刑。用鼎镬烹人。宋文天祥《正气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鼎烹,鼎镬之刑。唐杨乘《甲子岁书事》诗:"竖子未鼎烹,大君尚旰食。"汤镬,煮着滚水的大锅,古代常作刑具,用来烹煮罪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鑊。"

  宠利:恩宠与利禄。《书太甲下》:"君罔以辩言乱旧政,臣罔以宠利居成功,邦其永孚於休。"宋苏轼《谢应中制科启》:"在家者能孝而恭,在官者能廉而慎,临之以患难而能不变,邀之以宠利而能不回。"

  飘然远引:飘然,轻松闲适貌。元曹之谦《东坡赤壁图》诗:"雪堂闭户读书史,兴来飘然弄云水。"远引,远去,远游。清陈梦雷《寄答李厚庵百韵》:"脱身思远引,束缚加覊韁。"飘然远引,即轻松闲适远游。



一三五、得失心知 寿夭天限

  一場閑富貴,狠狠爭來,雖得還是失;百歲好光陰,忙忙過了,縱壽亦為夭。

  【译文】

  一场闲置的富足尊贵,羊狠狼贪地争夺得来,虽然得到还是失去;百年美好的时光岁月,匆匆忙忙地度过去了,纵然长寿也是夭亡。

  【注解】

  闲:〈形〉闲暇。贾谊《鹏鸟赋》:"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空着,没使用。清洪亮吉《治平篇》:"野无闲田。"闲置,空放着,搁在一边不用。宋惠洪《冷斋夜话诗误字》:"老杜诗曰:‘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今误作‘波浩荡',非惟无气味,亦分外閒置‘波'字。"

  狠狠:前一个"狠",〈副〉非常,同"很"。《西游记》:"这家子远得狠哩!相去有五七千里之路。"后一个"狠",〈动〉下定决心。老舍《骆驼祥子》:"他爱钱如命,可是为维持事情,不得不狠了心。"此处用"羊狠狼贪"加注。狠。凶狠。原指为人凶狠,争夺权势。后比喻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光阴:时间,岁月。唐韩偓《青春》诗:"光阴负我难相偶,情绪牵人不自由。"

  寿夭:长命与夭折。唐黄滔《祭林先辈》:"诚寿夭靡移于夙契,且鬼神何害于善人。"谓寿限。清恽敬《说仙上》:"有朝夕为寿夭者,蜉蝣是也。有三十日为寿夭者,蝉是也。"



一三六、鱼鸟亲人 莺花避俗

  高車嫌地僻,不如魚鳥解親人;駟馬喜門高,怎似鶯花能避俗。

  【译文】

  高大的车嫌弃地面僻静,远不如鱼鸟明白亲近人们;车的四马喜欢门楣高大,怎么像莺花能够规避世俗。

  【注解】

  高车:高大的车,贵显者所乘,借指贵显者。唐皎然《咏史》:"借问高车与珠履,何如卑贱一书生?"驷马,指驾一车之四马。《史记管晏列传》:"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駟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指显贵者所乘的驾四匹马的高车,表示地位显赫。唐许浑《将赴京师留题孙处士山居》诗之一:"应学相如志,终须駟马回。"高车驷马,语本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城北十里曰昇僊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将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高车駟马,不过汝下也。后入邛 蜀,果如志焉。"

  僻:〈形〉偏僻,偏远,很少有人去的。《楚辞涉江》:"虽僻远其何伤。"僻静,偏僻清静,人迹罕至。《朱子语类》卷一二○:"如人当纷争之际,自去僻静处坐,任其如何,彼之利害长短,一一都冷看破了。"

  鱼鸟:鱼和鸟,泛指隐逸之景物。指梦境。见○三七【注解】

  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日景色。宋杨万里《丙申岁朝》诗:"仙家风土閒中是,岁后鸎花报早无。"借喻妓女。清吴伟业《行路难》诗之十七:"名都鶯花发皓齿,知君眷眷嬋娟子。"

  避俗:避世隐居。唐杨凭《千叶桃花》诗:"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规避,设法躲避。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行乐》:"时蚊蚋之繁,倍於今夕,听其自嚙,欲稍稍规避而不能。"



一三七、佛法难逢 念佛享福

  千載奇逢,無如好書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爐煙。

  【译文】

  千年奇特遇逢,不如友好书信良善朋友;一生清闲幸福,只在碗内佳茗炉中香烟。

  【注解】

  佛法:佛教教义。唐韩愈《送灵师》诗:"佛法入中国,尔来六百年。"佛所具有的法力。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佛法无边,其信然乎?"

  念佛:佛教修行方法的一类,约分称名念佛、观想念佛与实相念佛三种。一般指前一种,即口诵"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五代齐己《赠念法华经僧》诗:"念经念佛能一般,爱河竭处生波澜。"用以表示感谢佛的保佑。《红楼梦》第九十回:"不説黛玉病渐减退,且説雪雁、紫鹃背地里都念佛。"

  千载奇逢:即"千载奇遇"形容极其难得遇到。清李渔《怜香伴女校》:"我想班姬以一女子,夺太史公著作之权,真是千载奇遇。"千载,千年。形容岁月长久。唐韩愈《歧山下》诗:"自从公旦死,千载閟其光。"

  无如:不如,比不上。见○二三【注解】

  好书良友:好书,表示友好的书信。《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秦昭王闻魏齐在平原君所,欲为范雎必报其仇,乃详为好书遗平原君 。"良友,品行端正的朋友。晋葛洪《抱朴子交际》:"櫽括修则枉刺之疾消矣,良友结则辅仁之道弘矣。"情谊深厚的朋友。唐杜甫《送韦评事充同谷判官》诗:"且復恋良友,握手步道周。"

  清福:清闲之福。元耶律楚材《冬夜弹琴颇有所得乱道拙语三十韵以遗犹子兰》:"秋思尽雅兴,三乐歌清福。"

  只在:就在。唐贾岛《寻隐者不遇》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碗茗炉烟:碗茗,碗,茶碗。茗,〈名〉泛指茶。《封氏闻见记》:"晚采者为茗。"佳茗,好茶,好茶叶。宋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炉烟,熏炉或香炉中的烟。宋苏轼《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诗:"暮归走马沙河塘,炉烟裊裊十里香。"香烟,焚香所生的烟。宋王寀《玉楼春》词:"风轻只觉香烟短,阴重不知天色晚。"

  【注04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八集奇》同文。



一三八、无智是病 净心是禅

  蓬茅下誦詩讀書,日日與聖賢晤語,誰雲貧是病?樽壘邊幕天席地,時時共造化氤氳,孰謂口非禪?興來醉倒落花前,天地即為衾枕;機息坐忘盤石上,古今盡屬蜉蝣。

  【译文】

  茅室蓬户下吟诵诗文研读书籍,天天相与圣人贤哲会晤言语,那个说贫寒就是病患?酒樽食垒边天作帘幕地作坐席,时刻共同创造化育浓烈气氛,什么叫口福不是禅悦?兴趣来了酣醉卧倒在飘落的花瓣面前,天地就是衾被枕席;机心止息立刻忘记在盘薄的大石上面,古今都是昙花一现。

  【注解】

  蓬茅:蓬草和茅草,比喻低微、贫贱,常用作自谦之词。明梁辰鱼《浣纱记迎施》:"念贱妾今还在幼龄,寒微未脱蓬茅性。"犹蓬居。唐韩愈《送文畅师北游》诗:"庇身指蓬茅,逞志纵獫猲。即"茅室蓬户",茅草房子。形容住房极其简陋。《宋书孔淳传》:"茅室蓬户,庭草芜径,唯床上有数卷书。"

  晤语:见面交谈。唐韩愈《答张彻》诗:"勤来得晤语,勿惮宿寒厅。"

  樽垒:樽,〈名〉本义盛酒器。《全图绣像三国演义》:"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酒樽,古代盛酒器。清厉鹗《人日立春用壬寅年人日雪韵》:"佳节翩翩故作妍,新词祝向酒尊边。"垒,〈名〉本义军壁,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说文》:"垒,军壁也。"食垒,多层供盛食物、有提梁的盒子。《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小姐分付春儿,打点春盛食罍、灯笼。"

  幕天席地:把天作幕,把地当席。原形容心胸开阔。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语本晋刘伶《酒德颂》:"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帘幕,用于门窗处的帘子与帷幕。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诗:"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臺一笛风。"

  造化:创造化育。晋葛洪《抱朴子对俗》:"夫陶冶造化,莫灵於人。"

  氤氲:古代指阴阳二气交会和合之状。宋周密《齐东野语贾相寿词》:"听万物氤氲,从来形色,每向静中覷。"浓烈的气味,多指香气。南朝梁沈约《芳树》诗:"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

  口非禅:口福不是禅悦。口福,能吃到好东西的运气(含诙谐意)。清赵翼 《约同人作青鱼会戏呈子才及诸同人》诗:"先生今年口福高,在家一月飫老饕。"禅悦,佛教语,谓入于禅定,使心神怡悦。《维摩诘经方便品》:"虽服寳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復饮食,而以禪悦为味。"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非服名香,但资禪悦。"

  衾枕:被子和枕头。泛指卧具。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诗:"衾枕昧节候,蹇开暂窥临。"

  机息:机心止息,犹忘机(没有巧诈的心思,与世无争)。唐戴叔伦《将巡郴永途中作》诗:"机息知名误,形衰恨道贫。"

  坐忘:道家谓物我两忘、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郭象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此作字面解,坐着忘记,即立刻忘记。

  盘石:大石,喻稳定坚固。《荀子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於盘石,寿於旗翼。"杨倞注:"盘石,盘薄(盘屈牢固貌)大石也。"指封藩宗室。唐刘禹锡《为裴相公贺册鲁王表》:"皇家有庆,寳祚无疆,既荣本枝,克固盘石。"

  蜉蝣:虫名,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褐绿色,有四翅,生存期极短。《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毛传:"蜉蝣,渠略也,朝生夕死。"比喻浅薄狂妄的人或文辞。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今人未窥韩柳门户,而先扫六朝;未得李杜皮毛,而已轻温李:何蜉蝣之多也。"蜉蝣外表漂亮,但很柔弱,朝生暮死,生命短促。作"昙花一现"解,昙花,优昙钵花。开花短时即谢。语本《长阿含经游行经》:"(佛)告诸比丘,汝等当观,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曇鉢花时一现耳。"后用以比喻事物之乍现即逝。清陆诒经《〈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曇花一现只怱怱,玉瘁兰凋感谢公。"

  【注04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同文。仅"兴来"后语。



一三九、食美盘餐 花妍雨绝

  昴藏老鶴雖饑,飲啄猶閑,肯同雞鶩之營營而競食?偃蹇寒松縱老,豐標自在,豈似桃李之灼灼而爭妍!

  【译文】

  金昴躲藏的老迈野鹤虽然饥饿,饮水啄食尚且可以,愿意同鸡鸭汲汲营营地竞争食物吗?高耸屈曲的犯寒松树纵是苍老,丰采标态自然存在,岂能像桃李灼灼辉辉地争持妍丽呢!

  【注解】

  盘餐:盘盛的食物。清徐枋《食园茄》诗:"园蔬生自好,微物入盘餐。"

  雨绝:雨水落地,不可能再回到云层,比喻事情之不可挽回。南朝梁江淹 《杂体诗效潘岳<述哀>》:"雨絶无还云,华落岂留英。"被雨摧残净尽。清谭嗣同《江行感旧诗》引:"芳时宛谢,雨絶霜凋,子女十餘辈皆前殁。"

  昴:〈名〉星名。《说文》:"昴,白虎宿星。"按,西方宿,六星,其形促聚。二十八宿之一,白虎七宿的第四宿。又名髦头、旄头。有亮星七颗(古代以为五颗,故有昴宿之精转化为五老的传说)。传说汉相萧何为昴星精转世,后因借为颂人之辞。唐白居易《祭回鹘可汗文》:"天歼骄子,国丧名王。夺气色於阴山,陨精光於昴宿。"金昴,指昴宿。昴宿中,则冬天至。唐元稹《夜绩判》:"玉衡指孟冬之野,促绩鸣寒;金昴临短景之昏,厥人当燠。"

  饮啄:饮水啄食。语本《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蘄畜乎樊中。"成玄英疏:"饮啄自在,放旷逍遥,岂欲入樊笼而求服养!譬养生之人,萧然嘉遁,唯适情於林籟,岂企羡於荣华!"

  犹闲:尚可,还过得去,还不要紧。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白日犹闲,清宵更苦。"

  鸡鹜:鸡和鸭,比喻小人或平庸的人。《楚辞九章怀沙》:"凤皇在笯兮,鸡鶩翔舞。"王逸注:"言贤人困厄,小人得志也。"

  营营:象声词。《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朱熹集传:"营营,往来飞声,乱人听也。"往来不绝貌;往来盘旋貌。唐白居易《白牡丹》诗:"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形容内心躁急不安。唐张九龄《上封事》:"欲利之心,日夜营营。"汲汲营营,匆匆往来貌。唐薛能《长安道》诗:"汲汲復营营,东西连两京。"

  偃蹇:高耸貌。《楚辞离骚》:"望瑶臺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王逸注:"偃蹇,高貌。"宛转委曲,屈曲。唐卢照邻《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此赠柳九陇》诗:"晨攀偃蹇树,暮宿清泠泉。"元范子安《竹叶舟》第四折:"俺那里有苍松偃蹇蛟龙卧,有青山高耸烟嵐泼。"

  寒松:寒冬不凋的松树,常用来比喻坚贞的节操。唐杜甫《哭王彭州抡》诗:"翠石俄双表,寒松竟后凋。"犯寒,冒着寒冷。宋惠洪《十月桃》诗:"雪中桃花夜来折,儿稚犯寒争欲摘。"

  丰标:风度,仪态。宋陈亮《祭王天若父母文》:"虽不覩其丰标,而审其平生,敬其吉德。"丰采,风度,神采。《明史张居正传》:"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丰采。"标态,风采神态。唐冯贽《云仙杂记团沙捏成睡嵇康》:"房琯少时曾至洲渚上,团沙捏成睡嵇康,甚有标态,见者多爱之。"

  灼灼:明亮貌。唐韩濬《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灼灼千门晓,煇煇万井春。"灼灼辉辉,明亮炽盛(兴旺繁盛)。《西游记》第三五回:"用此扇,搧此火,煌煌燁燁,就如电掣红綃;灼灼辉辉,却似霞飞絳綺。"

  争妍:竞相逞美。宋苏轼《涵虚亭》诗:"水轩花榭两争妍,秋月春风各自偏。"桃李争妍,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明无名氏《万国来朝》第二折:"春花艷艷,看红白桃李争妍。"



一四○、寻觅真谛 反璞归真

  吾人適志于花柳爛漫之時,得趣于笙歌騰沸之處,乃是造花之幻境,人心之蕩念也。須從木落草枯之後,向聲希味淡之中,覓得一些消息,才是乾坤的橐龠,人物的根宗。

  【译文】

  我们在鲜花杨柳绚烂漫天的时候舒适自得,在吹笙唱歌喧腾鼎沸的地方获得趣味,就是制造鲜花的虚幻境界,人心的放荡意念了。必须在树木凋落花草枯萎以后,从平淡无奇中,寻觅得到一些真谛,这才是天地的本源,人与物的根本大宗。

  【注解】

  适志:犹言舒适自得。《晋书文苑传张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覊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郭象注:"自快得意,悦豫而行。"

  花柳:鲜花杨柳。宋许月卿《多谢》诗:"园林富贵何千万,花柳功勋已十成。"指繁华游乐之地。唐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诗:"昔在长安 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烂漫:色泽绚丽。唐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锦里春光空烂熳,瑶墀侍臣已冥寞。"形容草木茂盛。唐陈子昂《大周受命颂庆云章》:"南风既薰,丛芳烂漫,郁郁纷纷。"绚烂,光彩炫目。清黄景仁《春日和容甫》:"绚烂亦云极,但觉意萧森。"漫天,满天。宋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九:"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

  笙歌腾沸:笙歌,合笙之歌。亦谓吹笙唱歌。宋张子野《南歌子》词:"相逢休惜醉颜酡,赖有西园明月照笙歌。"腾沸,形容人声喧腾。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王昌龄》:"奈何晚途不矜小节,谤议腾沸,两窜遐荒。"喧腾,喧闹沸腾。唐刘禹锡《聚蚊谣》:"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鼎沸,形容喧闹、嘈杂。宋范成大《题张晞颜两花图繁杏》诗:"若为报答春无赖,付与笙歌鼎沸中。"

  声希味淡:指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名声。有曲高和寡,不为人知之意。语本清蒋士铨《空谷香哄笺》:"人间声希味淡半世间,分明唤我返白雪。"

  消息:消长,增减,盛衰。休养生息。指在国家经历某种变动而致国力耗损之后,采取措施使之恢复元气。奥妙,真谛,底细。见○○八【注解】

  槖龠:槖,〈名〉《说文》:"槖,囊也。"按,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龠,〈名〉本义乐器名。《说文》:"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经传皆以籥为之。古代管乐器像编管之形,似为排箫之前身。同"籥"。橐籥,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吴澄注:"橐籥,冶铸所以吹风炽火之器也。为函以周罩於外者,橐也;为辖以鼓扁於内者,籥也。"喻指本源。《隋书经籍志一》:"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籥也。"

  根宗:根,〈名〉本义草木之根。《说文》:"根,木株也。"事物的本源,根由,依据。《广雅释诂一》:"根,始也。"根本,事物的根源,基础,最主要的部分。《韩非子解老》:"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宗,〈名〉本义宗庙,祖庙。《说文》:"宗,尊祖庙也。"大宗,本原。《庄子天道》:"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根宗,即"根源"。宋张伯端《悟真篇七言四韵一十六首之十六》:"万卷丹经语总同,金舟只此是根宗。依他坤位生成体,种在乾家交感官。莫怪天机都泄漏,只缘学者尽愚蒙。若能了得诗中意,立见三清太上翁。"



一四一、万物自性 本际佛同

  靜處觀人事,即伊呂之勛庸、夷齊之節義,無非大海浮漚;閑中玩物情,雖木石之偏枯、鹿豕之頑蠢,總是吾性真如。

  【译文】

  安静之处观察人间事物,即使伊尹吕尚的硕勋嘉庸、伯夷叔齐的节操义行,无一不是大海中浮沫沤泡;清闲之中玩味物理人情,虽是树木山石的偏斜枯竭,麂鹿豕彘的顽劣愚蠢,无例外是我本性真实如常。

  【注解】

  自性:佛教语,指诸法各自具有的不变不灭之性,即本性。唐寒山《诗》之二三八:"寄语诸仁者,復以何为怀。达道见自性,自性即如来。"

  本际:指根本究竟之边际,即绝对平等之理体,多指涅槃而言。又作真际、真如、实际。《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三上》:"平等本际,圆满十方。"指真理之根源、万物之根本。《中观论疏卷六末大四二一○一上》:"本际,都是人、法始起处也。"

  静处:清净、安静之处。宋陆游《山园杂咏》:"百年竟向愁边老,万事元输静处看。"

  伊吕:商伊尹辅商汤,西周吕尚佐周武王,皆有大功,后因并称伊吕泛指辅弼重臣。宋刘过《沁园春寿》词:"平章处,看人如伊吕,世似唐虞。"伊尹,(约公元前16世纪)又名挚,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他帮助商汤统一了国家,又帮太甲中兴商朝,世人尊为元圣。吕尚,(公元前1155年-公元前1045)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勋庸:功勋。《后汉书荀彧传》:"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硕勋,大功。唐韩云卿《唐丞相赠太子太师崔公庙碑铭》:"恢张硕勋,辉辉衡台。"嘉庸,犹嘉绩。《文选任昉〈宣德皇后令〉》:"功隆赏薄,嘉庸莫畴。"刘良注:"嘉,善;庸,功;莫,无;畴,报也。"

  夷齐:伯夷和叔齐的并称。唐李白《梁园吟》:"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 齐事高洁。"伯夷,名允,字公信,谥夷,后人称之为伯夷。叔齐,名致,字公达,谥齐,后人称之为叔齐。叔齐、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手下欲动武,被姜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义:谓节操与义行。《管子君臣上》:"是以上之人务德,而下之人守节义。"李贤注:"节谓志操,义谓推让。"

  浮沤: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灭,常比喻变化无常的世事和短暂的生命。唐姚合《酬任畴协律夏中苦雨见寄》诗:"走童惊掣电,飢鸟啄浮沤。"浮沫,泡沫。唐清豁《归山吟》:"聚如浮沫散如云,聚不相将散不分。"沤泡,水泡。《随园诗话》卷一引元胡天游诗:"巧悬沤泡住,危累弹丸佳。"喻虚幻不实。

  玩:〈动〉本义以手玩弄,玩耍,玩弄。《说文》:"玩,弄也。"研讨,反复体会。《列子黄帝》:"玩其文也久矣。"玩味,研习体味,细心体会其中意味。宋梅尧臣《和长吉上人相遇》:"復遗三百言,玩味自挽髭。"

  物情:物理人情,世情。唐孟浩然《上张吏部》诗:"物情多贵远,贤俊岂遥今?"

  偏枯:偏瘫,半身不遂。唐杜甫《清明》诗之一:"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偏于一方面,照顾不均,失去平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此作字面解,偏斜,枯竭。

  鹿豕:鹿和猪。比喻山野无知之物。清方文《访沉昆铜村居》诗:"天寒且作鱼龙卧,地僻应同鹿豕羣。"麂鹿 即麂。《剪灯馀话听经猿记》:"等闲不遣僧童扫,借与山中麂鹿眠。"豕彘,即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墨翟非儒,目以豕彘;孟軻讥墨,比诸禽兽。"

  真如:佛教语,谓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与实相、法界等同义。《成唯识论》卷九:"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如,〈动〉本义遵从,依照。《说文》:"如,从随也。"常,〈名〉规则,规律。《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形〉恒久,长久不变。《广雅》:"常,质也。"《易象下传》:"未变常也。"虞注:"恒也。"如常,就是遵从本性规律永恒不变。



一四二、拂意不语 冷暖自知

  花開花謝春不管,拂意事休對人言;水暖水寒魚自知,會心處還期獨賞。

  【译文】

  花开放花凋谢春天不过问,不如意的事情不要对他人言语;水暖和水寒冷鱼自己知道,合意的地方还是期望独自欣赏。

  【注解】

  会心:领悟,领会。元黄溍《晓行湖上》诗:"会心乍有得,抚己还成叹。"情意相合,知心。唐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诗:"晚定崔李交,会心真罕儔。"

  【注】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



一四三、不生障碍 莫逞英雄

  閑觀撲紙蠅,笑痴人自生障礙;靜覘競巢鵲,嘆杰士空逞英雄。

  【译文】

  悠闲地观看扑打纸窗的苍蝇,笑话愚痴的人自行产生障碍;静静地窥觇竞争巢穴的鸟鹊,感叹杰出人士凭空自逞英雄。

  【注解】

  扑纸蝇:即钻纸蝇,宋白云守端禅师(1025-1071,宋临济宗杨岐派僧。湖南衡阳人。俗姓周。)《蝇子透窗》偈中之譬喻。偈曰:"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痴人:愚笨或平庸之人。见○九九【注解】

 觇:〈动〉本义暗中察看。《说文》:"觇,窥也。"窥觇,暗中察看,探察。《韩非子备内》:"人臣之於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於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覘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慠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刼君弑主也。"



一四四、看破缘息 悟入心明

  看破有盡身軀,萬境之塵緣自息;悟入無懷境界,一輪之心月獨明。

  【译文】

  看穿看透具有尽头的身躯,万境尘世因缘自然止息;觉悟进入没有襟怀的境界,一轮如月心性独自清明。

  【注解】

  尘缘:佛教、道教谓与尘世的因缘。见○四八【注解】

  悟入:佛教语,谓觉知并证入实相之理。语本《法华经方便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於世。"

  心月:佛教语,谓明净如月的心性。语本《菩提心论》:"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

  清明:见一二四【注解】。此处谓清澈明朗。唐元稹《西县驿》诗:"去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撩乱花。"

  【注04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一四五、风冷神爽 味淡齿香

  木床石枕冷家風,擁衾時魂夢亦爽;麥飯豆羹淡滋味,放箸處齒頰猶香。

  【译文】

  木床石枕清冷的家庭风尚,拥着被衾的时候梦中灵魂亦然明爽;麦饭豆羹淡泊的滋养味道,放下筷子的时候牙齿腮颊依然清香。

  【注解】

  石枕:石制的枕头。宋蔡确《夏日登车盖亭》诗:"纸屏石枕竹方牀,手倦抛书午梦长。"

  家风: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词:"一葛一裘经岁,一鉢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

  拥衾:谓半卧以被裹护下体。清陈梦雷《西郊杂咏》之四:"拥衾不敢寐,中心伤且悼。"

  魂梦:梦,梦魂。唐李嘉祐《江湖秋思》诗:"嵩南春徧伤魂梦,壶口云深隔路歧。"

  爽:〈形〉本义明亮,亮。《说文》:"爽,明也。"明爽,开朗直爽。宋曾巩《<洪范>传》:"人之为德,高亢明爽者,本於刚,而柔有不足也,故济之以柔克,所以救其偏。"明晰,清楚。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字字俱费经营,字字皆欠明爽。"

  麦饭豆羹:麦饭,磨碎的麦煮成的饭。宋陆游《戏咏村居》之一:"日长处处鶯声美,岁乐家家麦饭香。"豆羹,用豆煮成的糊状食品。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宾婚相召,则豆羹白饭。"麦饭豆羹,指粗劣食品,用来比喻生活水平低下。语本《急就篇》卷二:"饼饵麦饭甘豆羹。"颜师古注:"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也;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一曰以小豆为羹,不以醯酢,其味纯甘,故曰甘豆羹也。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

  齿颊:牙齿与腮颊。宋苏轼《橄榄》诗:"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

  犹:〈副〉还,仍然,多用于书面语。《资治通鉴》:"犹不失下曹从事。"



一四六、除浓淡见 灭欣厌情

  談紛華而厭者,或見紛華而喜;語淡泊而欣者,或處淡泊而厭。須掃除濃淡之見,滅卻欣厭之情,才可以忘紛華而甘淡泊也。

  【译文】

  谈论繁华富丽讨厌的人,或许看见繁华富丽就喜欢;言语恬淡寂泊欣喜的人,或许置身恬淡寂泊就厌恶。必须扫除浓烈淡雅的偏见,消灭欣喜厌恶的情绪,才可以忘记繁华富丽而甘于恬淡寂泊了。

  【注解】

  纷华:繁华,富丽。见○六一【注解】

  淡泊:恬淡,不追名逐利。见○六五【注解】



一四七、识真面目 脱幻乾坤

     "鳥驚心""花濺淚",懷此熱肝腸,如何領取得冷風月;"山寫照""水傳神",識吾真面目,方可擺脫得幻乾坤。

  【译文】

  鸟鸣震惊心灵,花儿飞溅泪水,胸怀这样的满腔热情,怎么能获取得到清谈的清风明月;山川写实映照,流水传递神态,认识我们的真实面目,才可以摆划脱离虚幻的袖里乾坤。

  【注解】

  "鸟惊心"、"花溅泪":引之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惊心,惊惧的心境。唐刘言史《偶题》诗之二:"得罪除名謫海头,惊心无暇与身愁。"溅泪,飞洒眼泪。元卢琦《题全安庄》诗:"山鸟有情怜我去,烛花溅泪为谁愁。" 

  肝肠:比喻内心。见○七二【注解】。热肝肠,即内心热情,满腔热情。

  领取:得到,获得。宋杨万里《题望韶亭》诗:"黄能郎君走川岳,领取后夔搜礼乐。"

  风月:本指清风明月。《南史褚彦回传》:"初秋凉夕,风月甚美。" 冷风月,即谈风月,清谈。《梁书徐勉传》:"客有虞暠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天文》:"清谈曰谈风月。"

  写照:真实描写。明张鼐《读卓吾老子书述》:"盖人知卓吾为后世著书,而不知其为自己写照。"犹映照。唐席豫《奉和敕赐公主镜》诗:"含灵万象入,写照百花开。"写实。倾吐情实。三国魏曹操《让九锡表》:"惶悸怔营,心如炎灼,归情写实,冀蒙听省。"据事直书,真实地描绘事物。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写实追虚,碑誄以立;铭德慕行,文采允集。"

  传神:谓生动逼真地表现出对象的神情态度。多用以形容艺术手段。宋黄昇《木兰花慢题冯云月〈二连环〉词后》词:"惟有空梁落月,至今能为传神。"

  摆脱:撇开,脱离。见○五二【注解】。摆划,处置,安排。明汪廷讷《广陵月》第五出:"但不知仪真离此呵,隔几多境界,隔几多境界,我妇人家如何摆划,跳不出闷山愁海。"

  乾坤:玄虚,花招。《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牛玉圃道:‘你放的狗屁,你弄的好乾坤哩!'"即"袖里乾坤",谓袖中藏天地,比喻变化无穷的幻术。语本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巩仙》:"尚方独坐凝想时,忽有美人自簷间堕,视之,惠哥也。尚曰:‘袖里乾坤真箇大。'惠曰:‘离人思妇尽包容。'"



一四八、回贪恋首 舒愁苦眉

  富貴得一世寵榮,到死時反增了一個戀字,如負重擔;貧賤得一世清苦,到死時反脫了一個厭字,如釋重枷。人誠想念到此,當急回貪戀之首而猛舒愁苦之眉矣。

  【译文】

  富足尊贵获得一辈子的恩宠荣耀,到了死亡的时候反而增添了一个"恋"字,犹如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贫穷卑贱得到一辈子的清贫困苦,到了死亡的时候反而摆脱了一个"厌"字,犹如释放了沉重的枷锁。人们如果想法拿及到这些,应当及时回转贪恋的念头,猛然舒展愁苦的眉头了。

  【注解】

  一世:一生,一辈子。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裴回悲生离,局促老一世。"

  诚:〈副〉确实,的确。韩愈《祭十二郎文》:"所谓无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果真,如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楚诚能绝齐, 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想念:念头,想法。《百喻经构驴乳喻》:"妄生想念,起种种邪见。"

  【注050】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句组不同而已。



一四九、红尘幻影 真如佛性

  人之有生也,如太倉之粒米,如灼目之電光,如懸崖之朽木,如逝海之一波。知此者如何不悲?如何不樂?如何看他不破而懷貪生之慮?如何看他不重而貽虛生之羞?

  【译文】

  人的生命,犹如硕大粮仓里一粒谷米,犹如烧灼眼目的雷电火光,犹如陡峭山崖的枯朽树木,犹如奔逝大海中一个波浪。知道这些的人怎么能不悲伤?怎么能不快乐?怎么能不看破而心怀贪恋生命的忧虑?怎么能不看重而贻留虚度生命的羞辱。

  【注解】

  红尘:佛教、道教等称人世为"红尘"。郁达夫《自述》诗之二:"前身纵不是如来,謫下红尘也可哀。"

  幻影:虚幻的景象。宋苏轼《海市》诗:"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功。"

  佛性:佛教名词,谓众生觉悟之性。《涅槃经》卷二七:"我常宣説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有生:有生命。《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夫万岁一期,有生之通涂;千载一遇,贤智之嘉会。"李周翰注:"有生,谓生人也。"生活;生存。《南史文学传卞彬》:"余居贫,布衣十年不製,一袍之緼,有生所託,资其寒暑,无与易之。"

  太仓:古代京师储谷的大仓。《史记平準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太仓之粒米,即"太仓一粟",大粮仓里的一粒谷子,比喻极大的数量中一个非常小的数目。语本《庄子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灼目:灼,〈动〉本义烧,灸。《说文》:"灼,炙也。"烧灼,高温炙烫。唐白居易《过昭君村》诗:"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目,〈名〉本义眼睛。《说文》:"目,人眼,象形。"眼目,眼睛。《后汉书袁敞传》:"识其状貌,伤其眼目。" 灼目,即烧灼眼目。

  电光:闪电的光。宋梅尧臣《和谢舍人洊震》:"电光划划遶巖壁,雷声隐隐生山陬。"

  悬崖:高耸陡峭的山崖。宋辛弃疾《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词:"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鎔金。"

  逝海:逝,〈动〉本义,去,往。《说文》:"逝,往也。"奔逝,(时间、水流等)飞快地过去。《汉书陈汤传》:"卒兴师奔逝,横厉乌孙,踰集都赖。"逝海,既奔逝的大海。

  一波:一浪,亦以喻事端变化。宋范成大《寄虎丘范长老》诗:"一波不动月空照,万籟无情风自吟。"

  贪生:过分眷恋生命,多含贬义。见○九二【注解】

  虚生:徒然活着,白活。唐王建《宫中调笑》词之三:"愁坐、愁坐,一世虚生虚过。"



一五○、冷觑世事 闲观红尘

  鷸蚌相持,兔犬共斃,冷覷來令人猛氣全消;鷗鳧共浴,鹿豕同眠,閑觀去使我機心頓息。

  【译文】

  鷸蚌相互争持,兔犬共同毙命,冷眼观看使得人勇猛气概完全消失;鸥凫共同戏水,鹿猪一起睡眠,悠闲观看使得我机巧心思顿时止息。

  【注解】

  鹬蚌相持:"鷸蚌相持,渔人得利"的省语。典出《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后遂以"鷸蚌相持,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兔犬共毙:即"兔死狗烹",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语本《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觑:〈动〉本义窥视,偷偷地看。《史记留侯世家》:"狙击秦皇帝。"以狙为之,字亦作觑。

  猛气:勇猛的气势或气概。唐杜甫《高都护骢马行》:"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鸥凫共浴:鸥,〈名〉本义水鸟名,水鸮。《说文》:"鸥,水鸮也。"凫,〈名〉 动物名,俗名野鸭。《广韵》:"凫,水鸭也。"浴,〈动〉本义洗澡。《说文》:"浴,洒身也。"鸟飞忽上忽下。《大戴礼记》:"黑鸟浴,黑鸟者何也?乌也。浴也者,飞乍高乍下也。" 鸥凫共浴,即鸥凫共同戏水。

  机心:机巧的心思,机巧功利之心。《庄子天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於胸中,则纯白不备。" 成玄英疏:"有机动之务者,必有机变之心。"明刘基《浣溪沙》词:"早息机心劳役少,懒闻世事往来疎。清风明月总赢餘。"



一五一、举世皆迷 几人开悟

  迷,則樂境成苦海,如水凝為冰;悟,則苦海為樂境,猶冰渙作水。可見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只在一轉念間耳。

  【译文】

  执迷,快乐极地就成为苦难海洋,犹如水凝结成冰;觉悟,苦难海洋就成为快乐极地,犹如冰涣解成水。可见苦难快乐不是两个境界,执迷觉悟不是两个心态,只是在于一个转变念头的瞬间。

  【注解】

  涣:〈动〉本义流散,离散。《说文》:"涣,流散也。"涣解,犹冰释。即"涣然冰释",像冰冻遇热似的一下子消融,多喻疑团、困难等很快消除。语出《老子》:"涣兮若冰之将释。"



一五二、人情世味 涉阅为真

  遍閱人情,始識疏狂之足貴;備嘗世味,方知淡泊之為真。地寬天高,尚覺鵬程之窄小;雲深松老,方知鶴夢之悠閑。

  【译文】

  普遍涉阅人间情感,刚刚认识疏放狂逸的足够珍贵;备极品尝人世滋味,方才知道恬淡寂泊的修为真谛。大地宽阔天空高远,尚且感觉鲲鹏前程的窄隘狭小;雾暗云深松柏苍老,方才知道云鹤幽梦的悠游闲适。

  【注解】

  阅:〈动〉本义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说文》:"阅,具数于门中也。"经历。清《铁花仙史》:"那夜跳窗而出,原来就是此楼,思之恍如昨日,不想早阅三年。"涉阅,涉猎,阅读,谓经历。

  疏狂:豪放,不受拘束。见一○○【注解】。

  备尝:受尽,尝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备极,犹言十二分,形容程度极深。唐元稹《告赠皇考皇妣文》:"先夫人备极劳苦,躬亲养育。"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见○三○【注解】

  为真:本意为官员由暂时代理转为实授。《汉书韩延寿传》:"入守左冯翊,满岁称职为真。"此作字面解,修为真谛。修为,修行。明《蕉帕记提因》:"不知弟子怎么修为,纔到上乘。"

  鹏程:比喻前程远大。唐唐彦谦《留别》诗之一:"鹏程三万里,别酒一千钟。"鲲鹏,古代传说中能变化的大鱼和大鸟。语本《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鯤;鯤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窄小:狭隘,狭小。唐白居易《重戏赠》诗:"往往归来嫌窄小,年年为主莫无情。"窄隘,狭小,狭窄。《元典章刑部二系狱》:"虽有已盖房舍,若窄隘不能分拣,即仰别行添盖。"

  云深:即"雾暗云深"迷蒙渺远,喻相距之遥远。宋冯取洽《摸鱼儿玉林君为遗蜕山中桃花赋》词:"玄都观里应遗恨,一抹断烟残缕。愁望处。想雾暗云深,忘却来时路。"

  鹤梦:谓超凡脱俗的向往。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地凉清鹤梦,林静肃僧仪。"云鹤,即鹤。晋陶潜《连雨独饮》诗:"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闲云野鹤,比喻远离尘世、隐居不仕的人。唐孟郊《送豆卢策归别墅》诗:"短松鹤不巢,高石云不栖。君今瀟湘去,意与云鹤齐。"幽梦,隐约的梦境。宋张先《木兰花》词:"欢情去逐远云空,往事过如幽梦断。"



一五三、拿捏精到 收放自如

  兩個空拳握古今,握住了還當放手;一條竹杖挑風月,挑到時也要息肩。

  【译文】

  两个空的拳头握着远古现今,握住了还应当放开双手;一根针头手杖挑着清风明月,挑到时也需要息息肩头。

  【注解】

  古今:古代和现今。唐杜甫《登楼》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竹杖:竹制的手杖。唐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仙翁遗竹杖,王母留桃核。"

  息肩:让肩头得到休息,比喻卸除责任或免除劳役,栖止休息,停止。宋余靖《晚至松门僧舍怀寄李太祝》诗:"日暮倦行役,解鞍初息肩。"谓休养生息。《史记律书》:"故百姓无内外之繇,得息肩於田亩,天下殷富。"



一五四、诗料易得 禅机难寻

  階下幾點飛翠落紅,收拾來無非詩料;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處盡是禪機。

  【译文】

  台阶下几点飞舞的翠叶飘落的红花,收拾起来没有不是做诗材料;窗户前一片浮现的青山辉映的白雪,领悟之处到处都是禅法玄机。

  【注解】

  翠:〈形〉青、绿、碧之类的颜色。杜甫《绝句(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翠叶,绿叶。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扬翠叶,扤紫茎,发红华,秀朱荣。"

  落红:落花。唐戴叔伦《相思曲》:"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

  诗料:做诗的材料。明李开先《暮春游城东水村》诗之二:"触目俱诗料,置身在画图。"

  禅机:禅法机要。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遥想上人清太甚,水精宫里説禪机。"



一五五、好事非虚 闲人是福

  忽睹天際彩雲,常疑好事皆虛事;再觀山中閑木,方信閑人是福人。

  【译文】

  忽然目睹天边的七彩云霞,常常怀疑大好事情都是虚幻的事情;再去观看山中的闲处树木,方才相信清闲的人才是有福气的人。

  【注解】

  彩云:绚丽的云彩。唐陈子昂《感遇》诗之二七:"巫山綵云没,高丘正微茫。"

  闲:〈形〉闲暇。贾谊《鹏鸟赋》:"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闲处,僻静的处所。唐元稹《除夜》诗:"闲处低声哭,空堂背月眠。"闲人,清闲无事的人。唐牟融《春日山亭》诗:"正是圣朝全盛日,詎知林下有閒人。"



一五六、事无定常 人且舒眉

  東海水曾聞無定波,世事何須扼腕?北邙山未省留閑地,人生且自舒眉。

  【译文】

  东海水曾经听闻没有恒定的波浪,世上的事何必扼腕叹息?北邙山未曾知道留存空闲的土地,人的一生只管舒展眉头。

  【注解】

  扼腕:用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腕、表示振奋、惋惜、愤慨等情绪。《韩非子守道》:"人臣垂拱於金城之内,而无扼捥聚脣嗟唶之祸。"即"扼腕叹息",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晋王隐《晋书刘锟传》:"臣所以泣血宵呤扼腕长叹者也。"

  北邙山:即邙山,因在洛阳之北,故名。东汉、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唐沈佺期《邙山》诗:"北邙山上列坟塋,万古千秋对洛城。"也称"北邙",借指墓地或坟墓。唐欧阳詹《观送葬》诗:"何事悲酸泪满巾,浮生共是北邙尘。"

  闲地:空闲的土地。唐许浑《下第寓居崇圣寺感事》诗:"东门有閒地,谁种邵平瓜?"

  且自:暂且,只管。宋辛弃疾《永遇乐赋梅雪》词:"无情休问,许多般事,且自访梅踏雪。"

  舒眉:展开眉头,表示心情欢乐的样子。元黄溍《次韵答蒋春卿》:"不谓红尘拂面时,轩然谈笑一舒眉。"



一五七、忙里偷闲 缺处知足

  天地尚無停息,日月且有盈虧,況區區人世能事事園滿而時時暇逸乎?只是向忙里偷閑,遇缺處知足,則操縱在我,作息自如,即造物不得與之論勞逸較虧盈矣!

  【译文】

  天地尚且没有停止休息,日月而且还有盈满亏缺,何况微不足道人类世界能够样样事情圆通完满而且时时刻刻宽暇安逸呢?只不过是在繁忙中抽出一点空闲,遭遇亏缺之时知道满足,因此操持收法在于自我,劳作休息自我如意,就是命运你不能与它讨论劳苦安逸计较亏损盈满!

  【注解】

  停息:停止,止息。 晋 陶潜 《杂诗》之十:"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盈亏:语出《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本谓自然之道盈满者则亏减之。后多以"盈亏"指增减;盈满或亏损。唐李白《古风》之五九:"田竇相倾夺,宾客互盈亏。"指月之圆缺。明何景明《明月篇》:"书中笛里空相忆,几见盈亏泪沾臆。"

  暇逸:闲散安逸。语本《书酒诰》:"惟御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孔传:"不敢自宽暇自逸豫。"宽暇,时间宽裕。汉王符《潜夫论爱日》:"是礼义生於富足,盗窃起於贫穷;富贵生於宽暇,贫穷起於无日。"

  忙里偷闲:在繁忙中抽出一点空闲时间。见○五七【注解】

  操纵:收与放,引申为控制、掌握。明归有光《送嘉定县令序》:"侯能操纵有法,赋办而民不惊。"

  作息:语本汉王充《论衡偶会》:"作与日相应,息与夜相得也。"后因称劳作和休息为"作息"。唐白居易《偶作》诗之二:"一日分五时,作息率有常。"

  自如:自由,不受拘束。宋苏辙《同子瞻泛汴泗得渔酒》诗之一:"渌水雨新涨,扁舟意自如。"

  造物:古人以为天造万物,因此称天为"造物";同"造化",命运。指创造天地万物的神,通称造物主。《庄子大宗师》说:"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者。"运气,福份。《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解元好个造物!即目三日之内,有分遇大贵人发跡,贵不可言。"严敦易注:"命运,福气。"



一五八、一团和气 万缕生机

  "霜天聞鶴唳,雪夜听雞鳴,"得乾坤清純之氣;"晴空看鳥飛,活水觀魚戲,"識宇宙活潑之機。

  【译文】

  "深秋天空听闻野鹤清唳,飞雪夜晚听见村鸡啼叫,"获得大自然清正纯洁的气息;"晴朗天空看见鸟儿飞翔,流动水中观赏鱼儿嘻戏,"见识天地间富有活力的生机。

  【注解】

  霜天:深秋的天空。隋薛道衡《出塞》诗之二:"塞夜哀笛曲,霜天断雁声。"深秋天气。唐李商隐《九日》诗:"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堦墀。"

  鹤唳:鹤鸣。清王充《论衡变动》:"夜及半而鹤唳,晨将旦而鸡鸣。"清唳,鹤鸣声,鹤鸣清响,故谓。唐陆龟蒙《鹤媒歌》:"媒闲静立如无事,清唳时时入遥吹。"

  清纯:清正纯洁。唐张九龄《后汉徵君徐君碣铭序》:"体资清纯,动适玄妙。"

  晴空:清朗的天空。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活水:有源头常流动的水。宋苏轼《汲江煎茶》诗:"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活泼:富有生气和活力。曹禺《日出》第一幕:"头发已经斑白,行动很迟缓,然而见着陈白露,他的年纪,举动,态度就突然变得又年轻,又活泼。"

  【注05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一五九、调和阴阳 生死攸关

  閑烹山茗听瓶聲,爐內識陰陽之理;漫履楸枰觀局戲,手中悟生殺之機。

  【译文】

  悠闲地烹煮山中新茗听着砂瓶里声音,火炉内认识阴阳的道理;随意地视履楸木棋枰看着棋局中游戏,交手中领悟生死的玄机。

  【注解】

  调和阴阳:使阴阳有序,风调雨顺。旧多指宰相处理政务。《汉书贡禹传》:"调和阴阳,陶治万物,化正天下,易于决流抑队。"

  山茗:山中产的茶叶。唐元稹《早春登龙山静胜寺》诗:"山茗粉含鹰觜嫩,海榴红绽锦窠匀。"新茗,新茶。唐李涉《春山三朅来》诗:"山中朅来採新茗,新花乱发前山顶。"

  瓶:〈名〉本义汲水器,古代比缶小的容器,用以汲水,也用以盛酒食。《说文》:"瓶,瓮也。"(瓮,汲瓶也)。砂瓶,陶罐。宋杨万里《豌豆》诗:"砂瓶新熟西湖水,漆櫑分尝晓露腴。"

  阴阳:古代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指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易繫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

  履:〈动〉本义践踏。《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视履,察看巡行。清刘大櫆《颍州府通判吕君墓表》:"潁州多盗,黑夜劫人,横行巷陌,莫敢攖当,君徧视履......次第就擒,穷其党徒,民得安处。"

  楸枰:棋盘,古时多用楸木制作,故名。唐温庭筠《观棋》诗:"闲对楸枰倾一壶,黄华坪上几成卢。"

  局戏:弈棋之类的游戏。《急就篇》卷三"棊局博戏"唐颜师古注:"棊局,谓弹棊围棊之局也,博亦局戏也。"

  生杀:生与死,生或死。《列子周穆王》:"阴阳俱壮则梦生杀。"张湛注:"阴阳以和为用者也,抗则自相利害,故或生或杀也。"

  漫:〈副〉随便,随意。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漫卷诗书喜欲狂。"



一六○、看破尘情 体味寂寞

  芳菲園林看蜂忙,覷破幾般塵情世態;寂寞衡茅觀燕寢,引起一種冷趣幽思。

  【译文】

  花草盛美的田园山林观看蜂蝶繁忙,看破几般尘俗人情世间情态;寂寥落寞的衡门茅屋观看燕雀寝息,引起一种清冷趣味幽郁思绪。

  【注解】

  芳菲:花草盛美。南朝陈顾野王《阳春歌》:"春草正芳菲,重楼啟曙扉。"香花芳草。元王翰《题败荷》诗:"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几般:几回,几种。唐韩偓《懒起》诗:"百舌唤朝眠,春心动几般。"

  尘情:犹言凡心俗情。见○○七【注解】

  世态:世俗的情态,多指人情淡薄而言。清黄景仁《话吟秋斋头次韵》:"世态秋云难比薄,交情春水不嫌深。"

  寂寞:寂静无声,沉寂。晋谢道韫《登山》诗:"巖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寂寥,寂静无声,沉寂。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落寞,冷落,寂寞。唐辨才《设缸面酒款萧翼》诗:"披云同落寞,步月共裴回。"

  衡茅:衡门茅屋,简陋的居室。晋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燕寝:本意泛指闲居之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復何在?"王利器集解:"燕寝,閒居之处。"公馀休息,睡眠。宋陆游《问候叶通判启》:"春容方丽,燕寝多閒,冀调兴止之宜,用副倾依之素。"此作字面解,燕,即燕子,燕雀,燕和雀,泛指小鸟。南朝梁 江淹《翡翠赋》:"鷄鶩以稻粱致忧,燕雀以堂构貽愁。"寝,即寝息,睡卧休息。晋潘岳《悼亡诗》:"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冷趣:冷,清冷,指人的风神俊秀或心地清洁。南朝梁武帝《净业赋》:"心清冷其若冰,志皎洁其如云。"趣,趣味,滋味、味道。《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此茶唤作阿婆茶,名实虽村趣味佳。"

  幽思:深思,沉思。汉王充《论衡知实》:"心怀望沮,退而幽思。"郁结于心的思想感情。宋司马光《和子骏秋意》:"彩笔动高兴,瑶徽发幽思。"幽郁,犹忧郁。明徐芳《新晴》诗:"晦冥刚月许,幽鬱已难论。"

  【注05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



一六一、小景大势 只语圣心

  會景不在遠,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間,便居然有萬里山川之勢,片言只語內,便宛然見萬古聖賢之心,才是高士的眼界,達人的胸襟。

  【译文】

  领会景色不在于远近,获得乐趣不在于多少。盆盏池水拳掌石头之间,就显然具有万里山峦河川的气势,简短文字些许语言之内,就仿佛见到万代圣哲贤达的心怀,这才是高尚人士的眼界,豁达人士的胸襟。

  【注解】

  盆池:埋盆于地,引水灌注而成的小池,用以种植供观赏的水生花草。唐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诗:"盆池有鷺窥苹沫,石版无人扫桂花。"

  拳石:指园林假山。唐白居易《过骆山人野居小池》诗:"拳石苍苔翠,尺波烟杳眇。"亦指供陈设用的玲珑岩石。清孔尚任《桃花扇传歌》:"这是 蓝田叔画的拳石呀!"小石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 剑门关 皆石无寸土, 潼关 皆土无拳石。"

  片言只语:零零碎碎的话语,形容语言文字数量极少。语本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只字,不关其间。"

  圣贤:圣人和贤人的合称,亦泛称道德才智杰出者。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圣哲,指超人的道德才智,亦指具有这种道德才智的人。《左传文公六年》:"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孔颖达疏:"圣哲,是人之儁者。"贤达,有才德有声望的人。明王守仁《不寐》诗:"匡时在贤达,归哉盍耕壠。"



一六二、心竹俱空 貌松共瘦

  心與竹俱空,問是非何處安腳?貌偕松共瘦,知憂喜無由上眉。

  【译文】

  人心与竹子全都空心,试问是是非非什么地方安稳脚跟?面貌和松散一样清瘦,知道忧愁喜悦没有缘由跃上眉梢。

  【注解】

  空:〈形〉空虚,内无所有。引申为空虚处,空档。《诗小雅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空心,谓物体内部是空的。北周庾信《枯树赋》:"火入空心,膏流断节。"佛教语,谓清净无染的禅心。唐刘禹锡《磨镜篇》:"白日照空心,圆光走幽室。"

  是非:对的和错的,正确与错误。见○三六【注解】。是是非非,本意:把对的认为是对的,把错的认为是错的,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语本《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也指正确与错误。《朱子语类》卷八七:"心苟是矣,试一察之,则是是非非,自然别得。"

  瘦:〈形〉本义肌肉不丰满。《说文》:"瘦,臞也。"松瘦,遒劲挺秀。宋苏轼《次韵刘景文见寄》:"细看落墨皆松瘦,想见掀髯正鹤孤。"竹清松瘦,形容人的状貌瘦健有神。语本宋辛弃疾《感皇恩为范倅寿》词:"酒如春色好,春色年年如旧,青春元不老,君知否?席上看君,竹清松瘦,待与青春鬭长久。" 清瘦,瘦的婉辞,谓消瘦。五代锺辐《卜算子慢》词:"写别来,容颜寄与,使知人清瘦。"清秀而劲健。《和靖诗集》附《诸家诗话何养纯<林集附言>》:"先生书法,深入晋室,惟停云馆二小柬流传於世,清瘦遒劲,语亦澄淡孤峭。"

  无由:没有门径,没有办法。《仪礼士相见礼》:"某也愿见,无由达。"郑玄注:"无由达,言久无因缘以自达也。"唐李德裕《二猿》诗:"无由碧潭饮,争接緑萝枝。"缘由,原因,根由。《宋书自序传沉璞》:"其閭里少年,博徒酒客,或财利争鬭,妄相诬引,前后不能判者,璞皆知其名姓,及巧诈缘由。"

  【注05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



一六三、淡泊养志 泰然自得

  趨炎雖暖,暖後更覺寒威;食蔗能甘,甘余便生苦趣。何似養志于清修而炎涼不涉,棲心于淡泊而甘苦俱忘,其自得為更多也。

  【译文】

  趋近火焰虽然暖和,暖和以后更加感觉严寒的威力;食用蔗浆能够甘冽,甘冽之余就会产生苦涩的意趣。何不在清静修省中保养志向而炎热凉冷不去涉及,在恬淡寂泊中栖息身心而甘甜苦涩全都忘记,他的自我感觉得意会更加多些。

  【注解】

  趋炎:喜暖,奔向火焰。宋梁栋《黄葵》诗:"九夏不趋炎,三月不争春。"比喻趋附权势。清梁绍壬《论交》诗之八:"贫士好趋炎,其见固可鄙。"

  寒威:严寒的威力。唐方干《岁晚言事寄乡中亲友》诗:"急景苍茫昼若昏,夜风乾峭触前轩。寒威半入龙蛇窟,暖气全归草树根。"

  蔗:〈名〉本义甘蔗。《玉篇》:"甘蔗也。"蔗浆,甘蔗汁。南朝梁元帝《谢东宫赉瓜启》:"味夺蔗浆,甘踰石蜜。"

  甘:〈形〉本义味美。《说文》:"甘,美也。"甘冽,甘美清澄。宋洪迈《夷坚丁志刘道昌》:"忽有泉涌於庭,极甘冽。"

  苦趣:见○四八【注解】。此作"苦涩意趣"的字面解。

  何似:何不,何妨。明高明《琵琶记乞丐寻夫》:"奴家自幼薄晓得些丹青,何似想像画取公婆真容,背着一路去,也似相亲傍的一般?"

  养志:保摄志气,指培养、保持不慕荣利的志向,多指隐居。《庄子让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

  清修:谓操行洁美。见一○一【注解】。佛教指在家修行。《五灯会元黄龙新禅师法嗣空室智通道人》:"空室道人智通者,龙图范珣女也,幼聪慧,长归丞相苏颂之孙悌。未几厌世相,还家求祝髮,父难之,遂清修。"后用为对修行的统称。

  炎凉:犹冷热,指气温。唐武元衡《独不见》诗:"俄惊白日晚,始悟炎凉变。"喻人情势利,反复无常。南朝梁简文帝《倡妇怨十二韵》:"含涕坐度日,俄倾变炎凉。"

  甘苦:甜味与苦味。《荀子荣辱》:"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比喻美好的处境和艰苦的处境。宋梅尧臣《送周学士定州倅》诗:"上能同甘苦,下必同安危。"

  栖心:犹寄心。《云笈七籤》卷一○一:"散形灵霞之烟,栖心霄霞之境。"栖息,止息,寄居。唐韩愈《鸣雁行》:"天长地阔栖息稀,风霜酸苦稻粱微。"



一六四、席拥锦绣 炉烹液髓

  席擁飛花落絮,坐林中錦繡團裀;爐烹白雪清冰,熬天上玲瓏液髓。

  【译文】

  席地拥抱飞舞的落花飘落的柳絮,坐在树林中花团锦簇地团栾裀褥;炉火烹煮洁白的霰雪清澈的冰凌,熬炼天空中玲珑剔透的液体精髓。

  【注解】

  飞花落絮:飞花,落花飘飞。唐韩翃《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絮,本义粗丝绵。《说文》:"絮,敝绵也。"按,好者为绵,恶者为絮。像絮一样轻柔、洁白的东西。范成大《碧瓦》:"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落絮,即飘落的柳絮。

  锦绣团裀:锦绣花纹色彩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宋司马光《看花四绝句》之三:"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比喻美丽或美好的事物。唐刘禹锡《酬乐天见贻贺金紫之什》诗:"珍重和诗呈锦绣,愿言归计并园庐。"花团锦簇,锦:有文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语本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七:"自余是什么亲拟,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若无恁么事,饶你攒花簇锦,亦无用处。"团,团栾,团聚。唐孟郊《惜苦》诗:"可惜大雅旨,意此小团欒。"环绕貌。宋范成大《次韵平江韩子师见寄》:"有情碧嶂团欒绕,无数朱楼縹緲临。"裀,〈名〉 夹衣服。王念孙疏证:"此《说文》所谓重衣也。裀与衫同。"通"茵",褥子,床垫。汉司马相如《美人赋》:"裀褥重陈,角枕横施。"裀褥,坐卧的垫具。《晋书刘寔传》:"尝诣石崇家,如厕,见有絳纹帐,裀褥甚丽。"

  白雪:洁白的雪。唐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霰雪,雪珠和雪花。唐白居易《秦中吟重赋》:"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

  清冰:清,清澈,清净透明。晋陆云《寒蝉赋》:"轻羽涉池,清澈微激。"冰,冰凌,冰冰块。唐孟郊《戏赠无本》诗之一:"瘦僧卧冰凌,嘲咏含金痍。"

  熬:〈动〉本义煎干,炒干。《说文》:"熬,干煎也。"用小火慢煮。《新唐书摩揭陀传》:"太宗遣使取熬糖法。"熬炼,加热提炼。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铜》:"凡‘倭铅'古书本无之,乃近世所立名色。其质用炉甘石熬炼而成。"

  玲珑:精巧细微。明何景明《高桥》诗:"阑干既重复,结构亦玲瓏。"明彻貌。唐邵楚萇《题马侍中燧木香亭》诗:"树影参差斜入簷,风动玲瓏水晶箔。"玲珑剔透,剔透,孔穴明晰。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语本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那厮爱女娘的心,见的便似驴共狗,卖弄他玲珑剔透。"



一六五、不修边幅 无须胭脂

  逸態閑情,惟期自尚,何事處修邊幅;清標傲骨,不願人憐,無勞多買胭脂。

  【译文】

  安逸的神态悠闲的心情,惟有期待自我崇尚,为何处处修饰仪表衣着;清新的标格高傲的风骨,不必祈愿他人怜惜,无须多多购买胭脂花粉。

  【注解】

  不修边幅:指性情浪漫,行为随便,不拘小节的人。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语本《后汉书马援传》:"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逸态闲情:逸态,清秀美丽的姿态。汉陈琳《柳赋》:"伟姿逸态,英艷妙奇。"闲情,闲散的心情。唐皎然《酬乌程杨明府华雨后小亭对月见呈》诗:"夜凉喜无讼,霽色摇閒情。"

  自尚:自高;自负。《新唐书高霞寓传》:"霞寓能读《春秋》及兵法,颇以感概自尚,狡譎多变。"此作"自我崇尚"字面解。

  何事:为何,何故。见○九六【注解】

  边幅:指人的仪表、衣着。《后汉书马援传》:"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李贤注:"言若布帛脩整其边幅也。《左传》曰: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度,使无迁。"规矩,法则。元袁桷《饯王参议以风帆目力短江空岁年晚为韵》之三:"东方有一士,被髮羹不肉;居然使之来,不復困邉幅。"

  清标傲骨:清标,俊逸。唐张贲《奉和袭美醉中即席见赠次韵》:"清标称住羊车上,俗韵惭居鹤氅前。"标格,风范,风度。唐杨敬之《赠项斯》诗:"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於诗。"傲骨,高傲不屈的风骨。明袁宏道《感王鬍庚》诗:"傲骨终然遭白眼,穷途无计觅青蚨。"

  无劳:犹无须,不烦。唐杜甫《章梓州橘亭饯成都窦少尹》诗:"预传籍籍新京尹,青史无劳数赵张。"

  胭脂:一种用于化妆和国画的红色颜料,亦泛指鲜艳的红色。唐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着雨臙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一六六、天地造化 奇幻无穷

  天地景物,如山間之空翠,水上之漣漪,潭中之雲影,草際之煙光,月下之花容,風中之柳態。若有若無,半真半幻,最足以悅人心目而豁人性靈。真天地間一妙境也。

  【译文】

  自然界的景致事物,犹如山峦间的青翠雾气,水面上的风涟濛漪,潭渊中的浮云影像,草原边的云烟霞光,月光下的鲜花容貌,清风中的柳丝姿态。好象有好象没有,一半真一半虚幻,最能够愉悦人们的心灵眼目而豁达人们的性情灵魂。真是天地间一种巧妙的境界。

  【注解】

  空翠:指青色的潮湿的雾气。 唐王维《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涟猗:水面波纹,微波。晋左思《吴都赋》:"剖巨蚌於回渊,濯明月於涟漪。"风涟,风吹起的水的波纹。宋黄庭坚《次韵曾子开舍人游籍田载荷花归》:"紫微乐暇日,披襟咏风涟。"任渊注:"宋玉《风赋》曰:有风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诗》曰:河水清且涟漪。注云:风行水上成文曰涟。"濛漪,细小的水波。唐许敬宗《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熏风交閬闕,就日泛濛漪。"

  云影:云的影像。宋叶梦得《满江红》词:"云影淡,天容窄。晓风漪十顷,暖浮晴色。"

  烟光:云霭雾气。宋黄庭坚《题宗室大年画》诗之一:"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

  花容:比喻女子美丽的容貌。亦借指女子面容。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陈楚南《题背面美人图》云:‘美人背倚玉阑干,惆悵花容一见难。'"此作"鲜花容貌"字面解。

  柳态:柳丝轻拂的媚人情态。唐雍陶《状春》诗:"含春笑日花心艳,带雨牵风柳态妖。珍重两般堪比处,醉时红脸舞时腰。"

  悦人心目:悦人,本意犹面首。《北史李崇传》:"孝昌中,灵太后淫纵,分遣腹心媪姬出外,阴求悦人。"此作"愉悦人们的"字面解。心目,心和眼。泛指记忆,眼前三国魏曹丕《又与吴质书》:"追思昔游,犹在心目,"

  性灵:内心世界,泛指精神、思想、情感等。见○九七【注解】。性情。唐元稹《有鸟》诗之二:"有鸟有鸟毛似鹤,行步虽迟性灵恶。"



一六七、注目自然 心朗气宽

  "樂意相關禽對語,生香不斷樹交花",此是無彼無此得真機。"野色更無山隔斷,天光常與水相連",此是徹上徹下得真意。吾人時時以此景象注之心目,何患心思不活潑,氣象不寬平!

  【译文】

  "快乐意境相互关连鸟禽相对交谈,散发香气连绵不断树木交互花蕊",这是没有彼此获得自然天机,。"原野景色更是没有山岳阻隔间断,天空光辉常常相与流水相互连接",这是贯通上下获得自然意趣。我们人类时常用这种情景现象灌注于心灵眼目,哪里还怕心情不开朗活泼,气度不宽宏大量呢!

  【注解】

  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引自宋石延年《七律金乡张氏园亭》:"亭馆连城敌谢家,四时园色斗明霞。窗迎西渭封侯竹,地接东陵隐士瓜。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纵游会约无留事,醉待参横月落斜。"乐意,快意,高兴。《庄子盗跖》:"夫见下贵者,所以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也。"相关,彼此关连,互相牵涉。晋陶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穫早稻》诗:"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鸟禽,飞鸟。宋苏舜钦《滞舟》诗:"曾无鸟禽乐,虚在人曹中。" 对语,交谈,对话。元萨都剌《夜泊钓台》诗:"山僧对语夜未央,不知风露满衣裳。"生香,散发香气。唐薛能《杏花》诗:"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楼。"不断,不绝,接连。宋楼锷《浣溪沙双桧堂》词:"夏半阳乌景最长,小池不断藕花香。"

  野色更無山隔斷,天光常與水相連:①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诗人造语用字,有著意道处,往往颇露风骨。如滕元发(宋1020~1090,原名甫,字达道。浙江东阳人,现东阳市吴宁街道滕〈陈〉宅街人。性豪爽,不拘小节。卒赠左银青光禄大夫,谥"章敏"。苏东坡为之撰《滕甫墓铭》。著有《孙威敏征南录》,收入《四库全书》。《宋史》卷三三二有传。)《月波楼诗》"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连"是也。只一"直"字,便是著力道处,不惟语稍峥嵘,兼亦近俗。何不云"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自与水相连"为微有蕴藉,然非知之者不足以语此。"②据宋蔡夢弼《草堂詩話》载橫浦張九成(1092-1159,年字子韶,其先开封人,徙居钱搪。自号横浦居士,亦称无垢居士。著有横浦集二十卷,《四库总目》及孟子传,并传于世。)《心傳錄卷上》曰:"讀子美‘野色更無山隔斷,天光直與水相通',已而嘆曰:‘子美此詩,非特為山光野色,凡悟一道理透徹處,往往境界皆如此也。'"又为杜甫诗,滕甫、杜甫,一字之误,张冠李戴也。野色,原野或郊野的景色。唐白居易《冀城北原作》诗:"野色何莽苍,秋声亦萧疏。"彻上彻下,彻:贯通。贯通上下。语本《二程遗书遗书一》:"夫彻上彻下,不过如此。"真意,自然的意趣。唐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诗:"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

  心思:心情。南朝宋鲍照《代东武吟》:"肌力尽鞍甲,心思歷凉温。"另见二二五【注解】

  气象:气度,气局。宋龚昱《乐庵语录》卷五:"如舜孳孳为善,想其气象必是箇温良恭顺底人。"

  【注05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二集倩》同文。无"吾人"后语。



一六八、心存未醒 情有犹醉

  鶴唳、雪月、霜天、想見屈大夫醒時之激烈;鷗眠、春風、暖日,會知陶處士醉里之風流。

  【译文】

  野鹤清唳、雪夜明月、严霜天空,想象而知屈原大夫觉醒时的激昂猛烈;沙鸥休眠、春天和风、和暖日光,领会而知陶潜处士醉梦里的风流洒脱。

  【注解】

  雪月:明月。前蜀贯休《苦吟》:"河薄星疏雪月孤,松枝清气入肌肤。"

  想见:推想而知。宋苏轼《书韩干牧马图》诗:"南山之下,汧渭之间,想见开元天宝年,八坊分屯隘秦川。"

  屈大夫:屈原,战国时楚人也,又名平,为楚之上大夫,故称。

  醒时:因屈原《渔父》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故此曰"醒时激烈"。

  陶处士:陶潜,本名渊明,字元亮,入宋后始改名潜。少好读书,兼谙玄佛。曾为州祭酒、参军,后任彭泽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解印去职,归隐田园,至死不仕。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醉里:因陶潜《饮酒二十首》序曰:"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後,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故此曰"醉里风流"。



一六九、黃鳥情多 白雲意懶

  黃鳥情多,常向夢中呼醉客;白雲意懶,偏來僻處媚幽人。

  【译文】

  黄鸟感情丰富,常常呼叫在睡梦中的醉酒客人;白云意趣懒散,偏偏来到僻静处媚悦幽隐人士。

  【注解】

  黄鸟:鸟名。有两说。《尔雅释鸟》:"皇,黄鸟。"郭璞注:"俗呼黄离留,亦名搏黍。"黄离留,即黄莺。郝懿行义疏:"按此即今之黄雀,其形如雀而黄,故名黄鸟,又名搏黍,非黄离留也。"三国魏曹植《三良》诗:"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赵幼文校注:"《诗经黄鸟篇》序:‘《黄鸟》,哀三良也。'"

  幽人:幽隐之人,隐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孔颖达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指幽居之士。宋苏轼《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注05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二集倩》同文。



一七○、目拘情旷 礼略意真

  棲遲蓬戶,耳目雖拘而神情自曠;結納山翁,儀文雖略而意念常真。

  【译文】

  栖息迟留蓬草门户,耳朵眼目虽然拘梗但神态表情自然旷逸;结交迎纳山间老翁,礼仪文饰虽然简略但意味念头常常真切。

  【注解】

  栖迟:游息。《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朱熹集传:"栖迟,游息也。"滞留。宋孔武仲《瓜步阻风》诗:"门前白浪如银山,江上狂风如怒虎。船痴艣硬不能拔,未免栖遅傍洲渚。"栖息,止息,寄居。唐韩愈《鸣雁行》:"天长地阔栖息稀,风霜酸苦稻粱微。"迟留,停留,逗留。唐韩愈《别知赋》:"倚郭郛而掩涕,空尽日以迟留。"

  蓬户:用蓬草编成的门户,指穷人居住的陋室。唐戴叔伦《新秋夜寄江右友人》诗:"遥夜独不寐,寂寥蓬户中。"

  拘:〈动〉本义拘留,拘禁。《说文》:"拘,止也。"束缚,限制。《后汉书王霸传》注:"拘,犹限也。"拘梗,阻梗,阻碍。《新唐书西域传上高昌》:"西域使者入贡,而主悉拘梗之。"

  神情:人面部的神态、表情。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神情玄定,处之弥泰。"

  自旷:自,自然。旷,旷逸,谓心胸开阔,性情超脱。《宋史隐逸传上李渎》:"﹝瀆﹞旷逸自居,恬智交养。"

  结纳:犹结交。见○七四【注解】。迎纳,欢迎和接纳。《洪秀全演义》第四二回:"温绍原见援兵已至,见敌兵追赶,恐援兵为人所乘,急开门迎纳陈升。"

  山翁:本意指晋山简,时人亦称山公。简字季伦,山涛幼子,性嗜酒,镇守襄阳,常游高阳池,饮辄大醉。后世诗词中或用为作者自况,或借称嗜酒的朋友。唐王维《汉江临泛》诗:"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此作"山间老翁"字面解。

  仪文:礼仪形式。唐张九龄《请行郊礼疏》:"圣朝典则,盛世仪文,亦云咸备,可谓无遗矣。"文饰,掩饰,遮盖,也指礼节仪式。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中》:"伪跡昭然,理难文饰。"

  意念:思虑,念头。南朝梁江淹《悼室人》诗之八:"意念每失乖,徒见四时亏。"



一七一、物见天心 时观妙道

  滿室清風滿幾月,坐中物物見天心;一溪流水一山雲,行處時時觀妙道。

  【译文】

  充满居室清凉的风洒满几案的月光,就坐其中各种物件显现上天心意;一泓涧溪流动的水盈满山谷的浮云,行进之处时时刻刻见到精妙道理。

  【注解】

  清风:清微的风,清凉的风。唐杜甫《四松》诗:"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

  几:〈名〉本义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说文》:"几,坐所以凭也。"后专指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它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小桌子。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几案,桌子,案桌。宋文同《和仲蒙夏日即事》诗:"簿领初休几桉清,西轩移枕卧前楹。"

  坐中:座席之中。《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项羽既饗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此处"坐"作动词"就坐"解。

  物物:各种物品,各样事物。金元好问《杂著》之一:"万期流转不须臾,物物观来定有无。"

  天心:天意。《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本性,本心。元张宇《感怀》诗:"世路羊肠剧险艰,天心应厌著儒冠。"

  一溪:一,〈形〉全,满。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洞庭一湖。"一泓,清水一片或一道。唐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溪,〈名〉山间不与外界相通的小河沟。《说文》:"嵠,山渎无所通者。"涧溪,山涧溪流。宋王安石《芝阁记》:"以上至不测之高,下至涧溪壑谷,分崩裂絶,幽穷隐伏,人迹之所不通,往往求焉。"盈满,布满,充满。明王鏊《震泽长语象纬》:"气变温为热,万物茂盛,阳气盈满天地之间。"

  流水:流动的水,活水。《诗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行处:随处,到处。唐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走过的地方。前蜀韦庄《叹落花》诗:"西子去时遗笑靨,谢娥行处落金鈿。"

  时时:常常。见○○八【注解】

  妙道:至道,精妙的道理。宋陆游《感怀》诗:"妙道本自得,至言初不烦。"



一七二、穷富无异 金瓦何殊

  炮鳳烹龍,放箸時與齑鹽無異;懸金佩玉,成灰處共瓦礫何殊?

  【译文】

  炮炙凤烹煮龙,放下筷子的时候与酸菜和盐没有差异;悬挂金佩戴玉,成为灰烬的时候同碎的砖瓦有何特殊?

  【注解】

  炮凤烹龙:烹:煮;炮:烧。形容菜肴极为丰盛、珍奇。语本唐李贺《将进酒》诗:"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屏绣幕围香风。"炮炙,烘烤,烧烤。唐李白《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诗:"一扫四野空,喧呼鞍马前,归来献所获,炮炙宜霜天。"

  齑:〈名〉捣碎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儿。唐韩愈《送穷文》:"太学四年,朝齑暮盐。"齑盐,酸菜和盐,借指贫穷。

  悬金佩玉:悬金,本意悬赏。唐刘知几《史通忤时》:"切以纲维不举而督课徒勤,虽威以刺骨之刑,勗以悬金之赏,终不可也。"此作"悬挂金饰"字面解,佩玉,佩挂玉饰。宋张元干《沁园春梦与道人对歌》词:"任紆朱拖紫,围金珮玉,青钱流地,白璧如坻。"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比喻无价值的东西,形容荒废颓败的景象。唐皮日休《南阳》诗:"废路塌平残瓦砾,破坟耕出烂图书。"



一七三、了无为法,身心晏如。

  "掃地白雲來",才著工夫便起障。"鑿池明月入",能空境界自生明。

  【译文】

  "打扫地面白色的云到来",刚刚下点工夫马上产生魔障。"开凿池塘明朗月亮映人",能够空明境界自然产生明朗。

  【注解】

  无为法:佛教语,指离生灭因缘造作、永恒不变的法性真理。《四十二章经》:"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同"无为法"相对即"有为法",谓因缘所生、无常变幻的现象世界。《金刚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宋朱熹《久雨斋居诵经》诗:"门掩竹林出,禽鸣春雨餘。了此无为法,身心同晏如。"晏如,安定,安宁,恬适。三国魏嵇康《幽愤诗》:"与世无营,神气晏如。"

  白云:白色的云。 唐苏颋 《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喻思亲。《旧唐书狄仁杰传》:"其亲在河阳别业, 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佇立久之,云移乃行。"

  障:〈名〉古时边塞上险要处用以防捍寇盗而另筑的小城。《苍颉篇》:"障,小城也。"魔障,佛教语,为梵文的音义双译词。修身的障碍。泛指成事的障碍、磨难。宋董嗣杲《近苦多故坐病乏药》诗:"魔障在前无妄想,飢寒随处肯言贫。"

  凿池:开凿池塘。宋辛弃疾《南歌子新开池戏作》:"散发披襟处,浮瓜沈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画栋频摇动,红葵尽倒开。斗匀红粉照香腮。有个人人,把做镜儿猜。"

  空:〈形〉空虚,内无所有。引申为空虚处,空档。《广韵》:"空,空虚。"空明,空旷澄澈。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七四、造化弄人 人定胜天

  造化喚作小兒,切莫受渠戲弄;天地丸為大塊,須要任我爐錘。

  【译文】

  命运叫做小孩子,千万不要遭受他的戏耍捉弄;天地是大块弹丸,需要任凭我们精心铸造锤炼。

  【注解】

  人定胜天:人定:人谋。典出《逸周书文传》:"兵强胜人,人强胜天。"

  造化小儿:造化:指命运;小儿:小子,轻蔑的称呼。这是对于命运的一种风趣说法。语本《新唐书杜审言传》:"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如何。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有:"造化小儿无定据,翻来覆去,倒横直竪,眼见都如许。"的精妙注脚。唤作,叫做,称做。宋杨万里《听雨》诗:"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

  渠:〈代〉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渠会永无缘。"

  大块:大自然,大地。《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称也。"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炉锤:犹锤炼。宋苏轼《次韵孙莘老见赠时》:"炉鎚一手赋形殊,造物无心敢忘渠。"



一七五、白骨冷寂 清溪闲逸

  想到白骨黃泉,壯士之肝腸自冷;坐老清溪碧嶂,俗流之胸次亦閑。

  【译文】

  想象到头一片灰白尸骨苍黄九泉,豪壮勇士的忠肝刚肠自然冷落;因为经常面对清澈溪流碧绿山嶂,庸俗之辈的胸襟心怀也会闲逸。

  【注解】

  白骨黄泉:白骨,尸骨,枯骨。唐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阴间。唐王建《寒食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苍黄,青色和黄色。元许谦《冯公岭》诗:"寒松荒草间苍黄,照眼峥嶸三十里。"引申为苍凉。唐于逖《野外作》诗:"穷郊日萧索,生意已苍黄。"九泉,犹黄泉,指人死后的葬处。唐崔珏《哭李商隐》诗:"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宋苏轼《送李公恕赴阙》诗:"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絛。"

  肝肠:比喻内心。 见○七二【注解】。忠肝,指忠义之心。《宋史儒林传八王应麟》:"帝御集英殿策士,召应麟覆考。考第既上,帝欲易第七卷置其首。应麟读之,乃顿首曰:‘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士贺。'遂以第七卷为首选。及唱名,乃文天祥也。"刚肠,指刚直的气质。唐白居易《哭孔戡》诗:"平生刚肠内,直气归其间。"

  坐老:坐,〈动〉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说文》:"坐,止也。"<连>因为,由于。唐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老,〈形〉本义年老,衰老,五十至七十岁的高龄。《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状态在一段较长时间里一直持续不断发生或时常重复出现,有"经常"、"时常"的意思。如:你老说这样的话,有意思吗?很久,如:老没见你啊。坐老,即"因为经常"。

  清溪碧嶂:清溪,清澈的溪流。碧嶂,青绿色如屏障的山峰。宋范成大《致爽阁》诗:"碧嶂横陈似断鼇,画阑相对两雄豪。"山嶂,状如屏风的山。唐王昌龄《从军行》之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南山北总是烽。"

  俗流:指庸俗之辈。唐韩愈《荐士》诗:"俗流知者谁,指注竞嘲慠。"

  胸次:胸间,亦指胸怀。宋黄庭坚《题高君正适轩》诗:"豁然开胸次,风至独披襟。"



一七六、量力而行 顺其自然

  夜眠八尺,日啖二升,何須百般計較;書讀五車,才分八斗,未聞一日清閑。

  【译文】

  夜晚横卧八尺长,白日啖食二升粮,何必需要百般计算较真;书籍阅读五车多,才能天分八斗量,未曾听闻一日清静闲暇。

  【注解】

  眠:〈动〉本义闭上眼睛。《玉篇》:"眠,寐也。"横卧,平放。司空图《诗品》:"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啖:〈动〉本义吃,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说文》:"啖,噍啖也。"《广雅》:"啖,食也。"宋苏轼《食荔枝二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啖食,吃;,吞食。唐李白《古风》之一:"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五车:即"五车书"。语本《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用以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宋辛弃疾《满江红呈茂中》词:"算胸中,除却五车书,都无物。"亦省作"五车"。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二:"两説穷舌端,五车摧笔锋。"

  才分:才能,天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才分不同,思绪各异。"

  八斗:即"八斗才"。旧时比喻高才。典出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 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唐李商隐《可叹》诗:"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亦省作"八斗"。 唐赵嘏《广陵答崔琛》诗:"八斗已自传姓字,一枝何足计行藏。"

  清闲:摆脱工作或精神集中的状态或事实,清静悠闲。引申指暇时。唐寒山 《诗》之二九四:"腾腾且安乐,悠悠自清閒。"



一七七、心事宜明 才华须韫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译文】

  有才德人的心事,像青天白日,不可以使人不能知道;有才德人的才华,像玉裹珠藏,不可以让人容易知道。

  【注解】

  心事:心中所思念或期望的事。唐刘皂《长门怨》诗之三:"旁人未必知心事,一面残妆空泪痕。"

  天青日白:也即青天白日,指大白天。比喻明显的事情或高洁的品德。唐韩愈《与崔群书》:"青天白日,奴隶亦知其清明。"喻政治清明。宋陈亮《谢罗尚书启》:"内韜骏发之才,蔚负老成之望。青天白日,有是清明;霽月光风,终然洒落。"

  才华:指表露于外的才能,多指文才。《北齐书崔瞻传》:"崔瞻文词之美,实有可称,但举世重其风流,所以才华见没。"

  玉韫珠藏:韫,<动>蕴葳,包含。《广雅》:"韫,裹也。"珍藏的意思。《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而沽诸。"陆机《文赋》中:说"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

  【评语】

  "胸怀坦荡"是做人的原则之一,"才华须藏"则是处世的原则,人生在世必须面对各种现实问题。人是生而平等的,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在一个公平、安定、民主的社会,人们才可能以诚待人,才能避免尔虞我诈,进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安定的社会,而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才华。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假如锋芒毕露炫耀才能,不仅会招致旁人的忌恨,并且会使自己被认为是轻浮或恃才自傲。在现代社会,讲究自由平等,在才学方面自然也不例外,一个真正平等的社会,就是要为每个人发挥自己才干提供机会,假如每个人都使自己的才干深藏不露,那不仅会使他个人有空怀才学的悲哀,而且也是国家社会的一大损失。在现实社会中,发挥才干和把握时机关系很大。在一个充满猜忌的环境中,就必须牢记因才招忌的教训。历史上权臣、小人运用权力杀死才干比自己富的人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这种情况之下就要暂时明哲保身玉韫珠藏。这不是就此永远消极颓废,而是等待时机来临。所谓"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现",有时隐藏自己也是一种竞争的方式,避免"枪打出头鸟"不一定都是消极的。同时,"玉韫珍藏"也表现出一种深思熟虑,不轻言浮议,而鸣则惊人的方式。君子的才华是高于一切的,君子的人格是非常伟大的,君子所想所做的如天那样青,日那样白,没有一丝乌云,没有凹面,没有内底,可谓光明透彻,全无瑕疵。小人则不然,小人平日闲居,专做坏事,等到看见君子,就遮遮盖盖,隐藏他的坏处,显扬他的假善;岂知别人看他,清楚得知见俯肺,他那样做法又有何益,也就是说,里面的诚实,没有不表现到外面来的。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虽是一人独处,也要像有十只眼睛注视著自家,十只手指点著自家那样,这样严密监督,自然不会作恶了。君子就是那样,严密的注意自己的缺点,有则改正,此心如日之光,如月之明。山川之水,越浅越起波浪,但水底深处反而越为澄清。这表示小才小智的人比较容易轻佻浮薄,君子则处处保藏,大智若愚。这就是君子与人的区别。



一七八、良药苦口 忠言逆耳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译文】

  耳中经常听到不顺耳的言语,心里经常有点不顺心的事情,才是增进道德修养品行的磨刀石。如果句句话好听,每件事称心,那就把自己这一生埋葬在毒药中了!

  【注解】

  逆耳:刺耳,使人听了不高兴的话,《孔子》中有"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

  拂心:不顺心,违逆其心意。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洁操履之拘苦者,所以全拔萃之业;纳拂心之至言者,所以无易方之惑也。"

  进德:犹言增进道德。晋潘岳《闲居赋》序:"是以资忠履信以进德,脩辞立诚以居业。"

  修行:修养德行。《庄子大宗师》:"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 成玄英疏:"彼二人情事难识,修己德行,无有礼仪,而忘外形骸。"

  砥石:是一种磨石,此处当磨练、教训解。《资治通鉴汉成帝永始三年》:"故爵禄束帛者,天下之砥石,高祖所以厉世摩钝也。"

  言言:句句。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二:"白乐天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

  悦耳:动听,好听。汉枚乘《七发》:"练色娱目,流声悦耳。"

  事事:每事。《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孔传:"事事,非一事。"犹件件,样样。《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

  快心:称心,谓感到满足或畅快。亦指使感到满足或畅快。明徐渭《梅赋》:"斯风格之雅幽,而韵调之殊异,亦足快心畅神。"

  鸩毒:鸩,是一种有毒的鸟,其羽毛有剧毒,泡入酒中可制成毒药,成为古时候所谓的鸩酒,人喝了酒后立即死亡。毒酒,毒药。《左传闵公元年》:"宴安鴆毒,不可怀也。"孔颖达疏:"宴安自逸,若鴆毒之药,不可怀恋也。"

  【评语】

  《孔子家语》中有"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这句话人们常说,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忠言往往就是逆耳的语言,最有价值。假如一个人听忠实良言感到厌倦逆耳,不仅完全辜负了人家劝戒的美意,关键是难以反省自己言行的缺点,进而敦品励行改邪归正,也就难以督促自己保持良好品德。听见逆耳的忠言绝对不可气恼,而人家一夸奖就得意洋洋,那你的生活就显得轻浮,在无形中会削弱自己发奋上进的精神,最容易沉湎在自我陶醉的深渊中。如此就等于自浸于毒酒中而毁掉自己的前程,即使活着也等于丧失了生存的意义。人生不如意事常居八九,这就是说人生在世要经常接受各种横逆和痛苦的考验,必须经过几番艰苦的奋斗才能走上康庄大道。一生都想称心如意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可惜的是一些肤浅之辈,一听逆耳忠言就拂袖而去,一遇不顺利就怨天尤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然会有各种困难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这么个道理说明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先要敢于磨练自己的品格,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勇于克服种种困难才行。因此,听逆耳的话不要不平,处逆境也不必埋怨,因为逆境可以鼓励我们向上的精神。俗言:"天无绝人之路。"我们自以为已走到末路,但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靠我们去创造,就没有行不通的事。"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前人经验之谈,我们应深信不疑。相反的,假如人家拼命奉承我,一味夸奖我,耳里听的是爽快的话,生活也过得放逸恣纵,自己以为满足,认为一切享受我都有了,于是洋洋得意,不可一世。在君子的眼中看来,这样的人已经沉坠于不拔的深渊中了。这等于自己投入了毒药,要毁掉自己的生命,就算活着,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一七九、和气致祥 喜神多瑞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译文】

  狂风暴雨中,飞禽走兽忧伤悲戚惶惶不安:风和日丽里,花草树木繁华茂盛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可以一日没有祥和之气,人世间不可以一日没有喜庆之神。

  【注解】

  疾风:急剧而猛烈的风。语出《礼记玉藻》:"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

  怒雨:即瞋怒雨。雷暴雨的别名。清厉荃《事物异名录乾象雨》:"雨兴,雷电霹靂,是瞋怒雨。"

  禽鸟:禽〈名〉,本义走兽总名。《说文》:"禽,走兽总名。" 鸟 <名>,本义飞禽总名。《说文》:"鸟,长尾禽总名也。象形。"禽鸟,鸟兽的通称。或单指鸟类。南朝宋鲍照《游思赋》:"虽燕越之异心,在禽鸟而同戚。"

  戚戚:忧愁而惶惶不安。《论语》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另见一○四【注解】

  霁月光风:指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用以比喻人的品格高尚﹐胸襟开阔。宋陈亮《谢罗尚书启》:"霁月光风,终然洒落。"

  欣欣:草木茂盛貌。宋司马光《小诗招僚友晚游后园》之二:"麦田小雨陇微青,草树欣欣照晓晴。"另见○五九【注解】

  和气: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引申指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 《朱子语类》卷一○六:"自古救荒只有两説:第一是感召和气,以致丰穰;其次只有储蓄之计。"

  喜神:喜气洋洋的神态,泛指物体的形貌。宋宋伯仁 《〈梅花喜神谱〉序》:"其实,写梅之喜神,可如牡丹、竹、菊,有谱则可谓之谱,今非其谱也。"迷信指吉祥之神。《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出门迈鞍子、过火盆、送喜神、避太岁,便出了那座游廊屏门。"

  【评语】

  世间的万事万物常随我们的心理状况而转移变化。当我们怒气冲天时,看一切事物都觉得可恨可憎;当我们悲伤感叹时,看一切事物都觉得可悲可泣:当我们喜笑颜开时,看万事万物都觉得可喜可乐,所以杜甫《春望》诗中才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体验。假如一个人终日愁眉苦脸,跟周围环境中的人怒目相向,这种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可言?用现在的说法这叫"移情",即把自己的主观情感移之于周围的人和事。人世间喜、怒、哀、乐,全是反映自己心绪的一面镜子;以不平的心观看事物,一切呈现出忧怒懊恼;反之以喜欢的心情接待事物,不讲不平之语,不发脾气,那就不会被社会其他人嫌忌排斥,一切就呈现快乐欢喜。俗语说:"知足常乐,和气得福。"这话实在不假,不可以整天愁眉苦脸混日子,要满怀喜心,生活才有意义。所以一个人经常保持开朗的心情,乐观的态度,豁达的心胸是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基础。悲观促使人丧失心志,暴戾容易招来意外之祸,怨天忧人会变得孤独。只有肯乐观奋斗的人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心胸坦荡,做事必然光明磊落;乐观开朗,做事必然条理分明;而思想偏激,做事必然不合义理,悲观失意,做事必然横逆曲折。可见世事的通与不通有时完全存于一念之间,立身首先要在涵养上多下功夫。人们喜欢风和日丽的春景。同样,人们也喜欢平和快乐的人生。一个人保持一种健康、豁达、安然的心态,那么他周围的世界就是一个欢快美丽的世界。



一八○、真味是淡 至人是常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译文】

  浓烈肥美辛辣甘甜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只是清淡;神妙奇特卓越优异不是至高的完人。至高的完人来只是常人。

  【注解】

  醲肥辛甘:醲,〈形〉酒醋味厚。明刘基《卖柑者言》:"醉醇醲而饫肥鲜者。"通"浓"。浓烈,浓厚。肥,本义脂肪多。《说文》:"肥,多肉也。"肥美,肥壮的,丰满的。《淮南子主术篇》中说:"肥醲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于口者,则明主弗甘也。"辛:本义大罪。《说文》:"辛,大罪也。"段注:"辛痛泣出,罪人之象。凡辠(罪)、宰、辜、辭皆从辛者由此。"葱蒜等带刺激性的蔬菜。《声类》:"江南曰辣,中国曰辛。"《五辛菜》:"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形〉辣味。《楚辞招魂》:"大苦咸酸,辛甘行些。"注:"谓椒姜也。"甘〈形〉,本义味美。《说文》:"甘,美也。"甜。《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北又有甘水。"〈名〉美味的食品。《孟子梁惠王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真味:指味道纯正的食品。宋朱熹《乳饼》诗:"清朝荐疎盘,乳鉢有真味。"喻美妙可口的味道,人的自然本性。

  神奇卓异:神奇,神妙奇特。《庄子知北游》:"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后化为神奇,神奇后化为臭腐。"成玄英疏:"故情之所美者,则谓为神妙奇特。"卓异,突出,出众。《汉书宣帝纪》:"恩惠卓异,厥功茂焉。"

  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见○七九【注解】

  【评语】

  人们往往忽视平凡,不重视常见的东西,像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固然都是极端美味可口的佳肴,但时间久了会觉得厌一而难以下咽;只有那些味道平凡的粗茶淡饭,才是最益于身体的美味佳肴,在一生之中吃上几十年也不觉得腻。这只是就怎样做人打了个比方。生活中,有的人往往仗恃自己才学出众而洋洋得意,盛气凌人。其实这种人并不是能博得人们景仰的理想人物。因为一个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都是在平凡中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平凡中来实践自己伟大的人生理想,在不骄不馁中修养自己的品德,这种人总有一天能达到理想境界,这才是我们所应该崇拜的理想中的伟人,才有资格垂范千古作大众的楷模。例如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他对众生说法绝不用玄虚的高深道理迷惑民众,而是用简明切实的教义来普渡众生,在当时苦难的民众中探寻一种美好的理想。和他同时代的孔子,历经磨难,他的理想在当时虽然没有得到呼应,却在身后发扬光大。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就是说不论如何伟大的人物都要从平凡中做起。一个人绝俗超凡可以视为一种人生态度,有卓越的才华也是好事,但作为一个伟人,要一贯地、多方面地要求自己,要把自己的美好追求置身于社会,置身于民众,脚踏实地,而不是标新立异,追求一时的轰动。只有在平凡之中才能保留人的纯真本性,进而在平凡中显出英雄本色,完全体现人情世态发挥人性的光辉。



一八一、静中观心 真妄毕见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译文】

  夜深人静之时独自静坐观察心性,方才感觉到妄见穷尽而真心流露,每当此时从中得到很多枢机旨趣,既然感觉真心显现而妄念难逃脱,又从中感觉到极大的惭愧和忸恨。

  【注解】

  观心:观察心性。佛教以心为万法的主体,无一事在心外,故观心即能究明一切事(现象)理(本体)。《十不二门指要钞》上:"盖一切教行,皆以观心为要。"据《辞海》注:"观察心性如何谓之观心。"此处当自我反省解。

  妄穷而真独露:妄,〈副〉本义胡乱。《说文》:"妄,乱也。"〈形〉虚妄,极不真实。《广韵》:"妄,虚妄。"佛教认为一切皆非实有,肯定存在都是妄见,和"真如"相对。(真如,佛教语,谓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与实相﹑法界等同义。)穷〈形〉,本义穷尽,完结。《说文》:"穷,极也。"贫穷,缺乏衣食钱财。《广雅》:"穷,贫也。"真,〈名〉本义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旧时所谓仙人。《说文》:"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本性,本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亦为佛教观念,与"妄"相对。《老子》:"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真境,脱离妄见所达到的涅般境界。此处是比喻人应排除杂念。

  机趣:机,事物的关键,枢纽。《资治通鉴》:"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枢机,枢与机。比喻事物的关键部分。《易繫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王弼注:"枢机,制动之主。"孔颖达疏:"枢谓户枢,机谓弩牙。"趣,〈形〉本义急,赶快。《说文》:"趣,疾也。"《史记》:"若不趣降汉, 汉今虏若,若非 汉敌也。"〈名〉旨趣,意思。《庄子齐物论》:"趣舍不同。"旨趣,宗旨,大意。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二》:"孔子既殁,后世诸子各著篇章,欲崇广道艺,成一家之説,旨趣不同,故分为九家。"

  惭忸:惭愧,不好意思。唐白居易《春寒》诗:"省躬念前哲,醉饱多惭忸。",忸恨,愧恨。前蜀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忸恨山思板,怀归海欲航。"

  【评语】

  白天不停活动,静不下来。到了夜晚,四邻无人,万籁俱寂,没有半点声音的时候,独坐孤灯下,把自己的心深深按下来看。这时,时常在骚动的心一下子静下来,就可发掘那心灵之泉。恰如浊污的桶水,如把它搅动,那水是绝不会澄清的,但如把它放静,过些时候,浊污自然就渐渐沉底。孟子说:"夜气存养。"夜气是深夜的气,彼时外界接触少,本心亦即真心就慢慢显露,这是一种修养的工夫,夜深人静,独坐观心!既消除了外物妄心,就现出真来。真与妄是相对的。《大乘起信论》详细说明真是真如,所谓"真如"是我心的本体,这真实如常的心的本体,叫做"本觉"。本觉是说,本来自性清净,从本来就觉,无一点昙心的本体。我们如持备(守备)我心的本体,就得到了寂乐。反之,心忽然现出昙(密布的云气)来,动起了你我的差别,那就是你不好我好、你可爱他可憎的迷妄、烦恼,把真如的我心抛弃了。此一失真便现出妄,而妄到极就现出真,是循环的人生!《大乘起信论》把顺序分明记得十分详细,其中比喻:真如本觉,光明如镜,澄清似水,因被无明烦恼的风吹动,才起了微波,这波又被吹成大波,大波再经吹袭波波相逐,而成狂澜怒涛。这是说我们的心向迷的顺序而行,无明动真如,然后生妄心,妄心无明相应而生妄境界。又如夜行的人,因赶夜路跑得很快,也就不觉得什么。如果心中起了一点寂寞凄凉,这气氛就会引起恐怖。恐怖一起,鬼怪精灵随之而至,就吓得逃无可逃了,以后再一看,才知那根本不是什么幽灵,而是枯尾花。这样知道了以后就能表露出真来,这叫做"始觉"。这始觉中最初是凡夫觉得"这不是幽灵而是枯尾花"。想是这样想,还担心会跳出其他的幽灵来,其实幽灵是不会出现的,心里这样想,就觉得又进了一段了,这叫做"相似觉"。残留恐怖的心,变而为无,就开了另一种的觉,叫"随分觉"。但是还有残留"凄凉"恐怖的心,说不知幽灵会否出来,从此说不定又成了迷。直到无这凄凉的心如同开始夜行时什么也不觉得一样,这叫"始觉",与"本觉"成为一体这叫做"究竟觉",即始本不二。这样,妄尽归于始,一点也无翳(昙)。如对明镜,花映出花,鸟映出鸟,心的反映亦复如是不被昙遮,就能大开境地运用自在,这是说得到"大机趣",但要行到这地步是很难的事。本心虽已现出,但妄想难去,这就是"既觉真现而妄难逃"。佛教说的妄想分做两种,叫做"见惑"、"思惑"。见惑是知识上的惑,即是理。饮酒是恶事,谁都知道,但偏有些醉鬼不知,或实在头脑愚拙的人也不知,这是见惑。譬如知道了喝酒不好,要"停止"或"不停止"?感情上难以决断,这叫做思惑。人生如梦,思惑难断。佛言:"见惑顿断如破石","思惑如同斩断藕丝"。藕丝极细,不易切断。真现而觉妄难逃,有大惭忸是知耻,就是感到很大的耻辱。为什么要露出本心?是要现出自己本心而有耻的气氛,这知耻才是人间向上的第一步。世上人虽为恶不知是恶,虽知罪还要犯罪,没有想到自己"啊!做恶了!"那未免太可怜。能自知罪恶而警醒的,才是非常。《遗教经》中说:"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耻是诸饰中最好的饰物。在此不能不想到的是,此耻心从何而起?应知心是真知本体,悟的当体,心应当如同镜的光明。但光明的东西常被阴翳遮上,这是要留心的事。"水若无波则自定,镜未被翳则自明。"故心不可不清,去其混污自必现出清来。外界的诱惑是翳,内心的妄想是锖,去其翳、除其锖,就现出本心了。"啊!作恶啦!不该如此做的!"这样的惭耻人,实是晶莹绮丽的本心,大机趣的自在境涯。以种种来直指其本心,终得大惭忸,得此大惭忸,如梦醒觉真,悟何者为是,何者不是,欲望不能束缚,烦恼袪除,心情自然就喜悦不胜了。古人讲求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里讲真心、妄心,那么,妄心和真心是何所指呢?所谓真心,就如同空中明月,光辉皎洁,没一点乌云遮掩。所谓妄心,就如同遮掩明月的乌云。然而妄心和真心的关系并不是像乌云和明月的关系,因为真妄一体,互不分离,譬如深渊之水澄清如镜,包罗万象无不印映,这就是真心出现之时。反之大海中欣起的汹涛骇浪,可翻覆巨大的船舶,这就是妄心出现之时,以此比喻圣人之心经常静如止水,凡夫之心对外界事物易起妄念,以致丧失纯洁之心。离开真心就无妄心,这恰如离开水就无波浪可言。现实生活中,还是多些心静,少些欲念,多些掸意,少些喧嚣争斗好,这样利于自我反省,修身养性。所谓"静中观心,真妄毕见"的现实意义即此。古人所说"无明之实性即佛性",就说明了此中道理。



一八二、快意回首 拂心莫停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译文】

  恩宠里历来产生祸害,所以得意时必须早早回头;挫败后或许成就功业,因此失意处莫要随便放弃。

  【注解】

  恩:本义恩惠。《说文》:"恩,惠也。" 恩惠,谓他人给予的好处、照顾。《文子自然》:"去恩惠,舍圣智,外贤能,废仁义,灭事故,弃佞辩,禁姦伪,则贤不肖者齐於道矣。"

  由来:自始以来;历来。《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另见○五一【注解】

  快意:心情舒畅,称心如意,得意。见一二六【注解】

  回首:回头,回头看。汉司马相如《封禅文》:"昆虫闓懌,回首面内。"

  拂心:违逆其心意。见一七八【注解】。此处作失意解。

  放手:放弃,丢掉。《红楼梦》第四六回:"这个大老爷,真真太下作了!略平头正脸的,他就不能放手了。"

  【评语】

  得意时早回头,失败时别灰心,这是人们根据长期生活积累而得到的经验之谈。尤其是第一句话,其政治含义很深。在封建社会,有"功成身退"的说法,古语有"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朱子也说"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都说明了"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张良、范蠡等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常让后人感叹称赏,给我们留下很多作人做事的借鉴。而李斯为秦国建大功却身亡,发出"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出"的哀鸣,正说明俗语说:"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的道理,因为权力最能腐化人心,而人们由于贪恋名利,往往会招致身败名裂的悲剧下场,韩信就是由于贪恋权位而招来杀身之锅,西汉的吴王刘濞等所发动的"七国之乱",就是由于妄贪更大的权位和名利,才使七国之王个个惨遭灭门之祸。而从做人角度看,得意时更要谨慎,不骄不躁。至于后一句话其生活意义更明显,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个人不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受了挫折不会气馁。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精神向前勇猛迈进,然后才能到达真正成功之域。所以不要因为挫折就中止努力,这样的话任何事也不会成就。应当鼓足勇气,对于所做的事,不论怎样不遂心也不放松、不罢手,抱定了恒心毅力去做,必定能收非常美满的效果。也就是说,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奋斗,才能得到伟大的成功!



一八三、澹泊明志 肥甘丧节

  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

  【译文】

  满足粗茶淡饭的人,多半像冰玉般清澈纯洁;追求华服美食的人,甘愿像奴婢般卑躬屈膝。因为志向以恬淡寡欲而显明,而节操都从物质享受中丧失殆尽。

  【注解】

  藜口苋肠:藜,《说文》:"藜,藜草也。"藜科,茎直立,叶子菱状卵形,边缘有齿牙,下面被粉状物,花黄绿色,嫩叶可食,全草可供药用,老茎可做拐杖。苋,〈名〉苋属植物的泛称,属英科一年生草生植物,叶和茎常作蔬菜食用。藜苋,藜和苋。泛指贫者所食之粗劣菜蔬。唐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三年国子师,肠肚习藜莧。"藜口苋肠,吃粗茶淡饭,指平民百姓。

  冰清玉洁:像冰一样清明,玉一样纯洁。比喻人品高尚、纯洁,做事光明磊落。 三国魏植《光禄大夫荀侯诔》:"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褻。"

  衮衣玉食:衮衣,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绘有卷龙的礼服。《逸周书世俘》:"壬子,王服衮衣,矢琰格庙。"《诗豳风九罭》:"我覯之子,衮衣绣裳。"毛传:"衮衣,卷龙也。"陆德明释文:"天子画升龙於衣上,公但画降龙。"此处比喻华服。玉食,美食。《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孔传:"言惟君得专威福,为美食。"此处是形容山珍海味等美食,衮衣玉食是华服美食的意思。

  婢膝奴颜:也作奴颜婢膝,奴和婢都是古代的罪人,没有自由和独立人格,后比喻自甘堕落而没骨气的人,形容卑躬屈膝谄媚奉承的奴才相。清钮琇《觚剩续编简公雪冤》:"他日侥幸立朝,则婢膝奴颜,汝必安为之矣。"

  盖:文言虚词。<连>因为,由于。诸葛亮《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澹泊:甘于寂寞清静无为的生活境界,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汉书叙传上》:"若夫严子者,絶圣弃智,修生保真,清虚澹泊,归之自然。"

  肥甘:肥美甘甜的食物,喻物质享受。《孟子梁惠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评语】

  凡是贪图物质享受的人,他们的物质生活就容易陷于糜烂,精神生活空虚不堪,当然也不会有高尚的品德,因此他们为了能得到更高一层的享受,就会不惜用任何手段去钻营名利,甚至摆出一副卑躬屈膝的态度也在所不惜,人格丧失殆尽。结合我们现实社会上那些贪脏枉法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的人,他们的犯罪动机大多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追求夸华而致。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有追求较好物质生活的权利,较好的物质生活是追求较高精神需求的基础,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通过劳动致富才是光荣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只讲物欲要求的生活是不完全的,层次较低;没有充实精神生活的物欲要求是空虚的。雷锋曾说过: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说明人要有理想,有追求;不能以贪图享受,满足物欲作为最大需求,不能玩物丧志,成为社会的寄生虫。对于藜苋粗食生活而能满足的,就绝不抱一点野心,其心如冰之清,如玉之洁。和这相反的,以美食来充腹的富豪人家,就甘愿以奴颜卑膝,来博取其所求的荣华名利。这样可看出做人若没有名利的心,就没有向人低头的必要,其志操是澹泊洁清不著一尘,坚志而不渝的。相反的,求华衣美食欲念旺盛的人,就会使弄手段来获得他的要求,而不自觉其态度卑鄙。心一卑鄙就失去了丈夫的气节,皆因"肥美甘食"而丧失!所以说,粗食者志坚,华美者心卑。



一八四、心地放宽 身死恩垂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

  【译文】

  眼面前的心田境地要放得宽厚,使他人没有不平的感叹;身死后的恩惠德泽要流得长远,使别人有不穷尽的思念。

  【注解】

  面前:面对着的地方。见○四二【注解】。即眼面前。跟前,目前。《二刻拍案惊奇》卷十:"莫姥心里也有些疑心,不在眼面前了,又没人敢提起,也只索罢了。"

  田地:耕种用的土地。唐元稹《景申秋》诗之六:"经雨篱落坏,入秋田地荒。"此处作心田境地解。心田佛教语。即心。谓心藏善恶种子,随缘滋长,如田地生长五谷荑稗,故称。唐白居易《狂吟七言十四韵》:"性海澄渟平少浪,心田洒扫净无尘。"境地犹境界。巴金《灭亡》第十章:"只要达到爱的境地,你底心自然也就宽大了,也不会再感到悲哀了。"

  不平之叹:不平,愤慨,不满。《楚辞九辩》:"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对事情有不平之感时所发出的怨言。

  身后:死后。唐元稹《三遣悲怀》诗之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皆到眼前来。"

  惠泽:恩惠、德泽。见一二三【注解】

  不匮之思:匮,缺乏、空、穷尽,比喻永恒的恩泽。据《诗经大雅》篇:"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评语】

  佛教把人生分为过去、现在、未来。因此,面前就是讲‘现在'的事,田地也就是佛书里所说的‘心地',意思是说人的心实在是能作出种种烦恼的土地。人生于世,如幻如梦,如白驹过隙,如过眼烟云。那么,人生在世究竟该怎样做人从古至今是人们争论的一个话题。是"争一世而不争一时",还是"争一时也要争千秋",是只顾个人私利不管他人"瓦上霜"或损人利己,还是为社会,为人类做有益的事,做些贡献?这实际上是两种世界观的较量。生活中,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凡事都跟人斤斤计较,如此必然招致他人的不满。人在世时宽以待人,善以待人,无论善人、恶人、贤者、愚者,或长幼,或内外,都得无差别心,悉是包容,多做好事,遗爱人间必为后人怀念,所谓"人死留名,豹死留皮","而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爱心永在,善举永存。而恩泽要遗惠长远,则应该多做著书立说、修桥建校之类能长久在人心和社会上长久留存的善举。只有为别人多想,心底无私,眼界才会广阔,胸怀才能宽厚。



一八五、路留一步 味让三分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乐法。

  【译文】

  道路山径狭窄的地方,余留一步给别人行走;滋养味道浓美的食物,减少三分让别人品尝。这是涉历世事一个极其快乐的方法。

  【注解】

  路径:道路。《老残游记》第八回:"石头路径,冰雪一冻,异常的滑。"在此只作字面解释,路,〈名〉本义道路。《说文》:"路,道也。" 径,<名>本义步行小路。《说文》:"径,步道也。"

  滋味:味道。《管子戒》:"滋味动静,生之养也;好恶喜怒哀乐,生之变也。"引申指苦乐感受。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

  【评语】

  并不是一切情况下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比如有时走山边小路不能两人同时通过,如果争先恐后就有坠入深圳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之下自己要先停住脚步,让他人过去才算有礼貌,也最安全的作人态度。自个在吃美酒佳看时,不可以总是一个人独享,要想想周围还有许多不如自己的人,否则人们可能由于妒忌而产生想法。就像古人扫墓祭祖一定要拿出一些酒菜送给周围的游魂野鬼吃,相信不这样做,那供给祖先的酒菜会给游魂野鬼抢光,这虽然是迷信,却说明了这种心理。其实,留一步,让三分,是提倡一种谨慎的处世活人的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谦让美德,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法。如台湾风俗中,每当扫墓时都要多带一些糕饼或零钱,以便分赠给在墓地周围的小孩,台湾话把这种事称"计墓糕",据说如果不这样,顽童们会在祭祖人走后往墓碑上"抹上屎",这也说明了此中道理。生活中,汽车行驶提出"宁等三分,不抢一秒",既是为了安全,也表现出谦让。个人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必须坚持,对小事、个人利益相互谦让就会带来个人的身心愉快,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易经》云:"天道之盈也亏,乃视益谦之有无。"故此,假设把他人压倒而自己先登,横取他人之物以满足自己,这种一时的利益,实是变为痛苦的根源,也可以说是违背天道。天是抑恶扬善的,邪到底不能与正匹敌。日本的古人武田正信说:"谁也见到圆满的月,但是十六夜就亏了。人生在世,亦复如是。"这含有哲学的意味,可给我们警惕。正直的事才是‘天道',而‘邪恶'(邪僻、偏狭、妄佞)的行为,绝不能得到安全。

  【注056】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一八六、脱俗成名 超凡入圣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

  【译文】

  做人没有什么高深远大的事业,摆脱了世俗情感就能跻身名士者流;治学没有什么增进补益的功夫,排除了外物拖累就能到达入圣境界。

  【注解】

  作人:做人,指立身行事。见○八七【注解】

  事业:事情的成就,功业。见○五二【注解】

  俗情:世俗的情感,不高尚或不高雅的情态。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

  名流:知名人士,名士之辈。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伯騫)希慕名流,交结豪杰。"者流,犹言这个流派。《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章炳麟《新方言释词》:"《説文》:‘者,别事词也。'《汉书艺文志》曰:‘儒家者流'、‘道家者流',者训为此。"后用以称某一品类的人。

  为学:做学问,治学。《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增益:增加,增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增进,增加并促进。南朝齐萧子良《净住子序》:"长养增进,菩提善根,如是修习,成佛无差。"补益,裨补助益。宋欧阳修《〈归田录〉序》:"既不能因时奋身,遇事发愤,有所建明,以为补益;又不能依阿取容,以徇世俗。"

  功夫:本领,造诣。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

  减除:减少或除去,犹排除。

  物累:外物给予人的拖累。《庄子天道》:"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臻:到、到达,达到。《说文》"臻,至也。"

  圣境:宗教信徒所向往的超凡入圣的境界。南朝齐萧子良《净住子出家顺善门》:"今出家者未登圣境,而期望之人恒引圣责凡。"

  【评语】

  人有超群的手腕及聪敏的见识,固然能成就一代伟大的事业。但也有平凡至极的人,纵然没有完成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因能专心致力于一己的事业,不被功名利欲所左右,而终于成为社会的名人。人在治学或修养上,应该抱著远大的理想,站稳了脚根,积极的去改造社会,这社会事业固然有赖非常人去做,但是普通人也好,假如真能修心养性,其心不为外物所夺,全副精神于修学积德上努力,他虽然没有能如伟大人物那样轰轰烈烈的事业功劳,但久了也是能够达到圣人贤者的地位。摆脱物欲世俗的困扰,追求一种自我心理平衡,是孔子推崇七十二位贤弟子中颜回道德的地方,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笆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所谓"一革食,一瓢饮",就是过日食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而"陋巷"就是指现代的贫民窟,颜回虽然过着如此低水准的生活,但是却能自得其乐,丝毫不受外界物欲的困扰,所以才被后人尊为"复圣"。反观现代的工业社会真可说是物欲横流,人们为了追求生活享受,竟纷纷轻视了最重要的精神价值观,而变成一个俗不可耐的物欲奴隶,结果道德沦丧人心不古。人不要变成物欲的奴隶,虽说不能像古人说的那样成圣,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精神追求和向上的思想境界。颜回自得其乐不只在于超凡脱俗,更在于他有自己的志向,有坚强的意志,使他的精神总是充实的。我们虽然未必人人都能做到颜回的境界,但是最少也不要变成物欲的奴隶。


一八七、德在人先 利居人后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译文】

  恩宠利禄不要占居他人前面,德行功业不要落在他人后面,承受享用不要超越本分以外,修养行为不要缩减分内标准。

  【注解】

  宠利:恩宠与利禄。见一三四【注解】

  德业:德行与功业。清魏源《默觚上学篇一》:"世有自命君子而物望不孚,德业不进者,无不由于自是而自大。"

  受享:享受,享用。宋袁褧《枫窗小牍》卷上:"惟野葱苦蕒,红米作炊,炊汁许许,代脂供饮,不谓地上天宫,有此受享也。"

  修为:修是涵养学习,修为,修行也,即品德修养和行为举止。明单本《蕉帕记提因》:"不知弟子怎么修为,纔到上乘。"

  分外:本分以外。宋沈作喆《寓简》卷二:"而不闻大道者,乃欲以智计力取分外之事,岂不愚哉!"

  【评语】

  荣誉或利益切不可争抢到人的前头,应该先让他人而后自己再领受,不这样做就会引起人家的怨尤。反过来说,对于社会国家有利益的事,或有关个人的道德修养,则不要落在他人的后面,要自己争著前进去做。从君上受了爵禄的恩宠,或是从他人处受到物品的享受,即便是应当得到的,自己也要扪心自问,反省自己的身分和劳力,应不应当得到这一分享受,一定不要超过分限的程度。不论什么事都要保留余地,就是这个意思。对于自己的修养或实践道德的事,必须要尽自己所有能力去刻苦努力。人的品质修省是从实际的利益中体现和磨炼出来的。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传统的优良的人生态度。现在提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表现的同样是"德在人先,利居人后"的境界。"乐让人,苦已取"的做人态度,才是修养道德的本旨,修养心性的根本。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乐的结果是苦,苦的结果是乐,苦乐相循是自然法则,其理恰如日月星辰的旋转,可见现在的苦就是未来乐的种籽,所以古人才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名谚。一个不能吃苦的人万事都不能成功,苦尽才能甘来乃是不变的真理。名利地位固然能鼓励人奋发向上,但是假如过分的重视名利,有时也会给人带来无限的苦恼。通常所说的"知足者常乐",就某种观点来说显得有些消极,但是想到那些为追逐名利而贪赃枉法的人,这句话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从道德修养来看,在名利享受上不争先,不分外;在德业修为上时时提高,是个人走向品德高尚的具体表现,含有一种精神的充实和追求的愉悦。当然,君子不是为求将来的乐而现在甘心受苦的,他只是为社会、国家、民众有利,而自己吃苦取苦,把乐让他人。这样他才心安理得。君子生活如同食淡菜,一切讲淡而不讲浓。既然淡了,便能看破实相真如,也自然能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所以说,有德行和善根的人,能够处处留心做善事,谋众人的福利,连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不轻易放过。



一八八、退即是进 与就是得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译文】

  处理世事退让一步为高明,退让一步那就是前进一步的前提:待人接物宽厚一分是福气,有利他人其实是有利自己的基础。

  【注解】

  处世:生活在人世间。《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引申指参与政治或社交活动。宋苏轼《与林济甫书》之二:"某兄弟不善处世,并遭远窜。"

  张本:前提,准备。为事态发展预先做的安排。明冯梦龙《智囊补上智高拱》:"人臣务为欺蔽者,地方有事,匿不以闻,乃生事倖功者,又以小为大,以虚为实,始则甚言之,以为邀功张本,终则激成之,以实己之前説。"

  根基:基础。《朱子语类》卷六四:"譬如为臺观须是大做根基,方始上面可以高大。"

  【评语】

  "以退为进,欲取先予",这是老子的处世哲学,俗语也有"吃亏就是占便宜,占小便宜吃大亏",也都是说明这种做人的道理。因为处世态度如果不是以诚为基础,很可能就会变为一种虚伪的策略,所以待人要以诚为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指明此点。又如《宋元学案》所说:"胜人人必耻,下(让)人人必喜,耻生竞,喜生敬。"谦恭礼让是君子的风范,斤斤计较是小人的行为,不与人争得多利,退一步想常进百步。待人处世有两种方法:一是把人压倒自己占先,二是与人为善互让互谅。前者是竞争的行为,后者是谦让的行为。这两种态度完全不同。中国学者辜鸿铭认为,西洋人的生活乃是建立在物质上面,谈不上什么文明,他们是凭著相互竞争的思想而发展进步。我们再看看东方,以中国而论,是在物产特别丰富的黄河、长江流域一带,文化发展即以互相忍让的精神而发。今天的世间许多人都以为别人的头痛可以忍耐,而自己的腹饿就不能忍耐。以这种作风,独行其是的个人主义,排斥他人什么都不行而以为自己什么都行。这种利己而不平等的主张,不能互助互让的行为,人类的和平哪有保障?为了社会共同生活,就应当有不落人后的觉悟。例如研究学问或改良社会,必须站得稳、立得定,大踏步向前迈进,但我们若于日常共同生活上互相排斥、互相争夺,而不能互相协和,就不能共同生存下去。说到:"处世让一步为高。"渡世让一步,就表现气节崇高,道德高尚,即符合老子所说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谁持有这三样就如同持有三宝。慈是慈悲,就是同情心,也就是为别人著想的心,是处世待人的根本思想。俭是俭约,亦即是节俭省用的意思,对物不要用之过度,八分就够了,这便是"恭俭持己"了。现在的人不论什么事情都是十分中之十分的以畅行其志,从这里就生出了烦恼。因此在世间。人若自满的话就会生出缺乏,希望十分必招致失望。如能在人间努力十分而有八分的生活,才是安定生活的良方。现在的人在生活方面是努力八分就当作已做完十分,那就发生了两分的缺陷。所以老子说的俭,岂不是渡世三宝?再说到不敢为天下先,这意思是说"让"与"俭"两字,对人要让,持己要俭,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让的意思。以上是老子思想,指明让一步是高明的。"退步即进步的张本",也就为进步的根基。这句话乍看像矛盾,实际上退步的事包括深奥的意味,就是精进自身的道路,也是救渡众生的真理。佛家说:"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就是向上求得菩提之道,向下要成济渡众生的菩萨道,更进而成为伟大的如观音、地藏等菩萨。可见已开悟到佛的境界,更要退步下来为一切众生服务,去济渡众生,行菩萨道,这就成为进一步成佛证道而具备了基础。人类皆以脚跑步,跑时一定一足向前,一足继之于后,一脚停止。如果两足齐出,就违反了跑步的方法,会颠仆倒下,所以为了安全跑步就不可不注意。而退一步正可免除七颠八倒的痛苦,如同安分守己是进步的基础。待人不要过分苛刻,责备人太过分了不大好,因为会引起他人反抗而招自己惹祸的根源,这一点是不可不注意的。俗语云:"穷鼠咬猫。"故对人实应宽大,待人宽一分即是福田。古人说得好:"自肃如秋霜,接人如春风。"意思是说对待自己如同秋天的寒凉,对待人如同春风的温和,这就是在交际上要宽一分,结果就会得到自己的幸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从表面看,世间哪有这样的傻瓜,利益给了别人却使自己丧失利益?人只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结果反而不能为利自己,而为利他计划的人反而是和利己一样。举一个例子来说,做商人的只是为自己的利益打算,把坏的物品高价卖出,如果存这不良的心理,虽一时赚钱,时间久了谁也不来买他的货。相反的,好的东西要卖得便宜的话,自己固然得到的利益较少,渐渐的,买的人增多,生意就繁盛而永久了,利益不就越来越大了吗?所以,买卖生意要使买的人喜欢而卖的人也喜欢,皆大欢喜。这是道德的标准,也是利益的根基,人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不难了解,利人实实在在便是利己。为人处世宣宽厚,虽然有时退让和宽容是建立在自己苦忧的基础上,也应把快乐让给别人。因为"让一步"、"宽一分"待人处世是把苦留给自己,把功名留给别人,这种牺牲精神可以求得自我的精神慰藉,也足以赢得世人的敬重,反过来这种敬重也算是自己的得吧。



一八九、骄羚无功 忏悔天罪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住一个悔字。

  【译文】

  盖世的丰功伟绩,禁不住一个"矜"字居功自傲便前功尽弃;滔天的罪行过错,说不定一个"悔"字悔过自新能赎回罪过。

  【注解】

  盖世:谓才能、功绩等高出当代之上。《韩非子解老》:"战易胜敌则兼有天下,论必盖世则民人从。"

  功劳:对事业的贡献;劳绩。《管子明法解》:"乱主不察臣之功劳,誉众者则赏之。"

  当不得:禁不住,拗不过。《水浒传》第一○二回:"当下 王庆 对着 李助 坐地,当不的那油纸扇儿的柿漆臭,把皂罗衫袖儿掩着鼻听他。"

  矜:〈动〉自夸,自恃。《广雅》:"矜,大也。"《礼记表礼》:"不矜而庄。"注:"谓自尊大也。"

  弥天:满天、滔天之意。

  当不住:说不定。

  悔:〈动〉本义悔恨,懊悔。《说文》:"悔,恨也。"忏悔本是佛家语,有自我认错请人饶恕之意。清袁枚《新齐谐石揆谛晖》:"夫儒家之改过,即佛家之懺悔也。"

  【评语】

  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谦上进的品质。即使是为国家建设有大功,成为天下崇拜的英雄伟人,假如自己产生自夸功勋的念头,把自己沉浸在一个荣誉的花环中,不思进取,那他的大功不但会在自傲中丧失,说不定为此还会招来意外的祸患,俗话说"骄者必败"就是这个道理。古人所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可见任何丰功伟绩并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建立的,都要有无数人一起抛头颅洒热血才能完成,不管是功臣还是常人,把一世功劳都占为已有,那他就不能算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一个人的功劳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所以我们做人必须切实排除这个"矜"字。反过来,犯下滔天大祸的人,假如能彻底忏悔,洗心革面重新作人,邪念就会全消,罪孽也可能灰飞烟灭。这就如同佛经所说:"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一个人的行善与作恶有时在于一念之间,一念要行善成善,一念要作恶成恶,所以一念之差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狱,尽管善恶在表面上不同,其实全随心而左右摆动,即使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坏人,一旦能猛然悔悟改过自新,也能使罪孽消除,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罪孽消去,而遗留下来的便仍是本来的善心。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复见了他的本性。所以,过去有一句话说:"憎恨罪,不憎恨人。"因为犯罪的人也具有善根,如果能发动善心,改过向善,就变成无罪的人了。最不好的莫过于有罪而不知悔过自新,不能重新做一个正大光明、行为磊落的人,这才是莫大的耻辱啊!总之,不骄慢、不邀功是很重要的事,而做人最重要的是时常检讨一己的行为功过,不论何时,要虔诚忏悔罪过,做一个新生的人、善良的人和安贫乐道的人。



一九○、让名远害 归咎养德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译文】

  完善的名誉美好的节操,不适宜独自占有,应分一些给他人,可以远离祸害保全生命;耻辱的行为污秽的名声,不适宜完全推脱;要引一些归自己,可以敛藏光采修养德性。

  【注解】

  独任:犹专任。独自信用;独自承担。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故偏听成姦,独任成乱。"

  远害:避免祸害。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寧,动则远害。"

  全身:保全生命或名节。《诗王风君子阳阳序》:"君子遭乱,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

  辱行:指污秽的行为。《庄子让王》:"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数闻也。"

  污名:坏名声,恶名。

  韬光:敛藏光采;见○七九【注解】

  养德:修养无为而治的德性。亦泛指修养德性。《庄子天地》:" 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成玄英疏:"三者未足养无为之德,适可以益有为之累,所以并辞。"诸葛亮《诫子书》说:"君子之行,以静养身,以俭养德。"

  【评语】

  做人不能只沾美名,害怕责任,应当敢于担责任,担义务。从历史上看,一个人有伟大的政绩和赫赫的功劳,常常会遭受他人的嫉妒和猜疑,历代君主多半都杀戮开国功臣,因此才有"功高震主者身危"的名言出现,只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所以君子都宜明了居功之害。遇到好事,总要分一些给其他人,绝不自己独享,否则易招致他人怨恨,甚至杀身之祸。完美名节的反面就是败德乱行,人都喜欢美誉而讨厌污名。污名固然能毁坏一个人的名誉,然而一旦不幸遇到污名降身,也不可以全部推给别人,一定要自己面对现实承担一部分,使自己的胸怀显得磊落。只有具备这样涵养德行的人,才算是最完美而又清高脱俗的人。让名可以远害,引咎便于韬光,这本身就是处世的一种良策。



一九一、天道忌盈 业不求满

  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招外忧。

  【译文】

  做事留有一个有余味没有穷尽的意思,即便是造物主也不能妒忌我,鬼怪神灵也不能损害我。如若事业必定要求圆满,功劳必须苛求久盈的,不发生内部变乱,也必然招致外来忧患。

  【注解】

  事事:治事,做事。《韩非子内储说上》:"吾之吏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吾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

  有余:有剩余,超过足够的程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封禅》:"事覈理擧,华不足而实有余矣。"谓有余味。清恽敬《答邓鹿耕书》:"先生论史笔不难於简,难於有余,最为高识名论。"

  不尽:未完,无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意思:意图,用意。汉王充《论衡变动》:"夫正欲得之而犹不能致,况自刑赏,意思不欲求寒温乎!"

  造物:见一五六【注解】

  忌:<动>本义憎恨。《说文》:"忌,憎恶也。"妒忌,亦作"妬忌"。因别人比自己好而忌恨。《诗召南小星序》:"夫人无妬忌之行。"郑玄笺:"以色曰妬,以行曰忌。"

  鬼神:鬼与神的合称。《礼记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饗,丧纪得其哀。"孔颖达疏:"鬼神得其饗者,谓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

  损 <动>:本义减少。《说文》:"损,减也。"伤害;丧失。

  业:事业,功业。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满 <动>:本义填满,布满。《说文》:"满,盈溢也。"〈形〉饱满,丰满。《吕氏春秋审时》:"穗阅而青零,多秕而不满。"圆满,完满,完善无缺。《宋史外国传六天竺国》:"福慧圆满,寿命延长。"

  功 <名>:本义功绩,功业,功劳。《说文》:"功,以劳定国也。"

 盈:〈动〉《说文》:"盈,满器也。"《广雅》:"盈,满也。"圆满,无残缺。《礼记礼运》:"三月而盈。"疏:"谓月光圆满。"久盈,长久圆满。晋陆机《齐讴行》:"天道有迭代,人道无久盈。"

  变 <动>:本义变化,改变《说文》:"变,更也。" 《白虎通》:"变者,非常也。" 变乱,变更,使紊乱。《书无逸》:"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

  外忧:外来的忧患。唐韩愈《秋怀》诗之十:"世累忽进虑,外忧遂侵诚,强怀张不满,弱念缺已盈。"

  【评语】

  从做人、做事业角度来看,"满招损,谦受益""天道忌盈,卦终未济",这些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生活方式影响很大,它告诫人们做人要抱"致虚守静"的态度。道家是以虚无为本,认为天地之间都是空虚状态,但是这种空虚却是无穷无尽的,万物就是从这种空虚中产生。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如长保。" 这跟俗话所说"老实常存"的做人哲学完全相同,可见"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就会招致灾祸,所以历史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才发出"汉三杰而已,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子房托于神仙"的慨叹。人们凡事都求全求美,绞尽脑汁企图来达到这个目标。其实如果不留下几分余地,甚至连造物主都会忌恨,那鬼魂更会来加害。不论何事都不应妄想登峰造极,因为有上坡就必然有下坡,也就是有上台必然有下台的一天,事情到了一定的限度必然发生质的变化。一件事成功了如果不及时总结,保持清醒头脑反而骄傲自满,沉溺在过去的成功之中,那么就可能使事情走向它的反面。从另一个意义来讲,功业不求满盈,留有余地,也是一种处世方法,比如对于置钱财家业,求多求尽,对于功名地位,求高求上,不知急流勇退,不知保持人的本性而成为守财奴,不知预先留几分余地才会安全,那么正应了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历史教训就会再现。



一九二、诚心和气 胜于观心

  家庭有個真佛,日用有種真道,人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間,形骸两釋,意氣交流,胜于调息观心萬倍也。

  【译文】

  家中有个真正的佛,日常有个真正的道,人能够真心诚意心平气和、神色和悦言辞婉转,使父母兄弟之间,感情融洽无所顾忌,意气相投,这远胜坐禅调息、观心内省万倍了。

  【注解】

  日用:日常,平时。《景德传灯录义隆禅师》:"问日用事如何?师曰:一念周沙界,日用万般通。"

  真道:犹真理,旧时常指道教或其他宗教的教义。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二:"所以真道不交乎世,神仙罕游人间,正为此耳。"

  愉色:和悦的神色。《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婉言:婉转的言辞。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严君怒犹未息,兄宜仍往扬州。俟严君归里,婉言劝解,再当专札相招。"

  形骸两釋:形骸:人的形体、躯壳。《庄子德充符》:"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释,〈动〉本义脱掉,解下。《说文》:"释,解也。从采,取其分别物也。睪声。"解除,免除。清黄宗羲《原君》:"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两釋:二者相互解除。形骸两釋即"相忘形骸",彼此不拘形迹,无所顾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梅》:"王以其言荒唐,曰:‘卿素敬神者,今出此言,不已褻乎?'答云:‘小梅事我年餘,相忘形骸,我已婉求之矣。'"

  意气交流:交流,彼此间把自己有的提供给对方,相互沟通。意气交流即"意气相投",意气,志趣性格;投,合得来。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元官大用《范张鸡黍》:"咱意气相投,你知我心忧。"

  【评语】

  说学佛是有何妙法或修道要向深远之处去求,那是莫大的错误。佛家所说的真正的道并不一定向远处求,而是在家庭或是日常生活上做人做事皆可以具有的。因家庭中就有一个真正的佛。而日常遭遇的种种事相中,就存有一种真正的道。那是什么?就是我们一家相处要互以诚实的心、和蔼的气氛,表露出优雅的话语,脸上是愉快的神采。一家同居,一点没有隔阂,宛如形骸合在一起,心气融成一片,这样下去,一定能过异常快乐丰富的生活。这等于直取真正的佛,也就是真正的道,不一定要持坐禅调息观心的工夫,而且胜过坐禅等千倍的实用功效。佛家常说成佛或得道,非要坐禅、调息、观心等积此种种工夫不可,但是舍此而重要一筹的是:注意在日常生活上有真佛与真道的存在,即教我们将佛法实现于日常生活中。禅宗说"回顾脚下",就是这个道理。说得更浅白些,即拿笑颜象征佛的道,因和蔼的笑就显出慈祥的心;相反的,怒时的心就形成了地狱、恶鬼之道了。故道是近者,只在本身周围,不必求之于远。时人多不知此理,诚可哀叹!"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由上所观,可知此言不虚。我们为三宝弟子,要牢记我们要求一个真理,就是我们生存于世的目的。孔子也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大家要扬弃迷妄的思想,直趋真理生命之道。鲁哀公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的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也就是说做君主的要有作君主的威严,做臣子的要尽臣子的职责,为人父母要尽父母的责任,为人子女的要尽子女的本分,反之,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会使天下充满乖戾之气而陷于一片混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国的传统伦理纲常,也就是《大学》中所说的齐家之道,长幼有序、恭卑谦让,无规矩不成方圆,假如连家都治不好,还谈什么治国之道?所以《大学》才标榜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领。



一九三、责毋太严 教毋过高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译文】

  指责他人的过恶不要太过严厉,要思考到对方能否承受;教海他人的善良不要期望过高,要顾及到对方能否顺从。

  【注解】

  攻:〈动〉本义进攻,攻打。《说文》:"攻,击也。"指责。《论衡顺鼓》:"攻者责也。"

  毋:〈副〉本义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不要。《说文》:"毋,止之也。"

  恶:〈名〉本义过失。《说文》:"恶,过也。"过恶,错误,罪恶。《周礼地官州长》:"正月之吉,各属其州之民而读法,以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以纠其过恶而戒之。"

  堪:〈名〉本义地面高起。《说文》:"堪,地突也。谓土之坟起者。"能够,可以。《世说新语捷悟》:"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

  从:〈动〉本义随行,跟随。《说文》:"従,随行也。"顺从,依从。《左传昭公十一年》:"不昭不从。"

  【评语】

  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应当有些儒家思想。儒家在人际关系上最讲究"恕"的观念,"恕"就是宽恕、原谅。在此基础上要考虑对方的才智能力,能否接受你的教诲或批评。对方接受的能力有限,你的批评或教诲实际上是零。"恕"不是无原则的宽容不管,而是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智力和承受力。往往在现实中,有的人责备别人的过失唯恐不全、抓住别人的缺点,便当把柄,处理起来不讲方法不讲效果而图一时之愤。而诲人者要么期望太高,要么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要么成才心切不顾实际填充别人装不进去的东西,不考虑实际效果,这是责人或教诲时所不足取的。

  【注05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一九四、净从秽出 明从暗生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彩于夏月。故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译文】

  粪士里的虫极其污秽,蜕变成蝉而在秋天的凉风中吸饮露水;腐败的野草毫无光华,化育成萤而在夏天的月夜里闪耀光彩。因此知道洁净常常是从污秽中得到,光明常常在黑暗中产生。

  【注解】

  粪虫:粪指粪土或尘土,粪虫是尘芥(尘土和草芥,比喻轻微不足道。亦指被废弃之物,指垃圾堆。)中所生的蛆虫,此处指的是螬(即蛴螬。金龟子的幼虫。白色,圆柱状,向腹面弯曲。居粪土中,吃农作物的根和茎。俗称地蚕、土蚕、核桃虫),而蝉就是从蛴螬蜕化而成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

  至秽:至,〈副〉大。《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极,最。《荀子正论》:"罪至重而罚至轻,庸人不知恶矣。"秽;〈形〉杂乱。柳宗元《永州八记》:"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肮脏,污浊。《玉篇》:"秽,不净也。"凡是脏臭的东西都叫秽。至秽,即极其肮脏。

  蝉:又名知了,幼虫在土中吸树根汁,蜕变成虫后而登树,再蜕皮成蝉。

  饮露于秋风:蝉不吃普通的食物,只以喝露水为主,古以此为高洁这象征。据《淮南子附形训》篇:"蝉饮而不食。"又陆土龙《寒蝉化赋》说"蝉含气而饮露是清。"

  化为萤:腐草能化为萤火虫是传统说法,据《礼论月令季夏》篇:"季夏三月,腐草为萤。"注:"萤,飞虫营火也。"又《格物论》说:"萤是从腐草和烂竹根而化生。"其实莹火虫是产卵在水边的草根,多半潜伏在土中,次年草蛹化为成虫,这就是萤火虫。

  【评语】

  生于粪土中的蝉的幼虫比任何东西来得污秽,但久之却能蜕化为蝉,飞停于树梢上,被秋天凉爽的风荡拂著,去吸饮那清净的露水而生活著。那枯朽而腐败的草,如同尘土一般的无光无色,但一旦孕育出萤火虫,在初夏之夜的空中飞翔,自由自在,一闪一烁放出灿烂美丽的光芒。由此便可知宇宙间存在的东西由大至小,由贵至贱,甚至粪虫与腐草一类的东西都各有其价值;也就是指天地间没有一件东西是没有用的,"暴殄天物"最要不得。更主要的是说明了洁净的东西乃自污秽中生,光彩的物品从晦暗中出,我们由此思考一下就可以了解其中的真理。例如,粪尿是极秽的东西,但把它当作肥料施于田园时,就成为五谷或青菜等洁净有用供人的食品,这时候绝不再是污秽东西,而成为美味的食品了。但五谷或青菜通过我们的身体,又成为排泄的秽物了。如此看来。在清净与污秽中,简直没有区别,故洁净即污秽,污秽即洁净。事相如此,万物在循环变化,表面与里底亦不致相差太甚。推演下去,善、恶,明、暗,上、下,高、低,贵、贱,天国与地狱,神佛与邪魔,一切的一切,万物的差别本来是没有的,但是立场不同,看法就不一样了。这从一方看来为善;他方看来是恶;同样的,一方看来是恶,他方看来则善,两个即一个,一个是两个,本来无有差别。即使有差别,也不是事相,而是心境的变化罢了。但这样说,又会被无差别的观念所困,陷于"平等观",这就又错一下。如说杀人及救人无差别的话,那么杀人岂不也好?绝没这种道理。这点倒是要认识清楚。因为我们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应时时刻刻记取以理智来辨别是非,认识真理,去恶行善。对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来讲,应具备这样一种认识:出身微浅不是有作为的决定条件,不能因此自艾自怨而自卑,而要想方设法去改变命运的安排。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如果是自然环境,需要自己能于克服困难,战胜环境的艰险;加果是生活环境,不能因此而同流合污而堕落。有的时候,先天的环境可能难以改变,但自我形象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变化。古语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可见一个人不必为了环境不好而苦恼,关键是要自强、自尊、自爱、自律才有可能实现自我。不但如此,有时往往物极必反,生活环境越好越使人容易腐化堕落。人性也跟物性相同,越是温暖或暑热的地方,东西越容易腐臭,寒冷的地方却能使东西保持常久新鲜。人在清苦的环境中,最容易激发斗志,古今中外很多伟人,都是从他们青少年时代的艰苦环境中奋斗成功的。由此观之,环境的清洁与污秽是相对的,清洁中未必没有腐物,污秽中未必不出有益的东西。所处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制约也是相对的。



一九五、降伏客气 消杀妄心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译文】

  骄矜高傲倨侮傲慢,不外乎是一时意气,降服了一时意气,而后浩然正气得到伸张;情感欲望意念见识,全都属于虚妄之心,消除了虚妄之心,而后真实之心才会显现。

  【注解】

  矜高倨傲:矜〈名〉同"鳏"。无妻的老人,也泛指无妻的人。《礼记王制》:"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自夸,自恃。《广雅》:"矜,大也。"《礼记表礼》:"不矜而庄。"注:"谓自尊大也。" 矜高,高傲自大。《北齐书崔昂传》:"意色矜高,以此不为名流所服。"倨〈形〉,本义傲慢。《说文》:"倨,不逊也。"倨傲,傲慢不恭。《汉书匈奴传上》:"中行説令单于以尺二寸牘,及印封皆令广长大,倨驁其辞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颜师古注:"倨,慢也。驁与傲同。"

  无非:无一不是,不外乎。唐韩愈《祭穆员外文》:"终日以语,无非德声。"

  客气:谓言行虚骄,并非出自真诚。《左传定公八年》:"公侵齐,攻廪丘之郛......主人出,师奔。阳虎伪不见冉猛者,曰:‘猛在此,必败。'猛逐之,顾而无继,伪颠。虎曰:‘尽客气也。'"杜预注:"言皆客气,非勇。"杨伯峻注:"客气者言非出於衷心。"一时的意气,偏激的情绪。宋司马光《赵滋札子》:"今滋数乘客气以傲使人,争小胜以挑强胡。"

  正气: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体现于人则为浩然的气概,刚正的气节。《楚辞远游》:"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指光明正大的作风或纯正良好的风气。《文子符言》:"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於性,外合於义,循理而动,不繫於物者,正气也;推於滋味,淫於声色,发於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

  情欲:情感,欲念。汉王充《论衡道虚》:"夫草木无欲,寿不踰岁;人多情欲,寿至於百。"

  意识:意念,识见。汉王充《论衡实知》:"众人阔略,寡所意识,见贤圣之名物,则谓之神。"佛教语。佛教六识之一,即由意根所起之识,亦称法识。南朝梁武帝《浄业赋序》:"除此二障,意识稍明,内外经书,读便解悟。"

  妄心:虚幻不实叫妄,妄心本是佛家语,谓妄生分别之心。指人的本性被幻象所蒙蔽。《大乘起信论》:"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

  真心:纯洁善良的心。《后汉书窦融传》:"欲设閒离之説,乱惑真心。"佛教用语。谓真实无妄之心,真实不变的心。宋契嵩《〈坛经〉赞》:"心有真心,有妄心,皆所以别其正心也。"据《辞海》注:"按楞伽经以海水与波浪喻真妄二心:海水常注不变,是为真;波浪起伏无常,是为妄。众生之,对境妄动,起灭无常,故皆是妄心。得金刚不坏之心,惟佛而已。"

  【评语】

  凡是自以为崇高得"了不起"的人,其傲心充斥于心灵之上,总感到自己是智者、是英明、是伟大,就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引起这样的高傲,对人都是那般的骄傲不逊,那即使他有很大的勇气,也只是假的、无用的、无价值的,绝不是真勇的显露。一切的一切,无非是客气。客气是不好的,如能以一本真的元气,来降服此一附在元气里可卑的客气,就可以伸张正气了。故我们应以真如的元气来抵制邪恶的客气。身体是一个小宇宙,一个小天地,能支配光明正大的心,就是正气,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浩气长存,百邪自然避去,这是真理。正气恰好跟客气相反,人都要有正气为主心骨,因为正气乃天地之气,在我们身体中支配我们的主人就是正气,这种正气光明正大,绝不为利害所迷失。所谓"情欲意识尽属妄心"乃是指憎爱欲惜的各种情欲,而判断是非得失的智能乃属意识,但是不论情欲或意识都属妄心,这种虚妄之心俗称妄想,不捎除这种妄想,真心就不会出现。人如果真能不受客气驱使,同时不但不为妄心所左右,而且又能加以制服消灭,那正气和真心自然会出现。这里所说的正气和客气,以及所谓的妄心和真心,都是作者为使人易于了解所作的区别,并非客气与正气是不同之气,或妄心和真心真是不同之心。而是客气为正气所用,妄心为真心之所作用,世人不解才有所误会。就是让人们把世俗的各种欲念,以及虚伪的种种造作去掉,而显出本性,显出一个本我。总而言之,人被客气所驱,被妄心所动,在无明的暗道徘徊,在执著的偏径傍徨,于是失去了大勇的心。我们要绝对把它消杀降服,自然而然便能伸张浩然的正气,显现真实的道心,以达于菩提的境界。



一九六、事悟痴除 性定动端

  饱后思味,则浓谈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译文】

  酒足饭饱之后回想酒菜的味道,即使浓烈清谈的意境都已消失;房事满足之后回味性欲的情趣,即使男女欢爱的念头全部断绝。所以人们常用事后的悔恨醒悟,来破解面临事物的愚痴迷妄,这样才能使本性安定而行动没有不正当的了。

  【注解】

  悔悟:追悔前非,醒悟改过。《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比干)固必以死争之,冀身死之后,紂将悔寤。"

  痴迷:痴,〈形〉本义不聪慧,迟钝。《说文》:"癡,不慧也。字俗作痴。"佛教语。贪、瞋、痴"三毒"之一。梵语也译作"无明"。谓愚昧无知,不明如实之事理。愚痴,愚昧痴呆。汉王充《论衡论死》:"五藏不伤则人智慧,五藏有病则人荒忽,荒忽则愚痴矣。"佛教语。三毒之一。谓无通达事理之智明。《法华经譬喻品》:"愚痴暗蔽,三毒之火。"迷,〈动〉本义迷路,分辨不清。《说文》:"迷,惑也。"迷妄,暗于事理,虚诞荒谬。明刘元卿《贤奕编仙释》:"今之言禪者,好为隐语以相迷,大言以相胜,使学之者悵悵然,益入於迷妄。"痴迷是指见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对事物做全面的明智的判断却又全身心投入。

  性定:性是本然之性,亦即真心;定是安定,不动摇。性定即本性安定不动。

  不正:不端正,不正派,不正当。《论语子路》:"身不正,虽令不从。"

  【评语】

  人们把事后才明白或后悔的现象称为事后诸葛,所以做事要事先慎重不盲动,但是对于没经过的事,对于可逞一时之欢的事。人们往往不去考虑后果,不去想不利的因素。只有经过了、实践了,才会思考、醒悟,有时难免会乐极而悲。故有"事悟痴除,性定而动"的经验之谈了。这里固然指的是食欲与色欲二种情况,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贪,过分贪图享乐。所得往往适得其反,所谓"乐极生悲",这道理一点也不暇。因此,人们通常在做某件事后产生后悔的念头。我们要做到"八风搬不动"的境界,进而修学菩萨道,必先正其心去其痴。"正心"不是易事,必先打破愚痴与迷妄的执著。唯有这样才能巩固天然的本性,本性是善良心,善良的心能端正沉著,那一举一动也就不会不正了。但要达到遇事不慌,临风不动;行而不贪,做而不过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需要经过一个磨练过程,才会建立和掌握一套方法,这就有必要先正心去痴。性定先要心定,行正先要心正。这样,对事物就不会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略坏的一面,使我们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情。



一九七、志在林泉 胸怀廊庙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译文】

  身居高官显贵之中,不可没有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气息情趣;身处林木泉石之下,必须要有胸怀天下治理国家的抱负才干。

  【注解】

  轩冕:古制大夫以上的官吏,凡当出门时都要穿礼服坐马车,马车就是轩,礼服就是冕。《管子立政》:"生则有轩冕、服位、穀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槨、绞衾、壙垄之度。"借指官位爵禄,比喻高官《庄子缮性》:"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山林:山与林。晋郭璞《游仙诗》之一:"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泛称田园风光或闲居山野之间,和林泉均喻隐退的意思。南朝梁沈约《与谢朏敕》:"尝谓山林之志,上所宜弘。"

  气味:比喻意趣或情调。晋葛洪《〈抱朴子〉自叙》:"不喜星书及算术、九宫、三棊、太一、飞符之属,了不从焉,由其苦人而少气味也。"

  廊庙:殿下屋和太庙。指朝廷。《后汉书申屠刚传》:"廊庙之计,既不豫定,动军发众,又不深料。"李贤注:"廊,殿下屋也;庙,太庙也。国事必先谋於廊庙之所也。"比喻在朝从政做官,能担负国家重任者,参政的心愿。

  经论:整理过的蚕丝,比喻筹划治理国家大事。《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借指抱负与才干。《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即胸中要有供采用的谋略。朱熹曰:"经者,理者绪而分之,纶者,比其类而合之。"

  【评语】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儒、道思想影响极大,表现在对待人生的问题上,一方面是积极人世,实现理想抱负;一方面真心出世,品味林泉真趣。两相矛盾的东西统一为一个整体。本条的中心思想,并非出世思想,也就是并非鼓励人们隐居山林或进入空门,而是说居高官享厚禄的人,在权利势头上可以保持几分山林雅趣,缓和过分热衷名利的紧张。这里的出世又分为真出世和假出世,假出世是以出世作为人世的手段,作为当官的资本;真出世是退隐,不屑于争枚夺利、尔虞我诈。一个人只要能作到隐居山林间隐士们的高风亮节,就能体会出孔子所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这时才能邻悟到生活在林泉之下的哲理意趣。不过现在"不在其位,不谋其事"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民主制度的精神就是要求人民多参与政治活动。不管是真退隐还是假出世都存在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尽管你可以过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不可以完全忘记国家兴亡大事,要时时注意社会变化,如果对政治有什么卓越的见解,也不妨写成文章公诸社会贡献给国家,到必要时可以东山再起重掌政权。在现代,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更强烈,表现人们意愿的方式也更多,即社会的透明度越来越大,所以个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自己选择。但是"志在林泉,胸怀廊庙"的传统依然影响着人们,社会的发展不容许人把自己封闭于社会之外,锁在个人的小天地里。高位的政治大员担当国家重要的责任,每当面临国家利害的关头,应当以国事为己任,非行满腹的大经纶不可。但就人情上来说,人类的劣根性好贪,私心很重。有了私心的执著,便沉沦歧途而不自知,这是十分令人慨叹的。因此,身为达官贵人,必须摆脱自以为"了不起"或"超人"的心理,套句现代语言"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更要知道人类或禽兽都"强中自有强中手",金钱本是"生不带来"之物,名誉在我们死后也就"烟消云散"。在恶浊的世界上,什么是可留恋的呢?因此,必要舍去名利,学习山林隐士们的高洁风流与雅量。"富贵于我如浮云",那就能领悟无上哲理,知道人生的真价值了。相反的,从宦途退居于山庄野岭,过着闲云野鹤自由自在生活的人,不可以完全忘记国家,要时时刻刻关心国事,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识见,爱国救国的抱负十分真切,才显出自己是个高风亮节、明礼知义的人。

  【注05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一九八、无过是功 无怨即德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译文】

  身处世间没有必要邀求功劳,没有过失就是功劳;给与他人不必要求感激恩德,没有怨恨就是恩德。

  【注解】

  邀功:求取功劳,把别人的功劳抢过来当作自己的。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接识》:"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趣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邀求,要求,企求。《南史儒林传顾越》:"臣年事侵迫,非有邀求,政是怀此不言,则为有负明圣。"

  无过:没有过失。《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与:〈动〉本义赐予,施予,给予。《正字通》:"与,赐也,通作"与"。给与,亦作"给予"。使对方有所得。《后汉书章帝纪》:"今肥田尚多,未有垦闢。其悉以赋贫民,给与粮种,务尽地力,勿令游手。"

  感德:感激恩德。明李贽《与焦弱侯书》:"闻有欲杀我者,得兄分剖乃止。此自感德。"

  【评语】

  我们生在世间,尤其是大丈夫本应立功建业,但不要过度被功名心所驱使,或以龌龊低下的手段去做不可告人之事,增加自己的光荣与威严,这样是会引起种种祸端的。不如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去为一生事业努力,才是伟大的功业。"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在这里并非指俗话所说"多作多错,少作少错,不作不错"的消极思想,而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对他人施恩惠也是很好的善行,但我们施舍的时候应以仁心施舍,并且了解‘舍'的真义。真正的给予,绝不是施小惠,完全是一种自我牺牲。假如施恩图报,那就等于贪婪而不是给予。真正的给予应该是跟蜡烛一般,牺牲自己照亮别人。又如太阳的光热照著大地,都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望代价,不望酬劳,如此才符合施舍的真义。否则施恩求报反而招怨,要无怨心才是恩德。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多贡献,少索取,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强求,应该听其自然,强求反而会适得其反。从这个意义上讲,不邀功就可以保持自我而不被功利所迷惑,才会把奉献、给予当成一种崇高的境界来追求。佛教所说六度,第一度是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在行菩萨道时,左手施人,右手没有想受报。这恰如佛经所说的"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真是一句不朽的至理名言。"施比受更快乐",这是宗教家的说法,假如用功利观点来衡量,就是"欲取先予"。我们要好好遵守去做,发扬我们的德泽。



一九九、忧勤勿过 待人勿枯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译文】

  忧虑勤劳是美好道德,过于辛苦就无从适合心性怡悦心情:恬静淡泊是高尚风骨,过于枯寂就无从接济他人有利事物。

  【注解】

  忧勤:多指帝王或朝廷为国事而忧虑勤劳。这里指人们绞尽脑汁用足体力去做事。唐白居易《贺雨》诗:"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

  美德:高尚的品德。《史记礼书》:"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羣众,岂人力也哉!"

  太:〈副〉过于,过分。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言其太隘。"

  苦:〈形〉劳苦,辛苦。《诗邶风凯风》:"母氏劳苦。"

  无以: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无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李 亦学问,但不测彼之深浅,乍闻无以覈究。"

  适性怡情:适性,称心,合意。汉刘向《列仙传安期先生》:"寥寥安期,虚质高清,乘光适性,保气延生。"怡情,怡悦心情。明刘基《述志赋》:"列玄泉以莹心兮,坐素石以怡情。"使心情愉快精神爽朗。

  澹泊: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见一八三【注解】

  高风:高尚的风骨,高尚的风操。《北史王罴王思政等传论》:"运穷事蹙,城陷身囚,壮志高风,亦足奋於百世矣。"

  枯:〈形〉本义枯槁,草木干枯。《说文》:"枯,槁木也。"有乏味,无趣之义。枯寂,寂静,寂寞。金元好问《鹿泉新居二十四韵》:"巖居枯寂朝市喧,喧寂两间差有趣。"此处有不近人情的含意。

  济人利物:谓救助别人,对世事有益。见○四○【注解】

  【评语】

  对于事物不可过分执著,所谓执一己的偏见或过于热情都是不当,要以淡泊的态度减免私欲。所谓"明月清风不要钱",人心假如能有这淡泊名利的思想,自然就会做到"富贵于我如浮云",心境也就自然平静清凉,如此无忧无虑该是何等飘逸潇洒。不过什么事都不要走极端,假如过分轻视世间的功名利禄,就会被人误会缺乏匡世救人精神,这时就会被社会大众所唾弃。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就是指此而言,因此儒家要主张中庸之道,主张任何事物都要维持均衡状态。以淡泊为名而忘记对社会的责任,忘记人间冷暖以至自我封闭就不对了、甚至演变为不管他人瓦上霜而自私自利,就会被人视为没有公德没有责任感甚至有害于社会,这样就会被社会大众所唾弃。勤于事业,忙于职业是美德,是一种敬业精神,但如果陷于事务圈而不能自拔,如果因无谓的忙碌而心力憔悴失去自我是不足取的。因此儒家主张中庸之道,主张任何事物都要维持均衡状态。六祖惠能说禅时曾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人对于分内之事要全力以赴,但是对于与生俱来的本然之性也应该善加维持,太苦或太枯就失去了生活乐趣。要自然,保持自我才对。

  【注05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二○○、原其初心 观其末路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译文】

  对事业穷尽情势蹙迫的人,应当还原他的最初心意:对功业成就行事圆满的人,须要观察他的末节路程。

  【注解】

  势蹙:势,〈名〉本义权力,权势。《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形势,情势。汉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情势,情况和趋势,形势。《新五代史杂传六阎宝》:"夫决胜料势,决战料情,情势既得,断在不疑。"蹙,〈形〉本义紧迫,急促。《诗小雅小明》:"政事愈蹙。"蹙迫,困窘,窘迫。《周书贺拔胜传》:"城围蹙迫,事等倒悬,请告急於大军,乞师为援。" 势蹙,情势蹙迫。

  初心:本意。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五:"既不契於初心,生死永诀。"佛教语,指初发心愿学习佛法者。《景德传灯录弘教大师》:"初心后学,近入丛林;方便门中,乞师指示。"

  功成行满:功,〈名〉本义功绩,功业,功劳。《说文》:"功,以劳定国也。"事情,工作。《庄子天地》:"事求可,功求成。"行,本义走路,行走。《说文》:"行,人之步趋也。"行为,行事。《孟子告子下》:"行拂乱其所为(做事就使他做的事不顺,让他做的事情没秩序,颠倒错乱)。"事业有所成就,一切都如意圆满。

  末路:最后一段路程。《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难。"晚年;老年。《文选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李周翰注:"末,衰也。衰老始得逢令弟。"下场,结局。鲁迅《坟写在〈坟〉后面》:"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

  【评语】

  人生在世谁也无法预料成功与失败,生活中成功的人固然有,失败的人也不少。可耀眼的花环总是戴在成功者头上,失败者面临途穷势蹙,虽有手足,虽有才华,亦徒增悲观,徒叹奈何了。这时候,不以成败论英雄,对失败者来说,最要紧的是要静下心来,对大众而言,应当客观看待失败者,想想他创业之初是否居心善良正直?是否合乎天理人意,有无缺点落后之处?如最初的出发点错了,其事失败是一定的。俗语所谓"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意思就是强调只要出发点正确就有可能创一番事业。一时的得失,并不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盖棺始能论定"。一失败就陷于悲观、自暴自弃的人是没有前途,没有希望的,这种人无论如何总归失败。只要善于总结,失败可能是成功的前奏,"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成就,却为贪图小利而身败名裂,会让人觉得惋借,或者他自身的成功就是建立在一种自私自利的基础上,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就是失败的开始。人在成功之时,绝想不到日后会否有遭失败之处,那顾首不顾尾、思一而忘十的人,其后果不堪想像。"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生在世,最要紧的是在功成时急流勇退。在得意的时侯,当思末路的来临,最好是退让给更贤明的人继其事业,自己则善治其身,静心修养。如能知返静修,他日明心见性,直证菩提,实是极佳良策。

  【注060】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列二五四条后。



二○一、富多施舍 智不炫耀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

  【译文】

  富贵家庭应该宽容仁厚,如果反而妒忌刻薄,这样的富贵其行为是贫乏卑贱的!如何能享受富贵呢?聪明的人应该收敛藏匿,如果反而炫弄夸耀,这样的聪明其毛病是愚昧懵憧的!如何不受挫失败呢?

  【注解】

  忌刻:亦作"忌剋 、"忌克"。谓心存妒忌而欲驾凌于人。亦泛指为人妒忌刻薄。《左传僖公九年》:"无好无恶,不忌不克之谓也。今其言多忌克,难哉!" 孔颖达疏:"其言多所忌,多欲陵人。"

  敛藏:敛,〈动〉本义收集,聚集。《说文》:"敛,收也。"收敛,检点行为,约束身心。清李渔《比目鱼狐威》:"用豪奴,使狠僕,非是我不知收歛。"藏,〈动〉本义把谷物保藏起来。《墨子三辩》:"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隐匿。《说文新附》:"藏,匿也。"藏匿,隐藏。《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酈生闻其将皆握齱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酈生乃深自藏匿。"

  愚懵:亦作"愚瞢",愚昧不明。南朝宋鲍照《谢永安令解禁止启》:"岂臣浮朽,所可恭从,实非愚瞢,所宜循践。"

  【评语】

  富足是做事的经济来源,聪明是做人的内在要求。但是,应明了富贵不足骄傲,才智不可仗恃,只有宽厚仁慈才可能成功。假如富贵而为人刻薄寡恩,就会陷入终日勾心斗角与人争利的苦海中,完全丧失生活乐趣,时间一久便会丧失周围的亲友,到头来落得孤立无援空虚寂寞。人有才智而无正气,以致做人愚昧,不明事理,正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俗语。因此聪明人要有自知之明,如果聪明的人自以为了不起,这样的人岂有不失败之理?可见我们为人应该虚怀若谷,仗义疏财,遇事不要锋芒太露,不要把富贵看得太重。



二○二、知退一步 加让三分

  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译文】

 人间情分反覆无常,世上道路崎呕不平。行不通的地方,必须知晓退一步的方法;行得通的地方,务必添加让三分的功德。

  【注解】

  人情:人的感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人与人的情分。唐韩愈《县齐有怀》诗:"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

  反覆:变化无常。《诗小雅小明》:"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朱熹集传:"反覆,倾侧无常之意也。"

  世路:人世间的道路。指人们一生处世行事的历程。《后汉书张衡传》:"吾子性德体道,篤信安仁,约己博蓺,无坚不钻,以思世路,斯何远矣!"

  崎岖:形容地势或道路高低不平。汉张衡《南都赋》:"上平衍而旷荡,下蒙笼而崎嶇。"

  行不去:行不通。《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我第一怕的是知县,不拿出天良来作,我心里过不去;拿出天良来作,世路上行不去。"

  退一步:指为人处事礼让三分,不与人争。元王德信《集贤宾退隐》套曲:"退一步乾坤大,饶一着万虑休。"后退另谋出路。万迪鹤《达生篇》:"人们都是这样的:当事到临头的时候,就会作退一步的想法。"

  【评语】

  人的心不是简单的,人类的感情是复杂无比的。所以,人心变化也奥妙无穷;今日所看见美的物品,明天就觉其丑,今日认为可爱的,明日也许认为可恨,故实在不可依赖。王维诗云:"人情翻覆似波澜",故人情世故不可不知。俗话有云:"纸薄,人情更薄",依赖别人,看人家的脸色过活,那就太难了。世上的道路险阻不平,走的时候必须小心,一步之差便将堕落,那么怎样做才能安然度世呢?说起来很简单,便是谦让之德。见通不过,便退一步让人。就是行得通的地方,也该十分让三分。如是谦让,不但是美德,也是唯一不招人怨的度世上策。为人处世必须学会谦让,不能处处争强好胜,不能事事出头露尖,难行的地方退一步或许会海阔天空。人生得意的时候也应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不能得意忘形。所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就是"人情反复,世路崎岖"的道理。假如一个缺乏独立精神而寄人篱下看他人脸色讨生活时,就最能体会出人情比纸薄的道理。当年韩信征战时就曾深深体会到此中的辛酸。尤其世路多险阻,人生到处都有陷阱。这就要培养高度的谦让美德,遇到行不通的事不要勉强去做。换句话说,人生之路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当你遇到挫折时必须鼓足勇气继续奋斗,当你事业飞黄腾达时,不要忘记救助那些穷苦的人,因为这样可以为你自己消除很多祸患于未然。这样,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不仅是一种谦让美德,而且也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方法。



二○三、正气天地 清名乾坤

  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乾坤。

  【译文】

  宁可守护浑浑噩噩而屏黜聪慧明了,保留一些刚正气节归还大自然;宁可谢绝繁华富丽而甘于恬淡寂泊、遗留一个清白名节存在天地间。

  【注解】

  浑噩:原意是浑厚而严正。见一二八【注解】。现形容糊里糊涂,混沌无知的样子。同浑浑噩噩,浑浑:深厚的样子;噩噩:严肃的样子。汉扬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泛指人类天真朴实的本性。

  黜:〈动〉本义黑暗,降职或罢免。《说文》:"黜,贬下也。"屏黜,排斥,抛弃。三国蜀诸葛亮《临终遗表》:"提拔隐退,以进贤良,屏黜谗奸,以厚风俗。"

  纷华:繁华,富丽。见○六一【注解】

  淡泊:恬淡,不追名逐利。见○六五【注解】

  乾坤:称天地。《易说卦》:"乾为天,坤为地。"金元好问《自题中州集后》诗之三:"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

  【评语】

  古人认为只有天地之间才有正气,喻之于人,实际上天地正气就在我们心中,保持本性就是正气于胸。但社会的发展使人聪明而复杂,保持古人说的"本性"越来越难,而自作聪明的人往往抹杀了这种正气,他们遇事就处处喜欢掩饰自己的罪行和巧诈,结果就使正气在堕落的人格中无法表现。可见浮夸不实足可以误尽人的一生。因此假如我们把正气归还天地,使乾坤中的正气之光普照人间,必须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作起,也就是要遵守浑浑噩噩的天真本性,朴质讷实。但是否一定要回到浑浑噩噩不知掩饰的本性状态呢?原始人是这样,所以也就根本不懂什么叫浮夸、巧诈、欺骗,只有这样才能表现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可现代社会文明很难容下这种不大可能的善美的人生境界。因此我们不必回避现代社会的纷华,在纷华中保持几分淡泊;应该本着淡泊明志的态度来处世,因为淡泊之中有自崇高的真理存在。当然,不必追求极端的淡泊,而忽视社会的进步。离开社会讲清名和本性是空洞无实的,追求奢侈名利才会使人堕落。人做了不名誉以及各种坏事,以图换取不该得的享受,都是这纷华奢侈的欲念所促成的。我们宁可澹泊一生,最后留下一个清廉高洁的名誉,纷华奢侈,不过是眼前一时的云烟而已。



二○四、伏魔自心 驭横平气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译文】

  降服魔障的人首先降服自己的心魔,心魔降伏则一切魔障退让听从;驭制横逆的事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平和则外来强横不能侵入。

  【注解】

  降魔:降,降服。魔的本意是鬼,此处当障碍修行解。其实魔是梵语"魔罗"的简称,意译是"夺命障碍,扰乱破坏。"

  退听:是指听本心的命令,又当不起作用解,即退让顺从。《易艮》:"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孔颖达疏:"听,从也。既不能拯动,又不能静退听从其见止之命,所以其心不快矣。"

  驭横:驭,驭制,驾驭控制。横,横逆,横暴不顺理。驭横控制强横无理的外物。

  气:指精神状态,情绪。诸葛亮《出师表》:"恢弘志气。"

  【评语】

  恶魔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心魔才真可怕。魔有两种,此处不是指外来之魔,而是指心中之魔,即先须降伏自己的心魔,群来之外魔自然而然退散。对于个人的修养来讲,外在的邪恶容易看到、克服,内在的难点会成为自己修养中无形的障碍。所谓"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心中的魔,障碍了我们的修道,使我们见不到真,摸不到善,触不到美。使我们失却了光明,见到的是黑暗,昏然一片,不能清醒。可见人间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千万不可忽略隐藏在你内心的邪念,必须先制服这种内心邪念才能踏上进德修业的光明坦途。《六祖坛经》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这也是强调心是人的一切行为主宰,可见做人必须在自我修身养性下功夫。其次,要想控制外来的横逆事件,必须先控制自身的邪念,制驭自身的客气,因为外力毕竟要通过内心的作用才能左右自己,假如自己心猿意马陷于迷惑而自决,就容易受到外来邪念的干扰。做出迷惑狂妄的行为而不自觉,这就难免有不测之祸。所谓"制平客气",就是降伏这跳跃不已的心猿意马,以免一失是而着迷受惑。古人讲修养,就是改造内心世界,强调只有内心静如止水,就可收到"百邪不入,寒暑不侵"的效果。外魔外横,又如何能阻挠我们的修道功夫呢?应当说,强调自我完善和心性修养,达到精神境界升华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二○五、教育子弟 要严交游

  教弟子如養閨女,最要嚴出入,謹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淨田中下一不淨的種子,便終身難植嘉禾矣。

  【译文】

  教育弟子犹如抚养闺中女儿,最要紧是严格其进出,谨慎交结朋友。倘若一旦接近了品行不端的人,就是在清洁纯净的田地中撒下一颗不干净的种子,这一生就很难种植出茁壮的禾稻了。

  【注解】

 闺女:未婚的女子,女儿。唐卢纶《七夕》诗:"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

  出入:进出。《诗小雅北山》:"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指女子嫁者与未嫁者。《礼记大传》:"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郑玄注:"出入,女子子嫁者及在室者。"孔颖达疏:"女子子在室为入,适人为出。"

  交游:朋友。《管子权修》:"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交际,结交朋友。汉王符《潜夫论务本》:"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交游为末。"

  匪人:行为不端正的人。唐李朝威《柳毅传》:"涇阳之妻,则洞庭君之爱女,淑性茂质,为九姻所重,不幸见辱於匪人,今则絶矣。"

  清浄:清洁纯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浄,光明者也。"

  嘉禾:生长奇异的禾,古人以之为吉祥的征兆。典出《书.微子之命》:"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孔传:"唐叔,成王母弟,食邑内得异禾也......禾各生一垄而合为一穗。异亩同颖,天下和同之象,周公之德所致。"孔颖达疏:"此以善禾为书之篇名,后世同颖之禾遂名为‘嘉禾',由此也。"禾:谷类的总称。亦泛指生长茁壮的禾稻。

  【评语】

  教养子弟就如同养育一个深闺处女,作父母的不能稍微放松,采取放任主义,因为青少年人血气方刚容易误入歧途,须密切注意他的出入,谨慎他所交的朋友,一旦交上了坏朋友,事后再来补救就为时已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乃千古之经典沉积。良师益友可以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酒肉之交最能使人堕落而葬送其大好前程。父母乃子女的首任教师,而古谚所谓"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这关系是何等的重大。一次与恶人交,感染了恶习,就有堕落的危险。这就如同已耕好了洁田中,应当放下清净的谷物种子,才有好的收获。如果误播下杂草的种子,就会使杂草蔓延,无法植出好的禾苗。一染恶习,定结恶果,同时训诫子弟如不顾及教育的方向,其后果也容易发生缺憾。所以,要以悲天悯人的心情,磊落光明的心地,密切注意教养的有效办法,才能造就出好的子弟来。为人父母的怎能不注意子女的社交而严加管束呢?"子不教,父之过"也。



二○六、欲路勿染 理路勿退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译文】

  欲念上的事情,不要享受它方便而姑且有所染指,一但染指就会深深坠入万丈深渊;义理上的事情,不要忌惮它艰难而稍微有所退步,一但退步就会远远隔离千重高山。

【注解】

  欲路:泛称有关欲念、情欲、欲望,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五欲烦恼"的意思。所谓"五欲"就是财欲、淫欲、饮食欲、名欲和睡眠欲,也有指五种感观欲望的。佛教甚至认为,眼欲得好色,耳欲得好声,鼻欲得好香,舌欲得好味,身欲得好触。这色、声、香、味、触都是众生易得的贪欲,也在禁止之列,这样便形成了诸多戒律,以达到禁欲的目的。言"五欲"者,色、声、香、味、触之五尘也。然尘本非欲,以其别有一种滋味,令人生爱,故名为欲。贪著五欲,生烦恼生死之过患。欲是境,患是心,因外五尘之欲,而牵起内心爱念。当知此五欲过患,甚于洪水猛兽。智度论曰:"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枯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如古来多少英雄俊杰,皆因贪著五欲,而丧身失命,败国亡家。如夏以妹喜,商以妲己,周以褒姒之辈,岂不大可悲叹者乎?!菩萨大人畏因,能了知五欲过患,不唯出家缁流应远离,即为在家白衣之俗人,而亦不应贪染世间之欲乐。续法曰:"世乐有十:谓女色、财宝、声名、饮食、睡眠、家宅、田园、衣服、眷属、官贵。"禅经偈曰:"智者应观身,不贪染世乐;无累无所欲,是名真涅槃。"岂可入道净侣,涉俗便成染。所言"不染"者,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也。

  乐:〈动〉喜悦,愉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感到快乐,享受。欧阳修《醉翁亭记》:"不知太守乐其乐也。"(第一个"乐"。)

  姑:姑且。

  染指:见○七○【注解】

  仞:古时以八尺为一仞。

  理路:泛称有关义理、真理、道理。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诗有辞前意、辞后意。唐人兼之,婉而有味,浑而无迹。宋人必先命意,涉於理路,殊无思致。"

  【评语】

  人的欲望是一个客观存在,刻意去压抑不相符社会的进步,但是过分去放纵情欲物欲就容易迷失本性,不论情欲物欲都能迷惑人心,所以在这方面必须严加断限,否则一味贪图非分享乐,就会堕入万劫不复的欲念深渊而不能自拔。例如喝酒本来无可厚非,因为酒有浇愁、助兴、宴客、催眠等功用,所谓"一醉解千愁","酒是万乐之长"。然而一旦饮用过度就会使人陷入痛苦深渊,因此俗语才有"酒后无德"、"酒能乱性"、"酒为万病之源"。处在享乐中的人们很难克制欲望,这就需要修身养性。但是在义理方面,无论如何困难也要克服,追求理性是很枯燥的,佛家所说:"一寸道九寸魔"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都证明了修练品德是一件很艰苦的事,绝对不可畏首畏尾退缩不前,而应该像登山一样得奋力前进,否则躇跎一生将会落得一事无成的后果,所谓"莫待老来方不道,孤坟尽是少年人",人不能纵欲胡来,而应从小刻苦磨炼,不俱艰难,从而逐步建立起一个高尚的精神世界。



二○七、不贪浓艳 勿陷枯寂

  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译文】

  心念宽厚的人,对待自己宽厚对待别人也宽厚,到处都要讲究气派豪华;心念淡泊的人,对待自己淡薄对待别人也淡薄,凡事都表现得淡漠刻薄。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日常爱好,不可过分讲究气派豪华,也不应该过分吝啬刻薄。

  【注解】

  念头浓:浓 <形>,本义露多。《说文》:"浓,露多也。" 特指液体或气体中所含某种成分多。与"淡"、"薄"相对。念头浓,即心念宽厚。

  自待:看待自己。宋曾巩 《〈张文叔文集〉序》:"又知 文叔 自进为甚强,自待为甚重,皆可喜也。"

  待人:对待别人。见○五三【注解】

  淡:淡泊。

  居常:平时;经常。《后汉书崔瑗传》:"瑗爱士,好宾客,盛情肴膳,单极滋味,不问餘产。居常蔬食菜羹而已。"

  嗜好:喜好,特殊的爱好。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岂能弃交修赊,抑遗嗜好,割目下之近欲,修难成之远功哉!"

  浓艳:色彩浓重而艳丽,华丽。常代指鲜艳的花朵或浓妆艳抹的妇女。见○六五【注解】。此处作奢侈无度解。

  枯寂:枯燥烦闷,寂寞无聊。金元好问《鹿泉新居二十四韵》:"巖居枯寂朝市喧,喧寂两间差有趣。"寂寞到极点之意,此处当吝啬解。

  【评语】

  处世待人应该是辨证的,每个人都有所谓思维,这种思惟也就是心念。心念有宽厚与淡泊之分,宽厚是心念浓艳所致,而淡泊则未免近于刻薄。所以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在宽厚与淡泊之间必须拿准尺度,因为宽厚过度就流于奢侈,而淡泊过度就流于吝啬。那么,应该采宽厚还是采淡泊?何去何从,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的心念总不离衣、食、住、行,那我们采浓厚一些的方针,充实衣、食住、行,使其丰裕。推及万事,使什么事都因之充盈,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心志过于浓厚的人,尽情讲求嗜好,忽略了正道的发展,则容易被人厌弃。所以浓艳太过,也不是应该采取的态度。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有七情六欲当然并非坏事,因为人一旦和外物接触之后绝对不可能丝毫不起反应。至于淡泊呢?由于自己的居处饮食以至于一切,都淡而无味,生活自然也就陷于枯寂,兴趣低落,又如何能达到成功的境域呢?君子是不应枯寂的。因此,应以佛家中道的真理作为南针,不要太过也不应不及。"过犹不及"是一般人应当遵守的原则,不流于浓艳的一面,也不偏向淡泊的一方。现实中的是是非非需要我们去判断,待人的浓艳枯寂一定要适中,做人也才合群受敬。浪费无度足以败身,刻薄寡恩必将失人,人的失败往往起因于这两件事。所以做人待人在自己的心里必须有一把准确的尺子,什么事太过或不足都是不对的。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应当遵守的生活原则是,既不要太浓艳而成为奢侈,也不要太淡薄而成为寡恩。



二○八、藐视权贵 改造命运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故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物之陶铸。

  【译文】

  他人富贵我有仁德,他人爵禄我有正义,有道德的人所以不会被国君国相所牢络笼取。人谋智慧胜过上天,意志专一制动气质,有道德的人也不会接受命运造化所陶冶铸造。

  【注解】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出自《孟子》一书:"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谦乎哉?"

  牢笼:包罗;容纳。《淮南子本经训》:"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阴阳,伸曳四时,纪网八极,经纬六合。"笼络,罗致。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科第之设,沿革多矣,文皇帝拨乱反正,特设科名,志在牢笼英彦。"牢络,笼络。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待他回归营寨,自有牢络之术。"笼取,收罗。宋笼苏轼《上皇帝书》:"朝廷察其尤异者,擢用数人,则豪杰英伟之士渐出於此涂,而姦滑之党可得而笼取也。"

  君相:国君与国相(宰相)。《国语晋语九》:"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韦昭注:"君,康子(韩康子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韩氏的领袖,韩庄子之子。庄子死,康子即位)。相,段规(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著名谋士,他的谋略对韩国的决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人定胜天:人定:指人谋。典出《逸周书文传》:"兵强胜人,人强胜天。"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宋刘过《襄阳歌》:"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

  志一动气:志,是一个人心中对人生的一种理想愿望,一,是专一或集中,动,是统御、控制发动,气,是指情绪、气质、秉赋。《孟子,公孙丑》上:"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意为"意志专一制动气质,气质专一制动意志"

  造物:命运,造化。见一五六【注解】

  陶铸:陶是范士制器,铸是熔金为器。《墨子耕柱》:"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铸之於昆吾。"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墨子三》:"陶谓作范,铸谓鎔金。凡古代彝器,未有不用范者,近世所发现之商周陶范,固所习见。《礼记礼运》‘范金合土'疏‘范金者,谓为形范以铸金器',是范金亦陶铸之义。"比喻造就、培育。《庄子逍遥游》:"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评语】

  一个活得洒脱的人,不应为身外物所累,诗曰:我行我素。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不得志独善其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是大丈夫的气概。《宋元学案》中说:"大丈夫行为,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更有古人说:"志之所以趋无远弗居,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甲精兵不能御也",这就是告诉我们君子是不受富贵名利的诱惑,不受君主的笼络,不受造化所主宰的。具有高风亮节的君子,自然胜过争名夺利的小人,造物主注定了人的模型,唯独君子能超然物外,绝不会受任何权势的左右,甚至连造物主也无法约束他,这就在于君子保持自我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所以佛家才有"一切唯心造,自力创造非他力"一语。遵从大义,相信自我,一个有为的人理应锻炼自己的意志,开阔自己的心胸,铸造自己的人格,不为眼前的名利所累,把眼光放得长远。具有了人定胜天的气概,广阔天地任我驰骋。



二○九、立身要高 处世须让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译文】

  立身处世不能高一步立足,犹如在灰尘里振抖衣服,在泥水中洗濯双脚,怎么能超脱旷达?处理世事不能退一步处置,就像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公羊顶藩进退两难,怎么能安宁快乐?

  【注解】

  立身:即立身处世,立身,做人;处世,在社会上活动,与人交往。指人在社会上待人接物的种种活动。晋无名氏《沙弥十戒法并威仪序》:"夫乾坤覆载,以人为贵;立身处世,以礼仪为本。"

  高一步:谓起步要高,立足要稳,要有远见,即"站得高,看得远。"

  尘里振衣:振衣,抖衣去尘,整衣。《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王逸注:"去尘秽也。"故在灰尘里抖去尘士会越抖越多,喻做事没有成效,甚至相反。

  泥中濯足:濯足,语出《孟子离娄上》:"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本谓洗去脚污。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在泥巴里洗脚,必然是越洗越脏,比喻作事白费力气。振衣濯足,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洗去脚上的污垢。形容放弃世俗生活的荣华富贵,立志在山中隐居。

  超达:超脱旷达。唐李山甫《寄卫别驾》诗:"知君超达悟空旨,三径閒行抱素琴。"

  处世:待人接物,应付世情,与世人相处交往。见一八八【注解】

  飞蛾投烛:即飞蛾赴烛,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同"飞蛾赴火"。宋黄庭坚《演雅》诗:"蛣蜣转丸贱苏合,飞蛾赴烛甘死祸。"飞蛾是一种喜欢近火的昆虫。因此又名"灯蛾",每当飞娥接近灯火往往葬身火中,喻不惜牺牲而有所作为。

  羝羊触藩:羝,指公羊。藩是竹篱笆。公羊雄健鲁莽,喜欢用椅角顶撞,往往把墒角卡住不能自拔。据《易经大壮》篇:"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所以世人就用抵羊触藩来比喻作事的进退两难陷入困境。

  安乐:安宁和快乐。《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於忧患,而死於安乐也。"明黄绾《明道编》卷二:"‘死於安乐'者,因安乐而不知思、不知慎、不知节、不知畏、不知谨、不知保、不知脩,而至於死也。"

  【评语】

  谦让品德的建立不是以无原则容忍退让为前提的,而是以立大志,高起点处世为前提的。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要高,心地要宽,不可有一般无知无识之辈的俗见,也就是要认识真理,修身养性,否则就如同凡夫俗子一般,终身在尘埃泥淖中打滚,难以超凡绝俗,有所成就。尤其待人接物应以谦让为高,退一步,等于进两步。因此我们为达成目的,绝不可以盲目努力,一定要听其自然,谦虚谨慎。一定要保持超然的亦子之心,同时也要具有谦虚的修养功夫,然后才能走上人生的光明坦途。俗谚所谓"弓满则折,月满则缺",这真是一句永恒不变的真理。做事要看清客观环境,一味鲁莽;不知变化,不看全局,必然遭受他人的排斥而归于失败。



二一○、修德忘名 读书深心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干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译文】

  求取学问要集中精神专心研究,如果修养德行却又留意事业功绩名声荣誉,必然没有实在造诣;读书把兴趣寄托在吟咏诗词风流儒雅,一定不会深入内心。

  【注解】

  学者: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收拾精神:收拾,收聚,收集。《东观汉记淳于恭传》:"(恭)家有山田橡树,人有盗取之者,恭助为收拾,载之归。"收拢,收揽。《清史稿尚善传》:"躬蹈四罪,而犹逞志角力,谬欲收拾人心,是厝薪於火而云安。"精神,指人的意识。《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收拾精神,指收拾散漫不能集中的意志。

  并归一路:并归即"归并",合并,合在一起。《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若归并二国之众,可聚百万。"一路,一类,同一类。《老残游记》第七回:"进门打过暗号,他们就知道是那一路的朋友。"犹言一带或一个方面。明田艺蘅《留青日札赌博》:"苏常一路尤甚,士大夫归家者则开赌坊,盖避禁也。"并归一路指合并在一个方面,也就是专心研究学问。

  修德:修养德行。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僕妾臣民,与身竟何亲也,而为勤苦修德乎?亦是尧、舜、周、孔虚失愉乐耳。"

  留意:留心,关心,注意。唐白居易《喜敏中及第》诗:"转於文墨须留意,贵向烟云早致身。"

  事功:事业和功绩,功业,功劳。宋范成大《外舅挽词二首》之一:"事功纔止此,物理故难量。"

  寄兴:寄寓情趣。宋刘过《贺新郎》词:"人道愁来须殢酒,无奈愁深酒浅。但寄兴、焦琴紈扇。"

  吟咏:歌唱,作诗词。《诗周南关雎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疏:‘动声日吟,长言日咏。'"指诗词等韵文。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寓其情怀,播为吟咏,时復发笥,纷然盈前。"

  风雅: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等,泛指文化。清平步青《霞外攟屑释谚临川梦》:"钱牧翁评騭陈仲醇,谓聊可装点山林,附庸风雅。"此作"风流儒雅"字面解。

  【评语】

  大凡求学问的读书人,是为了深明事理。那就应把散乱的精神收拾起来、统一起来,用于研究事理一方面,这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求学最大的目的还是为了更高尚的道德,发挥道德与加强学识是应齐头并进的。现代人多藉修德之名,为了他个人的名利、事业的前途而努力,这样便失去为学的本意,没有深入的学问可求了。读书人往往只知道吟诗弄赋,但求风雅不求实学,这种人哪里是真正的求学呢?没有深入的学问,只求一些肤浅的皮毛,那是何等可悯!明乎此,要修养一心,求最真实的学问,不是风雅一番就可以了事的,为了真正的得益,我们便应该发菩提心,修无上道,去做度世人的大事业。从事学术研究本来就没捷径可寻,历来做学问都讲究个勤字,勤中苦,苦中乐,所谓"读书之乐无窍门,不在聪明只在勤"、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课堂上所学只是师傅领进了门,要想有高深造指全靠自己下苦功。"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说明此中道理。然而很多读书人只知道吟风弄月讲求风雅,寻章摘句不务实学,不求甚解,这种人永远不可能求到真才实学,只能学到一点极肤浅的皮毛。正因为如此,我们求学必须下真功夫求真学问,绝对不可像一般好高鹜远的青年,为了赶时髦就浪费金钱时间去学习一些"时髦而不实用"的东西,这对自己的学业事业都是不会有帮助的。修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索质,学习不是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能真正进步。



二一一、真伪之道 只在一念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簷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译文】

  每人都有一个宽大的慈爱悲悯,维摩诘和屠夫刽子手没有两样心地;到处都有一种真正的生活情趣,黄金屋和茅草屋檐并非是天壤之别。只是欲望闭塞情感封锁,当面交错而过,即便近在咫尺也相去千里了。

  【注解】

  大慈悲:慈,菩萨爱护众生,给众生以快乐叫慈,悲,愿解他人痛苦之心。悲是大乘佛教菩萨概念的基本特点。《大智度论》:"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悲是佛家语,《观无量寿经》有"佛心是大慈悲"指佛菩萨广大之慈悲。慈悲,谓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全句意:人人都具有成佛的佛性。

  维摩:梵语维摩诘简称,是印度大德居士,汉译叫净名。与释迦同时人,辅佐佛来教化世人,被称为菩萨化身。清吴伟业《题王石谷画》诗之二:"一幅天然图画里,维摩僧寺破山桥。"

  屠刽:屠,〈动〉本义宰杀牲畜。《说文》:"屠,刳也。"〈名〉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人即屠夫。《聊斋志异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刽,〈动〉割断,砍断。《说文》:"刽,断也。从刀,会声。今大辟刑人之隶。俗语谓之刽子手。"是以执行罪犯死刑为专业的刽子手。。

  金屋:指富豪之家的住宅,建筑金壁辉煌,汉武帝有"若得阿姣当以作金屋藏之"的典故。南朝梁柳恽《长门怨》诗:"无復金屋念,岂照长门心。"

  茅簷:"簷"同"檐",本是房檐。。茅,指盖屋的草。茅檐指茅屋。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佛教认为世间事物皆虚幻,故金屋茅簷并无差别。

  两地:两亦作"贰",两处,两个地方。唐元稹《齐煚饶州刺史王堪澧州刺史制》:"俾分两地之忧,佇听二天之谚。"此处作"参天两地"解。为《易》卦立数之义。《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孔颖达疏:"倚,立也。既用蓍求卦,其楪蓍所得,取奇数於天,取耦数於地。"引申为人之德可与天地相比。《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驰騖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即比喻天壤之别。

  当面错过:面对面地失去了机会。语本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道:‘我直如此有眼不识真师,当面错过!'"

  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形容距离近。《淮南子道应训》:"终日行不离咫尺,而自以为远,岂不悲哉!"

  【评语】

  在古人的人性观中,孟荀二人最有代表性,荀子主张性恶,孟子主张性善,孟子的立论根据是"人皆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慈之心。"不管怎么说,人性的善恶并不因为外部世界的财富差异有区别。天地间充满了真善美,这种天然情趣也存在于寒门蔽户中,跟富贵人家的高楼大厦毫无不同,可是金屋与茅屋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无实质的差别,从精神享受而言,人生是否能有真快乐只是存乎一念之间,假如贪得无厌作恶多端,即使住金屋也空虚难耐如同下地狱,假如乐天知命或毫无邪念,即使住茅屋也会感到愉悦充实如同登天堂。这绝非空谈高调,事实就是如此。这里的存乎一念,主要指修养的程度,没有追求这一念的精神,人的本性就会在客观世界的影响中发生质变。任何人都有一个本性的善心,推面广之即成为大菩萨心,维摩是印度的佛门大德,其实他的心与屠夫和创子手并无差别,因放下屠刀,醒悟前非,则真知性现,仍可成佛。真、善、美充满了宇宙,这天然的趣味虽在贫寒破旧的低矮茅屋中,一样可以得到与富人高楼大厦各有不同的情调与趣味,然则,金屋同茅屋没有太大的差别。人类的心本是善良的,可惜为情欲所缚,蒙蔽了真如之心,混沌污浊不知自救。有此欲心,一切善良已被七情六欲的恶贼据守,一转眼间错失了修养的道心,如咫尺之差就隔去十万千里之遥,有道的人却因欲情而成帛非道的人,好像光明的人忽然盲目,不是人可悲了吗?所以,欲心不可使其高张,看清原始以来的欲心,坚持不退的道心,则菩萨之道不远矣!



二一二、有木石心 具云水趣

  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坠危机。

  【译文】

  增进品德修养道义,要有一个树木山石的坚定念头,如若一旦有了欣喜羡慕的想法,就会趋向物欲境地;救济世人经营国家,要有一段行云流水的淡泊趣味,如若一旦有了贪恋执著的意图,就会坠入危险机关。

  【注解】

  修道:指学习、实行宗教教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一人修道,济度几许苍生?免脱几身罪累?幸熟思之!"这里指修养道义。

  木石:树木和山石。《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木石无知觉、无感情之物,比喻不为外界事物诱惑。《周书文帝纪上》:"纵使木石为心,犹当知感;况在生灵,安能无愧!"

  欣羡:喜爱而羡慕。南朝宋王景文《自陈求解扬州》:"久怀欣羡,未敢干请。"

  济世经邦:济世,救世,济助世人。《庄子庚桑楚》:"简髮而櫛,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成玄英疏:"此盖小道,何足救世。"经邦,即"经邦纬国",经、纬,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为治理、规划。邦:国家。指治理国家。

  云水:云与水。宋陆游《长相思》词:"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指僧道。僧道云游四方,如行云流水,故称。《宋史方技传下莎衣道人》:"帝岁命内侍即其居设千道斋,合云水之士,施予优普。"佛家称行脚僧为云水,这种和尚手待三宝云游天下,四海为家毫无牵挂,行迹飘忽有如行云流水。他们不受物欲束缚而具淡泊雅趣。

  贪著:贪,〈动〉本义贪财。《说文》:"贪,欲物也。"《楚辞离骚》:"爱财曰贪,爱食曰婪。"著,"着"的繁体字,<后缀>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贪著,指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贪婪执著。

  危机:亦作"危几"。潜伏的祸害或危险。唐刘言史《观绳伎》诗:"危机险势无不有,倒掛纤腰学垂柳。"危险的机关。用于杀敌、猎兽、捕鱼等的器具。清陈维崧《八声甘州南耕斋中食鲥鱼作》词:"贪听渔翁笛,悮触危机。"

  【评语】

  一个有志修道的人,应该有木石那样不能移动他的恒志,既不会一味贪图世俗富贵名利,更不致趋炎附势,如果稍有一点贪恋富贵的人,一心求权势功名,这人便成了欲望的奴隶,进入了迷惑可怜可哀的欲境。古人修身养性讲究心定,不为外物所扰,排除一切杂念。这种寻求内心悟性的方式用之于经邦济世,从政当权,是有积极意义的。政治家们统治天下,亦必须具有一片清淡如云水僧的趣味。一个当权者可能权倾朝野,一个有钱人或许富可敌国,一个入仕者可能雄心万丈,但决难具备隐世者的淡泊趣味,及行脚僧人手待三宝云游天下,那种无忧无虑飘然出世的风貌,其恬淡超逸的清高志趣,绝对不是一个奔波于名利中的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但一个经邦济世的人也应具有这种胸襟,具有那种木石一般坚定不移的心志,政事一定可办得有条不紊,政风清廉,举世推崇。这样就可能看淡名利而保持清廉。如果一味贪恋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就等于一个一心向上的人没有基础而终有一日会跌落无底深渊,不仅不能为国为民服务,恐怕连身家性命也难保全。权力能使人腐化,不断修省,时时保持一种高雅脱俗的心性而在名利声中保持清醒,才可能不去随波逐流,自觉抵制贪污腐化。



二一三、君子无祸 勿罪冥冥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

  【译文】

  肝脏遭受病变眼睛就不能看东西,肾脏遭受病变耳朵就不能听声音;病变发生在人们所看不见的地方,必然发作在人们都能看见的时候。所以君子想不获罪于明显处,必须首先不获罪于隐蔽场所。

  【注解】

  得罪:使人不快或怀恨,冒犯,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昭昭:显著,明显可见,公开场合。据《庄子达生》篇:"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冥冥:昏暗不明,隐蔽场所。《荀子劝学篇》:"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评语】

  人的内脏以肝最为重要,肝脏有一点毛病,视力便受影响,如再严重可能变成盲人。肾脏病了,耳朵渐渐失灵,最后会什么都听不到。这是何等的可怕!可是,病源发于内,我们不知多半是因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等到发作起来,病情严重,救治也来不及了。为什么我们早不留意,彻底防治,等到病重时才后悔莫及呢。同样的道理,要想做一个君子,一个循著真理正义去做人的人,必以不犯罪为原则。明哲保身,不能犯一丝的过错,留下一点瑕疵。要不犯罪,不但在白日之下有人见到的时候不犯,即使在夜晚或晦暗之处,一切人们看不到的地方都不能犯,千万不要以为人见不到我便起犯罪的念头。古人讲修身主要是对自我道德的完善,俗话说问心无愧,正是说明人欲无错、无祸于世,不能只是外表的完善,关键是内心不能有犯罪的原因。不要以为黑暗中可以成为罪恶的温床,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网恢恢,谁可漏脱呢?所以儒家教人修养品德,必须要从慎独功夫作起。所谓慎独,就是指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也绝对不作任何见不得人的坏事。其实这才是君子的聪明处。俗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所以曾子才发出"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的忠告,因为在冥冥之中必然有神灵监视我们的言行,有良知谴责著我们,如一念之差,就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了。为什么以一时的错失换来永久的沉沦?那不是世上最傻的人吗?修省如果只是为了让自己披上一件道德的外衣,岂不成了伪道学?要做一个君子,岂可不谨慎、不小心!只有堂堂正正的做人,胸怀光明,少向黑暗的方面去想,才不至于失足。从本心就已具备了优良的品质,又怎么会去担心"祸""罪"呢?



二一四、多心招祸 少事为福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译文】

  幸福莫过于幸福在减少琐事,灾祸莫过于祸害在多余心思。唯有劳苦事务的人,方才知道减少琐事才是幸福;唯有平和心情的人,方才知道多余心思才是灾祸。

  【注解】

  苦事:令人为难、苦恼的事,指繁重费力的事情。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台省台疏讥谑》:"谦又曰:‘近日又要我改一道招拟,甚是苦事。'"

  平心:谓用心公平,态度公正。《荀子大略》:"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使心情平和,态度冷静。《礼记深衣》:"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

  多心:语本《吕氏春秋重言》:"口吻不言,以精相告,紂虽多心,弗能知矣。"高诱注:"紂多恶周之心。"后称猜疑过多为"多心"。谓二三其心,反复无定。《史记陈丞相世家》:"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评语】

  一个有为的人应当具备"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的境界,这样就不会被琐事缠身,不会为闲言困扰。而一个平常人的生活,也应该是以一生平安无事没有任何祸端为幸福的。所有祸端多半是由多事而招来,多事又源于多心,心猿意马,易放难收,便易走入邪念之途,殊不知作恶者有灾殃乃是天理,天理是不假的。多心是招致灾祸的最大根源。所谓"疑心生暗鬼",很多人由于疑心而把事情弄坏,其道理就在于此。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聪明人就应该从此抑制心的散乱,千万不要多疑猜,不要打妄想,不要有任何不正的念头或不当的企图。一个心地光明的人自然俯仰无愧,根本不用怀疑别人对我有过什么不利的言行。只有庸人、小人、闲人才整天为闲事、琐事忙碌,为依附权势争夺名利奔波,为人言碎语费尽心神地猜疑,可见他们的恩想境界很低,难以意识到自己的可笑、可悲。诚然,唯有经历过千辛万苦的人,越知道减少是非的发生,也就越平静安宁,越有幸福。一般苦于事做不通的人,认为少一点事就少一点麻烦,不愿多去争逐、计较是非。只有心平气和的人,心如止水,再也不会引起什么灾祸。反过来说,心多气浮,则一切善恶之象都由此而生。这明显的告诉我们,世间种种烦恼,无非由于我心所造。知足少欲、去私心、存天理,以道义公正的心去待人处世,灾祸自然就不会临身了。



二一五、方圆处世 宽严待人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译文】

  处在政治清明太平盛世应该志行忠方;处在政治黑暗纷争乱世应该应变圆通;处在政治衰败国将消亡的末世应当方直圆通并用;对待有道德善良人应该包容宽宏大量,对待品质恶劣的人应该摈弃严惩不贷,对待平民大众应当宽容厚道与严厉公正相互并存。

  【注解】

  治世:指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荀子大略》:"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宜:应当,应该。

  方:〈形〉方正(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正直。《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盘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志行忠方:志行,志向和操行。唐李华《三贤论》:"元之志行当以道纪天下,刘之志行当以‘六经'谐人心,萧之志行当以中古易今世。"忠方,忠诚方正。《三国志魏志邴原传》:"徵事邴原、议郎张让,皆秉德纯懿,志行忠方。"

  乱世:治世的对称,混乱不安定的时代。《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圆:〈形〉本义圆形。《说文》:"圆,圜全也。"没有棱角,圆通,圆滑,随机应变。《易经系辞》说:"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封之德,方以知。"圆通,通达事理,处事灵活。《梁书处士传陶弘景》:"弘景为人,圆通谦谨。"

  叔季之世:古时少长顺序按伯、仲、叔、季排列,叔季是兄弟中排行最后,比喻末世将乱的时代,《左传》云:"政衰为叔世","将亡为季世"。叔季,没落,末世。《魏书释老志》:"叔季之世,闇君乱主,莫不眩焉。"

  善人:有道德的人,善良的人。《论语述而》:"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邢昺疏:"善人,即君子也。"

  宽:〈形〉本义房屋宽敞。《说文》:"宽,屋宽大也。"度量宽宏,宽厚。《诗卫风淇奥》:"宽兮绰兮。"传:"宽能容众。"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材能》:"宽宏之人,宜为郡国,使下得施其功,而总成其事。"

  恶人:品质恶劣的人。汉扬雄《法言修身》:"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严:〈形〉不放松,不宽容,与"宽" 相反。严厉,严肃。《韩非子五蠹》:"诛严不为戾。"严惩不贷,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庸众:常人,一般的人。《荀子修身》:"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杨倞注:"庸,凡庸;众,众人。"

  【评语】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待人处世的一种典型方式,这和他们的从政观有关。太平盛世有明君贤相为政,能采纳善言表彰善行,所实行的是大公无私的善政,所以一个人的言行即使刚直严正,也不会受到任何政治迫害。反之,假如是处于昏君奸臣当政的乱世,言行就必须尽量圆机,否则就有招致杀身之祸的危险。从政如此,待人同样。这种待人处世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个人不能抱着满腔热情,怀着赤子之心却不顾实际环境,不看周围大众的水平而自顾自地施展抱负,在待人处事的方式上一成不变,如果这样的结果将非撞一鼻子灰而于事无补。谈到"世道",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里,道德不被尊重,正义也必不受人欢迎。因此,在做事方面回不能偏袒于任何一方面,而有时以方正、有时以圆通。至于待人也要有套常识,那就是有时紧迫,有时松弛。对于善良诚笃的人应该采取宽厚,因为他们的言行无可责备。反之,恶人所犯过失太多,如果太宽待了,就造成他的放纵,助长他的罪恶,所以应当以严厉来匡正他的恶德恶行。又有一种人不曾达到善人程度,又没有像恶人那样坏法,这样的人就要看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随时宽严并用,以巧妙中和的方法指引他正确的路向。



二一六、忘怨忘功 念过念恩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译文】

  我有功德给于别人不可以常常念叨,而对别人有过失则不可不惦念;别人有恩惠给于我不可以轻易忘怀,而别人怨恨于我则不可不忘却。

  【注解】

  功:〈名〉本义功绩,功业,功劳。《说文》:"功,以劳定国也。"功德,恩德。《孟子梁惠王上》:"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念:〈动〉本义常思,思念,惦念。《说文》:"念,常思也。"念叨,亦作"念到","念道"。因思念而常常提及。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俺小姐至今脂粉未曾施,念到有一千番张殿试。"

  过:〈名〉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说文》:"过,罪愆也。"

  恩:〈名〉本义恩惠。《说文》:"恩,惠也。"他人对我的帮助救援。

  怨:〈动〉本义怨恨,仇恨。《说文》:"怨,恚也。"〈名〉仇恨,怨仇。《史记商君列书》:"是积怨畜祸也。"他人对我的怨恨和冒犯。

  【评语】

  一个有修养的人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首先在于待人的恩怨观是以恕人克己为前提的。一般人总是容易记仇而不善于怀恩,因此有"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过河拆桥"等等说法,古之君子却有"以德报怨""涌泉相报""一饭之恩终身不忘"的传统。不过关于"以德报怨"一语,却有商榷的必要,因为孔子主张"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否则就会出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现象。这种道理就如同唱歌,假如起音起得太高,那以后再遇到更高的音就必然无法唱下去,所以还是孔子的主张合乎中道。为人不可斤斤计较,少想别人的不足、别人待我的不是;别人于我有恩有劳应记取于心,人人都这样想,人际就和谐了,世界就太平了。用现在的话讲,多看别人的长处,多记别人的好处,矛盾就化解了。人家留下的怨仇,要忘得一干二净,以培养我们坦荡恢宏的心胸,一个胸中不能容物的人,又怎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呢。

  【注06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二一七、出世入世 明心为本

  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籍寇兵而赍盗粮矣。

  【译文】

  内心田地干干净净,方才可以读圣贤书学习古训,否则,看见一个善良行为偷偷用来满足私欲,听闻一个善良言语假借用来掩饰缺点,这是借给敌人武器而又送给强盗粮食了。

  【注解】

  心地:佛教语,指心。即思想、意念等。见一二三【注解】

  学:学习研究古代典籍。《书周官》:"学古入官。"孔传:"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

  济私:语出《宋书南郡王义宣传》:"籍西楚强力,图济其私。"后以"济私"谓使自己得益。

  覆短:护短,掩盖缺点或错误。《明史王应熊传》:"应熊强愎自张,纵横为习,小才足覆短,小辨足济贪。"

  藉:〈动〉进贡。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无以藉君,与君相忆也。""借"的繁体字。《史记陈杞世家》;"空籍五岁矣。"《索隐》曰:"一云:‘籍,借也,谓借失国之后年为五年。'"

  赍盗粮:送粮食给盗贼,比喻做危害自己的蠢事。《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齎盗粮,借贼兵也。"赍,〈动〉拿东西给人,送给。《说文》:"齌,持遗也。从貝,齊声。俗字作賫。"

  【评语】

  "学问"在一个心地清正、德性纯洁的人来研究,如加以善用,可以修身治国,获益无穷。可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得到了学问,反而会利用学问去做出种种坏事。所以,必须心地正当、心性清白的人方可读书求学。那些心怀不测的人读了书,如同得到了武器,他可以利用这武器去做不好的勾当,盗取他人的名誉,逞私人的欲念。他们又以学问掩饰短处,口里说的是善行,所做的却全是坏事,真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故此,给恶人以知识学问,无异供强盗以粮食,那将增长他的罪行。一个心地纯洁品德高尚的人有了学问,可以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社会人群甚至整个人类有所贡献。反之,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有了学问,好比如虎添翼,他会利用学问去做各种危害人群的事,例如现代人所说的"经济犯罪"和"智慧犯罪"等等,就都是这种心术不正之人的具体表现。因为这些小人以自己所修的学问作为武器,在社会上无恶不作,有的以伪君子的姿态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有的甚至为了一私利而做出祸国殃民的勾当,因此西谚才有所谓"偷一块面包进监狱,偷一条铁路进国会"的愤激之言,因为能偷一条铁路的人自然都是属于有点学问的智慧犯罪和经济犯罪。所以做学问不能以一个"勤"字了得,还必须立身正才行,这就是现在讲求的"德才兼备"。现在一些人花着国家紧张的外汇出洋留学,可一但学业有成,便黄鹤不返;更不要说一些人会以所学加害他人了。故古人讲立身修性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用现在的话讲,做学问的同时,还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行;有学问的人未必就是利于社会、益于大众的人,要看学问在什么人的手里,要看其品德如何。



二一八、崇俭养德 守拙全真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俯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译文】

  奢侈的人富有也不能满足,不如节俭的人贫困还尚有剩余;能干的人劳苦而俯拾怨恨,不如笨拙的人安逸而保全天性。

  【注解】

  奢:〈形〉本义奢侈,不节俭。《说文》:"奢,张也。"徐灏曰:"奢者侈靡放纵之义。故曰‘张',言其张大也。"奢侈,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国语晋语》:"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

  富而不足:富,富有,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易繫辞上》:"富有之谓大业。"韩康伯注:"广大悉备,故曰富有。"谓拥有大量财产、物资。《论语子路》:"子谓衞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不足,不充足,不够,满足不了需要。《荀子礼论》:"断长续短,损有餘,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北史卢昶传》:"卿若杀身成名,貽之竹素,何如甘彼芻菽,以辱君父?"

  俭:〈形〉本义自我约束,不放纵。《说文》:"俭,约也。"节俭,节约俭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盖闻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於节俭。"

  贫而有余:贫,〈形〉本义缺少财物,贫困,与"富"相对。《说文》:"贫,财分少也。"贫困,贫苦穷困。《韩非子奸劫弑臣》:"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哀怜百姓,不忍诛罚者,此世之所谓惠爱也。"有余,有剩馀,超过足够的程度。《诗小雅都人士》:"匪伊垂之,带则有餘。"

  能:〈名〉本义熊,传说中的一种像熊的兽。《说文》:"能,熊属。足似鹿。"才能,能力。《诗小雅宾之初筵》:"各奏尔能。"有才能的人。《孙子谋攻》:"将能而君不能御。"能干,犹才干。《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絶群。"有才能,会办事。宋欧阳修《论西北事宜札子》:"代州诸寨主监押三十餘员,内无三四人能干而晓事者。"

  劳而俯怨:劳苦而容易招致众多怨恨。劳,〈动〉本义努力劳动,使受辛苦。〈形〉劳累,疲劳。《韩非子五蠹》:"事力劳而供养薄。"辛苦,费力。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劳苦,勤劳辛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俯,〈动〉本义低头。俯拾,俯身拾取。《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引申以喻成事之易。《北史周纪上》:"欢(高欢)违负天地,毒被人鬼,乘此扫荡,易同俯拾。"即"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唐司空图《诗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怨,〈动〉本义怨恨,仇恨。《说文》:"怨,恚也。"怨恨,仇恨;强烈不满。《墨子兼爱中》:"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拙:〈形〉本义笨拙,不灵活。《说文》:"拙,不巧也。"笨拙,愚笨,不灵巧,不伶俐。巴金《寒夜》:"他的笨拙的口舌能够表达他的感情么?"

  逸而全真:安逸而能保全天性。逸,〈动〉本义逃跑。《说文》:"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形〉闲适,安乐。《诗小雅十月之交》:"民莫不逸。"笺:"逸,逸豫也。"安逸,安闲舒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安稳,太平无事。《宋书索虏传》:"今者域内安逸,百姓富昌,军国异容,宜定制度,为万世之法。"全真,保全天性。《庄子盗跖》:"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真,〈名〉本义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说文》:"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本性,本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评语】

  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不以相对的观点看待事物往往会走向绝对,而把事物固定化,一成不变。像钱财于现代生活不可或缺,但以之为生活的全部就走向了极端。生活奢侈的人,无论有多少财产,到头来也都挥霍精光,表面看来他好像很快乐,其实他内心常感不满足,因为他的财产越多欲望越强,可见人的欲望有如永远填不满的沟壑。反之一个生活节俭的人,他们平日能量入为出,虽然并非富有,但是在金钱上从来没有感到不足,因此在欲望上也就没有非分之想,平平安安过个极快乐的日子。生活上要有知足感,工作中要讲究方法。不能因为自己有多方面的才能便事必亲躬,处处亲劳,结果可能会招致怨恨还办不好事情。对于一般人而言,能而劳,可能就压抑了别人的才能,使别人无从表现:如果是当权者,其能不应表现在自己如何亲为上,而在于怎样组织、管理,使每个人都可显其所能。而且,任何矛盾的出现是因为事做了,局面活了,矛盾便开始出现了;一潭死水时人们心意相对稳定。那么谁做谁就成了矛盾中心,不集怨而何?头脑发达、知识能力超人一等的人,固能担当种种事业,但他往往犯了目空一切的毛病。行为太过,便侵害了别人的利益。结果不但工作劳苦,而且结怨于一身。不如那些悠哉悠哉不失其天真本性的笨拙的人,虽然脑筋简单、能力差些,却不致与人结怨,可以安然无事的生活。闲者置身局外当然会有时间去评头论足了。所以能应是相对的,个人的能不可能包容大家的能。做事前理应先看看想想。



二一九、学以致用 立业种德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槧庸;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

  【译文】

  研读诗书不能见到圣德贤才,犹如一个书写文字的匠人;身居官职不能爱护黎民百姓,犹如一个穿衣戴冠的强盗;讲习学问不能崇尚身体力行,犹如一个口头念经的和尚;创立事业不能思考积累功德,犹如一朵瞬即凋谢的花朵。

  【注解】

  圣贤:圣人和贤人的合称,亦泛称道德才智杰出者。见一六○【注解】

  铅槧庸:古代的书写工具。铅,铅粉笔;椠,木板片。语出《西京杂记》卷三:"掦子云好事,常怀铅提槧,从诸计吏,访殊方絶域四方之语。"庸,〈动〉本义用,需要。《说文》:"庸,用也。"受雇用,出卖劳动力。《韩非子五蠹》:"买庸而决窦。"〈名〉受雇用的人。《淮南子缪称》:"取庸而强饭之。"铅槧庸,雇佣来书写的人,即写字匠人,引为著作家。

  口头禅:佛教语,指不能领会禅宗哲理,只袭用它的某些常用语以为谈话的点缀,称之为"口头禪"。宋王楙《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禪,脚踏实地性虚天。"

  眼前花:瞬即凋谢的花朵,比喻一时的荣华。清唐训方《里语徵实》卷中下:"董思白曰:‘读书不见圣贤,为铅槧佣;讲学不究躬行,为口头禪;居官不爱百姓,为衣冠盗;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

  【评语】

  读书不仅仅为了认识几个字,记住几篇文章,就算达到目的了。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体会出古代圣贤的一言一行,把他们的精神变成自己的精神,进而做好修身齐家的工夫,然后去为国家社会尽力服务。读书如果偏向钻研文字章句的末节,而不能体会古圣先贤的真精神,结果不过是一个"铅板的佣者"而已。铅是用夹在木板上写字的铅丹(红色)。中国在后汉以前,还没有发明纸,用绸绢和木板来代替纸,以铅丹写字在绸或板的上面。佣是雇用的人,所以"铅佣"就是写字匠的意思,说他一生一世都没有什么价值了。做官不是为一身一家的名利,而是为谋国家富强和社会幸福。有些做官的人,天天在想怎样升官、怎样发财,凡事都为他个人的利益打算,没有替国家和人民的公利著想,这样做官的人,简直就是穿著官吏衣服的盗贼。既然具有盗贼的心肠,为了遂其私欲,自然就不惜使用伤天害理的手段,来达成他的目的了。国家如何不乱?社会如何不乱?民心如何不坏呢?人生在世,建立起一件事业,并不单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必须是为社会谋利益,为人群造幸福,把功业传之后世,才能名垂千古。可惜一般大人先生,往往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思施恩德于天下,则他的一生,只是过眼云烟。死后什么也没遗留下来。古人治学,并不仅仅以懂得文字为目的,而注重躬行实践,所谓"学以致用",首先是学习,传承古令精髓,掌握真才实学;而后灵活地用于实践,贡献国家社会。假如学问与实践不能相辅相成,那就变成了徒有虚表的读书匠,亦或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口头禅而已,即使天天绞尽脑汁在理路上苦斗,假如不彻底实践参禅悟道的真功夫,到头来连一点用处也没有。同样,作官的是人民的父母官,如果不能爱护人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又与穿着华丽外衣的强盗何异!总而言之,读书如果不探求圣贤哲理,就不能算是学以致用;做官如果不爱护人民,就不能算是人民父母官;创立事业而不想行善积德,又怎能爱护自己的子女!



二二○、扫除外物 直觅本来

  人心有部真文章,都被殘編斷簡封固了;有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艷舞湮沒了。學者須掃除外物直覓本來,才有個真受用。

  【译文】

  人人心中都有一部真正的文章,可惜都被残缺不全的书籍封闭禁锢了;人人心中都有一部美妙的乐曲,可惜都被妖冶华丽的歌舞湮灭埋没了。做学问的人必须排除外界事物直接寻觅人心中本有的心性,才能有一个真正享用不尽的真学问。

  【注解】

  残编断简:指残缺不全的书籍。编,用来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简,竹简,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片。语本北周庚信《谢滕王集序启》:"某本乏财用,无多作述......至如残编落简,并入尘埃;赤轴青箱,多从灰烬。"

  封固:封,〈动〉封闭(以封记关闭,使不能动用、通行或随便打开),堵塞。《战国策燕策》:"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固,〈形〉本义坚,坚固。《说文》:"固,四塞也。"〈动〉禁锢,闭塞。禁锢,封闭,束缚限制。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鼓吹:即鼓吹乐。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曲。亦即《乐府诗集》中的鼓吹曲。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源于我国古代民族北狄。汉初边军用之,以壮声威,后渐用于朝廷。晋崔豹《古今注音乐》:"短簫鐃歌,军乐也。黄帝使岐伯所作也。所以建武扬德,风劝战士也。《周礼》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军大献,则令凯歌者也。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羣臣。短簫鐃歌,鼓吹一章耳,亦以赐有功诸侯。"鼓吹声,乐曲声。唐李山甫《陪郑先辈华山罗谷访张隐者》诗:"谷风闻鼓吹,苔石见文章。"

  本来:指人本有的心性。见○一九【注解】

  受用:享受,享用。《法苑珠林》卷十二:"四方僧物,饮食卧具,皆悉不得共同受用。"犹受益,得益。《朱子语类》卷九:"今只是要理会道理,若理会得一分,便有一分受用;理会得二分,便有二分受用。"

  【评语】

  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部上天阐述真理的文章,只要读这部真文章,就没有再讲其他文章的必要(也就是发现这一个真实,心应该随从他的指导,再没有另求他道的必要了)。要是只去读古人如糟粕一般的书,并且收藏到心底的深处,被这些书籍的思想给牢牢束缚封闭著,对于自己心里原有的真文章反而不知道注意,这是非常可惜的(就是把可贵的真实心为古人之言所迷惑,而妨碍了心灵的作用与发展)。人的心中都有一曲本真的音乐,只要听了这音乐而体会到其中三昧的话,就再也没有听取其他音乐的必要了。可惜的是,人们被外来的声色所迷,埋没了本真,便听不见了。世人只知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而不知观世音的意思是什么?所谓观世音,就是要人们修得观见世人本真之音,而去实行救苦救难的菩萨道(这个比喻是说:人心都怀有本真的真理,如果能够静静体会这一真理的微妙旋律,就再没有听闻其他各种言词的必要)。最可惜的是,受了外界种种言词的掩蔽而生出了迷惑,这样一来,本真之音就听不见了。对于修学之道,如果能不为残篇断简的言词所蔽,不受邪说异端所侵扰,能够明心见性直向心中本有的真理去探求,不受外界的诱惑,那他将会发现自己本有的真文章与真音的妙旨。所以,只有能够体会到本来的真理,才有真正的受用。由上可知,真理无待他求,应当直指自己的心中,因为自己的心中有一个本来的真理。本篇的旨趣即是为求本来的真理,必须把外来的诱惑物全然扫去。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只知道读书而不肯用脑筋去思考,就会使所学的道理模模糊糊,如果只思考而不读书则也是非常危险的事,可见学习与思考必须两相兼顾。因为不读书不识字而能悟出真理的,自古以来只有禅学大师六祖慧能一人而已,所以孟子才提醒世人:"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读书必须用智慧来分辨书中的道理。由此可见,人间真理无待他求,要向自己心灵深处去寻求,因为自己内心一定有一个本然的真理,这就是所谓的良知。



二二一、苦中有乐 乐中有苦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译文】

  劳苦心力之中,常常得到愉悦心情的乐趣;得志满意之时,就会产生失去意愿的悲哀。

  【注解】

  苦心:费尽心思。《庄子渔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指辛勤地耗在某种工作上的心力。唐杜甫《韦讽录事宅观画马图歌》:"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

  悦心之趣:悦心,愉悦心情,心里喜悦。汉刘向《说苑修文》:"嗜欲好恶者,所以悦心也。"趣,〈名〉乐趣,兴趣。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

  得意:犹得志。称心,满意。今亦指骄傲自满,沾沾自喜。见○○八【注解】

  失意之悲:失意,不遂心,不得志。《汉书盖宽饶传》:"宽饶自以行清能高,有益於国,而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悲,〈形〉本义哀伤,痛心。《说文》:"悲,痛也。"悲哀,哀伤痛苦。《史记五帝本纪》:"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

  【评语】

  这个世界可以叫做"忧世",也就是佛说的"娑婆世界",译为"堪忍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本是苦恼不能断绝的人生。任何事都不能合乎理想的去做,当你以为很合适的时候,节外生枝的事情出来了;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活在这世界上,遇到任何的恶劣环境与打击时,要能够堪忍才活得下去。我们常常听人说:"天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苦恼的上面还有苦恼,当苦恼到了极致,一切身世都不存在的时候,精神上反而得到衷心安慰,不免有置身事外的快乐感觉。人世是悲苦是无情,用这样的心来看人生,则入于耳、映于眼者都是苦痛和悲哀。其结果就陷于悲观的深渊了,于是,造成了厌世自杀、愤世嫉俗的人生观,而葬送了一生,这样的人一生是没有什么趣味的。结果,一颗脆弱的心灵,不得不回返自然,也就是使自己的本然之性反璞归真。人们必须抱著勇气,以这个有限的身力去尝试那无限的忧愁。本来人生是痛苦多灾多难的,但我们必须征服这些苦恼,绝对不可以抱着失败的心情。如果我们以悲哀的心情去看天上的月亮,就成了以泪眼观月,而月亮也就带著忧愁了。如果以欢悦的心情去看,月亮也就带著微笑了。人生寻求幸福的唯一道路,就是把时间的苦放下来,由苦的里面找出乐趣来,所以说"苦中有乐"。人生是苦痛的业力现场,而其中又被命运的力量奇妙的支配著,有时自己走到奇妙的环境,在一般人的眼光看来非常幸福,在这得意的舞台上,任何人都很容易忽略过去的苦痛,这时候就撒下了失意的种子,所谓:"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根苗。"悲往往是从乐中而来,而衰往往是由盛中而生,这就是所谓 "乐极生悲","盛极则衰"。如果不能及时割去苦恼的根苗,得意之时一过,失意之悲哀便马上跟踪而来。人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决定自己的一生,不能因一时的苦乐而放弃人生的奋斗。任何事情都是在发展变化着的,苦悲可以转化,得失不是永恒。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看主观上用什么态度对待人生。



二二二、名誉富贵 来自道德

  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译文】

  富贵荣华名位声誉,从道德修养中得来的,如同生长在山岳树林中的花草,自然是从容不迫地繁殖茂衍;从建功立业中得来的,如同栽种在盆景栅栏中的花草,即便有迁移拔徙而兴盛荒废;假若以权位势力得来,如同扦插在瓷瓶瓦钵中的花草,它的根部没有植养,它的枯萎就指日可待了。

  【注解】

  舒徐:从容不迫。唐元稹《张校书元夫》诗:"远处从人须谨慎,少年为事要舒徐。"

  繁衍:繁殖衍生,逐渐增多。《周书于谨传》:"子孙繁衍,皆至显达,当时莫与为比焉。"

  盆槛:盆,〈名〉本义盛东西或洗涤用的器皿。通常为圆形,口大底小,比盘深。《说文》:"盆,盎也。"槛,〈名〉槛车,囚车。《说文》:"槛,栊也。从木,监声。所以囚罪人之牢也。故囚车曰槛车。"泛指栏杆。王勃《滕王阁序》:"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此处"盆槛中花"作"槛花笼鹤"解,栅栏中的花、笼中的鹤。比喻受到约束的人或物。语本清龚自珍《好事近行箧中有像一幅以词为赞》:"倘然生小在侯家,天意转孤负。作了槛花笼鹤,怎笑狂如许!"

  迁徙:犹变化。《史记李斯列传》:"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覩归。" 搬家,从一处搬到另一处,移动。汉应劭《风俗通正失王阳能铸黄金》:"王阳虽儒生,自寒贱,然好车马衣服,极为鲜好,而无金银文绣之物,及迁徙去处,所载不过囊衣。"运徙,犹迁徙。《墨子大取》"诸以居运命者,苟入於其中者,皆是也" 孙诒让间诂引清毕沅曰:"居运,言居住或运徙。"

  兴废:盛衰,兴亡。《汉书匡衡传》:"三代兴废,未有不由此者也。"指兴复废毁的事物。

  瓶钵中花:瓶,〈名〉本义汲水器,古代比缶小的容器,用以汲水,也用以盛酒食。《说文》:"瓶,瓮也。(瓮,汲瓶也)。"《方言》:"缶其小者谓之瓶。"钵,〈名〉僧人的食器僧侣所用的食具,像碗,底平,口略小,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吾一瓶一钵足矣。"瓶盛水,钵盛饭,指僧人化缘,指僧人。,瓶钵中花是指插在花瓶里的无根之花。

  植:〈名〉本义关闭门户用的直木。《说文》:"植,户植也。"按,古门外闭,中竖直木,以铁了鸟关之,可加锁者。〈动〉栽种,种植,生长。《广雅释地》:"植,种也。"植养,培植,培育。《红楼梦》第五六回:"这一个老田妈,本是种庄稼的。稻香村一带,凡有菜蔬稻稗之类,虽是玩艺儿,不必认真大治大耕,也须是他去再细细按时加些植养,岂不更好?"

  【评语】

  富贵名誉,有由道德而来,有由功业而得来,更有由权力而得来。因其原因不同,所以有悠久与短暂的区别。先说有道德的人,自己不敢乞求富贵名誉,而富贵与名誉自然集于他的身上,有德的人比之为山林中生长的花草,受自然栽培,根深柢固,枝叶茂盛,寿命也长久。建立战功成就大事业的人们,享受人间的富贵荣华,虽然不如有德之人悠久,仿佛是山林的花草受到天然培养的力量深厚,也能媲美于田畦之花草茂盛于一时,可是因为移植的环境、气候不同,而有盛衰久暂的差别。这完全是根基不如天然丰厚的缘故。最后谈到由权力而得来的功富贵,多半是从他人手中用强力夺取的,这样的人不但不受他人的敬仰,反而要受万人的唾骂。因为这种功名富贵是不悠久的,好像昙花一现,没多久就消失了。瓶子里面插的花、水上的浮萍,不过茂盛于当时,很难希望其长久。古人提倡以德报人,而且认为财富、美名,也应是有德者居之。道德的修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君子"立德、立功、立言"要慢慢成长,官位、财富、名誉要一点一点的累积。反之假如用不正当的手段于短时间强行获得,那就宛如空中楼阁,转眼之间就会土崩瓦解。所以自己的财富要通过劳动付出得来,自己的社会地位要依靠自己的道德力量获得。因此俗话才有"政治财三十年,农夫财万万年"的说法,因为农家的财产都是用一点一滴的血汗累积而成缘故。



二二三、弄权一时 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译文】

  栖心恪守仁义道德的人,孤单冷落一时;依附曲从权贵势力的人,凄惨悲凉一生。通达事理的人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生活和道德修养,顾及死后的名誉,宁愿承受一时的寂寞,不要招致永久的凄凉。

  【注解】

  弄权:凭借职位,滥用权力。《汉书刘向传》:"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

  栖守:栖,〈动〉本义鸟类歇息。明归有光《项脊轩志》:"鸡栖于厅。"居住,寄居。《国语越语上》:"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有寄托的含义。栖心,犹寄心。三国魏嵇康《释私论》:"若质乎中人之性,运乎在用之质,而栖心古烈,拟足公涂。"守,〈名〉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说文》:"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寺,廷也;府,文书藏也。"〈动〉遵守,奉行。《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 恪守,恭谨遵守。语本《国语周语中》:"以恪守业则不懈。"

  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寧。"

  寂寞:冷清,孤单。唐李朝威《柳毅传》:"山家寂寞兮难久留,欲将辞去兮悲绸繆。"另见一六○【注解】

  依阿:曲从附顺。《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其倚杖虚旷,依阿无心者,皆名重海内。"张铣注:"依阿无心,谓曲从不察。"依附、迎合,指自己缺乏独立人格,凡事都随意附从他人意见。

  权势:见一○八。注解】。指居高位有势力的人。《北齐书元孝友传》:"性无骨鯁,善事权势,为正直者所讥。"

  凄凉:犹凄惨。太平天囯洪仁玕《干王洪宝制》:"(耶穌)后来果然被恶人钉死十字架上,流其宝血,受尽千般凌辱,万种凄凉。"悲凉。唐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怀归路緜邈,览古情凄凉。"

  万古:晋葛洪《抱朴子勖学》:"故能究览道奥,穷测微言,观万古如同日,知八荒若户庭。"犹万代;万世。形容经历的年代久远。明李贽《与梅衡湘书》:"若我边彼边各相戕伐,则边境常态,万古如一,何足掛齿牙耶!"此喻人的一生。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见○八四【注解】

  观:〈动〉本义仔细看。《说文》:"观,谛视也。"《广雅释诂一》:"观,视也。"

  物外之物:物外,世外,谓超脱于尘世之外。汉张衡《归田赋》:"苟纵心於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萧然物外,形容极为超脱,不为俗情杂务所烦扰。语本《清朝野史大观》卷九:"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物外之物,泛称世事以外的东西,也就是现实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和道德修养,即佛都所谓不生不灭的涅般境界。

  思:〈动〉本义思考,想,考虑。《说文》:"思,容也。"《书洪范》:"思曰容,言心之所虑,无不包也。"

  身后之身:身后,死后。《后汉书孔融传论》:"代终之规,啟机於身后也。" 身后之身,指身死后的名誉。

  取:《说文》:"取,捕取也。"拿。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取数斗归。"招致。唐杜甫《上水遣怀》:"谗毁竟自取。"

  【评语】

  宁愿栖守道德而寂寞一时,宁愿遵从大义而舍生一死,从古至今的例子很多,可以忠肝义胆至死不屈的文天祥为代表。据曾先之《十八史略》说:"张弘范乃命文天祥为书招世杰,天祥曰:‘吾不能忤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固命之,天祥遂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这就是"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的具体表现。达人所以能"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完全在于"仁义"二字,因此文天样在他的《衣带赞》中又说:"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古代的舍身取义。有了这样的追求,生活上也就甘于淡泊了。孔子也在《论语述而》篇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曰:"须知所乐者何事。"反之,如魏忠贤、严篙、和砷等人,几乎个个都是依仗枚势的佞幸奸臣,他们最后都落得身首异处凄凉万古的悲惨下场,为人处世不慎可乎!用这个道理来考察我们的现代生活,同样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当年,李大钊、瞿秋白等一代先烈为了伟大的理想,为了美好的追求,舍生成仁,英勇牺牲。对照我们今天的一些人在商品大潮中丢悼原则,丧失理想,而贪污腐化,能不引人深思吗?人类生存世间,要了解最美与最尊贵的人生意义,并不是在外表的衣、食、住、行等等的物质享受。住的是高楼大厦,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终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如果以为这种人生才是美满的、尊贵的,那就太可怜了。我们如果把眼光向远处观察一下,便能体会到古今历史上的伟人,他们之所以为人景仰,是因为人格与学识的伟大,并不是因为地位和富贵的关系;要看其人格德行之美,并不是外表形态之美。只是看一个人是否遵守人伦、道德,肯为大众服务,牺牲个人的享受,而有益于人群。古人说:"世上最尊贵的莫过于道,最美善的莫过于德。"由此可知,一个人能遵守道德,人格高尚,一定是为人所尊重、景仰,还有人对他轻视、毁谤吗?反过来说,个人不讲道德。不修品行,趋炎附势,谄媚奸佞,他虽然官高禄厚,衣食豪华,这还能叫做美善吗?我相信这样的人一定被当世人咒骂,遗臭名于后世。所以说不肯修持德行的人,任你是万乘的公侯宰相,甚或是帝王,也还不如一个有道德、有人格的平民。现在拿古人来做证明。古时有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叫做伯夷、叔齐。都是很有道德的人。以之比人,人人都欢喜,是喜欢他们的道德。桀、射、幽、厉,乃无道的人君,以之比人,人人忿怒,乃怒他们的无德。所以,我们想在世间做个好人,必须要有道德。所谓:"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之不在乎己。"我们最忧心的是道德不足,不必因为声势不集于我身而怀忧愤。须知道充德备,每个人都钦佩他,‘德高望重'名存千古。这样看起来,是声威与富贵重要呢?还是自身的道德重要呢?便不难明白了。

  【注06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集豪》同文。仅前四句。



二二四、有德不虚 无志空活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译文】

  春天到来时景和暖,花草尚且铺陈一段美好景色,飞鸟尚且清啭几句美好音乐。读书人如果侥幸列入杰出人物行列,又遇到衣暖食饱,却不想树立好的言论,做好的事情,虽然是活在世上一百年,恰恰如同没有生活过一天。

  【注解】

  春至:即春分。《管子轻重己》:"以冬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春至。"春天来到。唐李白《桓公井诗》:"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

  时和:天气和顺。汉王充《论衡定贤》:"时和,不肖遭其安;不和,虽圣逢其危。"时,时景,指春景。唐刘商《送王永》诗之二:"绵衣似热裌衣寒,时景虽和春已阑。"和,和暖,气候温和,暖和。汉王逸《九思伤时》:"风习习兮和暖,百草萌兮华荣。"

  啭:〈动〉鸟鸣。《玉篇》:"鸟鸣。"《广韵》:"鸟吟。"南北朝庾信《春賦》:"新年鸟声千种啭。"清啭,清脆宛转地发声。多形容鸟鸣声或乐曲声。明何景明《画鹤赋》:"协云簫而清囀,随蜺驾以遥旋。"

  士君子:古代指上层统治人物。《墨子尚贤下》:"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小而不明於大也。"旧时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荀子非相》:"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泛指读书人。《儒林外史》第三四回:"但凡士君子横了一个做官的念头在心里,便先要骄傲妻子。妻子想做夫人,想不到手,便事事不遂心,吵闹起来。"

  幸:〈形〉《说文》:"幸,吉而免凶也。"〈副〉通"倖",侥幸。《小尔雅》:"非分而得谓之幸。"

  头角:即"崭露头角",谓显示出超群的才华。语本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虽年少,己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复:〈副〉又,再。中断再开始。《管子牧民》:"不行不可复者。"

  温饱:衣暖食饱。汉扬雄《益州牧箴》:"丝麻条畅,有粳有稻,自京徂畛,民攸温饱。"

  立言:指著书立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泛指写文章。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评语】

  从古到今,身前重名,身后重誉是一个传统。尤其是对当权者,他的声誉取决于他的政绩如何,所谓"得时当为天下语",一定要为天下苍生和后世子孙多做一些好事,假如不能这样,也应退而求其次完成几部不朽名著。因此宋儒张载才发出"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呼声。既"幸列头角",就应当有所作为,能为平民百姓请命是为清官,能为国家兴利除弊是为贤达,能为后人著书立说是为贤哲。人生在世如果有了作为的条件,理应为自己的抱负,为国家的兴旺去拼搏一番。寒冬过去了,温暖的春天又来了。无心的花草和天真的雀鸟,都不断的给自然增加了许多美感。何况人是万物的灵长,生在这一个世界,我们便不该没有作为。人如果生来既不觉得自己是为何而生,更不想为社会尽点力量,就是所谓的醉生梦死之徒,把自己可尊可贵的一生当作破蔽的鞋履一般扔掉,这可以说人不如草木与雀鸟了。君子生于此世,不但是处身于社会的上等行列,而且衣食温饱无缺,如果只过著安逸的生活,就有亏于做人之道。必须发奋修学,进德修业,一切所言所行都能为人们的师法,受人们的尊敬,所做的事业都必须是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如果只图物质上的享受,无声无嗅的终此一生,虽然保得了百年岁月,也等于一天都没有存在过,这真是和行尸走肉、土像木偶一样了。



二二五、心中清净 自有趣味

  學者有段兢業的心思,又要有段瀟灑的趣味。若一味斂束清苦,是有秋殺無春生,何以發育萬物?

  【译文】

  做学问的人要有一段兢兢业业的心神才思,又要有一段潇然洒脱的情趣意味。如果一味地收敛约束清贫刻苦,这样只有秋天萧杀没有春天生机,如何去萌发培育万般事物呢?

  【注解】

  兢业:谨慎戒惧。"兢兢业业"的省语。《陈书宣帝纪》:"今便肃奉天策,钦承介圭。若据沧溟,踰增兢业。"兢兢业业,兢兢,形容小心谨慎;业业,畏惧的样子。形容做事谨慎,勤奋刻苦,认真负责。语本《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心思:思考能力,才思。《孟子离娄上》:"(圣人)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心神,精力。宋曾巩《再乞对状》:"心思消缩,齿髮凋耗,常恐卒填沟壑,独遗恨於无穷也。"心神,心思精力。语出《庄子在宥》:"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心情,精神状态。唐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承命震骇,心神靡寧,顾已慙靦,手足失措。"才思,才气和思致。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诗:"境胜才思劣,诗成不称心。"

  潇洒:洒脱不拘、超逸绝俗貌。唐李白《王右军》诗:"右军本清真,瀟洒在风尘。"潇然,脱俗不羁貌。明陈所闻《驻马听飞来峰》曲:"安得瀟然遗世,把烟霞摶弄。"洒脱,自然,不拘束。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胡紘李沐》:"沐诗文洒脱,晚著《易》颇契奥旨。"

  斂束:约束,收敛。唐司空图《唐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及公至镇,待之有节,重美虽渐敛束,故态未锄。"

  清苦:守贫刻苦。晋葛洪《抱朴子安贫》:"昔回宪以清苦称高,陈平以无金免危。"

  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语本唐白居易《贺杀贼表》:"伏惟文武孝德皇帝陛下:君临八表,子育群生,合天覆地载之德,顺春生秋杀之令。"

  发育:萌发,生长。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之七:"蕉心翠展一冬在,梅藟粉融连夜开。肃肃九冰妨发育,温温三火护恢臺。"

  【评语】

  研究学问的人,为了要成就他的事业,应当要谨言慎行与刻苦自励,如果没有这种发奋努力的精神和奋斗的意志,要想在社会上成就伟大的事业是不可能的,所以,做人与做事之道常不能够四时日夜相同而不变,必须分清楚事物的轻重缓急和先后,所谓因人事时地物的不同,而使之咸得其宜。比方说尺蠖之虫,想伸展身体之前必先把身体蜷曲起来,这就是说做事要缓急合宜然后才能稳操胜算。平时的休息,并非为了休息而休息,实在是为了活动而休息,这样才能体会休息的真正意义。学者为了修业,日夜战战兢兢、戒慎恐惧而不怠惰,这当然很好,但不是这样就够了,必须在另一方面展现不拘小节的风度,凡事要宽严得宜,刚柔相济,如果对事严格过度毫无温情,则无论他的行为如何纯正,生活如何清苦,总是如秋天的气候一样,一味的寒冷肃杀,使万物凋零枯死。所以,天造四时必须有春有秋,春气温润滋长万物,有发育成长的生机,而我们的修养学问也和春天的气候一样,使它发荣滋长蒸蒸日上,然后学问有了成就,才能够谈到救世益民啊!一个读书人为了求得高深的学问,每天都兢兢业业地苦读,这种奋发上进的求知创业精神固然很好,但是也不可以忽略了读书创业之外的"潇洒趣味","刻苦求学,洒脱生活",这也许是现代人所要具备的生活信条。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不要忽略正当的"休闲活动",也就是要德、智、体、能、美五育并重,否则就会变成一个"只知读书,不会做事"的书呆子。尤其是在现今在工商业社会,生活就等于是一种战斗,处在这种生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果不多保留一点生活情趣,很可能会患精神分裂症或神经衰弱症。

  【注06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仅首二句。"段"为"假"。



二二六、真廉无名 大巧无术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译文】

  真正廉洁的人没有清廉名声,树立名声的人正是为了贪图虚名;非常巧妙的人没有工巧技术,使用技术的人正是为了掩饰笨拙。

  【注解】

  立名:树立名声。《史记伯夷列传》:"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大巧:非常巧妙,喻真正聪明。大,〈副〉很,太,非常。《论语雍也》:"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巧,〈形〉本义技艺高明、精巧。《说文》:"巧,技也。"巧妙,精巧美妙,灵巧高妙。唐陈鸿《华清汤池记》:"安禄山於范阳以白玉石为鱼龙鳧雁,仍以石梁及石莲花以献,雕鐫巧妙,殆非人工。"

  巧术:工巧的技术。工巧,技艺高明。宋苏轼《乳母任氏墓志铭》:"(任氏)工巧勤俭,至老不衰。"善于取巧。《楚辞离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王逸注:"以言佞臣巧於言语,背违先圣之法。"

  【评语】

  生活中,人们对喜欢耍小聪明的人很讨厌,对欺世盗名之辈更是深恶痛绝。因为好名声必须凭真本领,如果为了博取人们的歌功颂德而不择手段,虽然可以名藻一时,却欺骗不了历史。从道德的立场来看,行为清廉、心地洁白的人,在名义上超越了寻常所谓的清廉洁白之上,一般的世人反而看不出他是一个清廉洁白之人。而一般世所称道的清廉洁白者,他的真正所言所行未必都是清廉洁白。在表面上掩盖一层清廉的名誉,实际说来却是贪求名誉,这与盗名欺世者并没有什么两样。比方有些慈善家名义上负著慈善的美名,其实是在图私行不正当的利益!同样的道理,有真正巧术的人,并非他的手段方法有什么巧妙,而是他的心和行为自然巧妙,并对于他的巧妙不加注意,而别人也未特别认识出他的巧妙。还有一种人自已想出种种手法,自以为巧妙得不得了,这不是真正的巧妙,反而表现他的拙笨。真正的巧妙,是不玩弄手段与方法而妙趣天成的。所以一个真正廉洁的人,由于他廉洁的动机不在于让人歌功颂德,自然也就不会廉名远播: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决不会靠卖弄小聪明,炫耀才华来提高身价,想做点事业的人,应该认清真廉之名,大巧之人,以防被伪君子和耍小聪明的人所迷惑。

  【注06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二二七、心要光明 念勿暗昧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译文】

  心胸光明磊落,黑暗内室中也有晴朗的天空;念头阴暗愚昧,光天化日下也有凶厉的魔鬼。

  【注解】

  暗室:幽暗的内室,黑暗无光的房间。见○四一【注解】

  青天:指天。其色蓝,故称。唐孟浩然《越中逢天台太一子》诗:"上逼青天高,俯临沧海大。"晴天。喻光明美好的世界。《太平天囯歌谣天囯起义在金田》:"带领穷人除清妖,从此穷人见青天。"

  念头:内心的想法。见○四一【注解】

  暗昧:愚昧,昏庸。《国语郑语》:"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不光明磊落,不可告人之阴私、隐私。《汉书王商传》:"凤重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足以伤大臣,凤固争,下其事司隶。"

  厉鬼:恶鬼。唐韩愈《柳州罗池庙碑》:"福我兮寿我,驱厉鬼兮山之左。" 凶厉,凶恶暴虐。元周权《九日偕友登东岩定香寺》诗:"在昔乾符间,緑林肆凶厉。"

  【评语】

  大千世界可以引起人们的万端思绪,如果一个人平时不能加强自己的修养,很可能抵制不住邪恶的诱惑。因为外界的善恶、正邪、美丑现象,实际上又是人们内心的反映,每个人做事都从自己的认识出发,心善的人把恶也看作是善,心正的人把邪也看作是正,心美的人把丑也看作是美。而心地丑恶的人却恰好相反,他净把人家的善行看作是恶意,把人家的正言看作是邪念。这就如同一个心中快乐的人看见花就觉得美,一个心中忧愁的人看见花并不觉得美,杜甫诗中的"感时花溅泪",就是说明这种心理现象,总而言之,一切善恶邪正美丑往往是存乎一念,也就都由自己的心向所生,所以台湾才有"歌仔戏箱里的傀儡人面,有佛祖也有恶鬼"。不管是明里还是暗里,不注意修省,而私欲横生,遇事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心地光明的人什么时候都是影正行端,做事自能公平合理。



二二八、勿羡贵显 勿虑饥饿

  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

  【译文】

  人们知道名誉地位是人生一大乐事,不知道没有名誉没有地位的乐趣最为真实;人们知道饥饿寒冷是人生最大忧虑,不知道没有饥饿没有寒冷的忧虑更为严重。

  【注解】

  名位:泛指名誉和地位(官位),也就是功名利禄。《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甚:〈形〉本义异常安乐。《说文》:"甚,尤安乐也。"徐灏注:"甚,古今字。女部。‘乐也。'通作耽,湛。《卫风氓篇》:‘无与士耽。'《小雅常隶篇》:‘和乐且湛。'皆甚字之本义。从甘匹,会意,昵其匹耦也,甘亦声"厉害,严重。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评语】

  人们都以为得到名誉和地位是快乐的事,但这名誉和地位并非是人生的至乐,因为伴随著名誉和地位而有困难和危险存在,有时候为了得著这名誉和地位,而持权任势多做不善的事情,于人道和天理就有所亏损了。由此看来,没有虚名、没有地位的平凡境遇反而是安全幸福。由进德修业的立场来看,可以说是最快乐的境地,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这一种乐土,可以说是遗憾的事。还有,在实际上无食无衣的贫贱境遇,实在非常痛苦,人人都讨厌贫穷而寻求富贵,但是得到了富贵又怎样呢?依旧是不快乐。富贵的人虽在物质上有所享受,但精神上却是贫穷,有别人想像不到的忧愁和痛苦,一般人是不会了解的。可以肯定地说,富人的忧心和劳苦,往往远比穷人感觉衣食不足的痛苦还来得大些。按现代心理学的说法,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当生活温饱解决之后,在精神上就产生了不同的层次需求。安贫乐道,消极等待是不对的,因为人们追求财富显贵而使生活过得更好些是很现实的,但并不能因此而忘却自身原修养。何况人们在没有达到一定需求层次,进行想象中的美好往往占满脑海,就像古时的农人只知皇帝生活好,但好到什么程度就没法想像了,更不知道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烦恼。一般世俗之人,都一心贪图功名利禄,总认为如此才能创造幸福的人生,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写了一首"好了歌"说明了世俗心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何况俗话有"无官一身轻"的一句至理名言,因此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归田园,因为他讨厌官场倾轧,权势的人,此事乃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美谈,可见名位确实不能给人生带来真正乐趣。从这种寻求内心平衡和道德完善的角度来讲,生活清贫而不受精神之苦,行为相对自由洒脱而不受倾轧逢迎之累是可羡慕的,安贫乐道未尝不好。



二二九、居安思危 天也无法

  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只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伎俩矣。

  【译文】

  上天的气运变化不可预测。时而抑制时而伸展,时而伸展时而抑制,全都是上天播弃戏弄英雄,颠覆倒翻豪杰的地方。才德出众的人只因为逆来顺受,处于安宁思量危难,上天也没有地方使用他的伎俩了。

  【注解】

  机缄:机关开闭。谓推动事物发生变化的力量。亦指气数,气运。《庄子天运》:"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於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成玄英疏:"机,关也;缄,闭也......谓有主司关闭,事不得已。"

  抑而伸:抑,〈动〉本义按,向下压。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抑之欲其奥。"抑制,清洪亮吉《治平篇》:"抑其兼并。"伸,〈动〉本义伸直,伸展。《说文》:"伸,不屈也。"《广雅》:"伸,展也。"

  播弄:操纵,摆布。清吴炽昌《客窗闲话初集呆官》:"若何颠倒播弄,我岂木偶耶!"戏弄,耍弄。清宋永岳《志异续编关帝庙》:"张口吐红丸,如胡桃大,盘旋播弄。"播弃,弃置,舍弃。《书泰誓中》:"今商王受,力行无度,播弃犂老,昵比罪人。"

  颠倒:上下、前后或次序倒置。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句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颠,〈名〉本义头顶。《说文》:"颠,顶也。"〈动〉颠覆,颠倒失序。《墨子非儒下》:"颠覆上下,悖逆父母。"倒,〈动〉上下、前后颠倒。《礼记曲礼》:"倒筴侧龟于君前。"倒翻,打翻,跌倒。茅盾《子夜》十六:"周仲伟一肚子的如意算盘统统倒翻了。"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泛指才德出众的人。汉班固《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羣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

  逆来顺受:对于恶劣的环境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语本明高明《琵琶记风木馀恨》:"事当逆来顺受,抑情就礼通今古。"

  居安思危: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语本《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伎俩:技能,本领。唐贯休《战城南》诗之一:"邯郸少年辈,个个有伎俩。"手段,花招。元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吞象心肠歹伎俩,谷中添粃屑,米内插粗糠。"

  【评语】

  世事变化难以逆料,天机奥妙不可思议,天机的发用实在巧妙,不要说将来的事难以推测,目前的事也很难判断,也一样不得而知。就连古圣先贤也无可奈何。所以孔子对于处事有"尽人事以听天命"之叹,即对天命而言只好逆来顺受了。最初有的人是遭遇艰难辛苦的境遇,这是造化的力量先对他抑制;到了后来得到功名富贵,也是上天对他的栽培。另有最初使一个人的命运达到了幸福的顶端,收场却是落入不幸的深渊,即使那英雄豪杰是多么伟大的人物,也迷不掉上天的安排,所谓三起三落、七颠八倒的生活岁月,他们都要经过一番。如果能够辨明这个道理,天运逆来之时去顺以受之。在遇到悲运厄境,绝不失望丧胆,反而要勇于迎接这一悲运,努力不懈的准备扭转厄运为幸运,所谓转祸为福;在平安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危难困厄的到来,所谓居安而不忘危;如此则能窥破天机,不为愚弄与颠倒;虽然天有灵妙的手法,但对君子亦无所用其技了。因为人的所知是有限的,对智力所不及的事情,很难违背自然法则。但这不意味着听天由命,个人的一生完全以天命来决定。人对自然的探求已历几千年,对人生的思考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那么人们对世界、对宇宙的认识与日俱增。以前认为是天命的东西以后完全可以科学解决,以前不可抗的东西现在以人之力也做到了。唐太宗要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时,如果以占卜吉凶来定行止,很可能就没有以后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登基后,蝗虫肆虐成灾,玄宗如果信天命不敢灭蝗,可能就没有以后的"开元盛世"了。一个人不应忽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应居安思危,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不断探求思考,不断提高认识,防患于未然,天命其奈我何?



二三○、养喜召福 去杀远祸

  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

  【译文】

  幸福不可强求,养护喜气神态只是作为呼唤幸福的本原罢了;灾祸不可避免,去除杀害动机只是作为远离灾祸的方法罢了。

  【注解】

  徼〈动〉:求,当祈福解。通"侥",贪求不止。《左传文公二年》:"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

  喜神:喜气洋洋的神态,泛指物体的形貌。见一七九【注解】

  以为:作为,用作。《后汉书朱儁传》:"时同郡周规辟公府,当行,假郡库钱百万,以为冠幘费。"

  召 <动>:本义呼唤。《说文》:"召,呼也。从口,刀声。以言曰召,以手曰招。" 招致。《荀子劝学》:"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

  杀机:致死之道。杀人的念头,欲加杀害之心。指在暗中决心要杀害他人的动机。见○六三【注解】

  远祸:避免祸患。《旧唐书于志宁传》:"然杜渐防萌,古人所以远祸。"

  而已:助词。表示仅止于此。犹罢了。《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

  【评语】

  追求幸福算得上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个人来讲,幸福固然不可强求,但是谁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把幸福赏赐给他,一个人要想追求幸福还须靠自己奋斗。不能躺在床上等着天降大饼,更不能躺在床上看着大江东去。虽然每个人的幸福念不一样,但追求的期望太高失望就会更大,只有在奋斗时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达观态度,保持一种乐观。这样即使不是刻意追求幸福,幸福也会因你的努力而到来。世人对幸福总是争先恐后,一遇灾祸却都想逃避,可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灾祸乃是上天所降,并非人力能够阻挡,这时只有抱着逆来顺受的乐观态度,才能收到逢凶化吉的实效。一切灾祸横逆之来,当然不能说没有原因,如果平日不起害人之心,以平稳安静的态度去待人处世,就是远祸消灾的好方法,灾祸就是来了也可以避重就轻,化大为小,甚至化小为无了。只有心存忠厚,多反省自己,少怨恨别人,才可能远离灾祸。这样虽然不一定有福降临,但也绝不至于招来祸患。



二三一、宁默毋躁 宁拙无巧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无巧。

  【译文】

  十句话语九句说中不一定称赞稀奇,一句话语都说不中就会罪责接连而至;十次计谋九次成功不一定归于功劳,一次计谋都不成功就会非议聚集兴起。所以君子宁可保持沉默不要浮躁,宁可显现笨拙没有灵巧。

  【注解】

  未必:不一定。《文子符言》:"君子能为善,不能必得其福;不忍於为非,而未必免於祸。"

  愆尤:过失,罪咎。见○六九【注解】

  骈集:骈,与并同,骈集就是接连而至,凑集,聚会。《坛经忏悔品》:"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之庶,駢集山中听法。"

  訾议:诋毁叫訾。訾议,亦作"訿议",非议、责难的意思。汉桓宽《盐铁论诏圣》:"瞽师不知白黑而善闻言(音),儒者不知治世而善訾议。"

  归功:把功劳归于某人或某一集体。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凡有一言一行取於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

  丛兴:丛 ,本义聚集。《说文》:"丛,聚也。" <形>众多,繁杂。《汉书酷吏传赞》:"网密事丛。"兴 <动>,本义兴起,起来。《说文》:"兴,起也。"

  【评语】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干的不如不干的,说的不如不说的,因为你做了,你的不足就显出了;你说了,你的思想就暴露;你做得多了业绩广了,你便成了矛头的目标,因为你的成功妨碍了别人。而有些人专喜欢说别人的坏话。这种心态有幸灾乐祸,有好奇心也有权威感,总觉得自己能传播一句揭发他人隐私的消息,才足以显示自己是消息灵通人士,借以满足自己的权威欲望,所以俗语才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事所以出不了门,那是因为人们有嫉妒心,看到你有光彩的事就矢口不提,结果就使这种好事遭受尘封和冷冻,以致永远无法让世人知道。反之,一旦作了一件坏事,在人们幸灾乐祸心理驱使下,立刻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能让所有人知道。所以作者才发出了"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并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的慨叹。这里"谨言慎行"固然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方式,但也表明另一种方式,即遇事宜在深思熟虑后一语中的。君子如果了解了这一层道理,就要多看少说,宁守拙而不取巧,使他人无隙可乘,无法向你进攻,这是做人做事的要道啊!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心性篇

二三二、杀气受薄 和气福厚

  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唯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禄亦长。

  【译文】

  天地间的气候,和暖则生机盎然,寒冷则萧杀枯索。所以性情脾气清高冷漠的人,承受享用也就微薄;唯有气度温和心地热忱的人,他的福分也丰厚,他的福运也久长。

  【注解】

  性气:性情脾气。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温水》:“俞益期性气刚直,不下曲俗,容身无所,远适在南。”

  清冷:清高冷漠,指人的风神俊秀或心地清洁。见○六三【注解】

  受享:享受,享用。见一八七【注解】

  凉薄:微薄,浅薄。前蜀·杜光庭《蜀王本命醮葛仙化词》:“綰六镇之封疆,德慙凉薄;控诸化之灵胜,诚切欣荣。”

  和气:见一七九【注解】。温和的气度。《礼记·祭义》:“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热心:犹热情,热心肠,热忱,谓有兴趣,肯尽力。宋·李觏《偶题饶秀才溪光亭》诗:“万事热心成浩叹,一樽撩眼怕长迷。”

  禄:〈名〉本义福气,福运。《说文》:“禄,福也。”

  【评语】

  天地间大自然的运转道理,极为奥妙而不可思议。就以气候的变化来说,严寒酷暑都不太适合于人的生存,唯独温暖的春日和凉爽的秋月,由于气候温和使万物同享恩惠,所谓春种而秋收,使万物都有始有终有因有果。可见“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乃是造物者所规定自然规律。一个人的性情是需要磨炼的,待人太热或太冷都不好。但在社会中,古道热肠毕竟让人愿意接受,和和气气更是持家立业之根本。一个性情过于冷酷的人就如寒冬一般,使万物丧失了生机,这种人很难得到人的协助。“敬人者人互敬之,助人者人互助之”。可见社会必须互助合作互相尊重才能进步。从做事来讲,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大家捧柴火焰高”“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人们必须互助合作才有更大力量。假如一个人整天板着冰冷的面孔自认清高,那谁愿意和他精诚合作创造事业呢?结果这种人只有在离群而居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度过寂寞的一生,人间的温暖也会由于冷漠而少有。人的性情如此,他的福祉怎能够悠久厚重呢?反过来说,和气热情的人像是春天,万物滋长,欣欣向荣,他所享的福泽也必然是长久而深厚的啊!

二三三、天理路广 人欲道狭

  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便觉广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是荆棘泥土。

  【译文】

  天然义理的道路上非常宽敞,稍加留心深思胸怀就会觉得广阔远大恢宏开朗;人世欲望的道路上非常狭窄,刚才寄托踪迹眼前全部都是荆棘载途尘土泥泞。

  【注解】天理:天道,自然法则。《庄子·天运》:“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泛指道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自道神鬼莫测,岂知天理难容?” “天道”佛教所说六道之一。佛说,“众生无始劫以来,都在六道中生死轮回,辗转不息。”佛陀概括世间一切有情众生,归为六大种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即是“六道”。这因佛陀不但能见凡夫肉眼之所见(如人畜二道,而畜道凡夫亦只见其少分),且亦能见凡夫肉眼之所不见(如天、修罗、鬼、地狱四道)。学佛之人,以相信圣言量为依归,固不可因我之不见,遂谓为虚诞无有。天道,天,是天然自然,享乐殊胜、身形殊胜之义;此道众生,居六道之首,威德特尊,神用自在,故名为天。共分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亦名空界);自下而上,计二十八层天。其中欲界六层,亦如人间,有男女饮食之欲;其第二层名忉利天,居须弥山顶,自有三十三天(此三十三天,约横面言),即山顶四角,各有八天,中为帝释天主,世俗所尊玉皇上帝,即指此言;而第六层,则名他化自在天,却是魔王波旬所居。色界有四禅十八层天,皆有禅定,已无男女饮食之欲,犹带身形楼阁诸色;其中前三禅各三天,第四禅有九天。又无色界有四层天,入四空定,已无形相,只存神识。人道,人,梵语摩冕赊,翻为意,以此道众生作一切事,皆先意起。法苑云:人者,忍也,于世违顺,人能安忍。阿修罗道,阿修罗,此翻无端正,又翻无酒,或云非天。以此道众生男丑女端,故名无端正。又因遍采名花,酝于大海,欲成香醪;但以鱼龙业力,其味不变,故云无酒。因多嗔多忌,虽有天福,而无天德,故名非天。畜生道,畜生,梵语底栗车,亦云傍生,以其形傍(身多横住),行为亦傍(心多不正),故云傍生。此道众生,包含甚广,举凡飞禽走兽,羽毛鳞介,或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皆摄属之。就其出生,分为四大类:胎生,在母胎中,含藏而出。卵生,依卵孵生。湿生,藉湿秽暖气而生。化生,无而忽有,唯依业力,变化而生。饿鬼道,饿鬼,即鬼道、鬼趣、饿鬼道。又鬼者畏也,饿云饥饿,此道众生,多受饥饿怖畏,故名饿鬼。地狱道,地狱,梵语泥黎,翻为苦具;乃造恶众生,受苦器具;又因居处地下,故名地狱。上面六大种类有情众生,所以名“六道”者,道犹路也,是能通义;谓六道中众生,轮转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循环三界,互相通达,故名为道。这即一般常称的“六道轮回”。轮回的情形,各随业力,或人变鬼、或升天。古人说:“钻马腹,入驴胎,涂炭曾经几度回,或时天帝殿前过,或向阎君锅里来”,哪有定算?昔忉利天上帝,尚且不免要入陶家变驴(如法句譬喻经),何况其下的凡夫?此六道中,天、人、修罗三道,以因中多为善故,果报亦胜,名三善道;鬼、畜、地狱三道,以因中多为恶故,果报则劣,名三恶道。其三恶道,又称三途,途含二义:一是途炭,取残害义,此中众生,多受残害;二是途道,取所趣义,为造恶众生,所趣向处。六道的凡夫,或升三善道,或堕三恶道,经上喻曰“头出头没”;谓整个三界六道,就如一大苦海,海中业浪,翻腾汹涌,前浪刚把吾人打出海面,哪知一口鲜气尚未吸足,后浪随来,又将吾人打沉海底。如此,有时头出,有时头没,总是离不开这一大苦海,这就是吾人的有情环境啊!。

  游心:留心、心神倾注在某一方面。《庄子·德充符》:“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

  广大:指胸襟开阔,局度宽宏。《礼记·乐记》:“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孔颖达疏:“广大,谓志意宏大。”

  宏朗:指思想、胸怀等开朗宏伟。郭沫若《集外·我的作诗的经过》:“尤其是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人欲:人的俗望嗜好。《礼记·乐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孔颖达疏:“灭其天生清静之性而穷极人所贪嗜慾也。”天理人欲,简称“理欲”。天理,指纲常伦理;人欲,指人们的生活欲望。宋代程朱理学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要人们放弃生活欲望,绝对遵守封建伦理教条。后来进步的思想家都反对这一禁欲主义的观点。

  寄迹:犹言暂时托身,借住。晋·陶潜《命子》诗:“寄迹风云,冥兹愠喜。”比喻立足投身。

  荆棘泥土:荆棘,荆,荆条,无刺。棘,酸枣,有刺。两者常丛生为从莽。泛指丛生于山野间的带棘小灌木。《老子》:“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喻艰险境地。清·方文《三月十九日》诗:“龙种陷荆棘,未审存与亡。”比喻奸佞小人。《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王逸注:“荆棘多刺,以喻谗贼。”因此用于比喻坎坷难行的路或繁琐不好办的事。泥土,尘土,土壤。汉·王褒《责髯奴文》:“汗垢流离,污秽泥土。”也指污浊,范仲淹文中有“泥土轩冕”。

  【评语】

  人生在世是及时行乐还是追求理性,存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凡是能合乎天理的大道,随时随地都摆在人们的面前供人行走,这条路不能满足人的种种世俗欲望,而且走起来枯燥寂寞,假如世人能顺着这条光明坦途前进,会越走越见光明,胸襟自然恢宏开朗,如此自己也会觉得前途光明远大。反之世人的内心总充满欲望,而欲望的道路却是非常狭隘的,虽然可以满足一时的虚荣、杂念,可走到这条路上理智就遭受蒙蔽,于是一切言行都受物欲的驱使,前途事业根本不必多谈,就连四周环境也布满了荆棘和泥途,只要往前走一步就会弄得满身污浊,久而久之自然会越陷越深,使人坠入痛苦深渊无以自拔。追求物质需求和情感要求是必要的、合理的,但如果因此而沉溺就不是明智之举;从长远看,人生应该有高层次的追求才对。为善或是作恶,在最初的一步都不能不格外谨慎。最初要是走错了道路,踏入邪途,再想回到原来的正路就非常困难了。作恶正是由浅入深,一步步的走上了恶路。日本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强盗石川五史卫门,是一个富豪之家养大的公子哥儿,有一天他家来了客人,石川以开玩笑的态度偷了客人的钱物。他的乳母不但不责备他,反而称赞他的机敏。五史卫门渐渐养成了偷盗的恶习,最后受了他人指使,行刺丰臣秀吉大关白被捉住而正法了。作恶是由渐而来,上面是一个例子。作恶并不限于所谓犯罪的行为,由道德的立场而言,连拒绝布施、心性吝啬的人,所行都不是正常之道。作恶虽然与先天的性格有关系,但是人生最初出发点的善恶关系极为重要。多数的人初入人欲的道路,第一步走错了,便铸成终生的大错。因此,一旦做错了,便要勇于回头。

   二三四、磨练福久 參勘知真

  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译文】

  一个艰苦一个快乐相互磨砺历练,磨练到极至就成为有福气的人,他的幸福才会长久;一种怀疑一种相信交替参酌磨勘,參勘到极至就成为有知识的人,他的知识才是真知。

  【注解】

  磨鍊:亦作“磨炼”,“磨练”。犹锻炼。《朱子语类》卷十七:“只恁地强信不得,须是学到那田地,经歷磨鍊多后,方信得过。”磨砺,磨练。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业。”历练,经历和锻炼。《红楼梦》第一一五回:“若论到文章经济,实在从歷练中出来的,方为真才实学。”

  極:〈形〉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最高境界。王勃《滕王阁赋》:“地势极而南溟深。”

  始:〈名〉本义开头,开始。《说文》:“始,女之初也。”朱曰:“裁衣之始为初,草木之始为才,人身之始为首为元,筑墙之始为基,开户之始为戽,子孙之始为祖,形生之始为胎。”〈副〉刚刚,才。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參勘:参,〈动〉领悟,琢磨。《红楼梦》:“或者此时参悟了,也未可定。”检验。《韩非子·显学》:“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勘,〈动〉本义校订,核对。《说文新附》:“勘,校也。”判断。《窦娥冤》:“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参酌,犹言参考,酌定。《后汉书·曹褒传论》:“汉初天下创定,朝制无文,叔孙通颇採经礼,参酌秦法。”磨勘,反复琢磨,钻研。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但忆与彭民望作悲秋长律七言四十韵,不欲重用一字,已乃令亡弟东山细加磨勘,有一字乃復易之。”

  知者:能了解的人,有见识的人。宋·苏轼《以双刀遣子由次其韵》:“作诗铭其背,以待知者看。”有智慧的人。《史记·商君列传》:“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真知:真才实学,深刻的哲理,真理;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南朝·宋·谢灵运《辨宗论》:“真知者照寂,故理常为用,用常在理,故永为真知。”

  【评语】

  人生有时是苦、有时是乐,在这苦乐相寻(相继,接连不断)的环境当中,我们应锻炼自己的身体,修养自己的精神,而由不断的努力和体验所得到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这样的幸福,一时也不会泯灭。如果能够体念来之不易,善为保持,必定能够永久。研究一事物的道理,必须以诚挚的态度向上不断追求,发生疑问的时候,就要质询这个疑问,解决这个疑问,由互相参考发明的结果而得来的知识,是经过苦心努力的结晶,其所种的根基必定很深,这样的知识才算是真正的知识。知识是由读书得来的,有时听到旁人的言论,有时亲察周围的事态,也可以得到知识。但仅仅由读书或见闻得来的知识仍然不免发生错误,必须广求博览,彼此对照,这其中一定会发生许多疑问,然后再进一步去质询这些疑问,研究这些疑问,解决这些疑问,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一般说来,学问浅,疑问的地方也少,学问越向深处研究,疑问也就越来越多。这就是所谓“学无止境,博学等于无学”的道理。自己认为很了不起,其实正是证明他没有学识;真正的学者常常抱著没有学识的感觉。如果身为学生,对自己学业不起疑问,证明他对于学问的不热心、不研究。反之,对于学问热心研究的人,必定有很多的问题发生,而进一步去求得解决,这样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知识。人的知识多半是从书中得来,不过有时也要听取人们的言论,以及观察周围事态的变化,所谓“练达人情皆学问”就是指这种道理。因为仅仅从书架上得来的知识是不够用的,有时书中知识还会有偏差和错误,例如孟子就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而“学问”本身也包含在“学识”与“疑问”之中,需要人们去思考勘参。总而言之,安定的环境并不能培养人才,只有艰苦的环境才能磨练人的心性,因为温室中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二三五、厚德载物 雅量容人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译文】

  土地秽杂的地方大多能生长植物;流水清澈的河流常常不会有鱼虾。所以有道德的人应该存有包含垢误容纳污蔑的度量,不可秉持喜好高洁独自行事的操守。

  【注解】

  秽 <动>:本义荒废,长满野草。《说文》:“秽,芜也。从草,岁声。字亦作秽。” 秽 <形>,杂乱。柳宗元《永州八记》:“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肮脏,污浊。《玉篇》:“秽,不净也。”《文选·班固·东都赋》:“于是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

  水清无鱼: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含垢纳污:垢:耻辱;污:污蔑。容忍耻辱和污蔑。指气度大,能包容一切。《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垢误,谓蒙耻受害。《后汉书·刘虞传》:“诸君各据州郡,宜共勠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邪!”

  好洁独行:好洁,爱清洁,常指嗜洁成癖。《宋书·庾炳之传》:“性好洁,士大夫造之者,去未出户,輒令人拭席洗牀。”《新书·道术篇》中有“厚志隐行谓之洁。”比喻高洁的操行。独行,一人行路;独自行走。见二六九【注解】

  【评语】

  一个心地纯真、修养很高的人往往容易有缺乏容人雅量的不足,因为自己道德自律严,便由己及人。常言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可见一个人如果太孤芳自赏不但交不到朋友,就连任何事业也很难有所成就,因为他已经陷入孤立无援状态。世间并无绝对的真理,而且正邪善恶交错,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不相联系的。所以我们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必须有清浊并容的雅量。一个人要想创造一番事业,就必须有恢宏的气度,俗话所说,“宰相肚里能行船”就是指明这种道理。能容天下的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所以凡是一个能创大事业的人一定有容忍人的度量,史搢臣就曾说:“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近后颇觉心胃开阔,眉目清扬。正如人吃橄榄,当下不无酸涩,然回味时满口清凉。”实际上容忍小人虽然在实际上很难做到,如果我们能有顾恺之“倒吃甘蔗,渐入佳境”的人生观,自然就会有“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胸襟了。也为了事业上的成功,为了照顾大局,应该说谦让是美德,容人同样为美德。

  二三六、病未足羞 无病吾忧

  泛驾之马可就驰驱,跃冶之金终归型范;只一优游不振,便终身无个进步。白沙云:“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真确论也。

  【译文】

  颠翻车驾的野马可以练就它疾驰效力,踊跃冶炼的金属终究归复于模具规范;只要一时优柔寡断游手好闲不加振作,就是终了一生也不会有一个前进步伐。白沙先生说:“做人有多少毛病未必足够羞耻,一生没有一点毛病才是我的忧患。”真是确切的言论啊。

  【注解】

  泛驾之马:泛驾,翻车。亦喻不受驾御。《汉书·武帝纪》:“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颜师古注:“泛,覆也……覆驾者,言马有逸气而不循轨辙也。”泛驾之马指性情凶悍不易驯服控御的马,借以比喻不守常轨的豪杰。

  驰驱:策马疾驰。《孟子·滕文公下》:“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奔走,效力。宋·苏辙《代张公祭蔡子正资政文》:“声闻於朝,遂付兵枢,剔朽鉏荒,许之驰驱。”

  跃冶之金:当铸造器具熔化金属往模型里灌注时,金属有时会突然暴出模型外面,这就是所谓跃冶之金,比喻不守本分而自命不凡的人,语出自《庄子·大宗师》篇:“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冶必以为不祥之金。”成玄英疏:“夫洪炉大冶,镕铸金铁,随器大小,悉皆为之。而炉中之金,忽然跳踯,殷勤致请,愿为良剑,匠者惊嗟,用为不善。”后以“跃冶”比喻自以为能,急于求用。亦指乐于接受锻炼而成良器。宋·范仲淹《金在熔赋》:“昔丽水 而隐晦,今跃冶而光亨。”

  终归:终究,毕竟。唐·张鷟《游仙窟》:“纵使身游万里外,终归意在十娘边。”

  型范:铸造时用的模具。范文澜《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地下发掘证明,战国已有不少铁制的兵器的型范,用以造铜兵器和农具。”典范,法式。明·谢廷杰《<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序》:“光昭往训,树之风声,为世型范,何敢让哉。”

  优游:作事犹豫,不果决。《汉书·儿宽传》:“今将举大事,优游数年,使羣臣得人自尽,终莫能成。”颜师古注:“言不决也。”此处指优柔寡断,游手好闲。

  进步:向前行步。《敦煌变文集·张义潮变文》:“陈元弘进步向前,称是‘汉 朝使命,北入迴鶻充册立使’。”谓人或事物向前发展,比原来好。《朱子语类》卷四二:“为学须先寻得一箇路逕,然后可以进步,可以观书,不然则书自书、人自人。”

  白沙:明朝学者陈献章,广东新会人,字公甫,由于隐居白沙里,因此世人就称他为“白沙先生”,于明正统十二年进士及第,然而并未因此踏入仕途,被誉为“活孟子”。著有《白沙集》十二卷传世。

  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出自明·陈献章《七绝·答張梧州書中議李世卿人物荘定山出處熊御史薦剡所及之二》:“為人多病未足羞,遍身無病是吾憂。眼中誰是醫和手,恨殺刀圭藥未投。”

  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魏书·逸士传·李谧》:“而先儒不能考其当否,便各是所习,卒相非毁,岂达士之确论哉?”

  【评语】

  一个有大志、有追求的人不要怕艰苦的磨炼。孟子说“忧劳足以兴国,逸豫足以亡身。”又说:“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就说明一个人要想创立大事业,必须先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练心性,看他是否经得起困难的考验,然后才经得起巨浪的冲击,担当起“挽狂澜于既倒”的经邦治国重任。这就好比说顽劣不驯的野马在你叫他驯服驾车之前,必须请良师调教来操纵它,然后它才能驰骋千里。又比方说顽金不纯粹,遇到了炉火锻炼的时候,喷出炉外向四下溅跃,经过冶金工人把它巧妙纳入炉中一再锻炼,终于使它入于铸造的模型之中,成了有用的器皿。所谓:“百炼千磨真铁汉。”我们不怕生来有任何毛病,只要能够奋发修养,去掉了本身的缺点,没有不能成功的。最怕的是一个人生来就悠游岁月无所事事,精神不振、贪图安逸,这样荒废一生实在是可悲可怜。如八旗子弟无所事事的人,一生没什么波澜,终将被社会厌弃,被历史遗忘。一个追求者的一生可能要走弯路,有过失,但只要认识正确,不停脚步,终将会有所成就。白沙先生说:“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 是比喻人有过能改不算是羞耻,怕的是无病悠游的人,孔子所说的乡愿也就是这一流的人,一个国家这样的人多了,便没有进步,那不亡国又将何待呢?

二三七、一念贪私 万劫不复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译文】人只要一动念间贪求私利,那就消除刚正成为柔懦,阻塞智慧成为昏庸,转变恩惠成为惨毒,沾染纯洁成为卑污,毁坏了一辈子为人品格。所以古代贤人以 “不贪”为珍宝,用来超越度过一生。

  【注解】

  一念:一动念间;一个念头。见○一二【注解】。佛家语。指极短促的时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观空品》:“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刹那所引起的观念,《二程遗书》说:“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

  贪私:贪求私利。明·海瑞《禁馈送告示》:“据卓茂谓岁时相遗,为人之情,似亦不宜峻絶也。然律设大法,官民界限凛不可越,且贪私成风,非一朝一夕,不峻辞絶之,不可止也。”

  销刚为柔:销,〈动〉本义熔化金属。《说文》:“销,铄金也。”通“消”,清失、消除、消散。《庄子·则阳》:“是圣人仆也,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 刚,〈形〉本义坚硬。《增韵》:“刚,坚也.”《说文》:“刚,彊断也。”坚强。《广韵》:“刚,强也。”刚正,刚直方正。唐·牛僧孺《玄怪录·齐推女》:“大人刚正,不信鬼神。”柔,〈形〉本义树木可曲可直。《说文》:“柔,木曲直也。”段注:“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软弱,柔弱。《韩非子·亡征》:“蚤见而心柔懦。”柔懦,亦作“柔愞”。优柔懦弱。《韩非子·亡徵》:“怯慑而弱守,蚤见而心柔懦,知有谓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

  塞智为昏:塞,〈动〉本义阻隔,堵住。《说文》:“塞,隔也。”阻塞,使堵塞不通,用于抽象事物。明·王琼《双溪杂记》:“南北科道官亦交章论劾泽(彭泽)阻塞言路。”智,〈形〉本义聪明,智力强。《釋名》:“智,知也。無所不知也。”智慧,聪明才智。《墨子·尚贤中》:“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梵语“般若”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大智度论》卷四三:“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昏,〈名〉本义黄昏。《说文》:“昏,日冥也。”〈形〉昏聩,糊涂。《吕氏春秋·有度》:“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昏庸,糊涂而愚蠢。宋·苏轼《思子台赋》:“吾筑臺以寄哀,信同名而齐实;彼昏庸者固不足告也,吾将以为明王之龟策。”

  变恩为惨:变,〈动〉本义变化,改变。《说文》:“变,更也。”《小尔雅》:“变,易也。”转变,转换改变。宋·苏轼《应诏论四事状》:“小民既无他业,不免与官中首尾胶固,以至供通物产,召保立限,增价出息,赊贷转变,以苟趋目前之急。”恩,〈名〉本义恩惠。《说文》:“恩,惠也。”恩惠,仁爱。亦谓他人给予的好处、照顾。《文子·自然》:“去恩惠,舍圣智,外贤能,废仁义,灭事故,弃佞辩,禁姦伪,则贤不肖者齐於道矣。”慘,〈形〉本义残酷,狠毒。《说文》:“惨,毒也。”惨毒,残忍狠毒。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龙戏珠》:“奈何以循良之吏,罹此惨毒,天公之憒憒,不已多乎!”

  染洁为污:染,〈动〉本义使布帛等物着色。《说文》:“染,以缯为色也。”污染,沾染。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浸润濡染。宋·苏轼《与蔡景繁书》之十二:“情爱著人,如黐胶油腻,急手解雪,尚为沾染,若又反覆寻绎,便缠绕人矣。”洁,〈形〉本义干净,清洁。《管子·水地》:“鲜而不垢,洁也。”纯洁,纯厚清白。《楚辞·刘向〈九叹·愍命〉》:“情纯洁而罔薉兮,姿盛质而无愆。”王逸注:“言己受先人美烈,情性纯厚,志意洁白。”污,〈名〉本义停积不流的水。《说文》:“污,秽也,一曰小池为污。”字亦作“汙”《左传·隐公三年》:“潢汙行潦之水。”殷注:“水不流谓之汙。”〈形〉不清洁,肮脏。《广雅·释诂三》:“汙,浊也。” 卑污,卑鄙龌龊。《史记·日者列传》:“‘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私於己’,此吾之所耻,故谓之卑污也。”

  人品:人的品格。见○○一【注解】

  不贪为宝: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语本《左传.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所以:用以,用来。《庄子·天地》“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成玄英疏:“三者未足养无为之德,适可以益有为之累,所以并辞。”

  度越:犹超过,超越的意思。据《汉书·杨雄传》:“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心度越诸子矣。颜师古曰:‘度,过也。’”

  【评语】

  品行的修养是一生一世的事,艰苦而又有些残酷,尤其古人对品行有污染者很不愿意原谅。王阳明的理学主张“致良知”,他说:“良知无待他求,尽人皆有,只有被物欲汨没了他。”要求为人绝对不可动贪心,贪心一动良知就自然泯灭,良知泯灭就丧失了是非正邪观念,正气一失,其他就随意而变了。刚毅之气也就顿时化为乌有,而聪颖智慧也就变成了糊涂昏聩,仁慈之心也就变成了残酷刻薄,高尚品德也就染满了污点,只此一念之差就使一生的人格破产。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生活中一些人抵不住“贪”字,灵智为之蒙蔽,刚正之气由此消除。在商品社会,许多人经不住贪私之诱,以身试法。一些人大半生清白可鉴,却晚节不保,诚可惜哉。“不贪”真应如利剑高悬才对,警世而又可以救人。

  二三八、心公不昧 外贼无踪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

  【译文】

  耳闻目睹所见所闻是外来侵害;感情欲望意念认识是内在敌人,只要是主人翁自己警觉清醒不愚昧糊涂,独自静坐中央厅堂,内贼外贼便可以教化成受我掌控的家中仆人了。

  【注解】

  外贼:贼 <动>,本义残害,伤害。《说文》:“贼,败也。”《荀子·修身》:“害良为贼。”外贼,来自外部的侵害。佛教认为人生和宇宙之间的关系,是由六根、六识、六尘互相牵连而成。根,有生长的意思。六根,指眼、耳、鼻、舌、身、心(意)等六种能生起感觉的器官。尘,是动摇、污染的意思。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种能污染身心,并且动摇变化的境界。识,是认识、了别的意思。六识,指眼、耳、鼻、舌、身、心(意)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接触时,所产生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识等六种认识、了别的作用。因此,以现代的话来说,六根是生理的器官,六尘是物理的世界,六识是心理的作用,三者构成了整个世界。其中,六根追逐六尘,而后产生六识,所以“六根”又常被称为“六根门头”,意谓六根居于守门的地位,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佛家认为色、声、手、唯、触、法六尘,都是以眼等六根为媒介劫夺一切善法,所以佛家才用“贼”这个字一代表六尘。情欲意识:欲是七情之一,所以叫情欲。即内心的情感欲望。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惺惺不昧:惺惺,清醒貌。明·刘基《醒斋铭》:“昭昭生於惺惺,而憒憒出於冥冥。”昧,〈形〉本义昏暗不明。《广雅·释诂四》:“昧,冥也。”愚昧,糊涂。 《左传·宣公十二年》:“兼弱攻昧”。不昧是不昏愦不糊涂。

  中堂:正中的厅堂。《仪礼·聘礼》:“公侧袭受玉于中堂与东楹之间。”郑玄注:“中堂,南北之中也。”

  家人:旧时对仆人的称呼。《汉书·儒林传·辕固传》:“窦太后好《老子》书,召问固。固曰:‘此家人言耳。’”颜师古注:“家人言僮隶之属。”

  【评语】

  一切外界的诱惑,多半是由耳、目的接触而来。所谓耳之于声,目之于色,耳所闻的是种种悦耳的声音,眼所见的是种种美丽的形色,在这耳习目染不知不觉中,人的本身就受了诱惑,这耳与目两者对人的修养来说,是外在的最强大敌人。不仅有这外在的敌人,还有内在的敌人,那就是为了贪得利欲的念头而起的一种意识,因为有贪的念头,心的修养就失去了真宰,走入了迷途。这内、外两种敌人,实在是可怕的两个贼。一旦遇见了机会,他就乘人的缺点向人进攻,人处在这种危险的环境,一点都不能松懈,必须加以注意和防范,这就得出人体的主角—心灵—也就是人的精神,本著严肃的态度,不眠不休的警觉,使内外的贼不敢任意侵犯,进而可以降服他们,使他们听命于心,为心来工作,化恶行为善行,变恶念为善念。人们要修身养性,排除私心杂念,可内贼和外贼这两种心理敌人实在可怕,稍一疏忽他们就乘虚而入向人们进攻。人们既然是处在这两种敌人夹攻的环境之间,必须时时提防不要成为六贼的俘虏(六贼:佛教语。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谓此六尘能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媒介,妄逐尘境,如贼劫财,损害善性,故称。)。然而人不可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做保证是不能饿着肚子去修炼的。人不是神仙,无法完全不受物欲的诱惑,但对物欲情欲的需求,必须多作自我克制。官能上的享乐可以调剂身心,过度也可以腐化人性;情欲上的活动可以创造人生,但是走向极端也可以毁灭生命。因此我们日常生活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要发乎情止乎礼,否则在人欲横流的社会里,就有一失足而堕入物欲大海而丧生的危险。而保持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成就事业的可靠基础。

   二三九、看破认真 可负重任

  以幻境言,无论功名富贵,即肢体亦属委形;以真境言,无论父母兄弟,即万物皆吾一体。人能看得破,认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负担,亦可脱世间之缰锁。

  【译文】

  从虚幻境界而言,不论是功名富贵,即使四肢躯体也是属于上天委付的形体;从真实境界而言,不论是父母兄弟,即使一切事物都是属于吾辈同一的整体。人要能够看得透彻,认得真切,才可以胜任人世间的重大责任,也可以摆脱人世间缰绳锁链。

  【注解】

  幻境:虚幻的境界。唐·王维《为兵部祭库部王郎中文》:“深悟幻境,独与道游。”

  委形:委,赋予,委形,谓自然或人为所付与的形体。《庄子·知北游》:“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真境:道教之地。亦指仙境。《宋史·乐志》:“蓬莱邃馆,金碧照三山,真境胜人间。”是超物质的形而上境界,也就是超越一切物相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物我合一永恒不变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里作真实的境界解,

  一体:谓关系密切或协调一致,犹如一个整体。见一二○【注解】

  看破:看透;看穿。见○一七【注解】

  负担: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的谦称。《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齐侯使敬仲 为卿,辞曰:‘羈旅之臣,幸若获宥。及於宽政,赦其不闲於教训,而免於罪戾。弛於负担,君之惠也。所获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此作重大责任解。

  缰琐:缰绳和锁链。比喻束缚,拘束。《汉书·叙传上》:“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羈绊,繫名声之韁锁。”颜师古注:“韁,如马韁也。”

  【评语】

  世间的事,假如说是假的,不但一切的功名富贵,即使是你本身的肢体,也不过是借托你的身体而成形罢了。假如说是真的,则无论是我的父母兄弟,即使是世间的万物也都和我是一体。所谓“幻境”就像梦幻泡影,如镜花水月都是假借而来。所谓“真境”就是纯真,实体真实而不虚。举例来说罢,雨、雪、水、霜、露都是因温差的作用而假借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这也可说是一种虚幻痕迹。其实,真实的境界不过是水的一体而已。上至日月星辰,下至人畜草木,也都是万象同根,天地一体,森罗万象莫不是由同一个真体假借各种形态而显示出来的种种幻迹。因此,由幻迹而言,世间其实可以说是无物无我,身是由土里来的,仍然要回到土里面去。由另一面真境来说,则父母兄弟固然不用说,天地间的万物都与我是一体,并非是别物,因此,天地万物应该是平等的。由这一个真体显化出来千差万别的假相,到了最后并没有什么亲疏优劣和取舍憎爱的分别,人如果能够真正透视这一个道理,才能够担负起平天下的重大责任,达到了功成名就的博大境地,而后更能够由这名利的缰绳与锁缚之中解脱,达到自由自在的真知境界。人必须不为外物所累才能保持心灵的安宁、淡泊,但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追求金钱,讲求致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当人的心灵被金钱所锈蚀,那么人已经不再是自己精神的主宰者,而完全成为物质文明的被支配者。有的大款曾感叹自己是除了钱以外什么都没有,越是富有,贪图物质生活享受越多,精神越是空虚。如何摆脱这种精神空虚,乃是今后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其实人生要想确实得到解脱,只有抱有“明心见性,返璞归真”的人生观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过分强调返璞归真操守清廉也是不现实的,但一个人不讲道德情操,一个社会不讲精神追求,以至学子放下学业先生丢下教鞭下海追求金钱致富,那么这种富是畸形的。对一个有作为的人来讲,不摆脱物累而加入世俗的争逐就不会有为有成。

  二四○、品质修养 切忌偏颇

  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填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译文】

  气质形象要高放旷逸,却不可以疏浅轻狂;心念思虑要缜致细密,却不可以繁琐屑细;情趣意味要冲和淡泊,却不可以偏执枯寂;操行德守要严正显明,却不可以偏激刚烈。

  【注解】

  气象:气概,气派。元·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折:“恨不的莽拳头打挫牙关,八面威气象全无,十石力身躯软瘫。”此处用于人指人的气质、气度,形象。另见一六七【注解】

  高旷:豁达开朗。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惟御寇斟酌三氏,政得其中,视老聃坦遂过之,视庄周驯厚过之,视杨朱高旷过之。”谓心胸开阔,性情超脱。

  疏狂:狂放不羁的风貌,豪放,不受拘束。见一○○【注解】。疏浅,粗疏肤浅。南朝·齐·王融《画〈汉武北伐图〉上疏》:“凿饮耕食,自幸唐年,而识用昏霾,经术疏浅。”轻狂,非常轻浮,轻薄,极不庄重。宋·苏轼《定风波·感旧》词:“薄倖只贪游冶去,何处?垂杨繫马恣轻狂。”

  缜密:细致,周密。《礼记·聘义》:“縝密以栗,知也。”郑玄注:“縝,緻也。”琐屑:烦琐,细碎。唐·岑参《佐郡思旧游》诗序:“悲州县琐屑,思掖垣清闲。”

  冲淡:冲和淡泊。《晋书·儒林传·杜夷》:“夷清虚冲淡,与俗异轨。”

  偏枯:偏于一方面,照顾不均,失去平衡。见一四一【注解】。偏执,片面而固执。宋·苏轼《乞罢详定役法札子》:“所见偏执,乞罢详定役法。”枯竭,匮乏,竭尽。刘湛秋《新诗话》:“而那种矫揉造作、故弄玄虚,或情感枯竭、形若槁木者,未得诗中三昧。”

  操守:平素的品行志节。《新唐书·裴度传》:“度退然纔中人,而神观迈爽,操守坚正,善占对。既有功,名震四夷。”操行,操守、品行。《史记·伯夷列传论》:“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絶。”德守,道德操守。《逸周书·官人》:“富贵者观其有礼施,贫贱者观其有德守。”

  严明:严肃而公正,严格而明确。《后汉书·李固传》:“清河王严明,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

  【评语】

  一个人做人做事固然要往光明正大的坦途上走,可惜的是往往一不小心就发生偏颇而得到相反的后果,因此作者才特别向世人提出忠告,因为不但节省很容易被人误为吝啬,就连高旷也容易被人指为疏狂,缜密也容易流于琐屑。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不偏不颇,才有资格列身超凡入圣的境界。什么事都不能过分,品德和气质的修养也是这样,如果把一种好的品德视为教条而走向极端,那这种品德反而有害于人。一个人要想作到不偏颇,恰到好处,言行以至思想境界需要进行一个很长的磨炼过程。因为人们做事做人总是向好的方面追求却难以适度,看到好的一面却忽视随之而来的不足,那么一不小心便会失之偏颇,得到相反的结果。人应当保持这样的一颗心:气质一定要高洁广大,气质卑鄙的人绝不会受尊敬,也不足以担当起大的事业;然而,眼睛只知道向上面看,和世间的事物脱了节,这种行动就超出了常轨;心思考虑一件事情当然需要精密审慎,但也不能只注意到小的问题而忽略大的方面,对于某种事物发生经过应当从多方面去了解它,而后才能独乐其乐。反过来说,对于任何事物都不感觉兴趣的人,所谓过于清冷凄凉的思想,就好像是槁木死灰没有一点生气,对于人生更不相宜。其次,心要有固定见解,把持一个主义,严肃固执的做,否则就容易动摇。但是,如果太固执了,也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同样是不合中庸之道。

二四一、事来心现 事去心空

  风来敕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译文】

  轻风来了敕晓竹子,轻风过后竹林没有留下声音;大雁度过寒凉水潭,大雁离去水潭没有留下雁影。所以君子当事情到来时内心开始显现,事情过去后内心随着空虚。

  【注解】

  敕:〈动〉本义告诫,嘱咐。《说文》:“敕,诫也。”敕晓,告戒晓谕。《东观汉记·杜诗传》:“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猝暴民间,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敕,戒也;晓,开諭也。”

  寒潭:寒凉的水潭。南朝·宋·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絜。”大雁都是在秋天飞过,河水此时显得寒冷清澈,因此才称寒潭。

  【评语】

  人不能总为烦恼扰心,不能老让琐事缠身,当人间万象纷至沓来时,一个有修养的人是善于调节内心平衡的。佛语有“象由心生,象随心灭”。当风来的时候,这是竹子与风有因缘而遇合,风过去之后缘尽又一切皆空。所以说“风过而竹不留声”,如果声音永久不停息,那万事的因缘就永久不散,一切诸法之象不空,天地宇宙将来也容纳不下这一切。所以,一切诸法是空象,都是过而不留的。雁过寒潭而潭不留影,也与竹不留声的意义相同。这两件事使人看过之后,有一个大觉和颖悟,那就是:万事万物无论是常是短是苦是乐,到头来都有个散场的时候,最终不由个人意志决定。所以人生应当抱定随遇而安的态度,应随缘而住,事情来了就用心去服务,事情过去之后心像要立刻恢复寂静,如此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于不失。用这种心态来处世,就是拿得起,放得下。这不是逃避社会责任,而是一种办事方法,因为事有大小,如果事事劳心挂念,整天在事务中忙忙碌碌,分不清大小主次,同样会没有效率。

  二四二、君子德行 其道中庸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译文】

  清廉能够有所包容,仁慈能够善于决断,精明不能防害观察,刚直不能过于矫情,这就是所谓蜜饯不宜过甜,海鲜味道不宜过咸,才是处人做事的美德。

  【注解】

  有容:有所包含,宽宏大量。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五·在疚记》:“待小人尤宜宽,乃君子之有容。不然,反欲小人容我哉?”

  矫:〈动〉本义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正曲使直”把弯曲的物体弄直。《广雅》:“矫,直也。”矫情,掩饰真情。汉·董仲舒《士不遇赋》:“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復不如正心而归一善。”谓故违常情以立异。《后汉书·逸民传·高凤传论》:“或高栖以违行,或疾物以矫情,虽轨迹异区,其去就一也。”

  懿德:美德。唐·吴兢《贞观政要·论崇儒学》:“《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於学问,谓之懿德。”

  【评语】

  严于品德修养是好的,但严的结果应该是符合中庸之道,这样行事才可能不偏颇。不能认为因为自己品格优良或做好事就自然正确,往往正确过头却适得其反。一个清廉自守的人固然值得尊敬,可是他们往往轿枉过正,把自己的格调提升得很高,对于社会上的万事万物容不得一点沙子,嫉恶如仇,结果就变成毫无容忍雅量的偏激。这样行事其主观努力和客观效果很可能相反。反之一个宽宏大量而又居心仁厚的人固然受人爱戴,这种人可能又往往缺乏果断力。这样可以成一个老好人,却办不得大事。一个聪明人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不能在处事中掌握好分寸,聪明会对他造成妨害,就是通常所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个人很精明,可精明到至清便可能一事无成。正直的人多有和一般人不同的作法,这作法有时也可以是正直人的短处。从上看来,清廉的人必须兼有容人之量,宽仁大度的人必须富有决断力,聪明的人必须不要有害于他的聪明,正直人不要有奇怪矫情的行为,能够如此,就好像是食物里加蜜而不过甜,海产鲜味里如盐而不过咸,人能如此就没有过而不及的弊病了。可见做事要保证主观努力和客观效果一致,一方面要求品德端正,另一方面得把好做事的尺度,有一个合适的方法才行。

二四三、穷当益工 勿失风雅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驰哉!

  【译文】

  贫穷人家打扫干净地面,贫家女子梳理干净头发,景致陈设虽然不鲜艳华丽,气质风度自然是端庄高雅。品德高尚的读书人一旦面对穷困愁苦寥寂落寞,为何动辄自我废弃驰骋呢!

  【注解】

  益工:益,〈副〉更加。《韩非子·喻老》:“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工,“工”、“巨”(矩)古同字,有“规矩”,即持有工具。本义工匠的曲尺。《说文》:“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玉篇》:“善其事也。”《詩·小雅》:“工祝致告。”益工,即更加要尽其所能,更努力下功夫。穷当益工有“穷且益坚”的意思。穷:穷困;益:更加。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净:〈动〉洗净,清除。佛家用语,指破除情欲、无所沾染。《后汉书》:“为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净扫,打扫干净,扫除净尽。

  气度:气魄风度。《晋书·苻坚载记下》:“猛瓌姿儁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风雅:文雅。见二一○【注解】

  穷愁:穷困愁苦。唐·李嘉祐 《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诗:“祗有同时驄马客,偏宜尺牘问穷愁。”

  寥落:寂寞不得志。吕温诗中有“独卧郡斋寥落意,隔帘微雨湿梨花”寥,寥寂,冷落,寂寞。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尹山人》:“入我明,仅传张腊遢、冷子敬、尹蓬头三数公,一何寥寂也。”落寞,落拓,潦倒。清落蒲松龄《聊斋志异·红玉》:“如此落寞,尚不刻苦,乃学浮荡耶?”

  奈何:怎么,为何。《礼记·曲礼下》:“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

  废驰:废弃懈怠。谓应施行而未施行。王冕《剑歌行》:“我来四十鬓已斑,学剑学书俱废弛。五更闻鸡狂欲起,何事英雄心未已。”荒废;衰败。明·陶宗仪《辍耕录·浙西园苑》:“当爱山全盛时,春二三月间游人如织,及其卒,未及数月,花木一空,废弛之速,未有若此者。”驰骋,指在某个领域纵横自如,能充分发挥才能。《汉书·司马迁传赞》:“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

  【评语】

  贫与富是身外物,家贫家富都应保持精神上的超越,人的气质品性不完全是外界物质所能决定的。贫穷人家虽然身居茅屋草舍,衣食困苦,但是假如能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也会使精神愉快培养出清雅气象。一个妇女生长在贫穷人家,所穿的虽然都是粗布衣裳,但是如果头发梳得干净,衣冠整洁仪态大方,精神充实,举止有度,自然也能增加高雅气质。可是却有一些修养不够的书生,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如此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失去风雅,终将一事无成。君子生在天地间,其心的洁白清明,气质品格的高尚,即使流落到困穷失意的境遇,也千万不可颓靡懈怠自暴自弃,如果妄自菲薄堕落了品格,那就等于明珠埋于粪土,美玉出了瑕疵,是多么可惜的事啊!

二四四、未雨绸缪 有备无患

  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

  【译文】

  闲暇中不轻易放弃,忙碌时就会有受益;宁静中不误落空寂,行动时就会有得益;私下里不欺骗隐瞒,公开时才受人尊重。

  【注解】

  未雨绸缪:语本《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繆牖户。”原谓趁天还没下雨,就把窝巢缠捆牢固。后以“未雨绸繆”喻事先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放过:犹放弃。《朱子全书》卷九:“曾子鲁钝难晓,只是他不肯放过,直是捱得到透彻了方住。”

  受用:犹受益,得益。见二二○【注解】

  落空:没有着落;没有达到目的或目标。宋·苏轼《次韵答元素》:“蘧蘧未必都非梦,了了方知不落空。”

  暗中:不公开的,私下里。明·高明《琵琶记·感格坟成》:“谁知有神,暗中相救济。”

  欺隐:欺骗隐瞒。《论方田均税札子》:“或姦民欺隐,或官吏诛求,税未及均,民已大扰。”

  明处:公开的场合。

  【评语】

  做事做人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功德圆满,功成名就的,平时不抓紧时间积累知识,平时不注意修身养性,指望临时受用不可能有长久的效果。自古以来名将驰骋千军万马之中而泰然自若,他们都能运用他们的兵法韬略运筹帷幄来作战,虽说经常出入于九死一生之中,却仍然能悠闲自得毫不仓皇,这就说明“闲中不放过,静中不落空”的效用。例如拿破仑在战场上还不忘给他的爱人写情书。此外,俗语常说“临阵磨枪”,“临渴掘井”,是不能从容应敌的。这又说明了平时毫无准备的害处。古人说“太平原是将军致,不许将军看太平”,同样也是说明这种道理。一个人的修省也应如此,应时时处处保持一致。慎独功夫更是重要,不要认为一个人在深夜独处没人知道而作些坏事,像鸡鸣狗盗之徒一样夜间蠢动,其实只能欺人于一时,却不能长久掩饰自己的劣行丑迹,一但事情败露就将永远难以作人。所以一个君子必须注意平时的磨炼、积累,才会临事有一定之规,做事有一定见识。君子应当有青天白日般的光明居心,俯仰无愧于天地,即使面对千万人,也敢堂堂正正挺起胸膛做人。

二四五、念头起处 切莫放过

  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劝莫轻易放过。

  【译文】

  念头初起的地方,才发觉向私欲路上走去,就要挽回从真理路上来。念头一起就警觉,一警觉就转向,这就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紧要关头,劝告你不要轻易放过这个机会。

  【注解】

  挽:挽〈动〉本义牵引,拉。《小尔雅·广诂》:“挽,引也。”《说文》:“輓,引之也。”扭转,挽回。《三侠五义》:“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觉:〈动〉本义醒悟,明白。《说文》:“觉,悟也。”警觉,警醒觉悟,警醒发觉。《阿毘达磨俱舍论·分别根品二》:“作意谓能令心警觉,胜解谓能於境印可。”

  转:〈动〉本义转运。《说文》:“转,运也。”掉转,转向。《韩非子·说疑》:“若夫转身易位,全众传国,最其病也。”

  【评语】

  很多事往往在一念这间决定今后的人生道路,而一念不慎足以铸成千古恨事,因此先儒才有“穷理于事物始生之际,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的名言。这两句话的意义,是教人要去私欲存天理,当临事动心的时候,如果感觉到心倾向私利私欲方向,就要赶快扭转方向,改往真理的方面前进。当这个心意初起而能够觉悟不对,立刻向善的方向转念,就是转祸为福之道,也就是起死回生的关头。所以,生死祸福在乎自己,一念之差万劫不复,这一个为善去恶的念头,千万不要轻易的放过。人有物欲是人的本能,无论是谁,看见了眼前的利益都想伸手取得,在这一刹那之间,不起善恶的判断,贸然去取得后,觉得是不正当的行为,这时候如果能够静静的考虑一下,就发现了这事是私利私欲,不合乎真理,赶快放手仍不算太晚。如果执迷不悟继续的做去,那就愈陷愈深,终至不能自拔了。所以,无论对于什么事,总要注意到心意初动的时候,切莫因私欲而种下祸根,更不可不加思考而贸然从事,就不至于做错事坏了人品。但一念的铸成并不在当时而是在平时的锻练,就像一个人在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往往会做出不计后果的事,而能出现这种情绪的本身,说明这个人在平时可能还没意识这件事是好是坏。可见一个人不能防邪念于未然,就可能出现“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的凄惨后果。但是假如让私心杂念和道德伦理并存是很矛盾很困难的,所以人必须拿出毅力恒心控制私心杂念,并且当机立断地把这种欲念扭转到合乎道德的路上。这个扭转只能在平时注意磨炼自己,那么临时引发的生死祸福的命运才可能操之在我。一念之间上可登天堂下可堕地狱,所以人在善恶邪正之间千万不可有所忽略。人不能总是到事后才悔恨自己,当生机在握时,当幸运在手时,决不可轻易放过。

二四六、吾厚吾德 逸心補勞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

  【译文】

  上天减薄我的福分,我以延厚我的德行来迎接它;上天劳累我的形体,我以放逸我的心情来弥补它;上天屈厄我的境遇,我以亨通我的至道来通达它。上天又能奈何我什么呢!

  【注解】

  薄:〈动〉减轻,减少,减损。汉·晁错《论贵粟疏》:“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减薄,降低,减弱。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无何,有美姬为润帅周宝奄有;蒙(顾蒙)不能他去,而受其豢养,由是名价减薄。”

  厚:〈动〉优待,推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因而厚遇之。”延厚,增厚。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三:“上谓之曰:‘欲正旧典,先合用卿,然欲令卿延厚寿基,稔育闻望,乃先用沆,宜无歉。’”

  迓:〈动〉本义迎接,同“讶”。《尔雅》:“迓,迎也。古本皆作讶。”

  逸:〈动〉本义逃跑。《说文》:“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释放,从约束、禁闭、奴役下释放出来。《左传》:“乃逸楚囚。”放逸,放纵逸乐。《逸周书·时训》:“蜩不鸣,贵臣放逸。”朱右曾校释:“放逸,放纵晏佚。”

  厄:〈形〉本义困厄,遭遇困境。《说文》:“戹,隘也。从户,乙声,字亦作厄。”〈动〉为难,迫害。《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两贤岂相厄哉?”屈厄,困窘。三国·魏·李康《运命论》:“以仲尼之智也,而屈厄於陈蔡 。”

  亨:〈形〉本义献。引申义通达。《易·坤卦》:“品物咸亨。”亨通,通达,顺畅。《易·随》“元亨利贞”唐·孔颖达疏:“元亨者,於相随之世,必大得亨通;若其不大亨通,则无以相随,逆於时也。”

  道:〈名〉本义供行走的道路。《说文》:“道,所行道也。”道德,道义、正义。《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荀子·天论》:“脩道而贰,则天不能祸。”至道,指最好的学说、道德或政治制度。《礼记·表记》:“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郑玄注:“此读当言‘道有至,有义,有考’,字脱一有耳。”晋·陆机《演连珠》之六:“是以至道之行,万类取足於世;大化既洽,百姓无匱於心。”佛、道谓极精深微妙的道理或道术。汉·牟融《理惑论》:“(老子)曰:‘用其光,復其明,无遗身殃。’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所住。至道之要,实贵寂寞,佛家岂好言乎!”

  【评语】

  天对我太偏私,给我的福分太少,我就应当积厚我的德行,不可以抱怨天,如果我能够持久的自强不息,幸福自然而然会到来。如果我的身体劳动得太多,我就更有养心的工夫来补救这体力的不足,而不可轻易放弃,徒然伤损精神,影响身体的健康。如果天给我的际遇太坏,使我痛苦,我就应当以守正道的精神开拓自己的命运,以最大的决心度过眼前难关,使我脱离这命运魔掌的支配,反而可以自由左右运命,那就是天对我也没有法子,自然而然也就赐福于我了。古人常说“天助自助者”,可见天运是给自强不息的人,天虽然能够生出很多福运,但绝不给与怠惰的人,幸福的命运要我们用铁锹去把它挖掘出来。“天道无私,常与善人”,所以只要我们心地善良多做好事,不论上天对我们如何残酷,总有一天能凭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挽回自己坎坷的命运,绝对不可自暴自弃妄叹命薄。但是,我们的努力必须站在道德的立场上,由自己纯正的真心而发出来。天对于利欲之念太深的人也是非常憎恶嫌恨的,天福善人而打击坏人,这差不多成了千古不灭的定律。有时候也有所行非道的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福运,但这种违反天意的假造福运,不但不能继续永久,最后必定遭遇悲惨的结果。但是究竟什么是上天呢?其实古人所说的上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真理,也就是万物生命来源的大地和空气。没有它们万物都不能生存,自然也没有任何真理存在,自从人类登上月球以后更能证明此种道理,可见古人所说的“父母天地”确实有道理。

  【注06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缺末句。

二四七、天机最神 智巧何为

  贞士无心徼福,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憸人着意避祸,天即就着急中夺其魄。可见天之机权最神,人之智巧何益。

  【译文】忠贞的人无意祈求福扯,上天则偏偏在他无意的地方牖导他的内心;憸佞的人用心逃避灾祸,上天则偏偏在他焦躁不安中夺走他的魂魄。可以想见上天的机智权谋最为神奇,人的智慧技巧又有什么好处。

  【注解】

  贞士:志节坚定、操守方正之士。《韩非子·守道》:“託天下於尧之法,则贞士不失分,姦人不徼幸。”

  无心:犹无意,没有打算。晋·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佛教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唐·修雅《闻诵〈法华经〉歌》:“我亦当年学空寂,一得无心便休息。”

  徼福:祈福,求福。《左传·成公十三年》:“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於先君献穆。”

  即就:即〈动〉本义走近去吃东西。《说文》:“即,就食也。”<连>同“则”。那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即患秦兵之来。”就,〈副〉只,单,偏偏。

  牖衷:谓启发其内心。见一二九【注解】

  憸人:小人,奸佞的人。《书·冏命》:“尔无昵於憸人,充耳目之官。”憸佞,奸邪谄媚。《新唐书·杜黄裳传》:“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 憸佞无功,因其来朝,白罢之。”

  着意:有意,集中注意力。《楚辞·九辩》:“罔流涕以聊虑兮,惟著意而得之。”朱熹集注:“著意,犹言著乎心,言存於心而不释也。”

  着急:焦躁不安。宋·杨万里《晓行闻竹鸡》诗:“路不唤君君自去,为谁著急不归休。”

  机权:机智权谋。元·无名氏《度柳翠》楔子:“处世有机权,脱身改模样。”

  智巧:智慧与技巧。汉·枚乘《七发》:“於是极犬马之才,困野兽之足,穷相御之智巧。”《韩非子·扬权》:“圣人之道,去智与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评语】

  据《论语》颜渊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所谓“人算不如天算。” 话好像命定论的消极思想,其实研究起来颇有道理。富贵幸福是不能用祈褥得来,否则从古到今不会有那么多为追求幸福而牺牲或为求个人富贵而争得你死我活的事了,假如富贵幸福能用祈祷得来,那么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可言呢?这说明古人有时不信天命,有时又希冀天命。在生活中,一些自然法则是需要遵循的,恶人不能遵循社会公德说不定什么时候便灾祸临门;君子居贫,又往往有意外之喜,所以万事应听其自然,不可越过法律、公德去强求。忠贞的人士,节烈的妇女,只知道守著忠义节操,不求有什么幸福奇遇,上天却体恤他们的苦衷,在他们无心求福时,反而给予了很大的幸福,使他们心中充满快乐。虽然他们在一生中前半段受尽了折磨,晚年却多半是亨福无穷的。即或是中途发生不幸遭遇、大的变故,或是为国尽忠而死,或是孤苦守节而亡,也必传留于千古,为后世所敬仰。心地阴险的小人,只图获得利益,多方面做坏事、想方法躲避灾祸,也天天祈求上天保佑他,上天对于这种人不但不会给他幸福,反而要降下灾祸,教他们受了报应,这就是所谓“天机莫测”。世间有些谋害人命的人,事情经过了几十年,终究还是被人发现,受到刑法的制裁,上天的智慧实在不是人力所能及的。

二四八、田看收成 人重晚晴

  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语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良言也。

  【译文】

  歌姬舞女晚年嫁人从良,一生的娼妓生涯没有妨碍:贞女节妇晚年丧失守节,半生的清寒辛苦都成泡影。俗话说:“看人的功过得失关键是看他的晚节。”真是至理名言呀。

  【注解】

  声妓:亦作“声伎”,旧时宫廷及贵族家中的歌姬舞女。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上》:“融外戚家,虽好儒术,而服饰甚丽。坐絳纱帐,侍婢数十,声妓不乏於前。”

  从良:旧谓妓女脱离乐籍而嫁人。宋·王闢之(1031年—?,字圣涂,宋代临淄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授任河东县—今山西省永济县知县,以“贵德尚贤”闻名。“考于诗,复其旧贯,种荔枝数百株”,又修荔枝楼。绍圣四年—1096年告老还乡。黄庭坚说他“知务乐善、击强拨烦”,著有《渑水燕谈录》十卷。)《渑水燕谈录·谈谑》:“子瞻通判钱塘,尝权领州事,新太守至,营妓陈状,以年老乞出籍从良。”

  烟花:指妓女或艺妓。唐·黄滔《闺怨》诗:“塞上无烟花,寧思妾颜色。”此指娼妓生涯。

  无碍:没有阻碍;没有妨碍。汉·扬雄《法言·君子》:“子未覩禹之行水与?一东一北,行之无碍也。君子之行,独无碍乎?”佛教语。谓通达自在,没有障碍。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我有无碍,共向圆常。”

  贞妇:旧指从一而终的妇女。《礼记·丧服四制》:“礼以治之,义以正之,孝子、弟弟、贞妇,皆可得而察焉。”孔颖达疏:“贞妇者,谓贞节之妇。”

  失守:谓丧失节操。《左传·成公十五年》:“前志有之曰:‘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为君非吾节也。虽不能圣,敢失守乎?”守节,旧指寡妇不再嫁。《汉书·五行志上》:“董仲舒以为伯姬如宋五年,宋恭公卒,伯姬幽居守节三十餘年,又忧伤国家之患祸,积阴生阳,故火生灾也。”

  清苦:守贫刻苦。见二二五【注解】。清寒,清贫,贫寒。《晋书·文苑传·王沉》:“僕少长于孔颜之门,久处于清寒之路。”

  【评语】

  人生晚节不保是可悲可憎,只有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立新功,才可能保持一个完整的人格,实现道德的完善。人生实际上是很艰难的。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所有这些话都是在强调一种道理,就是一个人不论以前出身如何低贱或者如何堕落,只要能够痛下决心猛回头重新作人,世人不但原谅他们过去的失足与不幸,而且钦佩他们的毅力与勇气。反之,一个人虽然有很好的出身和过去,如果到了晚年受了诱惑误入歧途,就会做出所谓“晚节不保”自毁名节的劣迹。例如汪精卫青年时代起就追随孙中山革命,而且建下了很多功功。他当年冒死刺杀清摄政王,被俘后还写了一首壮志凌云的诗说“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岂料到了他后半生却晚节不保,竟不顾民族大义甘为日寇傀儡。到南京成立所谓“新中华民国政府”,结果落得一遗臭万年的汉奸罪名。反之吴佩孚虽然做了大半辈子祸国殃民的军阀,但是他到了晚年却能秉持民族大义不受日寇的威胁,结果为此而惨遭日寇杀害。可见一个人的晚节实重要,这就是所谓“盖棺论定”的道理所在。人们对于朝闻道而夕死是大加褒扬的,因为过去的不足终因迟到的善举得以弥补。古语说:“看人只看后半截。”真是至理名言。这就是人生重结果,种田看收成的道理;不然的话,人生在世间就没有是非与公理了,那人和禽兽还有什么分别呢?

二四九、多种功德 勿贪权位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士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

  【译文】

  平民百姓愿意播种功德布施恩惠,就是没有爵位的公卿将相;达官贵人徒然贪图权势祈求宠信,竟然成为有爵禄乞讨之人。

  【注解】

  种德:犹布德,施恩德于人。《书·大禹谟》:“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孔传:“迈,行;种,布。”行善积德。苏拭有“种德如农之种植”的句子。

  施惠:给人以恩惠。宋·何薳《春渚纪闻·市药即干汞》:“性好施惠,遇人有急难,如在己也。”

  无位:犹失位。谓在上故贵,但无人君之德,则失其位。《易·繫辞上》:“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尚秉和注:“在上故贵,失正故无位。”此处作没有爵位解,指没有一定的地位。明·刘基《全婴堂序》:“夫济人利物,无位不能焉。”

  公相:指公卿、宰相一类的显官。唐·韩愈《祭十二郎文》:“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士夫:通称男子。金·元好问《聂孝女墓铭》:“以子则孝,以妇则义。以断则勇,以守则智。於今之人,麟凤之瑞。莫靳者名,天曰美器。不於士夫,一女之畀。铭以表之,并志予媿。”士大夫;读书人。汉·王符《潜夫论·交际》:“夫处卑下之位,怀《北门》之殷忧,内见謫於妻子,外蒙讥於士夫。”汪继培笺:“士夫,谓士大夫。”

  贪权市宠:贪权,贪图权势。《庄子·盗跖》:“贪财而取慰,贪权而取竭。”。市宠,博取别人的喜爱或恩宠。汉·扬雄《百官箴·司空箴》:“流货市宠,而苞苴是鬻,王路斯浮,孰不倾覆。”贪权市宠,贪婪权势祈求获得宠信。

  乞人:讨饭的人,乞丐。《孟子·告子上》:“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竟:〈副〉竟然,倒。含出乎意料之意。《世说新语·自新》:“竟杀蛟而出。”

  【评语】

  人的尊卑与高下,不在于地位和爵禄的大小,而在于他的德行,行善或作恶不在名位高低,而在于人的品行;其区别在于有爵之人影响比平民大些而已。虽然是一位没有地位、没有爵禄的平民,如果能够行仁修德,施恩于人,在名义上虽没有地位官阶,在精神上却是一位有品的大臣。反之,位在庶民上面的官吏们,滥用权势与地位,贪图高官与厚禄,对上争宠邀功,对下颐指气使,甚至贪污受贿,利己自肥,这样的人实在是有爵位的乞丐;他天天在那里所叫的无非是‘钱’与‘权’两个字,不过是贪得无厌的小人行径。一个人热衷于功名利禄贪恋权位又没有品格,那他为了攀龙附凤获得权位就会阿谀诌媚胡作非为,“走高门”“走后门”,拉帮结派,招朋呼友,争权纳贿等无耻行径,也会接踵而致。这种精神上人格上的乞丐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多,也很可憎。

  【注066】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二五○、念积累难 思倾覆易

  問祖宗之德澤,吾身所享者是,當念其積累之難;問子孫之福祉,吾身所貽者是,要思其傾覆之易。

  【译文】

  要问祖宗先辈的恩德福泽,我们自身所享有的就是,应当感念他们积累的艰难;要问子孙后代的福惠祥祉,我们自身所贻厥的就是,需要思考他们倾覆的容易。

  【注解】

  德澤:恩德,福泽。《韩非子·解老》:“有道之君,外无怨讎於邻敌,而内有德泽於人民。”

  念:〈动〉本义常思,思念,惦念。《说文》:“念,常思也。”感念,思念。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一:“修身悼忧苦,感念同怀子。”感激怀念。明·李贽《与方伯雨柬》:“以先公之故,犹能记忆老朽於龙湖之上,感念。”

  福祉:幸福,福利。唐·李翱《祭独孤中丞文》:“丰盈角犀,气茂神全,当臻上寿,福祉昌延。”福惠,犹福利。南朝·梁武帝《南郊大赦诏》:“大礼克遂,感庆兼怀,思与亿兆,同其福惠。”祥祉,吉祥福祉。唐·韩愈《猫相乳》:“今夫功德如是,祥祉如是,其善持之也可知已。”

  貽:〈动〉本义赠送。《诗·邶风·静女》:“贻我彤管。”遗留。《诗·周颂·思文》:“贻我来牟。”贻厥,指留传,遗留。语出《书·五子之歌》:“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貽厥子孙。”孔传:“貽,遗也。言仁及后世。”后也以“貽孙”指留传给子孙后代。

  傾覆:竭尽,全部拿出。《北齐书·安德王高延宗传》:“倾覆府藏及后宫美女,以赐将士。”

  【评语】

  佛家说:“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的报应,毫厘不爽,现世我身所受的幸福果报,可以说是前生所作所为的结果。有时候本身的功德不足,必须问一问祖先是不是给我遗留了恩泽。如果我祖先德行深厚,本身没有什么功德,也可以享受祖先的德泽,蒙受生活的幸福,所以,我们应当感念祖先积德累业之难,同时加紧自己的修身积德,以为后世子孙遗留余庆。俗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子孙所蒙受幸福的深浅多少,不但要看我们的修积与遗留多少,也要看我们于现世本身的幸福吉祥跟危险灾难,以及自己进德修业的工夫大小而定。所以,人必须时时思想子孙守业维艰,对子孙要善为教导,总要以戒慎敬惧的态度从事,方可上昭祖业的光大,下及子孙的荣耀。国土、家业都是祖辈先人留给我们的恩泽,是祖先经历艰难积累的德业,我们必须尽兴尽力地加以传承和维护利用,否则就有倾家荡产国亡种灭的危险。【注06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同文。

二五一、不怕小人 怕伪君子

  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

  【译文】

  正人君子而假装为善,无异于小人的恣意作恶;正人君子而改节易操,比不上小人的改过自新。

  【注解】

  诈善:假装为善,虚伪的善行。见○八三【注解】

  肆恶:恣意作恶。《清史稿·理密亲王允礽传》:“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

  改节:改变节操。《孔子家语·在厄》:“(子贡)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即“改节易操”,改变原来的操行和志向。多指丧失应当坚守的节操;也指去恶为善。明·归有光《上王都御史书》:“故以为人之贤不肖有定,而古之知人者,决于一见,而终其身不易。彼有改节易操者,必其始非本性,有矫而为之者。”

  自新:自己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史记·孝文本纪》:“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评语】

  君子能够修学问、求知识、明是非、辨善恶,可以作民众的表率,如果靠自己的学问去做那些外面良善但内里奸诈的事情,就是假善人、伪君子。这和没有学问缺乏知识的小人公然作恶没有什么两样;再说君子明白事物的道理,竟然作恶,这不能不说他比小人犯罪的行为要深些。君子常被人尊敬,是因为君子能守节义。如果舍弃了节操而贪图利益,还不如小人悔过自新改邪归正可贵。况且,君子弃舍了节操就不称其为君子,只称得上是假貌为善的人。小人能够改过,就不再是小人,而是君子了。人能明白这个道理,对君子、小人的分别,便可以清楚的分辨了。不怕真小人,只畏伪君子。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但生活中的暗箭却是防不胜防。社会上有很多道貌岸然的人貌似忠厚的君子,他们满口仁义道德,其实肚子里净是阴谋诡计男盗女娼。尤其是有些自称“虔诚”信教徒,更假藉宗教名义,到处施小思小惠,既不知道《圣经》耶苏,也不知道释迦牟尼,骨子中却不是那么回事,因而破坏了很多真正虔诚教徒的美好形象。像这种伪君子假教徒,不但会受到社会唾弃,就是教会本身也理应他们开除教籍。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披着道德外衣的人往往还能得逞于一时,欺世盗名。由于披上了一层伪装,识别起来更难。


二五二、春风解冻 和气消冰
  家人有過,不宜暴揚,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而隱諷之;今日不悟,俟來日再警之。如春風之解凍、和氣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型範。

  【译文】

  家中的人犯有过错,不应该暴露传扬,不应该轻易放弃。这件事情难以直言,假借其他事情来隐寓静讽他;今天不能醒悟,等到明天再警示他。犹如春风化解冻土、和气消融坚冰,这才是家庭的典范。

  【注解】

  家人:家中的人,一家人。《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另见二三八【注解】

  暴揚:暴露传扬。《汉书·杜钦传》:“假令章(王章)内有所犯,虽陷正法,事不暴扬,自京师不晓,况於远方。”

  隐讽:用暗示性的语言加以劝告或指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周克昌》:“既入门,夫妻调笑甚懽;而昌恒独宿,若无所私。逾年,秋战而捷,周益慰。然年渐暮,日望抱孙,故尝隐讽昌,昌漠若不解。”隐寓,隐含,暗中包含。《清史稿·马建忠传》:“以泰西各国皆有学文程式之书,中文经籍虽皆有规矩隐寓其中,特无有为之比儗而揭示之。”静讽,委婉地暗示或劝戒。唐·崔融《报三原李少府书》:“撤函敷纸,恬神静讽。”

  俟:〈动〉等待。《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来日:明日,次日。《礼记·曲礼上》:“生与来日,死与往日。”郑玄注:“与,数也。生数来日,谓成服杖以死明日数也。死数往日,谓殯敛以死日数也。此士礼贬於大夫者,大夫以上皆以来日数。”

  警:〈动〉本义戒敕。《说文》:“警,戒也。”警示,告诫示意。《旧唐书·儒学传上·罗道琮》:“道琮设祭慟哭,告以欲与俱归之意,若有灵者,幸相警示。”

  型范:典范,法式。见二三六【注解】   

  【评语】

  家里的人有了过失,就立刻冷言厉色的加以谴责,不但不能使对方改过,反而引起反感,不能收到改过迁善的效果。但是,家里的人有了过失也不能够轻轻的放过不问,因为姑息过错,就是养奸为恶,等到一错再错,到了不堪收拾的地步,要改正挽救都来不及了。所以,家里人有了过错,必须加以纠正。如果对于他的过错,认为是属于不便明白说出来的,就必须假藉别的事情,打个比喻说使他了解,希望他将来不要再犯错误;如果他仍不了解,只好暂时放下不谈,以后有机会再说给他听,一直等到他渐渐的了解为止。这就像春风解冻的情形一样,以春天的和暖气候,逐渐的把严寒冻结的坚冰,次第的消化掉。如果人能够有这样的气度,家里的人过失就能改正了。家庭中既没有争吵的气氛,又不发生极大的过失,所谓春风化雨一团和气,这样的家庭,能说不是家庭的模范吗?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从个人到社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家和国兴的纲领。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古人讲究“家和”由于历史的局限而侧重于对子女的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中教育子女问题很多,简单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家长对于女子的管教特别严格,每当子女犯了过错,就立刻暴跳如雷非打即骂,这可称之为暴君型的家长。另一类是家长对子女的学业和事业漠不关心,自己只整天吃喝玩乐,这可称之为昏聩(不明事理)型的父母。据教育专家们的分析,这两种类型的家长,都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暴君型的家长,容易把女子管得更坏,例如除了反抗和撒谎等毛病之外,最严重的是跟同学发生冲突,以便发泄由父母所造成的满腔激愤。所以最好还是采取借他事隐讽的功导办法,如此才能收到“春风解冻,和气消冰”的实效。现代社会男女平等,才能追求家庭内部全面的平等和谐。家庭存在矛盾,各人常有过错,只要相互不轻言放弃,冷静对待处理。循序诱导、春风解冻、和气消冰,才能化解矛盾,更过改错,保持家庭的持久和谐。其实这种“春风解冻、和气消冰”的处理矛盾、问题方式,又何尝不是解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矛盾问题的正确方法呢。

二五三、彻见心性 天下平稳

  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

  【译文】

  这心中常把事物看得圆满美好,天底下自然就没有缺陷的事物;这心里常把胸襟放得宽广平和,天底下自然就没有邪恶的人情。

  【注解】

  心性:性情,性格;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战国时孟子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宋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解说亦不一。程颐﹑朱熹等以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故“心”“性”有别。陆九渊则主张“心即理也”,认为“心”“性”无别。其说虽不同,而均属唯心主义。清初王夫之和后来的戴震等人对心性作了一些唯物主义的阐说。后人亦以"心性之学"称宋明理学。

  圆满:完满,完善无缺。《宋史·外国传六·天竺国》:“福慧圆满,寿命延长。”

  世界:指人们活动的某一领域或范围。元·张可久《寨儿令·收心》曲:“偏游春世界,交付锦排场。”境界。唐·方干《游张公洞寄陶校书》诗:“数里烟云方觉异,前程世界更应宽。”佛教语,犹言宇宙。世指时间,界指空间。《楞严经》卷四:“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指一切事物的总和。

  宽平:宽仁公平。《后汉书·郭躬传》:“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

  险侧:邪恶不正,险恶邪僻。明·李贽《与曾中野书》:“夫世间是与不是,亦何常之有,乃群公劝我者不曾於是非之外有所发明,而欲我藏其宿怒,以外为好合,是以险侧小人事我也。”

  【评语】

  不平则争,不满则怨。可对一个孩子来讲,世界总是那么美好,孩子的心里纯洁天真,不知道什么叫恨。只有人进入了社会,有了利益、地位、权势等等,纯真的赤子之心才开始不平、不满,争竞之念才时时充溢,彻见心性何其难也。如果一个人的待人接物总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才不会有欺诈等阴险邪恶的念头出现。因为不论是如何阴险的坏人,也无法对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行诈,因为孩童跟他不可能有什么利害关系或冲突。如果反过来说,孩童既然与世无争,他的心就永远是纯洁的。可见世间的一切阴谋诡计,都是起源于丧失赤子之心去俯瞰大千世界,如以赤子之心去看大千世界,那展现在眼前的便是一片平和美满的天地。人能明白的观察自己的心,安心立命,就不会有什么不平和不满了,于是,眼所见的、心所感的都是很和平、很圆满的世界,纷乱不堪的世界也就不出来了。因此,可说象由心生,心感觉和平圆满的话,世界也就成了圆满的世界。人对于外界的事物能往安稳宽大的地方去想,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对任何人都一样宽大平稳,而感觉不出有什么险恶的人情存在。因为你能对人宽平,人家也能以宽平的态度对待你,常言说得好:“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所以说,旁人对于我的态度不管好坏都应该把它看作平常的事。世上有的人喜欢背后批评人、说坏话,或是用的恶言恶语,那么别人也会反转过来以同样的言行来对付他。至于观心的方法,在于要时时注意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人对我很友善,表示我对人也很友善。把我和他人认为是个别的存在,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人能够达观,他人与我就成了相系不分离的整体。

二五四、操履不变 锋芒勿露

  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故不可稍变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锋芒!

  【译文】

  恬淡寡欲的人,必然为权贵势利的人所怀疑;谨言慎行的人,大多为放纵肆意之辈所忌恨。君子处在这样的环境,所以不可稍许改变自己的操守志向,也不可显露自己的才华锐气。

  【注解】

  澹泊:恬淡寡欲。见一八三【注解】

  浓艳者:浓艳,艳丽,华丽。浓艳者,常代指鲜艳的花朵或浓妆艳抹的妇女。唐·杨凭《海榴》诗:“若许三英随五马,便将浓艳鬭繁红。”这里指身处富贵荣华权势名利之中的人。

  检饰:见○四一【注解】。喻自我约束谨言慎行。

  放肆者:放肆,任意作为,不加拘束。《新唐书·李绛传》:“治生於忧危,乱生於放肆。”放肆者,(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的人。

  忌: <动>本义憎恨。《说文》:“忌,憎恶也。”

  操履:操是操行、操守,履是笃行实践,操履是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操守。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洁操履之拘苦者,所以全拔萃之业;纳拂心之至言者,所以无易方之惑也。”

  锋芒:刀剑等锐器的刃口和尖端。《太平御览》卷七六七引汉·蔡邕《观学》:“木以绳直,金以淬刚;必须砥礪,就其锋鋩。”比喻人的才华和锐气。例如孟郊诗中有“慷慨丈夫志,可以耀锋芒”。

  【评语】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又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说明了一个有修养的人往往善待人生,往往注重自我修省,以为修省并不干他人之事,却不想正是由于自己品德高尚了就衬出了小人的心性,而必然遇到忌恨和攻击。所以一个深才高德的人,处在这种招忌的恶劣环境中,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不要锋芒太露。可是很多人不明白这种道理,尤其是一般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年轻人,往往会由于在团体中表现得太好,而遭受一些自己不好也见不得人好的人的忌恨,于是千方百计进行破坏甚至造谣中伤。我们常看到机关学校有关这类事情而闹纠纷的,其关键所在就是人们不明白这种树招风的道理。所以一个有为的人其处世节操不可变,待人处世方法须讲究。秉性淡泊、行为检束的人,本来是会被尊重的,然而,世间有嫉妒、有嫌怨他人的小人,因此对于设身处世的方法,便不能不作进一步的研究了。君子处世固然不可以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谄媚别人,或是改变正当的行为,与人同流合污;但因为受正义观念的驱使,为了保持正义固守操行,就难免和别人产生冲突,所以,处世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之下,不得不走曲线作出伪装来与世俗相交。如此就可以安全的生活,人与人也可以和睦相处,慢慢的,再用道德去感化小人,自然而然就可以达到完满的效果。如果只顾超然境地脱离了社会,就如同鱼离了水,要与社会隔绝了。

  【注06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无“君子”后文。

二五五、顺不足喜 逆不足忧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译文】

  处在逆境中,周身都是针砭药石的苦口良药,不知不党中磨砺你的操守和品行;处在顺境中,眼前尽是兵刃戈矛的战争兵器,不知不觉中销靡你的灵魂和躯体。

  【注解】

  周身:全身,浑身。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圣人包周身之防,既作之后,方復隐讳以辟患,非所闻也。”孔颖达疏:“谓圣人防虑,必周于身。”

  针砭药石:针,古时用以治病的金针,眨,古时用来治病的石针,今天流行的针炙是针眨的一种。针砭,用砭石制成的石针。亦谓针灸治病。现已失传。宋·苏轼《休兵久矣而国益困》:“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药石,而伤之不止於针砭也。”比喻指出错误,劝人改正。范成大《晞真阁留别方道士》:“时时苦语见针砭,邂逅天涯得三益。”药石,药剂和砭石。泛指药物。《列子·杨朱》:“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瘞埋之资。”后比喻规劝别人改过向善。清·谭嗣同《仁学》四四:“詆毁我者,金玉我也;干戈我者,药石我也。”针砭药石泛指治病用的器械药物,此处比喻砥砺人品德气节的良方。

  砥节砺行:指磨砺操守和品行,同“砥节励行”。王闿运《曾孝子碑文》:“惟先生姿度朴坚,砥节砺行,颖敏足以成学,迂诚足以矫世。”

  兵刃戈矛:兵刃,兵器。《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戈矛,戈和矛。亦泛指兵器。《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战争;冲突。唐·王昌龄《箜篌引》:“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

  销膏靡骨:销膏,指灯烛燃烧时耗费油膏。《汉书·董仲舒传》:“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靡骨,粉身碎骨。《汉书·元后传》:“兄弟宗族所蒙不测,当杀身靡骨輦轂下,不当以无益之故有离寑门之心。”颜师古注:“靡,碎也。”

  【评语】

  人生的路有起有落,看待人生的起落顺逆应该有辨证的观点。居逆境固然是痛苦压抑的,但对一个有作为、能自省的人来讲,在各种磨砺中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修正自己的不足,一但有了机会,就可能由逆向顺。居顺境当然是好事,但对于一个没有良好的品质和远大追求的人来讲,优裕环境中往往容易堕落腐败,这和在清苦环境中的容易发奋上进道理一样,就恰如物在温暖环境中容易发酵腐败和在寒冷环境听容易保存长久相同。一个人生活一优裕,就容易游手好闲不肯奋斗;反之,如果处在艰苦穷困的环境中,“穷则变,变则通”。所以贫与富不是绝对不变的,顺与逆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喜好顺境而讨厌逆境是人之常情。但从精神修养上来看,顺境不一定是喜事,逆境也不一定是坏事。人当处于逆境中挣扎,就像患病的人周围充满了药腥味,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针刺石砭是消毒化脓最好的方法。所以,人在逆境中生活虽然痛苦,可由痛苦中培养节操,锻炼行为,这正是有利于精神修养的地方。反之,人在顺境,一切事情都合乎理想,久而久之,骄傲、奢侈、放纵不羁等种种行为就都发生了。这由精神修养上来说,就像一个人在刀枪林立兵戈满前的环境中,一不注意就被这些杀人利器穿透了胸膛而肝脑涂地,因此越安全就越不可大意。从前有父子两人砍树,父亲老了不能上树顶去折枝,于是儿子上去,儿子在树的高头折断树枝,树干摇晃的拽动著儿子的身体,看来危险万分,但是老人一声不响的看著儿子工作,等到儿子工作完了下来的时候,到了树干的最低丫杈处,老人却频频呼喊小心,儿子下来后对老人说,为什么在最高的时候不说注意,快到了平坦地上却说要注意呢?老人说,危险的时候,谁都会小心注意自己的生命安全,而不致大意。等到自己认为安全的场所,反倒粗心大意起来,这时候就容易发生意外了。

二五六、富贵如火 必将自焚

  生长富贵丛中的,嗜欲如猛火,权势似烈焰。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将自烁矣。

  【译文】生长在富豪权贵聚集环境中的人,嗜好欲望犹如猛烈的燃火,权柄势力好似炽烈的火焰;如若不带一些清雅冷静的气质意味,这个火焰不至于焚烧他人,必然将自我销铄了。

  【注解】

  丛中:丛<动>,本义聚集。《说文》:“丛,聚也。”丛中,聚集环境中。嗜欲:嗜好与欲望。多指贪图身体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荀子·性恶》:“妻子具而孝衰於亲,嗜欲得而信衰於友,爵禄盈而忠衰於君。”

  猛火:猛烈燃烧的火。《书·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孔传:“猛火烈矣,又烈於火。”

  权势:权力和势力。见一○八【注解】

  烈焰:炽烈的火焰。唐·杜牧《寄杜子》诗之一:“狂风烈焰虽千尺,豁得平生俊气无?”

  清冷:指人的风神俊秀或心地清洁,清雅冷静。见○六三【注解】

  气味:比喻意趣或情调。见一九七【注解】

  烁:〈动〉通“铄”,销熔。《周礼·考工记·总敍》:“烁金以为刃。”销铄,熔化。汉·枚乘《七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评语】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了财富还希望有权力,有了权力还希望满足其他想法。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水准,没有一定的理智,那么就容易胡作非为,任性胡来。从这个意义来说,欲念好比是烈火,理智好比是凉水,凉水可以控制烈火,理智可以控制欲念。火热一旦达到炽烈程度,就有毁灭一切的可能。《易经》中的水火既济卦,就是水在火上由水控制了火,而达到“水火既济”的物性原理。反之,如果火在上而水在下,那水就不能控制火,火势炎热使万物枯焦,而形成了“水火未济”的状态。因此一个生长在豪富权贵环境中的人,他的欲念就像一团烈火,他的气焰也会凶猛逼人。这时假如缺乏理智克制的功夫,同时又没有道德修养来缓和一下强烈的欲念,那他就会随心所欲为非作歹,声色犬马尽情欢乐,不但腐蚀人心危害社会,也必然会使自己走向“自烁”的灭亡之途。所以一个人必须培养超越世俗欲念的情操,来冷却一下如火焰一般的强烈欲望,如此才不至引火焚人与自焚。可见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很重要,尤其是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的人,如果不注意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那么他的各种欲望就会恶性膨胀,不仅会毁掉他的财富,也会使他自己的精神处于崩溃状态,而自毁其生。

二五七、人心一真 金石可镂

  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陨,金石可贯;若伪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对人则面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

  【译文】

  人的心地一旦真诚,就可以盛夏里霜雪飞舞,城墙可以崩毁,金石可以贯穿。若是虚伪诈妄的人,徒然具有一副形体骸骨,真正主宰的灵魂早已死亡,面对他人就面目可憎惹人讨厌,单独居住就形体影子自相羞愧。

  【注解】

  人心:人的心地。见○五三【注解】

  真:真诚,诚实,情感真切。《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霜可飞:本意是说天下霜,实际是比喻人的真诚可以感动上天,变不可能为可能而在夏天降霜。据《准南子》说:“万事燕王尽忠,左右谮之,王之狱,衍仰天哭泣,天五月为之下霜。”衍,指邹衍。

  城可陨:本来是说城墙可以拆毁崩溃,此处是比喻至诚可感动上天而使城墙崩毁,据《古今注》中卷,“杞植战死,妻叹曰:‘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是人生之至苦。’乃亢声长哭,杞都城感之而颓。”陨,崩塌。

  金石可贯:金石,金和美石之属。《大戴礼记·劝学》:“故天子藏珠玉,诸侯藏金石,大夫畜犬马,百姓藏布帛。”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荀子·劝学》:“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金石可贯即贯金石,谓金石虽坚,亦可穿透。形容精诚之力伟大无穷。典出汉刘向《新序.杂事四》:“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关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却复射之,矢摧无迹,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

  伪妄:伪,〈动〉本义欺诈。《说文》:“伪,诈也。”徐锴曰:“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形〉虚假,不真实。《礼记·曾子问》:“作伪主以行。”妄,〈副〉本义胡乱。《说文》:“妄,乱也.”〈形〉虚妄,极不真实。《广韵》:“妄,虚妄。”诈妄,欺诈诬妄。唐·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其为人,温良诚信,无邪佞诈妄之心,彊志而婉容,和平而有立。”

  徒:〈动〉本义步行。《说文》:“徒,步行也。”〈副〉徒然,枉然。《乐府诗集·长歌行》:“老大徒伤悲。”徒然,犹枉然,白白地,不起作用。唐·杜荀鹤《乱后宿南陵废寺》诗:“男儿仗剑酬恩在,未肯徒然过一生。”

  真宰:指自然之性。见○三二【注解】。此指人的灵魂。

  面目可憎:憎,厌恶。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语本唐·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形影:人的形体与影子。晋·葛洪《抱朴子·交际》:“若乃轻合而不重离,易厚而不难薄,始如形影,终为参辰。”

  【评语】

  古今中外的神话中有很多超能力超现实的故事,就连历史人物传记中也有很多几近迷信的神话存在,其中最有名的像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和孟宗哭笋,以及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等等都和“霜可飞”、“城可陨”的两则故事相同。其实这可能是世人事后附会之说,其目的无非在强调“至诚感天”的道理。历史上许多情动天地的故事,有的像是神话;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情深意切的事迹。在人的世界,人们总是盼望真情,所以对情动天地的故事总是互相传颂,代代传颂。没有真情的人生太累,没有真情的伪君子体会不了人间的温暖。所以追求真诚的路很艰难,但人们总在追求。人一真心起来,什么事都做得到。一般世俗的虚伪妄人,对人没有一点诚意,这种人只不过具有五官四肢,他的内心、本体已经遗忘掉了。所以没有能使人感动的力量,所作所为不但使人讨厌,自己一个人离群索居的时候,也自惭形秽、心有余咎啊!虽然生活中那些虚情假意的人会得意于一时,权倾于一时,富贵于一时,但人们相信这类人会受天理循环的报应,会受自己良心的谴责。人间处处真情在,人的至诚不是只对处人待事而讲,首先是对自己而言。人连自己都不相信,都要欺骗,岂不悲哉!

二五八、文无奇巧 人宜本然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译文】

  文章做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没有其他奇特,只是表达得恰到好处;人品达到至诚至纯的境界,没有其他异常,只是回归到天然本性。

  【注解】

  极处:程度上不能再超过的界限。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

  人品:人的品格。见○○一【注解】

  本然:犹天然,天赋。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阳货篇一》:“然则气效於习,以生化乎质,而与性为体,故可言气质中之性;而非本然之性以外,别有一气质之性也。”

  【评语】

  历史上有唐宋古文运动,其目的就是反对此前文坛堆砌词藻无病呻吟之风,提倡直抒胸臆真情实感之文。古语说的好:“学问通时意气平。”好文章做好了,虽看不出什么地方奇特,只是能够作得恰到好处,文章能够切合题目,词句运用得当,不用费解的难典,也不说无用的废话。写文章最重要的是不要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只要能忠实地把自身的感受写出来,就能成为一篇好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才能代表真实思想。就像童心惹人喜爱,就是他们一切都是出于纯真的自然本性,丝毫没有一点造作。做人同样如此,贵在自然,当人的品格修养达到了完满的境地时,他的言行也没有什么被人注意的地方,只不过是和常人一样平凡,对一切事物都能够顺其自然而不失其本来的面目。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真诚待人,每个人都能保留一颗赤子之心,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有作奸犯科的行为发生,这个社会也就安宁多了。前人提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实际上就是讲做人要回归本然,不要给自己套上伪装;当然,这里的回归本然是指经过一番修省磨炼以后高一个层次的回归,这种回归使人的言行变得自觉而高尚。

二五九、保己成业 防将来非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己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译文】

  图谋未必成就的功业,不如保护已经完成的事业;懊侮既然过往的过失,不如预防即将到来的非是。

  【注解】

  图:〈动〉本义谋划,反复考虑。《说文》:“图,画计难也。”图谋,谋取。《左传·僖公三十年》:“阙秦以利 晋,唯君图之。”

  业:指基业、事业。《孟子·梁惠王》篇:“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非:错误。《吕氏春秋·察今》:“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非是,谓不正当的事。《管子·明法解》:“国无明法,则百姓轻为非是。”不当,有过错。唐·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侵官固非是,妄作谴可惩。”

  【评语】

  人的一生可划成三个阶段,即过去,现在,未来。人应当抱着不懊悔或夸耀过去,要检讨或反省过去;不轻视或不满现实,要把握或迁就现实;不梦想或恐惧未来,要策划或努力未来的态度才行。古人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明训,这话的意思是把以往的得失当作将来的借鉴。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励将来的意思。至于说到为了将来事业上有所成就,那就更不能不从现在的事业上著手。如果目前事业毫无基础和成就,未来的前途也绝对不会出现什么奇迹。即使有好的机会给我们,也因为我们对于这机会在过去没有基础而把握不住它,难免会发生错误,遭受失败。所以,想要开展新的环境,计划新的事业,不如先把已成的事业好好的经营,使它有相当的基础后,再去发展新的事业。有些人追悔过去的过失,有些人宣扬过去的得意,但如果仅止于追悔与宣扬过去,而不觉悟到将来过失的重演或是得意的时候已不能再来,那就无补于将来事业的成就。我们必须以已往的成败为人生之借鉴,防止将来错误再发生,不再蹈过去的覆辙,那才是有益之举。我们可以检讨过去来借鉴眼前策划未来,而最关键的是不要把精力放在对已经过去了的东西的纠缠上,像一个老人一样不停地回忆,而要把立足点放在眼下,从现在做起,这才是干事业应有的认识。

二六○、事留余地 便无殃悔

  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悉败身丧德之媒,五分便无悔。

  【译文】

  清爽可口的美味,都是溃烂肠胃腐蚀筋骨的毒药,用到五成就没有灾殃;畅快舒心的事情,全是败坏身体丧失德行的媒介,享受五分就不会后悔。

  【注解】

  爽口:清爽可口。南朝·梁萧统《七契》:“金盘荐美藉之珍,玉杯沉縹清之酒,义曰和神,事非爽口。”

  烂肠腐骨;烂肠,损伤胃肠,使胃肠溃烂。《吕氏春秋·本生》:“肥肉厚酒,务以自彊,命之曰烂肠之食。”腐骨,本指死尸,亦用以指贱躯。清·魏源《栈道杂诗》之三:“昨宵最高峯,已在舄底衬;中天腐骨轻,下界尘怀静。”烂肠腐骨强调山珍海味足以伤害肠胃。

  五分:犹言五成,一半。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六:“芳华楼,前后植梅极多……至开及五分,府坐领监司来燕。”

  快心:犹称心。见一七八【注解】

  悉 <形>:本义详尽。《说文》:“悉,详尽也。” <副>尽,全。《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败身丧德:败身,败坏身体。丧德,丧失德行。《北齐书·杨愔传》:“自天保五年已后,一人丧德,维持匡救,实有赖焉。”

  【评语】

  什么事都要适可而止,但人往往经不住诱惑。很多人一遇到香甜可口的美味,就不顾一切的拼命多吃,结果把肠胃吃坏,受病痛之苦。聪明人必须注重养身之道,营养不良固然不行,吃得太多也绝非好事。欲罢不能说明不懂养身之道。养身如此,做人同样如此,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些看起来令人得意洋洋的事,或许正酝酿着走向失败的因素,人在春风得意时一定要保持精醒才是。

二六一、忠恕待人 养德远害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译文】

  不要责难他人的微小过错,不要揭发他人的隐秘私事,不要惦念别人的旧时罪恶。这三点可以修养德性,也可以远离祸害。

  【注解】

  小过:小的过错。《管子·五辅》:“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

  阴私:隐秘不可告人的事。清·昭槤《啸亭杂录·杂传十四·广赓虞之死》:“遇事詆人阴私,锋鋩凛然,人多隐恨。”

  念:惦记;心里常常想起。

  旧恶:以往的过失、罪恶。《新唐书·赵彦昭传》:“彦昭本以权幸进……於是殿中侍御史郭震 劾暴旧恶。” 不念旧恶,念: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语本《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养德:修养无为而治的德性。亦泛指修养德性。见一九○【注解】

  远害:避免祸害。见一九○【注解】

  【评语】

  人家有了过失,不当面就责备他;人家有了秘密和缺点,不当众就立即抖露出来;人家从前和你有过节,一定不要记恨,也不打算对他报复。古语说得好:“君子隐恶而扬善。”不责难他人的小过错,允许别人自我反省改正错误,是人们应有的大度宽容,打听揭露别人隐私,本身是对别人人格的不尊重,这不但是一件没有修养的行为,有时会给自己惹来意外灾祸,例如我们在报纸上所常看到有凶杀案,有很多都是为了“发人隐私”所引起的。至于不念人旧恶是要有些胸襟的,只有有修养的人才可能做到。其实人际间的矛盾往往因时因事而转移,总把思路放到过去的恩怨上属于不智之举,忠恕待人,养德远害,应该成为处世待人的准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犯“责人小过”的人就像婆婆,因此才有婆媳问题产生。所谓“婆媳不和家家有”,可见责人小过最容易造成人际间的不和谐,所以我们做人要有大而化之的心胸。至于说到揭人隐私一事,  

  二六二、人生易过 切莫虚度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译文】

  天地拥有万古久远,人身不能再次得到;人生只有百岁寿年,这日子最容易过去。有幸生活在这期间的人,不可不知道享有生命的乐趣,也不可不怀有虚度一生的忧患。

  【注解】

  万古:犹远古。犹万代;万世。形容经历的年代久远。见二二三【注解】

  百年:指人寿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陈澔集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寿年,长寿的岁数。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彭祖寿年八百岁,犹恨唾远。”

  有生:有生命者。见一四八【注解】

  虚生:徒然活着,白活。见一四八【注解】

  【评语】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惜时如金是千百年来古人的明训。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曹操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天地的时间悠远,不知有几百万万年代,人在此期间得成了一个人身,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百年的光阴却非常容易过去;况且活到一百年上寿的人,千万人中不一定有一个。俗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人平均的寿命,也不过是五十上下,在一转眼之间,很快的也就过去了。人的一生太短了,真如古语所说:“百年三万六千日,蝴蝶梦中度一春”,可见人生就宛如无痕的春梦,轻瞬之间就飘然而去。短暂的一生是像庄子那般有“梦为蝶,蝶为梦”的感伤不息呢?还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钦呢?人身非常不易得,幸而得生到世上,就应知道这有生之年的乐趣,人要珍惜人生之乐。然而,在一生当中什么事都不去做,只白白的虚度光阴,过着那醉生梦死的生活,和草木禽兽又有什么两样呢?所以,人不可不知道有生这一世之乐,更不可不怀有虚度了这一生的忧虑。“不可虚度”的标准在于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干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中去,只有在为国为民的服务中才会更觉人生之乐,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二六三、持盈履满 君子兢兢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覆满,君子尤兢兢焉。

  【译文】

  年老之后的疾患病痛,都是强壮时招来的病根;衰落以后的罪愆冤孽,都是兴盛时造成的祸根。所以保持丰盈覆养满足,君子尤其要兢兢业业啊。

  【注解】

  老来:年老之后。宋·陆游《孤坐无聊每思江湖之适》诗:“老来阅尽荣枯事,万变惟应一笑酬。”

  疾病:泛指病。《周礼·天官·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贾公彦疏:“疾病两言之者,疾轻病重。”

  罪孽:佛教语,指应当受到报应的罪恶。清·李渔《奈何天·计左》:“当不得因缘少,罪孽深,轮廻重,生来若是红颜种,不须更作风流梦。”

  罪愆,罪过,过失。唐·顾况《归阳肖寺》诗:“尽力答明主,犹自招罪愆。”冤孽,佛教语,因造恶业而招致的冤报。清·支机生《珠江名花小传·凤彩》:“凤跪泣而前曰,儿前身不知作何冤孽,致使身辱风尘。”

  持盈覆满:持盈,保守成业。语本《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国语·越语下》:“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韦昭注:“持,守也。盈,满也。”盈是丰富,覆,保护,庇护。《诗·大雅·生民》:“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覆养,庇护养育。持盈履满是指已达最好程度的美满的物质生活。

  兢兢:小心谨慎。《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毛传:“兢兢,戒也。”

  【评语】

  大凡一种事物,必定有原因才有结果,绝对不会没有原因的结果。有时候原因表现得不太明显,不过是尚未得到发现,一旦发现之后,其原因自然会表现了出来。所以说,有结果就必有原因。因果报应的道理,就是如此。人到了老年生了疾病,这种种的病不是一般固有的衰老病,就是特有的一种疾病,这些病大都是在年轻的时候种下病根,到了老年,身体抵抗不住就要发作了。其次,在一个家庭生活兴旺的时候,一定是没有什么不幸的事件发生。一旦运势衰落,不幸的灾难与祸患就都接踵而来了。然而,这些灾难与祸患并不是突然而来的,多半是家运兴盛时种下了衰败的原因。君子明白了这一道理,就要在事物满足时,常能时时自身反省,谨慎言行,防患于未然,然后才能安稳人生,消灾避患。人总喜欢回忆过去,而很少实实在地预测未来。人的一生变化无常,“得意无忘失意日,上台勿忘下台时,”所以一个人在春风得意时要多做好事多积阴德,免得失势以后留下罪孽官司缠身。何况“三十年风水轮流转”,人生有如白云苍狗,世事变幻难测,所以,一个人不论出身多么高贵,地位多么荣耀,尤其在官场上,所谓多行善事正是为今后着想。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在顺境、在有势时,总是小心翼翼,居安思危,决不会像市井之徒那样抱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活人态度。

二六四、却私扶公 修身种德

  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译文】布施私人恩惠,不如扶持公众舆论;结交新的知己,不如敦睦旧交好友;树立荣誉美名,不如播种隐秘功德;崇尚奇特节操,不如谨慎平常行为。

  【注解】

  市私恩:市是交易,买卖。私恩,私人的恩惠。《韩非子·饰邪》:“必明於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市私恩,就是布施私人恩惠,以收买人心。布施,施予,施舍。谓施恩惠于人。《庄子·外物》:“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扶公议:扶是扶持。公议,按公利标准而议论,公众共同评论。宋·司马光《刘道原〈十国纪年序〉》:“道原公议其得失无所隐,恶之者侧目,爱之者寒心。”扶公议,就是扶持公众舆论,以光明正大的行为争取社会声誉。

  新知:新结交的知己。语本《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敦:〈动〉注重,加深。敦睦,亦作“敦穆”。亲厚和睦。明·方孝孺《友于堂铭》序:“以友于名堂,盖有志乎敦睦者。”指使亲厚和睦。《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敦睦九族,平章百姓,不闻以鬼神道治天下,惟陛下省察。”

  旧好:旧交,老朋友。唐·耿湋《奉送崔侍御和蕃》诗:“新恩明主启,旧好使臣修。”

  荣名:荣誉,美名。《淮南子·务修训》:“死有遗业,生有荣名。”

  隐德: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谓之“隐德”。《晋书·王湛传》:“初有隐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为痴,其父昶独异焉。”

  奇节:奇特的节操。宋·苏轼《上韩太尉书》:“东汉之末,士大夫多奇节而不循正道。”

  庸行:平常行为。庸言庸行,指平平常常的言行。语本《周易·乾》:“庸言之信,庸行之谨。”

  【评语】

  对人施予恩惠,心中并没有施恩夸功的心理,可以得到人家尊敬,但这不如守正义不偏移,唤起社会公意的赞许有意义些。结交一个新的朋友,还不如对于旧日好友的培养友情,温厚友情。建立优美的名,固然是很好,但不如广植阴德来得悠久,本来想获得名誉,有时候却反招来相反的结果。崇本尚义固然是应当作的,但不必做出受人注目的奇特节行,只要能够注意日常的行动,做到无过的行为,忠实的守住现在的岗位,谨慎平常的言行,就可以加深进德修业的基础了。一个想从政济世的人以什么态度立身,是决定他将能否有功于国的基础。是怀着天下为公的抱负还是只为追求功名,是实事求是还是标新立异只为一已之私誉,这和个人的品德修养紧紧相联。没有一个高尚的品德而从政,没有悬壶济世的本领却硬要悬壶,结果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悬壶欺世”。往往有些民意代表开辟所谓的“民众时间”标榜为民服务,其中真正为民众服务的固然有之,但沽名钓誉,专作政治秀的也大有人在。民众真正有疾苦寻求于他们时,他们最后总是找出一些看似合理实际根本不合理的理由搪塞民众。这种不知积德的伪君子比之小人更可恨,他们手里有权,便可以任意胡来,劳民伤财。所以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是政治清廉的首要条件,而从政者自身不加强修养,是谈不上建立真正功业的,任何虚伪标榜都只是徒增人们对他们的憎恨和厌恶。

  【注06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二六五、勿犯公论 勿谄权门

  公平正论不可犯手,一犯则贻羞万世;权门私窦不可著脚。一著则玷污终身。

  【泽文】

  公允平正的正确言论不可以触犯,一旦触犯就会贻臭羞辱万年;权贵豪门的私房闺窦不可以涉足,一旦涉足就会玷辱污损一生。

  【注解】

  公平正论:公平,公正而不偏袒。《管子·形势解》:“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正论,正确合理的言论。宋·叶适《祭黄尚书文》:“公存匪石,终始根柢;常扶正论,独引大体。”

  犯手:着手,动手。《朱子语类》卷一百:“康节本是要出来有为底人,然又不肯深犯手做,凡事直待可做处,方试为之。”这里作触犯、违犯解。

 贻羞万世:贻羞,使蒙受羞辱。唐·吕温《代窦中丞与襄阳于相公书》:“致远之效莫彰,貽羞之责斯及。”万世,万年。权门:权贵,豪门。明·何景明《赠胡君宗器序》:“给纳之者有权门,有贵家,有戚里,有世族,有豪商,有富贾。”

  私窦:私,〈形〉秘密的,不公开的。唐·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窦,〈名〉本义孔穴。《说文》:“窦,空也。”门旁小户 。《左传》:“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杜预注:“闺窦,小户,穿壁为户,上锐下方,状如圭也。”古代椭圆形地窖,如“窦窖”即积藏谷物的地窖。壁间的小门也叫窦。私窦就是私门,喻暗行切请托之门,即走后门。

  著脚:即着脚,置足,犹言亲临其地。指落脚,涉足。见○○九【注解】

  玷污:比喻辱没,指美誉受污损。玷,玷辱,使蒙受耻辱,辱没。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玷辱流辈,莫斯为甚。”污,污损,玷污损毁。清·恽敬《张子实临徐俟斋尺牍书后》:“第八行为‘下食婢’,污损数字,不可治,因书后归之。”

  【评语】

  公平的议论和适合道理的见解,人必须加以尊重,私情私见必须加以反对。世间的人只知道逞一己之私见,殊不知道贻留千秋万世之邪恶罪名。想来实在是万分不值得。有权势以及唯利是图的人,我们最好远离他们。如果常常出入这等人家,自己不知不觉就受了他们的行为传染,造成终生的耻辱与不可磨灭的污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原则,一个有操宁讲气节的人,宁可穷困死也不走后门依附权贵,因为那种阿谀奉承达官贵人的言行做起来实在可悲。尤其是权势之家唯利是图,他们对人的态度是雁过拔毛。所谓雁过拔毛,意思就是当大雁凌空飞过时,他们都必须拔下一根毛,比喻为人把钱看得太厉害,只要你有求于他或接近他时,他必然借机向你有所敲诈,假如你不给他,也绝不会轻易把你放过。你如果接受他的需索而行贿,那你的清白人格就受到了玷污,从此你终身也难以洗清。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就最能说明这种“犯公论贻羞万年,依权门玷污终身”的道理。一个正直的人同样不会去违背公德,触犯国法,他的操守决定了他不会好样去做。正因为不依附权贵,又奉公守法,那么就不可能去坑害公家致富,污损别人发财,他就会安贫乐道,保持清白的人格。

二六六、直躬人忌 无恶人毁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无善而致人誉,不若无恶而致人毁。

  【译文】

  委曲自己意愿而博取他人喜欢,不如正直躬行而遭受他人忌恨;没有善良行为而获得他人赞誉,不如没有恶行而招致他人毁谤。

  【注解】

  曲意:委曲己意而奉承别人。《后汉书·段熲传》:“熲曲意宦官,故得保其富贵。”

  直躬:以直道立身。《论语·子路》:“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直躬,直身而行也。”刚正不阿的行为。

  【评语】

  俗语有“病从口入”,可见人们所以会生病多半是由于饮食不当。俗语有“少吃多得味,多吃活受罪”,这的确是一句经验之谈。爽口好吃的东西应当少吃,如果不加节制吃多了,就容易招致疾病。很多人一遇到香甜可口的美味,就不顾一切地拼命多吃,结果把肠胃吃坏,受病之痛苦。一个聪明人必须注重养身之道,营养不良固然不行,吃得太多也绝非好事。不过美食当前,很多人都有欲罢不能的苦衷,所以俗话才有“吃饭不饱,不如活埋”的慨叹。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深明养身之道的人,就会用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拿出毅力采取定时定量方法,也就是不到吃饭时间即使遇到美食绝不吃,即使到了吃饭时间,所吃饭菜必须有一定的量。二是多喝空汤,使有喜欢饱食习惯的人,能藉着汤产生一种饱胀感,以满足自己的饮食欲望,因为这种空汤很快就能消化,绝对不会伤害你的肠胃。同样“祸从口出”也是人们为人处事的经验之说,快心如意的话应当少说,如果不加谨慎的说多了,就容易得来祸患;快意称心的事情人人喜好,但做得过多就会败德乱行,因此一般人凡事讲求尽兴是很危险的,乐此于五分,就不会遭到困难而后悔。每个人待人做人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曲意迎合,不明确表达意愿;有的人喜欢直言不讳,光明磊落。对小人来讲听到刚正不阿的言语当然忌恨;而曲意者,要么是图人喜欢,要么有所乞求。人人都受听好听的话,小人和当权者尤其如此,而刚正的人则很看不惯那种阿庚像。一个个根本没有恶行的人而遭受诽谤,这种诽谤虽然都是出于无知者的攻击,但却能博得有识之士的同情。因为一些自己不求上进而自甘堕落的人,在心理上很不平衡,他们看到正直善良的人就不顺眼,于是就造谣生事进行底毁,妄想使自己不平衡的心理能得到某种补偿,这种人可悲而又可恨。

二六七、从容处变 剀切规友  

  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译文】

  对待父亲兄长骨肉至亲之间的变故,应当从容应对,不应当情绪激动言行剧烈;遇到亲朋好友交际往来之间的过失,应该恳切规谏,不应当犹豫不决听之任之。

  【注解】

  处:〈动〉本义中止,停止。《说文》:“処,止也。得几而止。”治理,办理。《左传·文公十八年》:“德以处事。”对待。《礼记·檀弓下》:“何以处我?”

  父兄:父亲与兄长。《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指兄长。《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骨肉: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墨子·尚贤下》:“当王公大人之於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诚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即“骨肉至亲”,指关系最密切的亲属。语本《三国志·魏书·鲜卑传》:“不如还我,我与汝是骨肉至亲,,岂与仇等。”

  从容:悠闲舒缓,不慌不忙。《书·君陈》:“宽而有制,从容以和。”从容应对,不慌不忙地应付答对。语本明·李贽《焚书·杂述·豫约》:“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答,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激烈:激动。明·高启《送王推官赴谯阳》诗:“逢予解鞍饮,激烈椎酒床。”猛烈,剧烈。唐·何敬《题吉州龙溪》诗:“狂风激烈翻春涛,薄雾冥濛溢清沚。”

  朋友:同学,志同道合的人。后泛指交谊深厚的人。《易·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

  交游:交际,结交朋友。见二○五【注解】

  剀切:恳切规谏。《新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剴切愈至。”

  优游:作事犹豫,不果决。见二三六【注解】

  【评语】

  父母兄弟乃是骨肉血缘之亲,当著亲人们有了大病或是遇到意外的变故,自己当然感觉有切身之痛,但在这时候应当注意的是态度要从容,心情要冷静,考虑怎样处理的方法,绝不可感情激烈冲动,或是悲哀伤病得过度了。如果任著感情用事,不能抑制自己,反而于事有损。其次是对于交往朋友,看见他有过失就要恳切的忠告,务必使他不致重蹈错误的覆辙,这才是有信誉的益友,反之,平时和朋友在一起喧哗漫游,不但见著朋友有错误不加以劝告改正,反而帮著朋友一同作恶,那就有失交友之道了。在人与人相处交往过程中,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社交场合朋友之间,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矛盾,交往各方也会由某种因素引发其行为语言过失。此时,处理的方法只能是从容疏导,诚恳规劝,切忌激烈、纵容,否则,矛盾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将进一步激化;过失也因此而一错再错得不到及时纠正。

  【注070】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同文。

二六八、不欺不怠 英雄本色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

  【译文】

  细小地方不要渗透疏漏,隐暗地方不要欺骗隐瞒,穷途末路不要懈怠荒废,才是真正有作为的英雄。

  【注解】

  渗漏:水渗透滴漏。元·耶律楚材《用万松老人韵作十诗寄郑景贤》之二:“破船无渗漏,流水不能沉。”漏洞,破绽。《朱子语类》卷六八:“《易》言‘元者,善之长’,説最亲切,无渗漏。”

  欺隐:欺骗隐瞒。见二四四【注解】

  末路:晚年,老年。见二○○【注解】。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指望的境地。宋·陆游《晨起偶题》诗:“幽居不负秋来意,末路偏諳世上情。”

  怠荒:懒惰放荡。《礼记·曲礼上》:“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 郑玄注:“怠荒,放散身体也。”孔颖达疏:“谓身体放纵,不自拘敛也。”懒惰无进取心叫怠,荒有颓丧不上进的意思。

  【评语】

  英雄未必都做大事。一个人的成就是平时点滴积累而致。意志、品德、待人,无不从小处做起,而能成大事者关键是志向远大,胸怀宽广。常言道:“大行不拘细节”,因此作者才用“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来为英雄豪杰立下一个做人处事创造事业的座右铭。真正的英雄有三点必须做到:第一,对于小事也不要置之度外,应当面面周到用心处理。第二,在人所不见之处,不要认为人家不知道便去做坏事,暗室欺人等于自杀。第三,在失意的时候不可自暴自弃,寻找逸乐的刺激,这只有害了自己。这三点是英雄豪杰最容易犯的地方,英雄豪杰多顾大节而不注意细行不拘小节,总认为这种大而化之的作风才是英雄本色。其实,一个人一生事业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在于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小节上,古人有曰“千丈之堤毁于一蚁之穴”。小事不加注意,往往是招致失败的根源;因此在小的地方必须注意到,所谓‘防微杜渐’,就是这个意思。例如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腓力二世,本来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不料正当他统率马其顿大军策马东征之际,突然被他的一个亲近恃卫刺杀身死。原来这个侍卫跟他的一个恃宠而骄的妃子发生争执,侍卫就向他诉苦申告,可是他当时正忙于接应各国贵宾,一个小小的侍卫何心去理睬他,随意申斥几句就不理了。侍卫气愤难消,竟拿起佩剑当场把他刺死。相反,周恩来总理在国宾馆看到工作人员把口水吐到了地毯上,并没有去训斥,而是亲自用手巾把口水擦掉。身教胜于言教,小事中见伟大,大人物如此,小人物同样,欲有为者应大处看眼,小处着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次,英雄的行为是光明正大的,绝不在人所不见之处有隐讳,虚伪欺骗、自欺欺人的行为,是亡身的根本。还有一种在事物开始的时候,是颇为尽力的做,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就开始荒淫逸乐怠惰起来,这样的人我们可以断定它的末路是悲惨的,不能算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大英雄必须小处能注意,暗处不欺瞒,在成功之路不怠荒。能具备这三个条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

二六九、奇异乏识 独行无恒

  惊奇喜异者,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非恒久之操。

  【译文】

  惊赏奇特喜好怪异的人,没有高远弘大的识想;苦心节俭独特行为的人,不是永恒持久的操行。

  【注解】

  惊:〈动〉本义马受惊。《说文》:“驚,马骇也。”惊赏,惊讶赞赏。明·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三·癸未丙戌会元》:“是年録文,大半出王 手笔,其父子最相知信,自谓此録,冠絶前后,乃子必惊赏无疑。”

  远大:指高远弘大的志向、前途、职位等。宋·孙复《谕学》诗:“既学便当穷远大,勿事声病淫哇辞。”

  识:〈名〉见识,知识。苏轼《贾谊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识想,意念,思想。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议三》:“天下人固有识想与议论过絶寻常,而所行事不能有益於大局者,必其自信力不足者也。”

  苦节:《易·节》:“节,亨。苦节,不可贞。”孔颖达疏:“节须得中。为节过苦,伤于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复正。故曰‘苦节,不可贞’也。”意谓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苦,〈副〉竭力,尽力。宋·苏轼《教战守》:“何必劳神苦思。”苦心,费尽心思。《庄子·渔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独行:独自走路。《庄子·盗跖》:“内周楼疏,外不敢独行,可谓畏矣!”按自己的主张独自实行或行事。《易·晋》:“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孔颖达疏:“独犹专也,言进与退专行其正也。”指故为标新立异的行为宋·王安石《太子太傅田公墓志铭》:“公所设施,事趣可,功期成,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为独行异言,以峙声名。”

  恒久:永恒,持久。《易·恒》:“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

  【评语】

  喜欢新鲜好奇是人之性情所决定的,但对一个有大志向的人来讲,不应把精力投之于此;对于一个性格稳重、修养厚实的人来讲,不应当像孩子那样见异思迁。世间最有价值的事并非玄虚不可思议的事,而是按照正常生活规范一点一滴所完成的事,是平凡的生活、正当的事业。因此君子应当重视平素的言行,而不要标新立异耸人听闻,也不要受奇奇怪怪的事情动摇心念。如果动摇了心念,绝不会有高深的识见,只不过是平凡庸碌的小人。世间有许多人都是为了求珍奇而乱其行,寻怪异而损害到自己。在非常困难的环境而能守住节义,与愤世嫉俗、独立独行的人当然有差别。但是,这种行为常常改变,并非是永久恒定的操行。这是处非常时应有的觉悟,不是在平常时可以培养出来的。一个人只有在平凡中才能看出伟大,奇特怪异之行多了只会使人看了讨厌,对于自己的前途事业绝无任何好处。例如一些未成年的中学生,竟以会抽香烟而洋洋得意,旁人看来,这正是代表他们的无知。生活中的修行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格守一些教条,把自己锁进道德圈子里就算是有修养,而是要脚踏实地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二七○、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当怒火欲水正腾沸处,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的是谁,犯的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真君矣。

  【译文】

  当愤怒火焰欲望水波正在升腾涌沸的时候,明明知道这样不对,又明明触犯着。知道这个道理的是谁,违反这个道理的又是谁?在这个时候能够猛然转变念头,邪魔恶鬼就变为主宰命运的上天了。

  【注解】

  怒火:熊熊燃烧的火焰。宋·王迈《再呈赵倅》诗:“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餉空。”比喻强烈的愤怒。

  腾沸:水翻腾涌出貌。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水》:“言瀑布者颠崖峻壁之间,一水飞出如练千尺,悬洒于万仞之下,有惊涛怒浪涌瀼腾沸,喷溅漂流。”形容情绪十分激动。清·谭嗣同《致刘淞英书》:“不得已而强之,则血涌筋粗,百脉腾沸,岌乎无以为继。”

  升腾,腾跃,向上升起。宋·张载《横渠易说·繫辞上》:“人自鼻相摩,以荡於腹中,物既消烁,气復升腾。”涌沸,喷涌出沸腾的水。《晋书·姚兴载记下》:“华山郡地涌沸,广袤百餘步,烧生物皆熟,歷五月乃止。”

  知得:晓得。宋·张元干《柳梢青》词:“入户飞花,隔帘双燕,有谁知得。”

  犯:〈动〉《说文》:“犯,侵也。”触犯,冒犯。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邪魔:妖魔。《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点检邪魔百万般,拟捉如来似等闲。” 旧谓魔鬼造成惑乱慧性、妨碍修行的变态心理,邪恶的魔鬼,实指欲念。《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只因为贪恋利欲,埋没了你的智慧,生出无穷的魔障,今日你命光发露,透出你的智慧,还不趁势用你本来具足的慧剑,斩断你的邪魔吗?”

  真君:谓主宰,指主宰万物的上帝。《庄子·齐物论》:“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

  【评语】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给自己大书一个“忍”或“制怒”的座右铭,这说明人们都能意识到“怒火欲水”之害,但又很难一下子控制得了。忿怒之心如猛烈的火焰,邪欲之念如滚烫的沸水,这时候就得要有抵制怒气和欲念的决心。明白的觉悟反省,到底这怒气和欲念是怎样发生的?进一步还要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抵制这忿怒和欲念。于是怒气平息,觉悟到制服这怒气欲心的东西并非他物,而是自己的心。心之为物能够发生怒气欲念,也可以觉悟错误,并可以抑制错误。同样是一个心,多数人不知道反省,为了这怒气欲念而身败名裂贻羞万世。如果能在此时回头猛醒,反省一下,不但可以保身全家,这怒气欲念诸种邪魔一变而为自己的护法者,成了心的有力之本体。要把人这种本能情感逐步理智化,是需要一个修省过程的。当怒火和欲忘涌上心头时,假如我们能逐步以自己的毅力把这种怒气和欲望控制住,不但可以达到修养性的目的,而且可以把这种怒气和欲望变成磨练自己的护法者,使一切邪魔都成为我的精神俘虏,使自己在轻松愉快与宁静的心情下走向光明大道。古歌有“锄地须锄草,烦恼即菩提”的名句,意思也就是说只要自己能够铲除心中的怒火和欲念,就成为我心锻炼锄草功夫最好的方法。其实世间根本没有所谓魔鬼,自己内心的邪念才是魔鬼。世间也根本没有上帝,内心的一颗良知就是上帝。怒火欲水本是一念之间的事,修养好了,一念之间可以使自己变得高雅;杂念多了,便逐渐庸俗,以至养成许多恶习,烦恼就越发多了。天地创造了万物,而人类发现了真理,一念之间可以使人成为圣贤,也可以使人成为盗贼。

二七一、毋偏人言 不持已长

  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任而为气所使;毋以已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已之拙而忌人之能。

  【译文】

  不要偏听偏信而被奸诈之徒所欺骗,不要自负自信而被一时意气所驱使;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对照他人的短处,不要因自己的笨拙妒忌他人的才能。

  【注解】

  偏信:相信一方。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观天下书未徧,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意谓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的话,就愚昧不明。

  气:〈名〉本义云气。《说文》:“气,云气也。”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 发扬于外的精神,指精神状态,情绪。诸葛亮《出师表:“恢弘志气。”此处指一时的意气。

  自任:自信、自负、刚愎自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

  形:〈动〉比较,对照。《西湖二集》:“令狐綯大怒,说他以己之长,形人之短,文人无行。”

  【评语】

  公正、无私、诚恳、同情是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偏袒、自私、欺骗、嫉妒是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只要是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人类共有的劣根性,能铲除这种劣根性的人就算是圣贤,蒙蔽善良任性的就会变成邪恶的小人。一个人其善良的本性一但被蒙尘,劣性便占了上风。可见,一个人究竟是君子还是小人,其关键完全操之于已的修省磨练。人有本领、能力强是好事,但如果借此而形成许多恶习,便变成了坏事。生活中常常有些人有本事就傲气待人,由于有些能力,就很自信,往往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以至目空一切。而对自己的不足往往喜欢掩饰。人过于自信就容易偏信,以此待人便就无人,这样意气用事,被人利用,妒人之能,却难自知。不考虑一件事物的真假虚实,只轻信一方的话而行动,就容易被人所骗,做出愚蠢的行为。所以,人不可以偏信一面之词。还有,不忖度自己的力量,认为什么事情都能够胜任的人,把国家的大事草率的集于自身的浮气上来任意处理,结果不但身败名裂,国家大事也就败在他的手中了。有些为了使人认为他的能力比别人强,因而嫉妒别人的能力,这种人的人格当然是非常下流卑鄙。假如自己的能力不如人,就应当努力奋发,使自己的能力强于他人,而能受到世人的尊重。如果只为了抬高自己而贬低他人,其结果必定招来人家的反对,这是不可不加以审慎考虑的。

二七二、毋攻短处 化诲顽固

  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译文】

  他人的缺点弱点,要婉曲地为他掩饰弥补,如果暴露而传扬它,是用自己的短处攻击他人的短处;他人有愚顽固陋,要和善地加以感化教诲,如果忿怒而疾恶他,是用自己的顽固助长他人的顽固。

  【注解】

  短处:缺点。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聂小倩》:“媪笑曰:‘背地不言人,我两个正谈道,小妖婢悄来无迹响,幸不訾著短处。’”

  曲:〈形〉弯曲,不直《玉篇》:“曲,不直也。” 婉曲,委婉曲折。《二刻拍案惊奇》卷六:“媒妈道:‘应承繇不得不应承,只好把説话放婉曲些。’”指委婉曲折的事由、心意等。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责善》:“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

  弥缝:弥补缝合缺陷,补救。《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闕,而匡救其灾。” 设法遮掩以免暴露。《明史·杨继盛传》:“守法度者为迂疎,巧弥缝者为才能。”

  暴扬:暴露传扬。《汉书·杜钦传》:“假令璋内有所犯,虽陷正法,事不暴扬,自京师不晓,况於远方。”

  顽固:愚妄固陋,不知变通。宋·陆游《别曾学士》诗:“所愿瞻德容,顽固或少痊。”

  化诲:感化教诲。《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举子见他语言爽快,礼度周全,暗想也不是不可化诲的。”

  忿疾:忿怒憎恶。《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孔传:“人有顽嚚不喻,汝当训之,无忿怒疾之。”

  济:〈动〉帮助,救助。《晋书·何攀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评语】

  人进入社会以后,最烦恼的莫过于被闲言碎语是是非非所缠绕。常言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看到长舌妇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很让人讨厌。但关键还在于自己的修养,自己对是非抱什么态度,是不是自己也卷了进去还不自觉呢?万一有人向我们打听某人的作为,我们应本着“隐恶扬善”的态度相告,绝不可揭发他人的短处,因为这样你自己也许认为很得意,或者为此能满足自己某种不正常心态,但是也因此而使你遭受别人的轻视。因为一个喜欢揭发人家短处的人,就证明他自己的为人一定也有问题,所以在旁人看来也只不过是像孟子所说“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况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不喜欢人家说你的坏话,那你又为什么要在他人面前搬弄别人的是非呢?可见你自己还很缺乏“推已及人”的功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习惯,有些习惯不一定为别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而不是讨厌;不能接受别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许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已”的方法。否则自己也是性情顽固的人,以顽固去助长顽固,就更加顽固了,结果是一败涂地。

二七三、沉不输心 悻须防口

  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

  【译文】

  遇到阴沉冷漠沉默寡言的人,千万不要推心置腹表露真情;见到怨恨失意傲慢自好的人,应该小心谨慎防止祸从口出,

  【注解】

  沉沉:低而沉。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里以此形容阴沉冷漠沉默寡言的神态。

  且莫:千万不要。宋·梅尧臣《达观禅师归隐静寺古律》之二:“且莫似杯渡,沧波无去踪。”

  输心:推心置腹表示真心。唐·杜甫《莫相疑行》:“晚将末契託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

  悻悻:怨恨失意貌。《孟子·公孙丑下》:“諫於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於其面。”刚愎傲慢貌。《宋史·神宗纪赞》:“安石为人,悻悻自信。”

  自好:自以为美好。《庄子·天下》:“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此处为“沾沾自好”,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明·袁宗道《读〈孟子〉》:“好善与强知虑多闻识正相违,强知多闻必沾沾自好。”

  应须:应当,应该。唐·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防口:本意是谓制止人民批评。语出《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防口犹宽政,餐荼更如薺。”李善注:“言防众口,实由宽政。”此作字面解防备小心,不要多说话。

  【评语】

  人的表情往往是内心世界的反映,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习惯、个性,表现出来的方式也不一样。一个人生存在社会上,必须处处多加提防,当然不要察言观色,阿庚奉承,但把各种表情习惯分分类,以在接人待物时有把合适的尺子。不然一但遇到心地险恶的歹徒,就会深受其害而悔不当初,所以观察人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一个年纪比较大的人。见多识广,饱经风霜,对于观人之行都有几分心得。其是否正确跟每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眼光是否敏锐有关。大体来说观人之行不外两种,一是不从面部表情来观察人,他的方法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种方法可以说很准,二是从面部表情来观察人,作者这种“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足可和孔子的观人术比美,因为这种方法也很准。俗话说:“咬人的狗不叫,叫的狗不咬人。”一个表情冷酷沉默寡言的人,虽然不一定绝对不是坏人,但是这种人必须对他多存戒心,假如你推心置腹把什么都告诉他,事后他可能用这些许作把柄来对付你。由于人际的复杂,人在处世时,学学观人本领是很必要的,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莫要全抛一片心。”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是看不出一个人品性好坏的,也就很难确定交往的程度,说话的深浅。没有心理评判,只凭观察表面是不够的。在应当发言的时候一语不发、沉默毫无表情的人,其心难测,可以说是一种阴险的人物。对于这样的人,不容易轻轻摇动他的心机。西谚说:“沉默是金子,雄辩是银子。”这是说雄辩不如沉默好。沉默的人看来是代表君子的风度与气质。然而,这不过是普通的看法,不能说是不变的。俗语说:“祸从口出。”这也是戒人少说有害无益的言语,但也绝不能说保持绝对沉默是正确的,应当说的话一定要堂堂正正的说出来。何况说话是人的权利,如果保持沉默太过,就是放弃自己天赋的权利。哑巴是很可怜的,况且无意义的沉默,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和猜忌,人人远避这样的人,自己便成了孤独的人。大致说来,一般人是口虽不言而心中多虑,沉默寡言的人多半心中多思多虑。多言多语固然不算是君子的行径,但沉默不语的人,多半是阴险暗昧的小人。此外,还有一种小人,就是听他人的言语有了空隙,就乘势加以攻击,如果和这种人接近表示倾心,也会带给你很大的害处。

  【注07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沉沉”为“嘿嘿”意同。

二七四、震聋启聩 保持清醒

  念头昏散处要知提醒,念头吃紧时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来憧憧之扰矣。

  【译文】

  意念头绪昏沉散乱的地方要知道提拨警醒,意念头绪吃重紧张的时候要知道放弃搁置;否则恐怕去除了昏昏沉沉的毛病,又会到来憧憧扰扰的困扰中了。

  【注解】

  念头:心思,想法。见○四一【注解】

  昏散:昏,〈形〉昏聩,糊涂。《吕氏春秋·有度》:“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昏沉,头脑迷糊,神志不清唐。皎然《陈氏童子草书歌》:“浊醪不饮嫌昏沉,欲玩草书开我襟。”散,〈形〉杂乱,错杂。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散乱,零乱,杂乱。《六韬·火战》:“吾三军恐怖,散乱而走,为之奈何?”

  提醒:从旁指点,促使注意。《朱子语类》卷十一:“且如看《大学》‘在明明德’一句,须常常提醒在这里;他日长进亦只在这里。”提拨,振作。明·方孝孺《深虑论》九:“则当博求众庶之善,施之於政,而持其大纲,以提拨天下之勌怠,洗濯天下之昏秽。”警醒,警觉醒悟;使人警觉醒悟。清·徐士銮《宋艳》卷十一:“此诗如清夜鐘声,亦曾警醒多少痴梦否?”

  吃紧:切中要害。明·李贽《四书评·大学》:“字字精神,句句警策,最为吃紧,最为详明。”紧张。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二:“当此军情吃紧之时,曷敢不竭力维持。”吃重,承受重压,负担重。《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现在我们江南顶吃重的是江防,要紧口子上都有礮台。”

  放下:放在一边或放弃,搁置,停止进行。《朱子全书》卷二:“虽是必有事焉而勿正,亦须且恁地把捉操持,不可便放下了。”

  昏昏:神志昏沉,昏迷。宋·洪迈《夷坚丁志·薛贺州》:“郑人薛鋭仲藏为 贺州守,晚治事且退,意绪忽昏昏不佳,枕胡牀假寐。”

  憧憧:往来不绝貌。《易·咸》:“憧憧往来,朋从尔思。”陆德明释文引王肃曰:“憧憧,往来不絶貌。”心不定貌。汉·桓宽《盐铁论·刺复》:“方今为天下腹居郡,诸侯并臻,中外未然,心憧憧若涉大川,遭风而未薄。”憨愚无知貌。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释“小”补〈楚语〉“笄”〈内则〉“总角”义》:“妾若小童,憧憧然无所知。”憧扰,纷乱不安。清·魏源《默觚上·学篇十》:“不苦憧扰,不知寧静之乐也。”亦作“憧憧扰扰 ”。

  【评语】

  心中散乱暗昧的时候,要自己提起精神去控制,使精神恢复饱满,心情过于紧张的时候,要把事物暂时放下,使心绪平衡安定一下。不然,当治住了散乱暗昧的毛病时,却又染了蠢蠢欲动的情绪,扰乱了心地的安静。陶渊明说:“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人必须时时有此念头,才能够提醒念头的昏暗。又如佛家所说的但求放心而已。此心如能放得下,则一切魔障不起,更无外界的纷扰了。工作要讲方法、有效率,不能认为整天忙忙碌碌就是有成绩,工作紧张而又条理清楚,收效显著才称得上有效率。所以一个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劳逸结合。一个人努力工作创造事业固然很重要,但不可过分劳累过度紧张,否则把弦绷得太紧,就会有突然断裂的危险。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里,人们更应该注意休闲生活。人的情绪,必须随时做适当的安排与调剂,既不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过分疏懒,也不可日夜不停,机械般作个不停。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而那种处于昏昏然工作状态的人,辛苦固然可叹,成效却不见得明显,有时还会适得其反,自己的脑子都不清醒,何谈事业?这是不足取的,人是需要有正当的调剂才能有健全的身心。

二七五、君子之心 雨过天睛

  霁日晴天,倏变为迅雷震电;疾风怒雨,倏转为朗月晴空;气机何尝一毫凝滞?太虚何尝一毫障塞?人之心体,亦当如是。

  【译文】

  万里晴朗的天空,忽然变成电闪雷鸣;暴风骤雨的天气,忽然转为明月当空;气候变化的自然机能什么时候有丝毫停止运转?广漠无际的天空什么时候曾发生丝毫障碍堵塞?人的心灵形体,也应当如此。

  【注解】

  霁日晴天:霁日,雨后见日的晴朗天气。唐·刘禹锡《琴曲歌辞·飞鸢操》:“长空悠悠霁日悬,六翮不动凝风烟。”晴天,晴朗的天空。南朝·梁简文帝《奉和登北顾楼》:“雾崖开早日,晴天歇晚虹。”

  倏:〈副〉忽然。周密《观潮》:“倏而黄烟四起。”

  迅雷震电:迅雷,犹疾雷。《礼记·玉藻》:“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震电,电闪雷鸣。《魏书·北海王详传》:“其夜暴风震电,拔其庭中桐树大十围,倒立本处。”

  疾风怒雨:疾风,急剧而猛烈的风。唐·元稹《授刘悟检校司空幽州节度使制》:“劲草可以受疾风,盘根然后见利器。”怒雨,即瞋怒雨,雷暴雨的别名。清·厉荃《事物异名录·乾象·雨》:“雨兴,雷电霹靂,是瞋怒雨。”

  朗月晴空:朗月明月。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白日既匿,继以朗月。”晴空,晴朗的天空。见一五七【注解】

  气机:指大自然的活动。换言之,气是天地阴阳之气,机泛指宇宙的运动,气机就是天地运转,谓天地有规律运行的自然机能。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本指古代军事术语。用兵的关键之一,指将帅的气度、决断等。语出《吴子·论将》篇:“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是谓气机。”

  何尝: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史记·日者列传》:“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於天命哉!”

  凝滞:停留不动,不灵活。《楚辞·屈原·涉江》:“淹回水而凝滞。”

  太虚:指天,天空。此泛称天地。《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李善注:“太虚,谓天也。”太虚,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的原始的实体-气。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范畴。指广大的空间,一些哲学家把它看作是万物的始基和根源。最早见于《庄子·知北游》:“若是者外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唐代柳宗元在《天对》中答屈原“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一问时说:“规毁魄渊,太虚是属”,亦指宇宙空间。《管子·心术上》说:“天曰虚”,“虚者万物之始也”,虽没有明确提到太虚,但把天说成虚空,又说虚为万物的根源,对后世有影响。《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淮南子·天文训》说:“道始于虚,虚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太虚、虚,既是指广大无边的空间,又是指产生天地万物的始基。张湛《列子·汤问注》说:“夫含万物者天地也,容天地者太虚也。”以为天地在太虚之中。五代谭峭所著的《化书》也认为虚在气先。北宋司马光在《潜虚》中说:“万物皆祖于虚,生于气。……故虚者物之府,气者生之户也”,都认为虚与气有区别,虚在气先,比气更根本。张载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太虚范畴,给予了崭新的解释,提出“太虚即气”、“虚空即气”的重要命题,张载指出,太虚虽指广大的天空,但并非空无所有,是气散而未聚的一种本来状态。气聚结则成为万物,气散开则化为太虚。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太虚、气、万物的关系只是聚散的关系。“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张载得出结论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张载从“太虚即气”的观点出发,批驳了两种错误见解,一是“虚能生气”,陷入道家“有生于无”的错误;一是“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陷入佛教“以山河大地为见病”的错误,都是把太虚与气割裂为二。张载“太虚即气”的命题,否定了以气外虚无为世界的本原,证明了没有任何存在于气外的东西,空间也是物质气的存在形式,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程颢、程颐反对张载的论点。程颢批评张载以清虚一大为天道,只是说形而下者;程颐则认为,没有太虚,只有理,天下无实于理者。朱熹进一步提出,太虚就是理。王守仁提出良知即是太虚。王廷相则认为,太虚是无形之气。对于太虚的不同解释,表现了不同哲学派别的斗争。

  障塞:阻塞不通。《墨子·亲士》:“怨结於民心,諂諛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

  如是:像这样,如此。《礼记·哀公问》:“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

  【评语】

  这段话给人的启示很多。古人讲天人合一,儒家思想一向很注重天道,《易经》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思想实在很有道理,因为宇宙中的星球,虽然多得难以数计,但是却能各自遵循自己的轨道运行,假如其中任何一颗星球脱离轨道,都会给宇宙带来空前未有的大混乱,到那时我们人类也许都毁于一朝之间。无生命的星球都能懂得遵行轨道运行,有灵性的人类更应按照天道来实践人道,这就是儒家学说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根据,天心虽然有骤然之变,那风雨雷霆对于人都是有作用的,等雨过之后天气马上晴朗,不留丝毫痕迹。这正说明了天心的伟大,人心本乎天理,喜怒哀乐之发生,诚然是一息之间就有急剧的变化,务须过而不留,切不可凡事都萦怀于心,郁结不散,那就有失天人合一之道,难免不遭逢到意外之变。古人教人读书养气,就是要人心与天心相吻合,然后才能天人合一。传说1994 年7月,木星与慧皇相撞,成为全世界各地关注的一个焦点。人们可以预测、观察,但无法防止改变,大自然的变比有时也是无常的,人们对此的感想也很多。现代科学一直在探求其发展规律。现代人当然不信天人合一,但在无常的变化中人应持什么样的态度是和自己的修养有关,一个修养深厚的人应时时保持一种超然的心态,如雨过天晴保持一种稳定状态一样,这样才能处变不惊,理智处事。

二七六、有识有力 私魔无踪

  胜私制欲之功,有曰识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识得破忍不过者,盖识是一颗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斩魔的慧剑,两不可少也。

  【译文】

  战胜私情克制物欲的功夫,有人说认识不能及早而人力不能容易控制的,有人说认识私欲危害而忍受不了物欲吸引的,因为意识是一颗照亮魔鬼的明亮珠宝,意志力是一把斩伐魔鬼的智慧利剑,这两者不可缺少。

  【注解】

  识不早力不易:语本《宋·周敦頤集·勢第二十七》:“天下,勢而已矣。勢,輕重也.一輕一重,則勢必趨於重,而輕愈輕,重愈重矣。極重不可反。識其重而亟反之,可也。重未極而識之,則猶可反也。反之,力也。識不早,力不易也。反之在於人力,而力之難易,又在識之早晚。力而不競,天也。不識力,人也。不識,則不知用力;不力,則雖識無補。天乎?人也,何尤!”识破,谓看穿别人的秘密或事物的真相。宋·文天祥《赠莆阳卓大著顺宁精舍三十韵》:“人生天地间,一死非细事。识破此条贯,八九分地位。”

  盖:〈连〉因为,由于。

  照:〈动〉照射,照耀。宋·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珠:光泽晶莹的珍珠。见○一六【注解】。道教谓眼睛。《黄庭内景经·天中》:“眉号华盖覆明珠。”梁丘子注:“明珠,目也。”佛经《净土论注》说此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此照魔明珠之谓也。

  慧剑:佛教语。谓能斩断一切烦恼的智慧。语本《维摩经·菩萨行品》:“以智慧剑,破烦恼贼。”

  【评语】

  自私自利也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自私自利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可是每个人都很难做到控制私心私欲,甚至还有一句“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谚语为自私自利的人作辨解,因此自私自利的小人就更加振振有词行之无愧了。人们之所以难以按制私心杂念,除意志、理性等修为外,还在于所受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一个人想彻底控制私情私欲,最好不要从修养或品德方面着眼,而是应该从利害关系来衡量,因为一个太自私或物欲太强的人,多半都会遭受人的排斥,成为自己前途事业的一大障碍,到最后由于自私自利而自毁前程。因此费希特在《告德意志国民书》头句就说:“德意志所以亡国,乃是因为德意志的国民把自私自利的欲望发挥到最高点。”可见自私自利危害之大,小则足以危害自己,大则足以招来亡国之祸。在私欲问题上东西方文化有本质的差异,东方文化是比较强调集体主义克制私欲的,过于自私的人要受到社会的谴责。一个社会都那么自私而冷漠是不可想像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只有你献出一份爱去关心别人,别人同样来关心你,社会才会和谐,才有温暖。那么,一个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战胜不了自己的私欲,也团结不了人,何谈事业的成功?所以,归根结底,消除私欲首先要加强修养来战胜自己。击退私情,抑制私欲;如果对私情私欲这一顽强敌人,没有彻底认识的话,就达不到击退和抑制的目的了。治病必定要知道病因,这是先决的条件。对于排除心中的恶魔,如果不能认识出恶魔的原形,那就没有办法了,虽然识透了他的本体,然而,击退抑制这一恶魔并不简单。如果忍耐力不足,也不能达到目的。只有知识才是照出恶魔的一颗明珠,没有这一颗明珠就照不见自魔。而意志的力量才是斩杀恶魔的一把慧剑,若是意志的力量不坚,虽然有明珠照见,也斩杀不了恶魔。因此,这意识坚固的毅力,都是断邪念、明心体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七七、困苦穷乏 锻炼身心

  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则身心交损。

  【译文】

  横祸逆运困苦贫穷是锻造锤炼英雄豪杰心性的一副熔炉铁锤,能受到它的锻炼,则身体心灵共同受益,不承受它的锻炼,则身体心灵一齐损伤。

  【注解】

  横逆困穷:横祸逆运困苦贫穷。见○五一【注解】

  炉锤:犹锤炼,比喻磨练人心性的东西。见一七四【注解】

  交益:交,〈动〉本义交叉,脚胫相交。《说文》:“交,交胫也。”一齐,同时。《明史》:“中外交荐。”益,〈名〉任何一种好处或利益,跟“害”相对。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谦得益。”

  损:〈动〉本义减少。《说文》:“损,减也。”伤害或损害。《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评语】

  孟子有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恶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话的意义是说天将要给一个人的幸福以前,必定先给他许多困难,使他能够战胜困难、克服困难,养成了坚决奋斗的意志,对于任何困难都能突破,遭遇失败也绝不悲观,永远抱持乐观的希望,不屈不挠接受锻炼,最后一定得到幸福与光明。可见一个人处世没有经过一番忧患并不是好事;尤其是青年人刚刚进入社会,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撞憬,雄心万丈,壮志凌云,可人生的路往往是多起多伏的,不如意事常八九,是靠自己的意志克服困难,还是像以前那样去寻找父母的庇护,或者一蹶不振,真可谓是人生的三岔口。如果不经过一番艰苦磨炼,将来不但很难给自己创造光明前途,也很难为国家社会肩负起艰巨任务,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古语也有“忧危启圣智。厄穷见人杰” 的名谚,意思是人处在困穷的时候,千万不要灰心,须知这正是促成我们向前发展的一个契机,正是锻炼琢磨人们成为坚强伟大的人物。人生来如果不受困苦,饱食暖衣,对任何事都任性去做,那他就经不起挫折,受不了打击,好比是在室内培养出来的花木,绝不会有健全的发展。温室的花是经不起风雨的。不论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还是说乞求生存的小手艺,固然是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每条路都是坎坷不平的,都是要在刻苦的磨炼中战胜外来的艰难险阻,克服内心的消沉意志才可能成功。一个能在横逆中挺起胸膛的人才算英雄好汉,一个在困苦中倒下去的人就是凡夫俗子。身心的锻炼是要有不屈的追求,坚强的意志为前提的。

二七八、戒流于虑 警伤于察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者;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譬伤于察者;二语并存,精明而浑厚矣。

  【译文】

  “伤害人的心不可以有,防备人的心不可以没有”,这是告诫疏忽于思考的人;“宁可忍受他人的欺骗,不要事先猜疑他人欺诈”,这是告诫过细于观察的人。这二警语合并共存,才算是精干聪明而淳朴宽厚的为人之道啊。

  【注解】

  戒 <动>:本义警戒,戒备。《说文》:“戒,警也。” 告诫。《仪礼·士冠礼》:“主人戒宾。”

  疏 <动>:本义疏导,开通。《说文》:“疏,通也。” 疏忽,粗疏。《韩非子·五蠹》:“有疏,则为强国制也。”

  宁(nìng):<连>宁可,宁愿。《说文》:“宁,愿词也。”

  逆诈:谓事先即猜疑别人存心欺诈。《论语·宪问》:“不逆诈,不亿不信。”

  伤 <名>:本义皮肉破损处,创伤。《说文》:“伤,创也。”使用过度以致厌烦。

  察:本意是观察,仔细看。《说文》:“察,复审也。”

  精明:纯洁聪明,精细明察。见○三八【注解】浑厚:淳朴,敦厚。见○三八【注解】

  【评语】

  古人总结人生体验有很多耐人寻味的话,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出处的《增广贤文》堪称大全了。本书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不同看法。人之所以不能有害人之心,是因为你害了人人家也会害你,所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有一种人由于心地非常坦荡,总觉得自己所言所行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于是不分轻重,不看对象,把自己的机密事都告诉跟自己关系不够的人,为此反而落得一个受制于人的恶果,这种人就犯了“交浅不可言深”的处世原则,结果为此反而授人以把柄,犯了太相信人的不足。但防人是有前提的,对坏人,小人、俗人,是非防不可。如果人人防,事事防,人便成为“套中人”了。同样忍让也是有前提的忍让,小事忍,自己利益忍,决非事事处处忍。防之太甚不好,没有人生经验同样不适于社会。从人类整体的大处著眼,无论自己的民族或其他民族都可以说是同胞,相互间以仁爱之心相处,那么都有幸福。人绝不可以存害人之心,害人如害己;但是有很多人都不明白这种道理。人虽不应当有害人之心,但也不可不事先防范坏人加害于你。有些人把人家都当成和自己一样去看待,这样的人非常正直,即或受了人家的欺侮他也毫不在乎。还有些人太聪明了,事先看破了他人的诈伪而严加防范,两相比较下,愚直的人使人愿与他相亲,聪明的人则人人都敬而远之。人有聪明固然不是坏处,但切戒破坏人家道德,揭露人家短处,这是不可不细加察者的。以上的话我们不妨玩味一番,做人做事就不致有什么差误了。

二七九、辨别是非 认识大体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译文】

  不要因为群众疑惑就阻碍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要任凭自己意见就废弃他人的忠告良言,不要私溺小恩小惠就伤害重大的整体利益,不要借助公众舆论来惬快自己的私人情绪。

  【注解】

  群疑:即“众难群疑”,谓众人心中都有疑难。语本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阻:推却,拒绝。《诗·邶风·谷风》:“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独见:独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谓能见人所不能见者。《吕氏春秋·制乐》:“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

  私:〈动〉偏爱。清·黄宗羲《原君》:“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贪爱,求多。《战国策》:“王虽有万金,弗得私也。”占有。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平生负国谴,骸骨非敢私。”私溺,偏爱。《文选·范晔〈后汉书二十八将传论〉》:“夫崇恩偏授,易启私溺之失;至公均被,必广投贤之路。”吕向注:“言崇旧恩偏授其任,则易开没溺私情之失。”

  大体:重要的义理,有关大局的道理。《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论》:“(平原君)未睹大体。”大要,纲领。《三国志·魏志·陈矫传》:“操纲领,举大体。”

  快:〈形〉本义高兴,痛快《说文》:“快,喜也。”惬快,满足,称心。汉·仲长统《昌言》下:“故欲其关豫朝政,愜快私愿,是乃理之自然也。”

  【评语】

  事物总是相对的,什么事一但过度便变质。人固然要有从善如流的习惯,做事一定要有“择善固执”的精神,很多的人对事表示疑惑,而我对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被群众的疑虑所阻碍,而绝对不能摇摆不定人云亦云。所谓“千人盲目一人明,众人皆醉我独醒”,多数人的意见,有时也未必合乎真理,一个人的独见也不一定是不合真理,如果自己确信,就可以排除别人的疑问。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该坚待的原则决不可动摇。不过有时自己的见解也未必高明,那时就要本着谦逊的态度多听听人家的话。择善固执与固执己见二者的分际非常微妙,如何取舍就完全仰赖自己高超的智慧了,一个人的能力表现在能明辩是非,认识大体,在众多议论中保持清醒,而个人的真知灼见又是建立在集体的智慧之上。从现实而言,不可能有绝对的民主,也不可能什么事都按自己的意志办,必须经过公议,也必须有最后的决策者。但决策人要善于公正地吸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不存私心地采纳意见,这样最后的决策才可能正确,有见地。古往今来的大人物能成就千秋伟业,都是有别人所不及的智慧和自己的见解。其次,天下事不是一个人独力所能成的,凡事应当多旁听他人的意见,做为多方面的参考,千万不要任性而忽视他人的言语。

二八○、亲善防谗 除恶守密

  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不宜先发,恐遭媒孽之祸。

  【译文】

  善良的人不能够急切与他亲近,不适宜预先宣扬其善行,唯恐招来恶言中伤的奸恶小人;邪恶的人不能够轻易与他去离,不适宜首先发起其分离,唯恐遭受谋划罪孽的报复灾祸。

  【注解】

  急亲:急,本义狭窄。疾速,快捷,匆忙。《战国策·赵策》:“秦急攻之。”亲〈形〉本义亲爱。《说文》:“亲,至也。从見,亲声,字亦作儭。”《广雅》:“亲,近也。”急亲,急速与之亲近。

  预扬:预,〈形〉本义安乐。经典通用“豫”字。预先,事先。事先有准备。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预备走舸。”(豫备轻快的小船。豫,同“预”,预先。舸,船,走舸,快船,偏正式词组。) 扬,〈动〉本义高举。《说文》:“扬,飞举也。”《小尔雅》:“扬,举也。”显示,夸耀。《汉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有宣扬的意思。预扬就是预先宣扬。

  谗谮:恶言中伤。晋·宏《后汉纪·灵帝纪上》:“中常侍曹节、张諫、王甫等因宠乘势,贼害忠良,谗譖故大将军竇武、太傅陈蕃,虚遭无形之舋,被以滔天之罪。”

  奸 :<形>本义奸邪,虚伪狡诈。《说文》:“姦,私也。” 《广雅》:“姦,盗也。” 《小尔雅》:“奸,犯也。”〈名〉犯法作乱的人,歹徒,恶人。

  轻去:轻,轻易。去,本义离开。《说文》:“去,人相违也。”去离,分离,离开。汉·班固《白虎通·谏诤》:“亲属諫不得放者,骨肉无相去离之义也。”

  先发:首先发起。宋·沈作喆《寓简》卷十:“大抵讥誚之语,先发者未必切害,而报復者往往奇险深酷。”

  谋孽:谋,〈动〉本义考虑,谋划(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 。《说文》:“虑难曰谋。”孽,〈形〉本义庶出的,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说文》:“孽,庶子也。”〈名〉罪,罪恶,罪行,严重的罪过。《孟子》:“天作孽,犹可违(违,逃避)。”谋孽,借故陷害人而酿成其罪。

  【评语】

  所谓“善人未能急亲”跟“君子之交谈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的一句谚语很类似,因为君子之交是道义之交,君之交淡如水,靠爱好、情趣、学识为纽带来建立感情这个过程,是个渐进的相互观察了解的过程,自然都是在平淡中建立感情。和善人交,与君子游是人所愿也。但道不同不相为谋,小人与善人,奸滑之辈与君子从各个方面部格格不入。显出想与君子善人急于交往而过分亲密,小人很可能因为被冷落而忌恨生出破坏的念头。与君子交,做君子难,远小人不易。“恶人未能轻去”跟“请神容易送神难”类似,因为“上台容易下台难,合时容易分时难”,乃是人心之常情。人们讨厌小人,但小人由于擅长逢迎,往往可以得到有权势者的赏识而很有市场。如果当权者是好邪之辈,得罪了就更加困难,想送瘟神非得等待时机。如果你是个企业家,手下有宵小之辈要解雇,事先都得作周详考虑。不论在理由上或说词上都要特别斟酌,否则一旦遇到“弩马恋栈”,他就会藉词大闹一番,有时甚至会发生意想不到灾祸,要一举中的才不会有后遗症。这种实例我们经常可以报章杂志上看到。不过有一点必须特别注意,不论是亲贤亲善远小远奸,首先是自己做事须光明磊落大公无私,就不必畏首畏尾,要放心大胆去做,即使遇到奸诈小人对你进行恶意报复,于公于私自己问心无愧就好了。这是交游做事的基础,不管是拔擢人才或是铲除奸佞,一切用人行政上的措施,都要把以上所学的两种原则作为圭臬(准则),才不至于有重大的差错。

二八一、暗室磨练 临深履薄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缲出。

  【译文】

  青天白日般光明磊落的节操义行,是从暗室漏屋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旋乾转坤般扭转局面的经纬纲纶,是从临深履薄的慎戒中磨练出来的。

  【注解】

  青天白日:青天和白日,谓天气晴好。唐·韩愈《同水部张员外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诗:“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臺。”喻政治清明,光明磊落。宋·陈亮《谢罗尚书启》:“内韜骏发之才,蔚负老成之望。青天白日,有是清明;霽月光风,终然洒落。”

  节义:谓节操与义行。见一四一【注解】

  暗室漏屋:暗室,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即“暗室不欺”,虽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不做亏心事。谓光明磊落。语出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漏屋,简陋的房屋。漏,通“陋”。清·钱谦益《张藐姑太仆许饷名酒》诗:“漏屋书传君自圣,《囚山》赋就我真耽。”指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隐私之室。

  旋乾转坤:谓改天换地,根本扭转局面。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乾转坤。”也作“旋转乾坤”比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面貌或已成的局面。也指人魄力极大。

  经纶:本指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统称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指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见○三二【注解】。

  临深履薄:《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面临深渊,脚踏薄冰。后因以“临深履薄”喻谨慎戒惧。晋·葛洪《抱朴子·君道》:“诚能事过乎俭,临深履冰,居安不忘乘奔之戒,处存不废虑亡之惧。”亦省作“临履”。

  缲[sāo]:同“缫”,〈动〉煮茧抽丝。《孟子·滕文公》:“夫人蚕缫,以为衣服。”通“藻(〈动〉整理,装饰)”。文彩,修饰。《周礼·夏官·弁师》:“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紘。”此处做整理领悟解。

  【评语】

  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人所称道的节义忠贞,是历千古而不能磨灭的。既不是一时在人前造作的伪善行为,也不是在人所不见的暗室当中的私情私见,君子慎独,虽处于暗室而不自欺,所以说,青天白日的节义是从暗室漏屋之中培养出来的。一个人能够有旋乾转坤的大手笔,不是豪放的思虑所能达成的,必须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精神,一点也不敢疏忽,谨慎小心,按部就班,慢慢培养出成绩。俗话说“滴水穿石”,英雄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经一夜寒彻骨,哪有腊梅扑鼻香”,成大功立大业,都得经过艰苦恶劣环境中的奋斗。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仅仅接受磨难是不够的,因为受磨难和受得了磨难的人很多,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他们的事业绝对不是在粗心大意中完成的,都是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的战战兢兢的谨慎态度,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因此胸怀上博大宽厚,光明磊落;细节上点滴积累,大事上眼光长远;加上坚强的意志,完善的人格,就可以为自己事业的成功就奠定下厚实的基石。那些所谓“举大略细”“作大事不拘小节”的观念都是不可取的。

  【注07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列于○○三之后。

二八二、父慈子孝 伦常天性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做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頭。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译文】

  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兄长友爱弟妹恭敬,即使做到最完美地步,全都是应当这样做的,用不着有一丝感激的念头。如果布施的任负恩德,接受的人怀感恩泽,这样就是过路之人,这就成为市井道路之人了。

  【注解】

  纵:〈形〉本义松缓。《说文》:“纵,缓也。”<连>纵然,即使。宋·柳永《雨霖铃》:“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极处:程度上不能再超过的界限。见二五八【注解】

  合当:犹应当;应该。元·郑光祖《周公摄政》第三折:“事既该十恶大逆,罪合当万剐凌迟。”

  著不得:著,着的繁体字,〈动〉用。《世说新语·文学》:“每至公坐,广谈, 仲治不能对;退,着笔对广, 广又不能答。”不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够。唐·王昌龄《浣纱女》诗:“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著不得即“用不着”。

  任德:任,〈动〉本义挑担,荷,肩负。《国语·齐语》:“负任担荷。”注:“任,抱也。”任负,负载,承载。语出《诗·大雅·生民》:“恆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德,〈名〉恩惠,恩德。《战国策·秦策》:“是不敢倍德畔施。”注:“恩也。”任德,即承载着恩德。

  怀恩:感念恩德。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张鲁逋窜,走入巴中。怀恩悔过,委质还降。”怀感,心怀感激。《后汉书·刘平传》:“政有恩惠,百姓怀感,人或增貲就赋,或减年从役。”恩泽,帝王或朝廷给予臣民的恩惠。言其如雨露之泽及万物,故云。《逸周书·时训》:“大雨不行时,国无恩泽。”

  路人:喻指彼此无关的人。汉·应劭《风俗通·愆礼·公车徵士豫章徐孺子》:“子琰宿有善名,在礼无违,儻见微闕,教诲可乎!如何儵忽,甚於路人?”

  市道:指市井及道路之人,普通人。《汉书·刘辅传》:“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壹言,臣窃伤心。”颜师古注:“市人及行於道路者也。”

  【评语】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当然的伦理之道,有时达到极点也是应该的,不可以有丝毫的感激之心。如果父兄对于子弟认为是施恩,子弟对于父兄感恩,这样的施恩望报,骨肉之亲反而不如路人。从前有一个孝子孝顺父母,传到皇帝的耳里,皇帝非常感动,把孝子召来,给他许多的钱以表示赏赐之意,孝子很不安的回答说:“陛下,我从来就没有感觉过我是尽了人子的孝行。实在没有接受陛下褒扬的理由,也绝不敢接受陛下的赏赐。”皇帝听后,更加感动,加倍赐赏钱给他,要他无论如何都得接受。所以,说真的孝行是自己不会感觉得到的。世界上自以为有孝心的人,但并不一定是真孝。人子孝顺父母,是无论如何都要使父母欢心,这是自然真情的流露。当人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孝行,同时就起了要求报酬之心,也就失去了孝的真义。兄弟之情也是一样。友恭之情是出于真情的流露,这其间也丝毫不能有施恩之念,不然兄弟反成了路人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伦常天性,是古人处理家庭伦理的优良传统。在农业社会最重天伦之乐,因此才把“多子多孙”视为人生的一大福分。因为农业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劳力,而多子多孙才能形成劳力密集的生产集团,在这大家庭中也最重视伦理道德观念,一户农家往往多到几十口人也并不稀奇,真是其乐融融。不过那时的国家社会,对农民并没有任何照顾或福利设施,任凭农民躬耕自食自生自灭,所以人人都抱“养儿防老”的想法。在现代社会,父母跟女子的关系已经变成一种义务,养儿防老变成了落伍思想。父母抚养子女是责任,子女孝敬父母是义务,兄长友爱弟妹恭敬也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理所当然的真情所在。人伦思想乃本乎天性,骨肉至亲之间自然会有出于真情之爱,既没有施恩望报也不会有感恩图报的心理。否则,有付出必需索取回报,这跟市井路人又有什么区别!

二八三、富多炎凉 亲多妒忌

  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坐烦恼障中矣。

  【译文】炎凉冷暖的世态,富裕显贵人家更是胜过于贫穷微贱人家:嫉妒猜忌的心理,骨肉至亲之间尤其狠毒于外界的陌生人。这种场合如果不能以冷静态度面对,以平和之气控制,很少不是终日停留在烦恼氛围中了。

  【注解】

  炎凉之态,炎凉,喻人情势利,反复无常。见一六三【注解】。炎凉之态指炎凉世态。指亲富疏贫的势利现象。元·乔吉《折桂令·高敬臣病》曲:“儘汗漫羈情,炎凉世态。万象蜉蝣。”

  富贵:富裕而显贵。见○○五【注解】

  甚: <形>本义异常安乐。《说文》:“甚,尤安乐也。”徐灏注:“甚,古今字。女部。‘乐也。’通作耽、湛。《卫风·氓篇》:‘无与士耽。’《小雅·常隶篇》:‘和乐且湛。’皆甚字之本义。从甘匹,会意,昵其匹耦也。”〈副〉极端,极其,非常,异常。〈动〉 超过,胜过。甚于(超过),《论语》:“甚于水火。”皇疏:“犹胜也。”

  贫贱:贫苦微贱。《管子·牧民》:“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妒忌:亦作“妬忌”。因别人比自己好而忌恨。《诗·召南·小星序》:“夫人无妬忌之行。” 郑玄笺:“以色曰妬,以行曰忌。”

  骨肉:指身体。《礼记·檀弓下》:“骨肉归復于土,命也!”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见二六七【注解】

  狠:〈形〉本义犬争斗声。又指凶狠,残忍。

  外人:他人,别人,没有亲友关系的人。《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外面的人。晋·陶潜《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当:〈动〉本义两块田相当、相等。《说文》:“当,田相值也。”面对着。《乐府诗集·木兰诗》:“木兰当户织。”

  冷肠:谓心肠冷漠。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墨翟之徒,世谓热腹;杨朱之侣,世谓冷肠。”此处当冷静解。

  御:〈动〉本义驾驶车马,也作“驭”《说文》:“御,使马也。” 控制,约束以为己用。

  平气:平和之气。《管子·侈靡》:“沮平气之阳,若如辞静。”尹知章注:“言欲沮败平和之阳气,默至而无形声如辞言之静者。”一说,谓正气。郭沫若等集校:“‘平气’谓正气。正气方兴,在上者每思有以‘沮’之。”谓使心平气和。

  鲜:〈形〉非常少,很不多。《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日坐烦恼障:日,终日。坐,居留,停留。《说文》:“坐,止也。从土,从畱省。会意。土所止也。此与留同意。”烦恼障,佛家语,谓坚持我执,丛生贪嗔,而为解脱之阻碍者。例如贪、嗔、痴、慢、疑、邪见等都能扰乱人的情绪而生烦恼,在佛家来说这些都是涅粱之障,故名“烦恼障”。《佛地论》:“身心恼乱不成寂静,名之为烦恼障。”日坐烦恼障即“日坐愁城”,愁城,比喻处于愁苦的包围中。天天都处在愁苦的气氛中。清·高咏(公元1622—1685年,字阮怀,号遗山,幼有“神童”之誉,其学无所不窥,诗书画世称“三绝”。)《致颜逊甫书》:“缘贫病交侵,日坐愁城苦海故也。”

  【评语】

  人在没有得到一种东西以前便会以这种东西作为奋斗目标,而有了这种东西便有了利益之争。“共患难易,共富贵难”,贫穷之家患难相助反而很重骨肉之情,富贵之家往往为了争权夺利而父子交兵或兄弟阋墙。关于此点,我们可从历代的宫廷斗争中得到明证。例如汉武帝就曾在长安城内跟自己的太子大动干戈,最后竟把太子逼得走投无路悬梁自尽,追究其真正原因也莫不是为了争权夺利。又如武则天为了篡夺大唐天下,竟然不惜谋杀自己的亲生子女。还有历史上的贡英主唐太宗,由于自己是次子而无法继承大统当皇帝,竟狠下心肠用毒辣手段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亲兄和亲弟。尤其最残酷的是隋炀帝,自己虽然已经被册立为太子,可是为了急于当皇帝掌握大权,竟然不惜背逆伦常谋杀亲父隋文帝而即位。二十四史中这样的事例随处可见,都是“炎凉之态富贵基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狠于外人”的典例,所以我们处于骨肉至亲之间要特别重视出于天性的骨肉亲情。富贵的人与贫贱的人两相此较,按人情的动态来说,富贵的人反而比贫贱的人不好。富贵的人为了求自己的名利,逐渐的转移情感,趋向于利益的方面。对无利的方面,人情就淡薄了。总而言之,他的情感是随著对方而变动的。反之,贫贱的人情定没有什么变动的,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以一样的态度来待人接物。所以,贫者比富者的人情还厚重。按理说,应是富者的人情厚而贫者要来得薄,事实正好相反。难怪孔子会慨叹的说:“为仁不富,为富不仁矣。”嫉妒别人的长处和幸福,在父子骨肉之间,比一般人还要利害。照理说,应该骨肉之间互相祝贺幸福才是,更应当以喜悦的心情来赞美彼此的长处才是。事实却不然。对于旁人的幸福和长处并不关心,对于亲族之间有了长处和幸福反而嫉妒,念念不忘,耿耿于心。这样说来,真是非常不幸。当人们遭逢了这种场面,必定也会以冷静的态度平心静气的处理,如果这嫉妒之念不除,必定每天生活在烦恼中。如此现实,的确需要人们提高修养水平,用理智来战胜私欲物欲。否则亲情何在,富贵不保。

二八四、分清功过 勿显恩仇

  功过不容少混,混则人怀惰隳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志。

  【译文】

  功绩过错不能容纳少许混淆,混淆就会使人怀有疏惰隳落的心意;恩惠仇恨不可表现得太鲜明,鲜明就会使人引起携隙贰心的志向。

  【注解】

  功过:功绩与过错。晋·葛洪《神仙传·西河少女》:“入人家,即知其家先世以来,善恶功过,有如目击。”

  不容:不能容纳;不能宽容。《论语·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邢昺疏:“君门虽大,敛身如狭小,不容受其身也。”不允许。《左传·昭公元年》:“五降之后,不容弹矣。”

  惰隳:惰,〈形〉本义不恭敬。《说文》:“惰,不敬也。”懈怠,懒惰。《广雅》:“惰,懒也。”疏惰,疏懒,懒散。《北史·序传·李仲举》:“吾性本疏惰,少无宦情,岂以垂老之年,求一阶半级?”隳,〈动〉毁坏城墙或山头,毁坏。汉·贾谊《过秦论》:“隳名城。”隳落,毁坏和失落。《文选·潘岳〈西征赋〉》:“寮位儡其隆替,名节漼以隳落。”李周翰注:“隳,废也。”

  携贰:离心,有二心。《国语·周语上》:“其刑矫诬,百姓携贰,明神不蠲。” 韦昭注:“携,离;贰,二心也。”指怀有离心的人。《后汉书·公孙述传》:“发间使,召携贰。”携隙,犹嫌隙(因猜疑或不满而产生的恶感、仇怨。《三国志·魏志·胡质传》:“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宋书·何承天传》:“去岁三王出镇,思振远图,兽心易骇,遂生猜惧,背违信约,深搆携隙。”贰心,异心;不忠实。《左传·成公八年》:“是以诸侯怀德畏讨,无有贰心。”

  【评语】一个人尤其是领导别人的人,在待人方法上有两条原则,即对人要功过分别清楚,这两者不容混淆,赏罚要分明。功过混淆赏罚不明,如果有功的不赏、有过的不罚,那些奋勇不惜性命的人们,虽然建立功劳,也得不到名誉与升赏,自然就起了怠慢的心情,不再忠于职守了。其次,说到恩义与仇恕不可分得太开。领导别人的人如果恩仇分得太开,有恩的人就对他好一点,对于有怨的人就冷酷无情。这样一来,部属无论如何忠实尽职,也得不到上级的欢心。久而久之,起了贰心而背叛激变,这都是基于私情之一念,致使部下不忠。从领导者来讲,固然需要“恩威并用”,同时必须功赏过罚。赏罚是使人努力的诱因,一个丧失工作诱因的人,他的工作情绪必然不会高昂。假如是一两个人这样还不要紧、万一群体也如此,这个集体乃至社会必然要陷于不进步的停顿状态,所以赏罚又是促进整个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历朝皇帝打天下,哪一个不是以论功行赏作为调动文臣武将积极性的手段呢?就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讲。不论是做官还是一般人的交际,还需要克己,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恩怨分明本是做人的原则,但在这里需要忍耐,其目的就是分清功过而勿显已之恩仇,以便使大家能为一个共同的事业团结一致。

二八五、阴恶祸深 阳善功小

  恶忌阴,善忌阳,故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

  【译文】

  罪恶忌讳隐藏,善事忌讳显扬。所以罪恶显露的人灾祸浅,而隐藏的人灾祸深;善事显露的人功劳小,而隐藏的人功劳大。

  【注解】

  恶:<名>本义过失。《说文》:“恶,过也。”泛指一般罪恶。南朝齐·丘迟《与陈伯之书》:“恶积祸盈。”

  忌:<动>本义憎恨。《说文》:“忌,憎恶也。”禁忌,忌讳。《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公室卑则忌直言。”

  阴:〈名〉本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说文》:“陰,誾也。山之北,水之南也。从阜,从侌。”隐藏的,不露在外面的。《左传·僖公十五年》:“阴血周作。”

  阳:〈名〉本义山南水北。《说文》:“阳,高明也。”〈动〉外露,显露。《庄子·达生》:“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通“扬”,举起。《诗·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阳阳。”王先谦云:“阳为扬之假借。”

  显:<名>本义头上的装饰品。《说文》:“显,头明饰也。”段玉裁注:“头明饰者,冕弁充耳之类。”〈动〉显露,公开。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评语】

  做恶事忌讳隐藏,所谓“阴恶是大恶”。做善事忌讳显露,所谓“阳善是小善”。人不能做坏事,做坏事而损人利己,会让人憎恶,有的事不论对他人或自己都会造成极大灾祸。一般来讲,做在明处的坏事人们看得见或许还可以预防弥补,凡恶事显露于外的人,则众目所视十手所指,其恶行不得扩张,所以为祸尚浅。做在暗处的坏事更讨厌,让人防不胜防,这种阴坏的危害更大。如果人做了坏事还隐藏起来,觉得十分得意,他就加深罪名终至身败名裂,所以为祸更深。一个人从哪个方面讲都不应做坏事,而是应该抱着为善不求名的态度。行一点善而做好事不是为了宣扬吹捧,至于别人宣扬是为了推广这种精神,自己宣扬则失去了做好事的目的。这种好事方客观上是有益的,在主观上过分宣扬则表明是动机不纯;从做人角度看,等于伤害了受惠者自尊心,反而表现出一种沽名钓誉的卑鄙心理。做善事喜欢显露于外面,使人家知道,功德是小些;在暗中做的善事,功果反而很大。这个道理很奥妙,只有佛家的道理才能够解释清楚。所以说,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帮助别人应是全身心投入,默默地奉献。

二八六、以德御才 德才兼备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译文】

  道德是才干学识的主人,才干学识是道德的奴隶。只有才干学识没有道德,犹如家庭没有主人而奴隶当家了,有多少不是精灵鬼怪为所欲为。

  【注解】

  者:〈助〉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礼记》:“仁者,天下之表也。”

  用事:当权、执政、行事。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灵、献之世,阉宦用事,羣姦秉权。”

  几何:犹若干,多少。《诗·小雅·巧言》:“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马瑞辰通释:“尔居徒几何,即言尔徒几何也。”

  魍魉:泛称山川木石的精灵怪物,鬼怪。《孔子家语·辨物》:“木石之怪曰魍魉。”

  猖狂:谓随心所欲,无所束缚。《庄子·在宥》:“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成玄英疏:“无心妄行,无的当也。”狂妄而放肆。唐·刘禹锡《谢兵马使朱郑等官表》:“遂使感激之士,希勇爵以捐躯;猖狂之徒,聆圣泽而悛性。”

  【评语】

  道德需要意志长久磨练,需要静心思考体味,需要在生活中慢慢一点一滴地养成。人们总以为在最关键的时候才可以表现出品德的高低,于是生活中人们不重视品德的事很多,人们更重视的是眼前的利益。其实人不仅要培养自己的才智,同时也不可不修养自己的道德,两者都极重要缺一不可。假如用才学和道德两相比较,那道德就如同才学的主人,而才学就好比道德的奴仆,所以一个有才学而毫无道德的人,就等于是一个“年头不济奴其主”的家庭,这种家庭往往是奴仆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最后很可能导致家败身亡。一个人所以会持才傲物,就是他没有道德修养的明证。也就是他没有道德修养,所以他只知一味持才逞能任意妄为,可见国家用人行政必须重视才德兼备的人。商品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准似乎在下降,但社会对个人的道德要求却越来越高。如诚信、意志、忠恕等等。有的人喜欢猜忌,有的人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有的人喜欢两面三刀等等,这样的人再有才能谁又敢放心的使用呢。才能稍差但乃有德之士,不妨用他的德来补才能之不足,将不至于像有才能却缺乏道德的人,把一切的事情弄坏了。

二八七、穷寇勿追 投鼠忌器

  锄奸杜倖,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译文】

  铲除邪恶杜绝使心用倖的小人,要放他一条出路。如若使得他没有一个地方容身,这就好比堵塞老鼠洞穴,一切出路都堵塞殆尽,那么一切好东西也都被老鼠厮咬破坏了。

  【注解】

  杜:当动词用,堵塞,《小尔雅·广诂》:“杜,塞也。”关门,封闭, 《史记·李斯列传》:“强公室,杜私门。”

  倖:通“幸”,亲幸,宠爱。《后汉书》:“宠遇甚盛,议者讥其过倖。”贪图,企图。明袁宏道《送江陵薛侯入觐序》:“自古国家之祸,造于小人而成于贪功倖名之君子者,十常八九。”喻用手段谋取更高职位的人。使心用倖,用心机。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早起晚眠,吃辛受苦,也不知瞒心昧己,使心用倖,做下了许多冤业。”

  去路:去的地方,出路。清·李渔《比目鱼·赠行》:“山中虽好,不是久住之乡,还要替他想个去路。” 

  【评语】

  奸佞邪智之人侥幸以图上进,为了防止这种弊病发生,在建立法制这方面务必讲求严厉。然而,实行起来又必须求其宽厚。在除恶务尽的原则下,又不能不网开一面。常言说:‘穷寇勿追,投鼠忌器。’总要放他一条生路,叫他自己逃生。不然,如同捉鼠而阻塞了一切洞口,穷急反噬,一切器物反而被破坏光了。所谓“穷寇勿追”,是为了防止困兽之斗,垂死挣扎,也就是说一个人做事不能走极端,必须一切都采行中庸之道才行。或者是为“投鼠忌器”,想打老鼠又怕把东西打坏,比喻做事有所顾虑,担心适得其反吧。这不是说落水狗不能打,坏人因其垂死或势败而可原其所恶。凡事勿走极端,总要合乎中道适可而止。在具体的事上存在着具体的解决方法,对坏人和坏事都应当加以区别。生活中,好事和坏事、好人和坏人有时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因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一物降一物的法则下生存。例如毒蛇有害可对人类对植物也有贡献,特别是对森林的贡献更大,因为毒蛇在森林中经常捕食松鼠,可是多年来人们大量捕捉毒蛇,结果使森林的松鼠大为猖獗,而把大部分树木啃食得遍体鳞伤,对自然资源造成莫大损失,因此生物学家特别把这种情形称为“破坏生态平衡”。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猎人打雀湿露沾衣”,可见造物主对万物生生灭灭的安排极为奥妙,也就是万物互相制衡互相依存,人固然吃牛羊肉,而牛羊也依赖人类生存,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善恶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对的。恶尽善也就不能成立了。为人处事如果能顿悟这个道理,也就等于明白了人类的大半生存法则。“恶”要看到什么程度,是否非得采用根绝方式。所以除恶的方式有很多,有快刀斩乱麻,有纯刀割肉,有只剔去恶处;既可以用非常外力加以根治,也可以到一定程度听其自灭,还可以放一条改过的生路。除恶如此,在待人的方法上也必须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八八、警世救人 功德无量

  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

  【译文】

  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贫穷不能用财物救济他人的,遇到他人迟钝迷惑的地方说一句话提醒他,遇到他人危急困难说一句话解救他,也算是大有益于他人的功劳恩德。

  【注解】

  士君子:旧时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见二二四【注解】

  济物:犹济人,帮助他人,用金钱物质救助人。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子文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

  痴迷:见一九六【注解】

  急难:危急患难。宋·苏轼《物不可以苟合论》:“安居以为党,急难以相救,此足以为朋友矣。”

  无量功德:即功德无量。原为佛教语。后亦用以称颂人的功劳、恩德或做大有益于别人的事情。《景德传灯录·南阳慧忠国师》:“功德无量,非口所説,非意所陈。”

  【评语】

  有道德的君子虽然不能用金钱救济他人的贫困,但可用精神的力量去感化他人。人们在迷惘的道途上能得一言以提醒,就可以改邪归正觉迷却痴。又当人们陷溺在危急困难的情况下,得一语的勉励,教他脱离危难之道,这就是善根,胜于赠送他人财物的恩惠。人们有一种传统的习惯,仿佛救助别人要么做事,要么助钱,要么出力,很重视有的形东西。对于出个点子,指点迷津,用道理劝诫一番等等无形的东西往往忽视。仿佛只在读书人中才重视常识广、境界高的人出的点子和讲的道理的价值。古代社会,文武重巨往往有自己的幕僚等等为自己出谋划策。随着社会的发展,给人帮助的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无形的东西如知识、智慧和经验日益受到重视,出点子服务逐步走向一般民众,走向有序、有偿、有效的轨道。知识和经济金钱挂勾,可以按照时间计量,如请律师为你分析一个案情,让能者为自己的公司出一个促销策略。尤其在商品经济下市场竞争中,更需要的是人的智慧,有用的点子、即人才被越来越重视。当然,这类有关所谓“知识产权”的论说,只是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知识”的某种价值体现,并不是知识(建议、点子)等于金钱。所谓“与人为善”既为“善行”,也为“善言”。“一语惊醒梦中人”更能助人之危难,解人之困惑。

  【注07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同文。

二八九、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诸恶之源,相去霄壤矣。

  【译文】

  反省自己的人,接触事物都成为药剂砭石;怨天尤人的人,萌动念头那就是操戈执矛。一种可以开辟众多行善的道路,一种可以浚发诸多恶行的源泉,两者相距真是霄壤之别了。

  【注解】

  反己:反省自己,反回头来要求自己。《庄子·徐无鬼》:“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史记·乐书》:“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不能反己,天理灭矣。”

  触事:犹遇事。晋·郭璞《〈方言〉序》:“余少玩雅训,旁味方言,復为之解。触事广之,演其未及,摘其谬漏,庶以燕石之瑜,补琬琰之瑕。”

  尤人:即怨天尤人,怨恨命运,责怪别人。语本《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指对不如意的事一味归咎于客观。

  动念:犹动心。明·李贽《复邓石阳书》:“屡承接引之勤,苟非木石,能不动念。”

  众善:谓众多善举。

  浚:〈动〉本义从水中挹取。《说文》:“浚,抒也。”段玉裁注:“抒者,挹也,取诸水中也。”疏浚,深挖。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浚其源泉。”浚发,迅速开发。汉·桓宽《盐铁论·取下》:“君篤爱,臣尽力,上下交让,天下平。‘浚发尔私’,上让下也;‘遂及我私’,先公职也。”按,《诗·周颂·噫嘻》作“骏发”。

  诸恶:各种恶行。《大智度论》卷十八:“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浄其意,是诸佛教。”

  相去:相距,相差。《汉书·食货志上》:“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

  霄壤:天和地,天地之间。元·张养浩《得子强也书诗以答之》:“缅思霄壤间,实与逆旅均。”比喻相去极远,差别很大。《隶释·汉石经论语残碑》宋·洪适释:“观遗经字画之妙,非蔡中郎辈不能为,以黄初后来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霄壤之别,天和地,一极在上,一级在下,比喻差别极大。语本《抱朴子·内篇·论仙》:“趋舍所尚,耳目之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较),冰炭之乖矣。”

  【评语】

  每个人看问题的方法不一样,站的角度不一样,得的结论自不相同;刺激相同,反应各不相同。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反应如此,有的人却另有看法,例如一把菜刀,一般人看到就会联想起切菜,可是歹徒看到就会联想起杀人行凶。所以一个人只要肯多作自我检讨,任何事都可变成自己的借鉴,作为自己行为标准的药石之言,因此孔子才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此处的内省就是一种“反己”功夫,而“见贤思齐”就等于是“触事皆成药石”。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往往是相反的,遇到了种种矛盾往往埋怨对方,碰见了冲突,总是指责对方,什么事总是自己对,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种人对物质利益显得自私,在人际交往上同样自私。因为不能自省,所以总觉得不平衡,总难进步。又如报纸所经常报导的犯罪事件,有的人反对绘声绘影报导得太详细,认为如此等于在教唆有犯罪倾向的人去模仿作案。其实也不尽然,因为这种新闻被歹徒看到,确实会去模仿作案,但是被奉公守法的君子看到,却引为一大借鉴,一则可以警惕自己不可犯同样的错误,一则可提高警觉不可遭受歹徒的侵害,可见报纸报导犯罪新闻,对世道人心不但没有坏影响,反而能使很多人知到好的启示。人能自己反省,其所言所行都能够不离于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取之以为借鉴而加以反省,这样的话,就成修养自己身心最好的工贝了。久而久之便能进德修业,自能达到圣贤的地步。反过来说,不去反省自己,反而全归咎于他人的过失,终日看旁人有何过失而妄加批评,这样的人其所做所为都是恶行。不但伤人,且自伤其身。因此,反省自己的人,是广开众善之门,不能反省自己的人,则恶事日渐增多。善人恶人的差别,只在这反省与否之一念罢了。

二九○、功名一时 气节千载

  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君子信不当以彼易此也。

  【译文】

  事业和文章跟随身体消亡毁灭,然而精神万古长存永不朽败;功名和富贵随着时代转换迁移,然而气节千载不变永留人间。有道德的读书人要坚信不应当以放弃精神气节去交易随时毁灭变幻的东西。

  【注解】

  万古如新:万古就是千秋万代,如新,谓交友情意不投,时间虽久,仍和新相识一样。《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司马贞索隐引服虔曰:“人不相知,自初交至白头,犹如新也。”万古如新就是永久象新的一样,就是万古长存,永不朽败。

  逐世:逐,〈动〉本义追赶。《说文》:“逐,追也。”随,跟随。唐·储光羲《江南曲》:“逐流牵荇叶,沿岸摘芦苗。”世,本义三十年。《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时代,朝代。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逐世即随着时代。

  转移:转换,迁移。《周礼·天官·大宰》:“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 郑玄注引曰:“闲民,谓无事业者,转移为人执事,若今佣赁也。”改变。清·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嗟乎!士君子处衰季之朝,常以负一世之名,而转移天下之风气者,视伯喈之为人,其戒之哉。”

  气节:志气,节操。清·唐甄《潜书·主进》:“世尚气节,则为直士;世尚功业,则为才士。”

  千载一日:本义犹千载一时。一千年才有这么一个时机。形容机会极其难得。元·寿宁《静安八咏·赤乌碑》:“龟龙剥兮皇象书,千载一日兮传赤乌。”此直解千年有如一日,比喻永恒不变。

  【评语】精神、志节不是空的,不能脱离一定的事件而存在,青史留名的人其精神气节往往是在一定的事件中表现出来的。事业有大有小,有好有坏,坏人小人也可以称自己的钻营为一种事业。而此处所说的事业,是专指谋求一己生活幸福的营利事业,绝对不是指造福万民的伟大政治事业,因为为一种善政德政都会永垂不朽的。而此处的“文章”也是指普通毫无内容的文章,是抒发病态之情,咏风弄月、堆砌词藻的作品,而绝对不是指圣贤所写的载道文章,因为圣贤的精神所以行万古如新,几乎全靠文章薪火相传之功,所谓“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说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却是一句说得最中肯的名言。关于“文章”与“富贵”的价值观,司马迁曾有精辟的见解,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利;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由此可见,一个人不论何时何地,应保持一种高尚的品德,伟大的理想,使自己的事业的充溢着伟大的精神,在实现理想中保持着如一的气节。这就是所谓“功名一时,富贵难久,而精神不死,气节千秋。” 一个人的事业和他所作的文章,无论多么成功伟大、优良简练,到了他死之后,这股力量便化为乌有了。只有人的精神可以传之万代而不会改变,精神的伟大便可以使后世的人受到极大的感化。富贵与功名随著时代的转移而改变,这代的功名,到了下一代便一文不值。现在贫困的人到了后代子孙也许就变成富贵了。唯有人生的气节,一直到千万年之后都是不变的。由此看来,事业文章功名富贵,与精神气节来比较其价值实有天地之别,所以,君子不可因寻求事业文章功名富贵,而玷污了自己的精神与气节。

  【注07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同文。无末句。

二九一、自然造化 智巧不及

  鱼网之设,鸿则罹其中;螳螂之贪,雀又乘其后。机里藏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

  【译文】

  鱼网的铺设,鸿雁就罹难鱼网中;螳螂的贪婪,黄雀又乘机于其后。玄机里藏着玄机,变幻外发生变幻,智慧技巧哪里值得仗恃啊!

  【注解】

  鱼网之设,鸿则罹其中:语本《诗·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罹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罹:遭受,碰上。鸿:鸿雁,雁中最大的一种,俗称天鹅,头和背部呈暗褐色,腹部白色,尖嘴,翅膀长约一尺七八寸。“鱼网鸿罹”铺设的是网鱼,捉到的是鸿雁。比喻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

  螳螂之贪,雀又乘其后:语本《庄子·山木》:“庄周游乎雕陵之樊,覩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覩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庄周反入,三日不庭。蔺且从而问之:‘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诸夫子曰:入其俗,从其令。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吾所以不庭也。’”成玄英疏:“雕陵,栗园名也。”汉·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蜋在其后也;螳蜋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螳螂一心捉蝉,不知黄雀在后正打算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智巧:机谋与巧诈。智慧与技巧。见二四七【注解】

  何足:犹言哪里值得。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六:“颖心愴然,即寤,语诸左右,曰:‘梦为虚耳,亦何足怪。’”

  【评语】

  天机虽然不可逆料,但是人类也不能任凭大自然的摆布,一定要努力战胜大自然克服天敌。孔子主张“尽人事以听天命”。这意思也就是说,要尽人类最大的智慧来克服大自然,但是如此作了仍然不能完全克服的就归之天命。所谓“螳螂捕蝉,黄崔在后”,那是因为螳螂贪婪,只知道贪吃眼前的美食,而忘却了保自身的安全,结果竟为此而所自己葬身黄雀腹中。至于说到鸿雁的落入鱼网,也是出于鸿雁的贪心而惹的祸,因为鸿雁为了到鱼网中捕鱼吃,才一不小心落入网中而不能飞,结果就成了渔人的盘中美餐。其实世间的事并非只有鸿雁和螳螂如此,好多事物都是“一机之中又藏一机,一变之外复生一变”,不过变中之变有时也会所事情变得更好,所以才所人产生“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触。对于人来讲,不可知的东西大多了,许多事往往用尽心思仍一无所得。而在生活中,“螳螂捕蝉,黄崔在后”的事太多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事更是俯拾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一环套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物欲的贪求、有时偏偏“得来全不费工夫”。有的时候却是“机关算尽太聪明”,最终一无所得。天地之大,事事物物,无奇不有,神妙得使人感到不可思、不可议,又岂是人的智慧和才能所能够追得上的。当然“智巧何足恃”并不是说人应任凭大自然摆布,一定要探索自然,克服天敌,进而认识掌握事物的变化周期和发展规律。

二九二、真诚为人 圆转涉世

  作人无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译文】

  为人处世没有一点真诚恳切的念头,就成一个叫花子,做任何事情都虚假;涉足世事没有一点圆通灵活的情趣,就是一个木头人,任何地方都有障碍。

  【注解】

  真恳:真诚恳切。《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兄意思真恳,小弟实有一件事,不敢瞒兄。”

  花子:叫花子,乞丐的俗称。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京师谓乞儿为花子,不知何取义。”

  圆活:指语言圆通生动。明·李东阳《诗话》:“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於法而为之,则撑拄对待,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犹圆滑。指处世变通灵活。清·蒋士铨《桂林霜·幽禁》:“处世从来贵圆活,风八面,商量移舵。”

  机趣:犹天趣,风趣。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另见一八一【注解】

  【评语】

  华而不实的人可能会给人一个生动的印象,但决不会长久;心地诚善的人或许不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信任感到诚善之中就越来越强。做人作事必须诚恳,否则他的言行都不足以使人相信,像一个伪造的假人形,既没有灵魂,又不像真人能够动作。这样的人活在世间也了无生趣,自欺而欺人,久了必定会暴露。因为一个人作事态度不诚恳,对方总认为你滑头滑脑,而不敢跟你一起做出任何重大决断,这样你就什么事也无法进行,当然也就谈不到创任何大事业,到头来必将一事无成,就是在相互倾轧的生意场中也讨厌一锤子买卖的人,因此作者才说这种人“事事皆虚”。至于说“圆活机趣”,这并不是告诉人做人要一切都讲求圆滑,而是说必须在圆通灵活中重视人情味和幽默感,过于顽固的人,与人落落寡合,毫无圆转滑脱的通融机趣,这样的人就像木偶,到处都受到人的冷遇,事事都行不通了。人常说“法律不越人情”和“法外施恩”等,就是指这种“机趣”。“诚信”是个首要原则,当然诚而善只是基础,办事还须灵活,尤其是具体事物应有变通之法。待人上更要有人情味和幽默感,往往很严肃很尴尬的事,由于当事人富有幽默感,说上几句很逗趣的话,大家哈哈一笑,事情也办通了。有的事这样办不行换个方式就行,此时不行换个时间就成。尤其是现代社会,既要讲做人原则,也要求办事效率。否则一切事情都本着公事公办的严肃态度,那你所办的事不但处处破钉子,而且会被人指称为一个不通人情的木头人。所以,处世过于虚伪既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处世过于呆板也一定不受人欢迎啊!

二九三、情急招损 严厉生恨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躁切以益其顽。

  【译文】

  事情有紧急而又不明白的,宽缓一些或许会自然明白。不要急躁以免加速对它的忿气;他人有操纵他而不服从的,纵缓一步或许会自我感化,不要躁切以免促使他益加顽固。

  【注解】

  宽:〈形〉本义房屋宽敞。《说文》:“宽,屋宽大也。”宽缓,宽舒缓和。宋·苏辙《隋论》:“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自明:自我表白。《楚辞·九章·惜诵》:“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自然明白。宋·程颐《代彭思永上英宗论濮王典礼疏》:“则是非之理,昭然自明,不待辨论而后见也。”

  躁急:急躁。《宋史·李复圭传》:“復圭临事敏决,称健吏,与人交不以利害避。然轻率躁急,无威重。”

  忿:〈动〉本义愤怒,怨恨。《说文》:“忿,悁也。”《广雅》:“忿,怒也。”忿气,生气,发怒。《续资治通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游骑至李阳河,都统张林屡讽之降,卯发忿气填膺,瞠目视林,林不敢復言。”喻紧张气氛。

  操:〈动〉本义拿着,握在手里。《说文》:“操,把持也。”操纵.收与放。引申为控制、掌握。宋·曾巩《洪州新建厅壁记》:“凡县之政无小大,令主簿皆独任,而民事委曲,当有所操纵缓急,不能一断以法。”

  纵:〈形〉本义松缓。《说文》:“纵,缓也。”〈动〉发,放。《说文》:“纵,一曰舍也。”纵缓,松懈。《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二年》:“诸将以吴内附,意皆纵缓,独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益修攻守之备。”

  自化:自然化育。语本《老子》:“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此作“自我感化”解。

  躁切:胁迫,胁制,躁,通“操”。《诗·大雅·江汉》“江汉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汉郑玄笺:“王於江汉之水上命召公,使以王法征伐,开辟四方,治我疆界於天下。非可以兵病害之也,非可以兵急躁切之也。”一本作“操切”。迅速而强烈。《素问·五常政大论》:“其气扬,其用躁切。”王冰注:“少虽后用,用则切急,随火躁也。”

  顽:愚昧无知。《广雅·释诂一》:“顽,愚也。”不容易开导或制服,固执。《国语·郑语》:“顽童穷固。”

  【评语】

  讲究办事效率的人爱讲“立竿见影”,追求实效的人爱强调“欲速则不达”,这是孔子讲的为政之道。当子夏出任莒父宰期间,特地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告诉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可见一个人不论作任何事,都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发生反效果。至于说到“宽之或自明”的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会出,例如你一件很重要的东西丢了,翻侠倒柜怎么也找不到,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干脆不找了,等些日子你很可能无意中碰到,此刻你不禁要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其实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一件事情发生了,想调查彻底颇不容易,在真相未明之前,应当放宽一步任其自然发展,慢慢的终必水落石出;如果操之过急,反而容易引起他人的忿怒和反感,增加求真实结果的障碍。而“时间是最好的证明”,只要时间一到一切事情都会水落石出,根本不必苦苦急着去调查追问。生活中的处世待人同样如此,因为时间是消除偏见、误解,缓解紧张情绪的最好的催化剂。一个人不论做任何事,都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就像梨子未熟非要摘下来尝尝,味道自然不好。办事要有诚心,还要有耐心;要有方法,还要看时机。同样,关于支配他人服从你,如果自己巧用心机施行操纵,反而招致他的不服从。不如听其自然,使对方心悦诚服的遵从。所谓“以德服人者真服也,以力服人非真服也”,如果只知严厉管束,反而使他顽抗不服,事情就越弄越坏而不堪收拾了。【注07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同文。

二九四、不能养德 终归末节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

  【译文】

  节操义行傲视青天白云,文字篇章高过《阳春白雪》,如果不用道德品性陶铸熔炼它们,终究只是血性勇气的私溺,技术能力的末艺。

  【注解】

  节义:谓节操与义行。见一四一【注解】

  青云:青天白云,指高空的云,亦借指高空。《楚辞·远游》:“涉青云以汎滥兮,忽临睨夫旧乡。”喻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明·徐渭《上督府公生日》诗:“未逢黄石书谁授,不坠青云志自强。”

  文章: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史记·儒林列传序》:“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文字。汉·崔瑗《草书势》:“书契之兴,始自頡皇,写彼鸟跡,以定文章。”篇章,篇和章。泛指文字著作。汉·王充《论衡·别通》:“儒生不博览,犹为闭闇,况庸人无篇章之业,不知是非,其为闭闇甚矣!”

  白雪:见一六四【注解】。此指古代曲名,比喻稀有杰作,传为春秋晋师旷所作。《昭明文选》陆机《文赋》说:“缀《下里》于《白雪》。”注:《淮南子》记载师旷奏“白雪”而神禽下降。《淮南子·览冥训》:“昔者师旷奏《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白雪,五十弦琴乐名。喻指高雅的诗词。唐·罗隐《秋日有酬》诗:“腰间印佩黄金重,卷里诗裁白雪高。”《白雪》《阳春》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两支高雅歌曲。见《文选.宋玉》。典出战国楚宋玉《答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李周翰注:“《阳春》、《白雪》,高曲名也。”后以“郢中白雪”指高雅的乐曲或诗文。

  德性:道德品性。清·刘开《问说》:“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郑玄注:“德性,谓性至诚者也。”孔颖达疏:“‘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

  陶熔:亦作“陶镕”,陶铸熔炼。比喻培育、造就。见○二○【注解】

  血气之私:血本指有血液和气息的动物,此指感情,即勇气或血性,个人意气。《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董门宗族寥落,更鲜血气人,无敢向圜扉通问者。”私:〈动〉偏爱。《战国策·齐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溺,偏爱。《文选·范晔〈后汉书二十八将传论〉》:“夫崇恩偏授,易启私溺之失;至公均被,必广投贤之路。”吕向注:“言崇旧恩偏授其任,则易开没溺私情之失。”血气之私即凭个人意气的偏爱。

  技能之末:技能,技艺才能。《管子·形势解》:“明主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末,〈形〉微不足道。《礼记·檀弓》:“末之卜也。”注:“微也。”末艺,不足道的技艺,雕虫小技。南朝·梁·王僧孺《与何炯书》:“直以章句小才,虫篆末艺,含吐緗縹之上,翩躚罇俎之侧。”

  【评语】

  这里的德是从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追求来讲的。陶土经过烧炼才能成为器皿,铁砂经过熔炼才能成为钝钢。可见一个人不论如何清高或有学问,如没有高尚的品德来配合,没有一种为大众利益献身,为社会公益服务的主旨而只限于一己之私,一隅之见,那么这种清高和学问也都丧失了意义,就成为不受世人重视的“血气之私,技能之末”,也就是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孤高傲世和雕虫小技。这是不足取的。这种人自我清高,咏诵风雅可以,却于世无补。人的节义虽然可以高傲过青云,文章可以妙胜过白雪,假如不是由道德的心锻炼出来的节义和文章,则他的节义不过是自私,文章也不过是普通的,这也许与那侠客的义节与骚士的文章毫无差别了。

  【注076】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二九五、急流勇退 谨慎至微

  謝事當謝于正盛之時,居身宜居于獨後之地;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务施于不报之人。

  【译文】

  谢绝世事应当退谢于正处颠峰的时候,安身处世应该蛰居于独处人后的境地;谨言慎德必须谨始于极其细微的事行,布施恩惠务必施舍于不能回报的人们。

  【注解】谢事:辞职,免除俗事。宋·苏辙《赠致仕王景纯寺丞》诗:“潜山隐君七十四,紺瞳緑髮方谢事。”退谢,谓辞职退休。宋·范正敏《遯斋闲览·安石遇人谈文》:“舒王退谢金陵,幅巾杖履独游一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辨纷然。”

  盛〈名〉:极点,顶点。王安石《九变而赏罚可言》:“尧者,圣人之盛也。”

  居身:犹安身,立身处世。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审轻重然后动,量得失以居身。”蛰居,长期隐居在某个地方,不出头露面。鲁迅《书信集·致姚克》:“近来天气大不佳,难于行路,恐须蛰居若干时,故不能相见。”

  独后:独,〈形〉本义单独,单一。《说文》:“独,犬相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段玉裁注:“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群。”后,〈动〉本义迟到,走在后。《说文》:“後,迟也。”独后,即独自走在后面,独立于人后,喻与人无争。

  谨德:犹慎德。谓戒慎小心,无有失德之行。明·吴宽《谨疾箴》:“匪疾是谨,惟德之崇,谨疾之术,谨德之功。”

  至微:指极微细的物类,极微妙的事理。《淮南子·本经训》:“夫至大,天地弗能含也;至微,神明弗能领也。”

  施恩:给人以恩惠。《左传·昭公六年》“民知有辟则不忌於上”唐·孔颖达疏:“民知在上不敢越法以罪己,又不能曲法以施恩,则权柄移於法,故民皆不畏上。”

  【评语】

  汉武帝所最宠幸的李夫人,当她因病临终时,武帝基于夫妻深厚的感情,要求在她弥留之际见她最后一面,可是她坚决不肯,她的理由是“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假如武帝看到她久病后憔悴丑陋的面孔,必然会对她产生“色衰爱驰”的心理,武帝既然对她没有了爱,自然在她死后也就不会再凭“推爱”来恩待他的父兄家人。从这一史实就说明了一件事,一个大人物想要使自己的英名永垂不朽,必须在自己事业的顶峰阶段急流勇退,否则等弄到狼狈不堪被迫下台就不光彩了。古语云:“功成身退。”这是君子之教,当事业全盛时期能毅然引退,自己意足,他人也羡慕不已。平时置身的场所应当选择与世无争的地位,这样去做,不但是自己安全,就是他人也不会嫉妒,实在是“明哲保身,受人尊敬”的好方法。以汉代的韩信、张良与汉高祖谋事来说,就是很好的例证。张良能够明哲保身,功成而身退,僻谷以求仙,终于得以保全他的声誉。韩信不明这个道理,致屡遭贬抑,终于被杀掉了性命。急流勇退在巅峰的时候,能使自己一个完满的结局,而始终处于清静的生活环境,保持清醒理智的生活态度,使自己得到真正的修身养性。品德修养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所以必须在细微的小事情上下功夫才行。生活中可以常见一些人在行事上喜以老粗自居,言行大事者不拘细节,以引来掩饰自己的粗鲁无知,或者自己做的事往往都是粗欲不堪见利忘义之举,却以粗豪作掩饰。人若想要进德修业,就要处处努力,必须在人所不注意的极微细事情上加以留意。如果认为是小事情而不去做,只注意大的地方不犯过错,小的地方错误重重,且认为小疵不致妨碍大体,那就错了。因为小事往往会变成大事,而大事的结果都是由小事渐渐累积得来。所谓:“千丈之提,毁于一穴。”这话我们应加以三思。不因其小就有违道义,凡是和自己的理想追求不一致的,再小的事也不做。其次是施恩予人,绝不希望人家报答,世间有些人对人施恩了却使受恩者深深感受到他的压迫。这样一来,“恩”很可能变成“仇”了。存有让对方感恩图报的小人之念,就是一种毫无诚意的伪善。所以,最好是施恩于不能报恩或是无力报答的人,那才是真正施舍了恩德。必须为善而不报,多做些雪中送炭的事,少来些锦上添花。

二九六、以德为本 以心为宗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心者修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

  【译文】

  品德是执事立业的基础,没有基础不稳固而飞栋高宇坚固持久的;善心是修练后裔的根本,没有根基不培植而花枝树叶繁荣茂盛的。

  【注解】

  基:基础,《诗经·小雅》有“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栋宇:房屋的正中和四垂。指房屋。语本《易·繫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飞栋,高耸的屋梁。三国·魏·曹植《赠徐干》诗:“春鳩鸣飞栋,流猋激櫺轩。”高宇,高大的房屋。唐·韦应物《慈恩伽蓝清会》诗:“重门相洞达,高宇亦遐朗。”

  修裔:修,修练;裔,后代,《书·微子之命》:“功加于时,德垂后裔。” 修裔,修练、培养后代,秦观《次韵邢敦夫秋怀十首(之八)》:“憬彼高句云,来修裔夷职。”

  根:〈名〉本义草木之根,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说文》:“根,木株也。”《说文通训定声》:“蔓根为根,直根为柢。”根本,事物的根源,基础,最主要的部分。《韩非子·解老》:“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

  植:〈动〉栽种,种植,生长。《广雅·释地》:“植,种也。”

  枝叶:枝条和树叶。《诗·大雅·荡》:“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

  【评语】

  建筑房屋要先打好地基,如果根基不稳固,所建的房屋一定不坚固。人作一番事业,也一定要先建立基础,如果基础不坚牢,事业也随之不能悠久。这基础就是人间不可缺的道德。有坚忍不拔的道德基础,所营事业必定圆满;如果建立的道德深厚,其功业也必定更加悠久绵长。反之,仅凭一时的利害而互相为用,纵使成功也不过是一时而已,绝不会悠久绵长。这就像建筑房屋一样,根基不稳固的房屋是不会支持长久的。古德说:“德为善政,政在养民,正德、利用、厚生。”古人为政的基础也在于道德。唯有正德,才可以利用,才可以厚生,然后方可以解决民生问题,所以,一切事莫不是以道德为基础。我身和子孙的关系,好比是树木的根和枝叶,根本坚固则枝叶必定茂盛繁荣。根本薄弱,枝叶也就不会发达了,所以身心必须健全,才能期待子孙绵延不绝。但是,这里所指的“我身”,并不是肉体,而是体内的心。心正则积德,子孙就蒙受更多的恩惠。如果心执著于妄念,失去了光明,多行不义之事,则沦为社会上的害虫。这种人还天天在神佛面前膜拜,想祈求自己子孙的繁昌,无异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学识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不但不能有益于人,可能还会害人,而且知道越多害人越深,权势越大破坏愈广。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即便侥幸能创起事业荣耀于一时,早晚会发生问题。不是过于自私贪赃枉法,就是危害国家社会误国误民,结果一下子从社会金字塔上跌下来,爬得高会摔得更重。所以成功的事业者必须德才兼备。同样,只有自身心底善良,用心去培养子孙后代,才能使他们承袭优良品德,得到人生事业的全面发展,拥有美好的前景。他的子孙必然会繁荣,这并不是一种玄虚的迷信说法,而是一种事理上的必然结果,因为身教言教关系很重要,父祖的心地善良,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必然以善为出发点作为自己的言行规范,如此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其儿孙自然也学得心地善良,当然也都能创下一番事业。

二九七、道德学问 人皆可修

  道是一件公眾物事,當隨人而接引;學是一個尋常家飯,當隨事而警惕。

  【译文】

  道德是一件公共大众的事情,应当随着人们的性情承接引导;学问是一个普通的家常便饭,应该随着事情的变化警觉戒备。

  【注解】

  道:〈名〉本义供行走的道路。《说文》:“道,所行道也。”《周礼·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庄子·秋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

  公众:犹大家,大众。《朱子语类》卷十六:“譬如一事,若係公众,便心下不大段管;若係私己,便只管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只此便是公私之辨。”

  物事:事情。《隋书·张衡传》:“衡妾言衡怨望,谤訕朝政,竟赐尽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接引:引进,推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苻宏叛来归国,谢太傅每加接引。”佛教语,谓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两菩萨引导众生入西方净土。宋·张商英《护法论》:“佛之随机接引,故多开遮权变,不可执一求也。” 承接,连接,衔接。《朱子语类》卷六八:“其气亦自在,只是以我之气承接其气。”



警惕:保持警觉,小心戒备。《朱子语类》卷九七:“湛然纯一之谓斋,肃然警惕之谓戒。”

  【评语】

  道德真理并非圣人君子所独有,乃是一种公共且公开于世的事物,是人人皆可得到的公共财产,绝对没有高下之分,是人人都可以接近,人人可以修得的,人人都应该施行的。同样,学问也并非专家学者所独享,而是像家常便饭一样,是人人必须吃的东西。当然,这里所说的学问不是什么高深的书本学问,而是泛指做人作事的道理,因此俗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然而,学问的目的,不仅仅是辨明道理的一种知识,而是希望学问能够实用。当一件事情发生了,人们必须以大学问的工夫去警惕研究,希望在根本上得到一个圆满解决的方法。

二九八、春风育物 朔雪杀生

  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遭之而生;念头忌刻的如朔雪阴凝,万物遭之而死。

  【译文】

  心胸宽容厚道的犹如春风和煦化育,一切事物遭遇它而生机勃勃;心胸忌妒刻薄的尤如朔雪阴气凝固,一切事物遭遇它而死气沉沉。

  【注解】

  念头:内心的想法。见○四一【注解】。这里指心胸。

  宽厚:(待人)宽容厚道。《陈书·虞寄传》:“且圣朝弃瑕忘过,宽厚得人,改过自新,咸加叙擢。”

  煦育:煦,温暖,育是化育,由此而万物生长。煦育,抚育,养育。唐·方干《除夜》诗:“煦育诚非远,阳和又欲昇。”

  忌刻:为人刻薄善妒。见二○一【注解】

  朔雪阴凝:朔雪,北方的雪。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诗》:“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阴凝,即阴凝冰坚,阴气始凝结而为霜,渐积聚乃成坚冰。语本《易·坤》:“履霜坚冰,阴始凝也。”喻小人渐渐得势,地位渐趋稳固。

  【评语】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仅说话,做人也是如此,为人处世的胸怀、性格也应这样,温暖的春风人人欢迎,寒冷的冰雪人人讨厌。一个心胸狭隘尖酸刻薄的人,任何人都不愿意接近他,反之,一个气度恢宏待人宽厚的人,任何人见了都愿意接近他;尤其在言谈方面更是如此,刻薄成性的人,有时一句活都让你痛苦终生。一个宽厚的人就应当容得了事,这不是无原则,而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表现。一个胸襟狭隘手手计较的人是不可能品味其中乐趣的,也表现了同种人生的不成熟和人生历练的缺乏。心胸广大人、情厚重的人,如同春风薰化万物,所接触到的都是生生之机,其所感应者都是和和之气,草木欣欣向荣,万物生长发展。其人如春日之可爱,人们都愿意与他亲近。反之,性情残忍、刻薄多疑的人,如同秋霜,草木接近没有不枝枯叶脱,这样的人还有谁敢和他接近呢?所以,“待人接物”应当如春风之和煦,而不当知秋气之肃杀。

二九九、君子立德 小人图利

  勤者敏于德义,而世人借勤以济其贫;俭者淡于货利,而世人假俭以饰其吝。君子持身之符,反为小人营私之具矣。惜哉!

  【译文】

  勤奋的人敏求于道德信义,而一般人假借勤奋以济助自己的贫困;俭朴的人淡泊于财货利益,而一般人假借俭朴以掩饰自己的吝啬。这君子修持身行的信条,反而成为市井小人营利徇私的工具了,可惜啊!

  【注解】

  敏:〈形〉本义动作快。《说文》:“敏,疾也。”勤勉。《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礼记·中庸》:“人道敏政。”注:“犹勉也。”敏求,勉力以求。语本《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刘宝楠正义:“敏,勉也。言黾勉以求之者也。”

  德义:道德信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世人:世间的人,一般的人。唐·李颀《古行路难》诗:“世人逐势争奔走,沥胆隳肝惟恐后。”

  货利:货物财利,指物质享受。《书·仲虺之诰》:“惟王不邇声色,不殖货利。”孔传:“殖,生也。不生资货财利,言不贪也。”

  持身:立身,修身。见○四四【注解】

  符:〈名〉本义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符信。《说文》:“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按,有铜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后乃以符代之。此处作法则、信条解。

  营私:谋求私利或满足个人目的,图谋私利。《汉书·宣帝纪》:“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閔之。”

  【评语】

  所谓“勤勉”,本来就是为人之道,是实行道德仁义所应当奋勉不懈的一种行为,然而,世人竟误认为勤勉是增殖财货以达到富贵荣华必经的手段。所谓“俭约”,本来是对于增殖财产、图谋利润的一种淡泊行为,世人误认为存贮财货冻结不用是一种俭约行为,竟为他的吝蔷行为作辩护。世间事大多是如此,本来为君子保身之法则,竟然成了小人图私利欲的工具,比方说春秋时候有欧冶子制成的“干将”、“莫邪”雌雄二剑,是举世闻名非常锐利的宝剑。这剑用在名将手中用以完成了克敌致胜的功业,成为保国为民的利器;这剑要是落到坏人的手里,就变成了杀人越货的凶器。又如现代科学宠儿之一的核能,落在人道主义者手中就作为和平用途,用来发电发热为人类谋福利,反之,如果落在浸略主义者手中,就会变成杀人的利器,给人类造成莫大的悲剧。同一种东西,有两面不同的用法,因此利害也就不同了。可见,不管什么东西产生的客观效果首先要由运用者来决定,动用者的内在素质低,思想境界差,再好的东西部会成为营私逐利的工具,能都会找到堂而皇之的理由来伪装。凡是拉大旗做虎皮的人,往往是为了欺瞒、蒙骗,吓唬善良的人。

三○○、律已宜严 待人宜宽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已则不可恕;已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译文】

  他人的过失错误应该宽恕,而在自己则不可以宽恕;自己的困窘屈辱应当忍受,而在别人则不可以忍受。

  【注解】

  过误:过失,错误。《书·大禹谟》“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孔传:“过误所犯,虽大必宥。不忌故犯,虽小必刑。”

  恕:〈名〉本义恕道,体谅。《说文》:“恕,仁也。”〈动〉饶恕,宽恕。《战国策·赵策》:“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困辱:困窘和侮辱、屈辱。《战国策·秦策三》:“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

  【评语】

  恕以待人,忍以制怒;待人要宽,律已要严,是一种规范的待人之道。这种方式的核心是强调自悟。待人所以必须要宽的原因,为的是给人自新的机会。待已所以要严,因为不严会使自己一错再错。他人有了过失,总要原谅宽恕,不应当严厉的责备。但自己有了过失的时候,一定要严加改正,不可以自己原谅自己,务必真正改正方可以。这种道理说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一般人都是“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 “宽以待己”,“严于律人”,也就是凡事对自己采取宽容态度,对别人却凡事都要求得很严格,这种人在任何事情上都无法跟别人合作。假如我们能以责人之心责已,就会减少自己很多过失;同时又能以恕已之心恕人,就可以维护住人际之间的良好关系。孔子一生提倡忠恕之道。他给恕所下的定义是推己及人,也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已及人的恕道,是一个人修养品德的根本要诀,就是遇事应该设为处地为别人着想,绝不可凡事都抱自我中心主义。这里讲恕人、忍让,是对个人的修德养性而言,因为恕忍不是无原则,过分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提高个人的修养就容易走向事物的反而。自己有了困苦不堪的事情,要尽力的加以忍耐,但是遇到别人有了困难的时候,则要毫不犹豫的加以援助,使他的痛苦能够解除,能够这样做,道德才算是有进步,事业才能够成功。孟子所说“舍生取义”的道理就在于此。

三○一、自薄而厚 先严后宽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译文】

  施人恩惠要先从淡薄逐渐浓厚,假如先浓厚后淡薄,那他人就会忘记你的恩惠;树立威信要先从严厉逐渐宽容,假如先宽容后严厉,那他人就会怨恨你太冷酷。

  【注解】

  恩:〈名〉本义恩惠。《说文》:“恩,惠也。”〈动〉恩赐,加恩。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彼不我恩也。”

  惠:〈形〉本义仁爱。《说文》:“惠,仁也。”〈名〉恩惠。《韩非子·难二》:“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

  威:〈名〉威力,威风。《说文》:“威,畏也。”尊严,威严。《明史》:“畏威保位。”〈动〉畏惧,通“畏”。《诗·小雅·常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威信,威望与信誉。宋·苏轼《东坡志林·赵高李斯》:"鞅(商鞅)立信於徙木,立威於弃灰,刑其亲戚师傅,积威信之极。"

  酷:〈形〉本义酒味浓,香气浓。司马相如《上林赋》:“芬芳沤郁,酷烈淑郁。”残暴,苛刻。王冕《伤亭户》:“课额日以增,官吏日以酷。”冷酷,待人冷淡苛刻。巴金《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副主任医师后来对人说,他做了十一年的外科医生,看见过不少的人死,已经变得很冷酷了。”

  【评语】

  对人施恩,应先从少量慢慢的增加。如果先前对人很厚道,慢慢的减少了分量,则受恩的人不但不加以感激,反而因冷淡而生怨恨。上对下应先严而后宽,如果先宽而后严,在下者怨恨在上者苛酷,心中并不倾服。常言说“恩威并用”、或“宽严兼施”,意思是说是在上者、在下者表示威严,同时也对下施予适当的恩惠。在对待部属时“应该施恩就施恩,应该严格就严格”,只有威严而无恩惠使人不服,表面忠实而内里多行不义,则使人抱怨而去。如果只施恩惠而无威严,则受恩者对他失却尊敬之心。于是,在上者命令不行紊乱了统制,这与无恩招怨同样有害。但威严也不可以过度,大抵在上者以大分恩惠、四分威严统御部下,就可以达到恩威并济了。其实最理想的待人方法就是“先严而后宽”、“先淡而后浓”,当然浓淡宽严的前提是真诚而不是虚伪。这个道理可用吃东西来作比较,同时有两种食物,一是香甜可口的美味佳肴,一是普通的粗茶淡饭,假如先吃美味佳肴,后吃粗茶淡饭就难以下咽;反之就觉得这餐饭吃得很香甜。当然这是在肚子饥饿的前提下。从事管理工作以及人际交往也应如此。

三○二、操持严明 守正不阿

  士君子处权门要路,操履要严明,心气要和易,毋少随而近腥膻之党,亦毋过激而犯蜂虿之毒。

  【译文】

  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身居权贵豪门显要地位,操守履行要严格明确,心胸气度谦和平易,不要有少许随意而接近丑恶污浊的朋党,也不要过于偏激而触犯阴险狠毒的毒人。

  【注解】

  士君子: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见二二四【注解】

  权门要路:权门,权贵,豪门。唐·刘得仁《赠敬晊助教》诗之二:“街西静观求居处,不到权门到寺频。”要路,显要的地位。《新唐书·崔湜传》:“丈夫当先据要路以制人,岂能默默受制於人哉!”

  操履:操守。见二五四【注解】。履〈动〉实行。《礼记》:“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履行,行为,德行。汉·焦赣《易林·讼之贲》:“紫阁九重,尊严在中,黄帝尧舜,履行至公。冠带垂裳,天下康寧。”明·高启《魏夫人宋氏墓志铭》:“先生故名家世儒,履行高洁。”

  严明:严肃而公正,严格而明确。见二四○【注解】

  心气:心情,气量。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懌兴起。”心胸,犹心中,内心。宋·王安石《送吴显道南归》诗:“君今幸未成老翁,二十八宿罗心胸。”胸怀,胸襟。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气度,气魄风度。《晋书·苻坚载记下》:“猛瓌姿儁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和易:谦和平易。《礼记·学记》:“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腥膻:难闻的腥味。亦比喻人间丑恶污浊的现象。晋·葛洪《抱朴子·明本》:“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浄也。”

  党:〈形〉“党”、“黨”在古代是两个字,现在“党”是“黨”的简化字。简化字“党”,本义晦暗不明。“党”指集团时,在古代一般只用于贬义,与现代汉语不同。《说文》:“黨,不鲜也。”朋辈,指意气相投的人。《礼记·仲尼燕居》:“辨说得其党。”注:“类也。”朋党,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小集团。《楚辞·离骚》:“惟党人之偷乐兮。”

  蜂虿之毒:蜂和虿,都是有毒刺的螫虫,亦作“蠭蠆”。比喻恶人或敌人。唐·杜甫《遣愤》诗:“蜂蠆终怀毒,雷霆可振威。”比喻狠毒凶残。明·张景《飞丸记·故旧存身》:“梟獍狼豺,误触髭髯戟两腮,蜜口生茶蕒,笑脸藏蜂蠆。”毒,毒人,犹歹人。明·何景明《李公墓志铭》:“不操法示毒人,无以远恶也。”

  【评语】

  正与不正是对立的,清廉与腐化、真诚与奸邪是难以相容的,士君子以其高雅的风范,严正的操守自不屑于奸邪小人,也为此辈所不容。但仕途是人际倾轧最利害的地方。鱼龙混杂,清浊同在,往往汉渭难以分清。政治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术,为官之道,需要一套高超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不会平衡协调矛盾,不能容忍难忍之事就不可能办好事情。权门要路当然不能让小人奸党占据而祸国殃民。而做官本身是需要销磨自己个性的,这当然不是说应当八面玲珑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不倒翁,这种五朝元老的政客在君子却不屑一为。例如伯夷就有“非其君不事”的气节,所以孟子喻其为“圣之清者”,而柳下惠能“不以三公易其介”,因此孟子喻其为“圣之和者”。但做事不讲究方式方法,只知意气用事,这样往往会形成主观本意与客观效果难相一致的局面,有的时候不仅办不成事还要坏事,引起与主观想法不一致的结果。君子得志的时候,处于国家的枢要地位,要使威权行于天下,那就当操守严明,心气和易。要守正不阿,勤勉修身,以天下为己任。不稍放纵,不事营私,不结小人,不邪恶,执法公正无私,做事必须无过与不及,能够如此做,不致有“近恶浊,以招腥擅之气”,或触犯小人受不必要之气的祸患。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政治理想,才能成为庙堂之器。这实在值得后世执政者效法。我们做事必须要有防患未然的精神,凡事必须有了预备才能够免去后患。怎样才能做到以上的地步,还是要由正心、诚意、修身、正德方面下手,更必须言出必行,才可以担当起政治上重责。

三○三、诚和气节 陶治暴恶

  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薰蒸之;遇倾邪私曲之人,以名义气节激砺之,天下无不入我陶冶中矣。

  【译文】

  遇到欺蒙狡诈的人,用诚恳心意感动他;遇到残暴狠戾的人,用温和气度熏陶他;遇到行为不正偏私阿曲的人,用名义气节激发砺炼他。这样天下没有不纳入我教化培育中的人了。

  【注解】

  欺诈:用狡诈的手段骗人,欺蒙狡诈。《战国策·燕策二》:“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復收七十城以復齐。”

  诚心:诚恳的心意。宋·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字逢源。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五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次韵朱昌叔见赠》:“虽无才力可人羣,偶有诚心与古亲。”

  暴戾:粗暴乖张,残暴狠戾。《诗·小雅·頍弁序》:“(幽王)暴戾无亲,不能宴乐同姓,亲睦九族。”孔颖达疏:“王之政教酷暴而戾虐。”

  和气:见一七九【注解】。温和的气度。《礼记·祭义》:“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薰蒸:熏陶。宋·司马光《上谨习疏》:“上行下效谓之风,薰蒸渐渍谓之化。”

  倾邪私曲:倾邪,指为人邪僻不正。《汉书·萧望之传》:“后朋行倾邪,望之絶不与通。”私曲,谓偏私阿曲,不公正。《管子·五辅》:“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閒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

  名义气节:名义,名声与道义。《韩非子·诡使》:“官爵所以劝民也,而好名义、不进仕者,世谓之烈士。”气节,志气,节操。见二九○【注解】

  激砺:激,〈动〉本义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说文》:“激,水碍袤疾波也。”鼓动人心,使有所感发。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激而发之。”砺〈动〉引申为磨。《史记·伍子胥列传》:“胜自砺剑。”钻研,磨炼。《史通·品藻》:“纪僧珍砥节砺行,终始无瑕。”陶冶:教化培育。《汉书·董仲舒传》:“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颜师古注:“陶以喻造瓦,冶以喻铸金也。言天之生人有似於此也。”

  【评语】

  世上的人千人千面,千变万化,每个人都面临适应人生,适应社会的问题。所谓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大千世界,抱定以诚待人,以德服人的态度来适应人们个性的不同。即就是对冥顽不化的人,也要以诚相待使他受到感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我之德化,来启人之良知,东汉陈实“梁上君子”的故事,最能代表这种“天下无不入我陶冶中”以德化人使顽石点头的道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即使是真顽之人朝闻道而夕死的事也不少,这也算是临终而悟,而达到德化的目的;何况对于一般人,坚持我之美德与之相处,终可德化落后之人,保持真诚平和的人际交往。对于为一己的私利私欲而欺心的人,我们要给他名誉、义理与节操,使他本心恢复到善境,用这样的作法,既不损人性,又合乎人的心理。能用适当的工夫,天下的人都能归于教化而成善行。假如是以善心而不能去其恶行,那就是自己的德薄或是热心不足。在日本史上后三年之役(1051 年陆奥国地主豪强安倍赖时夺六郡,建立半独立的安倍王国。朝廷任命源赖义、源义家父子为陆奥守兼镇守府将军,耗时9 年方予平定,史称“前九年之役”。时隔不久,1086 年源义家又与另一镇守府将军清原氏混战。义家直苦斗到第三个年头上,方制服清原氏,此即“后三年之役”。源氏通过两次战役,在东国站稳脚跟,雄视京畿。),源义家杀了敌人安倍宗任。俘虏了他的弟弟贞任,义家赦了他的罪过,命贞任为他的近侍。贞任心里打算替哥哥报仇,义家对于此事或许明知而不问,丝毫也不加警戒。贞任想要杀掉义家的机会很多,但是见了义家的威严。踌躇而不敢下手,经过一年,有一天义家外出,只有贞任一个人随侍,他在义家的后面走著,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几次想要拔刀杀掉义家,但看见了义家温和慈祥的态度,还是忍住不下手。等到义家回府之后,贞任审然觉悟,向义家自首请罪,义家安慰了一番并未加以责备,贞任此后对义家更为心服,就终生效忠于义家。这故事证明了和气足可薰陶暴戾。

三○四、和气祥瑞 寸心洁白

  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寸心洁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译文】慈善祥和的念头,可以酝造醖酿天地人间的和谐气氛;纯洁清白的心地,可以昭示垂范千秋万古的盛德美名。

  【注解】

  酝酿:本指造酒,此处当制造调和解,即酝造,酿造,制作;醖酿,犹调和。《淮南子·本经训》:“距日冬至四十六日,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阴阳储与,呼吸浸潭,包裹风俗,斟酌万殊,旁薄宜众,以相呕咐醖酿而成育羣生。” 高诱注:“醖酿,犹和调也。”

  两间和气:两间谓天地之间,指人间。唐·韩愈《原人》:“形於上者谓之天,形於下者谓之地,命於其两间者谓之人。”此处指入世间的和谐。

  寸心:指心。旧时认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间,故名。见○二三【注解】

  昭垂:昭示,垂示。明·叶盛《水东日记·黎恬记何忠诗并和》:“圣恩优渥褒何重,君道昭垂慰所期。”垂范,垂示范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汉武帝)《策封三王》,文同训典;劝戒渊雅,垂范后代;及制誥严助,即云厌承明庐,盖宠才之恩也。”

  百代:指很长的岁月。《晋书·阮种传》:“德逮羣生,泽被区宇,声施无穷,而典垂百代。”

  清芬:清香。宋·韩琦《夜合诗》:“所爱夜合者,清芬踰众芳。”喻高洁的德行。晋·陆机《文赋》:“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评语】

  “慈悲”两个字可以解释为“慈悲之心”,人有慈悲心,便有非常大的力量。所谓“酝酿两间和气”,是说可以制造出天地之间的温和气象。从前有一个学生,周游西洋各国。看见买卖奴隶的事情太不人道,把人当成下等动物看待,实在觉得残酷。于是,他主张解放奴隶。各国人受了他的感动,全都开始实行解放奴隶。元代诗人王冕题《墨梅》的诗句曾写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从古至今,这样咏怀言志的诗文触目皆是,这正如俗谚“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可见连动物尚且爱惜自己的皮毛,人类又怎能不爱惜自己的名誉。“寸心”是说人的心在胸中只有方寸之大,古语有“一心洁白,留芳千古”,可见名誉足可使人永恒不朽。东汉汉王曾密任昌邑令,夜间怀巨金贿赂杨震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结果杨断然拒绝贿金维护了自己的清白人格,因此才有“震畏四知”一语出现,这就是“洁白留清名”的典例,所以,杨震四知的清廉洁白名誉,乃得传之于后世。拒贿是为官清廉的一种表现。日常生活同样要检点自己,从待人到律已都应注意维护声誉,保持心灵的完美,所谓与人为善,处事勿贪。修身养性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以便保持寸心洁白而留清名。总之,人的一念至诚,可以动天地,所以我们应当勤去恶念而常起善心。

三○五、庸德庸行 和平之基

  阴谋怪习,异行奇能,俱是涉世祸胎。只一个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召和平。

  【译文】

  阴险计谋古怪习性,怪异言行奇特技能,都是涉历世事招致灾祸的胚胎。只要一个常规道德平常行为,就可以完整保持自然本性而带来和顺平和。

  【注解】

  涉世:接触社会,经历世事。见○三三【注解】

  祸胎:犹祸根。语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絶其胎,祸何自来?”

  庸德庸行:庸,〈形〉平常。《尔雅》:“庸,常也。”庸德,常德,一般的道德规范。《礼记·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庸行即“庸言庸行”见二六四【注解】

  混沌:亦作“浑沌”,古代寓言中的中央帝名。原意是借喻一切事物都应顺其自然。后常用以表示愚昧无知。《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集解》:“南海是显明之方,故以倏为有;北海是幽暗之域,故以忽为无,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浑沌为非无非有者也。倏:喻有象也;忽:喻无形也;浑沌:无孔窍也,比喻自然。倏、忽取神速为名,浑沌以合和为貌。有无二心,会于非无非有之境,和二偏之心执为一中志,故云待之甚善也。倏、忽二帝,犹怀偏滞,未能和会,尚起学心,妄嫌浑沌之无心,而谓穿凿之有益也。不顺自然,强开耳目,乖浑沌之至淳,顺有无之取舍,是以不终天年,中途夭折,应了老话:为者败之。”汉·班固《白虎通·天地》:“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云笈七籤》卷二:“《太始经》云:‘昔二仪未分之时,号曰洪源。溟涬濛鸿,如鸡子状,名曰混沌。’”指天地未开辟以前的原始状态,在此指人的本性,比喻自然淳朴的状态。

  和平:和顺平和。见一二八【注解】

  【评语】

  人类是在探求未知中向前发展的,所谓学问需要求疑,科技需要假设,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敢于创见。现在世界各国竟相发展科技,莫不以繁荣经济为基础,求新求变求奇,“异行奇能”就是发明新科技的原动力。现代科技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许多奇异设想不断变成现实。由此观之,这句话似乎已经不合乎时代潮流。然而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观察“核子战争”几时爆发,以石油为首的世界能源几时完全消耗殆尽,再回味一下农业社会时代“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种和平安定幸福生活,就知道今天各国所极力发展的科技,将来究竟是福是祸诚属未定之天。当然尽管现代文明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难以解决,但再回到农业社会时代那种原始的和平安定幸福中去,满足人们一种理想的憧憬与美化中的回忆是不可能的。只是在现实生活中,那种无谓的奇谈怪论,阴谋怪习是不足取的,惹人讨厌的,不如保持一种常人的心态,安然地生活。在世间,有奇言异行的人不知作了多少惊怪骇人的事,他们为了使人家知道他们的不平凡而想扬名于世,当然很好。可是,从古至今又有几人可以安全度世,全了性命呢?所以,言行怪异是涉世的祸根所在,只有道德才是合身保家最好的方策。以前庄子的混沌比喻不过是警世的一种寓言,人在混沌时期的无为无事,当然就无伤人之本性。太古时期的人大都很长命,到了后来人的智慧日渐进步,与外界接触更多了,于是变化多端加深,终于夭折了寿命。因此,只有与世无争,免招了忌不讨人厌,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三○六、坎坷世道 耐而撑持

  语云:“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持过去,几何不堕入榛莽坑堑哉?

  【译文】

  俗语说:“攀登山岭要耐得住山边倾斜小路,雪地行走要耐得住雪中高耸桥道。”一个“耐”字非常具有意境趣味,犹如邪僻险恶的人间情分,坎坷不平的世间道路,如果不能得到一个“耐”字勉强支撑过去,有多少人不堕落到杂草丛生的沟壑山谷呢?

  【注解】

  耐:〈动〉“而”指面颊,“寸”指法度,刑法。在面颊上施刑罚,指剃须。字本作“耏”。本义古时一种剃掉胡须两年的刑罚。《说文》:“耏,罪不至耏也。”禁得起。唐·杜甫《兵车行》:“秦兵耐苦战。”

  侧路:侧,〈名〉本义旁边。《说文》:“侧,旁也。”边缘。《诗·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形〉 倾斜。《诗·小雅·宾之初宴》:“侧弁之俄。”侧路,指山边倾斜的小路。

  踏雪:谓在雪地行走,亦指赏雪。唐·孟郊《寒溪》诗:“晓饮一杯酒,踏雪过青溪。”

  危桥:高耸之桥。唐·许浑《南楼春望》诗:“野店归山路,危桥带郭村。” 桥道,指桥面。唐·白居易《与微之书》:“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於舍下,飞泉落於簷间。”

  意味:意境,趣味。《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无限难思意味长,速须觉悟礼空王。”

  倾险:谓用心邪僻险恶。《汉书·息夫躬传》:“夫议政者,苦其讇諛倾险辩慧深刻也。讇諛则主德毁,倾险则下怨恨。”

  人情:人与人的情分。见二○二【注解】

  坎坷:即“坎坷不平”,坎坷,道路坑坑洼洼不平坦。形容前进道路上有许多困难民众,不是一帆风顺的。语本汉·扬雄《河乐赋》:“秽南巢之坎坷兮,易幽岐之麦平。”

  世道:人世间的道路,指纷纭万变的社会状态。《列子·杨朱》:“方其荒於酒也,不知世道之安危,人理之悔吝。”

  撑持:勉强支撑,支持。元·迺贤《颍州老翁歌》:“获存衰朽见今日,病骨尚尔难撑持。”

  几何:犹若干,多少。《诗·小雅·巧言》:“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榛莽:杂乱丛生的草木。唐·李白《古风》之十四:“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坑堑:沟壑,山谷。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一》:“越冈西下,其间坑堑旁午,陂陀间错,木树森罗。”喻险恶环境。元·王和卿《文如锦》曲:“娘爱他三五文业钱,把女送入万丈坑堑。”

  【评语】

  古人说:“登高涉险,临深履薄。”这个时候就要用上“耐”这一个字。不仅是登山踏雪需要这一个“耐”字,同样的,你接触阴险的社会,有高低障碍横在眼前,如果你不能坚持住这一个“耐”字,很少有成功的。如果忘了这个“耐”字,就立刻跌到了深山幽谷棘丛中,遭遇到丧身的危险。从前有一农人,他家的后面有一座山崩塌了,他每天把后面山上的土运一些到他家前面的水塘。有一个有知识的人看见了,就对他说:“你每天运这些土的目的是什么?”农人一面擦著脸上的汗,一面说:“我用山崩了的土填满前面这个池塘,将来山也变成平地可以种田,池塘则变成菜圃种菜。再撒上一些麦种,一年的食粮也就不虞匮乏了。”这个有知识的人笑了起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你这是在说梦话。恐怕你日以继夜不停的工作,这一生恐怕也不会填满,我看你还是早早停止这个工作吧。”这个农人摇摇头说:“也许你说得很对,但是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能够忍耐就没有做不到的事,在我这一代即使不能成功,可以由我的儿子继续来工作。儿子不能完成,再由孙子那一代来工作。”有知识的人听了这话不禁愕然:“你说的话简直是荒唐,和你这样的人说话,是自白的浪费了时间。”说完就气愤的走了,而农人仍然头也不抬,照旧做他移山填池的工作。看了这一段故事之后,应当效法这农人的作风,还是听从有知识的人的说法呢?我想还是应当效法农人。不是吗?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人们喜爱它们是因为它们耐得住寒,耐得住寂寞,耐得起风吹日晒。这种精神为人们所景仰,所企盼。只有经得起痛苦煎熬的人才能创造大事业,正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且不说立雄心大志,建丰功业,就是日常生活,平凡小事,又哪里有那么多顺心如意的事呢?哪里有那么多对性可意的人呢?无一个“耐”字又怎生了得。要耐困苦,耐空寂,还得耐辛酸,如逆水行舟耐住劲,咬咬牙便是一重关隘又在回首处,一阵波浪又在用力撑持中消失。

三○七、心体莹然 不失本真

  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作人。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作人处。

  【译文】

  夸耀逞弄功劳业绩,炫露矜耀辞文篇章,都是依靠外界事物做人。不知心灵本体晶莹洁白,原来本性没有丧失,即使没有一寸功业片言只字,也自然有堂堂正正做人的地方。

  【注解】

  夸逞:夸耀、显示。《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东山正要夸逞自家手段,这一问揉着痒处。”逞弄,谓恃仗玩弄。《水浒传》第九五回:“乔道清生平逞弄神通,今日垂首丧气。”

  炫耀:显扬;夸耀。汉·桓宽《盐铁论·崇礼》:“炫燿奇怪,所以陈四夷,非为民也。”炫露,夸示,显扬外露。明·唐顺之《吴氏石亭埠新阡记》:“然登是山,则诸山之秀可尽揽而有之,如人之谦而尊,又如人之深藏不自炫露,而萃众文以文其身也。”矜耀,夸耀。宋·叶适《〈沈子寿文集〉序》:“余尝患文人擅长而护短,好自矜耀,挈其所能,莫与为比,而视他人顾若无有。”

  外物:指外界的人或事物。唐·元稹《赠乐天》诗:“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

  作人:做人,指立身行事。见○八七【注解】

  莹然:光洁貌。《晋书·乐广传》:“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覩青天也。”

  本来:指人本有的心性。谓本有心性没有泯灭。见○一九【注解】

  不失:不遗漏,不丧失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酌奇而不失其真,翫华而不坠其实。”

  寸功:微小的功绩。《西游记》第三十回:“想老沙跟我师父一场,也没寸功报效。”

  【评语】

  君子有三不朽,这就是立德、立功、立言,其原典是出自《左传》,这里提出了为人处世的标准:“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可见立德为最重要,其次才为立功、立言。所谓立德就是使自己的品德垂范,例如品德垂范千古的孔子、孟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所谓立功就是使自己的功业流传千古,例如汉武帝、唐太宗等开国始祖;所谓立言就是使自己的著作流传千古,例如司马迁、司马光等大历史家。不可能每个人都像这些历史名人一样名垂千古,在日常生活中,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必须先立德立身,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保持自然之态,在此基础上去建功立业,这样即使毫无功业,也不失为一个正人君子。任凭一人的事业功名与天齐,或者是诗歌文章光耀海内,到头来都不过是身外之物,游戏人生。所以,这些由外物而建立的人生,都是止于人间一个短短的时间而已。吾人最可尊敬的东西不在身外,而在于本心。如果人心的本体不受污秽,像玉石一般清莹光辉,就是不建功立业、不作文章,也是堂堂正正的做人。然而,世间许多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往往被外物夺了他的心,这真是可怜之至。禅宗修佛之道是直指其心而不求物外,所谓“明心见性于一念之间”就是必须先觉悟心体的本真,才能达到圆觉真知之境,修佛的方法,莫过于禅宗最为直截了当。

三○八、修养自身 大业之始

  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译文】

  不违背自己良心,不超越人之常情,不竭尽物资财力,这三件事具备了可以为天地树立善良的心性,为万民创立不息的命脉,为后世子孙创造幸福。

  【注解】

  昧:〈形〉本义昏暗不明。《广雅·释诂四》:“昧,冥也。”〈动〉违背。《西游记》:“今日果成妙计,捉了唐僧,就好昧了前言?”

  尽:〈动〉表示以某个范围为界限,不得超过。竭;穷尽。《左传·庄公十年》:“再而衰,三而竭。”竭尽,尽,用尽。《韩非子·备内》:“今夫水之胜火亦明矣,然而釜鬵间之,水煎沸竭尽其上,而火得炽盛焚其下,水失其所以胜者矣。”

  物力:可供使用的物资。《汉书·食货志上》:“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立是建立,心指自然本性。据《易经·复》:“复见天地之心乎?”注:“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疏:“本,静也,言天地寂然不动,是以本为心者也。”宋代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方世开太平”。

  【评语】

  心体是一个小天地,它和大的天地是相融合的。为了完成这天地应有的使命,人应当体会到我心即是另一小天地,所以应当为天地立心。为天地立心的道路有三条:第一是不受外物的引诱而泯灭本心;第二是不要苛待他人到不堪忍受的痛苦程度;第三是役使万物要任其自然,不可以过用超越了限度使其力全消。此三者即是人天地之心,人若能善为体会运用,就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不昧己心的人,心地一定是光明正大的;不尽人情的人,热情一定是充沛有力的;不消耗物力的人,则一定爱惜物力。心地光明的人,则公正无私;热情充沛的人,则人情厚重;爱惜物力的人,则不怕缺乏。此三者可使大地立心、民命安稳和万物生息。这不但可以使现在的生活美满,也可以为将来的子孙造福。古圣先贤对人生修养的工夫有“内圣外王”之说。这也就是“先成己而后才能成物”的人生哲学,因为“物有本末,事有始终”,所以作人必须从根本作起。假如一个人连“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的起码修养工夫都不具备,就谈不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业。以古人此论推而广之,一个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从自我修养做起。即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基本的道德修养也应具备,对传统的美德也应继承。人们的生活环境需要这样一种道德秩序,社会对人们的素质也有这样的要求以保证社会的安定,人际的和谐,人类的幸福。

三○九、居官公廉 居家恕儉

  居官有二語曰:“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居家有二語曰:“惟恕則平情,惟儉則用足”。

  【译文】

  做官有两句话说:“只有公正才能明断是非,只有廉洁才能树立威信。”居家有两句话说:“只有宽恕才能平和心情,只有勤俭才能资用充足。”

  【注解】

  居官:担任官职,做官。《仪礼·士相见礼》:“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

  惟:〈动本义思考,思念。《说文》:“惟,凡思也。”〈副〉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乐府诗集·木兰诗》:“惟闻女叹息。”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惟,独也。常语也。或作唯、维。”

  公生明:语本《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谓公正便能明察事理。后以此三字作为官场箴规。古代府州县衙门大堂前面正中竖立一石,向南刻上“公生明”三字,北面刻上“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后因出入不便,改为牌坊。参阅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公生明坊旧是立石》。明嘉靖年间无极县令郭允礼曾写下这么一句话:“公生明,廉生威”,并将其刻成石碑镶嵌在县衙大堂的墙壁上,作为警示自已的居官座右铭。于是,这句警世名言也流传至今。

  威:〈名〉威力,威风。《说文》:“威,畏也。”尊严,威严。《明史》:“畏威保位。”

  居家:指在家的日常生活。《孝经·广扬名》:“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邢昺疏:“居家能理者,故资治为政可移於绩以施於官也。”

  恕:〈名〉本义恕道,体谅。《说文》:“恕,仁也。”《声类》:“以心度物曰恕。”《贾子道术》:“以己量人谓之恕。”〈动〉饶恕,宽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平情:公允而不偏于感情。见○二七【注解】

  用足:用,〈名〉费用,资财。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多求妄用。”资用,钱财费用。《国语·周语下》:“田畴荒芜,资用乏匱。”足,〈形〉充实,完备,足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评语】

  作官的人,应当遵守两句话:第一是“公平无私来办事,不要以私情而害公义”,也就是不能以私情来左右事务,这样的办事才能得到正确的判断,而智慧也朗朗光明;第二是“清廉洁白”,不图私利才能够被人家尊敬信服,自然也就不失个人的威严。其次,治家也必须遵守两条训诫:第一是“互相原谅对方过失”,这样就不起什么不平或抱怨,家庭间使和气融融,心境自然平稳;第二是“力求俭约不浪费”,量入为出,别家用常常是富足而没有缺乏的忧虑。做官和治家都必须以身作则,俗语说“上粱不正下粱歪”。作官不能公正廉洁,治家不能宽容勤俭,上行下效,社会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发展次序,家庭也将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此处特录《朱子治家格言》两段供作为官治家之参考:“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乐天,为人若此,庭乎近焉。”

三一○、处富知贫 当少念老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译文】

  当你居富拥贵时,你要知晓贫贱人家的疾苦;当你年青力壮时,应当想到年老体衰的悲哀。

  【注解】

  痛痒:比喻疾苦。宋·杨万里《庸言》四:“觉万民之痛痒者,爱及乎万民,故文王视民如伤。”明·陈继儒《读书镜》卷四:“语云:缓急人之所时有也。今富贵人不知贫贱痛痒,亦是一过。”

  辛酸:比喻痛苦悲伤。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十三:“感慨怀辛酸,怨毒常苦多。”

  【评语】

  陈胜没有称王的时候,曾和同伴相约:“苟富贵,毋相忘。”可陈胜真的富贵的时候,把这句话就丢到脑后去了。贫穷和富贵是相对立的,从古到今,很多人一但有了权势,便觉身价百倍,不思为民造福,忘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古训;有了财富,便显得趾高气扬,骄奢淫佚,仿佛自己的血统都比别人高了。在高贵时想不到贫穷,既难使富贵长久,也谈不上具备好的品德。人当富贵的时候并不感觉到有任何不足,所以对于贫穷人的苦痛,他们也感觉不到。然而,世事变幻无常,人们被运命之神所愚弄,曾几何时由高贵的地位变成了贫贱的环境。所以,我们应当在富贵的时候,不要忘记贫穷人的痛苦。常言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能够常常这样思想,就能够保持富贵悠久了。其次是人当少壮时代,血气旺盛,对于外界环境毫不惧怕,身体强壮勇气百倍。然而,岁月易逝,不知转瞬者之将至。所以,在年轻的时代,要知道衰老时期的辛酸痛苦,应当事先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古语说:“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日红。”又说:“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都是教人爱惜青春的意思。一个人不管身处贫困富贵,都应珍惜时间,爱惜生命。“少壮不努力,老来徒伤悲”,可不敢“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要特别珍惜青春而顾念晚年的衰老生活。惜时如金是事业的最基本要求,否则,一生一事无成,看来不堪回首将何其凄凉。

三一一、清浊并包 善恶兼容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译文】

  立身处世不可太过皎澈明洁。一切玷污、侮辱、垢耻、浊秽都要能茹内苞纳得下;与人相处不可太过分别鲜明,一切善良、丑恶、贤智、愚笨都要能包含容忍得了。

  【注解】

  持身:立身,修身。见○四四【注解】

  皎洁:清白。晋·葛洪《抱朴子·广譬》:“玄冰未结,白雪不积,则青松之茂不显;俗化不弊,风教不穨,则皎洁之操不别。”皎澈,清澈貌。唐·刘禹锡《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翫月》:“逈见孤轮出,高从倚盖旋。二仪含皎澈,万象共澄鲜。”明洁,亦作“明絜”,清白,高洁。南朝·宋·颜延之《祭屈原文》:“物忌坚芳,人讳明洁。”

  污辱垢秽:污,玷污(弄脏,比喻辱没);辱,侮辱(轻侮羞辱);垢,垢耻(犹耻辱);秽,浊秽(污浊,亦比喻丑恶﹑鄙陋之事物。)

  茹纳得:容忍得下。茹,<动>本义“吃”。《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茹内,容纳。清·龚自珍《平均篇》:“言物产蕃庶,故人得肄威仪,茹内众善。”纳,<动>本义丝被水浸湿。刘向《九叹·逢纷》:“衣纳纳而掩露。”苞纳,包容。苞,通“包”。《晋书·慕容皝载记》:“主者奏以妖言犯上,致之于法,殿下慈弘苞纳,恕其大辟,犹削黜禁錮,不齿於朝。”

  善恶贤愚:善,善良;恶,丑恶;贤,贤智(有贤德有才智,贤人智士);愚,愚笨。

  【评语】

  人各有别,自为一个体;但人与人又不能不彼此相联相通,结成一个整体。不愿道人之善、成人之美,却生就一双鳝鱼眼睛、一副鸡肠小肚,挑剔人,说道人,嫉妒人,压制人,这样的人就像一个锥子,对群体的危害是很大的。而那些不说人之过,不矜己之能,能帮助人,成全人的人,就像一块平整方正的大石头,砌在哪里,都能使整个建筑稳固平实。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孔子为什么以成人之美与否来区分君子和小人了。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必然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必然不能事事按自己的意愿来办事,这就必须学会适应社会和人生。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就说明了“清浊并包,善恶兼容”的道理。其实生活中也需要这样,所谓“人至察则无友,水至清则无鱼”,何况每个人有缺点也有忧点,每个人看问题都有片面性,有的东西以为是对的,却偏偏是错;有的事以为别人错了,实际上因为自己认识上的不足而是自己错,孔子对此的态度是明确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就是错的、污的、恶的,能容纳的本身便是把它作为向上向善的借鉴。

三一二、勿仇小人 勿媚君子

  休与小人仇雠,小人自有对头;休向君子谄媚,君子原无私惠。

  【译文】

  不要与小人为敌结怨,小人自然有人与他敌对;不要向君子进谄献媚,君子原本没有私人恩惠。

  【注解】

  仇雠:仇人,冤家对头。《旧唐书·张濬传》:“忘廊庙之威重,结藩屏之仇讎。”雠[chóu],同“仇”,仇恨,仇怨。《楚辞·惜诵》:“又众兆之所雠”。注:“大怨曰雠。”

  对头:冤家,仇人;敌对的方面。元·无名氏《桃花女》第四折:“可不有了你,就不显了我。以此心中不忿,要与你做个对头。”

  谄媚:卑贱地奉承,讨好别人《后汉书·袁绍传》:“何意凶臣郭图,妄画蛇足,曲辞諂媚,交乱懿亲。”进谄,谓阿谀奉承(在上者)。《东周列国志》第八九回:“尔等居商君 门下,岂可进諂而陷主乎?”献媚,为讨好别人而做出使人欢心的姿态、举动。明·陈汝元《金莲记·湖赏》:“老爷翰苑蜚声,素羡风流太守;贱妾平康献媚,自惭窈窕佳人。”

  私惠:私人的恩惠。《管子·法禁》:“故举国之士,以为亡党,行公道以为私惠。”尹知章注:“费公以树私也。”

  【评语】

  俗语所谓“一物降一物”,黄雀食虫,猫来捕鼠,都是自然界的有意安排,也就是大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法则。天地间万物是互相制服著的,因为不论任何一种动物,假如没有另外一种动物来克制它,那么地球可能最后被它独占。人与人之间往往有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也就是小人自然有人来降制他。无须我来和他为敌,小人自有他的敌手。和小人寻仇不一定是小人,但小人去寻仇手段更为恶毒,所以根本不必跟小人结仇,以避其险恶蜂虿之毒。君子所以不跟小人结仇,更是由于不屑寻仇,无暇为仇。不仅如此,君子以其心怀坦荡、正直无私而不屑于是非,讨厌阿谀。对君子切莫逢迎谄媚,因为君子是公平无私的,我如向他卑躬屈膝,反而引起他的鄙视,即或有所乞求,他也绝不施以恩惠。所谓“士以器识”,千万不要在君子面前失礼,致使他对我的器量低估过甚了。所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而阿谀奉迎者必有私心私利,很可能因其私而害人,这是君子所不容的,更勿谈同流了。

三一三、金须百炼 矢不轻发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施为宜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

  【译文】

  磨练砥砺应当犹如千锤百练的金属,急于成就的人不会有精深学养;实施行为应该胜似力敌千钧的弓弩,轻易发力的人不会有宏大功效。

  【注解】

  磨砺:亦作“磨厉”、“磨励”,磨练。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业。”磨练,亦作“磨鍊。犹锻炼。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鍊。”砥砺,磨练,锻炼。宋·苏轼《与王庆源之子书》:“惟望昆仲力学砥礪,以显扬不坠为心。”

  百炼之金:百炼,亦作“百鍊”。多次锻炼,久经磨炼。汉·应劭《汉官仪》卷上:“金取坚刚,百鍊不秏。”金,〈名〉本义金属。金属的通称或金属总名。《说文》:“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錬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百炼之金就是经过多次锻炼的金属。

  急就:速成,匆促而成。《史记·李斯列传》:“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復彊,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邃养:精深的学养。明·张居正《王观吾六十序》:“博学邃养,厚积而晚发。”

  施为:处置,实行。唐·薛用弱《集异记·奚乐山》:“徐谓主人:‘幸分别輞材,某当併力。’主人讶其贪功,笑指一室曰:‘此有六百斤,可任意施为。’”  

  千钧之弩:千钧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商君书·错法》:“乌获举千钧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

  弩:〈名〉本义用械发箭的弓。《说文》:“弩,弓有臂者。”千钧之弩就是千钧重的弓弩。

  轻发:轻率行动。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此理之必然也。”

  宏功:宏,〈形〉《尔雅·释诂》:“宏,大也。”功 <名>,本义功绩,功业,功劳。《说文》:“功,以劳定国也。”此处指功效,效验,成效。宋·苏轼《圣散子后序》:“圣散子主疾,功効非一,去年春,杭之民病,得此药全活者不可胜数。”

  【评语】

  古时候楚国有夫妻二人冶铁炼雌雄二剑,雄剑名叫‘干将’,雌剑名叫‘莫邪’。他们用了极强的火力都炼不成功,最后,这个男人为了增强火力,自己跳到炉中做燃料,于是雄剑成就了。女人见男人跳到炉中成了雄剑,她也跳到炉中,做了雌剑的燃料。于是,雌雄二剑干将、莫邪遂成千古的名剑。不过,这段故事不见于正史,只是一段传说故事,但也足以证明古人做事的专心与牺牲精神的伟大了。炼剑工夫不深就不能成为名剑,一般人凡事欲求速成,根本谈不上修养。其次,做事好像是用千钧之力拉开硬弓,必须用上全身的力量,如果轻拉而轻发,必定不会中的。如果轻于著手、草率从事的话,也必定不会有什么大的功效。人的修养身心就好比炼铁炼钢,必须做到“使百炼钢能成绕指柔”,也就是通常所说“若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人生经历,求知问道,身心修养等,须经百炼才能成钢,勤苦方能见效。因为不论做人做事都必须接部就班,凡是走小路抄捷径投机取巧的,只有收一时之效绝不能成大功立大业,吃亏的只是自己,而且害怕艰苦、浅尝则上的人,终不能力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厚实的基础。所以孔子才劝告世人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就有这种厚实的历炼做基础,这样,遇事待人,言语行动才不会轻浮,进而做到“矢不轻发。”

三一四、虚圆建功 执拗偾事

  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译文】

  建功立业的人,大多是谦虚圆通的人,败事失机的人,必然是固执偏拗的人。

  【注解】

  虚圆:虚,谦虚《汉书·李广苏建传》:“足下虚心。”圆,圆通,灵活。《儿女英雄传》:“如今到外头去作官,自然非家居可比,总得学些圆通。”

  偾事:〈书〉把事情搞坏,败事。《礼记·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僨事,一人定国。”郑玄注:“僨,犹覆败也。”

  失机:错过时机;失误事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执拗:坚持己见,固执任性。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荆公)又曰:‘有伊尹之志,则放其君可也;有周公之志,则诛其兄可也;有周后妃之志,则求贤审官可也。’似此议论,岂特执抝而已,真悖理伤道也。”

  【评语】

  能建立丰功伟业的人,大都是在待人用人方面非常成功有自己见解的人。否则个人的力量能多大?没有人们的支持拥护,大业何来?做人不宜太圆滑,并不是说做人一定要像刺猾一样,因这圆滑过度为奸。适度的圆滑则表现为谦让宽容吸取,有何不可?处处以我之见为见,大小事一概显能妒能,何以成事呢?至于那些愤事失机的人往往刚愎自用,听不得别人意见,事事以为自己正确,以为世间万事的成败系乎自身,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很多事不要怨天尤人,要从自己的处世方法上找原因。成事要有机遇,机遇对人是公平的,谁发现得早,谁就会抓得牢,就像坐车一样。固执己见的人往往被自己的执拗、自己心中固家的定势所迷惑,而看不到外面的变化来调整自己。古今中外,成大功、立大业的圣贤豪杰,做人多半是虚心求教,宽宏大量,其做事则能机敏圆融容人纳物。反之,执著顽梗不化的人,做人则心性偏激,不能容物,做事则主观太强成见太深。伟大的人物能善于用人,凡事从大处著眼,不拘泥小节,所以因人成事,其功业成就并非出于偶然。而执著自恃的人,却往往失掉机会,甚至功败垂成,楚汉相争的项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一五、过俭则吝 过让则卑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译文】

  节俭,是美好品德,过分了就是悭涩吝惜,成为鄙吝啬细,反而伤害了高雅正道;谦让,是美好行为,过分了就是十足恭维,成为曲意谨慎,多半是出于机变用心。

  【注解】

  俭:<形>本义自我约束,不放纵。《说文》:“俭,约也。” 《易·否象传》:“君子以俭德避难。” 节俭,节省。《韩非子·难二》:“俭于财用,节于衣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悭吝:吝啬。唐·皇甫氏《原化记·以珠易饼》:“贺知章尝謁卖药王老,问黄白术,持一大珠遗之。老人得珠,即令易饼与贺食。贺心念宝珠何以市饼,口不敢言。老叟乃曰:‘慳吝未除,术何由成?’”悭涩,吝啬。宋·朱淑真《雨中写怀》诗:“东风吹雨苦生寒,慳涩春光不放宽。”引申指浅少。吝惜,顾惜,舍不得。《书·仲虺之诰》“改过不吝”孔传:“有过则改,无所吝惜。”

  鄙啬:小气,吝啬。明·宋濂《戴仲积墓志铭》:“其待乡党,接宾客,不翕翕以附,亦不鄙嗇以自足。每有过从,輒列肴釃酒乐之,虽庖传屡空弗顾也。” 鄙吝,亦作“鄙恡”,形容心胸狭窄。唐·高适《苦雨寄房四昆季》诗:“擕手流风在,开襟鄙吝祛。”啬细,吝啬。《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此人有个毛病,嗇细非常,一文如命。”

  雅道:即正道,忠厚之道。《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此处指与朋友交往之道。《苟子·荣辱》篇:“君子安雅。”集解:“雅,正也,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

  懿行:懿〈形〉,本义美好。《尔雅》:“懿,美也。”懿行,美好的行为,善行。《新唐书·柳公绰传》:“实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争指矣。”

  足恭:亦作“足共”。过度谦敬,以取媚于人。《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曲谨:谨小慎微。宋·王安石《王深父墓志铭》:“故不为小廉曲谨以投众人耳目,而取捨、进退、去就必度於仁义。”曲意,委曲己意而奉承别人。《后汉书·段熲传》:“熲曲意宦官,故得保其富贵。”

  机心:巧诈之心;机巧功利之心。见一四九【注解】

  【评语】

  孺家主张中庸之道:“节俭固然是美德,过分节俭就变成吝啬,谦让固然是美德,过分谦让就变成谄媚。”道理就在这里。所以孔子才说“巧言令色足恭”,不但左丘明认为是可耻,就连孔子也认为一个人作事,必须坚实中庸之道,因为过犹不及的缘故。为人要有品行节操才能立足,如果谦让至伪,节俭到吝,那么节俭的目的何在,谦让的初衷为何?这实际上是一种小人俗人的表现。节俭为美德,太过则有伤大雅。礼让是美行,太过则有失常态。所以,君子处世无“过”与“不及”,只要恰到好处。处于动乱的社会,人心陷溺已久,只知争夺权利,忘掉道德义行,以致风俗日坏,道德沦亡。要想使人心恢复,重整道德风俗,只有从生活上着手。首先应当制止奢靡浮华的生活和改正虚伪不诚的风气,使人人生活节俭朴实,养成崇礼的德性,在物质生活上不要太吝蔷,或是太奢侈,在精神生活上要宁奉之拙勿失之巧。做到这样,才能够转移风俗,振作人心。

  【注07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三一六、喜忧安危 勿介于心

  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持久安,毋惮初难。

  【译文】

  不要担忧拂戾心意,不要喜幸心意畅快,不要保持长久安逸,不要忌惮初始困难。

  【注解】

  忧 <动>:本义担忧,发愁。《说文》:“忧,愁也。”

  拂意:违逆其心意。见一二六【注解】。拂戾,违逆。清·恽敬《历代因革论八》:“故养生不至于拂戾,趋事不至于迂回。”

  喜幸:欢喜庆幸。宋·欧阳修《吉州学记》:“是以詔下之日,臣民喜幸。”

  快心:犹称心。谓感到满足或畅快。亦指使感到满足或畅快。见一七八【注解】

  持:保守,保持。《后汉书·列女传》:“持久者知止足也。”

  惮:<动>本义畏难,怕麻烦。《论语·学而》:“过则勿惮改。”忌惮,顾虑畏惧。《礼记·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评语】

  世事无常,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是一个普遍现象。称心如意,生活安定当然是可喜悦、可羡慕的,但事物总处于变化中,快心和安定是相对的、一时的。反过来,不要作无谓的忧愁烦恼,因为失意正是得意的基础;也不要为一时的幸福而得意,因为得意正是失意的根源。凡事不要有恃无恐。要知道“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连天道尚不能久,何况人事。在佛家来说,人生原无得意与失意之分,只是人观念上的感觉而已。就现实而言,世问一切事物总处于变化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如电光石火梦幻泡影,在人生道路上只有像蜗牛爬山一般步步辛苦前进,不惧困难,不怕艰险,才能有所收获。人入世以来,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只求人生在世平安即可。 

三一七、名位声乐 不可贪图

  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士。

  【译文】

  畅饮盛宴的快乐太多,不是一个好的人家;声誉荣华的习性过胜,不是一个好的学子;名利权位的观念太重,不是一个好的官吏。

  【注解】

  饮宴:亦作“饮燕”,“饮讌”,聚在一起饮酒吃饭。《汉武故事》:“上幸河东,欣言中流,与羣臣饮燕,顾视帝京,乃自作《秋风辞》。”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爱客不告疲,饮讌遗景刻。”

  声华:犹言声誉荣耀。唐·白居易《晏坐闲吟》:“昔为京洛声华客,今作江湖老倒翁。”清·钱谦益《与王烟客书》:“老病日增,身世相弃,畏近城市,自窜於荒江墟落之间。人世声华,取次隔絶。”

  士子:学子,读书人。《北齐书·辛术传》:“天保末,文宣尝令术选百员官,参选者二三千人,术题目士子,人无谤讟,其所旌擢,后亦皆致通显。”

  臣士:臣,〈名〉君主制时的官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士,〈名〉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周礼·大司徒》:“其附于刑者,归于士。”

  【评语】

  日以继夜贪图酣乐的人家,是奢侈浪费生活的代表,这样的人家享受过度,等到福报已完,便互见衰败消亡。古时候读书的人都是“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如果在读书的时候就贪爱那些声色之乐、华美之装的物质享受,这样的士人,也绝对不是真的读好了书。即使是读了些书,也不是治国安邦的经典。不过是一些骚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于世无补,于身无益,结果无声无嗅的埋没了一生。有的文人无行,还做出许多风流韵事为后人的笑柄。有知识的人,如果名利心太重,就会不顾一切争权夺利。自古为了功名利禄臣逆拭其君父者,不知道有多少,如王莽、曹操、隋炀帝、唐太宗之辈,尽管是位高权重,或是贵为天子,但是在百代之下,后人的笔墨形容,也是难脱公道啊!所以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王焉,可谓好学也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未足与议也。”一个有志于学业,有为于未来的人,在享乐上过于贪图,在名位上太过看重是难以有所成就的。人的品性修养要在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不论是读书求知,不审居官从政,或是日常生活,只为追求私欲的满足,达到私心的要求,必然有损于集体,有损于公德,其最终结果是败坏自己的形象。而热衷于饮宴声乐之辈,必然轻浮;一门心思在名利场钻营,定然不会是为民造福坚持正确原则的人。

三一八、量宽福厚 器小禄薄

  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得个迫促规模。

  【译文】

  仁慈的人心胸宽厚舒畅,就福禄殷厚而庆祉绵长,事事成就一个宽宏舒畅的景象;鄙陋的人心思迫切急促,就利禄微薄而恩泽浅短,事事落得一个紧迫局促的局面。

  【注解】

  仁人:仁慈的人,有德行的人。《书·泰誓中》:“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心地:见一二三【注解】器量,胸襟。《水浒传》第十七回:“王伦那廝,心地褊窄,安不得人。”

  宽舒:宽厚平和。《管子·内业》:“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舒畅。潘漠华《人间》:“做人,当有些苦恼,苦恼是做人的本质,所以请你也宽舒些吧!”

  福厚而庆长:福〈名〉,本义福气,福运。与“祸”相对。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说文》:“福,祐也。”按,本作祜也。庆, <动>本义祝贺,庆贺。《说文》:“庆,行贺人也。…吉礼以鹿皮为挚,故从鹿省。”段注:“谓心所喜而行也。” 《广雅·释言》:“庆,贺也。”〈名〉喜,福庆,吉庆。《诗·小雅·楚茨》:“孝孙有庆。”福泽,有幸的事。《国语·周语》:“有庆未尝不怡。”注:“福也。”庆祉,福泽。宋·黄机《醉蓬莱·寿史帅》词:“庆祉绵绵,功名衮衮,比衡山、湘水。”

  气象:景色,景象。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韩平原作南园於吴山 之上,其中有所谓村庄者,竹篱茅舍,宛然田家气象。”另见一六七【注解】

  鄙夫:庸俗浅陋的人,也就是鄙陋之人。《论语·子罕》:“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 鄙陋,庸俗浅薄。有时亦用作谦词。汉·杨恽《报孙会宗书》:“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

  迫促:急促;急迫。汉·王符《潜夫论·爱日》:“《诗》云:‘王事靡盬,不遑将父。’言在古闲暇而得行李,今迫促不得养也。” 迫切,急迫,紧急。《新唐书·张廷珪传》:“而州县督输,星火迫切。”

  规模:亦作“规摹”,“规橅”,范围,场面,气势。《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山谷下》:“如东坡、太白诗,虽规摹广大,学者难依,然读之使人敢道,澡雪滞思,无穷苦艰难之状,亦一助也。”

  【评语】

  庸人想事少,傻人不想事,所以俗语有“庸人厚福”和“傻人有傻福”的说法,其理由是庸人的心地憨直,不像聪明人的那样好用心机。庸人的性情纯真,他的心胸宽大而舒畅,念头少,伪装少,争得就少,心情舒畅,平日就少有忧虑烦恼。至于他待人处世,也少用机巧,所谓不失赤子之心。如能教之以仁爱,则未有不诚心待人的,所以他获福必厚。天福庸人的道理,即在于此。做人勿庸也不能傻,但不能像有些人聪明过了头,用尽心机,烦恼接瞳。而那些污秽贪婪的小人,心地狡诈,行为奸伪,凡事只讲利害不顾道义,只图成功不思后果,这种人的行为更不足取,上天也绝不会降福给他,即使能靠机诈成功于一时,也会在转眼之间变成镜花水月化为乌有。有时候上天反而还故意使他暂时得志,但在这得意之中,同时给他种下日后悲惨失败的种子,况且,像这种心地狭小的人,也绝不会成大功、立大业的。仁人待人之所以宽厚在于诚善,在于忘我,所以私欲少而烦恼少。我们生活中的待人之道确应有些肚量,少为私心杂念打主意,不强求硬取不属于我的东西,烦恼何来?“牢骚太盛防肠断”做人要充分修省自己才是。

三一九、刻失人和 滥招恶友

  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

  【译文】

  用人不应当苛刻,太苛求就会使想效力的人离去;交友不应当随意,太随意就会使善献媚的人到来。

  【注解】

  刻:〈形〉刻薄,苛刻。《汉书·杨恽传》:“性刻害,好发人阴私。”

  滥;〈形〉过度,超过限度,漫无准则。《周书·程典》:“生穑省用,不滥其度。”滥交,毫无选择,随意交友。明·沈德符《野获编·司道·龙君杨少参》:“龙与罗匡湖给事为姻家,与邹南皋吏部亦厚善。两公俱正人,非肯滥交者。”

  贡谀:献媚。明·沈德符《野获编·礼部一·邱侍郎献谀》:“邱竟以外蕃再斥。盖两番贡諛,皆不得厚偿,世谓君相造命,亦未必然。”

  【评语】

  待人不要太刻薄,性情刻薄的人,一定不会有待人有恩,居上位者对部下刻薄无比,则部下纷纷背叛,势难常久。父子兄弟之间,如太刻薄,则骨肉相残导致家庭破败。刻薄的起因是吝蔷自私,是物欲埋没了良知,渐渐的习而成性,养成刻薄无情的行为。所以,要不刻薄,首先得要铲除自私的观念。孔子把朋友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益友,一种是损友。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交友宜益人,恶人岂能称友?高山流水,难得知音,以至知音成为后人择友时的一个向往。许多人一诺之功,一酒之饮,一事之助便以为友至矣,这样是没有真朋友的。故俗语有“酒肉朋友不可交”的说法。交友是不可不加选择与分别的,朋友也有好的,也有坏的。常言说:“绝无益之朋,交有德之友。”只要不去滥交朋友,就不会招到祸患。交朋友要站在道义的立场,互相帮助增进交谊,如果基于利禄的结合,那就是酒肉朋友,在你有钱有势的时候,他们如蚊蝇之逐臭蜂涌而来,当你金尽势衰的时候,他们就掉头不顾而去,这样的朋友,还不如早早断绝来往为妙。交友不可滥,待人用人不能刻薄。尤其一些有点权力的人,往往既出于公心,又刻薄待人。办事往往以为只自己正确,待人总是按我这要求,还偏生说是为公,实际上是不懂得尊重人,不知道怎样用人。这样做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那里还谈得上以为公?关于交友之道,孔子劝戒世人“无友不如己者”,意思就是不要交品学不如自己的人,因为一旦交到恶友就会影响自己的前途。

  【注07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三二○、事上敬谨 待下宽仁

  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则无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则无豪横之名。

  【译文】

  有官位的人不可不敬畏,敬畏有官位的人就没有放纵安逸的心怀;平民百姓也不可不敬畏,敬畏平民百姓就不会有豪强蛮横的名声。

  【注解】

  大人:指有道德有声望之人。据《论语,季氏》篇:“畏大人。注:‘大人,圣人也。’”或指有官位之人。《左传》昭公十八年有:“而后及其大人。注:‘大人,公卿大夫也。’”在官场中成为下属对上司的习惯称呼。

  放逸:放纵逸乐。见○四一【注解】

  小民:指一般老百姓。《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艰哉!”

  豪横:强暴蛮横。《后汉书·邓禹传》:“汉世外戚,自东西京十有餘族,非徒豪横盈极,自取灾故,必於貽衅后主,以至颠败者,其数有可言焉。”

  【评语】

  所谓“大人不可不畏”,此中道理孔子有明确的分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所谓“小民也不可不畏”其中道理孟子有明确分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介于官民之间,形成一个士阶层。这里所谓畏大人,主要指对圣人之言,道德名望之人,由此会使你个人的修养得以加深;畏小民是指一般人而言,即持宽仁的态度,而不是蛮横豪霸。历史上轻视平民的人难以成就大事业。敬畏大人就是对上服从。今世能够居于高位,他的道德学问必定超人一等,否则政府也绝不会用他主持国家大计,人民也不会推选他。下对上如果表示服从,则命令便算有效的成功。一般人民、下级干部也都能循规蹈矩,勤勉工作而无放纵感情、安逸、偷闲的习性,于是国富民康,国家的一切政治均上轨道,这样的国家一定是富强康乐的国家。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就是一切政事以民为本,小民是可敬畏,‘畏’的意思是亲近人民而不欺侮人民。事事能以民意为依归,就不会有豪横专制之名产生了。今天的极权政治与民主政治的区别,其实也就在于能不能畏民而已。

三二一、逆境比下 怠荒思上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译文】

  事业稍有拂意逆违时,就想想不如自己的人,这样怨天尤人的情绪就自然消失;身心稍有懒惰放纵时,要想想胜过自己的人,这样精力神志的意态就自然振奋。

  【注解】

  拂逆:违背,违反,不顺心不如意。明·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七:“人所见不同,若有拂逆,不可加罪。”拂意,不合心意,不如意。清·张潮《〈快说续记〉小引》:“金圣叹与王斲山赌説快事,王子丹麓续而记之。世有拂意者,于烦恼场中展读一过,不啻如醍醐之灌顶,甘露之洒心。”逆违,犹违逆。《晋书·石崇传》:“古人称‘荣华於顺旨,枯槁於逆违’,诚哉斯言,於今信矣。”

  怨尤:埋怨责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汉·应劭《风俗通·穷通序》:“是故君子厄穷而不閔,荣辱而不苟,乐天知命无怨尤焉。”

  怠荒:懒惰放荡。见二六八【注解】

  精神:精力体气。《韩诗外传》卷六:“劳矣箕子!尽其精神,竭其忠爱。”心神,神志,指神情意态。战国·楚·宋玉《神女赋》:“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

  【评语】

  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万事不能尽如人意,不可随自己的意思任意而为。遭遇了困难他绝不悲观想想一想世间还有不如我的人,我现在还是很幸福的,则自然心安理得,不怨天尤人了。当我心中起了怠惰的观念,不愿工作的时候,便想一想世间胜过我的人太多,人家尚且勤勉不辍,我又何能后人?于是,怠惰的心理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所以一个人意志不坚定,一旦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做事业没有总是一帆风顺的,虽然一帆风顺是人们的愿望,却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事业上选一个参照物是决定进退的重要因素。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决难成事,这时应调整一下心态,观察一下得失,可能会发现有很多人的景况还远远不如我,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前人骑马我骑驴,后面还有推车的”,都是说明“逆境时比手下”的道理,利于恢复信心而不颓唐。而成功时容易自满以致腐化堕落,这时应当记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如平原纵马,易放难收”的道理,不自满不自堕而向上看齐。事业上没有向上之心难以向上,生活上却不能如此,因为更多地向上看齐便容易走向庸俗而无事业心可言。

三二二、言而有信 恒心如一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填,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译文】

  不可以乘着喜悦而轻易许诺,不可以因为醉酒而生气发怒,不可以乘着快乐而惹事生非,不可以因为疲倦而鲜有终了。

  【注解】

  轻诺:轻易许诺。晋·葛洪《抱朴子·行品》:“言不详於反覆,好轻诺而无实者,虚人也。”

  生嗔:生气,发怒。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休论我性不容人,拳打了谗臣,恁般生嗔。”

  【评语】

  心在欢喜的时候,乘著一时喜悦的激动,就不考虑一件事的善恶,而轻易答应他人的请求。但等到答应以后,事情要办的时候便发生困难了。这就失信于人,招致后悔。所以,我们不可轻易答应人家的请求,一经答应则要实行办到。但这必须在承诺一件事之先,要仔细考虑这件事情的善恶与后果,能否实行。其次,在喝酒喝醉了的时候,不可随意动怒,动怒是最慎重的事。特别是在酒醉之后,心容易激动,一旦发怒就不可收拾,结果“败事有余,成事不足”。再其次,不可乘著一时的高兴而多事,等高兴过了必然产生厌倦而不成功,有始无终。所以,当我们感情与平常不同的时候,就要多加注意,不可随意答应别人的事情,更不可任性处理事情,多管闲事,以免招致后悔与失败。人有根多毛病往往是不自觉的,人们的通病是高兴时有求必应,因而便犯下了“轻诺寡信”的错误,于是奸小之辈往往投其所好察其所喜,并有意制造一个让人高兴的环境,通过各种手段来等待“轻诺”。人们还有一种毛病就是喜欢“借酒发疯”,这是一种失控的表现,结果就犯下了“酒后无德”的毛病,是有德之人所不为的,由于失控,就必然失言,以至酒后无德。还有人在权势头上在富贵乡中往往说话口无逛拦,财大气粗,摆不正自己的位于,忘记应尊重理解别人,忘记应收敛检点自己,其结果是“炙手可热,得意忘形”,实际上是做人不成熟的表现。更有的人做事有始无终,畏难而退,虎头蛇尾。待人行事应该言而有信,恒心如一,否则终究将一事无成。

  【注07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三二三、省事为适 无能全真

  钓水逸事也,尚持生杀之柄;弈棋清戏也,且动战争之心。可见喜事不如省事之为适,多能不若无能之全真。

  【译文】

  垂钓水边是闲逸的事情,尚且执持生死的权柄;对弈棋枰是清静的游戏,尚且萌动争斗的心理。可见喜欢多事不如减少事情的较为适宜,多面才能不如没有才能的保全真性。

  【注解】

  钓水:指钓鱼。明·刘基《项伯高诗序》:“项君虽不用於世,而得以放意林泉,耕田钓水,无所维係。”

  逸事:谓散失沦没而为世人所不甚知的事迹,多指未经史书正式记载者。唐·刘知几《史通·杂述》:“逸事者,皆前史所遗,后人所记,求诸异説,为益实多。”此只作字面解,逸,〈形〉闲适,安乐。《国语·吴语》:“而又不自安恬逸。”注:“逸,乐也。”闲逸,闲静安逸。宋·曾巩《奏乞复吴中复差遣状》:“方今中外任使,尝患乏人,如中復者,岂可遂其闲逸?”

  持:〈动〉本义拿着。《说文》:“持,握也。”执持,握持,掌握,控制。《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诸侯拘迫汉制,牧相执持之也。”

  生杀:生与死,生或死。见一五八【注解】

  柄:《说文》:“柄,柯也。”(柯:斧柄。)比喻权力,权柄。权柄,犹权力。《汉书·刘向传》:“夫大臣操权柄,持国政,未有不为害者也。”

  弈棋:下棋。《墨子·号令》:“无敢有乐器,弈棋军中,有则其罪射。”

  清戏: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北黄冈、安陆、襄阳等地,约有二三百年历史。系青阳腔,从安徽传入湖北而形成。一般称为“湖北高腔”。此只作字面解,清,〈形〉本义水清,与“浊”相对。《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清静,恬静。《淮南子》:“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清静,安静,不嘈杂。汉·王褒《洞箫赋》:“详察其素体兮,宜清静而弗諠。”犹安定,太平。宋·洪迈《容斋三笔·赵充国马援》:“羌来和亲,于是陇右清静。”戏,〈名〉本义一种兵器。《说文》:“三軍之偏也。一曰兵也。”假借为“麾”。军队中的帅旗《史记·高帝纪》:“兵罢戏。”正义:“大旗也。”游戏。《聊斋志异·促织》:“尚促织之戏。“

  动:〈动〉本义行动,发作。《说文》:“动,作也。”萌动。清·方苞《狱中杂记》:“春气动,鲜不疫矣。”萌动,开始发生,产生。明·李贽《征途与共后语》:“盖生死念头尚未萌动,故世间参禪学道之夫,亦只如此而止矣。”

  战争:泛指争斗,斗争。唐·吕岩《渔父·活得》词:“龙飞踊,虎狂狞,吐箇神珠各战争。”

  喜事:好事,喜欢多事。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一:“主人喜事,好其诗,不舍手。”

  省事:减少事务。引申为方便,不费事。《淮南子·泰族训》:“省事之本,在於节用。”

  多能: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论语·子罕》:“大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全真:保全天性。见一○三【注解】

  【评语】忘却了世间的杂事,坐在河边去钓鱼,远离浮世扰攘的烦恼,可以说是相当高雅的行为;然而手握鱼钓竿索,仍然操弄生杀鱼鳖的权柄,心中怀抱得大鱼的欲望,这是变更了争逐的境界,并未改变争逐的形式罢了。在下棋的时候万念俱静,一心争逐于棋盘上的黑白棋子,可以称作清雅的游戏。然而,对于胜负的观念、竞争的意识,并不比对其他事情的成分少,这其间如战争一般的大动杀机,不过是范围不比战争大,也不会弄出伤人的事来。可是,在互相对奕杀得难解难分的时候,无形中消耗的精神也不减于战场上的行为。因此,喜好多事不如减少来得适宜,多能多技不若无能与技来得天真无邪。就老庄的无为哲学而言,“无为无作”自然会“优游清逸”,但是如果就儒家的进取思想而言,人的生活就是战斗,时代永远是不停前进,人不能离群索居。然而凡事又不可强求,恰如庄子所说“至乐无乐”,古禅师也说:“不想享受一切而享受了一切,不想占有一切而占有了一切,不想成就一切而成就了一切,不想知道一切而知道了一切。”

三二四、静现本体 水清影明

  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

  【译文】

  聆听寂静深夜时的钟声,呼唤惊醒人们梦中之梦;观察澄澈潭水中的月影。窥视显见我们身外之身。

  【注解】

  唤醒:叫醒,常用作比喻,有使之觉醒意。宋·苏轼《东坡志林·梦中作祭春牛文》:“吏微笑曰:‘此两句復当有怒者。’旁一吏云:‘不妨,此是唤醒他。’”

  梦中之梦:即“梦中梦”,喻幻境。极言虚幻。语本《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唐·李群玉《自遣》诗:“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是比喻人生就是一场大梦,一切吉凶祸福更是梦中之梦。

  澄:〈形〉本义水静而清。《集韵》:“澄,水清定也。”《增韵》:“澄,水静而清也。”澄澈,清澈,水清见底。晋·王献之《杂帖》:“镜湖澄澈,清流泻注。”

  窥见:暗中看见。《论语·子张》:“譬之宫墙, 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月影:映于水中或隐约于云间的月亮影子。亦指月亮。《三辅黄图·池沼》:“影蛾池,武帝凿池以翫月,其旁起望鵠臺,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名影蛾池,亦曰眺蟾宫。”月影乃虚幻之月,由此可悟一切事物皆虚幻。

  身外之身:即“身外身”,佛教语,指由正身变化产生出来的身体。明·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上:“似僧有髮,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肉身以外涅槃之身,前身为虚幻,后身为真身,此指人的品德、灵性。

  【评语】

  人类的寿命不过数十寒暑,跟宇宙的悠久岁月实在不能相比,所以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有“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叹。在这悠久无限的宇宙空间,人的一生活动期限不过五十年的寿命,如梦一般很快的过去。在这如梦的一生当中,一切吉凶祸福哭笑歌泣,为种种事物实在可算是梦里的梦。在日间里,为种种的事情所逼迫而奔走劳碌,不起什么思考,等到夜静人寂、万籁俱静的时候,听见了远寺的钟声铿然作响,此时恍如大梦初醒,觉此身所作所为,真知梦中的梦。而我的身体虽仅仅是五尺之躯,但放开眼界一看,才知道天地万物都是我的全身。在平日匆忙的时候,难以留意自觉,等到潭水澄清,天上的月影照耀在潭内,就可以知道月亮不仅在于天上,同时也能现影于水中。而我的五尺之躯不仅是我的全身,同时到处可以呈现出我来,这时候就可以窥见了身外之身,才明白了梦中之梦。才能如大梦初醒,不执著于虚相幻身,如此方可称为明达事理的人。例如有位居士正在深夜凝思一个公案,当他听到青蛙叫声而立刻触发禅机定下“春天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的偈句。而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更在《枫桥夜泊》中咏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人说夜半根本无种声,认为张断是假托之作,其实“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灵智的浮现才能看到人的本性,所以佛家才用“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来点出生命的玄机。有的人,在人生苦短的感叹中今朝有酒今朝醉,春宵苦短日高起。有的人则有志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做出一番事业。对于一个人来讲,静夜悟道,月夜观影,万籁俱寂中忽然传来悠扬的钟声,可能豁然顿悟。心静之中,许多苦思冥想的东西可能会一下子彻悟。灵感被触发,而看清本我。

  【注080】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同文。

三二五、天地万物 皆是实相

  鳥語蟲聲,總是傳心之訣;花英草色,無非見道之文。學者要天機清澈,胸次玲瓏,觸物皆有會心處。

  【译文】

  鸟的语言虫的声音,全都是传达心情的秘诀;花的英华草的秀色,无非是见示道理的文饰。读书人要天赋灵机清净明澈,心灵灵活敏捷,接触事物都会有心领神会的地方。

  【注解】

  訣:〈名〉做某事的窍门、方法。《說文》:“訣,别也。一曰法也。”《韻會》:“方術要法謂決定不疑也。”秘诀,隐秘而不公开的方术,奇妙的诀窍。宋·欧阳修《送刘虚白》诗:“祕诀谁传妙若神,能将题品徧朝绅。”

  英:〈名〉本义花。《说文》:“英,草荣而不实者。”〈形〉好,美好。《广雅》:“英,美也。”英华,言花木之美,也引申为在上者之德化。《文选·扬雄〈长杨赋〉》:“英华沉浮,洋溢八区。普天所覆,莫不沾濡。”李善注:“英华,草木之美者,故以喻帝德焉。”

  见道:洞彻真理,明白道理。《汉书·翼奉传》:“圣人见道,然后知王治之象,故画州土,建君臣,立律历,陈成败,以视贤者,名之曰经。”见,〈动〉“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广雅》:“见,示也。”见示,给我看,告诉我。唐·杜甫《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及兹烦见示,满目一悽惻。”

  文:〈名〉本义花纹,纹理。《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纬天地曰文。”文饰,彩饰。《礼记·玉藻》:“犬羊之裘,不裼。不文饰也不裼。”掩饰,遮盖。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中》:“伪跡昭然,理难文饰。”

  天机:犹灵性,谓天赋灵机。见○一○【注解】

  清澈:清净透明。唐·薛用弱《集异记·嘉陵江巨木》:“江水清澈,毫髮可见。”

  胸次:胸间,亦指胸怀,心灵。见一七五【注解】

  玲瓏:灵活敏捷。唐·施肩吾《观叶生画花》诗:“心窍玲瓏貌亦奇,荣枯只在手中移。”

  会心:领悟于心。见一四二【注解】

  【评语】

  如果不用文字和言语就不能传授出宇宙的真理和天地的大道。但是释尊说法达四十九年之久最后终于一字不说,后世根据释尊所说的经文和祖师所讲的论证,经过种种的研究,认为仅凭文字言词尚不能悟得释尊的真意;因此,禅宗又有不宜文字的教外别传,倡“以心传心”之说。就是一切不以经论为本据,由师尊之悟道处,其弟子亦自行解悟。所以禅宗不以经论的法门相传,只以佛心代代相传。所谓“佛心”即宇宙的真心,天地的大道。释迦牟尼佛悟解了这个道理,就是佛心,至于怎样才能够觉悟,原来万物都基于此一真理,亦即由此佛心出现,除了理解万物的道理之外,别无他路可以寻找;仰起头来看天,则有星辰日月,低下头来看地,则万象峥嵘,这都显露出天地的真心。因此树间的鸟啭,草里的虫鸣,都是传心的要诀。还有花的英萼、草的颜色,也都是见道文章。释尊看见明星的闪光而悟道,灵云和尚看桃花开放而悟道,香岩和尚听打击竹子的声音而悟道,这都是根据物理而看破了传心要诀和见道文章。如此看来,天地万物现存著历历分明的真理大道,为什么不能彻见了悟呢?因为人人的胸中被烦恼和妄想的愚浊所混,以致真理大道不能映现出来。因此,学者要清澈天然的心机,要使自己胸怀,如同玲珑的水晶映现外界的一切事物,然后使万物与自己的心合而为一,能这样的体会它,自然而然会得领悟。所以禅宗才有“青青翠竹悉是真如,郁郁黄花莫非般若”的名句。只要使心机如同止水,自然能把人的生命带入永恒之流,因此日僧芭蕉才写出“寂寞古池塘,青蛙跃入中央,泼刺一声响”的俳句,这该是多么优美而又扣人心弦的空谷足音。

三二六、知无形物 悟无尽趣

  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知彈有弦琴,不知彈無弦琴。以跡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書佳趣?

  【译文】

  人们只能解释阅读有文字的书,不去解释阅读没有文字的书;知道弹有弦的琴,不知道弹没有弦的琴。用有形功用而不用无形功用,怎能得到弹琴读书的高雅情趣呢?

  【注解】

  无弦琴:没有弦的琴。南朝梁萧统《陶靖节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后用以为典,有闲适归隐之意。

  以:本义“用”,《说文》:“以,用也。”

  迹用;迹,《說文》:“步處也。”《廣韻》:“足跡也。”凡有所遵循亦曰迹。《書·蔡仲之命》:“爾乃邁迹自身。”凡有形可見者皆曰迹。《唐書·魏徵傳》:“豈有君臣同心事形迹者。”循實而考之亦曰迹。《汉书·杜欽傳》:“將以求天心,迹得失也。”用,〈动〉本义使用,采用。《说文》:“用,可施行也。”〈名〉功用,功能。唐·韩愈《原毁》:“彼虽善事,其用不足称也。”迹用,即有形功用。

  神用:精神的功能。唐·卢照邻《五悲·悲今日》诗:“诗书礼乐适足衰人之神用,宗族朋友不足驻人之頽年。”神用,无形功用。

  佳趣:高雅的情趣,美妙的情趣。《宋史·舒璘传》:“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櫛风沐雨,反为美境。”

  【评语】

  世人只能读念理解有字的书,而不能读念理解无字的书。文字是代表思想的符号,但仅去捉摸符号而不去研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就没有什么用处。世人只能了解字中的意思,而不能看破字的妙理。假如我们放眼四海,则宇宙的万象、诸般的人事都是没有文字的活书籍。多数的学者虽然看到这些活书籍,仍无法理解其中的奥妙。其次,世人只知道弹有弦的琴,而不知道弹没有弦的琴,只知道应用物的外形,而不知捉摸物的精神,这样就不能领会出来其中的趣味。陶渊明抚琴表示自己的快乐,有的人看见他的琴上没有一根弦,觉得奇怪而问他,他答覆说:“若知琴中趣,何弄弦上音。”这话的意思是说,真正知道琴里的趣味,就不必去听赏弦的声音了。总之,仅仅取用物的形象尚不能了解真味,唯有捉摸其中的精神才能得实际的妙用。人的灵知和天机在于自我培养,例如古法眼禅师就有一首诗说:“幽鸟语如篁,柳摇金钱长;云归山欲静,风送杏花香。”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书是指有文字的书,万里路指无文字的书,读有文字的书而不知道运用是蛀书虫,读无文字的书虽不识字却能生灵智,因此禅宗才坚决主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日本人高桥泥舟有:“一张无弦琴,弹者少古今;听之不闻理,山高水又深。”而另一日本人山田孝道更有:“闲人自有清闲趣,静读乾坤无字书。”

三二七、万象空幻 上智了心

  山河大地已屬微塵,而況塵中之塵!血肉身驅且歸泡影,而況影外之影!非上上智,無了了心。

  【译文】

  山川河流广大土地已经属于微小尘埃,又何况尘埃中尘埃!血液肌肉身体躯壳尚且归属泡沫幻影,又何况泡影外泡影!不是最上等的智慧,不会有通达的心境。

  【注解】

  山河:山岭和河流,多指自然形胜。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寸,而思隔山河。”指江山,国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大地:广大地面,普天之下,亦指有关地球的。北魏·温子昇《寒陵山寺碑序》:“虽復高天销於猛炭,大地沦於积水,固以传之不朽,终亦记此无忘。”

  微尘:极细小的尘埃。唐·崔珏《和人听歌》:“《巫山》唱罢行云过,犹自微尘舞画梁。”佛教语,色体的极小者称为极尘,七倍极尘谓之“微尘”。常用以指极细小的物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何故信凡人之臆説,迷大圣之妙旨,而欲必无恒 沙世界,微尘数刼也?”

  血肉:血液和肌肉,指人类躯体。因人体有血与肉,为生命所系,故言。唐·无名氏《灵应传》:“由是血肉染草木,脂膏润原野,腥秽荡空,戈甲山积。”

  身躯:犹身体。汉·王褒《洞箫赋》:“託身躯於后土兮,经万载而不迁。”

  泡影:泡沫幻影。佛教用以比喻事物的虚幻不实,生灭无常。后比喻落空的事情或希望。《金刚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上上:最上等。唐·寒山《诗》之二七三:“上上高节者,鬼神钦道德。”



了了:心里明白,清清楚楚,通达,通晓事理。见○二六【注解】



  【评语】

  佛家说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劫,世界最初是空虚的。由空虚之中而生出天地万物,这一个时期叫“成劫”(劫的意思就是时间)。于是人畜等物继续的发生,这一个时期叫做“住劫”。等到万物都生长完毕,大水大火大风相继的破坏世界成了微尘,这一个时期叫做“坏劫”。破坏了以后,又成了什么都没有的空虚,这一个时期叫做“空劫”。在空虚之中世界又发生,发生出来又破坏,破坏了以后又成了空虚,这样成、住、坏、空循环不已,以至于无穷,世界的状态就是如此。这一种说法和近世科学家的说法是一致的,已经成了不可变动的事实。所以,现在的山河大地无论如何扩大,早晚必定要破坏成为微尘。何况那山河大地之间存在的尘中的微尘,是所有的万物都将成为灰烬。至于我们的身体,乃是皮肉血液结合而成,不待到百年即消失而成泡影了。何况属于影外之影的功名利禄等等事物,也都随之而消失净尽了。这样说来,宇宙的事物不是永久不灭的。如果悟得这个道理,就丝毫不会执著了,应当洒洒脱脱的度此一生。但是这个高深玄妙的道理,除非是有大智慧的人难以明了悟得其中的奥妙。所以说,非上上智即无了了心。苏东坡《前赤壁赋》中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乡于悲风。……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日遇之而为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此乃“万象皆空幻,达人须达观”之真境也!

三二八、苦短人生 何争名利

  石火光中爭長競短,幾何光陰?蝸牛角上較雌論雄,許大世界?

  【译文】

  电光石火中计较长短出入,能争得多少时间?蜗牛触角上争论胜负高下,能有几许大世界?

  【注解】

  石火:石头撞击时发出的一闪即逝的火花,多用来比喻生命的短暂易逝。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以过,唯立德貽爱为不朽也。”电光石火,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语本《五灯会元·雪峰存禅师法嗣·保福从展禅师》:“师曰:‘瞌睡汉出去!’上堂:‘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搆得搆不得,未免丧身失命。’”

  争长竞短:计较细小出入;争竞谁上谁下。语本宋·黄庭坚《书寄祝有道》:“人家兄弟无不义者,盖因娶妇入门,异姓相聚,争长竞短,渐渍日闻,以至背戾,分门割户。”

  几何:犹若干,多少。《诗·小雅·巧言》:“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马瑞辰通释:“尔居徒几何,即言尔徒几何也。”

  光阴:时间,岁月。见一三五【注解】

  较雌论雄:较论,争论。《晋书·皇甫谧传》:“子议吾失宿而骇众,吾亦怪子较论而不折中也。”雌雄,雌性和雄性。《诗·小雅·正月》:“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比喻胜负、强弱、高下。《荀子·议兵》:“若夫招近募选,隆势诈,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

  许:〈副〉表示大约的数量。宋· 洪迈《容斋续笔》:“如是十许字。”几许,多少,若干。《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復几许?”

  世界:指人们活动的某一领域或范围。境界。见二五三【注解】

  【评语】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古语是说人的寿命太短促了。就是上寿也很难超过百年,以百年而论,时间不为不长。然而,宇宙是无限的,是无始无终的。以宇宙的时间而论,百年的岁月好似电光石火一样,悠悠之间就消逝了。所以说,人间世界的争夺,几时休呢?只此一念,不争长短是非。天下的英雄互相争逐,较量雌雄胜败,好像是蜗牛角上的战争一样。无论哪一方面胜与败,在达人的眼里看来,均不足以论道。看破了宇宙问的一切,对于世间一切利害得失均不为之所动,也不为那些无谓之争而劳累心思。一生悠然的度过,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也才是真正的人间丈夫啊!人生在历史长河中只是转眼瞬间,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如果人们以此来论长道短,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裹足于名利场,又能为自己争取得几许光阴?创造出多大的世界?所谓“泡沫人生”也就是虚幻人生,最能代表这种人生观的就是苏东坡《前赤壁赋》和曹雪芹的《好了歌》(《红楼梦》)。苏东坡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曹雪芹《红楼梦》中有言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坟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主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三二九、轻视富贵 不溺泉石

  有浮雲富貴之風,而不必岩棲穴處;無膏盲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詩。

  【译文】

  具有富贵如浮云的风范,就不必岩石栖身洞穴独处;没有泉石入膏肓的癖好,就经常独自喜好喝酒吟诗。

  【注解】

  浮云富贵:浮云,飘浮的云彩。把富贵看成飘浮的云彩。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语本《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风:〈名〉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说文》:“風,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风范,气度,韵致。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岩栖穴处:即“岩居穴处”,指隐居深山洞穴之中。语出《韩非子·诡使》:“而士有二心私学,岩居穴处,托伏深虑,大者非世,细者惑下。”

  膏肓泉石:即“泉石膏肓”,泉石,指山水;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据说这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比喻嗜好山水成癖。语本《新唐书·田游岩传》:“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固疾者。”

  癖:〈名〉本义潜匿在两胁间的积块。《廣韻》:“腹病。”中医分为食癖、饮癖、寒癖、痰癖、血癖之说。癖好,对某种事物的特别爱好。《正字通》:“嗜好之病。”唐·白居易《山中獨吟》:“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萬緣皆已消,此病獨未去。”

  醉:〈动〉本义醉酒。《说文》:“醉,酒卒也。各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一曰酒溃也。”沉酣入迷,爱好。《送赵六贞固》:“目断南浦云,心醉东郊柳。”

  耽:〈形〉本义耳朵大而且下垂。《淮南子·地形》:“夸父耽耳。”高注:“耽耳,耳垂在肩上。”〈动〉嗜,喜好。元·睢景臣《高祖还乡》:“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

  【评语】

  人总是喜欢偏于一端,这种倾向有失中庸之道。孔子《论语·述而篇》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朱子也说:“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极而乐亦不无在焉。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可见圣贤毕竟与俗不同,把富贵看作浮云,是极端光明高洁的风气。但他们并不是讨厌世间的一切,想要逃入山中栖于岩穴,更那种猿猴般的生活。仙人要过仙人的生活,至于圣贤就不羨仙人的生活了,他们只为增进社会幸福而努力。至于嗜好喝酒喜欢吟诗的人,他们大多厌嫌世间生活,因而有自好泉石之乐,浏览烟霞之癖。企图逃世和遁世,同样是一种病态。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膏肓的膏是在心之上,肓是在胸肋之下,都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病入膏肓是难治病症。如果人没有这种恶癖,又能悠然自得的饮酒赋诗,这样处世安身,则立己立人,不与世间风俗相抵抗,就是处世的要诀啊!能有“黄金若粪土,富贵如浮云”气概的人,不是英雄就是圣人,一般庸俗之辈很难有这种超凡胸襟,

三三○、恬淡适己 身心自在

  兢逐听人,而不嫌盡醉,恬憺適己,而不夸獨醒,此釋氏所謂“不為法纏、不為空纏,身心兩自在者”。

  【译文】竞争追逐听凭他人,不嫌弃他人全都沉醉; 恬静淡泊闲适自得,不夸耀自己独自清醒。这就是佛家所说:“不被事物缠扰,不被虚空困扰,身体心灵两者都能逍遥自在”。

  【注解】

  竞逐:竞争追逐。晋·左思《吴都赋》:“结轻舟而竞逐,迎潮水而振緡。”

  听人:即“听人穿鼻”,听,任凭;穿鼻,牛鼻子穿桊。比喻任人支配而无主见,听凭别人摆布。语本《南史·张弘策传》:“徐孝嗣才非柱石,听人穿鼻。”这里“听人”有任由他人,自己置身事外含义。

  恬憺:亦作“恬澹”,同“恬淡”,清静淡泊。汉·王符《潜夫论·劝将》:“太古之民,淳厚敦朴,上圣抚之,恬澹无为。”汉·王充《论衡·定贤》:“恬憺无欲,志不在於仕;苟欲全身养性为贤乎?是则老聃 之徒也。”

  适己:犹自得。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闲适,清闲安逸,优游自在。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至於‘讽諭’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词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法:谓佛教语“法界”,通常泛称各种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华严经·十通品》:“入於真法界,实亦无所入。”宋·范成大《再次喜雨诗韵以表随车之应》:“一念故应周法界,万神元不隔明庭。”

  空:谓佛教语“空界”,万物从因缘生,没有固定,虚幻不实,谓虚空范畴。六界(佛教谓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识大。亦称“六界”。以此六者为周遍一切法界的根本法则,是构成众生世界的六种要素,故名为大。)之五。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空界神仙,共来行道。”唐·皎然《答俞校书冬夜》诗:“夜閒禪用精,空界亦清迥。”

  纏:〈动〉本义围绕,缠绕。《说文》:“缠,绕也。”缠扰,纠缠搅扰。《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空照道:‘我们出家人,并无闲事缠扰。’”

  【评语】

  “竞逐”是竞争角逐的意思,世人为了想得到功名利祿,互相争逐排斥,就像人喝醉了酒而半颠半倒一样。这在旁观者看来有点狂气。和这样的人相处,当然不好表示出自己的真意,只有听其自由,順其自然,切不可对他露出嫌弃的态度。自己也要平淡而处之,不积极于功名的有无。悠然适意而自得,千万不要认为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來夸耀自己如何。待人处世总要順其自然,随便由世人的竞逐,而不必夸逞自己的清高出众,如此才是处世之道,可以无往而不自如。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不为法所缠不为空所缠”。所谓法就是诸法,即是世间一切的事物;缠者即是束缚之意。世间凡夫为事物糾缠,如蚕茧自缚,反而不能自由的活动。二乘声闻的学者以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空的,一切都如枯木死灰,这就是为空所缠缚了。无论是为物所缠或为空所缠,两方面都不能达到自由解脱的境界。竞逐于酒醉的人是为物所缠,夸逞独醒的人是为空所缠,因此如能不醉不醒超越到醉与醒之上,既不为物所缠,亦不为空所缠,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而且身心两方面都是自在无比。这样才算是达到真正領悟真理的境地啊!“争名夺利”古今中外不乏其人,避之不及亦无所避,没必要自鸣清高而疏远他。不标榜自己清高而实际又很清高的人,在国史上恐怕以柳下惠为代表,因此孟子赞美他是“圣之和”,例如《孟子·万章》说:“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他。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甘于“恬静淡泊”是为了适应自己的个性,没有必要标榜自己清高。只要自己不被物欲蒙蔽,不被空虚寂寞困扰,身心就能悠然自得逍遥自在。

三三一、长短于念 广狭于心

  延促由于一念,寬窄系之寸心。故機閑者一日遙于千古,意廣者斗室寬于兩間。

  【译文】

  时间的延久、短促由来于一个意念,空间的宽阔、狭窄寄系于方寸心意。所以,心意闲适的人一天比千古遥远,意愿广阔的人斗室比天地宽广。

  【注解】

  延促:延久,短促,长短。唐·谢偃《听歌赋》:“短不可续,长不可去。延促合度,舒纵所有。”延久,长久。前蜀·杜光庭《紫霞洞修造毕告谢醮词》:“敍奕世之蝉联,明卜祚之延久。”

  寸心:指心,旧时认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间,故名。见○二三【注解】

  机闲:机,〈名〉心计,心意。《三国演义》:“吾机先被孔明识破。”闲,〈形〉悠闲前。蜀·韦庄《谒金门》:“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机闲,心意悠闲。

  遥:〈形〉远。《广雅》:“遥,远也。”

  两间:谓天地之间,指人间。唐·韩愈《原人》:“形於上者谓之天,形於下者谓之地,命於其两间者谓之人。”

  【评语】“延促”是表示长短,“寬窄”是表示广狭。日月时间的长短,并非是日月本身有什么长短,而是由于我们一念而有长短的不同。所以,心情悠闲的人,虽然是一天也觉得很长,反之,心意忙乱的人,经过了长久的岁月,在他觉得比一日还短。每一个人只要对此稍一留心,自己就可以清醒过来。如果某一天工作很忙,就感觉那一天时间过得很快。或者某一天闲暇无事,就感觉那一天时间特别长。所以时间的长短,不是时间的本身有长短,而是人的感觉不同罢了。同样的,空间的广狭也是由心所起的。心意广阔的人,虽然身处于斗室之中,也像在天地两大之间。反之,心地狹窄,虽处于天地之间,也觉得狹窄而无容身之地。时间分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前者是出于心理感受,后者是钟表所走的实际时间,苏轼说“春宵一刻值千金”指的就是心理上的时间感受,而《诗经》中“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更是说明了时间的心理感受要比实际流失的时间长得多。俗语说“房子永远少一间,衣服永远少一件”,可见房子的大小多少只在于心理是否知足,不知足就是把整个世界给你也嫌不够,知足了即使斗室也比天地宽广。所以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是这个道理。

三三二、知足则仙 善用则生

  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

  【译文】

  全都来到眼睛面前的事物,知道满足的人就是神仙境界,不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凡庸境界;总结出于人世之间的因果,善于运用的人处处充满生机,不善于运用的人处处充满危机。

  【注解】

  都来:统统,完全。唐·罗隐《晚眺》诗:“天如镜面都来静,地似人心总不平。”

  眼前:眼睛面前,跟前。南朝·梁·沈约《和左丞庾杲之病》:“待漏终不溢,嚣喧满眼前。”

  仙境:仙人所居处,仙界。亦借喻景物极美的地方。宋·周必大《游庐山吊大林》诗:“康庐第一推仙境,遂使如今忍陆沉。”

  凡境:谓平凡的境界。唐·窦臮《述书赋上》:“康帝则幼少闲慢,迥出凡境,駟马安车,不尚驰骋。”指人世间。宋·文同《杨山人草堂》诗:“入鼎灵丹黄似橘,隔墙凡境臭如帤。”

  生机:生存的机会。《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但是请他的,难得就来。若是肯来,这病人便有些生机。”

  杀机:欲加杀害之心。害人损物的危机。见○六三【注解】

  【评语】世间的一切事情千头万绪,不管到什么地方也找不出他的际限來。因而对于一切事物的满足与否,全看自己的判断如何而定。所謂:“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我们无论遭遇到如何的境遇,一点也不觉得痛苦,处处感到满足,这好像是离开那红尘,处于仙人的境界。反过来说,事事不知道滿足,则无论处于什么境界,都是凡夫一般的境界。佛家说:“知足的人虽然倒卧在地上,他也感觉是快乐的。不知足的人,身子虽然处在天堂,心中仍然感觉是痛苦的。”人如果能够超出世间尘俗之外,不外是善用眼前的机会。能善用就是生机,也就成了“於人有益,於物有用”的机用。反之,如果善用变成了恶用,便成了害人的杀机。举例来说,当一件事情初起,其目的都是为自己的利益,至於別人受了什么灾害认为没有什么关系,起了这种观念,就变成了杀机。人若是一心一意为社会为人群,这种念头就是生机。同样一件事,根据心的一念而有善恶,其结果大不相同。能够超脱世间之外的人,只有根据自己的心念而做事,成功与失败都在所不计,并且无论到了什么时候也会心安理得。所以,我们对于一件事一定要分別是生机与杀机,并去善用它啊!老子《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此外《遗教经》中也有“知足者虽贫亦富,不知足者虽富亦贫” 可见一个人不论拥有多少财富,假如不知满足,就永远生活在争权夺利中,那种奔波劳碌的情景跟穷人并无差别。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说明人的欲望永远是无法满足的。要想真正享受人生乐趣;唯一的信条是“知足常乐”,因为只有知足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那怕他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也不失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当然,人不可能也不会安于贫穷,精神食粮是不能填饱肚子的。要想真正享受人生乐趣,应当有知足常乐的思想。所以,人的有限生命应该用到对人类有益的事业中去,在这样的事业中去发挥才智,展现能力,比起那些在功名富贵中拼杀的人来说,真不知要强过多少倍。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体道篇

三三三、守正安分 远祸之道

  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谈亦最长。

  【译文】

  趋奉权贵阿附势利的祸患,十分凄惨也极为迅速;栖身恬静保守安逸的趣味,最为平淡也最为长久。

  【注解】

  趋炎附势: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趋奉阿附于得势当权者。语本《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权贵,旧时指官高势大的人。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势利,指有钱有势的人。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二·谚语歇后诗》:“海盐天寧寺僧明秀,都纲职也。攻诗字,奔走势利。尝上一达官诗,犯其所忌,被责,便下军人。”

  栖恬守逸:栖,〈动〉本义鸟类歇息。明·归有光《项脊轩志》:“鸡栖于厅。”栖身,寄身,暂居。宋·李之彦《东谷所见·择师》:“庸师固栖身之谋,一年復留一年;子弟乏开导之益,一日昏钝一日。”恬,〈形〉本义安静。《广雅》:“恬,静也。”恬静,恬淡安静。《东观汉记·闵贡传》:“閔贡字仲叔,太原人也。恬静养神,弗役於物。”守,〈动〉坚持,保持,保守。《汉书·公孙弘传》:“守成上文,遭祸右武,未有易此者也。”保守,保住,保持使不失去。宋·王安石《上时政疏》:“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逸,〈形〉闲适,安乐。《诗·小雅·十月之交》:“民莫不逸。”笺:“逸,逸豫也。”安逸,安闲舒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

  【评语】

  有权有势的人,当他的权势旺盛的时候,好像炎炎的火。而趋炎附势就是依附那些有权威有势力的人,虽然一时得了富贵名利,但是一方面有利,一方面也有害。短暂的附和,固然一时侥幸得福很厚,但等到时衰运败,他得祸也必然最为悲惨。其祸害的来临,也必定是很快而没有避免的余地。我们从历史上可以找到很多实例,那些奸臣,宠臣、佞臣趋谈附势,一时荣华富贵作威作福,但他们所依附的权贵本身就如一座冰山,曾几何时所依附的帝王没落,转眼之间家破人亡,有的甚至被祸灭全族,其祸真是又惨又速,人们谁还会记住这些人呢?反之,不卖贪欲、不羡功名的人,他能够恬淡度日勤俭持家。既不阿附于权势,也不去钻营于豪门,守住淡泊生活,清闲的过日子,这种淡泊的生活趣味,是既快乐又悠久的。只有那些不贪名利不趋炎附势的人,每天过着自由恬淡的生活,才能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远祸而快乐,冷眼看世界,既悠闲又快乐。诸葛亮的座右铭是“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是一句具有深长意义的名言。历史往往是“唯是隐者留其名,”那和奸佞小人们所追逐的东西又算得了什么呢?

三三四、消弭幻业 增长道心

  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蜡。故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译文】

  情色欲望火势炽盛,而一旦想到病痛的时候,所有兴致就变得恰似冰寒灰烬;功名利禄饴浆甘甜,而一旦想到死亡的境地,所有兴味就变得犹如咀嚼蜡烛。所以人们要经常忧虑死亡和疾病,这样也可以消除幻惑业缘而增长道义之心。

  【注解】

  色欲:性欲,男女间的情爱。《列子·力命》:“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病由飢饱色欲,精虑烦散,非天非鬼,虽渐可攻也。”

  火炽:火势炽盛。汉·王充《论衡·论死》:“火炽而釜沸,沸止而气歇。”

  寒灰:犹死灰。物质完全燃烧后留剩的灰烬。见一二七【注解】。比喻不生欲望之心或对人生已无任何追求的心情。五代·齐己《答无愿上人书》诗:“郑生驱蹇峴山迴,传得安公好信来。千里阻修俱老骨,八行重叠慰寒灰。”

  饴甘:饴,<名>本义饴糖,用麦芽制成的糖,《说文》:“饴,米煎也。”饴浆,糖浆。《新唐书·王重荣传》:“民匿保山谷间,帝每出,或献飴浆,帝驻马为尝。”甘,〈形〉汉字部首之一,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本义味美。《说文》:“甘,美也。”

  死地:死亡的境地。语本《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然则欲与生不并立,名与身不俱存,略可知矣。而世未之悟,以顺欲为得生,虽有后(厚)生之情,而不识生生之理。故动之死地也。”

  幻业:为佛家术语,是梵语“羯魔”的意译,本指造作,凡造作的行为,不论善恶皆称业,但是一般都以恶因为业。幻,<动>惑乱。《说文》:“幻,相诈惑也。”业,〈名〉本义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磬。《说文》:“業,大版也。所以覆县钟鼓之栒,捷业如锯齿,以白画之。从丵,象其鉏鋙相承也。”有“罪孽”之义,《西厢记诸官调》:“把业龙擒捉,猛虎拖倒。”业缘,佛教语,谓苦乐皆为业力而起,故称为“业缘”。《维摩经·方便品》:“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儻差阑,终当获报耳。”

  道心:指发于义理之心。据《朱子全书·尚书》篇:“人心,人欲也;道心,天理也。所谓人心者是血气和合做成;道心者是本来票受仁义礼智之心。”指天理,义理。《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蔡沈集传:“心者,人之知觉,主於中而应於外者也。指其发於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於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佛教语,菩提心,悟道之心。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四·释道温》:“义解足以析微,道心未易可测。”

  【评语】

  人在病中,会感到人生之虚幻与可悲,到了死地大概只剩求生一念了。所以人平时做事应朝事物的对立面想想,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胡为。“戒色可保寿,戒斗可免祸,戒得可全名”,因此孔子才忠告世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孙》)此外朱子也说:“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人者志气也;血气有时而衰也。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血气也,戒于色,戒于得者志气也。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劭也”人生在世,宜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修些德性,做事勿为欲望迷失本性,终会有所作为的。色欲和名利,当人在身体健壮的时候,都是很有兴趣的,一旦有病或是身亡,兴味也隨之而灭亡。所以,人如果能够常常对于死和病加以注意.以色欲和名利是梦幻泡影,心不起幻业,反可以增长了道心。“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慎勿放逸。”佛教常以這三句话來警觉众僧,也是这个道理。

三三五、退步宽平 清淡悠久

  争先的徑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译文】

  争强好胜的道路狭窄,退让后进一步自然宽阔平坦一些;浓重艳丽的滋味短浅,清醇淡雅一分自然悠然长久一些。

  【注解】

  争先:犹抢前,争着赶在前头。金·元好问《赠答郝经伯常》诗:“文阵自怜吾已老,名场谁与子争先。”此指好胜逞强。

  径路:泛指道路。三国·魏·曹操《苦寒行》:“迷惑失径路,瞑无所宿栖。” 比喻处世行事的途径。宋·苏轼《上张安道养生诀论》:“文章书口诀,多枝辞隐语,卒不见下手径路。”

  宽平:指宽阔平坦之处。《荀子·赋》:“此夫安宽平而危险隘者邪?”另见二五三【注解】

  浓艳:(色彩)浓重艳丽,华丽。常代指鲜艳的花朵或浓妆艳抹的妇女。见○六五【注解】

  清淡:颜色、气味等不浓。宋·石延年《春阴》诗:“柳色低迷先作暗,水光清淡却生寒。”指食物含油脂少。明·张宁《方洲杂言》:“平生不经尝五味丰腴之物,清淡安全,所以致寿。”清醇,清净纯正。《后汉书·仲长统传》:“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淡雅,素净雅致。宋·丘崈《洞仙歌》词:“丰肌腻体,淡雅矜贵,不与群芳竞姝丽。”

  【评语】

  和別人争路要想自己抢先一步,必定把人家排挤到后面。两人相争,道路就很窄了,前进会发生困难。如果能够后退一步,不起争夺之心,自然环境平稳,身心舒适。滋味过浓时,只能感觉愉快爽口于一时,绝不能长久。所以,人的饮食只要能够清淡,就能感觉回味悠久了。这是用饮食来比喻人的功名富貴,如同那浓艳滋味一样,可惜的是好景无常,难以悠久啊!如果人能对自然风景发生兴趣,此心宁静,与世无争,自然就可以悠久无恙了。就激进人生而言,一个人应该在艰苦中奋斗,要像拿破仑字典之中没有“难”字,因为“唯其难能,所以才可贵”。但是如果就另一种角度来看,凡事都不必强求,因为强求的结果就会显得路径太窄,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争的结果会伤害双方的感情,所谓“让一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指这种道理而言。假如世人都能抱这种“退步宽平,清淡悠久”的人生观,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这么多纠纷了。但事实上很难,因为好胜之心人皆有之。这就存在一个适时适度的问题,即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应该争胜,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退让。做人贵在自然,做事不可强求,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天下兴亡的大义面前,不争何待?在名利场中,在富贵乡中,在人际是非面前,退一步让一下有何不好?

三三六、隐无荣辱 道无炎凉

  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

  【译文】

  避世隐居山林之中没有荣耀耻辱;道德仁义的道路上没有炎凉世态。

  【注解】

  隐逸:避世隐居,隐遁。晋·葛洪《抱朴子·贵贤》:“世有隐逸之民,而无独立之主者,士可以嘉遁而无忧,君不可以无臣而致治。”

  荣辱:光荣与耻辱,指地位的高低、名誉的好坏。《易·繫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道义:道德和正义,道德义理。见○二四【注解】

  炎凉:炎是热,凉是冷,以气候的变化来比喻人情势利反覆。见一六三【注解】

  【评语】

  荣华和污辱都是世间平凡的事情,这对于逃出世间隐遁山林度清逸生活的隐士是感觉不到。一般世人多半和富贵的人亲密交往,结合温暖的情谊。对于贫贱的人则多半采取冷淡的态度。如果基于仁义道德的立场来与人交往,则富贵贫贱的炎凉变化就都不存在了。道家提倡出世,故隐者之所以无荣辱之感,原因在于他们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的是非观念。世俗之人认为荣榜与耻辱的事,在他们看来不过有如镜花水月。儒家提倡入世。在道义路上就要恩怨分明,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因为儒家讲的是世间作为,所以凡事都权衡轻重,而且处处以中庸之道为准。老子也曾说过这种话,然而老子讲的是“出世法”,所谓出世就是“人我两忘,恩怨皆空”,并非有心“以德报怨”,而是根本已经不分恩怨的缘故。两种世界观决定了对劳辱、恩怨的不同看法。但在传统思想中,两种观念往往融为一体,即既提倡出世不计恩怨,又提倡在人世中行道义不计荣辱,故无所谓炎凉。

  【注08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同文。

三三七、居安思危 处进思退

  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著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

  【译文】

  前进行步时就要思考后退的步伐,或许避免进退两难的祸患;开始做事时就要图谋放弃的手段,才能摆脱骑虎难下的危险。

  【注解】

  进步:向前行步。谓人或事物向前发展,比原来好。见二三六【注解】

  退步:向后走,后退。《五灯会元·雪峰存禅师法嗣·玄沙师备禅师》:“师与泉守在室中説话,有一沙弥揭帘入见,却退步而出。”退路,后步。明·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小生此间难住,必寻退步。”

  庶:〈副〉也许,或许。《左传·桓公六年》:“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触藩:据《易经》“大壮卦: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疏:‘退谓退避,遂谓进往’”。比喻碰壁,进退两难。唐·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弔影慙连茹,浮生倦触藩。”

  著手:即“着手”,动手,开始做。唐·韩愈《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礪角,谁復著手为摩挲。”

  放手:放弃,丢掉。见一八二【注解】

  骑虎之危: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据《隋书·独孤皇后传》:“当周之宣帝崩,高祖居入禁中,总百揆,后使人谓高祖曰:‘大事已然,骑虎之势不得下,勉之。’”

  【评语】

  山羊是一种好动的动物,尤其是公羊更生性好斗,他常用很大的犄角往篱笆上撞,有时就会夹在篱笆里进退不得。用这种情形来比喻人的进退是很恰当的,假如人凡事都驽马恋栈不能在权势头上猛退,到头来能免像山羊触藩一般弄得灾祸缠身。老虎是一种很凶猛的野兽,据说骑在老虎背上是很难下来的,因为下来就有被它咬死的危险。所谓“骑虎之势”,就是用来告诫人凡事必须随机应变,以免日后造成骑虎难下的窘迫局面。悬崖勒马、江心补漏固然是对危局的补救措施,但毕竟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骑虎之势已成,世事不由自己,至此悔恨都已晚矣。做事要胸中有数,不要贪恋功名利禄,不要做无准备之事;做事要随机应变,随势之迁而调整。做事是为了成事,一股劲猛进不可取,犹犹豫豫也不可取,应当知进知退,有张有弛,居安思危,处进恩退才是行事的方法。

三三八、身富心贫 贫而心富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授候,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

  【译文】

  贪求得到的人,分得金银怨恨没有得到玉石,敕封公爵怨恨没有敕封侯爵,权贵富豪自我甘心沦落为乞亏;知道满足的人,藜菜羹食旨味强于肥肉细粮,棉布长袍温暖胜过狐袄貉裘,编籍平民毫不逊让于达官贵人。

  【注解】

  贪得:谓贪求财物或权益。见一二五【注解】

  公侯:公爵与侯爵。《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藜羹:用藜菜作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庄子·让王》:“孔子穷於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成玄英疏:“藜菜之羹,不加米糝。”羹食羹和饭。《礼记·内则》:“羹食,自诸侯以下至於庶人,无等。”郑玄注:“羹食,食之主也。”孔颖达疏:“食,谓饭也。言羹之与饭,是食之主。”

  旨:〈形〉本义味美。《说文》:“旨,美也。”旨味,美味。《新唐书·儒学传下·元澹》:“(元澹)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譬富家储积以自资也,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疾疢。门下充旨味者多矣,愿以小人备一药石,可乎?’”

  膏粱:肥肉和细粮。泛指肥美的食物《国语·晋语七》:“夫膏粱之性难正也。” 韦昭注:“膏,肉之肥者;粱,食之精者。”晋·葛洪《抱朴子·崇教》:“﹝王孙公子﹞鼻饜乎兰麝,口爽於膏粱。”

  布袍:布制长袍。《后汉书·东夷传·三韩》:“大率皆魁头露紒,布袍草履。”

  狐貉:指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论语·子罕》:“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朱熹集注:“以狐貉之皮为裘,衣之贵者。”

  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唐·孙樵《寓汴观察判官书》:“今京兆二十四县,半为东西军所夺,然亦不过籍占编民,翼蔽垦田,其辞狱曲直,尚归京兆。”

  不让:不逊让,不推辞。《诗·小雅·角弓》:“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逊让亦作“逊攘”,犹谦让。《汉书·萧望之传》:“不奉法自修,踞慢不逊攘。”颜师古注:“攘,古让字。”

  王公:天子与诸侯。《国语·周语中》:“王公立飫,则有房烝。”韦昭注:“王,王子;公,诸侯也。”亦泛指达官贵人。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评语】

  金子比玉石贵重,公爵比侯爵尊荣。已经封为公爵的地位.而不被封为侯爵也没有什么遗憾。可是贪得无厌的人,得了金子他还埋怨没有得到玉石,封为公爵他还希望再受位侯爵。这种人虽有钜万的财产,居于王公的地位,权威势力压倒万人,但是他的心始终不满足。虽身为权贵,其实跟乞丐一样可怜。这是他的心念不正,甘愿做乞丐。反之,知足守份的人对于自己的身分感到满足,每天虽然吃的菜蔬藜羹,也比吃肥甘膏粱感觉好得多。身上穿的虽然是布衣,也比穿著狐貂的皮袄要暖和。虽然是一个无爵无位的平民,心中高尚而愉快。总之,人间的苦乐是在于个人的心,衣食住的厚薄、爵禄地位的高低都不足道,首先还是修心最重要。近世人心不古,有很多的权豪乞丐,这使人慨叹啊!“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是对贪得无厌之辈的形象比喻。只有少数超凡绝俗的豁达之士,才能领悟知足乐常之理。据《后汉书·岑彭传》说:“八年,彭引兵从车驾破天水,与吴汉围隗嚣于西城。时公孙述将李育将兵救嚣,守上邽,帝留盖延、耿弇围之,而车驾东归。敕彭书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可见“得陇望蜀”一句成语其原典就出在这里,意思就是贪得无厌。其实适度的物质财富是必须的、追求功名以求实现抱负也无可非议,关键看出发点何在。有一定社会地位是现实生活迫使个人接受的一种要求;追求物质丰富是刺激市场繁荣的动力,对个人而言,决非因为安贫乐道就可以否定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但是一个人为铜臭气包围,把自己变成积累财富的奴隶,或为财富不择手段,为权势投机钻营,把权势当成满足私欲的工具,那么,这种人就会永远贪得无厌,为正人君子所不齿。

三三九、隐者高明 省事平安

  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译文】

  崇尚名声不如逃避名声饶有趣味,熟谙世事不如减少事务使人安闲。

  【注解】

  矜名:崇尚名声。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逃名:逃避声名而不居。见○七六【注解】

  练事:熟谙世事。《虞初新志》卷六引清·吴肃公《五人传》:“诸父老练事者,亦旋悔。”  

  【评语】

  把自己的名誉向旁人夸耀来表示骄傲,不如把自己的名誉不必宣扬于世上,而能逃出于名利之外,这是饶有趣味的事情。法国的拿破仑是向外夸耀功名的人,美国的华盛顿是功成身退逃遁功名利禄的人,前者被放逐海上孤岛,死于异域,后者则晚景逍遥名垂千古。两者相互比较,哪一个有趣,哪一个悠久深远,自然不言而喻。老子说:“阡陌相连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俗话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就是唯恐怕多事的处理不当,反不如省事的息事宁人为佳。老庄提倡无为,所谓出世哲学(出世法);儒家主张进取,倡导入世哲学(入世法),二者构成中国古代士大夫一种处世哲学;进则求取功名兼济天下,退则隐居山林修身养性。所谓“隐者高明,省事平安”,就老庄的无为思想是很对的,就儒家的进取思想来说似乎是相矛盾的,这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也是哲学思想见地问题,根本不能主观批判谁是谁非。对世俗而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作多错,少作少错,不作不错”,就老庄思想来说非常有道理,就儒家思想来说大错特错。对隐者而言本身是不求名,更无所谓虚名了。所以自古就有“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说法,意思就是人的才华不可外露,宜深明韬光养晦之道,才不会招致世俗小人的忌恨,而使你的事业一帆风顺的发展下去。善于韬光养晦,才是处世悠久之道。所以,入世出世表面上矛盾,实际上又是一致。一个愚钝之人本身无所谓隐,一个修省的人隐居不是在逃脱世俗,不过是在求得一种心理平静而已,故逃名省事以得安闲。

三四○、得道无系 静躁无干

  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译文】

  孤独浮云出没峰峦、离去停留一点没有牵系;一轮明月高悬天空,宁静急躁两者不相干系。

  【注解】

  孤云出岫:孤云,单独飘浮的云片。唐·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比喻贫寒或客居的人。《文选·陶潜〈咏贫士〉》:“万族各有託,孤云独无依。”李善注:“孤云,喻贫士也。”出岫,出山,从山中出来。晋·陶潜《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岫,〈名〉本义山穴《说文》:“岫,山穴也。”《尔雅》:“山有穴曰岫。”峰峦,山或山脉的峰顶。嵇康《忧愤诗》:“采薇山阿,散发岩岫。”

  去留:离去或留下。唐·杜甫《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判官》诗:“今归行在所,王事有去留。”停留,谓不继续前进或移动。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五:“望君之容,必是贤者,是以停留,依凭左右。”

  系:〈动〉约束,羁绊。汉·贾谊《鹏鸟赋》:“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牵系,牵挂,牵连。宋·柳永《慢卷紬》词:“又争似从前,淡淡相看,免凭牵繫。”

  朗镜:即明镜,喻月亮。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诗之一:“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传说秦始皇有镜,能照见人肠胃五脏等。见《西京杂记》卷三。后因以"秦庭朗镜"比喻明于审案的官吏。《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负屈寒儒,得遇秦庭朗镜;行凶诡计,难逃萧相明条。”

  不相干:不相关涉。汉·王充《论衡·问孔》:“智与仁,不相干也。有不知之性,何妨为仁之行?”干系,犹关系,谓对某事有责任牵连。宋·苏轼《上蔡省主论放欠书》:“或未输之贜,责於当时主典之吏;或败折之课,均於保任干繫之家。”

  静躁:静和动,宁静急躁。晋·张华《答何劭》诗:“洪钧陶万类,大块禀羣生。明闇信异姿,静躁亦殊形。”

  【评语】

  人感觉到白云来去一无牵挂,飞奔任他自由。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说:‘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也就是说,万物现象都是往还来去一任自然的。一轮明月悬照在天空之中,他的皎洁光明,照耀著下界的静寂或是喧噪的各地方,没有一点厚此薄彼的分别。人的出处进退也应当像孤云无心出岫,人心的明朗更应当像悬在空中的明月一般。天地创造万物,最初都了无牵挂逍遥自在,至于今天的道德、法律、宗教等一切行为规范,都是后来由人类自己为自己所创造的人为约束。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们,不可能像孤云朗月一样无牵无挂,必须受人类自己创造的道德、法律、宗教等一切行为规范的约束限制。处在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精神上是公平和自由的,在生存上需要相互帮助,当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不过时代永远是前进的,私有制一出现,社会就开始有了种种矛盾。一些制约、规范人类社会生活而出现。但不论任何为人类所建立的行为约束,都必须适应人类社会生活才能存在,反之就会被人们所共同扬弃。例如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如暴政等等,就必然会被人们推翻,“暴政必亡”就是指此而言。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使人们一无所系了无牵挂自由自在地生活,于是人们便寻求一种自我内心的平衡与调节,求得内心如流云,如朗月,使人世间的静躁与我无关,借以保持一份悠闲雅致。

三四一、心有系恋 便无仙乡

  山林是胜地,一营恋变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矣。

  【译文】

  山川林泉是风景优美的地方,一旦营惑留恋转变成市井朝廷;琴棋书画是高雅趣味的事情,一旦贪恋痴迷就成为市侩商人。这是因为内心没有沾染执著,欲望环境就是神仙都城;内心有所牵挂依恋,快乐境地就将成苦恼海洋。

  【注解】

  营恋:营,〈动〉本义四周垒土而居。《说文》:“营,币居也。”段玉裁注:“币居,谓围绕而居。”桂馥义证:“营谓周垣。”迷惑。《淮南子·本经》:“则目不营于色。”营惑,亦作“营或”。惑乱,迷惑。《汉书·刘向传》:“所以营或耳目,感移心意,不可胜载。”恋,〈动〉本义留恋,依依不舍。《说文》:“孌,慕也。字亦作戀。”

  市朝:市场和朝廷。《周礼·考工记·匠人》:“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戴震 《考工记图》引徐昭庆曰:“朝者官吏所会,市者商旅所聚,必须有一夫百亩之地,然后足以容之。”众人合集的场所,公共场合。《战国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泛指争名逐利之所,有庸俗喧嚣之意。

  贪痴:贪恋痴迷。宋·京镗《雨中花·重阳》词:“自怜行客,犹对佳宾,留连岂是贪痴。谁会得,心驰北闕,兴寄东篱。”

  商贾:商人。《周礼·天官·太宰》:“六曰商贾,阜通货贿。”郑玄注:“行曰商,处曰贾。”

  无染:佛教语,谓性本洁净,无沾污垢。见○四八【注解】

  执著:即“执着”,佛教指专心注意人世间事物而不能超脱,后来泛指固执或拘泥。白居易《传法堂碑》:“凡夫无明,二乘执着。”

  仙都: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明·屠隆《綵毫记·蓬莱传信》:“道士何来,輒敢至此仙都境界?”

  系恋:牵挂依恋,恋念不舍。《汉书·叙传上》:“既系恋于世教矣,何用大道为自眩曜?”

  乐境:犹乐土。宋·曾巩《到亳州与南京张宣徽启》:“蒙易近藩,获隣乐境,虽未得就诸生之列,请益於诗书,然足以闻长者之风,仰高於道谊。”快乐的境地。清·陈确《与许芝田书》:“近大辛、欲尔与诸子为省过之集,具约甚严。后生志趣迺尔,故是为父兄第一乐境。科名岂足道哉!”

  【评语】

  山林是远离世俗红尘的地方,但如果热恋于山林,而想作种种营造修建的事情,那山林也就化为风尘仆仆的市朝了。写字绘画本是相当风雅之事。如果一起贪恋的心,立刻就变成带市俗臭味的商贾买卖性质了。如果心不执著于感染,就是俗物囤积的地方,也可以如同仙人的场所一样。此心一起爱恋,则安乐境界立刻化为苦痛。所谓俗与雅并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支配事物者的主观感受,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感受。所以《维摩经》中才有“心静则佛土也静”,意思是说俗雅完全出于心的反应。所谓苦与乐也不在于环境本身,而完全在于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感受,因而《华严经》中才有“处于世间,一切事皆如虚空,如莲花之著水”,意思是劝人处世的秘诀是不要著相。其实在我们平日的心态中就有道,所以无门和尚诗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假如我们能作到这些,那么就永远生活在乐境中而不为物欲所苦,进而再以“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胸襟来透视人生。苦与乐、雅与俗都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浸于琴棋书画本为雅事,一旦沾上金钱买卖,便雅气无存;浪迹山林江河本为乐事,可让俗世的苦恼始终占据脑海,乐又从何而来呢?心态的调整,道德的修养才是能否摆脱凡尘俗也的关键。

三四二、躁极则昏 静极则明

  时当喧杂,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又恍尔现前。可见静躁稍分,昏明顿异也。

  【译文】

  每当周围喧闹嘈杂的时候,平时所记忆的事物,就都全然忘却消去;每当周围清闲宁静的时候,往日所遗忘的事物,又会忽然浮现眼前。可见宁静和浮躁稍微区分,昏暗和明朗顿时截然不同。

  【注解】时当:本意适当。《三国志·吴志·顾雍传》:“雍为人不饮酒,寡言语,举动时当。”此作字面解,“每当……的时候”。

  喧杂:喧闹嘈杂。《旧唐书·高祖纪》:“近代以来,多立寺舍,不求闲旷之境,唯趋喧杂之方。”

  平日:平时,平常的日子(区别于特定的日子,如假日、节日等)。《汉书·汲黯传》:“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以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漫然:犹浑然,全然。宋·范公偁《过庭录》:“邵伯恭侍郎守长安,既去久之,以书抵亲识曰:‘自去长安,唯酥梨、笋时復在念,其他漫然不復记忆。’”

  忘去:忘却,忘记掉。唐·张籍《寄苏州白二十二使君》诗:“此处吟诗向山寺,知君忘却曲江春。”消去,消失,消散。汉·王充《论衡·遭虎》:“夫吉凶同占,迁免一验,俱象空亡,精气消去也。”

  清宁:清明宁静。语本《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夙昔:前夜。《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李善注引《广雅》:“昔,夜也。”泛指昔时,往日。汉·桓宽《盐铁论·箴石》:“故言可述,行可则。此有司夙昔所愿覩也。”

   恍尔:恍,〈副〉猛然,忽然。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恍惊起而长嗟。”尔,〈助〉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论语》:“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静躁:静和动。见三四○【注解】

  【评语】

  水清明月現,心静思自明。当我们用木杖去搅请静水,水混了泥沙都会浮起来,这时候水底的任何东西都看不清了,等水澄清了之后,泥沙沉到底下,这时候就看得一清二楚。当我们事务纷忙时,情绪杂乱,脑筋被弄得把平日所记忆想象的、过去的、現在的、未来的,都突然模糊不清了。等到事情过去,心裡才平静了下來,这时候便慢慢的把过去忘记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像放映影片一样出現在心头。这一闹一静的中间,表现出一昏一明的差別。所以,我们的心要常保持清靜,对于外事外物自然能够了解得非常透彻。有句俗话叫“心静自然凉”,对于一个人的心态调整来讲同样适用。在吵杂的环境中,人的情绪易受波动,脑子不太清明,这时就需要调节自己。心情平静精神自然集中,精神集中思考自然周密,所以李鸿章才有“清明在躬,志气如神”的名言。“拂意则忧,顺意则喜,志得则扬,志阴则馁,七情交逞,此心何时安宁?”这些话虽然没告诉世人如何来维持心神的宁静,不过我们却可以看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乃是“清明在躬,志气如神”的源泉。所以,人应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可拂意则忧,顺意则喜,志得则扬,志阻则馁,七情交逞,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无以成就事业的。

三四三、卧云弄月 绝俗超尘

  芦花被下卧雪眠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

  【译文】

  盖着芦花披卧雪地安心神闲眠烟云,保全那一分静思产生的良知善念;举着竹叶杯饮美酒赋诗文吟咏风月,远离那一片喧嚣繁华的人间尘世。

  【注解】

  芦花被:用芦苇花絮做的被,喻粗劣之被。元·贯云石于公元1314年秋天,南游途中经过梁山泊。贯云石喜爱那里一个渔翁的芦花絮成的被子,渔翁要他用诗来交换。贯云石略加思索,吟出了一首七律:“采得芦花不涴尘,绿莎聊复藉为茵。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这首《芦花被》诗广为流传,贯云石用它换取芦花被的事也传为佳话。贯云石干脆又取了“芦花道人”的别号,并写道:“清风荷叶杯,明月芦花被,乾坤静中心似水。”宣布了自己和名利场的决绝,开始了十年浪迹江湖、专心创作的新生活。

  卧雪:《后汉书·袁安传》“后举孝廉”李贤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又三国魏焦先亦有“卧雪”故事。晋皇甫谧《高士传·焦先》:“后野火烧其庐,先因露寝,遭冬雪大至,先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后遂以“卧雪”为安贫清高的典实。

  眠云:比喻山居生活。唐刘禹锡《西山半若试茶歌》:“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卧石人。”

  夜气:儒家谓晩上静思所产生的良知善念。《孟子·告子上》:“牿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吟风弄月:此指吟诗填词,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唐·范传正《李翰林白墓志铭》:“吟咏风月,席天幕地,但贵其适所以适,不知夫所以然而然。”

  万丈红尘:指热闹繁华的地方。万丈,形容很长很高或很深。《后汉书·苏竟传》:“天有白虹,自子加午,广可十丈,长可万丈。”红尘,闹市的飞尘,指繁华的社会。南朝·陈·徐陵《洛阳道》诗之一:“缘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佛教、道教等称人世为“红尘”。见一四九【注解】

  【评语】

  芦苇的花絮可以代替棉花装填到卧具里面做成被子,但那是很粗糙的下等卧具。“一窝”的意思,就是代表一间小屋子。卧雪眠云是形容接触那清寒的夜色,在这时候卧倒在芦花被中,一尘不染可以说超脱了世俗的生活。竹叶在酿酒的时候,放到里面味道很好,所以世人便把这种酒叫做“竹叶青”,竹叶杯就是酒杯的意思。芦花被对以竹叶杯,很是恰当。如果手持酒杯,赏风月吟诗歌,平日在红尘中翻腾的人们,一时也可以远离世俗的种种烦恼。平日汲汲于追求名利的小人,只知使自己衣食住行豪奢丰足,他的心便自然而然的世俗化了。反之,处于清寒淡泊的境界,倒有著无穷的趣味。“卧云弄月,绝俗超尘”这种充满着雅趣的田园生活是颇为引人的,最能理解其生活雅趣的就是田园诗人陶渊明,他在《饮酒诗》中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就是一种远离万丈红尘神仙般的隐居生活。但是否所有的隐者都不愿留其名,或者全都是为了终南捷径,不得而知。真的隐者确实不多,为隐而名的人却不少。陶渊明的可贵在得自然之趣,并不是为隐而隐,并不是追求那种不沾人间烟火的表面形式。而曹操在戎马倥偬之余,也破识“吟风弄月”的雅趣,他有名的《短歌行》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三四四、出世涉世 了心尽心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译文】

  超脱人世的方法,就在涉历人世之中,没有必要绝迹人世以便逃避世俗;了解心智的功用,就在费尽心思之内,没有必要断绝欲望以致心如死灰。

  【注解】

  出世:超脱人世。见○一九【注解】。出世之道即出世的方法,就是“出世法”,佛教谓达到超脱生死境界之法。《心地观经》:“诸佛子等,应当至心求见一佛及一菩萨,如是名为出世法要。”明·李贽《与明因书》:“世上人总无甚差别,唯学出世法,非出格丈夫不能。今我等既为出格丈夫之事,而欲世人知我信我,不亦惑乎!既不知我,不信我,又与之辩,其为惑益甚。”

  绝:<动>本义把丝弄断。《说文》:“绝,断丝也” 《广雅》:“绝,断也。” 绝迹,弃绝世事,不跟人往来,即“杜门绝迹”指隐居不出。语本《后汉书·党锢传·刘佑》:“(刘佑)后得赦出……诏拜中散大夫,遂杜门绝迹。”

  逃世:犹“避世”,谓隐居不仕;脱离现实生活,避免和外界接触。晋·皇甫谧《高士传·老莱子》:“老莱子者,楚人也。当时世乱,逃世耕於蒙山之阳。”

  了心:了当觉悟、明白解。了心是懂得心的道理。见○一九【注解】。据《淮南子·原道训》“夫心者,五岁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故心为智力的源泉地。心智,才智,智慧。《吕氏春秋·任数》:“以此言耳目心智之不足恃也。”

  尽心:费尽心思,竭尽心力。语出《书·康诰》:“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拿出智慧扩张善良本心:《孟子·尽心章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灰心:谓悟道之心,不为外界所动,枯寂如死灰。语本《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心如熄灭了的死灰,因失败而丧失勇气或信心,意志消沉。唐·裴度《中书即事》诗:“灰心缘忍事,霜鬢为论兵。” 

  【评语】

  出世之道,就是脱离世间之道。世间是五欲六尘之巷,陷溺到这里的人们,妄想多端而烦闷无穷。因此想远离这些烦恼,超脱于世外,处于高尚的境界,而去作种种的修行。比如佛教就是一种出世之道。然而,许多人认为出世之道,要居处到世间的外面。所以多半是进入深山幽谷,和世人断绝往來。这和完全离开世间,过着猿猴麋鹿的生活一样。他们认为这就达到了出世的目的,其实是大錯的想法。我们既然是人,当然元禽兽不同。原本就是带有社会交际性的动物,要是违背着人的本性进入深山幽谷,过那孤立的生活,按着做人的道理來说,並不是达到出世的目的。纵令终身住在山谷里面,过着出世的生活,也沒有什么利益,不过把人退化成木石一般的物质罢了。而不能算是出世,這只是厌世弃世的人罢了。佛教所谓出世之道,並非厌世弃世,而是要人处于世间和人交往,不陷溺于名利。不染于世俗,像是莲花生在淤泥里面,不被淤泥所染,反而开出清净洁白芳香的花朵,这才是真正的出世之道。佛家讲求明心的工夫,就在于穷究心的尽头处。究竟心是一个什么东西?仔细的思索一下,就可以明了心的本來面目。比方火可以使物质温暖,但也可以烧坏了东西。因此明白火性,就可以避开它烧物的害处,而取它暖物的益处。如果怕人的害处避而不用,人就不免于冻死。心的功用也如此。穷究心性,並不是绝弃人间共有的情欲,使心像死灰一般。佛教中小乘的声闻学者们,以为妄想元烦恼,都是由情欲所起。把一切的情欲,如耳目口鼻饮食见闻等等完全弃绝,則一切是非善恶之念不起,身体像枯木一样,心性如死灰一般,这样就是大彻大悟了。不要以为穿上袈裟就能成佛,不要以为披上道氅就能全真,同理,披上件蓑衣、戴上项斗笠未必是渔夫,支根山藤坐在松竹边饮酒吟诗也未必一定是隐士高人。追求形式的本身未必不是在沽名钓誉。就像想明白自己的心性灵智,不在于自己苦思冥想或者如死灰槁木般时才知道。最能说明“不必绝人以逃世,不必绝欲以灰心”之理的,就是《孟子·膝文公下》所载,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于陵,于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履,妻辟鹃,以易之也。”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信之禄而下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戚曰:‘恶用是鞘妒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鹊妒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于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三四五、身放闲处 心在静中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译文】

  这身体经常放在安闲的环境中,荣耀耻辱得到失去谁能左右我;这心志经常放在宁静的环境中,是非曲直利益损害谁能欺瞒我。

  【注解】

  荣辱:荣耀和耻辱,指地位的高低、名誉的好坏。见三三六【注解】

  得失:得到和失去;,成功和失败,见○三六【注解】。指名利的得到与失去。晋·陶潜《祭从弟敬远文》:“心遗得失,情不依世。”

  差遣:派遣。《魏书·于烈传》:“(咸阳王禧)曾遣家僮传言於烈曰:‘须旧羽林、虎賁执仗山入,领军可为差遣。’”官府加派的劳役。唐·陆贽《蝗虫避正殿降免囚徒德音》:“除正税正役外,徵科差遣,并宜禁絶。”此处有“左右”指使的含义。

  瞒昧:隐瞒欺骗。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甚不肯承当,抵死讳定,只管廝瞒昧,只管廝咭啈?”

  【评语】

  常常把自己的身体放在闲静的境界,悠游岁月,绝不为荣华污辱得失损益而颠倒。如果喜爱荣华,悲痛污辱,夸张利益,忧愁损失,终日为外欲而摇动心神,就是把自己的身体放于恶处。若是把身体放在闲处,就无论是什么事物也不能任意的差遣我了。自己的心要常常处于寂静,安然不为一切所动,则一切是非利害都蒙蔽不了我的本心。老子主张“无知无欲”,“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二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地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世人常把“无为”挂在嘴边,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一个人处在忙碌之时,置身功名富贵之中,的确需要静下心来修省一番,闲下身子安逸一下。这时如果能达到佛有所谓“六根静净,四大皆空”的境界,就会把人间的荣辱得失,是非利害视同乌有。也恰如扬慎在《临江仙》一词中所说“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会笑谈中”,这利于帮助自我调节,防止陷入功名富贵的迷潭,难以自拔。所以,君子常置身心于闲静之中,临事遭变从容而不迫。

三四六、不希荣达 不畏权势

  我不希荣,何忧乎利禄之香饵?我不竞进,何畏乎仕宦之危机?

  【译文】

  我不希图荣华,何必担忧财利荣禄的诱惑?我不竞争进取,何必畏惧仕途宦海的危机?

  【注解】

  希:〈动〉希望。《庄子·让王》:“夫希世而行。”希图,谋求。《后汉书·卢植传》:“御下者,请谒希爵,一宜禁塞。”注:“希,求也。”希图,企图,谋求。明·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远方无赖,託名土兵报効,希图卤掠,羣然麋至。”

  利禄:财利荣禄。《礼记·坊记》:“利禄先死者而后生者,则民不偝。”孔颖达疏:“谓财利荣禄之事。”宋·柳永《凤归云》词:“蝇头利禄,蜗角功名。”

  香饵:香饵渔猎所用之诱饵。汉·桓宽《盐铁论·褒贤》:“香饵非不美也,龟龙闻而深藏,鸞凤见而高逝。”比喻引诱人上圈套的事物。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是以古之人,知酒肉为甘鴆,弃之如遗;识名位为香饵,逝而不顾。”

  竞进:争进。《楚辞·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游国恩纂义引陈第曰:“竞,争也。”进取,努力上进,立志有所作为。《论语·子路》:“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仕宦:出仕,为官。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引申为仕途,官场。清·严有禧《漱华随笔·行状称不孝》:“人子为亲作行状及丧中用帖,称不肖者,谦辞耳。近世士大夫不察其故,凡中科甲及仕宦中人,皆改称不孝,非儼然自谓胜其亲者乎?”

  【评语】

  捉鱼捕兽必须用香饵作诱引。人欲图高官显爵,也需要以利禄来贿送才能达成心愿。但是,一旦做了官之后,又得去应付非常的苦恼,这时候再想脱身已来不及了。所以,利禄是捕捉人才的香饵,居官的人不可不小心啊!如果我们没有思想荣华的念头,就不必担心什么利禄的香饵与陷阱。得利禄不一定就是坏事,但与希望荣华的念头在一起那就错了。做官有时候会遭到不测,这样看来,做官也许是招祸的根源,但终究的原因,都是和别人竞争角逐,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引起的。如果我们不图升进,就不起竞争之心,也就不必担心做官有什么危险。所以,作官不是危险,有竞争排斥的念头,才是危险的最大原因。古今官场中四处布满陷阶充满荆棘,因此才有“善泳者死于溺,玩火者必自焚”,“香饵之下必有死鱼”的说法。所以作者劝戒人们为人处事要想不误蹈陷阱踏荆棘,最好是把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都看成过眼烟云。一个人如果不希冀官场的升迁就自不会去投机钻营,不会去阿决奉承,就会无所畏惧,那权势又奈我何?陷阱对于想图功名者来说才是陷阱,而对于轻名利者则不是陷阱,权势对于小人,对希图荣达者自有一番诱惑。这些在《官场现形记》和《宦海浮沉录》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资列可鉴。

三四七、富者多忧 贵者多险多

  藏者厚亡,故知富不如贫乏无虑;高步者疾颠,故知贵不如贱之常安。

  【译文】

  财富聚敛越多必然丧失越大,因此知道富有不如贫穷匮乏那样无所忧虑;身份地位越高容易急速颠覆,因此知道高贵不如卑贱那样经常保持平安。

  【注解】

  多藏厚亡:谓聚敛越多,则丧失越大。语出《老子》:“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王弼注:“甚爱不与物通,多藏不与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众,为物所病,故大费厚亡也。”厚亡,亡失很多。贫乏:穷困,贫困。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年十六,始读《孝经》、《论语》、《诗》、《易》,贫乏无以远寻师友。”

  无虑:没有深谋远虑;不要扰乱。《吕氏春秋·长利》:“夫子盍行乎?无虑吾农事。”高诱注:“虑,犹乱也。”一说不要阻滞。陈奇猷校释:“虑、落、留三字盖双声兼叠韵,自可通假。《说文》:‘留,止也。’……‘无虑吾农事’,盖谓无滞止吾农事,即今语‘勿躭搁我的农事’耳。”无所忧虑,不愁。

   高步:超群出众。唐·颜真卿·皇甫曾等《七言重联句》:“顷持宪简推高步,独占诗流横素波。”也即“高步云衢”,步,行走;衢,大路;云衢,云中大路,比喻显位。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晋书·郤诜传论》:“郤诜工韫价州里,褎然应召,对扬天问,高步云衢,求之前哲,亦足称矣。”

  疾颠:急速颠覆、失败。《国语·周语下》:“高位寔疾颠,厚味寔腊毒。”寔〈副〉通“实”,确实,实在。张衡《东京赋》寔蕃有徒。(徒众确实很多。)                        

  【评语】

  在金钱储存太多的时候,如不设法预为退身之计,失败的时候往往是一塌糊涂,倒不如无钱时候的平安。富豪一旦破产,多因债台高筑被逼而亡身,反而此贫穷的人痛苦。所以,有钱的人比不上贫穷的人无忧无虑。在路上迈高步的人,当他跌倒的时候,要比一般人来得快些。这好比地位高贵的人,不及身分卑贱的人常能保持安稳。一无所有的人了无牵挂,足以潇洒自在。无官一身轻,无财不担心。人生就这么怪,生于治世,无下太平,贵者难尽情作威作福,富者也难得不义之财;处于乱世,暴富显贵多了,贼盗也多了。俗语所说“漫藏诲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多藏厚亡,”、“怀璧其罪”,都是说明财富是招祸的根源,是因为“财帛动人心”的缘故。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无数人眼巴巴地在看着他的权位,爬得越高踩他的人越多,常言有“爬得越高摔得越重”,一旦从金字塔上跌下来,就如掉进无底深渊。孔子说:“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人处富贵之中能思贫贱之乐,足见其平日修养,但许多人在贪求富贵时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此时不须想贫贱之人之事,想想自己生老病死时只盼望能多活一天,只盼能在白云下散散步的情形,争名求贵,夺财争富之心自然会平息。这并不是说富贵可厌而贫贱可爱,实在是因为世人多半知道富贵的利,而不知道其害。仅知道贫贱的苦而不知其乐,明白了贫富的利害得失,就知道富贵不足贪,贫贱亦不足厌。

三四八、烦恼由我 嗜好自心

  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译文】世俗之人只是因为认识得个“我”字太认真,所以多了各种各样的嗜好,各种各样的烦恼。从前的人说:“不再知道自我存在,如何知道外物可贵?”又说“知道身躯不是我的,烦恼又如何侵害我?”真是点破的旨的言语啊。

  【注解】

  缘:<连>因为,由于。唐· 李白《秋浦歌》:“缘愁似个长。”

  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出自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十四》:“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烦恼:烦闷苦恼,佛教语。谓迷惑不觉。包括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以及随烦恼。能扰乱身心,引生诸苦,为轮回之因。见《唯识论》卷六。《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

  复:〈副〉又,再。《汉书·贾山传》:“以一至万,则世世不相复也。”

  物:〈名〉本义万物。《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事,事情。《诗·大雅·烝民》:“有物有则。”传:“事也。”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即社会,外界环境。《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物我,彼此,外物与己身。《列子·杨朱》:“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古之道也。”

  更:〈副〉再,重,又。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破的:本指箭射中目标,喻说话恰当。亦作“破鏑”。喻发言正中要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刘尹至王长史许清言,时苟子年十三,倚牀边听。既去,问父曰:‘刘尹语何如尊?’长史曰:‘韶音令辞不如我,往輒破的胜我。’”的旨,真谛。唐·常达《山居》诗之七:“ 胡僧论的旨,物物唱圆成。”

  也:〈语气〉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评语】

  古人的处世哲学,强调无我、无为的多,突出自我、自私的少。所谓耻于言利而突出义,就在于应当灭私欲而存大义。古人不以“我”为重,总以“物”为贵。这乃是因为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结合而成,不能执著一己之我,因此人的思想也是时刻改变而不停止。陶渊明说的“悟今是而昨非”,就是这个道理。有時喜悦,过了一个时期忽然悲观起来,推究原因,不外是执著“我”,因而有了种种的嗜好和烦恼罢了,如果人能达到无我之境,明白自己不如外物之可贵,就不起贪心。贪欲、瞋恚、愚痴所谓之三毒,实是一切烦恼之根源,这些烦恼的兴起,实因思想中执著一个“我”字。古人不知道有我,何能被烦恼所侵?因此,古人的无我之语可謂一语破的,得了其中真谛啊!古人不以“我”为重,如果人能达到无我之境,知道自己的身体都不是自己之物,就不会被烦恼侵入而痛苦。凡事不起争夺之心、贪图之念,自然一切平稳,身心舒适、旷达神怡。俗话有“人不自私天诛地灭”,这虽然是一句极具讽刺性的谚语,可是却说明了自私乃人类天性之一。所谓“认得你太深”,意思就是极端的自私主义,自私到极点不但会为自己带来烦恼,而且也会为社会人类制造祸乱。历史上最有名的自私主义学派,就是战国时杨朱提倡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杨朱所以倡导极端自私主义,是因为战国时代的一些野心政客,经常以“国家人民”为借口,而发动战争来满足更大的私欲,因此他才认为:“假如人人都为我而不为他,那岂不是天下太平了吗?”可见杨朱的自私和此处所说的自私,两者的含义似是而非。不管怎么说,极端的自私自利不足取,不能取,为人处世,太过自私难有朋友,难寻合作者,也因为个人私欲太强,便会带来物欲的不满,带来无穷的烦恼。现代社会强调自我,是人格气质的自我,而非物欲情欲的自我。

三四九、世态变化 万事达观

  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认得太真。尧夫云:“昔日所云我,而今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人常作是观,便可解却胸中罥矣。

  【译文】

  人间情理世俗情态,倏尔忽然万端变幻,不适宜认识得过分真切。宋儒邵雍说:“以前所说的我,如今却成了他,不知道今天的我,又属于后来的谁?”人们常常作见这种观点,就可以解除了却心中的罥结了。

  【注解】

  人情世态:人世间的情态,多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分,即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明·杨基《闻蝉》:“人情世故看烂熟,皎不如污恭胜傲。”

  倏忽万端:倏忽,顷刻。指极短的时间。《淮南子·脩务训》:“且夫精神滑淖纤微,倏忽变化,与物推移。”倏尔,迅疾貌,形容时间短暂。汉·蔡邕《胡太傅祠前铭》:“春秋既暮,倏尔乃丧。”忽,忽然。万端,形容方法、头绪、形态等极多而纷繁。《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説王万端。”倏忽万端,即很短时间发生许多变化。

  太:〈副〉过于,过分。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言其太隘。”

  真:〈形〉清楚,真切。《醒世姻缘传》:“我没大看真,不知是四根,不知是六根。”

  尧夫:邵雍,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掺杂道教思想,虚构一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传说他的卜术很准。

  昔日所云我,而今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出自邵雍《寄曹州李审言龙图》:“向日所云是,如今却是非。安知今日是,不起后来疑?向日所云我,如今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是后来谁?”

  伊:<代>表示远指,相当于“那”。《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笺:“伊,当作繄,犹是也。”表示第三人称,相当于“她”、“他”、“彼”。

  作:〈动〉本义人起身。《说文》:“作,起也。”产生,兴起。汉·张衡《东京赋》:“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作见,出现,显现。汉·班固《白虎通·文质》:“信莫著于作见,故以珪为信,而见万物之始,莫不自洁。”

  是:〈代〉此,这。《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罥:〈名〉捕取鸟兽的网。汉·蔡邕《琴操·思亲操》:“深谷鸟鸣兮嘤嘤,设置张罥兮,思我父母力耕。”罥结,亦作“羂结”。缠缚(缠绕束缚)。《文选·张衡〈西京赋〉》:“观罝罗之所羂结,竿殳之所揘毕。”吕向注:“羂,绊;结,缚也。”

  【评语】

  沧桑变幻,世事无常,人情冷暖依旧。从古至今,嫌贫爱富的故事太多,趋炎附势的例子无数。俗谚有“世态有冷暖,人面逐高低”,而且人情冷暖变化之大真有如沧海桑田。因为宇宙是永恒的,但是世间万物却是变化无常的,所以《涅盘经》第十三“圣行品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天为乐。”而唐代诗人崔岳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更说明了世事沧桑变化无常。传说吕洞宾在未得道之前,曾在一家药店看到一个名叫牡丹的美女,他一时惊为天仙而有所动心,他就向她说一些调戏的话,晚年当他得道之后又经过药店时,只见一个老态龙钟弯腰驼背的老太婆。细问之下才知道她几十年来一直持字闺中,如今已是一个六七十岁行将就木的老处女了。使他不由地认为人生无常毅然入山修道不知所终。在世事的变化无常面前,人更应保持纯真无瑕的心性,抛弃追名逐利的杂念,以真待人,以情暖人,使人间弃满欢乐与美好。人情之所以有变化也正如人一样。人由青年到老年就有很大的变化,何况是人情,当然也逃不出随着年龄与时代而变化不同。所谓“不宜太认真”,就是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过于主观,总要倾乎人情去做人做事。宋儒邵尧夫说:“昔日所云我,我今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这话的意思说明了连自己都保持不住原状时时刻刻,那就难怪人情是瞬息万变了。如能了解这个道理,自然除去了“我执”的偏见,而能自由自在的处世。人自己本身尚且在变化不可常久保留,就无怪乎世间人情的变化万端了。

三五○、安乐寻常 事无绝对

  有一乐境界,就有一不乐的相对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只是寻常家饭,素位风光,才是个安乐的窝巢。

  【译文】

  有一个快乐的境界,就有一个不快乐的相互对应;有一个美好的光景,就有一个不好光景相互消长。只有平常的家常便饭,安于本分的生活光景,才是人生安逸快乐的安身地方。

  【注解】

  对待:对立,对抗。《朱子语类》卷七六:“是两物相对待在这里,故有文,若相离去不相干,便不成文矣。”双方面相比较而存在,处于相对的情况。元·张宪玉《登齐政楼》诗:“万古晨昏常对待,两丸日月自双飞。”对付,亦作“对副”,应付,处置。宋·陈亮《复陆伯寿书》:“时事日以新,天意未易测度,但看人事对副何如耳。”挑逗,折磨,捉弄。元·商衟《风入松》词:“酒醒时鸞孤凤隻,梦回时枕剩衾餘。塞雁哀,寒蛩絮,会把离人对付。”应待,犹应对。《文子·微明》:“道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幽,可以明;可以苞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

  乘除:抵消。唐·韩愈《三星行》:“名声相乘除,得少失有餘。”比喻人事的消长盛衰。宋·陆游《遣兴》诗:“寄语鶯花休入梦,世间万事有乘除。”

  素位:安于本分,不作分外妄想。据《中唐》:“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朱熹注:‘素犹见也’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当为,无慕乎其外之心也。’”孔颖达疏:“素,乡也。乡其所居之位而行其所行之事,不愿行在位外之事。”

  窝巢:安身之处,亦指家产。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往日家私甚过的好,敢则是十年五载,四分五落,直这般踢腾了些旧窝巢。”

  【评语】

 常言道:“有一利就有一弊”,“没有高山显不出洼地”,“没有苦显不出乐,没有坏显不出好”,可见人间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天地间的苦乐都是相对的。在一种安乐的境界里,相反的必有一种安乐的苦痛存在。同样的道理,有一种美丽的景色,必定有一种相反的不好的景色抵消它。举例来说,储存金银财宝,终日饱食美味,这就是一种乐境的享受。同時怕财产失落,于食美味之后,又感觉肠胃的痛苦,这都是和快乐相对的不快乐。一个生活在无忧无虑环境中的人,旁人看来他必然非常幸福,实际他也许内心充满痛苦,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因为矛盾处处时时都有,不同的事有不同的矛盾,因而幸福与快乐也是相对的。唯独那些经过狂风巨浪的人,才能领略出风平浪静的安定;只有从痛苦中奋斗得到快乐的人,才能体会出人生的真正乐趣。看事物如果有些辨证的方法,就不容易走极端,因为任何事只要过了度就会发生质变;明白凡事都有它相对应的一面,也就明白了苦与乐,利与害,高与下不会绝对不变。做一个平凡却又品德高尚无私欲扰乱心性的人,才能体会到生活的充实和洒脱。人如果能够乐天知命,就是吃寻常的家常便饭,观赏自然的风景,不担心祿位也不为名利劳心,凡事随遇而安,自然到处都是安乐场所。一般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只贪图快乐境界的好光景,却不知道有不快乐和不好的光景将要发生。人的贪念不息,就有傾跌的危险而致狼狈不堪了。

三五一、生死成败 一任自然

  知成之必败,则求成之心不必太坚;知生之必死,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

  【译文】知道有成功就必然有失败,所以希求事事成功的心念没必要太多坚持;知道有生存就必然有死亡,所以保护生存繁衍的方法就不必过分操劳。

  【注解】

  求成:希求成功。《庄子·天地》:“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

  坚:〈形〉本义泥土坚硬,泛指坚硬,结实。《说文》:“坚,刚也。”坚定,意志、主张不动摇。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保生:保护并使其生存繁衍。《逸周书·商誓》:“我闻古商先哲王成汤,克辟上帝,保生商民,克用三德。”

  道:方式,方法;技能。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评语】

  成败生死之论从古到今何其多也。说到“成之必败”,扬慎有“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壮语。说到“生之必死”,陶渊明的“挽歌诗”中的第一首说;“有生必有死,早终非使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灵。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人们对于生死,既有蔡文姬《悲愤诗》:“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元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从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神魂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之叹,也有苏试《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之美,还有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胸怀。此外,作者从事物的自然规律来谈生死成败,告诫人们做事勿以一时的得失来下结论,要学会等待时机,而不是凭一求成之切心就足以成事。生死之道,不能以为过分追求养生就可以长寿。人在精神上不充实就必然会去追求各种私欲的满足,这实际上有违养生之道,可能还会加速死的降临。“生死成败,一任自然。” 天地所成之物,早晚必败,所以我们对于一切事物求其成就之心,也不必太过于苛求。所谓“希望越坚,失望也越大”,成功固然很欢喜,但遭遇了失败,就颓败懊丧而一败涂地了。在一件事情开始做的时候,应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成功固然不足喜,失败也不足为忧。凡事也听其自然,不必操之过急,虽然失败了,也不会过度的失望灰心。其次,天地所生之物早晚必死,人也是难免一死。既然如此,则人对于求长生之道,也就不必过于辛劳。所以,人对事过于强求,往往反而招致相反的结果,最好是守著自然适当的尺度为要。

三五二、猛兽易服 人心难制

  眼看西晋之荆榛,犹矜白刃;身属北邙之狐兔,尚惜黄金。语云:“猛兽易伏,人心难降;谷壑易填、人心难满”。信哉!

  【译文】

  眼见西晋的满目荒芜情景,仍然自矜的武力;身体属于北邙的狐兔食物,尚且爱惜着权力。俗谚说:“猛禽野兽容易制伏,人的心念难以降服;山谷沟壑容易填平,人的欲望难以满足。”确实如此啊!”

  【注解】

  眼看:眼见,目睹。唐·王绩 《过酒家》诗之二:“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看得见,有马上、很快的意思。宋·陆游《言怀》诗:“乐事眼看成昨梦,倦游心伏作衰翁。”

  西晋:朝代名。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65—316年),共四帝,为前赵所灭。司马睿即位建康,保有江南之地,史称东晋(公元317—420年),共十一帝,为刘裕所取代。

  荆榛: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三国·魏·曹植《归思赋》:“城邑寂以空虚,草木秽而荆榛。”

  犹:〈副〉还,仍然,多用于书面语。《资治通鉴》:“犹不失下曹从事。”

  矜:〈动〉自夸,自恃。《广雅》:“矜,大也。”自矜,自负,自夸。《淮南子·缪称训》:“后稷广利天下,犹不自矜;禹无废功、无废财,自视犹觖如也。”

  白刃:锋利的刀。《礼记·中庸》:“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借指战争。唐·罗隐《即事中元甲子》诗:“田园已没红尘内,弟姪相逢白刃间。”此借指武力。

  北邙:即邙山。因在洛阳之北,故名。东汉﹑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唐·沈佺期 《邙山》诗:“北邙山上列坟塋,万古千秋对洛城。”借指墓地或坟墓。晋·陶潜 《拟古》诗之四:“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狐兔:狐和兔,亦以喻坏人,小人。唐·崔颢《古游侠呈军中诸将》诗:“地迴鹰犬急,草深狐兔肥。”

  尚:〈副〉尚且,还。《说文》:“尚,曾也。”

  黄金:泛指钱财。唐·高适《邯郸少年行》:“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比喻功名事业。清·龚自珍《梦中作四截句》之二:“黄金华髮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此处指“黄金龟”,带龟钮的金印。汉官俸二千石以上者所佩。唐·刘禹锡《和董庶中古散调词赠尹果毅》:“一言合侯王,腰佩黄金龟。”。

  谷壑:谷,〈名〉本义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尔雅·释水》:“水注谿曰谷。”两山之间的水流。《说文》:“泉出通川为谷。”山谷,两山间低凹而狭窄处,其间多有涧溪流过。《吕氏春秋·谨听》:“故当今之世,求有道之士,则於四海之内,山谷之中,僻远幽閒之所。”壑,〈名〉本义深谷,深沟。《说文》:“壑,沟也。”沟壑,山沟。《左传·昭公十三年》:“小人老而无子,知挤于沟壑矣。”

  信:〈副〉果真,的确。《史记·华佗传》:“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

  【评语】

  西晋大將索靖知道西晋將要大乱,指著洛阳宫门的铜骆驼说:“我將要看见你流落在荊榛荒草里面。”后来,果然如他的預言而亡掉。当世局发生变化,无论怎样有权力的豪门权贵,转眼之间就己身家俱亡。当人在有权有势的时候,只知道揩夸自己的权力勇气,以利刃武力去制服他人。对于时衰运败本身灭亡的命运,一点都不察觉,实在是可悲之至。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收天下的兵器铸造十二个金人,筑成万里长城以防备胡人的南袭。想叫子孙万代百世千世做皇帝。不料他身死尸首未干,强秦就灭于楚汉之手。可见想以武力制服人的人,实在最愚蠢不过。西晋的王侯贵人不想自己早晚是要死,终归要葬在洛阳城外北邙山,被那些狐鼠來吃掉尸身,仍然每日汲汲于功名利祿,拼命的貯存黃金。一旦死亡后身体都没有了,还要黃金何用?古语说:“猛兽易伏,人心难降,谿壑易填,人心难满。”这说明了人心是贪而无厌的。极端残暴、奢侈、荒淫的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残杀,争权夺利,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终于导致亡国。而杜牧《泊秦淮》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写出了亡国景象。至于人生死的无常,曹雪芹所说“金满箱,银满箱,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就说明了这种道理。人的生死有其自然规律,有人因此而珍惜生命,多作益事;有人却叹人生苦短微不足道、而及时行乐,欲壑难填,人心不满。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古至今历史的荣耀有人津津乐道,历史的教训却无人去真的吸取,以至“犹矜白”者代代都有,北邙枯骨者大有人在,人只管身前,顾不上以后。

三五三、人生无常 盛衰何恃

  狐眠败砌,兔走荒台,尽是当年歌舞之地;露冷黄花,烟迷衰草,悉属旧时争战之场。盛衰何常?强弱安在?念此令人心灰!

  【译文】

  狐狸睡眠的破败砌阶,野兔游走的荒芜台阶,都是当年莺歌蝶舞的胜地;雨露冷凝中的黄花地,烟雾迷蒙中的枯草坡,都是以前争雄称霸的战场。兴盛衰败怎能长久?强大弱小又在哪里?想到这里使人心灰意懒。

  【注解】

  砌:〈名〉本义台阶。李煜《虞美人》:“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砌阶,台阶。唐·罗隐《扇上画牡丹》诗:“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走:〈动〉本义跑。《说文》:“走,趋也。”游走,游逛,走动。明·陈献章《春中杂兴》诗之一:“春寒著莫絮袍轻,游走何山更乞晴。”

  黄花:亦作“黄华”,黄色的花。《山海经·西山经》:“峚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菊之异名。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衰草:枯草。宋·陆游《秋晚思梁益旧游》诗:“沧波极目江乡恨,衰草连天塞路愁。”

  争战:战斗,战争。唐·李白《幽州胡马客歌》:“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盛衰:兴盛与衰败。宋·司马光《燕台歌》:“万古苍茫空盛衰,燕臺贤客姓名谁。”

  强弱:强大与弱小。《孙子·势》:“乱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彊……彊弱,形也。”

  安:〈代〉哪里,何处。《汉书·高帝纪》:“沛公安在?”在文言文里,表示疑问,当“怎么”或“哪里”讲。

  【评语】

  在《桃花扇传奇》里的《哀江南》说:“俺曾见金陵玉阙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不信这舆图换桥……诌一套哀江南,放悲歌,唱到老。”这一段弹词和以上所说的是一般无二的。胜迹怀古,各有清怀。世事沧桑,情随境迁,李白在乐游原上唱出“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西风残照,汉家陵阀”。东坡临赤壁而咏成千古佳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刘禹锡的名篇《乌衣巷》和本段的意境不谋而合:“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玉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生本无常,盛衰何足恃?”最能代表这一思想的,莫过于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注解“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几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胭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鬃又成霜?昨日黄土陇中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杠;昨怜破袄寒,今嫌此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历史似乎总是循环的,但千万不可持“好了伤疤忘了疼”。“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态度,这种态度太过悲观。但去争杀,在名与利中争来夺去又有什么价值呢?所以,人要修身养性,免蹈故辙。绝代豪富,千古英雄,只逞一时的荣华,弄一朝的权势,想不到如春梦一场。人若能悟透“盛衰不常,强弱皆空”的道理,自然就不为野心所困,不为物欲所缚,心中常存这样的念头,则渴望功名富贵的心理,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三五四、心地平静 青山绿水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水,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

  【译文】

  内心田地上没有风雨波涛,随处都是青山绿水;人性天命中存有德化仁育,到处见到鱼跃鸢飞。

  【注解】

  心地:佛教语,指心,即思想、意念等。见一二三【注解】。宋后儒家用以称心性存养。《朱子语类》卷六七:“盖其心地虚明,所以推得天地万物之理。”

  随在:犹随处,随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司训》:“某为亲戚寄卖房中伪器,輒藏靴中,随在求售。”

  青山绿水:泛称美好山河。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青山绿水。’曰:‘见后如何?’师曰:‘绿水青山。’”

  性天:犹天性。谓人得之于自然的本性。见一二三【注解】

  化育:本指自然滋养、养育万物,此处指先天善良的德性。据《礼记·中庸》:“能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德化,谓以德行感化。《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仁育,以仁德教化培育。《南齐书·崔慧景传》:“陛下德侔造化,仁育羣生。”

  触处:到处,随处。极言其多。《南史·循吏传序》:“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謡舞蹈,触处成羣,盖宋世之极盛也。”

  鱼跃鸢飞:语出《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毛传:“言上下察也。”孔颖达疏:“毛以为大王﹑王季德教明察着于上下。其上则鸢鸟得飞至于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于渊中而喜乐。”后以“鱼跃鸢飞”谓世间生物任性而动自得其乐。

  【评语】

  心是一切善恶发生的根源,如同大地生长草木百谷一般,所以把心叫做“心地”。波涛是起于河海而不发生于陆地,所谓“平地起波澜”,就是说在不应该起事的地方起事。“随在”和“触处”两者的意义也就是到处。但人受了环境的改变而心有种种的变化。这是自己的修养还不够到家,则心易为外物所转。如果自己修养成熟就不被物转,心上的思念也就不动摇了,无论对任何事物都能平静如常。比方说站在红绿街头,对着牡丹玫瑰一般的美人,好像是对着死灰枯木而不动心。古语说“天地化育万物”,而人心能作出万事,只要自己的心能和天地合为一体,沒有一体偏私,就可以化育到性天之中,与天地齐德,而有化育万物之量,则到处都有鱼跃鸢飞海阔天空的妙用,可以说是活潑而无碍,无往而不自如。传统的修身养性之道,有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心静,静如止水才能排除私心杂念,无私无欲,心平气和。庄子看到鱼在水中游,很羡慕地说“乐哉鱼也”。鸟跟鱼能逍遥自在的游和飞,是因为它们除了生理上的欲望饮食要求之外,再也没有像人类那么多的情欲物欲。人生在世不只是为了活着,仅仅为了生存而来到人世就大可悲了。也正因为有知有识,有理想,有追求,才会经常陷于苦恼,这都是由于无穷的欲望所引起的。要想控制欲望消灭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能知足,能知足就可使精神愉快。知足是相对的,无止境的贪图是可怜的,但无条件的知足就变成虚妄。好比心静,静至只看到自己的内心,而看不到外部世界,自我封闭,孤陋寡闻,就谈不上真正的快乐了。

  【注】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

三五五、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译文】

  宠爱羞辱毫不动心,悠闲地观看庭院中的花开放凋落;离去留下没有意念,随意地跟随天际外的云翻卷舒展。

  【注解】

  宠辱不惊:宠,宠爱。受宠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晋·潘岳《在怀县》诗:“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

  去留:离去或留下。见三四○【注解】

  无意:泯灭意虑,没有意念。《列子·仲尼》:“夫无意则心同,无指则皆至。” 严北溟注:“泯灭了意虑,它就和本心相同了。”

  漫:〈副〉随便,随意。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漫卷诗书喜欲狂。”

  天外:天之外。极言高远。战国·楚·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

  卷舒:卷缩和伸展。《淮南子·原道训》:“幽兮冥兮,应无形兮;遂兮洞兮,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俛仰兮。”高诱注:“卷舒,犹屈伸也。”犹进退,隐显。元·刘祁《归潜堂记》:“盖君子之道以时卷舒,得其时不进为固,失其时而强进为狂。”   

  【评语】

  中国人积累了几千年的人生经验,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开卷便觉触目惊心,名利场宦海浮沉,潮起潮落;富贵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所以雄心万丈地在仕途进取的同时,也很有情趣地在做出世准备,免得从金字塔一落千丈时万劫不复。官场少有长青树,财富总有用尽时,若练得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功夫,又怎会有凄凉与悲哀的心境出现呢?世人都喜好荣华,厌恶蒙受屈辱,但这都是个人的运命与际遇,不是人力所能强为。所以人对于得失应淡然处之,是所谓“宠辱不惊”。人看见庭前的花开花谢,和人间的荣辱是同样的光景,所以应当绝不对于得失荣辱动心。一旦致仕或真除,对于去留升降应当毫不介意,把他看作天外的云彩一般,任他随风向去留,没有一丝一毫的固执与挂碍。这样的人生,才算是完满达成。

  【注08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

三五六、苦海茫茫 回头是岸

  晴空朗月,何天不可翱翔,而飞蛾独投夜烛;清泉绿果,何物不可饮啄,而鴟鴞偏嗜腐鼠。噫!世之不为飞哦鴟鴞者,几何人哉?

  【译文】

  天空清朗月色明亮,何处天空不可以自由飞翔,而飞蛾唯独投奔夜间的烛火;泉水清澈瓜果翠绿,什么东西不可以饮食果腹,而鴟鴞偏偏喜欢腐烂的死鼠。唉!这世上不做飞蛾鸱鸽的,有多少人啊?

  【注解】

  晴空朗月:晴空,清朗的天空。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朗月,明月。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白日既匿,继以朗月。”

  饮啄:饮水啄食。见一三九【注解】。引申为吃喝,生活。唐·李益《罢秩后入华山采茯苓逢道者》诗:“何事逐豪游,饮啄以羶腥?”比喻自由自在地生活。唐·元结《喻瀼溪乡旧游》诗:“终当来其滨,饮啄全此生。”果腹,犹言吃饱肚子。唐·柳宗元《憎王孙文》:“充嗛果腹兮,骄傲欢欣。”

  鸱鸮:亦作“鴟梟”,鸟名,俗称猫头鹰,常用以比喻贪恶之人。《诗·豳风·鸱鸮》:“鴟鴞鴟鴞,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鴟梟鸣衡扼,犲狼当路衢。”李善注:“鴟梟、豺狼,以喻小人也。”

  噫:<叹>表示悲痛或叹息。宋·周敦颐《爱莲说》:“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噫,感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唉”。)。

  不为:不做,不干。见○一三【注解】

  【评语】

  在晴朗的月光下,虫鸟都可以自由飞翔,只有飞蛾偏要扑向夜间的灯火被活活的烧死。在山林绿草之中,很多东西都可以作为自由的饮食,鸱鸮偏偏喜欢那些已死的腐败老鼠,这比之人,是说天地是广阔的,饮食是自在的,一般世人只顾贪图高官厚禄,认为不如此就不足以保全他的身家,最终因贪婪事败而亡身破家,恰如飞蛾鸱鸮一样不知死活。可是,世间的人有几个人不去做飞蛾与鸱鸮呢?这实在是令人概叹而没有价值的事啊!看飞蛾扑夜烛,鴟鴞食腐肉觉得很奇怪。那里明明是火坑偏偏向死亡中扑,明明有鲜美之物却弃而不用。由于飞蛾的无知,所以才会扑火自取灭亡;由于鸱枭的怪异,所以才会吃腐鼠而自傲。看物易,看人同样,人是万物的灵长,人由于时代的局限,认识的局限,很多事情在别人看来是牛角尖自己却偏向里面钻,有的事在以后看来是错的、可笑的,当时却毫无顾忌,引以为正常。这真是应了孔子所说“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的一句话。更可叹的是明知有害的,如物欲的过度追求决无好处,可人们偏偏难以克制私心杂念,纵容欲望。知苦海而不回头,实可悲叹,有时甚至还不知苦海在哪里就更令人叹惜。

三五七、冷眼视事 如汤消雪

  权贵龙骧,英雄虎战,以冷眼视之,如蚁聚膻,如蝇竞血;是非蜂起,得失蝟兴,以冷情当之,如冶化金,如汤消雪。

  【译文】

  权臣贵仕志高气扬,英雄豪杰威武勇猛,以冷静眼光看待它,如同蚂蚁集聚臊膻,如同苍蝇竞逐血腥;是非曲直群蜂纷起,利弊得失猬毛而起;以冷静心情面对它,如同冶炼熔化金属,如同沸汤消融雪花。

  【注解】

  权贵:旧时指官高势大的人。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权臣,有权势之臣。多指掌权而专横的大臣。《晏子春秋·谏上十》:“今有车百乘之家,此一国之权臣也。”贵仕,显贵的官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杜预注:“贵仕,贵位。”

  龙骧:亦作“龙襄”。昂举腾跃貌。《汉书·叙传下》:“云起龙襄,化为侯王,割有齐楚,跨制淮梁。”颜师古注:“襄,举也。”此作“志高气扬”解,志气高昂而自得。《史记·苏秦列传》:“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虎战:战,《说文》:“战,斗也。”虎战即“虎斗”,即“龙争虎斗”,形容斗争或竞赛很激烈。语本汉·班固《答宾戏》:“分裂诸夏,龙战虎争。”此处借以形容英雄豪杰威武勇猛。

  冷眼:冷静、客观的眼光。唐·徐夤《上卢三拾遗以言见黜》诗:“冷眼静看真好笑,倾怀与説却为寃。”

  聚膻:聚,聚集。膻,本义羊臊气,泛指臊气。《庄子·综无鬼》:“蚊慕羊肉,羊肉膻也。”谓肮脏丑恶。臊膻,指腥膻之气。唐·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筋体半瘻痹,肘腋生臊膻。”明·陈继儒曰:“势在则群蚁聚膻,势去则饱鹰飏汉。悠悠浊世,今古皆然。有识之士,不必露徐偃之刚肠,但请拭叔度之冷眼。”(徐偃:古代传说,周穆王时徐偃王有筋无骨,后因称书法柔软不挺曰徐偃,又称笔之柔韧应手者曰徐偃笔。叔度:东汉黄宪,字叔度,家世贫贱而人格高尚。)今语:陈继儒说:“权势在手时,人们就如群蚁聚集在羊肉上面一样趋炎附势;权势丧失了,他们就像吃饱了的鹰远扬长空一样无情离去。悠悠尘浊世界,古今都是这样。有识之士,不必露出徐偃那样的刚肠,但请像叔度那样保持高尚人格,擦拭冷眼而视之。”

  竞血:竞〈动〉本义争竞,角逐,比赛。《说文》:“競,逐也。”竞逐,竞争追逐。晋·左思《吴都赋》:“结轻舟而竞逐,迎潮水而振緡。”血,《〈名〉本义牲血,供祭祀用,后泛指血液。《说文》:“血,祭所荐牲血也。”血腥,血液的腥臭气味。唐·杜甫《哀王孙》诗:“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蜂起:蜂起像群蜂飞舞,纷然并起。《史记·项羽本纪论》:“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蝟兴:犹蝟起。明·方孝孺《送河南佥事汤侯序》:“而真主一出,羣英蝟兴。”汉贾谊《新书.益壤》:"高皇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如猬毛而起。"后因以"猬起"比喻纷然而起。

  汤:〈名〉本义热水,开水。《说文》:“汤,热水也。”沸汤,滚开的水。《后汉书·张宗传》:“以张将军之众,当百万之师,犹以小雪投沸汤,虽欲戮力,其埶不全也。”

  【评语】

  古来权贵英雄的功勋伟业固然显赫一时,但以冷眼人在当时站在旁观的立场,就已经认为他们不过是如蚁聚膻,如蝇竞血。何况千百年后,早已事过境迁,只不过是电光石火的倏然一现而已。其次,对于是非得失在当时亦不过蜂起猬兴的故事,像庄子所说的蜗牛角较雌论雄的许大世界了。历史的巨册往往是在龙争虎斗、狼烟滚滚中翻去了一页又一页;而你争我夺的结果却往往是白骨蔽野,生灵涂炭。最终留下的是残恒断壁,荒家堆堆。冷眼观之,先哲斥之为不义之战,所以《孟子·尽心》有这样一段记载;“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靡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爱也。”而扬慎在《临江仙》一词所说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最能说明这种道理。以此观人生世事,尔虞我诈,求富逐贵而又心机用尽的人何其凄凉也。人生苦短,岁月蹉跎,不能超脱于世就会被世俗所累。冷眼看世界是必要的,静心理世事是应当的。荣华易逝,好景不常,人们能体会这个道理,自然可以打消竟逐是非得失的念头。

三五八、在世出世 真空不空

  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尊如何发付?在世出世,徇欲是苦,绝欲亦是若,听吾侪善自修待!

  【译文】

  真空不是空无,执着形象非真如,破除形象也非真如。请问佛陀如何发蒙属付?在世超脱世俗,苟徇欲望是痛苦,断绝欲望也是痛苦,听凭我们各自修行持戒。”

  【注解】

  真空:佛教语,一般谓超出一切色相意识界限的境界。见一三三【注解】

  空:〈形〉空虚,内无所有。《广韵》:“空,空虚。”空无,指虚无之境。晋·陶潜《归园田居》之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执相:执著于形相。明·李贽《金刚经说》:“盖(朱子)见世人执相求佛,不知即心是佛,卒以毁形易服,遗弃君亲之恩而自畔於教,故发此语。”佛教把可以分别认识的一切现象称作相。

  真:〈名〉本性,本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即佛教之真如,谓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与实相、法界等同义。《成唯识论》卷九:“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破相:佛教语,谓破除一切妄相而直显性体。南朝·宋·朱广之《咨顾道士〈夷夏论〉》:“若执言捐理,则非知者所据;若仗理忘言,则彼以破相明宗。”

  世尊:佛家十号之一,此处指释迦牟尼佛。据《佛说十号经》:“天、人、凡圣出世间,咸皆尊重,故曰世尊。”佛陀的尊称。隋·慧远《无量寿经义疏》卷上:“佛备众德,为世钦仰,故号世尊。”

  发付:发表意见,犹对付。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今日任屠的魔头至也,我且看他如何发付那。” 发蒙,启发蒙昧。《易·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孔颖达疏:“以能发去其蒙也。”汉·枚乘《七发》:“发蒙解惑,不足以言也。” 属付,嘱咐,叮嘱;吩咐。唐·贾餗《大悲禅师碑》:“随父至 洛阳 ,闻荷津寺 有 神会大师 ,即决然蝉蜕万缘,誓究心法……一旦密承属付,莫有知者。”

  在世出世:在世,活在世上。明·李贽《复士龙悲二母吟》:“若皆为此族孙取去,李节妇一日在世,又復靠谁乎?”出世,超脱人世。见○一九【注解】

  徇:〈动〉顺从、依从。《古今小说》:“知县又徇了顾佥事人情。”苟徇,亦作“苟殉”,无原则地顺从。《旧唐书·王求礼传》:“此詿误之人,比无良吏教习,城池又不完固,为贼驱逼,苟徇图全,岂素有背叛之心哉!”

  听:〈动〉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说文》:“听,聆也。”听凭,任凭。《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今后听凭玉堂春嫁人,并与本户无干,立此为照。”

  吾侪:我辈。《左传·宣公十一年》:“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

  修持:修行持戒。唐·耿湋《晚秋宿裴员外寺院》诗:“愿向空门里,修持比昼龙。”

  【评语】

  《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天地万物各种形相的所以历然显现,实在是因为各种因缘而显现的色相,原来根本没有实体。例如房屋是用土木竹石构成的,本来根本没有所谓“屋”的实体。我们人类的身体也如此,人生本来是由地火水风构成,地水火风一旦分散身体就立刻消亡,这不就是空迹象了吗?因此才有“色即是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屋和身虽然是空的,可是显现在眼前的却是屋和肉,又怎能说它是空而无有呢?所以才又说“空即是色”。如此循环下去,万有都是空,空也就是万有。能了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理,就不可不把这空和有很恰当的加以应用,但是空和有最容易偏于一端。所谓真空并非离开有的空,而是“色即是空”的空。执着于万物的形相,而认为有其实体的当然跟真理不相契合,但是如果破形相而坠入虚无的偏空,也是违背了真理。反之如果偏于空和有的任何一方,就都算是违背真理的邪见。然而世尊对这个问题持如何意见呢?问题的答案就是“在世而超世”,这乃是佛教中的最上乘教义。什么事都不是绝对如此而不存在变化。放纵人欲固然是一种大苦恼,不过完全弃绝人欲也未尝不是苦恼。例如置身火焰之中就会被烧死,但是如果完全跟火焰隔绝也会被冻死,所以对火最好是不即不离善加运用。同理,假如从人欲陷入着相,那弃绝人欲就会堕入破相,两方都不免于苦恼,所以最好是不陷不弃不着不破,努力修持自己由浅入深而悟得此真理。这里不去考究深奥的佛理,仅从做人待世的角度来看,出世和入世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不应绝对化,行事不宜走极端。

三五九、欲望尊卑 贪争无二

  烈士让千乘,贪夫争一文,人品星渊也,而好名不殊好利;天子营家国,乞人号饔飨,分位霄壤也,而焦思何异焦声。

  【译文】

  义烈的人拱让千乘大国;贪婪的人力争一文小钱。人的品德天壤之别啊,而喜好功名与喜好利禄没什么不同;做皇帝的经营开国承家,当乞丐的呼号早饭晚餐,身份地位天地之差啊,而当焦苦思虑和焦急哀声有什么差异。

  【注解】

  烈士:重视道义节操的人,有节气有壮志的人,〈书〉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义烈,重义轻生的人。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至於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於篇,则足为后世法。”

  千乘:兵车千辆。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孙子·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駟,革车千乘,带甲十万。”战国时期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韩非子·孤愤》:“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

   贪夫:贪婪的人。见○六六【注解】

  星渊:星指天空,渊是深潭。犹天渊,喻差别大。见○二二【注解】

  不殊:没有区别;一样。汉·扬雄《解嘲》:“世异事变,人道不殊。”

  家国:即开国承家,谓建立邦国,继承封邑。家与国,亦指国家。《逸周书·皇门》:“是人斯乃谗贼媢嫉,以不利于厥家国。”   

  号:〈动〉本义大声喊叫。《尔雅》:“号,呼也。”哭而有言。《说文》:“号,痛声也。”呼号,大叫,高呼,呼喊。《汉书·游侠传·陈遵》:“遵昼夜呼号,车骑满门,酒肉相属。”

  饔飧:饔,早餐。飧,晚餐。泛指食物。《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况且民穷财尽,百姓饔飧不饱,没闲钱去养马骡。”

  霄壤:霄是天,壤是地,比喻相差极远,差距极大。见二八九【注解】

  焦思:焦苦思虑。《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三十年,过家门不敢入。”

  【评语】

  俗语说:“鸡吃稻米鸭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每个人处的位子不同,面临的矛盾不一样。一个为一日三餐而忙碌的人,无暇顾及也无法想像一个富商每顿饭吃什么,而一个富人认为是很简陋的东西对贫穷者来讲可能还是好东西。贫富有差距,但忙碌却是一样的。我们常见富商大贾,身兼几家大公司的负责人,拥有众多关系企业,想来生活一定很幸福,我们又看到一些穷苦人家,往往为了些许金钱急得团团转,甚至为一日三餐而发愁,想来生活一定很痛苦。其实不然,富商巨贾有富商巨贾的痛苦,他所愁的是几十亿的周转金,所担心的是几家大公司的兴衰;而穷人有穷人的痛苦,他所愁的是一日三餐有无,两者苦性质与程度完全相同。同理好名之人跟好利之人,表面观之似乎好名之人之品质较高,其实两者本质完全相同,对人群所造成的困扰也毫无二致,所以孟子才说:“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这意思也就是说;“一个喜欢沽名钓誉的人,只要是满足他这种欲望的对象,他就能把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拱手让人;反之,假如不是一个喜欢沽名钓誉的人,或不是满足他这种欲望的对象,即使吃他一竹篮饭和一木碗汤他也会表现在脸色上。” 人各有痛苦,追求有追求的失落,富贵有富贵的难处,安贫有安贫的烦恼。去掉私心杂念,保持平衡宁静,确非易事。人如明白了这一点,自然一切就少有罣碍,就没有什么绝对的是非于分別心了。

三六○、彻见自性 不必谈禅

  性天澄澈,即饥餐渴饮,无非康济身心;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总是播弄精魂。

  【译文】

  本性清澄明澈,即使饿了吃饭渴了喝水,无非是为了保养身体和精神;心地沉沦迷惑,纵然谈论禅理演绎偈语,总归是自己玩弄精神和灵魂。

  【注解】

  性天:即天性、本性。见一二三【注解】

  澄澈:清澈,水清见底。见○三五【注解】

  饥餐渴饮: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形容生活必需。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说得天花乱坠,争似饥餐渴饮。”

  康济:保养。宋·苏轼 《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诗:“康济此身殊有道,医治外物本无方。”

  沉迷:深深地迷惑或迷恋(某事物)。丘迟(463—508,字希范,吴兴乌程,现在浙江吴兴人,南朝梁文学家。丘迟八岁能文,有才名。仕齐,为殿中郎。后仕梁,官至司空从事中郎。盛负文名,诗歌有辞采丽逸的特色。明人辑有《丘司空集》。)《与陈伯之书》:“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

  谈禅演偈:谈禅,谈说佛教教义。宋·高承《事物纪原·道释科教·谈禅》:“《宝林》曰:佛湼槃时,告迦叶曰:‘吾清浄法服以付汝。’迦叶传阿难,二十八代至达摩。梁普通中,自南天竺泛海至广州,后止崇山,住少林寺,传惠可,中国谈禪自此始也。”演偈,偈在梵语是伽佗,又可译为“颂”,有一定字数,四句为一节,是演法义赞佛德的一种诗句,演偈就是解释偈语。

  【评语】

  做什么事如果只求形式不讲实质不看结果就难见成效。一个真正信佛的人不一定要落发为僧,出家修行的人也不一定是好和尚,所以凡事不要拘泥于形式而应讲求实质。《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渊的安贫乐道精神,就是表面上生活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却极为快乐。这是他的本性澄澈,显露真如。即使餐嚼粗飯,渴饮清泉,他心中也是快乐无比的。梁武帝萧衍虽然平日吃斋念佛,而且三舍其身于同泰寺出家,可是由于他沉迷于权力和声色物欲太深,所以最后终于遭候景之乱而饿死台城。历史上达官人以至身为皇帝的人谈禅信佛乃至出家的人不少,可其中很多人只在教义上理解研究佛捶,只在形式上每天上香磕头,真的让他放弃应有地位去云游四方,让他行善而普度众生是做不到的,他心中的各种欲念是难以消除的,以此论推而广之,一个人做什么事关键在于实际行为,在于结果如何,而不是看他说的想法怎么样。

三六一、心境恬淡 形释忘忧

  人心有个真境,非丝非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清芬。须念净境空,虑忘形释,才得以游衍其中。

  【译文】

  人内心有个真原境界,不是丝弦不是竹管而是自然恬静愉快,不是兰烟不是香茗而是自然清新芬芳。必须心念清净意境空灵,意念忘却形体散释,才能够优游宽衍在其中。

  【注解】

  真境:道教之地。亦指仙境。见二三九【注解】。真,〈名〉本性本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真原,本源。清·龚自珍《最录〈李白集〉》:“於是最録其指意: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其斯以为白之真原也已。”

  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之总称。亦泛指音乐。《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恬愉:快乐。见○○六【注解】

  烟:〈名〉本义物质因燃烧而产生的气体。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兰烟,芳香的烟气。明·陆采《怀香记·春闺寄简》:“兰烟方裊裊,花气正霏霏。”

  茗:〈名〉本义早采的为“茶”,晚采的为“茗”,后泛指茶。《封氏闻见记》:“晚采者为茗。”香茗,香茶。唐·白居易《晚起》诗:“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清芬:清香。见三○四【注解】

  念:〈名〉佛教词,法相宗别境之一,指记忆。《俱舍论》:“念谓于缘明记不忘。”法相宗别境有五:欲、胜解、念、定、慧。境:〈名〉佛教指成为心意对象之世界,尘境、色境、法境等。空灵,清新灵活。清·王韬《〈幽梦影〉序》:“以飘忽之思,运空灵之笔。”

  虑:〈动〉本义思虑,谋划。《说文》:“虑,谋思也。”〈名〉思想,意念。诸葛亮《出师表》:“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形释:即“心凝形释”,精神凝聚,形体散释。指思想极为专注,简直忘记了自己身体的存在。语本《列子·黄帝》:“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乎。”散释,释放。《陈书·宣帝纪》:“又詔犯逆子弟支属逃亡异境者,悉听归首;见縶繫者,量可散释;其有居宅,竝追还。”

  得以:指借某事物而能做某事,能够,可以,赖以。汉·晁错《论贵粟疏》:“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游衍:犹畅游。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五二:“王子十五年,游衍伊洛滨。”优游宽衍、从容不迫的样子。唐·杜甫《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诗:“诵诗浑游衍,四座皆辟易。”仇兆鳌注:“游衍,从容貌。《诗》:‘及尔游衍。’游衍,优游宽衍也。”优游,悠闲自得。《诗·大雅·卷阿》:“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从容,不急迫。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下》:“僕愿先生优游俯仰,贵处可否之间。”宽衍,宽阔平坦。明·刘基《绍兴崇福寺记》:“故其地独宽衍,其水始通舟檝。”

  【评语】

  丝竹赏心,品敬气雅,但只要人的心性人的内在气质本身纯正清净,没有外物的赏心悦目,同样会显出一种雅致。佛家说“万物均有佛性”,意思就是万物之性与天性合一。人心都有一个真境,也就是人心都本乎天道。这一真境,不是由琴瑟丝竹音乐中求取,而是从恬淡愉快中自然得来的境界;不是由烟香茶味中得来,而是从清静芳中自然发生。如果想要游于这种妙境,先要使本身的心念清净,断绝被现在的境遇所左右的机缘,忘却一切思虑与分别。放宽身心,不固执于形体,就可以悠游于这一玄妙的境界。老庄谓“清净无为”,古人所谓“放荡形骸之外”,都是悠游这一妙境的法门啊!何况我们参禅的第一步入门工作,也要绝对断绝名利和物欲,然后才能使我们内心出现真如之性,绝虑忘忧,而优游于生活的乐趣之中。

三六二、俗眼观异 道眼观常

  大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现,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译文】

  普天之下的一切物体,人间伦常的一切情感,世界之中的一切事情,用世俗眼光去观察,纷繁复杂各不相同,用超俗眼光去观察,林林总总本质不变,何必分辨区别?何必择取弃舍?

  【注解】

  大地:广大地面,普天之下,亦指有关地球的。见三二七【注解】

  万物: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明·王守仁《〈大学〉问》:“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人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道德关系以及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孟子提出。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后人又称为“五伦”。也就是提倡夫妇互相爱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义臣行、交友以信等品德,以期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安定。《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舜)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人类,伦,辈,类。《荀子·富国》:“人伦竝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杨倞注:“伦,类也。竝处,羣居也。其在人之法数则以类羣居也。”

  世界:佛教语,犹言宇宙,世指时间,界指空间。见二五三【注解】。世上,人间。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以世界外事及神化无方,为虚诞也。”

  俗眼:尘世中人的眼睛,借指凡夫俗子。唐·薛用弱《集异记·王涣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

  道眼:佛教语,指能洞察一切,辨别真妄的眼力。《敦煌变文汇录·维摩诘经问疾品变文》:“必使天龙开道眼,教伊八部悟深因。”

  种种:犹言各种各样,一切。《隋书·王劭传》:“永安宫 北有自然种种音乐,震满虚空。”即“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众多。语本唐·柳宗元《贞符》:“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

  何须:犹何必,何用。三国·魏·曹植《野田黄雀行》:“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常:〈形〉恒久,长久不变。《广雅》:“常,质也。”《易象下传》:“未变常也。”虞注:“恒也。”

  分别:区别,分辨。《荀子·王制》:“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

  取舍:择用与弃置,选择。《吕氏春秋·诬徒》:“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择取,选择取用。《荀子·君道》:“必谨志之而慎自为择取焉。”弃舍,舍弃,丢开。《易·井》“旧井无禽时舍也”唐·孔颖达疏:“时舍也者,以既非食,禽又不向,即是一时共弃舍也。”

  【评语】

  天地间山河草木等等万物,和人世家庭引起的喜怒哀乐等等情感,乃至於世间里一切事物的利害得失。如果用普通人的眼光来观察,确实是千头万绪纷乱不堪。但若以悟道者的眼光来观察,则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常住的实相。万物一律平等,并无彼此的分別,并且不必对他们有什么取舍和憎爱。古书说:“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厥执中。”人对于万物有差別心是人为物欲所役使,是一条危险的道路。而明道之心是观察入微,得天地的妙理,不为幻相之物欲所迷惑;天地之道是在于精一,我们在虚实真幻之间,亦唯有明其精一执其中道,才不至有过犹不及之虞。世上事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事物总在不断发展变化,总在产生、死亡。这不是道眼俗眼所能否定得了的东西。曾子所著的《大学》一书,专谈人生哲学中修养心性的工夫,并订出一套严整的程序,告诉世人修养心性须从“定”字人手。因为精神稳定情绪才能均衡,情绪均衡才能心静,心静才能心安,心安才能思考,思考才能有心得。“定、静、安、虑、得”成为修身养性的一个循环过程,其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果否认事物在纷乱中的变化,就无须定静安虑而有所得了。其实动、静也是相对的,所谓得就是达到一种相对静止状态,发现了事物变化的规律,而不为人间万象、世事纷乱所迷惑,故俗、道的差别,在于能否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掌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六三、了心悟性 俗即是僧

  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糠,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译文】

  缠扰解脱就在自己心中,内心了无即使住屠肆吃糟糠,也是一方洁净土地。否则,纵然是一把雅琴一羽仙鹤,一盆鲜花一抔芳卉,喜好虽然清闲优雅,魔难障碍始终存在。常言道:“能够休绝的尘世境界成为真正仙境,不能了却的僧侣家园便是世俗家庭。”相信哦!

  【注解】

  缠脱:缠,〈动〉本义围绕,缠绕。《说文》:“缠,绕也。”缠扰,纠缠搅扰。《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空照道:‘我们出家人,并无闲事缠扰。’”脱,〈动〉本义肉去皮骨。《说文》:“脱,消肉臞也。”《尔雅》:“肉去骨曰脱。”解脱,解除,解开。《史记·酷吏列传》:“是时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而成极刑,自以为不復收,於是解脱,诈刻传出关归家。”佛教语,指摆脱烦恼业障的系缚而复归自在。亦指断绝“生死”原因,同“涅槃”、“圆寂”的含义相通。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求解脱於服佩,预参次於山垂。”

  了无:全无,毫无。晋·葛洪《抱朴子·释滞》:“空有疲困之劳,了无錙銖之益也。”

  屠肆:屠宰场,肉市。肆,旧称铺子、小商店。汉·王充《论衡·讥日》:“海内屠肆,六畜死者日数千头。”

  糟糠:酒滓、谷皮等粗劣食物,贫者以之充饥。见○九六【注解】。谓贫困时与之共食糟糠的妻子不可遗弃。《后汉书·宋弘传》:“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因以“糟糠”称曾共患难的妻子。

  居然:俨然,形容很像。明·刘若愚《酌中志·各家经管纪略》:“本政一断荤酒,皈依释氏,居然一头陀也。”

  净土:佛教认为佛、菩萨等居住的世界,没有尘世的污染,所以叫净土。泛指没有受污染的干净地方。

  不然:连词,相当于“否则”。《国语·周语》:“一合诸侯而有再逆政,余惧其无后。不然,余何私於卫侯?”

  琴鹤:琴与鹤,古人常以琴鹤相随,表示清高、廉洁。唐·郑谷《赠富平李宰》诗:“夫君清且贫,琴鹤最相亲。”雅琴,古琴之一种。宋·陈善《扪虱新话·琴操》:“又琴,古人有谓之雅琴、颂琴者,盖古之为琴,皆以歌乎诗,古之雅颂,即今之琴操耳。”仙鹤,神话传说中仙人骑乘和饲养的鹤。唐·王勃《还冀州别洛下知己序》:“宾鸿逐暖,孤飞万里之中;仙鹤随云,直去千年之后。”

  花卉:花草,通常分木本花卉、草本花卉和观赏草类等。《梁书·处士传·何点》:“园内有卞忠贞冢,点植花卉於冢侧,每饮必举酒酹之。”芳卉,芳草香花。晋·潘岳《登虎牢山赋》:“仰荫嘉木,俯藉芳卉。”

  嗜好:喜好,特殊的爱好。见二○七【注解】

  魔障:佛教语,为梵文的音义双译词,修身的障碍。泛指成事的障碍、磨难。宋·董嗣杲《近苦多故坐病乏药》诗:“魔障在前无妄想,飢寒随处肯言贫。”魔难,遭受的折磨、苦难。元·董君瑞《哨遍·硬谒》套曲:“十载驱驰逃窜,虎狼丛里经魔难,居处不能安。”

  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语出宋·邵雍《十三日游上寺在县北及黄涧在县西》诗:“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不向此中寻洞府,更于何处觅藏花?堪嗟五伯争周烬,可笑三分拾汉余。何似不才闲处坐,平陆云水绕衣裾。”休绝,摆脱,割断。《红楼梦》第五一回:“牵连大抵难休絶,莫怨他人嘲笑频。”

  尘境:原为佛教语,佛教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因称现实世界为“尘境”。唐·司空曙《寄卫明府》诗:“翠竹黄花皆佛性,莫教尘境误相侵。”

  真境:道教之地,亦指仙境。见二三九【注解】。僧家,僧人,和尚。唐·崔峒《题崇福寺禅师院》诗:“僧家竞何事,扫地与焚香。”指僧院。唐·韩愈《题秀禅师房》诗:“桥夹水松行百步,竹牀莞席到僧家。”

  夫:〈助〉用于句尾名,表示感叹。清·方苞《狱中杂记》:“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评语】

  无论陷入俗世的烦恼,或是解脱这种烦恼而得到快乐,其关键都发自一念之间,在人们自己心中。只要自己能大彻大悟,即使是置身处屠宰场,也跟住在极乐净土上一般。例如文殊菩萨,就曾在酒肆和妓院中宏扬大乘佛法教化众生,但是他本人却没有丝毫破戒和不净邪念。佛教史上成佛的人未必都在僧院,苦渡众生,教化世人的高僧更不可能总在净土。反之如果內心不能了悟,纵令嗜好是如何清净,以高尚的琴鶴为友或以欣赏花草为乐,內心邪恶的魔障仍然不得扫除。古德说得好:“能够休止了自己的妄念杂虑,彻底了悟之后,就是尘俗的境界也爱成真净的境界。反之,不能了悟,就是和尚也和俗人一样。”把这个道理引申到世俗生活,说明一个人做什么事不能只求形式上的完善,关键是思想上是否达到标准,实际结果是否符合要求。遇到困难往往在一念之间决定进退,所以平时需要锻炼意志,关键时刻才木致松劲泄气。

三六四、以我转物 逍遥自在

  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天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毛便生缠缚。

  【译文】

  以我转动事物的人,得到了固然不必高兴,失去了也不至于忧愁,天地到处都可逍遥自在;以事物奴役我的人,境逆时固然产生憎恨,顺境时也会产生喜爱,一根毛发便会产生困扰。

  【注解】

  以我转物:以我为中心去推动和运用一切事物,即我为万物的主宰。

  逍遥:优游自得。安闲自在。《庄子·逍遥游》:“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成玄英疏:“逍遥,自得之称。”

  以物役我:以物为中心,而我受事物的控制。

  一毛:一根毛,喻细小、轻微的事物。《韩非子·显学》:“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

  缠缚:束缚、困扰。明·唐顺之《狂歌行赠孟中丞有涯》:“我生苦缠缚,雅志在泉石。”

  【评语】

  若以我为天地万物的主宰,就可以把万物自由的改变使用。这样得到富贵功名,实在不必太高兴;倘若一旦失掉了荣华功利,也不必沮丧忧伤。无论得失穷通,都应心不动,立于天地之间,便是逍遥自在。这样的人生,是以天地为广大的游戏场所。相反的,为万物而劳累我身,就是身为物转,人变成了富贵功名的奴隶。处于逆境,心里憎恨恐惧;处于顺境,就因爱恋而忘却忧愁。微细如一根毛的事,都可以把身心缠缚而成为苦痛的根源,可見迷与悟、苦与乐都在于役物和役于物的一念之间。所以六祖慧能禅师才能发出“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的警语。以我为中心万物都为我所用,失了一物可另取一物,败了一事可另创一事,尽可海阔天空,而无忧无虑。反之以物为中心的人就患得患失,作任何事胸襟都不够开朗,结果弄得事事局促、处处龌龊,一肚子烦恼,守财奴就是典型。在一定条件下,以我为中心,由我的精神力量主宰一定的时间空间是完全可能的。比如写字、作画、习文、著书,这些精神领域的活动都需要以我为主宰的精神来把握,才能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三六五、镜花水月 当体即空

  试思未生之前有何像貌,又思既死之后作何景色?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游象先。

  【译文】

  试想没有出生之前有什么长相容貌,再想死了以后又会产生什么景象呢?这样万般念头心灰意冷,唯独本性寂然犹存,自然可以超脱世俗遨游于万象之前。

  【注解】

  像貌:长相,容貌。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七:“一日, 曾 往祠下遍閲,无女子像貌。”

  作: <动>本义人起身。《说文》:“作,起也。”产生,兴起。汉·张衡《东京赋》:“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

  景色:景致。唐·宋之问《夜饮东亭》诗:“岑壑景色佳,慰我远游心。”

  万念灰冷:万念,指一切念头。灰冷,心灰意冷。宋·苏轼《送参寥师》诗:“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万念灰冷,指一切想法打算都心灰意冷。即“万念俱灰”,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灭了,形容极端灰心失望的心情。语本清·南亭亭长(清末李宝嘉的别号。著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庚子国变弹词》等作品。对清廷官吏的昏庸腐败、贪污纳贿等有所暴露。郑振铎《谴责小说》:“‘谴责小说’大约是始于南亭亭长的《官场现形记》一书罢。”)《中国现在记》三回:“官场上的人情,最是势利不过的。大家见抚台不理,谁还来理我呢,想到这里,万念俱灰。”

  一性寂然:一,〈数〉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此处“一”作“唯一,唯独”解。性,〈名〉本义人的本性。《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寂然,肃静的样子,形容寂静的状态。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一性寂然,即唯独本性寂然犹存。

  超物外:即“超然物外”,超,高超脱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语本宋·苏轼《超然台记》:“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象先:象是形象,先当超越解,象先是指超越于各种形象。《老子》第四章:“吾不知谁之子,帝之象先。”万象,宇宙间一切事物或景象。南朝·宋·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皇心美阳泽,万象咸光昭。”

  【评语】

  生死是人间的大事,人们对于在未生之前是怎样的相貌和死后是如何景色 当然不得而知。然而,天地虽然毁灭了,是天地间的真理却恒久不灭而常存同样的道理,人虽然是死了,但人的真性寂然独存始终不变。人了悟了此中的道理,则不论在未生之前或是既死之后,不论来的地方与去的地方都是相同。只有真性不泯,超然于事物之外,可悠游于天地之间。庄子所谓:‘游于象先。’是说天地万象尚未发生之前。人在此时虽然还没有发生,但这寂然犹存的天性却早已存在。所以,人能了悟此理,善自修持自可游于象先与天地参一了。关于人的生死问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哲学家苦心探讨,可是时至今日也没有得到具体结论,所以当子路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和生死等问题时,孔子告诉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如死?”人在降生之前是否有前世?死后是否有来世,佛教各种宗教都认为人有来世,所以才创造出天堂地狱及生死轮回等各种说教。尤其是埃及人更相信人死后有来生,有名的金字塔就是在这种信仰之下的产物。有人因生的短暂而花天酒地,有人因死的恐惧而忧心仲仲。对一个有修养的人来讲,生不足喜,死不足忧,看破生死,杂念顿消,才能摆脱世俗的纠缠,做到超然物外。

三六六、雌雄妍丑 俄而何在

  优人傅粉调硃,效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残场罢,妍丑何存?弈者争先竞后,较雌雄于着子,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

  【译文】

  优伶艺人搽脂粉抹口红,尽献妍丽丑陋于笔毫末端,不久歌舞末了剧场散尽,美丑哪里还存在?下棋的人争先手逐后劲,较量胜负高下于下棋落子,不久棋局结束棋子收拢,胜负又在哪里?

  【注解】

  优人:称戏曲演员为优人。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二:“近日优人作杂班似杂剧而简略。”优伶,优,俳优;伶,乐工。后通称戏曲演员为优伶。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俳优》:“每宴会,即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辱之。”

  傅粉调硃:硃,即“朱”,“朱砂”的简称。《隋书》:“出赤盐如朱,白盐如玉。”傅粉调硃,即“调朱傅粉”,调弄、涂抹脂粉,比喻刻意修饰。语本裘廷梁(又名可桴,字葆良。1857-1943,无锡城内沙巷人。早年有才名,为“梁溪七子”之一。清末光绪举人。他是倡导白话文运动的先驱。戊戌变法前后,编辑《白话丛书》。1898年创办《无锡白话报》,极力提倡白话文,进行文体改革,同年他在《苏报》上发表著名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此外汗牛充栋,效颦以为工,学步以为巧,调朱傅粉以为妍,使以白话译之,外美既去,陋质悉呈,好古之士,将骇而走耳。”

  效 <动>:本义献出,尽力。《史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

  妍丑:美和丑。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能以古之哲王,鉴於己之行事,则貌之妍丑宛然在目;事之善恶自得於心。”妍丽,美丽。三国·魏·曹植《车渠椀赋》:“命公输之巧匠,穷妍丽之殊形。”

  毫端:犹言笔底,笔下。宋·王安石《赠李士云》诗:“毫端出窈窕,心手初不著。”笔毫,笔头上的毛。唐·姚合《谢汾州田大夫寄茸毡葡萄》诗:“晓起题诗报,寒凘满笔毫。”

  俄而:不久,顷刻,突然间。也作“俄尔”,形容短暂的时间。《庄子·大宗师》:“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

  歌残场罢:歌,歌舞。残,剩余,接近末尾。场,舞台。罢,完了,完毕。

  弈 <动>:本义下棋,《说文》:“弈,围棋也。”

  争先竞后:争先,围棋术语。抢先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一行公本不解弈,因会燕公宅,观王积薪碁一局,遂与之敌,笑谓燕公曰:‘此但争先耳。’”竞,本义争竞,角逐,比赛。《说文》:“競,逐也。”后,此处作围棋术语后手解。争先竞后,即争先手逐后劲。

  较〈动〉:较量。《老子》:“长短相较。”释文:“较,较量深浅也。”

  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着子:着,围棋的下子,下棋落子。元·蒋正子《山房随笔》:“某有仆能棋,欲试数着不敢?”着子,下棋落子。局尽子收:局,棋局;下棋或其他比赛一次胜负叫一局。尽,完,结束。局尽子收即棋局结束棋子收起来。

  安在:安,〈代〉哪里,何处。《汉书·高帝纪》:“沛公安在?”安在即哪里存在。

  【评语】

  宋儒邵尧夫咏下:“尧舜指下三杯酒,汤武争逐一局棋。”的名句,因为,在他看来,善善者只不过是三杯酒的事,恶恶者只不过是一局棋而已。人生不过数十年的光景,一切的兴衰胜败不过是短短的一个時期,弹指之间便消失无踪了。人生好比是作战,当优伶在台上演剧的時候,剧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确惟妙惟肖逼真得很,等到剧情换了,舞台上換了新的角色,前一幕的人物也就从舞台上消失了。人生又好比在下围棋,在围攻酣战中,争先手与后手,争胜负与雌雄,等到棋子大乱,盘上所布的妙阵奇谋,双方所用的精神心血,转眼便成為枉费心计。所以,人间的富贵贫贱成败穷通与是非得失,真是微不足道啊!掌上千秋史,一册在手,跨越千年,风云人物,尽收眼底,那时的人生也如眼前的人生。好比演戏粉墨登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尔虞我诈你争我夺。可是刹那之间舞台上又会换上一批新角色。封建时代有其特定的环境,但都离不开为了利益之争而征战厮杀,如棋局上的子儿,各布奇谋,实际上在让生灵涂炭。由此而知人生那么短暂,转眼即逝,又何苦费尽心机,谋富觅贵而不择手段呢?

三六七、修行绝尘 悟道涉俗

  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悟吾静体;操持即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译文】

  把持掌握尚未确定,应当断绝踪迹于尘世喧嚣,使这颗心不会见到可能的欲望而心神不迷乱,以便澄心领悟我心灵的澄静本体;操行秉持即将坚定,应当混俗踪迹于世风尘俗,使这颗心见到可能的欲望亦然不会心神迷乱,以便培养我超脱物累的圆通机变。

  【注解】

  把握未定:掌握,执持。《淮南子·原道训》:“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喻成功的根据或信心。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开首笔机飞舞,墨势淋漓,有自由自得之妙。则把握在手,破竹之势已成。”未定,尚未确定。

  宜:<助动> 应当。诸葛亮《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绝迹:即杜门绝迹,谓隐居不出。晋·桓温《荐谯元彦表》:“杜门絶迹,不面伪庭。”

  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陶潜《桃花源诗》:“借门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可欲:指足以引起欲念的事物。《老子》:“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晋·葛洪《抱朴子·诘鲍》:“见可欲则真正之心乱,势利陈则刼夺之涂开。”

  以:〈动〉本义用。《说文》:“以,用也。”以便,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使下文所说的目的容易实现。

  澄悟:澄,〈形〉本义水静而清。《集韵》:“澄,水清定也。”《增韵》:“澄,水静而清也。”清澈,透明。徐干(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东汉末年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中论》:“心澄体静。”澄心,使心情清静。《文子·上义》:“老子曰:‘凡学者能明於天人之分,通於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反於虚无,可谓达矣。’”悟,〈动〉本义理解,明白。《说文》:“悟,觉也。”领悟,领会晓悟。明·李贽《复焦弱侯书》:“盖《近谿语録》须领悟者乃能观於言语之外,不然,未免反加绳束。”

  静体:体,〈名〉本义身体。《说文》:“体,总十二属之名也。”按,十二属者:顶、面、颐,首属三;肩、脊、臀,身属三;肱、臂、手,手属三;股、胫、足,足属三也。《广雅》:“体,身也。”本体,事物的本身。阮籍《乐论》:“八音有本体,五音有自然。”哲学名词,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常与“现象”相对。静体,洁净之体,佛教指投身转世后的圣洁之体。清·魏源《圣武记》卷五:“第五世达赖剌麻於壬戌年示寂,转生静体,今十五岁矣。”这里指寂静之心的本性。

  操持:操守、立身处世的原则。唐·杜甫《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诗:“推荐非承乏,操持必去嫌。”操,〈名〉品行,德行。《楚辞·谬谏》:“夫何执操之不固。”注:“志也。”操行,操守、品行。唐·韩愈《遣疟鬼》诗:“不修其操行,贱薄似汝稀。”持,〈动〉本义拿着。《说文》:“持,握也。”引申为掌握、控制。《吕氏春秋·察今》:“悖乱不可以持国。”秉持,指操守。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宪宗朝,则有杜邠公之器量,郑少保之清俭,李安邑之智计,裴中书之秉持。”

  混迹:亦作“混跡”。谓使行踪混杂在大众间。常有隐身不露的意思。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毁容怀赤紱,混跡戴黄巾。”混俗,谓混同世俗,不清高超脱。唐·杨于陵《赠毛仙翁》诗:“先生赤松侣,混俗游人间。”

  风尘:比喻纷乱的社会或漂泊江湖的境况。世风,社会风气。宋·苏舜钦《高山别邻几》诗:“世风随日俭,俗态逐势热。”尘俗,犹尘世,人间。《晋书·隐逸传·索袭》:“宅不弥亩而志忽九州,形居尘俗而栖心天外。”

  圆机:犹环中。喻超脱是非,不为外物所拘牵。见○○六【注解】

  【评语】

  修养自己品德,要有一个良好的处部环境。教育与环境之间,自己的品德修养与环境之间关系非常重要。尤其是思想没有定型品性还不成熟的青少年,最容易误人歧途而堕落,所以这时肩负教导责任的师长,必须对他们严加管教,尤其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利于品性自我修养的好环境,制造一个首先自律的氛围。例如声色等最容易使青少年迷失的地方,必须严格禁止他们涉足其间。即使操持已坚,可以接触一些风月场合,但是也必须提高警觉,否则也有自坏晚节之虞。面对一个品性已定思想成熟的人来讲,却必须学会适应各种环境,以磨练自己。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品德高尚、意志坚定的人,做人有自己的准则,就难以迷失方向。所以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三六八、人我一视 动静两忘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著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译文】

  喜欢寂静讨厌喧嚣的人,往往避开人群以便求取宁静,不知道意念存在没有他人就成为自我形象。内心执著于寂静就是动乱根源,怎么算得他人与我同样看待,运动静止两者一起忘记的境界?

  【注解】

  避人:犹避世。脱离现实生活,避免和外界接触。唐·吴融《偶书》诗:“只此无心便无事,避人何必武陵源 。”

  我相:佛教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相之一。指把轮回六道的自体当做真实存在的观点。佛教认为是烦恼之源。《金刚经·大乘正宗分》:“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相”即形相或状态。对性质本体而言,指诸法的形象状态。对人的意识而言,就是“想”即人的意识对事物的某种反映,也是人的意识对某种程度的相状摹写。“我相” 指执着于“实我”的外在相状;“人相” 指把轮回六道的自体当作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众生相”指把依五蕴(色、受、想、行、识)而生的众生之体当作真实存在;“寿者相”指把假相的生命存在的时限(即寿命)当作真实存在的相状。

  动根:动乱之根源。

  到得:亦作“到的”。犹言及得,算得。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凭着我坐下马,手中鎗,有万夫不当之勇,料他到的那里!”另见○○八【注解】

  人我一视:我和别人属于一体。人我,他人与我。《庄子·天下》:“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佛教语。即人我见。凡俗之人妄认自身常住不变,执着“有我”之见,佛家谓之“人我见”。《坛经》三五:“人我是须弥,邪心是大海,烦恼是波浪……无人我,须弥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一视,同样看待。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騫驴布韉与金鞍骏马同一游也,松林莞席与绣帷玉枕同一寝也。知此,则贫富贵贱可以一视矣。”也作“人己一视”,待别人象待自己一样。比喻待人没有私心。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此正无意于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

  动静两忘:动静,运动与静止,行动与止息。《易·艮》:“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两忘,两者一起忘记。《庄子·大宗师》:“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佛家说:“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没有了念头,自然见那道心。无念便见真心。念头不断,思维混乱,争斗不休,俗念牵缠,如何能得这真心呢?若然无念,即见真心。真心发现,动静皆是天机。忘形忘物,无我无他,波澜不惊,自然离欲了。

  【评语】

  修身养性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以能控制自己的物欲情欲,排除自己的私心杂念。求得内心的宁静在于心静,环境在其次。否则把自己放进真空罩子里不就真静无菌了吗?一些清修的人喜欢远离尘器隐居山林,以求得宁静。其实,这样得来的宁静并非真静,因为环境虽然宁静,假如不能忘却欲世事物,内心仍然是一层烦杂。何况既然使自已和人群隔离,就表示你内心还存有人已、物我、动静的观念,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所以必须完全扬弃我相和动静不一的主观思想,才能真正达到身心都安宁的境界。陶渊明的:“结庐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又得返自然”才算得到静的真义。喜欢寂寞而厌烦喧嚣的人,往往厌烦世间的噪声而远离世人,独居深山幽谷以求寂静,心中存在著无人烦扰是最好的念头。这烦扰的念头有“我”存在其中,便成了我相,又有心求寂静却执著寂静当中,便成了动乱的根本。要知“我”是对“人”而成的,“靜”是对“动”而起的。如果执著于任何一方,他方必定不能不有所起。避人求静的人不知此理,终究不能得到“人我一体,动静两闻”的境界,也就得不到真实安乐的境域。

三六九、祸福苦乐 一念之差

  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警觉船登彼岸。”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

  【译文】

  人的一生幸福境遇灾祸区域,都是念头想法造成,所以释迦牟尼佛说:“私利欲望强烈就是火坑,贪婪爱恋沉溺就是苦海,一个念头清洁纯净炽烈火焰变成水池,一个念头警醒觉悟航船即刻登临彼岸。”念头想法稍有差异,人生埃界顿时悬殊,所思所想怎么能不慎重呢。

  【注解】

  念想:想念。元·白朴《东墙记》第一折:“不争你这等念想,倘若其身有失,如何是了?”

  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警觉船登彼岸:释迦牟尼佛语。

  利欲:对私利的欲望。宋·陆游《秋思》诗:“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跡一沙鸥。”

  炽然:猛烈貌,强烈貌。明·李贽《书〈决疑论〉前》:“众苦炽然生,而真空未尝生;众苦卒然灭,而真空未尝灭。”

  火坑:佛家语,极为悲惨痛苦的境界。六道轮回中,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受苦最烈,佛经多譬为“火坑”。《法华经·普门品》:“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贪爱:贪恋,迷恋。指贪着爱恋五欲之境而不能离舍。《法华经·方便品》“探着五欲如爱犁牛之尾,以贪爱自蔽。”《左传·僖公十四年》:“幸灾不仁;贪爱不祥。”贪婪,贪得无厌,不知足。《楚辞·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猒乎求索。”王逸注:“爱财曰贪,爱食曰婪。”爱恋,喜爱眷恋。三国·魏·曹植《鼙舞歌》:“沉吟有爱恋,不忍听可之。”

  沉溺:无节制地沉湎或放纵。苦海:佛教指尘世间的烦恼和苦难。明·李贽《〈心经〉提纲》:“本无生死可得,故能出离生死苦海,而度脱一切苦厄焉。”

  一念:佛家语,指极短促的时间。佛教认为思念对境一次叫一念。见二三七【注解】

  清凈,亦作“清浄”,心境洁净,不受外扰。《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原宪)清浄守节,贫而乐道。” 清洁纯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浄,光明者也。” 佛教语,指远离恶行与烦恼。南朝·梁·王僧孺《礼佛唱导发愿文》:“愿现前众等,身口清浄。”

  烈焰;烈焰和火坑的意思相同。炽烈的火焰。晋·傅玄 《正都赋》:“激衝风于秦炉,飞光天之烈焰。”

  警觉:警醒觉悟;警醒发觉。《阿毘达磨俱舍论·分别根品二》:“作意谓能令心警觉,胜解谓能於境印可。”

  彼岸:佛教语,佛家以有生有死的境界为“此岸”;超脱生死,即涅槃的境界为“彼岸”。佛教认为脱离尘世烦恼、取得正果的地方。《大智度论》十二:“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评语】

  一切万物由于人心的反映而表現出善恶来。人生的幸与不幸,都不外是由人心所造成。佛家说“相由心生,相随心灭”就是这个道理。人一但起了利欲之念,心马上就会变成火一般炽烈的贪婪,不知不觉间就坠入火热的地狱中。人一沉溺于贪爱之中,心中就起了痴情妄念,于是就沉沦到无边的苦海中去了。人只要心能清净,那么炽烈燃烧的火焰也就化为清涼的池水。所以,只缘一念之不同,境界就大大的差异。人由于此心把持不定,使境遇有所改变,这是应当怎样去慎审明辨的!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人幸福与否的决定条件有物质基础,有生活环境,有人生际遇等等,但人的幸福和精神愉悦、理想和追求的联系更紧密。在人的思想品德上多些理想少些贪欲。多些大家少些私心,格调自然会高,遇事自律性强,苦中犹含有乐。

.三七○、功夫若深 铁棒成针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译文】

  绳索可以锯断木头:水珠可以滴穿石头,学习道艺的人必须加倍努力求索;水流达到水渠形成,瓜果成熟瓜蒂掉落,得到道艺的人一切任凭天赋悟性。

  【注解】

  绳锯木断: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语本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语本《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殚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霤:《说文》:“霤,屋下流也。”向下流的水。

  殚:《说文》:“殚,极尽也。从歹,单声。”殚极,犹穷尽。

  绠:《说文》:“绠,汲井索也。”泛指绳索。

  干:主干,指汲井索的辘轳。

  靡:通“摩”。摩擦,接触。学道:学习道艺,即学习儒家学说,如仁义礼乐之类。见一二三【注解】

  索:〈动〉寻求,探索。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寻找,搜寻。唐·白居易《梦与李七庾三十三同访元九》诗:“觉来疑在侧,求索无所有。”

  水到渠成: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语本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瓜熟蒂落: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语本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十六:“体地法天,负阴抱阳,喻瓜熟蒂落,啐啄同时。”

  得道:古代道家谓顺应自然、与天合一的境界。《庄子·知北游》:“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佛教谓修行戒、定、慧三学而发断惑证理之智为得道,然后可以成佛。唐·崔峒《送真上人还兰若》诗:“得道云林久,年深暂一归。”泛指知晓事理。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无论什么人看来,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得道的圣者。”

  一任天机:一任,听凭。唐·杜甫《鸥》诗:“雪暗还须浴,风生一任飘。” 仇兆鳌注引罗大经云:“虽风雪凌厉,亦不暇顾。”天机,谓天之机密,犹天意。见○一○【注解】。后亦以泛指秘密,故不能透露秘密谓之“天机不可泄漏”。一任天机,完全听凭天赋的悟性。

  【评语】

  常言道:“勤能补拙”,“有恒为成功之本”。最能代表“铁杵磨针”的故事,传说李白少年求学,遇一老人在磨铁棒,要把铁棒磨成针,李白奇怪地问原因,老人很自信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李白由此得到启发。至于愚公移山的寓言。人们更加熟悉。《列子·汤问》篇所说《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垠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息曰:‘汝心之固,固而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俗言說:“若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針。”我们无论对任何事情只要不倦不息,努力不辍,最后一定能达到目的。用绳子代替锯子,可以伐断木头,这是比喻的话,也就是努力不懈,工夫久了自然可以伐断木头。屋檐前的滴水,经常不绝的滴落,时间久了也可以穿过石头。有志学道的人也是一样,孜孜不息,好学不倦,终会有大的成就。所以,凡事切勿操之过急,否则如同孟子所说的“堰苗助长,终致一无所成。治学治家做事业有两条基本原则要遵循:一是要善于等待机会而不是强求,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思想;二是要勤于积累不断充实自己,如果自己没有水平,机会来了,就没有条件去把握。积累就得勤学。历史上勤学苦炼的事太多了,头悬粱、锥刺骨的故事代代相传。这都在说明“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道理。 .

三七一、就身了身 以物付物

  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于天下者,才能出世间于世间。

  【译文】

  就自己整个身躯了解自我的人,才能用万物付与万物;还整个社会给世上所有人的人,才能在世间超脱世间。

  【注解】

  一身:一个躯干。《论语·乡党》:“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指整个身躯。见一三一【注解】。谓独自一人,指自我。《战国策·赵策三》:“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令众人不知,则为一身。”

  了:〈动〉本义束婴儿两臂。手弯曲。《说文》:“了,尥也。从子无臂象形。”按,犹交也。手之挛曰了,胫之絷曰尥。假借为“憭”、“悟”。懂得, 了解,明白其意思。《世说新语》:“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

  付:〈动〉本义给予。《说文》:“付,与也。”《广雅》:“付,予也。”

  天下:四海之内,人世间,全社会。全世界,所有的人。见○六○【注解】

  【评语】

  因著自己一身而能彻悟了自己一身的,才能以万物对万物,才不致把万物把持在自己手中而任意使用。能放弃这一私念,让万物各得其所,就可使自己有享用不尽的自然好境。比方说,高山仅管高,沧海任它深,乃至松树的坚直、荊棘的弯曲,各尽其物的本分,这样就足供自己之用了。把世间所有的一切,恨不得都归自己所有,这种无限的欲念,使人终身不得安闲及满足。所以我们要彻底看透悟透,绝不对万物再起强求的思想。于是以万物付给万物,还天下于天下人。佛家认为世事变幻无常,是一个由烦恼与劳苦交织的火窟,假如不及时跳出就得不到安乐,所以佛家才主张遁世任行,到深山去修行。然而修行除深山之外,就别无其他理想环境吗?道无禅师说:“生死不可厌,涅槃不可欣;此时与此地,生死两离分。”总而言之,世间是生死的苦境,涅槃是常乐的净土,但是这也不是各有分别的,只是能摆脱厌弃欣喜之念,在生死的世间常存,因此自然会有涅槃享受的妙乐,这就是所谓的“在世而出世”。说到“以天下还天下”的英雄豪杰,他们也都是“在世而也能超世”,所以才能享受到自由自在的妙乐。古语说“在三阶之中坐二阶的晚间纳凉”,就是超出欲、色、无三界与生死苦界的良策。超三界是佛法的目的,三界之外别无他处,只要能消灭贪、嗔、痴三毒,就可意味到超三界的人生乐趣。把这个道理引之于常人生活,即一个人不能总是在现实的尘世中忙忙碌碌,应该跳出自我的圈子去考虑问题,逃脱功名利禄的缠绕,以使精神自由自在。

三七二、把握本质 卷舒自在

  人生原是一傀儡,只要根蒂在手,一线不乱,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场中矣!

  【译文】

  人生原本就是一场木偶戏,只要控制木偶的线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根线也不让纷乱,卷缩舒展自由自在,行进停止在于自我,丝毫不受他人提携掇弄,就超脱出这人生的游戏场了。

  【注解】

  傀儡:原是木头做的假人,由真人躲在幕后用线来操纵其动作,《列子·汤问》记周穆王时巧匠偃师造假物倡者,即后来的木偶人。傀儡在汉代用于丧乐及嘉会,隋唐已用于表演故事,宋代更加盛行。有杖头傀儡、悬线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肉傀儡等。即傀儡戏,指木偶戏。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南方好傀儡,北方好鞦韆,然皆胡戏也。”比喻不能自主、受人操纵的人或事。清·李渔《怜香伴·欢聚》:“这等看起来,把我当做个傀儡,从那时节掣到如今,还不知觉。”

  根蒂:植物的根及瓜果的把儿。比喻事物的根基或基础。《三国志·蜀志·蒋琬传》:“今魏跨带九州,根蔕滋蔓,平除未易。”

  卷舒:卷起与展开。见三五五【注解】

  提掇:提携,挈带。明·高明《琵琶记·义仓赈济》:“今日得君提掇起,免教人在污泥中。”掇弄,逗引,摆布。《红楼梦》第九八回:“宝玉是个疯儍的,由人掇弄过去了。”

  【评语】

  人生就像一个傀儡,耍弄傀儡的人牵动线索,傀儡的手脚便都颤动起來,进退坐臥显得非常逼真。这是傀儡受人牵动线索而生出來的动作,只要能把这个牵线的根蒂握在自己手里,一根线也不让它纷乱,无论卷舒都能够自由,权利操纵在自己手里。可见我身之出处进退,全在于自己,心可以不为他人所左右。假如自己的进退受旁人指挥左右,那岂不是变成戏台上被人所玩弄的傀儡?这就是明显告诉我们:自己的命运应该随自己的意思去发展。孟子是位最能“把握要点,卷舒自在”的人,例如当他在齐国担任客卿时,曾建议齐大夫蚔蛙,为人臣要对君王进行忠贞谏言,如果君主不听就自动辞官而去。后来齐宣王果然不采纳,蚔蛙也就按照孟子的建议辞官,不料这时齐国人却讽刺孟子说:“他对蚔蛙的建议说得冠冕堂皇,可是君王不听他的建议他为什么不辞官而去呢?”孟子的回答是:“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做事要注意发现规律,就具体事而言应发现其窍门,得窍则一通百通,就像看病对症下药一样。做人要善于发现优势、特长,看清本质,就可以使自己遇事进退自如,不受他人控制。人贵自知,处世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事要看是否可行,以做到卷舒自在。

三七三、慈悲之心 生生之机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无此,便所谓土木形骸而已。

  【译文】

  “为了老鼠经常留些剩饭,可怜飞蛾不要点着灯火”,古代人的这种慈悲心肠,是我们人类一点顾念万物生生繁衍不息的契机,没有这点意念,就是所为泥土树木一样没有灵魂的躯壳罢了。

  【注解】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引之苏轼《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之一》:“左角看破楚,南柯闻长滕。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崎岖真可笑,我是小乘僧。”

  吾人:犹吾民。《史记·河渠书》:“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犹我。《后汉书·文苑传上·崔琦》:“天下云云,岂独吾人之尤,君何激刺之过乎?”犹我辈,我们。宋·杨万里《和济翁惠诗》:“平生憎俗子,胜处要吾人。”

  生生之机:生生是繁衍不绝,《易经·系辞》中有“生生之谓易”,孔颖达疏:“生生,不絶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这就是世上常说:“生生不息”的由来。机,《说文》:“主发谓之機。”事物变化之所由。《列子·天问》:“皆出于机。”注:“机者,群有之始。”《庄子·至乐》:“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生生之机是指使万物生长的意念,契机。

  土木形骸:土木是指泥士和树木等只有躯体而无灵魂的矿植物,形骸是专指人的躯体。《淮南子·泰族训》中有“岂独形骸有瘴聋哉?”土木形骸:指人的形体象土木一样。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也形容反应迟钝不知利害的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评语】

  古人所说:“为鼠常留饭”也未必真的是让人给老鼠留饭,而是劝人为人处世要有同情弱者的胸怀。佛教的中心思想之一就是主张不杀生(戒杀),因此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古圣先贤才有“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的名谚,这和现代人倡导保护野生动物运动有点相似。可是现代人一方面在倡导保护野生动物运动,看来很合乎佛教的不杀生运动,同时另一方面又大力推行“灭鼠运动”,就佛家来说两者显得很矛盾。但是我们要了解一点,推行这两种运动的人并非基于佛教思想,而是基于维护人类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种运动。人性有恶善,待人也应以慈悲为怀,不能以算计人为出发点。正因为慈悲心肠的人多了,人世间便自有一片温情。古人认为人既是万物的灵长,应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所谓“人道”也,是帮助天地发育生生不已的机用而生的,人类也就是这生生发育的根本,所以应当对于万物怀有慈悲心。如果人类没有这种念头,就是无情无义的东西,与土木无异,也不过等同行尸走肉了。

三七四、入尘不染 纵横自在

  世態有炎涼,而我無嗔喜;世味有濃淡,而我無欣厭。一毫不落世情窠臼,便是一在世出世法也。

  【译文】

  世俗的情态有炎热凉薄,而我没有瞋恨喜悦;入世的滋味有浓烈淡薄,而我没有欣喜厌恶。一丝一毫不落入世态人情的腔窠科臼,就是一种活在人世又超脱人世的方法。

  【注解】

  瞋:〈动〉本义睁大眼睛。《说文》:“瞋,张目也。”怒,生气 。《广韵》:“瞋,怒也。”瞋恨,愤怒怨恨。唐·寒山《诗》之二八八:“顺情生喜悦,逆意多瞋恨,但看木傀儡,弄了一场困。”

  不落窠臼:窠:鸟巢;臼:舂米的石器。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宋·吴可《学诗》诗:“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腔窠,犹规矩或门径。《朱子语类》卷四一:“克己是大做工夫,復礼是事事皆落腔窠。”科臼,窠臼。《朱子语类》卷四五:“时举説文字,见得也定,然终是过高而伤巧,此亦不是些小病痛,须要勇猛精进,以脱此科臼始得。”

三七五、除去热恼 身心安乐

  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常居安乐窝中。

  【译文】

  暑热不必也无法消除,而消除这个焦灼苦恼,身体犹如时常在清爽凉快的石台上;贫穷不可也无须排遣,而排遣这个穷困忧愁,心境宛如时常生活安静舒适居室中。

  【注解】

  热恼:谓焦灼苦恼。《法华经·信解品》:“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

  遣:〈动〉本义释放。《说文》:“遣,纵也。”排遣,排除,遣去,消遣。唐·杜牧《上宰相求湖州第三启》:“近者累得书,告以羈旅困乏,闻於他人,可为酸鼻,况於某心,岂易排遣。”

  穷愁:穷困忧愁,穷苦而忧伤。见二四三【注解】

  安乐窝:见○六五【注解】

  【评语】

  当炎天暑热的时候,人人都感觉苦恼,想去避暑,想去游泳,他们只打算除去热的苦恼,结果还是不能彻底除去。酷寒酷暑固然恼人,但寒暑的侵入,是因人心苦恼于寒暑。所以,要除去暑热的苦恼,先要除去不堪忍受暑热的苦恼心。只要其心不苦热,身体就如同常常坐在清凉的庭台上。日本甲斐地方惠林寺有一个快川和尚,因为得罪了织田信长,就和众僧徒同登寺庙的山门。织田下令部下的人,把庙团团围住,四面用火烧起来。快川和一些僧众都静静的打坐起来,泰然的人于涅槃。临终时,快川和尚还说了两句偈语:“安禅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亦凉。”快川的禅工夫和修养就在于此处。日本古歌:“过寒热地狱不起喝茶的心,自然就不会受暑了。”其次,贫穷是人人讨厌的事,任何人都想把贫穷赶走,但这是前世的因缘,不是人力所能强为的。大凡贫穷的人常常起悲愁的念头。只要能够把悲愁的念头除掉,身心等于生活在安乐窝中。孔子说:“一簟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就是颜子的贤德过人之处。佛家所说的超脱生死的苦海,往生彼岸的乐土,也是这个道理。人能够灭却厌弃生死之苦的心,则此心灭尽自然娑婆寂静,此身才能往生到极乐的境界。人苦乐之心不除,就不能得到真实的安乐。应当把苦乐之心全都除去。所谓“欣厌两俱非”,然后才能达到更高的境地。人们有“心静自然凉”的经验。夏季炎热是自然现象,人通过心理调节,可以从心理上去热。这也是佛家所提倡的修行工夫,因为一个道行达到炉火纯青的出家人,不但六根清静四大皆空,就是对于气候的寒暑冷热也毫无感觉,佛家才有一句“安禅何必须山永,减去心头火亦凉”的名句。至于说到穷不穷也完全是观念问题。而以心乐,安贫乐道的操守志向。这才是一种超凡绝俗的修养工夫。据程子分析说:“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累其心而改其所乐也,故夫子称其贤。”生活中的贫穷之别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一个修养好、志向高的人却能正视现实,甘于清贫,沉浸于自己追求的乐趣中。情趣不因物困而低下,精神高尚才能使身心愉悦。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附录篇

三七六、抱朴守拙 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译文】

  涉历世事浅,点污沾染也浅;经历世事深,机巧城府也深。所以有才德的人与其干练通达,不如朴实鲁钝:与其委曲谨慎,不如疏放清狂。

  【注解】

  抱朴:保持纯真朴实的本性,不为外物所诱惑。《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道德经》新解:“见:现,呈现,推出。素: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朴: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守拙:封建士大夫自诩清高,不做官,清贫自守,叫守拙。安于愚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涉世:接触社会,经历世事。见○三三【注解】

  点染: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颜氏家训·杂艺》:“武烈太子偏能真,座上宾客随宜点染。”此处是指一个人沾上不良社会习气,有沾污之意。

  机械:原指巧妙器物,此处比喻人的城府。巧诈,机巧。《淮南子·原道训》:“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则纯白不粹,神德不全。”高诱注:“机械,巧诈也。”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见二二九【注解】

  练达:干练通达。《旧唐书·良吏传下·薛珏》:“珏刚严明察,练达法理。” 谓阅历丰富,通晓世故人情。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旂叟号西堂先生,开明练达,遇事如破竹。”

  朴鲁:朴实、鲁钝,此处指憨厚,老实。《释名·释州国》:“鲁,鲁钝也,国多山水,民性朴鲁也。”

  曲谨:谨小慎微,拘泥小节谨慎求全。见三一五【注解】

  疏狂:豪放,不受拘束,不拘细节。见一○○【注解】。清狂,放逸不羁。张昭汉(一八八八生,女。字默君,号涵秋,湖南湘乡人。通典女,邵元冲妻。工诗,书法行草,流利有致。解放战争时期逝世。《宝凤阁随笔》)《吊吴子一粟墓》诗:“既侠亦清狂,取予廉復宽。”

  【评语】

  一个人立身于社会,对刚刚跨进社会的人来说,存在一个怎样适应社会的问题,因为处世的经验还很短浅,还没被浮世的恶习所感染,即使已经感染也不太深,这种人自然还能保留纯洁天真的本性。反之,经历了人间种种浪涛,历尽了人间艰难险阻与沧桑的人,经验积累比较多,相应地城府也就比较深。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涉世深的人由成功和失败中积累的经验,帮助人们应酬着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经验有好有坏,汲取教训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得到负效应。有的人却从消极的、不好的方面去积累经验,品格便逐渐发生质的变化。这种人往往心存险诈任何坏事都敢作。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凡一个有修养的君子,遇事并不一味只求圆滑练达,而是特别注重抱守拙的忠厚作风。太讲究练达和圆通,就会失去本性,变成一个老奸巨滑不受人欢迎的人。反而不如保持一切都不加修饰的纯朴面目。例如一只狡猾奸诈的狐狸和一只不畏猛虎的牛犊之间,人们当然喜欢牛犊而不喜欢狐狸,这就是练达、曲谨不如朴鲁、疏狂的明证。练达、曲谨与朴鲁、疏狂都是相对的、在社会上一味追求金钱权力并为此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情况下,多些真情,多些真诚,多些朴实,多些洒脱是很可贵的。

三七七、污泥不染 知巧不用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译文】

  权势财利纷繁华丽,不接近的人是纯洁,接近它而不沾染的人尤其高洁;智谋权术机略技巧,不知道的人是高明,知道它而不使用的人尤其高尚。

  【注解】

  势利:权势和财利。宋·欧阳修《集贤校理丁君墓表》:“及居阁下,淡然不以势利动其心,未尝走謁公卿。”

  纷华:繁华,富丽。见○六一【注解】

  洁:干净;比喻单纯,清白,作风正派,操行清白,品德高尚。《楚辞·招魂》:“联幼清以廉洁兮。” 高洁,高尚纯洁。唐·赵璘《因话录·角》:“有僧甚高洁,好事因説其先师。”指高洁之士。晋·葛洪《抱朴子·正郭》:“有道之世而臻此者,犹不得復厕高洁之条贯。”

  智械机巧:智,智慧,智谋。《淮南子·俶真》:“智者,心之府也。”贾谊《治安策》:“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械,本义脚镣手铐一类的刑具。《说文》:“械,桎梏也。”此作权术用。机,本义弓弩上的发射机关。《说文》:“主发谓之机。”机略,谋略,韬略。《宋书·王镇恶传》:“故安西司马、征虏将军王镇恶,志节亮直,机略明举。”巧,《说文》:“巧,技也。” 技巧,机巧,机变。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上》:“以姑息为忠,以苟容为智,以技巧为材,以佞諛为美。”

  【评语】

  一般人遇到有利可图的事,就削尖脑袋往里钻,贪一点便宜,这就如同一个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周围,天天都有趋炎附势的人齐集一堂,其实大家都是怀着一个贪字为求财求职而来,等到这位权势之家丧权失势生活贫苦以后,大家就都一哄而散谁也不肯再接近他。过去有一个瞿公在做官时,宾客盈门,退官时,门前只剩很多麻雀跳跃,可以用网去网它们,所谓‘门可罗雀’的惨淡情况,就是这样。所以以利益为驱动的组合不可能有人间真情,出现“富居深山有远亲,贫在闹市无人问”,即所谓世态炎凉是不足为奇的。为了保持人格的高尚不应为个人利益去争逐,我们处在豪门之间,为了自己的修养功夫,最好不去接近他们,万一接近也不受权力的诱惑,这才是人格的高尚。还要看到,智械机巧是从智慧和才干中锻炼而来,假如为了自身利益而就以偏狭私心去施展权谋术数反,而不如那些不懂得智械机巧憨厚的人显得高尚光明正直。尤其是有机会把握权力,掌握金钱,却依然保持高洁,不因权力而贪污,不因金钱而堕落,是非常可贵的,有机会而能不动心的人就是圣贤。所谓“近之而不染者尤洁”,就相当于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所谓“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就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有守有为”和“有所为有所不为”。权势名利是现实生活中必然遇到的,是人情所难免的,有的人一旦有机会接近就争先恐后地去贪求,假如能有人将此视若浮云敝履,那才算是具有最高洁人格的圣贤,有人格、有原则的人才可能出污泥而不染。也正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才耻于机巧权谋的运用,而视权势如浮云。然而。过分的正直与清高,又容易变成顽固,反而不能救人渡世。今天世上的人,玩弄智械机巧,密算奸谋的大多了。我们不反对以正直行事,然而,陷入过度傻瓜般的正直也是不好的,做人应该不是愚昧无知,而是正大光明;不是恶,而是善,不是不知道智械机巧,是知道而不去使用。我们该做的,就是一点也不用智械机巧的去做,不必顾虑个人利害得失。古人称为仁人志士的人,只要他认为对人们有益的事便舍身去做,更不顾虑个人。他是以真诚的心,表现他高洁的行为。

三七八、闲时吃紧 忙里悠闲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译文】

  天地无声无息没有动静,而其运转机能没有稍加间断停息;每天白天黑夜奔流驰骋,而那日月光辉万古永恒没有变化。所以君子闲暇时要有吃紧的内心思量,忙碌时要有悠闲的情趣意味。

  【注解】

  吃紧:见二七四【注解】。宋明时代的口头语,和今人说的紧急相同,即紧迫,抓紧。

  寂然不动:寂,寂静,寂静无声,一点动静都没有。《周易·系辞下》:“《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气机:见二七五【注解】。无息:不间断。

  日月:一天一月,每天每月。《论语·雍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餘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昼夜:白日和黑夜。唐·元稹《人道短》诗:“天道昼夜迴转不曾住,春秋冬夏忙。”

  奔驰:(车、马等)很快地跑。犹奔波,奔走。唐·王建《求友》诗:“斆学既不诚,朋友道日亏。遂作名利交,四海争奔驰。”

  贞明:谓日月能固守其运行规律而常明。《易·繫辞下》:“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孔颖达疏:“言日月照临之道,以贞正得一而为明也。”指日月或日月之光辉。唐·王勃《乾元殿颂》:“贞明啟运,齐玉镜於鸞门;易简成功,偃铜符於鹤仗。”

  万古:犹万代,万世。形容经历的年代久远。见二二三【注解】

  心思:想法,念头。鲁迅《呐喊·狂人日记》:“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另见二二五【注解】

  悠闲:谓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这位老相公,不知是送儿子孙子进场的?事外之人,好不悠閒自在!”

  趣味:情趣,旨趣,兴趣。宋·叶适《跋刘克逊诗》:“怪伟伏平易之中,趣味在言语之外,两谢、二陆不足多也。”滋味、味道。《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此茶唤作阿婆茶,名实虽村趣味佳。”

  【评语】东方与西洋的思想有种种不同的地方,尤其对天地自然活动的看法。西洋人说神是造天地万物人类的,有说利用自然的潜力,以科技去征服自然。东方人认为天地是养育我们的父母,天地的道理往往与人的道理相吻合。如苏东坡诗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对溪声、山色,以为是释迦牟尼的现身,此微妙的自然真理深印人心。《中庸》说得好:“诚是天上道,亦为人之道。”可见天道与人道一脉相通。宇宙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间,运动不停,如此才能完成宇宙的旋转,这是宇宙变幻无穷的根本法则。作者通过辩证地看待宇宙的变化规律来认识人生的处事法则。即一个人要在闲暇无事时存有应变之心,忙碌紧张中要忙里偷闲多争取日常生活中的雅趣。闲时吃紧,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做事要有长远考虑,欲速则不达;人应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浪费自己的时间,自己的人生之路靠自己去不停息地奋斗。故这里的闲是相对的,不表明自己为理想而拚搏的思想停下来。而遇到事情头绪多,不应当盲人摸象一样分不清层次,不考虑效果,要在,忙中静下来深思自己的路子对不对;学会调理自己的情绪不致于盲目,通过生活的乐趣来平衡自己的身心,总而言之,要保持“吃紧时忙里偷闲,悠闲时居安思危”的境界,并使其成为处理事物的一个基本方式。

三七九、侠义交友 纯心作人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作人要存一点素心。

  【译文】

  结交朋友必须带三分侠胆义气,行事做人要保存一点纯洁心地。

  【注解】交友:结交朋友。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二:“交友不能信者,事君必不忠。”

  侠气:见义勇为的气概。见○九五【注解】

  素心:素本来是指未经染色的纯白细绢,引申为纯洁,素心,纯洁的心地。南朝·宋·颜延之《陶徵士诔》:“弱不好弄,长实素心。”陶渊明《归田园居》诗:“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评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指真正的良友比骨肉还要亲近得多,而真朋友是不易得到的。朋友往来不可只重视饮宴谈笑的交际应酬,应重视道义之交,即有互相砥砺患难相助的侠义精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交朋友必须讲义气。交友如果能做到“带三分侠气”,自然就会做到锄强扶弱不为暴力所屈,进而做到心心相印。假如交友本着互相利用的态度,那就违背了交友之道。平日为人处事除了迎合时代潮流之外,应该经常保持一颗纯洁的亦子之心,因为一个人虽然存心行善济世。但是对于世俗的不良风气也难以全部摒除,也就是无法以超然态度拒人于千里之外。同理假如不问世道的兴衰,只是一味抱独善其身的态度,也难以获得世人的尊敬,所以在踏入社会以后跟人交往时,能随俗而不为外物所染,保持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人始终应该保持一颗纯洁之心,与志向一致、心灵相通有侠肝义胆之人一起为社会服务。

  【注08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集豪》同文。

三八○、不恶小人 礼待君子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译文】

  对待品德不端的人困难不在于严厉,而是困难在于不憎恶:对待品德高尚的人困难不在于恭敬,而是困难在于有礼貌。

  【注解】

  小人:识见浅狭的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人格卑鄙的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頽也。”

  不恶:谓不为恶声厉色。《易·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程颐传:“远小人之道,若以恶声厉色,适足以致其怨忿,唯在乎矜庄威严,使知敬畏。”不恶而严,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使人知敬畏。

  恭: <形>本义恭敬,谦逊有礼。《尔雅》:“恭,敬也。”恭而有礼,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评语】

  小人总是有很多过失被人发现,因此一般人谁都会严词训勉他们,这做起来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于对事不对人,也就是只就他们所作的错事来训戒他们,不要因为讨厌他们的人而训戒他们,把他们看死。人都是可以转化的,我们因为小人做事不好或品德上的不足而憎恨他们;不去教育,那么小人依然会是小人。所以作者才说“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反之对待君子,任何人都会敬重他们,可是如果太谦虚就会流于谄媚,使自己由于过分自卑而处于卑微地位,这就不是应有的礼貌,应使礼貌都能合乎节度,所以作者才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总之,憎恨小人敬重君子,乃是人情之常。但不能因此而过度,因此而忘记在人格上是人人平等的。做事务要适中,对人要不越礼,以孔子“中庸之道”去问世,不论对小人也好,对君子也好,一定不会招致什么怨尤或失礼。

  【注08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三八一、施而无求 求之无功

  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报;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译文】

  布施恩惠的人,内心不可显现于自己,外界不可显现于他人,这样一斗稻米可以当成万钟粮食的回报;济人利物的人,斤斤计较自己的施舍,责成求取他人的回报,虽然百镒黄金难以成就一文铜钱的功效。

  【注解】

  施恩:给人以恩惠。见二九五【注解】

  见:〈动〉本义看见,看到。《说文》:“见,视也。”(xiàn)“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广雅》:“见,示也。”

  斗粟:斗是量器的名,十升为一斗。粟是古时五谷的兑称,凡未去壳的壳粮都叫粟。斗粟,一斗之粟。指少量的粮食。《宋史·食货志上二》:“尺縑斗粟,未闻有所增益。”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汉文帝刘恒之弟淮南厉王刘长谋反失败,被押解去蜀郡严道县,在路上绝食而死,民间编了首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后以“斗粟”讥兄弟不和或不相容。

  万钟:指丰富的粮食。钟,古量器名,《说文》:“锺,酒器也。”也指优厚的俸禄。《孟子·告子上》:“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於我何加焉。”

  利物:益于万物。见○四○【注解】

  责:〈动〉索取。《说文》:“责,求也。”责报,求取报答。唐·韩愈《病鸱》诗:“亮无责报心,固以听所为。”

  百镒:亦作“百溢 。极言货币之多。溢,古代黄金计量单位,二十两或二十四两。《韩非子·五蠹》:“鑠金百溢,盗跖不掇。”清·王先慎集解:“《论衡》溢作鎰。”

  一文:一枚铜钱。旧时铜币皆有文字,说明其值,故名。见○七二【注解】

  【评语】

  人应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助人并以之为乐就上升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施恩惠于人绝对不能存半点回报的心理,必须有“为善不欲人知”的伟大情操,因为一个发自内心的真诚施舍,绝对不会存有让对方回报的念头。所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假如抱着沽名钓誉的心态来行善,即使已经行了善也不会得到任何果报,出于至诚的同情心付出的可能不多,受者却足可感到人间真情。所以,施之无所求,有所求反而会没有功效。

三八二、谦虚受益 满盈招损

  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译文】

  欹器因为装满了水即刻倾覆,扑满因为空无一文得以保全。所以君子宁愿处于无为不处于有为,宁可生活欠缺些不要生活完满。

  【注解】

  欹器:欹,不正的意思。欹器是古代用来汲水的陶罐,因提绳位于罐体中部,所以,一旦装满了水就会翻倒,当水满一半时能端正直立,当水空时就会倾斜。古时帝王可置于座右以为戒,作为规劝警惕的器具。《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杨倞注:“欹器,倾欹易覆之器。宥,与‘右’同。言人君可置於坐右以为戒也。”

  扑满:蓄钱的瓦器。形制不一,蓄满时扑碎取钱。《西京杂记》卷五:“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

  居:〈动〉本义蹲着,后作“踞”。《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处在,处于。明·魏学洢《核舟记》:“佛印居石。”

  无:〈动〉没有,跟“有”相对。《玉篇》:“无,不有也。”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作“无为”解。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即道家之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易·繫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孔颖达疏:“任运自动,不须营造,是无为也。”《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儒家主张选能任贤,以德化人,亦称为“无为”。《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佛教语指“无为法”。指离生灭因缘造作﹑永恒不变的法性真理。《四十二章经》:“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有:〈动〉本义具有,与“无”相对。《说文》:“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按,掩日者月也。故许云月有食之,犹言日有食之月食之也。这里作“有为”解。有作为。《易·繫辞上》:“是以君子将有为也。”佛教语指“有为法”。指因缘所生,无常变幻的现象世界。《金刚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处:〈动〉本义中止,停止。《说文》:“処,止也。得几而止。”居住,生活。《诗·召南·殷其靁》:“莫敢遑处。”范仲淹《岳阳楼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评语】

  一个有追求的人,会觉得学问越做越深,真理之路越走越难,所以深信“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认识似乎有共性,如圣经中耶稣说“心理贫穷的人是幸福”,意思就是忠告世人要经常虚怀若谷。一个人的内心如充满的妄想和邪念,心理就会发生障碍而不接受他人的善言。大家都知道“慢心”与“满心”读音是很接近的,因为杂念充满了心头便失去了真心,代之而起的便是慢心,所谓慢心,就是傲慢之心,也是满心以后的骄狂状态。一个人一旦处于骄狂心态之下,对事物的追求如有一堵墙挡住了他的视线,使他在自我封闭的圈子里自满。而且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态度,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忌恨,四面楚歌,岂有不失败之理。就物质方面来说,处于无有的环境是无害无碍的。因为无害与无碍,就有向上发展的生气。反之,有的境界是有害有碍的,因为有物之处必定生出种种的障碍与争夺,结果悲惨不幸的事就发生了。何况满足正是缺欠的开始,世间小人以无为苦,因而多行不善与不义的事,唯有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以为其进德修业的基础。

三八三、爱重成仇 薄极成喜

  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也。

  【译文】

  千两黄金难以结交一时的欢好,一顿淡饭竟然致使终生的感激。盖因爱之过重反而成为仇敌;淡薄至极反而成就喜事了。

  【注解】

  千金:极言钱财多。三国·魏·曹植《名都篇》:“宝剑直千金,被服光且鲜。”

  结欢:与人交好。亦作“结懽”。南朝·梁·任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结懽三十载,生死一交情。” 欢好,欢悦和好。《后汉书·孔融传》:“然愿人之相美,不乐人之相伤,是以区区思协欢好。”

  一饭竟致终身之感:据《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穷困的时候,没有人瞧得起他,一天,他到城北的淮水边去钓鱼,有位漂洗绵絮的老妇人见他饥饿难忍,就送饭给他吃。韩信感激地对她说: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这老太太很生气地回答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不过同情你小伙子,谁指望你报答?”韩信以后显贵发达始终记得这一饭之恩。韩信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受封为楚王,派人把漂母找来,赏赐千金,以报前恩。后以“一饭千金”泛指受人之恩而给予重报。

  盖:<连>因为,由于。诸葛亮《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古〉通"盍"。何不。

  薄:〈形〉不厚。《诗·小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引申为稀薄,淡薄,(感情)不深,冷淡。

  也:〈语气〉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评语】

  有的人赠给人家千万两黄金,但是所与和所赠不合时宜,或者别有居心而施舍,结果都不能得到对方的欢心。反之虽然仅施舍了一饭之恩,使受惠的人认为这是应该的,一点也不会去感激;如果稍微将施舍减少一些,反而招怨结仇了。所以,如果是在时机适当的时候对人有所施与,一定会使对方非常感激和喜悦。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不投机,即使你拿出价值千金的重赏或恩惠,也难以打动对方的心而跟你合作,一个人有良心而又非常知恩重道,即使是你在穷困时给他一顿饭的小小恩惠,他也必然一生不忘此事永远心存感激回报之心。另外,人间还有一种极微妙的心理现象。就是当一个人爱一个人爱到极点时,如果一不小心感情处置不当,就会翻脸成仇,还有就是平日你非常不重视的一些人,只要你某日突然对他们施一点小惠,他们就会受宠若惊而对他表示好感。在我们的生活中,爱恨之事也是常有的,有句谷话叫“身中福中不知福”,往往被爱包围着的人却不自知,而一点不如意便会反目成仇的例子却很多,爱与恨的反反复复交织在人生的全过程。人的感情不是用钱可以买到的,助人要在人最需要人助的时候,像韩信“一饭之恩终身不忘”,而且帮刘邦打下天下后,也始终记住刘邦的过去而不背叛汉王。

三八四、藏巧于拙 寓清于浊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译文】

  隐藏智巧于笨拙,用隐晦而明察,寄寓请纯于浊世,以屈曲为伸舒。真正涉足世事的救命法宝,安身立命的避祸方法啊。

  【注解】

  藏巧于拙:有才能而不显示出来。此成语出处就是本条文字。

  用晦:谓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易·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王弼注:“藏明於内,乃得明也;显明於外,巧所辟也。”

  寓: <动>本义寄居,寄住。《说文》:“寓,寄也。”寄托,含蓄,隐含。

  清:本义水清。跟“浊”相对。《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浊:本义浊水。与“清”相对。《诗·小雅·四月》:“载清载浊。”浊世,混乱的时世。《楚辞·九辩》:“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佛教语。指五浊恶世(佛教谓尘世中烦恼痛苦炽盛,充满五种浑浊不净,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省作“五浊”。)。《法华经·劝持品》:“世尊自当知,浊世恶比丘,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説法。”

  屈伸:亦作“屈申”。屈曲与伸舒。明·方孝孺《书夷山稿序后》:“人之穷达,在心志之屈伸,不在贵贱贫富。”进退。《荀子·不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懦怯也。”以屈为伸,即“以屈求伸”。屈:弯曲;伸:伸直伸展。用弯曲来求得向前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或“蠖屈求伸”。蠖:昆虫名,行时屈伸其体。比喻人不遇时,则屈身求隐,待来日再展宏图。《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一壶:即“一壶千金”。比喻物虽微贱,关键时得其所用,便十分宝贵。语本《鹖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陆佃解:“壶,匏也。佩之可以济涉,南人谓之腰舟。”此处的一壶就是指平时并不值钱的东西,到紧要关头就成为救命的法宝,喻可贵难得。

  藏身:安身。汉·王充《论衡·宣汉》:“以已至之瑞,效方来之应,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罝之路也。”

  三窟:三个洞穴。见○九四【注解】

  【评语】

  说一个人不要锋芒太露,不是教人伪装自己,而是办事要分清主次,讲究方法。常言道:“大智若愚”,是说一个人平时不咄咄逼人,到紧要关头自然会发生功效,这就是“中流失船,一壶千金”的含义吧。一个人一生要做的事很多,不可能件件都要劳心伤神,只有碌碌无为的人才会整天为琐事缠身,在世俗面前夸耀自己的才华。人处在世间,要想拥有“中流失船一壶千金”和足以藏身的三窟以求平安,必须有渡世的安全方法:第一是“藏巧于拙”锋芒不露;第二要有“韬光养晦”不使人知道自己才华的修养功夫,而其才能一旦明显,反可为世间所重用。如果将自己的才能都做了琐碎的零工,则其才能绝不会有多大的用处;第三自己虽有清廉的节操,不可超然卓立于社会,应当置身于尘世中而不被其所染;第四不要摆出贤者的姿态,所谓“大智若愚”,屈居于多数人之后,而可以依著自己的才能发展在众人之前。能够按著以上四点去做,可谓渡世之一壶,藏身的三窟了。所以办任何事都应当留有余地才是,最关键的是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纯洁,不露锋芒,韬光善晦并不影响洁身自好,相反,洁身自好是前二者的基础。

  【注08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缺后二句。

三八五、不夸妍洁 谁能丑辱

  有妍必有丑为之对,我不夸妍,谁能丑我?有洁必有污为之仇,我不好洁,谁能污我?

  【译文】

  有美好必然有丑陋作为它的对比,我不自夸美好,谁能丑化我呢?有洁净必然有污秽作为它的仇雠,我不自好洁净,谁能玷污我呢?

  【注解】妍:〈形〉本义巧慧。《说文》:“妍,技也。一曰慧也。”按,慧巧之意。美好。据陆机《文贼》说:“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丑我:丑,〈动〉侮辱,玷污。《吕氏春秋》:“秦昭王闻之,而欲丑之以辞。”丑化我。

  污:<名>本义停积不流的水。《说文》:“污,秽也,一曰小池为污。”〈动〉玷污。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殊不沾污。”

  仇:<名>本义匹偶,同伴。《说文》:“仇,雠也。”按,谓雠也,二人相当相对之谊。《尔雅·释诂》:“仇,匹也,合也。”仇雠,亦作“仇仇”。仇人,冤家对头。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十五拍》:“不缘生得天属亲,岂向仇讐结恩信。”

  【评语】

  事物是相对的,从发展变化的观点看,相对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变化。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不仅美与丑和洁与污是相对的,就连一切善恶、邪正、天地、阴阳、长短、高低、上下都是相对的,是相互转化并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有善才有恶、有美才有丑。假如没有恶与丑可能就没有善与美,因为美丑善恶是比较衬托才产生的。所以俗语才有“没有高山显不现低地来”的说法。明白这样一种现象的内在变化条件,那么人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就要用超然的态度,把事物看成一个相联系的整体而不要就事论事,对任何事情采取一种极端看法做法都是有害的。要在精神上能超越美丑洁污之上,对此无所偏好,人们也就难于有所毁誉。人固然会有许多癖好,一个有修养的人必须自省其所好的道德水准,看看和志向一致否。

三八六、趋炎附势 人情之常

  饥则附,饱则扬;燠则趋,寒则弃,人情通患也。

  【译文】

  失意时就趋炎附势,得志时就远走高飞;富贵的就蜂趋蚁附,贫寒的就鄙视唾弃,这是人际交往中普遍的弊病了。

  【注解】

  饥则附,饱则扬:即饥附饱扬,语本《晋书.慕容垂载记》:“且垂犹鹰也,饥则附人,饱便高扬,遇风尘之会,必有陵霄之志。”后遂以“饥附饱扬”谓不得志时即来依附,得志时便远走高飞。

  燠:温暖,《说文》:“燠,热在中也。”《尔雅》:“燠, 煖也。” 《诗·唐风·无衣》:“安且燠兮。”此形容富贵人家。

  趋: <动>本义快步走。《说文》:“趋,走也。”按,行曰趋,疾趋曰走。蜂趋蚁,附比喻很多人迎合投靠。

  寒:〈形〉本义冷,寒冷。《说文》:“寒,冻也。”形容穷困,贫寒。

  弃:<动>本义扔掉,抛弃。《说文》:“弃,捐也”。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

  通患:犹通病,普遍的弊病。《晏子春秋·杂上十八》:“臣闻大国贪于名,小国贪于实,此诸侯之通患也。”

  【评语】

  人到贫穷不济的时候,就一切廉耻也不顾了,只知贪求食物依附于人,等到有了食物,稍见饱暖,就向更好的地方寻求生活了。人人都向丰衣足食的地方集聚,等到这富贵者一旦陷入贫乏,则一般常常集聚来往的人就作鸟兽散了,一切义理人情也都不讲了。甚至在路途中相遇,掉头不顾。这是古今中外的人情通病,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蚊蝇逐臭,蚁虫尝甘,而小人则趋于利。”说穿了人情的通病。人情通常是趋利而忘义,只有君子才不为利益而变节。从古而今,嫌贫爱富附势趋炎,人之常情、世之通病,好像经济杠杆也成了人际交往的法则。“事态有冷暖,人面逐高低”,秦汉时代翟公故事,据《史记·汲郑列传》说:“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始翟公为廷尉,宾客满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及知交情。一贫一富,及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里所说的“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就证明了所有这些都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通病,因此欲谚才有“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说法。这样的事例太多了。但这并不说明人们对此的认可。这一现实和人们的交往需要、感情交流是相悖的,因为在金钱驱动下的人际关系是难有真情流露无遗的。人们在无奈中盼望一种真诚,首先要求君子能甘于淡泊,以使社会不全处在一片感情的沙漠中。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社会上择友交人是必须的,古语“君子之交谈如水”,正和本条语录相对应,而成为人际交往的警语。

三八七、冷眼观物 勿动刚肠

  君子宜净拭冷眼,慎勿轻动刚肠。

  【译文】

  君子应该擦亮眼睛冷静观察,千万不要轻易萌动耿直秉性。

  【注解】

  净拭:净,〈形〉清洁,洁净。亦用于形容抽象事物。亦指明净。吴均《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拭,〈动〉本义揩,擦。《尔雅》:“拭,清也。”净拭,擦干净。

  冷眼:冷静、客观的眼光。见三五七【注解】

  慎:<形>本义谨慎,慎重。《说文》:“慎,谨也。”警惕。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副〉与“勿”、“毋”、“莫”等连用表示禁戒,相当于“务必”、“千万”等。杜甫《潼关吏》:“慎勿学哥舒。”

  动: <动>本义行动,发作。《说文》:“动,作也。”萌动。清·方苞《狱中杂记》:“春气动,鲜不疫矣。”

  刚肠:个性耿直,指刚直的气质。《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刚肠嫉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张铣注:“刚肠,谓彊志也。”

  【评语】

  正派人一般部待人热诚,所谓古道热肠;遇事正直,所谓胸怀坦荡。但为人处事要讲究方法,待人热诚当然是对的,但热情过度,往往造成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悖,因为太热情往往就过于主观,为此可能招致人家怨尤;所以遇事必须先用冷静头脑观察,千万不可基于一时的热情而轻举妄动,否则就会筹成大错。因为一个遇事好冲动的人,往往会把事情弄坏。甚至就连作战也是如此,在开战之前必须保持平静的心情,否则一旦紧张过度就会战败。遇事坦诚直率当然没错,但要看对象能否接受,不能因为自己直率是优点伤了人就可以求得别人的谅解。有时直率的出发点是好的,办事的设想也是可行的,但很可能由于性格不和而难以成事。坦诚直率往往伴随着教化、固执、生硬。而遇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把事办好,决不只为表现一下直率的观点,不可不以冷静的头脑来考虑事情,然后以理智来判断是非,才不会发生错误。如果感情一冲动,心就把握不住,心爱感情所左右,便会轻举妄动。君子应以铁石心肠、冷静头脑来担当大事,才不至于有失中正。

三八八、一念一行 皆宜慎重

  有一念犯鬼神之禁,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事而酿子孙之祸者,最宜切戒。

  【译文】

  有一个念头触犯鬼怪神灵的禁忌,一句言语破坏天地人间的祥和,一件事情酿成子孙后代的祸根,这些最应该深切地加以戒备。

  【注解】

  犯:〈动〉《说文》:“犯,也。”按,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触犯,冒犯。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鬼神:鬼与神的合称。见一九一【注解】

  禁:<名>本义禁忌。《说文》:“禁,吉凶之忌也。”

  伤: <名>本义皮肉破损处,创伤。《说文》:“伤,创也。”〈动〉损伤,伤害。《楚辞·屈原·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天地:天和地。指自然界或社会。见○一三【注解】

  和:〈形〉和谐。协调。《说文》:“和,相应也。”《广雅》:“和,谐也。”

  酿:本来当制酒解,《说文》:“酿,醖也。作酒曰酿。” 酝酿,逐渐形成。朱寉《十五贯·廉访》:“早难道救冤反把冤酿。”此处是造成的意思。

  切戒:切〈形〉,急切,急迫。《论语》:“切问而近思。”皇疏:“犹急也。”深,深切。《汉书·霍光传》:“切,深也。”戒〈动〉,本义警戒,戒备。《说文》:“戒,警也。”切戒,务须避免。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但倘遇此辈,第一切戒愤怒。”深切地引以为戒。

  【评语】

  一个人立身处世,在言行方面必须小心谨慎,不可以有违反善良风俗的言行,每做一事,要为自己着想,要为别人着想;要看眼前,也要为子孙后代考虑,多为自己的儿孙积阴德。否则如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图自己一时之欢,做伤天害理的事,赚不仁不义的钱,就等于给子孙酿祸,给自己的前程伏下败笔,到那时真是悔不当初噬脐莫及(语出《左传·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齐:同“脐”。意谓若不早作打算,以后就会像咬自己的肚脐而够不着一样没有办法了。后以“噬脐莫及”比喻后悔莫及。)了,俗语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扬沙子,迷了后人的眼睛”,前者是鼓励人多做好事为儿孙积德,后者是告诫世人少作坏事以免为子孙造孽。因此当刘行临终时,特别殷切叮嘱他的子孙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外古兵法中也有所谓“一言不慎身败名裂,一语不慎全军覆没”的箴言。所有这些都是叫人谨言慎行明辨善恶,绝对不可以胡作非为为后人带来无法挽救的祸患。尤其是新出世的年青人,不要以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就可以原谅自己,不要觉得“初生牛犊不怕虎”,做事眼高手低,盛气凌人。有时过失成祸井非闯祸人的本意,而是由于经验不足,言行不慎,诚为可惜。人做事假如稍不留意,就容易招致失败,而遭到不测祸患。所以对于一言一行都不可不加谨慎。人有一念不修而犯了上天的禁诫,因一言不慎而破坏了世间的和平,有一事不谨而酿成了后世子孙的祸患。因此,我们不能轻起一念,乱发一言,错做一事。

  【注086】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禁”为“忌”。

三八九、厚待故交 礼遇衰朽

  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处隐微之事,心迹宜愈显;待衰朽之人,恩礼当愈隆。

  【译文】

  遇到故交旧识的朋友,意志气度要愈加清新;处理隐密细微的事情,思想行为要愈加显明;对待衰弱年朽的老人,恩惠礼遇要愈加丰隆。

  【注解】

  故旧:旧交,旧友。《论语·泰伯》:“君子篤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交:〈名〉朋友;友谊,友情。《战国策·赵策》:“交浅而言深,是忠也。”

  意气:意志及气概。见○三五【注解】

  隐微:隐约细微。《管子·九守》:“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曰动姦,姦动则变更矣。”戴望校正:“动,当作洞,声之误。”

  心迹:心里的真实想法,思想与行为。南朝·宋·谢灵运《斋中读书》诗:“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矧乃归山川,心跡双寂漠。”

  衰朽:老迈无能,年老力衰的人。明·刘基《〈宋景濂学士文集〉序》:“今幸存者,惟基与先生耳,然皆頽然日就衰朽。”年朽,年纪衰老。《晋书·张忠传》:“年朽髮落,不堪衣冠,请以野服入覲。”

  恩礼:旧谓尊上对下的礼遇,恩惠礼遇。见○五三【注解】

  隆:丰大,高。《说文》:“隆,丰大也。”丰隆,丰盛隆厚。《后汉书·公孙瓒传》:“据职高重,享福丰隆。”

  【评语】

  人人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易于亲近新交的朋友,而疏远旧日的朋友,所以我们一旦遇到故旧之交,切不可忽略或忘记,一定要更比以前还要亲切相对。俗语有“衣不如新,人不如旧”(衣服是新的好,朋友是旧的好),所以遇见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定要特别热诚相待。有人在大众面前表示出自己光明磊落,可是一旦处于无人知晓的地方,就容易有营私舞弊的念头出现,所以我们必须在黑暗的处要比在光明处更加光明磊落,无论任何时候,也要不计其私才好,这样才能真正显示出你具有不平凡的人格。我们对待老朽的人,应当比盛旺的人更隆重,才是敬老扶弱之道。一个人在社会上不懂尊老,不知道怎么待友是没有教养、没有知识的表现。人不要太势利,所谓人走茶凉,尤其是对失了势没有实用价值的老友更应注意,要光明磊落才对。一个人在接待和处事上可以充分表现出修养的高低。要立身于世,这是起码的知识。

  【注08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三九○、斥小人媚 愿君子责

  宁为小人所忌毁,毋为小人所媚悦;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

  【译文】

  宁可被小人嫉妒毁谤,不要被小人献媚取悦;宁可被君子责难防备,不要被君子包涵宽容。

  【注解】

  忌毁:忌 <动>,本义憎恨。《说文》:“忌,憎恶也。”嫉妒。《三国演义》:“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毁〈动〉毁谤。《战国策·齐策》:“每言未尝不毁孟尝君也。”注:“谤也。”

  媚悦:讨好,取悦。见○五九【注解】

  责备:批评,指摘。《明史·周宗建传》:“时辽事方棘,上疏责备辅臣。”

  包容:包涵宽容。《明史·蔡时鼎传》:“貌退让而心贪竞,外包容而中忮刻。”

  【评语】

  小人的行为是只要认为对自己有利益,对方虽然是恶人也可以互相为用;如果没有利益,对方虽然是善人,他也不去接近。小人只是知道依著自己的利益而予人以毁誉。所以,被小人嫌忌或诽谤,于个人并无丝毫的损失。如果为小人所喜悦而自以为得计,那就难免被人家认为是与小人臭味相投了。君子虽然面对一个人,也要讲道说法,导人向善。只要有一线希望,都不轻易的放弃,而对于没有希望的小人就不用说了。所以,受君子的斥责,正是证明自己还是一个有希望的人。如果我有了过失,受君子宽恕而不加责备,那就说明我已没有做善人的希望了。甜言蜜语对你的人往往有所求,来扯是非的人都有是非心,只有诚心交流情感,直率说出你不足的才是正人君子。“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跟西洋所说“蜜语如剑”是一个道理。关于“宁为小人所毁” 孔子为世人立下极严整的标准,《论语·子路》篇中说,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人的是非标准,善恶观念是需要锤炼的,自己心中无标准,做人就不会有原则,没有原则,就喜欢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论,关心别人说自己些什么,有时还为此忧心仲仲,何苦来哉?

三九一、好利害显 好名害隐

  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

  【译文】

  贪图财利的人超越于道德和正义之外,他的祸害显明而浅近;追求虚名的人隐匿于道德和正义之中,他的危害隐蔽而深远。

  【注解】

  好利:贪图财利。《尉缭子·十二陵》:“祸在於好利。”

  逸出:超出,超越。清·周亮工《书影》卷一:“近颇有尤异之士逸出其间者,然终不胜慎守故调者之多。”

  道义:道德和正义。见○二四【注解】

  显浅:显明浅近。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词贵显浅之説,前已道之详矣。然一味显浅而不知分别,则将日流粗俗,求为文人之笔而不可得矣。”

  好名:爱好名誉,追求虚名。见○八三【注解】

  窜入:窜 <动>,表示“隐匿”、“逃窜”。本义躲藏。

  隐深:隐蔽深远,幽深。《文选·嵇康〈琴赋〉》:“且其山川形势,则盘紆隐深。”李善注:“隐,幽;深,邃也。”

  【评语】

  整日为利益而奔走的小人,自始就不重视道义,做事的时候公然超出道德的范围,去做那些不正当的事,流毒于社会,当然为社会一般人所指责,坏人坏事人人痛恨,因为坏人坏事显而易见,明显地违背公德,害人祸世,但他为害的范围并不深广。反之,为求名誉的伪君子,戴著假面具的欺名盗世之辈,沽名钓誉之流。在暗中却多行不义与不德,他对于社会的害处使人不知不觉,久而久之其所行之恶越多而其害处亦越大。尤其是那些身居要职的人,如果不是德才兼备,却是用名来装点自己,作为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有些民意代表和社会贤达,本来明知自己没有济世的本领,可是为了沽名钓誉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竟然大言不惭地悬壶欺世盗名,表面看来他们收获良多,其实,却种下了“愚民”的祸根,堪称为“好名者害隐而深”的典型事例。这类人骨子里只为私利,一肚子男盗女娼,还可能利用手中权力祸害民众,贪污腐化。

三九二、忘恩报怨 刻薄之尤

  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善则显亦疑之。此刻之极,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译文】

  接受他人的恩惠虽然深切也不想报答,怨恨就是浅鲜也要报复他;听闻他人的坏事虽然隐蔽也深信不疑,好事就是明显也要怀疑他。这种极端的刻薄,过分的薄情,应当务须避免它。

  【注解】

  虽隐不疑:对别人的坏事即使隐隐约约却也深信不疑。

  尤:过分。

  切戒:务须避免。见三八八【注解】

  【评语】

  人情的缺点有种种不同,其中最无人情缺点的要算是受恩不报;反之,对人有怨,时常挂念于心。这样的人要算是违反人的常情了。听见人家的恶事,不管真假却深信不疑,并且以幸灾乐祸的心情来待人处世,唯恐人家比自己强,希望人家都不如自己。这种心理如果能导之以正、化之以德,未始不可变成向上前进的意志,但是,如果任性妄为而不受人批评指正,则养成残酷刻薄的行为,最后终至身败名裂。《礼记·中庸》特别歌颂舜的美德,说他为人有“隐恶而扬恶”的崇高修养。至于说到恩怨问题就连江湖帮他的粗汉,也都能懂得恩怨之间的道理。关于此点,孔子为世人下了一个明确为定义,据《论语·宪问》:“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做人要恩怨分明,更应有这样一个思想境界。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如果没有长久的磨炼,宽厚的胸怀,良好的道德基础是不行的。在生活中,很多人好打听别人的隐事、坏事,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有的人是出于一种好奇显能的恶习,有的人却是出于一种记恶心态,出于秋后算帐的要求;有的人不仅知恩不能涌泉相报反而会反目成仇。如此种种人的行为,使人际间的关系,有如刀枪相见,远谈不上“和谐”二字了。所以隐恶扬善不仅是一种品德休养,一种交际方式,也是人际和谐的一个前提,这和做人不讲原则不一样。

三九三、谗言自明 媚阿侵肌

  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媚子阿人,似隙风侵肌,不觉其损。

  【译文】

  谗言毁谤他人的人,犹如寸短浮云遮蔽日光,不久自然会重现光明;谄媚阿谀他人的人,好似孔隙寒风侵害肌肤,不会感觉到它的损害。

  【注解】

  谗夫毁士:诽谤,说人坏话的人。《论衡·答佞》:“谗与佞,俱小人也。”

  寸云蔽日:寸〈形〉引申为极短,形容极小的。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蔽日,遮蔽日光。《楚辞·九章·涉江》:“山峻高以蔽日,下幽晦以多雨。”云蔽日,即“浮云蔽日”,语本《文子·上德》:“日月欲明,浮云盖之。”原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上之明。后泛指小人当道,社会一片黑暗。汉·陆贾《新语·慎微》:“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媚子阿人:媚子是善长逢迎阿谀的人,阿人是谄媚取巧曲意附和的人。

  隙风:隙〈名〉本义墙上开裂的裂缝,也泛指孔穴、空隙。《说文》:“隙,壁际孔也。”《广雅》:“隙,裂也。”墙壁和门窗的小孔叫隙,从这里吹进的风叫邪风,相传这种风最易使人身体受伤而得病。

  【评语】

  俗语说:“谣言止于智者”,谗言只有遇到昏主才能发挥作用。苏洵在《辨奸论》中有论断说:“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此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论固有以欺世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人们受了谗言诽谤,或被人恶意攻击,心中有冤无处诉,感觉委曲,然而事实总是事实;如果不是实在的诬陷,这不过是短暂的黑暗,宛如乌云遮日,不久云散而重现光明;所以,人们如果被他人造了谣言,最好不去理会,久而久之自会水落石出,谣言不攻而自破了。因此造谣言的人如果再去挑拨离间,也就不再发生效果了。人们都喜欢赞扬或受人尊敬。然而,当今社会用奉承的手段迎合别人的意图,靠阿谀迎中飘飘然的人仍是大有人在。有些人专会收买人欢心,对人当面恭维,这种谄媚阿谀的风气,如果不改正过来,就好比是由窗缝钻进来的寒风,不知不觉逼侵人身肌肤,久之便得了寒风侵袭的病症,使人受了健康的损害而不自觉。所以,甜言蜜语欺骗人的话,绝不可随便听信,以免损害了品德。宁受人谤勿受人扬,受人诽谤则知所警惕,受人谄媚则败德丧身而不觉。

三九四、处世要道 不即不离

  处世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宜令人厌,亦不宜令人喜。

  【译文】

  处理世事不应该件件与常俗同一,也不应当每每与习俗迥异;工作理事不应该事事令别人讨厌,也不应当处处令别人喜欢。

  【注解】

  不即不离:既不接近,也不远离。形容既不亲近,也不疏远。《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到了夫妻之间便合他论房幃资格,自己居右,处得来天然合拍,不即不离。”

  俗: <名>本义风俗 (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说文》:“俗,习也。”常俗,犹习俗。汉·蔡邕《述行赋》:“唐虞眇其既远兮,常俗生於积习。”

  迥异:大不相同。宋·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钢)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

  【评语】

  把握处世行事的尺度是很难的,因为这既需要良好的道德水准,还要有丰富的人生历炼的经验验作基础。不同流合污,不阿谀奉承是对的,但还要尽量避免小人的打击排挤;至于,标新立异,故做清高至人见而讨厌,令常人觉得是怪物,也不足取。处世既不同流合污,也不标奇立异,在古圣先贤中以柳下惠为典型代表,据《孟子·万章下》说:“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所以孟子才特别歌颂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君子不惧小人恶,但也应当保持自己的人格而不哗众取宠,装点门面。如果君子处人世持美德却行事令人岂不有失本意,什么事走向极端就是走到反面。不即不离就像是浪和水的关系,同是一个性质,但表现形态不同,在相容的情况下相处,保持各自的样子。处世如果和俗人混同搅在一起,自己也就成了平凡之人,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崭露头角。反之,如果不同于世俗,并且表现出与世俗完全不相同,那就被俗人排除而孤立起来。所以,处世既不要流于世俗,也不能与世俗完全相异,总要中正不移合乎中庸之道。仿佛人在水里面游泳,既不能离开水面,也不能沉溺水里,才能向前进行。其次,做事情不要讨人厌恶,但也不能使一切的人都喜欢,因为事业不是一人之力所能成就,会与很多的人发生关系。讨人厌恶,则人人不愿同他接近,做事就无人帮助,事业也绝不会成功。如果要令一切的人都喜欢,必须迎合一切人的意旨去作业,结果是不能按著自己的意志去做,也做不出什么有益的事业来。因此,吾人是既不讨人厌恶,也不讨人喜欢,能够处于中庸之道无太过与不及,这样才是处世的仪规。

三九五、急处站稳 险地回首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著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

  【译文】

  风向倾斜雨势骤急的地方,要能站立脚步稳定;鲜花浓密柳色艳丽的地方,要能显现眼光高远;道路危难步径险阻的地方,要能回头及时趁早。

  【注解】

  风斜雨急:风雨本是指大自然中天象的变化,此指社会发生动乱人世苍桑莫测。

  得:〈动〉本义得到,获得。《说文》:“得,行有所得也。”《孟子·梁惠王上》:“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助动词〉能,能够。《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花浓柳艳:古人文人笔下常用花来形容女人美貌如花:用柳来比喻女人风姿绰约。这里指酒色豪华的社交场所,不要贪图一时的享乐。

  著 <形>:本义明显,显著,突出。《小尔雅》:“著,明也。” <动>显现,显扬。《礼记·大学》:“其不善而著其善。”

  路危径险:路和径都是指路,世路充满危难险阻。

  【评语】

  所谓风斜雨急,花浓柳艳,路危径险者是比喻,比喻人生之路会有各种艰难险阻出现。在风强而急的时候,必须要有力,才站得稳脚步;在洪流巨涛当中,必须靠全身用力,才能经得起考验。性路崎岖不平,如果我们对于应对事物没有饱尝世故的经验,很容易被那惊涛骇浪纠缠著而不得脱身。花街柳巷中过活的人,日子久了便被花香柳艳的脂粉香气所迷,如果不能睁大眼,就被情缠绵不得解脱,往往荡产亡身至死而不悟。此时此地如能把标准提高一点,选择适当,心情清醒一下,在这理欲交关的当儿,就能得到退步抽身的机会。古语说:“忧危启圣智,厄杰见人杰。”君子处于危险而能及早回头,及时醒悟,则不但消灾远祸趋吉而避凶,并且越能在忧危困厄的时候,显露出圣贤豪杰的本色。所谓道危径险,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邦无道”,所谓“回得头早”,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邦无道则隐”。关于邦有道无道,士君子所应采取的态度,孔子留下了很多记录,《论语·泰伯》: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又同书《宪问篇》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其实即使是古代邦有道要富且贵就没有险隘?就能垂手可得吗?不论是有道无道之世,都应有操守,有追求,不怕难,不沉沦,不自颓,把得住自己的心性,遇事就不致沉陷于迷惑中。

三九六、节义济和 功名以德

  节义之人济以和衷,才不启忿争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方不开嫉妒之门。

  【译文】

  崇尚节操义行的人用和善心胸加以弥补,才不会开启忿怒相争的道路;具有功绩名位的人用谦恭美德加以承受,才不会打开嫉恨妒忌的大门。

  【注解】

  节义:谓节操与义行。见一四一【注解】

  济:增加。《左传·桓公十一年》:“盍请济师于王。”(盍:为什么不。)弥补。鲁迅《且介亭杂文》:“又因中国文字太难,只得用图画来济文字之穷的产物。”

  以:〈动〉本义用.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说文》:“以,用也。”〈介〉 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世说新语·自新》:“俱以情告。”

  和衷:和善。《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孔传:“衷,善也。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后多以“和衷”指和睦同心。

  忿争:亦作“忿諍”。忿怒相争。《淮南子·本经训》:“逮至衰世,人众而财寡,事力劳而养不足,於是忿争生。”

  功名:功业和名声。见○二二【注解】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

  承:〈动〉本义捧着。《说文》:“承,奉也。受也。”

  谦德:谦虚、俭约之德。《韩诗外传》卷三:“夫此六者(恭、俭、卑、畏、愚、浅),皆谦德也。”

  【评语】

  做人不可恃一己之长以待人接物,不能因一方面有优点就忽视随之而来的另一方面的不足。有节义心的人,他的气质强正刚直,性情也就容易倾向激烈。刚直固然是他的长处,激烈却是他的短处。为了取其长而补其短,平素就要养成温和的心情去待人处世,调和激烈的性情,才能与世无争,才能与人维持良好的关系而无有后患。古诗所说“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意思就说明“树大易招风,功大易招忌”的道理,有身分地位的人做人更应注意树大招风,功大招忌的道理,所以身分地位高的人做人更应谦恭和蔼,做事以礼让为先,只有如此才能跳出嫉妒而维护功业于经久不衰。做人不论处于什么位置都应谦和谨慎,避免人际无情的纷争,腾出精力做自己应做的事情。

三九七、勿逞已长 勿恃所有

  天贤一人,以诲众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济众人之困,而世反挟所有,以凌人之贫,真天之戮民哉!

  【译文】

  上天养贤一个人,用来教诲众多人的愚钝,而世人反而逞炫自己的长处,用来对照他人的短处;上天富足一个人,用来救助众多人的穷困,而世人反而挟恃自己的富有,用来欺凌他人的贫困,真是违背天意的罪人啊。

  【注解】

  贤:〈形〉本义多财。有德行,多才能。《说文》:“贤,多才也。”《庄子·徐无鬼》:“以财分人之谓贤。”养贤,供养贤才。《易·颐》:“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明·刘基《连珠》之十七:“以道养贤,则四方之民听声而来。”保持、培养才德。唐·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耿介非持禄,优游是养贤,冰清临百粤,风靡化三川。”

  以:〈动〉本义用。《说文》:“以,用也。”

  诲:〈动〉本义教导。《说文》:“诲,说教也。”

  逞:〈动〉本义通,通达。《说文》:“逞,通也。”有卖弄,炫耀的意思。逞炫,犹炫耀。明·胡震亨《唐音癸籤·乐通三》:“右散乐有二种,或写象人物謔弄,或逞炫艺絶角剧,并俳优所肄,非部伍之声。”

  形:〈动〉使之现形,显露,显示。《广雅》:“形,见也。”比较,对照。《西湖二集》:“令狐綯大怒,说他以己之长,形人之短,文人无行。”

  济:〈动〉帮助,救助。欧阳修《朋党论》:“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凌:〈动〉欺侮。屈原《国殇》:“终刚强兮不可凌。”

  天之戮民:亦作“天之僇民”。受天惩罚的人;罪人。《庄子·大宗师》:“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

  【评语】

  《书经·泰誓》上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孟子·梁惠王》也引用了这段文字,但是内容词句略有不同:“天将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何敢有越厥志’”译成现代白话文即:“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师傅,这些君产人师的唯一贵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因此;四方之大,有罪无罪,都由我负责,天下谁敢超越自己的本分胡作非为?” 意思都是恰如中山先生所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聪明才智高的应知为百万人服务。”假如仗恃自己的聪明财富,在平庸穷人面前卖弄逞威,那就太辜负上天“作之君,作之师”的意思。现代人不信天命,但有财富的人应帮助不如己之人,才智高的应多服务,不要以暂时的优势来卖弄盘剥,要多为别人着想,多为后代着想,少些私心杂念。然而,世间有许多学者号称贤能,高高在上,自认为超人一等,不但不去贡献所长,为社会人民服务,反而舞文弄墨,夸一己之长,讥他人之短。论地位是居于社会上层,论享受是驾乎他人之上,他这样违反天命、欺世盗名的作风,究竟是福是祸?到头来总是难逃公道,不受公论的制裁。如果富人不作慈善事业,反而为富不仁压榨贫民,那就辜负了上天的一片苦心,如庄子所说的“天之戮民”了。

三九八、忧喜取舍 形气用事

  人情听莺啼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之,遇草则欲去之,但以形气用事;若以性天视之,何者非自鸣其天机,非自畅其生意也。

  【译文】

  人之常情听到黄莺啼叫就喜悦,听到青蛙鸣叫就讨厌,看见花卉就想栽培它,遇见野草就想去除它,但这是根据形貌和气质判断事物;如若按照生物的天然本性看它,什么生物不是在自我表白其天赋机密,不是自我畅扬其生存意念呢?

  【注解】

  形气:形和气。形,指具体物象;气,指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汉·贾谊《鵩鸟赋》:“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

  性天:犹天性。见一二三【注解】

  自鸣:自我表白;自我显示。唐·韩愈《送孟东野序》:“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天机:谓天之机密,犹天意。见○一○【注解】

  自畅:〈形〉本义畅通,无阻碍。《韩非子·说林上》:“登台四望,三面皆畅。” 畅扬,宣扬。清·王闿运《王仲章碣》:“赞卫瓌化,畅扬高志,同舍百人,莫不欢然。”

  生意:生机,生命力]意态。见○六三【注解】

  【评语】

  人情的一举一动都是天意,然而,很多人却违反天意做出不公平与偏颇的事来。一般人听见莺鸟的歌声都感觉悦耳,听见了蛙鸣骚乱感到厌恶。莺声与蛙声的区别,乃是人情的感受。一般人看見了美丽的花都爱慕而想去栽培,看見了杂草丛生就想把它连根铲除。对于花与草的爱恶,也是根据人情才有了差別。但若仔細考虑,一切善恶美丑都是人做出来的。人对于生活环境景观的感受,跟自己心情好坏有极大关系,杜甫诗所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说明由于心境的不同而对景物的感受也不一样。人们的好恶之情与实用心理决定了取舍,像乌鸦未必坏,可人们心理上觉得不祥而不喜欢;有时感情上处于悲伤或喜悦状态,这种情绪也移之于物,对人对物同样存在这种问题。天生万物各有功用,我们对于事物不要太主观,须用冷静的头脑去观察,然后判断善恶美丑。假如能去私欲存天理,就会明白莺啼蛙鸣都在显示自然的玄机。鲜花杂草都在冥冥中获得生生之意,万物都是根据天地自然之理而平等生长化育,我们不可凭主观见解随意区分善恶美丑。待物如此,由物及人,同样不可只凭主观臆断,凭一时的好恶用事按自己的忧喜取舍。

三九九、自适其性 宜若平民

  峨冠大带之士,一旦睹轻蓑小笠飘飘然逸也,未必不动其咨嗟;长筵广席之豪,一旦遇疏帘净几悠悠焉静也,未必不增其绻恋。人奈何驱以火牛,诱以风马,而不思自适其性哉?

  【译文】

  峨冠大带的达官显贵,一旦看到身穿蓑衣斗笠的平民悠然自得闲适安逸的样子,不见得不萌动他唏嘘的赞叹;宾朋满座的富家豪门,一旦遇到稀疏窗帘窗明几净悠闲自在安然宁静的环境,不见得不增添他绻恋的情怀。世人为什么屈从于富贵显达的驱使,权谋欲望的诱惑,而不思考自然适合自己天性的生活呢?

  【注解】

  峨冠大带:是古代高官所穿朝服。亦即“峨冠博带”,博:阔。高帽子和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峨,〈形〉本义山势高峻,常“峨峨”连用,泛指高大。《说文》:“峨,嵯峨也。”《广雅·释诂四》:“峨,高也。”博,〈形〉本义大。《说文》:“博,大通也。”峨冠博带,高帽子和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语本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士大夫。”比喻官位。

  轻蓑小笠:蓑,〈名〉本义雨具名,即蓑衣。《说文》:“衰,草雨衣也。秦谓之萆。”字亦作蓑,用草或蓑叶编制的雨衣。笠,〈名〉本义笠帽,用竹箬或棕皮等编制而成,也叫“斗笠”。《说文》:“笠,簦无柄也。”轻蓑小笠比喻平民百姓的衣着。

  飘飘然:形容人的气度、神态超尘脱俗。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真白先生》:“率性轻虚,飘飘然颇有云间兴。”

  逸:〈形〉闲适,安乐。《诗·小雅·十月之交》:“民莫不逸。”笺:“逸,逸豫也。”

  咨嗟:赞叹。《楚辞·天问》:“何亲揆发,定周之命以咨嗟?”王逸注:“咨嗟,叹而美之也。”

  长筵广席:长筵,宽长的竹席。多指排成长列的宴饮席位。三国·魏·曹植 《名都篇》:“鸣儔啸匹侣,列坐竟长筵。”广席,众多座席,谓满座。清·黄宗羲《仇公路先生八十寿序》:“幅巾野服,巍然为乡党祭酒,衣冠广席,必援前言往行,以助谈柄。”长筵广席形容宴客场面的奢侈豪华,宾朋满座。

  疏帘净几:疏帘,亦作“踈帘”。指稀疏的竹织窗帘。宋·张耒《夏日》诗之一:“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几,<名>本义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说文》:“几,坐所以凭也。”后专指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它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小桌子。《聊斋志异·促织》:“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净几,干净的几席(几和席,为古人凭依、坐卧的器具)。

  悠悠焉:悠悠,形容从容不迫,悠闲自在。唐·崔颢《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焉,〈代〉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书·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

  绻恋:犹眷恋。爱恋不舍。清·方文《双松歌为杨嘉树等人寿》:“偶因贸药至桐子,綣恋遂家此山陬。”

   奈何:怎么,为何。《礼记·曲礼下》:“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

  火牛:双角缚兵刃,尾部束苇灌脂,焚之使冲杀敌军的牛。语本《史记.田单列传》说:“单收城中牛千余,被五采龙文,角束兵刃,尾束灌指薪刍,夜半凿城数十穴,驱牛出城,壮士五千余随牛后,而焚其尾,牛被痛,直冲燕军,燕军大溃。”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此处比作放纵欲望追逐富贵。

  风马:风,<形>放荡。风马即放荡(发情)的马,此处比喻欲望。

  【评语】

  人不论作任何工作或吃任何饭菜,时间一久都会产生厌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职业疲倦”和“吃腻了”,所以每当休闲假日,都市人都到乡间去舒解身心,而乡上人到都市来开开眼界,这都是一种消除日久厌的生活调剂。换个口味是对生活饮食的一种调剂,换个环境则是对于良心健康的一种调剂。人生在世,不能自我调剂,事事依靠别人来安排来保持身心愉快是不可能的。富有四海的人会因为老在一个环境中而发腻;总在平淡中生活的人也应适当使自己的生活添些情趣。凡是反差和形成对比的东西总会为自己的生活添些偷悦。反之,人的生活又往往不自觉地分成阶层,峨冠大带与轻蓑小签,清流与世俗总形成对立,其实质在于品德,在于自身修养之别。这是二者能在一起的一个前提。道德真君子适其本性而生活,固然清贫,但重人格人品而芬芳于陋室。人有爱好自然的天性,所以峨冠大带长筵广席的人,有时候也羨慕那轻蓑小笠疏帘净几的无忧无虑生活。然而,世人多有驱火牛、诱风马的不合理的事,不适于自然本性。春秋时候,齐国有一位将军田单守着即墨小城,被燕国军队围住。他集合了一千多头牛,给牛穿上紅色衣服画上五彩的龙纹,把兵刃绑在牛角上面,在牛尾巴上绑一束苇草,涂上很厚的油脂。然后用火把点起來,乘着黑夜之间,牛群向燕军阵里冲去,后面跟随着敢死的勇士。手持白刃以一当百的向燕军冲杀。燕军大乱,大败而逃,这就是“驱火牛”的典故。其次是《左传》齐桓公集合諸侯兵侵入蔡国,蔡国溃败,齐于是乘机伐楚。楚子向齐侯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处君之涉吾地也。”意思是说齐和楚相隔得很远。虽然把牝马牡牛互相引诱放到远方去,从齐也到不了楚地,这是「诱风马」的典故。这两个故事都是反自然而作出來的不合道理的事情,富貴权豪的人应该引以为戒。

四○○、机神触事 应物而发

  万籁寂寥中,忽闻一鸟弄声,唤起许多幽趣;万卉摧肃后,忽持一枝擢秀,便触动无限生机。可见性天未常枯槁,机神最宜触发。

  【译文】

  一切声响寂静寥萧中,忽然听闻一阵鸟鹊嬉弄的声音,唤起许多幽雅的趣味;所有花草摧折肃疎后,忽然拿到一枝挺拔秀美的花草,就会触动无限的生机。可见万物的本性未曾枯竭槁腐,因为生命的原动力最适宜触动引发。

  【注解】

  万籁寂寥: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南朝·齐·谢朓《答王世子》诗:“苍云暗九重,北风吹万籟。”寂寥,寂静无声,沉寂。《古文苑·枚乘〈忘忧馆柳赋〉》:“鎗鍠啾唧,萧条寂寥。”章樵注:“鎗鍠,大音;啾唧,小音。并寂然无声。”万籁寂寥即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清·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但见木犀香里,一路霜林,月下长空,万籟俱寂。”寥萧,冷落;冷清。清·赵翼《偶题》诗:“风雨寥萧昼掩庐,一编吟到夜窗虚。”

  弄:〈动〉本义用手把玩,玩弄。《说文》:“弄,玩也。”戏耍,游戏。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床:井上栏杆。)

  唤起:叫醒。唐·杜甫《秋日夔州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唤起搔头急,扶行几屐穿。”触动,激发。巴金《春》一:“打动她的心,唤起她的热情的处所却也很多。”

  幽趣:幽雅的趣味。唐·李收《和中书侍郎院壁画云》:“映篠多幽趣,临轩得野情。”

  卉:本义草的总名。《说文》:“卉,草之总名也。”

  摧肃:摧 <动>,本义折断。摧折,毁坏,折断。《汉书·贾山传》:“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肃〈动〉,衰落,萎缩。《吕氏春秋·季春纪》:“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肃疎,指草木萎缩稀疏。《逸周书·小开武》:“春育生素草,肃疎数满。”

  持:〈动〉本义拿着。《说文》:“持,握也。”

  擢秀:擢,抽,拔。秀,生长茂盛的植物。擢秀谓草木之欣欣向荣。白居易《有木》:“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

  未常:犹未尝。未曾,不曾。《秦併六国平话》卷上:“自临阵以来,未常有此大捷。”

  枯槁:草木枯萎。《老子》:“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枯竭,匮乏,竭尽。沈从文《顾问官》:“军中饷源既异常枯竭,收入不敷分配,因此一切用度都来自对农民的加重剥削。”槁腐,枯朽。严复《有如三保》:“吾尝闻化学家之説,物之焚也,皆以其质与氧气合,故世间物有快焚,有慢焚。快焚者,火烈具举,顷刻灰烬是也;慢焚者,如草木之槁腐,如铜铁之銹涩是也。”

  机神:机,〈名〉本义弓弩上的发射机关。《说文》:“主发谓之機。”《国语·周语》:“耳目,心之枢机也。”注:“枢机,发动也。”事物变化之所由。《庄子·至乐》:“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神〈名〉,“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本义神灵。《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机神,机微玄妙。晋·葛洪《抱朴子·任命》:“识机神者瞻无兆而弗惑,闇休咎者触强弩而不惊。”喻万物生命的原动力。

  触发:触动引发。《隋书·音乐志上》:“萌生触发,岁在春。《咸池》始奏,德尚仁。”

  【评语】

  这里描写的情境使人想起“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意境,尤其是在行文走笔、苦思冥想于文章时,与其搜肠刮肚地编造,不如到大自然中去汲取养料,几声鸟鸣可以勾起灵感,几枝花草可能引起回忆,生活中也是如此。所谓机神触事,应物而发,陆游诗云:“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在一生中往往遇到一些事情自己认为已经绝望,可是又绝处逢生而使事情有了转机,可见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坚强的意志,无比的信心,到最后总会有成功的希望,写文章时灵感来后便会笔走龙蛇。而生活中一个好点子好思路便如虎添翼,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至于说到“忽闻一鸟弄声”,可从古人“鸟鸣山更幽”的情景来体会其中的情趣。

四○一、非分收获 陷溺根源

  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着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

  【译文】

  不是份内的幸福,没有原故的收获,不是上天诱惑你的引钓诱饵,就是人间坑害人的机关陷阱。这些地方着眼不高远,很少有不坠落他人诈术圈套的了。

  【注解】

  非分:不合本分,非本分应有。见○八八【注解】

  无故:没有原因或理由。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君子之於小人,谨备之而已,无故而触其锋,鲜不败也。”

  造物:同“造化”,命运。谓天,自然。见一五六【注解】

  钓饵:引鱼上钩的食物。亦比喻用来引诱人的事物。 晋·皇甫谧 《高士传·公仪潜》:“以高官厚禄为钓饵而无信用之心。”引钓,犹垂钓。明·文徵明《乐成殿》诗:“漾目金鳞堪引钓,拂天翠柳乱闻鶯。”诱饵,捕捉动物时用来引诱它的食物。泛指用以引人上钩的事物。《宋史·王存孙固等传论》:“存、固、瞻、尧俞,初皆善王安石;及其秉政,未尝受所诱饵。”

  人世:人间,人类社会。唐·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彬州》诗:“衰老悲人世,驱驰厌甲兵。”

  机阱:设有机关的捕兽陷阱。比喻坑害人的圈套。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六:“近若曾祖暨先人三世,非其道不妄言,以视平地如履机阱,审而后发,安而后为。”

  着眼:(从某方面)考虑,观察。明·李贽《史纲评要·周纪·赧王》:“买骨大须著眼,若是假骨,千里马断不至矣。”   

  术中:计略之中,《史记·张仪传》:“此在吾术中不悟。”

  【评语】

  为人处世应有些固定的原则,表现出自己的道德水准。非分之想不可有,不义之财不可要,非我之物不动心。能坚持这三条,在财与钱这一关是足以把持住自己的。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天欲祸之,必先福之”,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非分之收获,陷溺之根源”。诈骗者所以能诈得人钱财,就是利用人们贪图非分之财的弱点,这跟鸟鱼贪图意外食物而上钩完全相同。小人欲有所图便从物欲上先满足你,请想想看,除非父母兄弟等骨肉至亲,谁会无缘把可爱的财物平白给你?可是人们往往利令智错,糊里糊涂就把歹徒的钓铒吞下,结果多年或一生积蓄就如此被一扫而光,身败名裂,名利双失,俗话说:“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想清名于世,安然于世,必须做到非我之财不要,明白“非分收获,陷溺根源”的道理。其实防范诈骗者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抱定“非分之财不取”的原则,歹徒的诱饵再香甜再美丽也起不了作用,因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祸福本是循环相连的。孟子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优之其实仇之。”这是说明了祸福循环相连的道理。因此,人无功受祿寝食不安,就是怕得非分之福,受了造化弄人之祸。所以“非分之福,无故所获”,我們应该极力躲避不要使它临到自己的身上。一般人不明此理,偏偏要去寻找意外的收获和利欲,结果弄得身败名裂,亡国破家为数也不少啊!达人君子凡事从远处看,要能够事先了解利害关系,就能不墮其中了。

四○二、满腔和气 随地春风

  天运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凉难除;人世之炎凉易除,吾心之冰炭难去。去得此中之冰炭,则满腔皆和气,自随地有春风矣。

  【译文】

  天体运转的寒冷暑热容易躲避,人情世态的炎凉冷暖难以消除;人情世态的炎凉冷暖容易消除,我们内心的恩仇怨恨难以排除。去除了这心中的恩仇怨恨,就能心中充满祥和之气,自然到处都有和惠的春风了。

  【注解】

  天运:天体的运转。指大自然时序的运转。《后汉书·天文志上》“以显天戒,明王事焉。”刘昭注引汉张衡《灵宪》:“阳道左迴,故天运左行。”

  炎凉:比喻人情势利反覆,随世事变化而变化。见一六三【注解】

  冰炭:冰块和炭火,冰寒炭热。比喻性质相反,不能相容的双方。或以喻矛盾冲突,为争斗的意思。明·张居正《答藩伯贺澹庵》:“若如执事追往虑来,冰炭满腹,宇宙虽大,何以自容。”

  满腔:充满胸膛,充满心中。《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直叫小胆惊欲死,任是英雄也汗流。只为满腔怨抑事,一宵鬼话报心仇。”

  随地:到处,不拘何地。唐·杜甫《漫成》诗之一:“渚蒲随地有,村径逐门成。”

  春风:春天里温和的风,喻融和的气氛。陶行知《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视察员到时,不是带来恐怖,而是带来春风。”

  【评语】

  人生苦乐并非主观的而是客观的,所以并不在于气候的冷暖和世态的炎凉,而完全存乎自己内心一念之间的感受。假如你能本着“人我两忘,恩怨皆空”的态度,那人间冷暖和世态炎凉就都不足一论。至于说到忌恨,假如你能本着“以德报德,以恩报怨”的态度,自然会使你的人际关系化戾气为祥和。明白这些道理就先要修心,人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在待人上,是恩怨于心,还是“人我两忘,恩怨皆空”,决定于人的修养。古代士人讲究宽以待人,强调“恕”、“忍”,就是要求待人时“以德报德,以恩报怨”,使人际和谐,而自我恰然。做人当然不可无原则,提高自身修养的本身是为了以自身之德感化彼人之怨。如此就不会计较于个人的恩怨,不会陷溺于人际苦恼。

四○三、动静合宜 道之真体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译文】

  喜好活动的人犹如云间闪电风中灯火;嗜好清静的人宛如火灭灰烬枯槁树木;必须在稳定云彩平静流水中,出现鸥鹰飞舞鱼儿跳跃景象,才算是具有崇高道德的心怀胸襟。

  【注解】

  云电风灯:云电,云里闪电;风灯,风中灯火。形容短暂不稳定。

  嗜寂者:特别好静的人。

  死灰稿木:死灰是指熄灭后的灰烬,槁木是指枯萎树木,比喻丧失生机的东西。据《庄子·齐物论》篇:“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定云止水:定云,是停在一处不动的云,止水,静止的水。《庄子·德充符》:“仲尼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成玄英疏:“止水所以留鑑者,为其澄清故也。”都是比喻极为宁静的心境。

  鸢飞鱼跃:谓万物各得其所。见○一五【注解】

  有道:有才艺或有道德。《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郑玄注:“道,多才艺者。”

  心体:指思想。见○三○【注解】。心就是本体,因为古时以心为思想的主体。

  【评语】

  好活动的人,如云间闪出来的电光或风前摇摇摆摆的灯火,始终动而没有片刻的停止。与这相反的,好静寂的人像火烧后没有一点暖气的冷灰或像干枯的树木,毫无生气。这等人都是偏在一方,无中正可言。然而,人是需要静止如一朵不动的云,或一湾静止的水,在静的境界中也如云鸢飞在天空,游鱼在水中活跃一样,真存著活动气象。似乎有一个错觉,静是淡泊,是高雅的,动是行为,是忙碌,易俗气。其实,不管动与静,做事不可太走极端,所谓“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都说明了走极端的坏处。动与静是相对应的两种行为,是人生修养中属于极端的两个概念,任何人都有动的时候,也都有静的时候,但是最好动静得宜才合乎儒家的中庸之道,这也就是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适宜才不失人生的节度。这样在一个寂灭压抑的世界中,仍会鼓足勇气从事创造,即便处于惊涛骇浪的混乱时代,也能适应环境寻求生存之道。即所谓“处乱不惊,宁静思远”。“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那就是说人生于世,必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集此动静二方面的修养,才可说是有道者坚忍不挠的心体,和具有高尚理智的人。

四○四、偏见害人 聪明障道

  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译文】

  私利欲望未必尽是害人之心,意想偏见才是残害心灵的蟊蜮贼子;妍声姣色未必障碍前进道路,自作聪明才是障碍道路的藩篱屏障。

  【注解】

  利欲:对私利的欲望。见三六九【注解】

  害心:害人害物之心。唐·元稹《蛒蜂》诗之三:“兰蕙本同畹,蜂虵亦杂居,害心俱毒螫,妖焰两吹嘘。”

  意见:本意是见解,主张。《后汉书·王充等传论》:“夫遭运无恒,意见偏杂,故是非之论纷然相乖。”此处为意想偏见、邪念。

  蟊贼:蟊,害虫名,专吃禾苗,据《诗经·小雅》篇:“及其蟊贼,传:‘食根曰蟊,食节曰贼。’”因此世人都把足以危害社会的败类称为蟊贼,《诗·大雅·召旻》:“天降罪罟,蟊贼内訌。”此处当祸根解。

  声色:指淫声与女色,泛指沉湎于享乐的颓废生活。《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止声色,毋或进。”孔颖达疏:“止声色者,歌乐华丽之事,为助阴静,故止之。”

  妍声,靡丽之音。南朝·齐·谢朓《拟宋玉〈风赋〉》:“扬淮南之妙舞,发齐后之妍声。”姣色,美色。《列子·杨朱》:“丰屋美服,厚味姣色。”

  障道:障,本义阻塞,阻隔。《说文》:“障,隔也。”《通俗文》:“蕃隔曰障。”障道,障碍道路。

  藩屏:藩篱屏障,语本《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评语】

  人类谁都爱利好欲,这利欲在恶的方面活动,即成为图私利私欲的贪婪者。在善的方面活动,就能奋发致力于社会利益的事。所以利欲不能尽说是坏的,也有好的一面。最可怕的是人的我见邪解。所谓“我见”,便是不正的意识,这是最害人的心。以我见待人接物,不仅害自己的心,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更足以惑乱社会人心。女性的声音美,容貌好,世上为女色溺身的男子太多了,从这一点说,女色是很可怕的。然而仔细思考一下,男性需要女性,有时为女性所溺,应该说是男性追求女性的不对,不能尽怪女色害人。而“食色性也”,谁也不能说是完全不对。何况在诱惑方面说,只要有节操而坚固的话,就不至于沉迷声色了。这样看来,最可怕的是自以为聪明实则糊涂的人,被聪明的我见塞满了头脑,什么事都不往上求进步,不努力,所持的见解也都不正确,故不能入道。因此,人道的障碍物无他,可说完全害在“聪明”二字,有如吃树的蠹虫一样。在人的修养中,必须注意克服主观盲动,找到自己思维盲区,常言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这句话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因为名利、欲望、女色等等,都是来自外界的引诱,是明显有害的东西,对于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根本不起作用,所谓“出污泥而不染”,以及“柳下惠坐怀不乱”都是说明这种道理。只有那些意志薄弱的人才会被声色犬马所迷惑。所以孟子才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但是人们的偏见、一些不好的习惯是很难自觉的,改正起来很难,尤其需要警惕。外因是诱导,内因是根本。诱导可以改变规避,根本是无法改变的,真所谓“江山易移,本性难改”也!

四○五、相观对治 方便法门

  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人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

  【译文】

  人们的机会境遇,有好有不好,而如何能让自己独自齐全呢?自己的精神状态,有顺有不顺,而如何能让别人都能和顺呢?以此相互观察对照修正,也是一个使人便利得益的门路。

  【注释】

  际遇:机遇;时运。清·孔尚任《桃花扇·骂筵》:“二位青年上进,该去走走,我老汉多病年衰,也不望甚么际遇了。”境遇,境况和遭遇。清·黄辅辰《戴经堂日钞》:“窃某边徼腐儒耳,囿於方隅,困於境遇,浮沉郎署,几二十年。”

齐: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平等之意,《荀子·脩身》:“齐明而不竭。”注:“无偏无颇也。” 好。唐·王勃《滕王阁序》:“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全,齐全。《史记·平准书》:“而民不齐出于南亩。”



独:〈形〉本义单独,单一。〈副〉独自,唯独,仅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情理:情绪;思虑。南朝·宋·颜延之《释达性论》:“足下缨城素坚,难为飞书,而吾自居忧患,情理无託。”也就是精神状态。

  相观对治:相观,观察。《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对治,指对应,对照。明·袁宗道《论隐者异趣》:“古人云:若取自己自心为究竟,必有他物他人为对治。”相互对照修正,治是修正。

  方便法门:佛家语。方便,谓以灵活方式因人施教,使悟佛法真义。《维摩经·法供养品》:“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説,显示分明。”有权宜之意。法门,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亦泛指佛门。《法华经·序品》:“以种种法门,宣示於佛道。”佛法就是人生法则,指领悟佛法的通路,因此称为法门。方便法门即“方便之门”,方便,本佛家语,指灵活对待。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方便的门路。语本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维摩见柄,盖申方便之门;道安谢归,思远朝廷之事。”

  【评语】

  人生的境遇真是千差万别各种各样,尤其是属于心境的精神状态更是各不相同,因此才有“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财富、地位、健康,都是人类所希求的,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但是要想全部得到这些很难,恐怕千万人中也难找一个,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居八九” 就是这种道理,况且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一半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另一半靠客观的机运和际遇。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才华出众的人,却终身默默无闻,也不知道多少不学无述的低能的人,却居高官厚禄而毫无建树。就连孔子也发生“死生由命,富贵在天”的感叹,其实这并不能证明孔子是一位宿命论者,而是告诉世人当机运未到来时要看开一点,千万不可以消极悲观放弃奋斗。作为一个修身自省的人来讲,不能因为个人的“顺与不顺”、“齐与不齐”来要求别人,要由别人的情绪、机遇来反观自己,由此会更加明白事理,提高修养。

四○六、拔去名根 融去客气

  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译文】

  好名的根性没有拔除的人,纵然轻视富贵荣华而甘愿清苦生活,终究是尘世俗情;客套的习气没有消融的人,虽然恩泽广播四海而利益留传万世,终究是剩余技俩。

  【注解】

  名根:指好名的根性,名利的念头,即功利思想。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七十后即一切名根繫念,尽与勅断,以保天年可也。”

  千乘:兵车千辆。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此处比喻富贵荣华的生活。见三五九【注解】

  一瓢:瓢是用葫芦做的盛水器,一瓢是说用瓢来饮水吃饭的清苦生活。《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后因以喻生活简单清苦。

  尘情:犹言凡心俗情。见○○七【注解】

  客气:谓言行虚骄,并非出自真诚。见一九五【注解】

  融:〈动〉本义炊气上升。《晋书》:“融融者皆趣热之士,其得炉冶之门者,惟夹炭之子。”融化,消溶。孙绰《游天台山赋》:“融而为川渎。”

  剩技:剩,〈形〉本义剩余,余下。清· 洪亮吉《治平篇》:“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技,〈名〉本义技艺,技巧,才艺。《说文》:“技,巧也。” 剩技,即剩余的技巧,多余的技俩。

【评语】



  争名夺利之累人所共知,而名利之诱惑确也太大。一个人不铲除名利观念,随时都会有追逐名利的念头产生,不论他如何标榜清高声称退隐林泉,都不过是以退为进的托词。民国初年的很军阀,在兵败无计可施之后,有时就住进庙中潜心佛法,可是一旦时事有所转变,他就又东山再起重掌兵权。又如《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本来功名心很强,可是他却善于做作而隐居京师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很快获得朝廷征用时,他竟毫不隐讳地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佳趣!”因而后人才有“终南捷径”一语。许多人不如意时便高歌隐退,一有时机,便马上出世。只有正气一身,道德纯真的人才可能淡泊名利,其实一个人隐世出世是次要的,关键是要看他的修养,是正气居多还是私心杂念满身,要看他的行为是不是利国利民。无论一个人磨练了多大的智慧,修养了多大的学问,如果好名誉和求利益的心没有完全除掉,虽然他不把王公伯候的富贵放在眼里,甘心于箪食瓢饮的清苦生活,终究不免堕于世俗的名利中。无论一个人成就了多少的伟大事业,如果他不是真正的勇者,而只是假借勇,所谓“客气未除”,纵使他的恩德普施于天下,传留万世利益他人,因为这种事业是因人意气而成事、时势所造成的,他的事业终究白白的费了力气,而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四○七、宁静淡泊 观心之道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

  【译文】

  宁静中心念思虑澄浄清澈,显见性心的真实本体;安闲中气质形象从容自若,认识性心的真正玄机;淡泊中意味情趣冲和平易,得到性心的真实意味。观察心性,证悟道义,没有比这三种方式更好的了。

  【注解】

  念虑:思虑。见○二二【注解】。此处直解为心念,思虑,意为心绪。

  澄澈:水清见底。见○三五【注解】

  见心:见〈动〉本义看见,看到。《说文》:“见,视也。”观察,知道,了解。《韩非子·主道》:“道在不可见。”显见,呈现,显露。宋·苏轼。《胜相院经藏记》:“生出诸相,变化无穷。不假言语,自然显见。”心,〈名〉本义心脏。《说文》:“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内心。《诗·小雅·杕杜》:“日月阳止,女心伤止。”

  真体:真实的本体。见○○四【注解】

  识心:知道心意。晋·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出自幽谷,及尔同林。双情交映,遗物识心。”佛教语。谓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坛经·惠能童子问答惠能作偈》:“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

  真机:玄妙之理,秘要。唐·杨巨源。《送淡公归嵩山龙潭寺葬本师》诗:“野烟秋火苍茫远,禪境真机去住閒。”真正的动机、目的。明·唐顺之《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

  意趣:意味,情趣。宋·欧阳修《真州东园记》:“若乃升於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於水,而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

  冲夷:冲和平易。《宋书·良吏传·陆徽》:“(朱万嗣)理业冲夷,秉操纯白。”冲和,淡泊平和;语本《老子》:“冲气以为和。”后以“冲和”指真气﹑元气。平易,性情温和宁静,谦逊和蔼。《庄子·刻意》:“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

  真味:见一八○【注解】。真实的意旨或意味。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读《骚》之久,方识真味。”

  观心证道:观心,观察心性。佛教以心为万法的主体,无一事在心外,故观心即能究明一切事(现象)理(本体)。《十不二门指要钞》上:“盖一切教行,皆以观心为要。”证道,犹悟道。宋·陈善《扪虱新话·汉儒误读〈论语〉》:“予旧曾为中庸之説,谓《中庸》者,吾儒证道之书也。”

  【评语】

  诸葛亮用“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两句话来作为他的座右铬,借以磨练他淡泊明志的心胸和恢宏辽阔的气度。从古至今,许多有志之士修身养性同样尊奉这两句名言。这里包含的方式,和本篇讲的悟道是相通的,即在宁静、闲适、淡泊中来悟出本性。一个人的心静如止水,就不会有一点邪念袭来,因为这时的心有如一尘不染的明镜,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本然之性,也就是能反映出作者所说的“真体”和“真机”;当一个人内心非常安闲时,就能出现从容不迫的神态。这时考虑任何事情,就容易发现整理的奥妙,也就是最能找出作者所说内心的真机;当一个人的心处于淡泊状态,他的情趣就会悠悠自得,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掩蔽他内心的真趣。而我们关心悟道的方法,也就在于“静中念虑”,“闲中从容”,“淡中心平气定”。

四○八、动中静真 苦中乐直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译文】

  寂静中的安静并非真正的宁静,喧动处境中得来的宁静,才是人天然本性的真正境界;欢乐中的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艰苦环境中得来的快乐,才是人本然心灵的真正玄机。

  【注解】

  动:〈动〉本义行动,发作。《说文》:“动,作也。”喧动,喧哗骚动,不宁静。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諠动不坐。”

  性天:犹天性。见一二三【注解】

  【评语】

  事物一经相对事物的衬托会更加彰显,一个人住在远离烦忧世界的深山幽谷之中可保持一份宁静的心情,当然可以看成一种宁静,其实这种宁静绝对不算真正的宁静,只有在枪林弹雨杀声震天或者令人神情激动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颗平静无波的心才算宁静,才更能显出静的意义;一个人在丰衣足食踌躇满志的富贵生活中自然会很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非真快乐,必须在饥寒交迫的艰苦环境中能自得其乐的人,才算是使“心体成真”的更深层次快乐。例如晋朝竹林七贤中的嵇康,由于得罪了当朝权贵而被下狱,临处时仍能保侍镇静,他抚琴高歌一曲与世诀别,这虽说是苦中作乐,但也足以证明他的心体是全真的,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悠然自得,不为外物所动。

四○九、舍己毋疑 施恩毋报

  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译文】

  舍弃自己不要心存迟疑,心存迟疑就是对所要舍己的志节多有羞愧了;施舍他人不要责成回报,责成回报就会并同那施舍的心意全都不对了。

  【注解】

  责:〈动〉本义债款,债务。索取(财物)。《说文》:“责,求也。”责报,求取报答。明·高明《琵琶记·高堂称寿》:“正是行孝於己,责报於天。”

  非:本义违背,不合。《说文》:“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名〉不对,错误。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评语】

  舍己是紧要关头的自我牺牲;施人行善则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自愿奉献。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表现方式上有所区别,对舍己而言,如果没有理想追求,没有平日的修省做基础,那么在舍己的关头就很可能退却。从古至今无数的先贤、英雄,因为他们志向远大,品质高尚,所以在生命与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之间,他们毫不犹豫地舍生成仁,青史永垂。一个人为社会为国家,抱定了牺牲自己的决心去从事工作,绝不思想对自己有利无利。如果对于利害观念一有踌躇,就处于疑虑的环境中,被这一疑惑观念所束缚,对于任何事的努力,都与自己最初的志愿相违背,不能贯彻到底,这实在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施人,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热情帮助别人,为了让别人活得列好些自己默默奉献。不可存希望报答心;希望报答而施舍的恩惠,无异商业买卖的行为;即或最初的施舍是由于同情心发生,结果也就成了悖情灭理的行为了。像雷锋就是典型,他有伟大的理想,有甘愿奉献的精神,所以现在人们学习他、怀念他,因为他代表了一个以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时代精神。比起这样一种胸怀,那些施人一惠便图回报,助人一次便想金钱的形象的确渺小、苍白。当我们为国家社会或他人作自牺牲时,千万不可计较利害得失或事后懊悔,否则可能前功尽弃转恩为仇。例如据新闻报道,有一位年高多病的老人由于同村一位青年的热心照料,感激之余就毅然把价值千余万元的房产都赠予这位青年。岂料这位老人事后却又计较起利害得失而且疑神疑鬼深为懊悔,于是就到法院告了一状,指称这位青年“欺诈”。可是由于赠予一事已经立了“赠予书”,交换条件是以后这位青年负责照顾老人的晚年生活。到最后老人官司败诉,而青年也由于老人的多疑懊悔而转为仇,虽然依约接受了老人的全部房屋,可是却在气愤之下根本没依约照顾老的人生活,结果使老人的生活陷于比以前更悲惨的境地,这就是“处其疑”所的造成悲惨恶果的典例。

四一○、德怨两忘 恩仇俱泯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译文】

  怨恨因为德行而彰明,所以要使他人对我感恩怀德,不如把感德与怨恨两者都忘掉:仇恨因为恩惠而立足,所以要使他人对我知恩图报,不如把恩惠与仇恨两者都泯灭。

  【注解】

  德:〈动〉本义登高,攀登。《说文》:“德,升也。”〈名〉道德,品行。《篇海类编》:“德,德行。”《周礼·地官》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彰:〈形〉本义明显,显著。《说文》:“彰,文彰也。”《广雅·释诂四》:“彰,明也。”〈动〉揭示,表露。诸葛亮《出师表》:“责攸之、瑀、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彰明,显豁,明显。唐·元稹《进田弘正碑文状》:“不隐实功,不为溢美,文虽朴野,事颇彰明。”

  德我:德,〈动〉感激。《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对我感恩怀德。感激别人的恩德。《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南朝·宋·裴松之注:“古之舍生取义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詔所称聂政、介子是也。”感德,感激恩德。明·李贽《与焦弱侯书》:“闻有欲杀我者,得兄分剖乃止。此自感德。”

  两忘:两者一起忘记。唐·白居易《分司洛中多暇数与诸客宴游醉后狂吟偶成十韵》:“性与时相远,身将世两忘。”特指物我、身世两者一起忘记。《艺文类聚》卷五七引南朝·梁武帝《连珠》:“是以弘道归於兼济,至德由乎两忘。”

  泯:〈动〉本义灭,尽。《说文》:“泯,灭也。”宋·王安石《伤仲永》:“泯然众人。”泯灭,灭绝;消失。宋·陈亮《问答上》:“至于著在人心,不可泯灭者,或有感而后发,或因以泄其餘忿,亦其势然耳。”

  【评语】

  怨与德是相对的,有德就不能没有怨,有怨就不能没有德;有道德对于一方面有德,对于另一方面就有怨,所以说,怨因德彰。如果不使他人怨恨,只有不要叫人家感念我的德。所以说,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怨与德是相对的,同时,恩与仇也是对立的,对于一方面施恩,对于另一方面就树仇;所以说,仇是由恩的方面成立的,没有恩就没有仇,没有仇就不得有恩,如果不想叫人仇我,那只有不要叫人家向我感恩。总之,立德和施恩是人所应当做的,可是做的时候,必要平心静气,对于人所立的德、所施的恩,都不要向人矜夸,更不要使人家感激,如此施恩不望报,立德不图名,一方面受恩受德者也就对我无仇无怨了。恩仇德怨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们都知道“有爱就有恨”,“由爱生恨”的道理。同样“有恩就有仇”、“由恩变仇”,也是常发生的事,所以不想让人怨恨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人感念自己的恩德。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一个人的立身处世,,很难面面俱到,当然如果没有原则,像不倒翁,像个三朝元老那样八面玲珑也是不对的。历史上杀身成仁的事很多,这些人即使已有美名,有丰功伟业,大义当前,仍毫不犹豫舍身而殉。耶稣冤死在十字架上,苏格拉底死在毒杯下。尤其是印度圣雄甘地,一生为印度民族的独立而艰苦奋斗,不幸最后竟以七十高龄惨死在一个莽撞青年之手。可见大丈夫作人作事,只要俯仰无愧,问心能安,世俗小人与邪恶之徒的怨恨非议是不足计较的。所以做事要从大处着眼,恩仇德怨也要从全局来看,不能限于某人某事而论长短。

  【注08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四一一、大量能容 不动声色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译文】

  发觉他人的欺诈不要表现在言辞上,遭受他人的侮辱不要变动面部神色。这中间有无穷的意境趣味,也有无穷的享受效用。

  【注解】

  诈:诈〈动〉本义欺骗。《说文》:“诈,欺也。”《尔雅》:“诈,伪也。” 欺诈,用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战国策·燕策二》:“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復收七十城以復齐。”

  觉:〈动〉本义醒悟,明白。《说文》:“觉,悟也。”发觉,发现。唐·柳宗元《三戒》:“觉无异能者。”

  形于言:形于言即形言,表现在言辞上。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深识臧否,不以毁誉形言。”

  动于色:动于色即动色,谓脸上显出受感动的表情。《后汉书·班彪传》:“君臣动色,左右相趋。”

  【评语】

  古人处世待人讲究喜怒不形之色。当你发现某人做事有诈时,假如你立刻揭穿他的骗局,有时会招来意外之祸,因为对方可能在得意之时转为恼羞成怒的心态下,采取加害于你的更不利行动,可见作者所主张的“觉人之诈不形于言”还不是一个单纯的修养问题,乃是一个跟自己有切身利害关系的问题。当你不幸遭受他人的凌辱时,是更让人难堪的事,最好不要立刻形怒于色,尤其在暴力事件和不良分子充斥的社会时代,假如你不乖乖接受对方的欺负,他可能立刻采取更不利于你的行动,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还是以能做到古人那种“唾面自干”的修养功夫才行。所谓不动于声色,是指不违害社会公德的有原则的忍让,如为些许小事大动干戈是得不偿失的,在明显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被一时的怒气所激发也是不智之举。息事宁人,以退为攻都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忍让退让需要有涵养,只有涵养深厚才能做到所谓“大量能容,不动声色”。人家侮辱我、作弄我、欺骗我,而我能够包容含蓄,不发一言,不表愠怒,所谓“喜怒不形于色,是非不辨于言”,使他人无从捉摸我的内心深处。这其中的趣味是奥妙无穷,同时也藏著很大的机谋与作用。所谓“静以制动观人入微”,则他人对你再也不敢加以侮弄欺骗了。

  【注08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四一二、天地缩图 人之父母

  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便是燮理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亦是敦睦的气象。

  【译文】

  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世界,使喜悦愤怒不发生愆过,喜好憎恶有一定准则,这就是燮和调理的功夫;大自然就是一个伟大的父母,使民众没有怨愤和咨嗟,万物没有灾氛和疾疹,这也是敦厚和睦的景象。

  【注解】

  愆:愆〈名〉本义过错,罪过。《说文》:“愆,过也。” 过愆过失;错误。宋· 叶适《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以为善为玷闕,以好学为过愆,相为鉤距,使不能进,从旁窥伺,使不获安。”

  则:〈名〉本义准则,法则。《说文》:“则,等画物也。”《尔雅》:“则,法也,则,常也。”《诗·大雅·庶民》:“有物有则。”

  燮理:协和治理。《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孔传:“和理阴阳。”

  怨咨:亦作“怨訾”。怨恨嗟叹。《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礼记·缁衣》引作“怨资”。陈澔集说:“资,《书》作咨,此传写之误。”《逸周书·太子晋解》:“四荒至,莫有怨訾,乃登为帝。”孔晁注:“訾,叹恨也。”咨嗟,叹息。汉·焦赣《易林·离之升》:“车伤牛罢,日暮咨嗟。”

  氛疹:氛,〈名〉本义凶气,古时迷信说法指预示吉凶的云气,多指凶气。《国语·楚语》:“台不过望氛祥。”注:“凶气为氛。”灾氛,不祥之气,灾异的征兆。前蜀·杜光庭《亲随司空为大王醮葛仙化词》:“稼穡蕃登,灾氛荡涤。”疹,病。《洛阳伽蓝记》:“遂动旧疹,缠绵经月。”疾疹,泛指疾病。《北史·艺术传下·姚僧垣》:“尝婴疾疹歷年,乃留心医药。”引申为困苦。明·唐顺之《建陈渡石桥记》:“如此,则彼长民者,固众之所跂而望以庇焉者,耽耽而居,饱禄以嬉,其於人之疾疹阽苦,则瞀瞀而莫知。”

  敦睦:亦作“敦穆 。亲厚和睦。《后汉书·独行传·缪肜》:“弟及诸妇闻之,悉叩头谢罪,遂更为敦睦之行。”敦厚,诚朴宽厚。宋·苏轼《上富丞相书》:“刚健而不为强,敦厚而不为弱,此明公之所得之于天。”和睦,谓和好相处,不争吵。唐·陈子昂《座右铭》:“兄弟敦和睦,朋友篤信诚。”

  气象:景色,景象。见三一八【注解】

  【评语】

  古人讲究天人感应,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类比,天地是以日为中心,即天地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风雨寒暖的往来,由于阴阳的和合,滋生了万物。人体是心为主宰,人体有喜怒哀乐的情绪,由于好坏善恶的运用构成人格气质。假如天地经常狂风暴雨或者暴日久旱,就不会孕育出好的生命,同理一个人假如整天狂喜暴怒,就不能培养出完美的人格和良好的气质。所以我们由大自然的变化完全可以反思人自身。但是天地变化有时还处于不可知状态,而人的气质性格却决定于人的修养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人身也可以说是一个小世界,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情和鉴别是非好恶的知识,并且有实现这些情感和知识的意志作用,而后才构成了一个完全的身心。如果狂喜暴怒,好恶混同不分,那就不会造成一个完全的人格。应该欢喜的地方就要欢喜,应该忿怒的时候就要忿怒,好善而恶恶,无过与不及,能够调和这一身的心天地,才不失为中庸之道。天地既为一大世界,则等于包容人的父母。人存在于天地间,人人彼此都当视同手足,彼此相亲相爱互助合作,施德而不结怨,以仁爱待人处世自然就没有恨与烦恼了,应当使人人各尽其业,即使是万物也应当各安其所,人人都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和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则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永久和平便因此产生了。

四一三、量弘识高 功德日进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译文】

  道德随着器量而增进,器量由于学识而长进。所以想要丰厚他的道德,不可以不宽弘他的器量,想要宽弘他的器量,不可以不扩大他的学识。

  【注解】

  识:〈动〉本义知道,懂得。《说文》:“识,知也。”〈名〉见识,知识。苏轼《贾谊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即学识,学问知识。《梁书·韦睿传》:“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

  弘:〈形〉假借为“宏”,大的(现多作宏)。《尔雅》:“弘,大也。”广,广大。《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动〉扩大,推广,光大。《字汇》:“弘,大之也。”《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宽弘,即“宽宏”,胸怀宽阔,气量弘深,能容人。《逸周书·宝典》:“宽弘,是谓宽宇,准德以义,乐获纯嘏。”

  量:〈名〉度量,器量。李延寿《南史》:“上(皇上)少有大量。”器量即器局、才识、度量。汉·蔡邕《郭有道碑文》:“夫其器量弘深,姿度广大,浩浩焉,汪汪焉,奥乎不可测已。”

  【评语】

  常言道“德高望重”、“量宽福厚”,可见德跟量两者是互为因果的。这里所谓的德就是品德,而量是度量,只有品德高尚度量才会宽宏,度量宽宏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时自己的福分也会与日俱增。那么要如何做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呢?要想有高尚的品德就必须先有高深的学问,有了高深的学问待人接物才有远大眼光,眼光远大做事就不会发生谬误,处世也就不会有过与不及的缺憾,而使你的为人能作到圆通浑厚,自然也就无往而不利了。学问又分作书本知识和人生经验两大类,一个是死的,注重思考探求;一个是活的,要求实践总结。二者的目的都在于增强观察力和判断力,分辩是非曲直,分出善恶邪正,能知善恶邪正才可行善去恶从正僻邪。一个人的品德、器量、学识三者是不能分离的,增加学问是德、量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增量进德的一个有效方式,而量弘德进又是做学问做人的基础。总之,人生经验在于增进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这两种力量的最大功用就是分辨是非,能明辨是非才能分出善恶邪正,能知善恶正才可行善去恶从正舍邪。

四一四、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一灯萤然,万籁无声,此吾人初入宴寂时也;晓梦初醒,群动未起,此吾人初出混沌处也。乘此而一念回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而情欲嗜好悉机械矣。

  【译文】

  一盏孤灯萤光闪烁,万般箫籁俱无声息,这时我们刚刚进入宴息寂谧的时候;拂晓夜梦开始醒来,群众活动尚未开始,这时我们刚刚走出混混沌沌的境地。乘着此时一个念头的回旋灵光,明白地往返对照,才知道耳目口鼻都是桎梏,而情欲嗜好全是机械。

  【注解】

  萤然:萤,〈名〉动物名,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萤火虫。《广韵》:“萤,萤火。”《广雅》:“萤火獜也。”比喻微弱的灯火或亮光。唐·韩愈《和崔舍人·咏月》:“长河晴散雾,列宿曙分萤。”然,〈助〉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如”的意义。唐·柳宗元《三戒》:“庞然大物也。”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比拟,有“…的样子”之意。常与“如”、“若”连用,有“如…一般”、“像…一样”之意。《礼记》:“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萤然是形容灯光微弱得像萤火光的闪烁一般。

  万籁无声: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语本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赖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箫籁,泛指箫笛之类的管乐器。籁,箫类的乐器。晋·左思《吴都赋》:“櫂謳唱,簫籟鸣,洪流响,渚禽惊。”

  吾人:我们。见三七三【注解】

  初:〈副〉表示时间、频率,相当于“才”、“刚刚”。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宴寂:佛教语,安息,寂灭。《法华经·化城喻品》:“於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宴息,休息。宋·司马光《投壶新格》:“君子学道从政,勤劳罢倦,必从容宴息以养志游神,故可久也。”寂谧,犹寂静。汉·司马相如《美人赋》:“闲房寂謐,不闻人声。”

  群动:泛指众人活动。

  混沌:亦作“浑沌”,见三○五【注解】。混混沌沌,迷糊不清醒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罗荣统)仍然是不知稼穡艰难,混混沌沌的过日子。”

  回光:亦作“迴光”,回旋晃动的光。南朝·梁元帝《古意咏烛诗》:“花中烛,焰焰动帘风;不见来人影,迴光持向空。”

  炯然:明白貌。唐·柳宗元《惩咎赋》:“奉訏謨以植内兮,欣余志之有获;再徵信乎策书兮,谓炯然而不惑。”

  返照:同“反照”,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自我反省。《坛经·行由品》:“与汝説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桎梏:刑具。脚镣手铐。《史记·齐太公世家》:“ 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 而脱桎梏。”注:“郑司农云:‘桎梏者,两手各一木也。’玄谓在手曰桎,在足曰梏。”这里谓束缚,压制。唐·白居易《朱陈村》诗:“以此自桎梏,信为大谬人。”

  机械:见三七六【注解】。桎梏,束缚。金·蔡松年《庚申闰月从师还自颍上对新月独酌》诗:“自要尘网中,低眉受机械。”

  【评语】

  当宇宙初开万物尚未分明时,天地就宛如鸡蛋般浑然一团,不久清气才上升浊气才下降,于是慢慢有了山川草木和各种有生命动物的形成。当我们夜间睡觉时,精神与肉体都完全进入安息状态,此刻根本没有善恶苦乐之分,一切都像开天辟地之初的浑沌时期。等到一夜过去从梦中睡醒,也还是处于浑沌不辨是非邪正。一直到身心到了现实,不再空虚,又有了实际行动,是非善恶观念才开始发生,所以我们做人要像曾子那样,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以是非善恶的标准反省一下自己,反省由于耳鼻目口所产生的情欲在静寂中,在是非标准中是否有违道义。这时我们才明白是非善恶并不是身外之物,而是因为我们有耳目口鼻才产生情欲,有了情欲才会又产生爱情与种种妄想,有了情欲而不能满足就产生苦恼。结果耳目口鼻都变成捆绑身心的刑具,可见情欲就是使我们身心落入机械的大敌。其实善恶苦乐并非真实的东西,都是因为耳目口鼻所产生的情欲而来,然而人却不能割掉耳目口鼻,否则人岂不是变成无情无欲的顽石枯木?在万籁俱寂中反省觉悟,会感受到世外之物与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人处在一种空寂与现实的困扰中往往是矛盾的,保持心灵的虚空寂静,这方面多下些苦功夫,经常反省自己,不失为修养性的一种好办法。所以只有在万籁俱寂回光反照的一刹那间,才能经由反省而觉醒世间的一切都虚幻的。人们为了寻求内心的平衡,为了求得心灵安宁,从古到今进行了苦苦探索,人不可能与世隔绝,不闻外物的进入。儒家经常反对佛家的空虚沉寂思想,其实只有在这方面拿出毅力下苦功夫,才能把握住人生处世的秘诀。

四一五、云去月现 尘拂镜明

  水不波则自定,鉴不翳则自明。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乐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

  【译文】

  水面没有波浪则自然平定,铜镜没有尘翳则自然明亮。所以心灵无法可以清洗,除去自身混沌的人清澈心灵就自然出现;乐趣没有必要寻求,去除自身愁苦的人快乐幸福就自然存在。

  【注解】

  鉴:亦作“鑑”〈名〉本义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说文》:“鑑,大盆也,一曰鑑诸,可以取明水于月。”徐灏曰:“鑑,古祇作堅,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鑑,声转为镜。”《广雅》:“鑑谓之镜。” 中国古代用青铜制成的镜子。

  翳:〈名〉本义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说文》:“翳,华盖也。”朱骏声通训定声:“以羽覆车盖,所谓羽葆幢也。”泛指起障蔽作用的东西。尘翳,犹尘垢。宋·苏辙《祭文与可学士文》:“晚岁好道,耽悦至理,洗濯尘翳,湛然不起。”

  无可:不能,无法。《艺文类聚》卷八三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淮牛渚津水极深,无可算计。”

  混:同“浑”。浑浊。《楚辞·王逸·九思·伤时》:“时混混兮浇饡。”注:“混混,浊也。”混沌,原意是借喻一切事物都应顺其自然。后常用以表示愚昧无知,糊涂。《水浒传》第二四回:“混沌浊物,我倒不曾见日头出半天里,便把着丧门关了。”

  【评语】

  荀子主张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孟子则主张人的本性是善的,所以儒家思想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排除善良本性中的杂念和邪念思想,人的心地就会大放大光明普照世间,只要这种善良的本性不受杂念困扰,人的日常生活自然就会快乐,根本不必主动去追求。这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良知”,同时也是《大学》一书中所说的“明德”。可见一切人类的痛苦烦恼都是出自邪恶的杂念,而这种邪念杂念多半是出自庸人自扰,所以常言才有“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说法。人当然不能脱离现实世界而生存,保持内心绝对纯洁。但如何对待外界的干扰,怎样认识客观世界的变化,是与主观认识水平的高低和自己的修养学识相联系的。排除了私心杂念,以便保持一种高尚的追求,人在事业中就可以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精神状态也会饱满。

四一六、善根暗长 恶损潜消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东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

  【译文】

  做善事见不到它的好处,犹如草丛里的冬瓜,自然应当暗中成长;作恶事见不到它的坏处,犹如庭院里的春雪,必然应当暗中消除。

  【注解】

  为善:犹行善。见○○四【注解】

  东瓜:就是冬瓜。

  潜消:暗中消除。唐·元稹《崔弘礼郑州刺史制》:“春秋时郑多良士,是以师子大叔之政,而羣盗之气潜消。”

  【评语】

  佛有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表明的也是这个道理,善与恶有时不是马上可以见到结果的,但多行不义必自毙。做一件善事算不得善人,行一件坏事也不是坏人,但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可见一个人绝对不能心存侥幸作坏事,早晚有一天可能东窗事发锒铛入狱。也不要认为自己平日人缘好,在自己的圈子里吃得开,就胆大妄为贪脏枉法。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因为一个人做坏事之所以会败露,并不一定有人主动来告发他,而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早晚会在另外一件事故中,把他的贪赃枉法劣迹全部牵扯出来。天网恢恢,作恶事的人不望人知,但法律无情,疏而不漏,行善的人不望人报也就不望人知,但人们心里总会明白,每件善事尤如种子在人的心里,伺机便会发芽。

四一七、学贵有恒 道在悟真

  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

  【译文】

  凭借意气兴趣所作所为的人,随时作为便随时停止,哪里能是永不退却的法轮?依从感觉知识理解领悟的人,有所领悟就有所迷惑,终究不是常久光亮的明灯。

  【注解】

  意兴:意气,兴趣,兴致。见○二六【注解】

  作为:所作所为,行为。唐·白居易《策项一》:“化之善否,繫乎君之作为。”

  不退之轮:不退,不了、不完。轮指法轮,佛家语。佛家认为,佛法能摧毁众生的罪恶,所以佛法就像法宝,能辗碎山岳岩石和一切邪魔恶鬼,而且认为法轮并不停在一处,就像一般的车轮那样到处辗转,所以才称为不退之轮,据《维摩经·佛国品》说:“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不退之轮”,就是佛家所说的“法轮常转”,又叫“不退转轮”。此处所说的不退转轮,是“唯有前进而不后退”的意思。

  情识:谓感觉与知识。见○一六【注解】

  常明之灯:指佛家所说本智的光明,如来说本智的光明是永久燃烧而不灭熄的,所以用“常明之灯”来比喻它。即寺庙所点长明灯,以供在佛前昼夜不灭,故名。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徐波》:“常明灯下须弥顶,雪北香南见两人。”

  【评语】

  这是用佛理喻世事。不退之轮,就是佛经里所说的法轮,如来说法时,经常运用佛法摧毁众生的执迷邪恶,使众生晃然大悟之后转成正见,这种道理很象车轮压过的地方一切邪见都被摧毁。因此佛家所说的“法轮常转”,有时也叫“不退转轮”。“不退之轮”,是说进德修业的心永不停止。此处反过来看,人们做事很少从理性出发,往往仅凭著一时血气之勇的人,凭借一时的兴致,做一件事将起始就突然终止去做别的事情,这样忽做忽辍,绝不是出于本心的坚持,当然无法持续到永久持之以恒。还有“常明之灯,”也是佛经里的一句话,因为如来认为本智的光明是永恒燃烧而不灭的,所以从古到今的佛寺都必然点有常明灯,其佛理根据就在于此。而理解事物缺乏一定之见,情之所致拆东墙补西墙,难以领悟人生真谛。如果仅仅从情识之中来分别道理,则有时解悟,有时迷惑,终不能大彻大悟,所以说,从情识之解悟者,终非常明之灯。

四一八、为奇不异 求清不激

  能脱俗便是奇,作意尚奇者,不为奇而为异;不合污便是清,绝俗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

  【译文】

  能够脱离世俗就是奇特,着力特意崇尚奇特的人,不是奇特而是怪异;不去迎合污浊就是清白,断绝世俗追求清白的人,不是清白而是诡激。

  【注解】

  脱俗:脱离世俗,不沾染俗气。见○五七【注解】

  作意:指故意、特意。唐·杜甫《江头五咏花鸭》诗:“稻粱霑汝在,作意莫先鸣。”

  尚:〈动〉尚假借为“上”,尊崇。《广雅》:“尚,上也。” 崇尚,推重提倡,讲究重视。《晏子春秋·谏上一》:“崇尚勇力,不顾义理。”

  异:〈形〉本义奇特,奇异,奇怪。《玉篇》:“异,怪也。”《广韵》:“异,奇也。”

  合污:即同流合污,谓随俗浮沉。语本《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绝俗:即避世绝俗,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语本《庄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晋书·华轶传》:“栖情玄远,确然绝俗。”

  激:〈动〉本义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说文》:“激,水碍袤疾波也。” 有“抑制”之义。诡激,怪异偏激,异于常情。《新唐书·刘栖楚传》:“然其性诡激,敢为怪行,乘险抵巇,若无顾藉,内实恃权怙宠以干进。”

  【评语】

  当一种新的思潮涌现的时候,人们对不破不立的观点很欣赏,在行动上往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俗与雅,庸俗与清高的选择上,很多人赞赏清高儒雅的人。一个人如果能舍弃名利观念,当然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值得景仰的奇人。可是假如为了提高知名度就标新立异故作怪论,这种人并非奇人而是俗人或伪装奇人的怪人,是一种沽名钓誉的小人。一个处于污浊俗世之中的人,他的心却不受污浊的沾染,他的品德就好比莲花一般的清高,不论任何事都抱同流而不合污的态度,就像莲花也污泥而不染永远保持洁净。假如心存俗念却又矫揉造作跟世俗断绝,以标榜自己的清高,这种人根本不是清高而是一种偏激狂妄。如果心存世俗之念却又断绝与世俗的来往,藉以表示自己的清净洁白,便不是真正清净廉洁的人。清而奇是旁人的想法,对一个修养好的人来讲,保持清白高雅的境界是很自然而无须造作的事,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即此意。

  【注090】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仅“能脱俗,不合污”二句。

四一九、心虚意净 明心见性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镜增尘。

  【译文】

  内心虚静则本性显现,不能平息心念而寻求显见本性,犹如拨开水波寻觅月亮;意识纯净则心胸清朗,不能了却心意而寻求清明心念,犹如索取镜花徒增尘埃。

  【注解】

  心虚:谓内心空明而无成见或谦虚而不自满。《列子·仲尼》:“南郭子貌充心虚,耳无闻,目无见,口无言。”《北堂书钞》卷九八引晋·谢尚《谈赋》:“理玄旨邈,辞简心虚。”这里指心中没有杂念,并非通常所说的心中恐惧,胆怯。虚,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虚静,清虚(清净虚无,《文子·自然》:“老子曰:‘清虚者天之明也,无为者治之常也。’”清洁虚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若疏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可以养神也。”)恬静,《文子·自然》:“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虚静之道,天长地久,神微周盈,於物无宰。”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

  性:〈名〉本义人的本性。《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广雅》:“性,质也。”与生俱来的气质,《中庸》中有“天命之谓性。” 佛教语,指事物的本质与“相(指事物的表相)”相对。

  息心:梵语“沙门”的意译。谓勤修善法,息灭恶行。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沙门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於无为也。”排除俗念。唐·岑参《终南双峰草堂》诗:“歛跡归山田,息心谢时辈。”

  明心:谓使心思清明纯正。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一:“学必明心,记问辨説皆餘事。”

  【评语】

  心、性、意三种思惟构成观念,三者俗语叫做“心”,但其实有点区别,“性”就是万物之性,也可以叫“天性”,而天性就是人类的本然之性,只有彻悟的人才能够照见本性;所谓“心念”也就是本性的作用;所谓“意识”也就是心的驰聘与奔走。本性好比是主人,心念是经纪人,意识是受命的伙计。这三种东西虽然在人身里面发生作用,但是寻根究底一切都受主人本性的操纵。当心中空寂一事也不想,内心了无杂念的时候,本性才会出现。假如善恶是非、取舍憎爱的各种念头缠绕心头不能熄灭,想要彻见本性,那就等于“镜中看花,水里捞月”,是绝不可能的事。当意识净化,不破妄想与烦恼污染的时候,心念自然澄清了,假如意识不清而妄想寻求心念的清明,那就恰如在有尘污的镜子上面想要见出镜子的光明,也是绝不可能的事,因此悟道见性,必须先明了心念,明了心念必须先清净意识。佛家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理也在此。心虚意净是为了在大彻大悟中发现本性,还我本来面目。寻根究底一切是受本性的操纵,只有内心了无杂念时本性才会出现,如果善恶、是非、爱憎等各种杂念缠绕心头,要想发现本性就等于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一般。坐惮论道固然需要心虚意净明心见性,修身养性同样需要如此,以摒除私心杂念,培养高尚品德。

四二○、心体之念 天体所现

  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与太虚同体。

  【译文】

  心体就是天体,一个喜悦的念头,就如同景星庆云的祥瑞之气;一个愤怒的念头,就如同雷电风雨的暴虐之气;一个慈悲的念头,就如同和风甘霖的生生之气;一个威严的念头,就如同烈日秋霜的肃杀之气。哪一样少得了。只要随缘兴起随缘消灭,阻滞尽除毫无阻碍,就可以和天地同为一体。

  【注解】

  心体:见○三○【注解】。在中国哲学中,除了具体的形骸外,所有精神、灵性、知识、智慧,思考、感情、意志等都被视为心抽象活动的一部分,所以心体可解释成人类精神本原。

  天体:宇宙中恒星、行星、卫星、彗星、宇宙尘、流星、星云等的统称,可解释成“天心”或宇宙精神的本原。天的形体,宇宙。《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尝梦捫天体,荡荡正青滑。”《后汉书·张衡传》:“著《灵宪》、《筭罔论》,言甚详明”李贤·注引《汉名臣奏》:“蔡邕曰:‘言天体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浑天。’”

  景星庆云:景星,《白虎通·封禅》:“景星者,大星也。”景,祥瑞。《汉书·武帝纪》:“辛卯夜,若景光十有二期。”景星,代表祥瑞的星。庆云,又名卿云或景云,五色云,古人以为喜庆﹑吉祥之气,是象征祥瑞的云。据《汉书·礼乐志》:“甘露降,庆云出”。景星庆云,古代以为祥瑞的事物或征兆,比喻吉祥的征兆。庆云,五色云,祥瑞之云。语本明·方孝孺《御书赞》:“惟天不言,以象示人,锡羡垂光,景星庆云。”喻祥瑞之气。

  震雷暴雨:震雷,响雷。《国语·周语上》:“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北魏·张彝《上历帝图表》:“武乙逸禽,罹震雷暴酷。”暴雨,大而急的雨。《管子·小匡》:“时雨甘露不降,飘风暴雨数臻,五穀不蕃,六畜不育。”突然下大雨。《后汉书·方术传下·公沙穆》:“於是暴雨,既霽而螟虫自销,百姓称曰神明。”喻暴虐之气。

  和风甘露:和风,温和的风。多指春风。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之一:“和风容与,明日映天。”甘露,甘美的露水。《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佛教语。梵语的意译。喻佛法、涅槃等。《法华经·药草喻品》:“为大众説甘露浄法。”南朝·梁·沈约《和王卫军解讲》:“甘露为谁演,得一标道心。”祥瑞的象征,据《瑞应图》:“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 喻生生之气。

  烈日秋霜:烈日,炎热的太阳。《南史·齐纪下·东昏侯》:“剗取细草,来植阶庭,烈日之中,至便焦燥。”秋霜,秋日的霜。《史记·李斯列传》:“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摇动者万物作,此必然之效也。”常用以比喻威势盛大、品质高洁、言辞严厉、心志壮烈。汉·荀悦《申鉴·杂言上》:“喜如春阳,怒如秋霜。” 即冰霜,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老夫人治家严肃,凛若冰霜。”烈日秋霜,比喻艰苦环境下的严峻考验或经受此考验的刚毅节操。亦作“严霜烈日”、“秋霜烈日”。此处喻肃杀之气。

  随起随灭:起灭,佛教语,指因缘和合而产生与因缘离散而消灭。宋·范成大《请佛阁晚望雪中数十峰如烂银晃耀暑光中》诗:“垒块苍然是九州,大千起灭更悠悠。”钱仲联笺注:“《楞严经》:‘起灭无从。’”时隐时现,时有时无。唐·皇甫曾《奉陪韦中丞使君游鹤林寺》诗:“寒磬虚空里,孤云起灭间。”随起随灭即随缘而起随缘而灭。

  廓然无碍:廓然,空旷貌。晋·陶潜《祭从弟敬远文》:“庭树如故,斋宇廓然。”阻滞尽除貌。《文选·扬雄〈长杨赋〉》:“迺今日发矇,廓然已昭矣。”李善注:“廓,除貌。”无碍,佛教语。谓通达自在,没有障碍。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我有无碍,共向圆常。”廓然无碍,阻滞尽除而通达自在,没有障碍。   

  太虚:指天,天空。此泛称天地。见二七五【注解】

  同体:比喻无区别;一致。《吕氏春秋·诬徒》:“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则师徒同体。”

  【评语】

  古人主张天人合一,以为大自然变化和人体内部变化是相对应的。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万物,大自然的变化对人本身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道家主张“人法自然”,儒家主张“民胞物与”和“仁民爱物”。因为只有人法自然人才能胸襟开阔,对万物抱兼容并收的宽宏态度;只有民胞物与和仁民爱物,才能发挥爱人及物的博爱精神。人法自然也应该与上天一样无所不容,造福同类。所谓“心体便是天体”,人心的本体是一个小天地。我心生出了喜悦之念,天也就现出景星庆云。我心生出了忿怒之念,则天也就降下雷雨风雹。我心生出了慈悲之念,则天就表现出和风甘露。我心生出了威严之念,则天就表现出烈日秋霜。也就是“上应天象下应人事”,换言之也就等于天人合一思想。这喜、怒、慈、严四种念头,好像是天有四时景象,对于心体来说缺一不可,一切都是必要的现象,此四者是一致协调的,随起随灭丝毫不留痕迹,所以人心也要和上天相同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上天是都能作用在适当的时候,而人类就是蒙受这种天恩才能化育生长绵延不息。 [题外话:人法自然,智者主静。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的阴阳学说告诉我们:“天为阳,为刚,地为阴,为柔。”人为阴,与人生活有关联的外界事物为阳;人的身体及其五脏六腑也都是阴阳各半,互为依存。阴阳平衡,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才是有序的,正常的,稳定的。大地主阴,主静。人是大地之子,从大地中孕育出来,又回归大地中去。当人与大地母亲相通时,便获得她的滋养,就有巨大的力量。老子讲:“静为躁君,重为轻根。是以圣人千里行不离轻重。”“静生智,定生慧。”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慧是超前意识。人只有进入静的状态才能产生智;只有通过静功达到入定的境界,才能产生超前意识。]

四二一、浑然和气 居身珍宝

  标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亦不立善名,只浑然和气,才是居身之珍。

  【译文】

  标榜节操义行的人,必然因为节操义行受到诽谤;标榜道德学问的人,经常因为道德学问招致怨尤。因此君子不要接近丑恶事情,也不要建立好的名声,只有纯朴敦厚、儒雅温和,才是立身处世的珍宝。

  【注解】

  道学:宋代儒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哲学思想。治学以义理为主,因此就把他们所研究的学问叫理学,这种理学也就是“道学”。宋·程颐《上太皇太后说》:“儒者得以道学辅人主,盖非常之遇。”儒家的道德学问。清·赵翼《瓯北诗话·皮日休》:“皮日休乃独请设科取士,是能於诸子淆杂之中,别出手眼,别其为儒学之宗,其有功於道学甚鉅。”此处的道学是泛称学问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说“道学先生”的道学。道学先生,原指理学家。多形容古板迂腐的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恼的是道学先生。”

  招尤:招致他人的怪罪或怨恨。唐·韩愈《感二鸟赋》:“虽家到而户説,祗以招尤而速累。”

  善名:好的名声。《尹文子·大道上》:“善有善名,恶有恶名。”

  浑然和气:浑然,原义是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二程遗书》卷二上:“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质朴纯真貌。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五:“浑然忠厚之气,可敬而仰之。”和气,温和的气度。《礼记·祭义》:“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浑然是纯朴敦厚,和气是儒雅温和。

  居身:犹安身;立身处世。见二九五【注解】

  【评语】

  人们讨厌假道学伪君子,因为做人要平实无欺,不可自我标榜吹嘘。因为真理不是巧言,仁义更非口说。换言之,学问道德并非吹嘘而来,是从艰苦修养中累积而成。有的人好虚名,披上道德外衣,实质上是在骗取人们信任,满足私欲需求,与为非作歹固然有别但却具有更大的欺骗性。人生在世为非作歹固然不对,但是太重视标榜虚名也不可取。一个人居身立世确立正确的原则,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磨炼自己的心性,使自己有一个健全的心态,完差的人格。有学问的人往往被无学问的人耻笑,有道德的人往往被险诈的小人排斥,有道行修养的宗教家往往被欺世的假慈善家诽谤。世间往往是认假而不认真。但是真正达到学问渊博、道行高深的学问家、宗教家们,他们绝不说一句骂人的话,看起来也绝不受他人的注意,这是和气不露头角,是居身处世的最好办法。以节义为外表的人,绝不是真正的节义。以道学为号召的人,也绝不是真正的道学。所以,标榜节义反而因节义受社会人士亵渎,以道学为号召的结果是反受世人的批评和嘲笑。君子不标节义、不榜道学,只是审慎而不做恶事,亦不立善名受世间的褒扬。因此,只有浑然和气不露锋芒,才是处世之道、度世之宝啊!

四二二、疾病易医 魔障难除

  纵欲之病可医,而势理之病难医;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

  【译文】

  放纵私欲的毛病可以医治,强势道理的毛病难以医治;事情物体的障碍可以排除,公义道理的障碍难以排除。

  【注解】

  纵欲:谓放纵私欲,不加克制。《左传·昭公十年》:“《书》曰‘欲败度,纵败礼’,我(子皮)之谓矣。夫子(子产)知度与礼矣,我实纵欲而不能自克也。”

  势理:势,〈名〉本义权力,权势。《说文》:“势盛力权也。从力埶聲。經典通用埶。”《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强势,亦作“彊势”,强大的势力。《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俭坚守,钦在外为游兵”南朝·宋·裴松之注:“俭钦等表曰:‘多休守兵,以占高第,以空虚四表,欲擅彊势,以逞姦心。’”理,道理。势理,即强势的道理,就是顽固于偏颇的道理,执一而不化。

  事物:指客观的一切物体和现象。《尹文子·大道上》:“察其所以然,则形名之与事物,无所隐其理矣。”指尘世,世事。宋·陆游《孝宗皇帝挽词》:“凝神超事物,观妙极希夷。”

  义理: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见○一七【注解】

  【评语】

  放纵情欲的人,好像口贪美味,耳贪妙音,心恋酒色,痴迷不悟。这些病当然比身体所得的痛要难治得多,但还不能说是到了不堪救药的地步。顽固于偏颇的道理,执一而不化的人,不接受他人的劝说,更不可以理喻解,这样的病想要治疗可就难了。除去事物的障碍还不算是难事,但想除去拘泥于理由的障碍就难得多了。这种人即所谓的“食古不化”。王阳明有句名言:“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除有形的痛易,除无形的痛难。纵饮的痛是俗人的病症,执理的痛是学者的病症,和有病的学者去谈究竟,是谈不出什么好结果的。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一贯正确,就不会承认自己有错,不承认自己有错当然不会有所意识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人必然永远错下去也不知悔改,所以俗语才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而孔子更劝世人“过则勿惮改”。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做人关键是敢于认错,善于吸取教训才会不断进步。人不会事事成功,只有善于总结经验的人才可能反败为胜,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人不能把认识水平固定于一时一地,办事既不能只凭经验,也不可照搬教条,在自己心理上形成一种障碍。由做事之理可以对照修身之道,敢于认错改过,善于博取容纳,同样是个人道德品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二三、行戒高绝 性忌偏急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止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译文】

  山峰高耸峻峭的地方没有树木,而山溪峡谷回旋环绕的地方则花草树木丛聚生长;水流湍回浚急的地方没有鱼虾,而深渊清潭停留蓄积的地方则鱼虾龟鳖聚合集结。停止高傲绝尘的行为,褊隘急躁的心理,君子应该慎重有所戒备这样的行为和心理。

  【注解】

  高峻:高耸峭拔。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沁水》:“山甚高峻,上平坦,下有二泉,东浊西清。”峻峭,高耸,陡峭。晋·葛洪《抱朴子·微旨》:“苟所不逮者,虽日月丽天之炤灼,嵩岱干云之峻峭,犹不能察焉。”

  溪谷:被溪流侵蚀的狭陡的凹谷,山间的河沟。《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藪泽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

  回环:曲折环绕。元·耶律楚材《复用前韵》:“门外回环皆碧水,亭中坐卧得青山。”

  丛生:草木等聚集在一起生长,形容茂盛。宋·吕祖谦《卧游录》:“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丛聚,聚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尔雅》末章又云:‘木族生为灌。’族亦丛聚也。”

  湍急:水流急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一》:“回流北岸,其势鬱懞,涛怒湍急激疾,一有决溢,弥原淹野。”湍回,水急而回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浚急,湍急。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明寺》:“中朝时以穀水浚急,注於城下,多坏民家,立石桥以限之。”

  渊潭:深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伊水》:“又东为渊潭,潭浑若沸,亦不测其深浅也。”清潭,清澈的深渊。朝·宋·谢灵运《归途赋》:“漾百里之清潭,见千仞之孤石。”

  停蓄:亦作“停滀”,停留蓄积。宋·何薳《春渚纪闻·泖茆字异》:“故江左人目水之停滀不湍者为泖。”

  鱼鳖:鱼,〈名〉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鱉,〈名〉本义甲鱼,一种爬行动物,俗称“团鱼”属于龟鳖目、鳖科,中国特产的一种软壳水龟,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多栖于池沼、河沟、稻田中,肉味鲜美,一般认为是补品。《墨子·公输》:“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高绝:高超卓绝。宋·梅尧臣《和王仲仪楸花十二韵》:“高絶不近俗,直许天人窥。”此处作贬义解,即高傲,犹清高。《韩非子·八说》:“离世遁上,谓之高傲。”绝尘,超绝尘路,即与人世隔绝。清·黄宗羲《原君》:“许由务光非绝尘也。”

  褊急之衷:褊急,气量狭隘,性情急躁。《诗·魏风·葛屦序》:“魏地陿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嗇褊急。”孔颖达疏:“褊急,言性躁。”褊隘,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宋书·王弘传》:“轻率少威仪,性又褊隘,人忤意者,輒面加责辱。”衷通“中”,内心,心理。清林觉民《与妻书》:“汝不察吾衷。”

  焉: <代>表示指示,相当于“之”。明·马中锡《中山狼传》:“草木无知,叩焉何益?”

  【评语】

  高山峻岭地质大都是岩石,所以草木不易生长;拿来和人相比,就是说人的性格如过于刚愎自用,过于坚顽就不易与人相近,结果孤立无援,事业难成。社会是一群人民的组合,如果大家对你印象不好,又将何所适从呢?反之,在溪谷幽深之处,草木苍翠,这是说人的性格如果能够俯顺人情,则大家都愿意相亲接近。另外,在水湍急的洪流里面,鱼鳖很难停留。这正代表人的性格偏急狭隘,量小不能容物,则他人都避而远之。又如在深海巨洋里面,不但能容鱼鳖且可隐匿蛟龙;这好比人的气量宽大能够包罗万象,则人们都愿来趋附。所以,君子处世要兼容并包。古语说:“得道者多助,失德者寡助。”人能谦恭待人,仁民爱物,自不会孤立。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就是这个道理。伟大寓于平凡,在平凡中见伟大的人才是真伟人。才德之人见于细处,从点滴做起,只有这样在大是大非面前才会显出品德的高尚。自命清高孤芳自赏标奇立异的人,属于“高绝之行,褊急之哀”之辈,是君子所不足取的的做人态度。虽然有德之人、建功立业的伟人是不怕孤独的,因为真理往往在少数人的手里,像污泥中的莲花格外醒目,耐得寂寞。但这不是说人要把自己放到空中楼阁之中,让思绪永远停留在理想世界,因为人不可能离开现实世界生活下去。

四二四、过满则溢 过刚则折

  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译文】

  处在丰盈完满的环境中,犹如贮水将要漫溢还未曾溢出,务必避免再增加一点滴水;处在危险急迫的环境中,犹如树木将要折断还未曾折断,务必避免再施加一点按压。

  【注解】

  居:<动>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蹲着。《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 处在,处于。明· 魏学洢《核舟记》:“佛印居石。”

  盈满:谓到达极限。《后汉书·方术传上·折像》:“吾门户殖财日久,盈满之咎,道家所忌。”清·袁枚《随园随笔·诸史》:“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亦不相负。”

   溢:<动>本作“益”。象水从器皿中漫出。本义水漫出来。《说文》:“溢,器满也。”《尔雅》:“溢,盈也。”《广雅》:“溢,满也。”按,过满为溢。漫溢,水满向外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鲍丘水》:“洪水暴出,毁损四分之三,剩北岸七十餘丈,上渠车箱,所在漫溢。”。

  切忌:务必避免。儆戒之辞。宋·戴复古《论诗十绝》之四:“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搦:本义用力按压。《说文》:“搦,按也。”

  【评语】

  大家都知道“满招损,谦受益”的谚语,意思是劝世人凡事都要适可而止,因为人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人们讨厌贪得无厌的人,一个对个人物欲情欲无休止追求的人谈不上有什么好品德,谈不上会对人们有什么贡献。对于贪图者而言,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由于个人欲望永不知足也就永远生活在痛苦中,所以只有知道满足的人才会得到人生乐趣,“知足者常乐”就是指此而言。否则终会水满而溢,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当一个人官高禄厚登峰造极的时候,就应当有所准备,万一有什么不幸或变故的话,也不至于一蹶而不振。所以,凡事应留余地,就是不为自身的荣辱打算,也当为后世子孙的安危著想。但是,人多半是在得意时不为失意时作预先的准备,终至满盈招祸,凡事不急流勇退,等到穷途末路就悔不当初了。俗谚说“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人如果能明白这个盈亏循环的道理,就应该好自保持,才不至于招致失败。不过学业上就不能浅尝辄止,还真要有点贪图精神,要事怀若谷,越是渴求越说明求知心切。和生活上的贪求正好相反.学业上要提心过满,生活上应当防止溢止,这个人才可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注09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四二五、责人宜宽 责已宜苛

  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已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

  【译文】

  责备他人,要在他人犯有过失的时候原谅他没有过错,这样就能心情平和;责备自己,要在自己没有过失的时候寻求自己的过误,这样就能品德进步。

  【注解】

  责:<动>本义债款,债务。《说文》:“责,求也。”责备,批评指责。《书·泰誓》:“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

  原:宽恕,原谅。

  【评语】

  对于旁人的过失,一般人总是小题大作,责备得体无完肤。对于自己有了过失,则不加反省。我们责人万万不可过于苛酷,希望他以后不再犯过就好了。亲切的劝勉有过的人,则人绝不会起怨恨心。反之,自己平时没有错误,也要仔细检查一下,是不是有什么地方不当。上帝给人创造了两只眼睛,一只是让你观察别人,一只是让你观察自己,责已难,责人易。其实人在观察别人时应同时对照自己,人谁无过,能改就好;原人之过,责已之失,不论观察别人,还是观察自己,都必须,“宽以待人,严以律已”。北方俗谚有“乌鸦落在猪身上,只见人不黑不见己黑”,换句话说“见人之过易,见已之过难”。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有宽广的胸怀外,关键要常常“闭门思过,防患未然”,最好能做到像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能够常常反省自己,德业也就与日俱进了,为人处世之道,须先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

四二六、不忧患难 不畏权豪

  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

  【译文】

  君子身处忧患灾难而不忧愁,面对宴饮游乐而有所警惕谋虑,君子遭遇权贵豪强而不畏惧,面对茕然孤独而有所心灵震惊。

  【注解】

  患难:忧患灾难,谓艰险困苦的处境。《墨子·贵义》:“若有患难,则使百人处於前,数百於后。”

  当:〈动〉本义两块田相当、相等。《说文》:“当,田相值也。”面对着。《乐府诗集·木兰诗》:“木兰当户织。”

  宴游:宴饮游乐。《汉书·贾山传》:“陛下与众臣宴游,与大臣方正朝廷论议。”

  惕虑:警惕谋虑,戒慎谋虑。唐·孟郊《石淙》诗:“愜怀虽已多,惕虑未能整。”

  茕独:茕指没有兄弟,独是没有子孙。见○七二【注解】。孤苦伶仃的意思。茕然,孤单貌。明·李贽《又与周友山书》:“但念我既无眷属之乐,又无朋友之乐,煢然孤独,无与晤语。”

  惊心:内心感到惊惧或震动。宋·张耒《伤春》诗之四:“高楼春昼独惊心,白日閒云亦自阴。”

  【评语】

  小人有患难才担忧,心中只想沉醉于宴乐,不考虑后来的祸患。君子遇患难,也绝不担忧。他心中只有平心静气的思想,和如何排除患难的方法。如果事情已经到了不可勉强的地步,他也只有任其自然,慢慢处理,心中绝没有一点动摇。当他宴饮的时候,也绝不耽溺声歌,留连忘返,并且时时警惕,留心有所失误之处。小人遇到比自己有权力的豪门权贵,心中就十分害怕,便趋炎附势,一意逢迎,顺著有力者的意思来捏造黑白,颠倒是非。对于孤儿寡妇无依无靠的人,则仗势欺人。压制别人受苦,自己则享受幸福。君子则不畏惧权门的势力,因为他心地公正光明,所以无畏无惧。对于孤寡无靠的人,不但不去欺侮压迫,反而同情、救济他们。总之,小人受环境驱使而动乱了他的心,因人之贫富贵贱不同而生两样的态度,即“欺软怕硬”,君子则不是这样。修养深、品德高的人也是凡人,他们不同于凡人的地方首先在于他们有较强烈的意志力,不为外物所扰而坚持品性。所谓贫富是身外的境遇,跟心性并无关系,因为心性不受外界的影响,君子处患难而不忧,是因为他们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在古圣先贤中,以颜子的安贫乐道最为有名,因此孔子才赞美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实,他们在享乐安然的环境中能保持清醒,忧患意识强,故能防微杜渐。再次由于他们有高深的追求并领悟人生,故不屑权势更不惧权势。能让他们动心的是面对贫苦无助之人,予以同情,加以救助。

四二七、静中真境 淡中本然

  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

  【译文】

  风平浪静中,显见人生的真正境界;平淡无奇处,认识人性的本来面目。

  【注解】

  风恬浪静:没有风浪。唐·裴铏《传奇·郑德璘》:“物觸輕舟心自知,風恬浪静月光微。”比喻平静无事。《三国演义》第九一回:“旧时国中因猖神作祸,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风恬浪静,更兼连年丰稔。”比喻生活的平静没有波澜。

  味淡声稀:味指食物,声是声色。比喻自甘淡泊不沉迷于美食声色中。即“声希味淡”谓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名声。有曲高和寡,不为人知之意。语本清·蒋士铨《空谷香·哄笺》:“人间声希味淡半世间,分明唤我返白雪。”

  心体:指思想。见○三○【注解】。此处指心的深处,也就是人性的本质。

  本然:犹言本来面目。明·朱之瑜《答奥村庸礼问》:“譬之鑑然,时时磨莹,光烛鬚眉;委之泥涂,昏翳如铁,如瓦砾,不辨形貌,是岂鑑之本然哉!”另见二五八【注解】

  【评语】

  热心奔走事物的时候,像在大海的巨浪里行船一样忙碌;到了无事的时候,像是海上风平浪静一样,水的静止如一面镜子。当大海波浪四溢的时候,人不容易分辨出大海的形态。这就像人受环境的支配而奔走事业,不知道本身的境遇,在平静无事的时候,才开始意味人生的真实境界。人在吃山珍海味和听管弦乐,当时心被外物所动,受珍馐美味悦耳声歌诱引,不能认出本然的心体。只有在接触淡泊的味道,一切静寂的时候,才开始认出本然的心体。也就是说,默坐在松树之间听松树的风声,心中一点也不为所动,才能够认识出自然的本体。所以,想要认识人生的真境和本然的心体,不是在动摇的境界,而是在寂静的境界才能体认出来。生活在惊涛骇浪的变革时代,更能磨练人的坚强斗志,却无暇顾及体会人生内心境界。生活在风平浪静的太平盛世,才能体会出人生真谛,也才有功夫有情致去体验。所以《庄子·缮性》篇有“恬以养志”的名言,强调在宁静中修炼身心。而白居易《琵琶行》中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句,这都说明了“静中见真境,淡中识本然”的道理,尤其老子“视之不见名夷,听之不闻名希”,更点出人只有在宁静才能发现反朴归真的境界。这种静而淡的田园生活曾吸引了无数人,形成古人出世则济天下,入世则隐山林的处世观。

四二八、极端空寂 过犹不及

  寒灯无焰,敝裘无温,总是播弄光景;身如槁木,心似死灰,不免堕在顽空。

  【译文】

  寒夜孤灯没有火焰,破旧皮衣没有温暖,全都是操纵玩弄时光情景;身体犹如枯槁树木,心灵宛似死寂灰烬,难免会坠落陷入冥顽虚空。

  【注解】

  寒灯:寒夜里的孤灯,多以形容孤寂、凄凉的环境。南朝·齐·谢朓《冬绪羁怀示萧谘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诗:“寒灯耿宵梦,清镜悲晓髮。”

  敝裘:破旧的皮衣。唐·岑参《闻宇文判官西使还》诗:“白髮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播弄:操纵,摆布。见二二九【注解】

  光景:光阴,时光。见○六一【注解】。情况,景况。《儒林外史》第三二回:“我从前挨着,只望病好,而今看这光景,病是不得好了。”

  槁木:枯木。见一二七【注解】

  死灰:火灭后的冷灰,形容消沉、失望的心情。《庄子·知北游》:“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心似死灰,即“心若死灰”,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语本《淮南子·精神训》:“若然者,正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逯然而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死灰槁木:冷了的灰烬,枯槁的树木。比喻毫无生气或意志消沉,对世事无动于衷。语本《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晋·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

  不免:副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免不了。唐·张鷟《游仙窟》:“虽作拒张,又不免输他口子。”难免,无法幸免。元·刘祁《归潜志》卷五:“正夫知不免,先使其妻赴黄河,已从之死。”

  顽空:佛教语,指一种无知无觉的、无思无为的虚无境界。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盖顽空,则顽然无知之空,木石是也。” 明·李贽《观音问·答自信》:“若无山河大地,则清浄本原为顽空无用之物,为继灭空不能生化之物,非万物之母矣,可值半文钱乎?”冥顽,指无意识,无知无识。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盖木有生性,较飞潜之物,特未脱根於地耳,不如金石之冥顽也。”空虚。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接识》:“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

  【评语】

  孤灯在寒天的气候摇摇欲灭,一件破衣穿在身上无一点温暖可言,如果人被这种情景所撼动,无论你多么淡泊和质朴,这样的人生也是凄凉乏味的。其次,人如果没有一点生气,形体和枯死的树一样,心中毫无温暖,如同冰冷的死灰,就是佛家所说的“堕入顽空”的境界。佛家是以“远离我执,断除物欲”使人归之于空寂,这是为了要解脱执和欲两件事。佛家是以排除我执和断绝物欲使人归于空虚为宗旨,至于二乘声闻的学者,他们认为人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结合而成。心是在身体中,因此身心是相辅而成,所以只要实体一空,此身此心也就都空了。于是他们修到“无我观”的境地,开启了空寂悟性,他们认为达到这种境界就算满足了,其实这正是落入顽空的境界。佛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空并非是指任何东西都没有的顽空。例如二乘声闻学者们那种死灰枯木般毫无生气的现象,虽然断绝了我执和物欲,实际上只是不自我作恶罢了,如果不进一步济世渡人就毫无善果可言,如此活着也就等于死亡一无可取之处。用这段话来谈人生也有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身如槁木,心似死灰,如寒灯无焰,似敝裘无温,于外界无知无觉,于内心空虚至极,与活死人何异?以此待人,只是别人为他服务,他却无益于别人,这种极端的安寂是不足取的

四二九、栽花种竹 心境无我

  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主;忘无可忘,焚香煮茗,总不问白衣童子。

  【译文】

  物质欲望要减少再减少,只是栽花种竹,一切都交还给乌有先生;忘记得没什么可以忘记,只是焚香煮茗,纵然不及问讯白衣童子。

  【注解】

  损之又损:损,减少,《说文》:“损,减也。”语本老子《道德经》中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谓日去其华伪以归于纯朴无为。引申指尽可能节省或谦抑。

  乌有先生:典出《史记·司马相如》中的“乌有先生,乌有此事,齐之为难”,司马相如《子虚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虚构人物为主角,“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姹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子虚乌有”,子虚,并非真实;乌有,哪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指虚拟的人名或事物。

  茗:〈名〉本义早采的为“茶”,晚采的为“茗”,后泛指茶。《封氏闻见记》:“晚采者为茗。”

  不问白衣童子:白衣童子即“白衣人”,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恭帝》:“王宏为江州刺史,陶潜九月九日无酒,於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后因以为重阳故事。亦用作朋友赠酒或饮酒、咏菊等典故。不问白衣童子,是说并不问送酒的白衣人是何许人,比喻已经进入完全忘我状态。

  【评语】

  人如果能铲除物欲的念头,每天只做些栽花种竹的工作,眼中不管看見什么事情,都认为它原本就沒有目的,也就是一切完成化为乌有。汉朝司马相如所做的賦中有“子虛”、“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个寓言的人物。一个人的名字叫做“乌有”,乌有是焉有的意思,是根本就沒有这么一个人,此处是表示“一切私念完全化为无有”的意思。其次是人应当把常人不容易忘掉的事忘掉,无论是烧香、煮茶,总不问白衣童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晉朝的陶渊明曾在一个九月九日那一天沒有酒喝了,独自一个人去摘東篱下的菊花,看見一个穿白衣服的人拿了酒來,那个人名叫王弘,於是两个人就对喝起來。喝到醉了,陶渊明也不问那个人姓甚名谁。这也是“损之又损,忘无可忘”的无为精神。老子提倡无为哲学,所以才主张出世思想的修身养性生活。无为、修省并不是和世事绝缘。做事不宜提倡形式主义,关键是思想上要达到忘我之境。栽花种竹、焚香煮茶、闲云野鹤的生活可以忘我,可以隔去人世间许多烦恼;其实进入忘我境界,并不一定完全靠“栽花种竹”,谈书论道潜心研究学问,也可使一个人完全进入忘我状态,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人之忘我境界,不能以形式而论,要从本质上看。

四三○、云中世界 静里乾坤

  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芸窗中雅听蝉吟鸦噪,方知静里乾坤。

  【译文】

  在竹篱茅舍下忽然听闻鸡鸣狗叫,恍惚宛似云霄中的世界;从书房窗户中娴雅静听蝉鸣鸦啼,方才知道宁静里的天地。

  【注解】

  竹篱:用竹编的篱笆。竹篱茅舍,常指乡村中因陋就简的屋舍。元·乔吉《卖花声·悟世》:“尘风薄雪,残杯冷炙,掩青灯我竹篱茅舍。”

  犬吠鸡鸣:犬吠狗叫,喻小的惊扰。鸡鸣,鸡叫,常指天明之前;《世说新语.赏誉》:“刘琨称祖车骑为朗诣”刘孝标注引晋孙盛《晋阳秋》:“逖(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四,与琨同辟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而寝。中夜闻鸡鸣,俱起,曰:‘此非恶声也。’每语世事,则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共起,吾与足下相避中原耳。’”事又见《晋书·祖逖传》。后以“鸡鸣”为身逢乱世当及时奋起之典。亦作“鸡鸣狗吠”形容百姓安居乐业。语出《孟子.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焦循正义:“此必时俗语。故《老子》亦云:‘乐其俗,安其居,邻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也形容战乱,变乱。

  云中世界:云中,云霄之中,高空,常用指传说中的仙境。《楚辞·九歌·云中君》:“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王逸注:“云中,云神所居也。”喻尘世外。宋·严参《沁园春·自适》词:“吾应有,云中旧隐,竹里柴扉。”云中世界,形容自由自在的快乐世界。

  芸窗:芸是古人藏书避蛀虫常用的一种香草,故借芸以称书斋。唐·萧项《赠翁承赞漆林书堂诗》:“却对芸窗勤苦处,举头全是锦为衣。”

  【评语】

  人常因环境而改变心情。在玉宇琼楼里听管弦丝竹的声音,虽然流露非凡的元音,却脱不了鄙俗之气。如果在竹篱茅舍下听见鸡鸣狗吠,恍惚是脱离了浮华世间。在白云深处,彷彿別有一番世界。在珠帘纱窗之內,听帘外的清歌,看別人的妙舞,虽然和优雅,但总是脱不了淫靡之态,沉醉之音。这段话表明了文人雅士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境界,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却是一番参禅悟道的功夫。几声“大吠鸡鸣”惊醒了静坐在书斋中的主人,这就是从“无我”境界进入“有我”境界的契机;然而“蟑吟鸦噪”影响不了静坐中的主人,这是从“有我”境界回到“无我”境界的玄机。因为不论就佛道那一教的思想而言,凡是正在参禅静坐中的人,他那种在宁静中所培养出的灵智,足可以和蝉鸦交谈作心灵感应。在有我到无我,再到有我的反复过程中,静生悟道的人通过心灵的感应来体现本我。而“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跟陶渊明《归田园居》中为“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同属文人雅士田园生活中的脱俗生活境界。

  【注】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同文。“竹篱下”为“茅檐外”,“芸窗中”为“竹窗下”。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注译  【七】附录篇(2)

四三一、像由心生 像随心灭

  机动的,弓影疑为蛇蝎,寝石视为伏虎,此中浑是杀气;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译文】
  心机涌动的人,弓影怀疑成为蛇蝎,寝石看作成为卧虎,这中间全都是杀气;心念平息的人,石虎可以化作海鸥,蛙声可以当作鼓吹,到处都可看到真机。

  【注解】

  机动:原本谓机械发动。《淮南子·说林训》:“设鼠者机动,钓鱼者泛杭。” 高诱注:“动,发也。发则得鼠。”此处谓工于心机,狡诈多虑。《国语·周语》:“耳目,心之枢机也。”注:“枢机,发动也。”

  弓影疑为蛇蝎:即“弓影杯蛇”,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惊神未定。”亦即“弓影浮杯”, 明·刘炳《鄱城归舟》诗:“弓影浮杯疑老病,鸡声牵梦动离愁。”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由于心有所猜疑而迷乱了神经,误把杯中映出的弓影当作蛇蝎。弓影,亦称“弩影”弓箭阴影。典出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晋书·乐广传》亦有类似记载。后即以“弩影”为胸腹之疾的代称。蛇蝎,蛇与蝎子。比喻可怖的事物或狠毒的人。

  寝石视为伏虎:寝石,卧石,横躺着的石头。《荀子.解蔽》:“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射之,没金铩羽。下视,知其石也。”后亦为典。伏虎,伏着的老虎;制服猛虎,比喻战胜恶势力。

  浑:〈副〉全,都,皆,全部。念息:心念平息,心中没有非分的欲望。

  石虎可作海鸥:石虎,石刻的虎。古代帝王及贵族﹑官僚墓前的石刻群中往往包括石虎;似虎的石头。海鸥,海上常见的一种海鸟。性喜群飞,羽毛多黑白相间,以鱼螺、昆虫或谷物、植物嫩叶等为食。石虎可作海鸥,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佛图澄与诸石游,林公曰:‘澄以石虎为海鸥鸟。’”即佛图澄和尚同石氏诸人有交往,支道林说:“他把石虎当做海鸥鸟。”佛图澄,和尚名,晋代永嘉年间到洛阳,诸石,指石勒、石虎等人,羯族人。东晋时石勒侵入中原,大肆杀戮,建立后赵政权。石勒死,堂弟石虎袭位。林公,支遁,字道林。这里尊称为林公。海鸥鸟,据《列子,黄帝篇》说:海边有个人喜欢海鸥,天天到海上去跟海鸥玩,一天他父亲要他捉一只海鸥回来玩,结果他到海上,海鸥再也不飞下来了。这里引用这个故事。是说佛图澄清净无巧诈之心,不分物我。石虎,十六国时后赵高祖石勒的弟弟,生性凶暴。据《辞海》:“晋后赵言石勒从弟,字季龙,骁勇绝伦,酷虐嗜杀,勒卒,子弘立,以虎为丞相,封魏王,旋虎杀弘自立,称大赵天王,复称帝,徒居邺,赋重役繁,民不堪命,立十五年卒。”

  蛙声可当鼓吹:蛙声,青蛙鸣叫的声音。鼓吹,即鼓吹乐,古乐的一种。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全唐诗》吴融《阌乡寓居十首·蛙声》:“稚圭伦鉴未精通,只把蛙声鼓吹同。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

  触处:到处,随处。极言其多。见三五四【注解】

  真机:玄妙之理,秘要。见四○七【注解】

  【评语】

  胸怀坦荡的人不会去管身边的是是非非,志向远大的人无暇思索悄小之事。唯小人与小人在一起便常生是非,相互猜忌,推波助澜,弄得人际关系紧张起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个人假如凡事都疑神疑鬼,就会造成俗活所说的“疑心生暗鬼”,本来毫无疑问的事也会弄出风波来,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反之假如你居心坦荡对周围事物都不存疑心,才能显露出人类本性中的真迹,这时你就会发现“走遍了世界不见一个鬼”。把弓的影子当蛇蝎來看,杂史疑心生暗鬼。晉朝一位名叫乐广的人,曾作过河南的县令,有一个亲友病了很久,他派人去打听。原來是亲友之前到他那里喝酒的時候,看見酒杯里有蛇,回去后感觉精神惶恐而得了大病。他以前所見的蛇影,乃是河南县府墙上挂着的角弓上面用漆画的一条蛇。乐广考察的结果,知道是那蛇画的影子照到了杯子里面,于是又把这位亲友请来饮酒。当场叫他又像以前看杯子里面的蛇影,对他说明这是角弓的蛇影,并不是杯子里面真有了蛇。他的亲友豁然大悟,终年的大病也就好了。楚国有一位熊渠子,有一天走在山里,看見了一个臥牛石,以為是一头石虎而用箭去射,把箭射到石头里面。另外,汉朝李广在打猎的时候,看到草里面有一头猛虎,他用箭射去,老虎并不动转,李广近前一看。原來把箭射到石头里面,连箭尾的羽毛都沒在石头里了,这是著名的“射石饮羽”的故事。以上故事都源于人的心机一动,看見的东西都像要杀害自己的東西,心怀恐惧,从而起了杀机。反之,自己的心念禁止于无念当中,石虎也可以变成海鷗。《世说新语》里面记载:晉朝有一个有权威的人叫做石勒。当时的人民对于他这一族人都非常害怕,视之为虎狼。有一位高僧叫佛图澄,很得石勒的尊敬。他常常和石勒的从弟石虎在一起闲遊,石勒一族的人也都敬服佛图澄的道德。这就说明佛图澄的高德可以感化石虎的暴威,使他化为柔順,宛如猛虎化为海鸥一样无害了。可见一个人如能做到无念无心的地步,对周围之物都不起敌意。不但不足以畏惧,反而可使他服从自己,共同在一起游乐。南北朝《南史》中有叫做孔稚珪的一位官吏,他是齐明帝时候的南郡太守。他在家里营造山水楼台,闲暇的时候独自饮酒取乐,从来不打扫庭堂,以致池塘里的蛙声天天喧噪。有人問:“太守是否要效法陈蕃之为人?”他说:“不是的,这蛙的声音像给我在吃饭饮酒的时候来作鼓乐助兴,我并非要效法陈蕃的为人。”蛙鸣之声本出于无心无念,这喧噪的声音反而成了助兴的鼓乐。我们眼见耳听的一切,如果是起于个人的心念,就发生了喜欢和憎恶。石虎可作海鸥,蛀声可当鼓乐,所见、所闻之物,不但不含有杀机,反而显露天然的真机。所以,天地万物的是善是恶,只存乎我们的一念之间。一个人总是杯弓蛇影,杞人忧天地生活,哪还有人生的乐趣可言。故“一念”可以豁达开朗,也可能狭隘善妒,从中足见一个人修养的高低。

四三二、梦幻空华 真如自性

  发落齿疏,任幻形之凋谢;鸟吟花开,识自性之真如。

  【译文】

  毛发脱落牙齿稀疏,任凭幻化形状的凋年谢世;鸟雀吟唱花草盛开,认识自然本性的真实如常。

  【注解】

  幻形:幻化形状,此处指人的肉身,形骸。佛教认为人的躯体是地、水、火、风假合而成,无实如幻,所以叫幻形或幻身。《圆沉经》卷上“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凋谢:草木花叶枯落,比喻老年人死亡。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朋交日凋谢,存者逐利移。”凋年,岁暮,晚年。南朝·宋·鲍照《舞鹤赋》:“於是穷阴杀节,急景凋年。凉沙振野,箕风动天。严严苦雾,皎皎悲泉。冰塞长河,雪满羣山。”谢世,犹去世、逝世,指人死去,用于老年人。《魏书·彭城王勰传》:“詔曰:‘弟勰所生母潘早龄谢世,显号未加。’”

  自性:佛教语,指诸法各自具有的不变不灭之性。见一四一【注解】

  真如:佛家语,谓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与实相、法界等同义,亦指永恒不变的真理。见一四一【注解】

  【评语】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小鸟要歌唱,花儿要开放,人也要从新生走向衰老而至死亡。常言道“人到中年万事休”,就连孔子也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其实这些话都未免太消极。因为一个从的真正衰老,并非单纯生理上的衰老,心理上的衰者最为严重,所以庄子才说“哀莫大于心死”。何况一个人到四五十岁只能算中年人,而中年才开始创造事业的人比比皆是。中年可说是人生的顶峰时代,已经有事业基础的正是发挥潜力的阶段,即使没有事业基础的也可创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关键是保持精神上的不断追求。即使是到了老年只要精神不死又何妨追求?一个人活到老学到,以至童心不失,青春常在,而不知老之将至,忘却生理的衰弱。就会心宽地阔,永远年轻。至于说到生命的衰老,也不必太为百年之后事而悲观,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这就如同花草树木的终归要凋谢一般。人到了老年,就和壮年血气正盛的时候大大不同了。毛发脱落牙齿稀疏,任何人都是免不了的。人的形体本来是幻影,时刻变迁,绝不是不变的,所以人把人体叫做“幻形之体”。至于凋谢,是形容人的衰老变化好像花草凋落,任凭你是再世的美人或是勇敢的英雄。一到了老年,身体的幻形就变成衰老不堪。这事是不能避免的,也只好顺其自然了。我们的幻形虽然是如梦幻,但人的实性则充满于天地间而不变。我们把这不变的实性,叫做“真如”。真就“真实”,如就是“不动”的意思。这个真如的自性,依着因缘次第而幻化。山河草木人畜虫魚,恰似水因着空气的作用而次第化为雨霰雪水等。这形体虽是千变万化,但本性是一点也不变的。诚如古人所说的:“青青翠竹悉是宜真如,郁郁黄花莫非般若。”能够悟得了此理,也就明了了宇宙的真谛。

四三三、以失意思 制得意念

  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

  【译文】

  从老年回视少年,可以消除奔波、驰骋、角跃、争逐的心理;从槁瘁回视荣华,可以杜绝纷繁、豪华、奢靡、绮丽的念头。

  【注解】

  自:〈介〉由,从。《广雅》:“自,从也。”

  视:<动>本义看。《说文》:“视,瞻也。”回视,回顾,回头看。宋·苏轼《答李端叔书》:“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

  奔驰角逐:奔,〈动〉本义快跑。《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奔波,忙碌奔走。汉·仲长统《昌言·杂篇》:“救患赴急,跋涉奔波者,忧乐之尽也。”驰,〈动〉本义车马疾行。《说文》:“驰,大驱也。”驰骋,指在某个领域纵横自如,能充分发挥才能。《汉书·司马迁传赞》:“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形容得意。金·王若虚《进士彭子升墓志》:“忘形莫逆,为兄弟交,年壮气鋭,驰骋於一时。”角,〈动〉比试,竞争。《汉书·贾谊传》:“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之臣之也。”角跃,争相踊跃。汉·蔡邕《黄钺铭》:“治兵示威,戎士角跃,旌旗曜日,金鼓霆奋。”逐,〈动〉本义追赶。《说文》:“逐,追也。”争逐,争竞,竞逐。《汉书·冯奉世传》:“即封奉世,开后奉使者利,以奉世为比,争逐发兵,要功万里之外,为国家生事於夷狄。”颜师古注:“逐,竞也。”奔驰角逐,就是指拚命争夺利益。

  瘁:〈形〉本义困病。《尔雅》:“顇,病也。”槁瘁,亦作“槁悴”。枯萎。《楚辞·刘向〈九叹·远逝〉》:“飘风蓬龙埃坲坲兮,草木摇落时槁悴兮。”王逸注:“槁,枯也。悴,病也。”

  荣:〈形〉繁荣。《荀子·大略》:“室宫荣与”。注:“盛也。”荣华,荣耀,显贵。《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冠我玄冕,要我朱紱。朱紱光大,使我荣华。”

  纷华靡丽:纷,〈形〉盛多,各种各样,杂。《楚辞·屈原·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纷繁,头绪多而杂乱。三国·魏·曹丕《善哉行》:“有客从南来,为我弹清琴。五音纷繁会,拊者激微吟。”华,〈形〉华丽,光彩。宋·司马光《训俭示康》:“美丽金银华美之服。”豪华,犹言盛大华美。唐·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诗:“意气豪华何处在?空餘草露湿罗衣。”引申为浮华不实。金·元好问《论诗》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靡,〈动〉浪费。《礼记·少仪》:“国家靡敝。”疏:“谓财物糜散凋敝。”奢靡,奢侈浪费。《新唐书·魏徵传》:“上奢靡而望下朴素;力役广而冀农业兴,不可得已。”丽,〈形〉本义成群结伴,成对。《小尔雅·广言》:“丽,两也。”绮丽,华美艳丽,鲜明美丽。清·李渔《怜香伴·斋访》:“俗尚繁华,綺丽成风。”

  【评语】

  世事经历多了后,往往更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之叹。作者洪自诚是融合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身。因此他的言论既有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又有老庄的无为思想(老庄哲学等于是道家哲学),同时更带有佛家的出世观念。他所以要世人消除争强好胜进取心,就是根据老庄的无为思想。他的劝世人消除欲望,既含有儒家贫贱不移的修养工夫,又含有佛家清心寡欲的出世思想,都在告诉世人,不要在富贵与奢侈、高官与权势中去争强斗胜,浪费心机。人尤其在得意时,要多想想失意时的心情,以失意的念头控制自己的欲望。人被功名利祿之心驱使,都想居于人们的上位,于是相互竞争、互相排斥和互相倾轧。但是岁月不待人,只知计较名利,不知老年将至,功成名就的人还可以勉强保住于一时,而失敗的人就老大徒感伤悲了。如果人以老人之心来看年轻人的斗争状态,就会对于这个时间不久的人生慨叹,而犹争长论短,奔驰角逐,实在是愚不可及的事。即使幸而达到了功名富贵,一般人都喜好热闹繁华的生活,对于凋零没落的景象他们从不一顾。俗语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人能时时以零落清冷之心,去看富貴人们繁华奢侈的生活,自己就会更加谨慎,自然而然的就能抛弃铅华靡丽的念头。

四三四、流水落花 身心常静

  古德云:“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译文】

  古得道高僧说:“竹的影子扫过台阶尘土不会飞动;月亮圆轮穿过池沼池水没有痕迹。”今儒家学者说:“水的流动纵使急湍环境照常宁静;花瓣谢落虽然频繁意念自在悠闲。”人们时常保持这种意念,用来应付人事接触外物,身体和内心多么自由自在!

  【注解】

  古德:佛教徒对年高有道的高僧的尊称。《景德传灯录·诸方广语》:“先贤古德,硕学高人,博达古今,洞明教网。”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引之唐·大川禅师诗:“藉婆衫子拜婆年,礼数周旋已十分。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竹影月影均幻觉,世间一切事物与天上明月才是实体,喻心智。月轮,圆月,亦泛指月亮。北周·庾信《象戏赋》:“月轮新满,日晕重圆。”沼,<名>本义水池,积水的洼地。上古时期,池和沼都表水池,塘在中古时期才表示水池。一说圆曰池,曲曰沼。《说文》:“沼,小池也。”

  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引之宋·邵雍《天津感事二十六首之一十五》:“水流任急境(一作景)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不似世人忙里老,生平未始得开颜。”水流和花落都是动的物体,而静与闲是修养工夫。人的心智能到学静的境界,就不会受外界动境的影响而改变。任,<连>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纵使”、“即使 ”。唐·杜荀鹤《山中寡妇》:“任是深山最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以:〈动〉本义用。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说文》:“以,用也。”

  应事接物:应事,处理世务,应付人事。汉·贾谊《新书·傅职》:“不见礼义之正,不察应事之理。”接物,接触外物。三国·魏·嵇康《声无哀乐论》:“夫喜、怒、哀、乐、爱、憎、惭、惧,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溢者也。”谓与人交往。宋·欧阳修《六一笔说·富贵贫贱说》:“推诚以接物,有害其身者,仁人不悔也。”

  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

  【评语】

  所谓“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意思是说物与物虽然相接触,但可以相不侵犯和平共处。所谓“应虚而无迹”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凡事只可蹈虚不可着相,即凡事只可虛幻,不可想其真面目。而“诚可以破天下之伪,实可以破天下之虚”,可见,只要随时保持诚实必然能抵抗一切虚幻诈伪。水中月,梦中花不足为依,虚幻的东西不应以之为动。在古人看来,情欲物欲到头来同样是一场空,故心境宜静,意念宜悠:心地常空,不为欲动,让身外之物自然而去,才能保持身心自然愉悦。儒家说的:“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这是定静的修养工夫,即是动中而有静。心能保持镇定,则应事接物都能够自由自在、园融无碍了。

四三五、处世忘世 超物乐天

  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不知有风,识此可以超物累,可以乐天机。

  【译文】

  鱼得水远逝而忘记自己置身于水,鸟乘风飞翔而不知道有风的存在。认识这种可以超然外物拖累的道理,可以感受到快乐的天然玄机。

  【注解】逝,〈动〉本义去,往。《说文》:“逝,往也。”《广雅》:“逝,行也。”。远逝,远行,远去。

  相忘:彼此忘却,即相互间有关联而都没有察觉。《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物累:外物给予人的拖累。见一八六【注解】

  乐:〈动〉感受到快乐,享受。欧阳修《醉翁亭记》:“不知太守乐其乐也。”(第一个“乐”。)

  天机:谓天之机密,犹天意。见○一○【注解】

  【评语】

  鱼在水中游泳,它本身并没有在水中的感觉。鸟在空中飞翔,本身也不知道四周有风。人处在世间受外物的羁绊,自己并不知道要超脱于物外,所以终生苦恼忧愁;而能得天然的妙机,不能享自然的乐趣。处世而忘世,可以超物而乐天,世上很多事知道了反而忧郁烦愁,忘乎所以反而其乐融融。人因物质条件的保证而生存,人们以追求物价的最大满足为幸福,人人都这么追求,烦恼便由此而生。人如果忘却这种物欲上的不满,放弃贪得无厌的追逐,而寻救精神自修之道,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与安然,就可以超然于物欲外,自会减少许多惊险而增添一些开心的东西。人的生活只有超脱些才不致欲不可耐、才不致被物欲淹没。所谓“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社会“知足”难,“常乐”更难哦!人生在世经常受外物的引诱而陷于苦恼,可是却又很少有人能超脱物外之道,以致自己终生忧烦而不能获得生活乐趣,所以,宏智禅师说“水清沏地鱼行迟,宽阔透天鸟飞杳”,而道元禅师说:“鸟虽飞来飞去,但不忘其道路。”可见人只要超脱物欲的迷惑,就能享受鸢飞鱼跃的天机之乐。

四三六、求心内佛 去心外法

  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若骑驴又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

  【译文】

  刚才登上竹筏就想着舍弃竹筏,方才是不为外物所累的道人;假如骑着毛驴又另外寻觅毛驴,最终成为不了解佛理的和尚。

  【注解】

  就:〈动〉“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说文》:“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登上。《史记·刺客列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筏:〈名〉本义筏子,一种竹制的渡河工具。《广韵》:“筏,大曰筏,小曰桴,乘之渡水。”

  无事道人:指不为事物所牵挂而已悟道的人。禅宗祖师六祖慧能有句人所皆知的名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这就是修道的根本所在,这要从事理上说清楚:人是众生一员,众生是大圆觉法海的无缘幻化,直至整个宇宙,以至一切的一切都是这大圆觉法海的幻化。这大圆觉法海就是人的本来面目,就是真我。修道就是回到真我,凡人就是这真我的一个梦,凡人就是梦中人。如何回到真我?六祖已教了我们:“本来无事”,修道者要明白人是梦幻,世间都是梦幻。就要用平常心达到无我无执无做作;空空如也,了了然然,了无一物;无为无事,无做无作。如此安然闲守,自可日久力足渐回自性法海而无劳修行。修于无修而修,成于无作而成,实无可修,本来具足。实无所成,天然本性。无事,无事是贵人!当一个人消除了偶像崇拜之后,他就是一个无事之人了!无事是贵人。贵个什么?贵在有一颗平常心。当你是一位无事道人后,就会自由无碍,处处皆安。这个无事的贵人,进入色界不被色迷惑,进入声界不被声迷惑,进入味界不被味迷惑,进入触界不被触迷惑,进入法界不被法迷惑。无事即无为,道家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老子》:“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不了掸师:是不懂佛理的和尚。不了,不明了,不明白。《春秋·庄公二四年》“郭公”晋·杜预注:“自曹羈以下,《公羊》、《穀梁》之説既不了,又不通之於左氏,故不採用。”禅师,和尚之尊称。《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下:“天子问文殊师利言:‘禅师者,何等比丘得言禅师?’文殊师利答言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比丘能得禅定波罗蜜者曰禅师。又南朝陈宣帝称南岳慧思和尚为大禅师,唐中宗赐神秀和尚以大通禅师之号,皆寓非常尊崇之意。后用为对一般和尚的尊称。

  【评语】

  船筏只是渡河的工貝,渡过了河海就一文不值了。然而,只说船筏而不渡河海,或者渡过了河海還不肯舍弃船筏,都是执著不化的人,实在是愚蠢的行为呀!佛祖圣贤的经论,大都读了之后給予转迷开悟的方便。经论好像是渡海的船筏,人能够籍着它度过烦恼生死的苦海;然后就把它舍弃,才是一个无事的道人。进一步更能因此转迷开悟,用悟來转迷。等到迷没有了,开悟也就成为无用之物。一个人除了烦恼生死之外,菩提涅槃也可以说是乌有了,既然能了断生死烦恼,也就无别求菩提(正觉)涅槃(圆寂)的必要。如果修道人不明此理,自称大彻大悟得到菩提涅槃,其实仍然和执着于船筏之理同样不通,所以古僧说:“悟了等于不悟”,如果不能达到这一境界就不能称为“无事道人。”《传红录》说:“如不了解心即是佛,那真是骑驴而觅驴,” 又说:“参禅有两个病,一相是骑驴而觅驴,一个是骑驴而不肯下驴。”《涅槃经》也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马祖禅师更说:“即心即佛。”可见佛无须外求,就在自己心中,人之内心都有佛却不自知而向心外去求,这就等于已经骑在驴身上还要另外去找驴。至于说到另一种禅病,就是不论如何坐禅也不能了悟,这种人就是“不了禅师了。” 以前所说的不能舍去船筏而执着船筏,这和骑驴不肯下驴,是同样的病态啊!不仅参禅的道理如此,世上任何道理都是如此。我們应当好好加以注意!以此喻世事人生也是有道理的,即人应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力。做事的方法只是工具,最终的结果才是目的。

四三七、彻见真性 自达圣境

  羁锁于物欲,觉吾生之可哀;夷犹于性真,觉吾生之可乐。知其可哀,则尘情立破;知其可乐,则圣境自臻。

  【译文】

  羁绊缰锁于物质欲望,感觉自己生命的可怜悲哀:希夷优犹于本性纯真,发觉自己生命的可爱和乐。知道困扰于物欲的可怜悲哀,则尘世俗情立刻破除;知道留连于本性的可爱和乐,则神圣境界自然到来。

  【注解】

  羁锁:羁绊,束缚。晋·葛洪《神仙传·刘安》:“安以凡才,少好道德,羈锁世务,沉沦流俗。” 羁绊,犹言束缚牵制。《汉书·叙传上》:“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羈绊,繫名声之韁锁。”缰锁,缰绳和锁链。比喻束缚,拘束。《汉书·叙传上》:“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羈绊,繫名声之韁锁。”颜师古注:“韁,如马韁也。”吾生:谓己之生命。《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可哀:令人悲痛。《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

  夷犹:亦作“夷由”。犹豫,迟疑不前。《楚辞·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王逸注:“夷犹,犹豫也。”《后汉书·马融传》:“或夷由未殊,颠狈顿躓。” 李贤注:“夷由,不行也。”从容自得。宋·张炎《真珠帘·近雅轩即事》词:“休去,且料理琴书,夷犹今古。”希夷,《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后因以“希夷”指虚寂玄妙。谓清静无为,任其自然。《北史·序传·李行之》:“年将六纪,官歷四朝,道协希夷,事忘可否。”优犹,即优游,优裕,宽裕。《荀子·正论》:“而圣王之生民也,皆使当厚优犹不知足,而不得以有餘过度。”杨倞注:“优犹,宽泰(宽舒安泰)也。不知足,‘不’字亦衍耳。”

  性真:谓真性。《楞严经》卷三:“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另见一○○【注解】

  可乐:令人喜悦。《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可爱,令人喜爱。《书·大禹谟》:“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和乐,平和安适。《朱子语类》卷三四:“但得身心收敛,则自然和乐。”

  尘情:犹言凡心俗情。见○○七【注解】

  圣境:宗教信徒所向往的超凡入圣的境界。见一八六【注解】  

  臻:〈动〉到达。《说文》:“臻,至也。”

  【评语】

  人被外物的欲念所困累,自然感到人生是可悲的。反之,如果能彻见自己的真性,則心不为外物所累而优游自适,这时候就会感到人生是快乐无比的。孟子说:“役物而不役于物。”老子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无身则吾有何患?”道理在此。有吾身则烦恼接踵而来,就难以抗衡一切外物的困扰。就是说明我们连自身都可以牺牲放弃,当然也就不会受一切外物的困扰了。佛的精义在于消除人的烦恼,圆征无生。怎样能够去除烦恼呢?那就要从彻见自己的真性上下工夫。真性就是天理,人能去人欲存天理,即能彻见真性即見如來,然后达到圆征无生的地步。佛陀尝说人生无常,又说人身难得。佛陀是在人中成佛,且在人中说教,足见佛并未否定人生,佛所以这样做,乃是欲在人生当中以圆觉来证道,使人生达于无生的地步。吾人切不可以无生为否定人生。再者,人受了物欲的束缚,认为人生是可悲,唯其能悟得生的可悲,便可以消除妄想套我执。唯其知道人生的可乐,圣人的境地自然就可以現前。因此佛家才苦口婆心劝世人要在彻悟自己真性上多下功夫。人能去人欲存天理就能明心见性。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即见如来,进而达到圆征无生的境界,所以禅宗才说:“悟了等于未悟”。人在自身修养中发现本性的过程是很艰难的,但达到彼岸便会感到一种修持的快乐,如果每个人都能不断反省自己,修养身心,人间就太平多而纷争少了。

四三八、操持身心 收放自如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晁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译文】

  白居易的诗说:“(沉郁忧愁到底有什么好处,只是劳累自己心怀胸抱)还不如放任身体心绪,冥冥中任凭天然造就。”晃补之的诗说,“(过多谋图结果有什么好处,只是劳累自己奔走争竞)还不如收束身体心绪,安然地回归寂静安定。”放任身心的人流从成为猖獗狂妄,收束身心的人沦陷进入枯槁死寂。只有善于操纵身心的人,操守主意在手,才能收放自如。

  【注解】

  白氏:白居易,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出自白居易.《首夏》:“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天和遗漏处,而我独枯槁。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旧国无来人,寇戎尘浩浩。沉忧竟何益,只自劳怀抱。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浔阳多美酒,可使杯不燥。湓鱼贱如泥,烹灸无昏早。朝饭山下寺,暮醉湖中岛。何必归故乡,兹焉可终老。”怀抱,心怀,心意。汉·冯衍《与阴就书》:“衍年老被病,恐一旦无禄,命先犬马,怀抱不报,齎恨入冥,思剖肝胆,有以塞责。”冥然,恍惚不可捉摸貌。《淮南子·道应训》:“冥然忽然,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

  晁氏:晁补之,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因慕陶渊明而修归来园,自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出自晁补之《拟白乐天诗》:“多图果何益,只自劳奔竞。不如收身心,凝然成寂(一作静)定。”收,收束,收拢约束。凝然,犹安然,形容举止安详或静止不动。唐·李咸用《昇天行》:“玉皇据案方凝然,仙官立仗森幢幡。”寂定,佛家谓心不驰散,保持安静不动的精神状态。《百喻经·书末偈语》:“佛正法寂定,明照於世间。”

  流:〈动〉本义水流动。《诗·大雅·公刘》:“观其流泉。” 流从,随流漂浮,随波逐流。《楚辞·离骚》:“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枯寂:寂静,寂寞。见二○七【注解】

  把柄:把就是柄{章炳麟《新方言·释器》:“《诗·小雅》传:‘秉,把也。’古以‘秉’为‘柄’,故今谓‘柄’为‘把柄’,或直言‘把’。”操守,主意。明·高攀龙《高子遗书·语五十》:“当得大忿懥、大恐惧、大忧患、大好乐而不动,乃真把柄也。”

  【评语】

  诗人的语言总是带有夸张性的。人的命运不可能完全听从天意,也不可能完全让自己把持得进入死寐。故白居易所说的“身心任天造”,类似宿命论的主张;而晃补之所说“身心归寂定”,则带有深厚的佛家口吻。放身心的如果能作到“磨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程度,那就实践墨子学派兼受的救世主张;收身心的如果能作到“彻见自性体得真如”,也未尝不可以教化世人,然而最怕的是走向极端而失度,有失中道。不是流为竹林七贤的放任猖狂玩世不恭,就是流于小乘声闻学者们的枯寂厌世遁迹山林。所以,只有把握中和之道操持身心,也就是像使器物的把柄掌握在手中一样,自然能收放自如而免除极端之弊。操持身心需要适度,不宜忘却操持的目的是什么,不应放任而无所谓于一切;不应小心而与世隔绝。操持定于适度,而达到能收放自如的自然状态,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四三九、自然人心 融和一体

  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澄澈;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造化人心混合无间。

  【译文】

  正当飘雪夜晚皓月天空,内心境界就如此清澄明澈;遇到春天微风祥和瑞气,意念境界也自然冲和融怡;大自然的创造演化和人的心灵混和融合毫无间隙。

  【注解】

  心境:佛教语,指意识与外物。见○○五【注解】

  尔:如此;这样。《礼记·檀弓》:“尔毋从从尔。”

  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形容温和融乐的气氛或和善的态度。《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二年》:“都民当抚縻,使常在春风和气中,不可使有愁叹。”瑞气,瑞应之气,泛指吉祥之气。《晋书·天文志中》:“瑞气:一曰庆云。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庆云,亦曰景云。此喜气也,太平之应。二曰归邪。如星非星,如云非云。或曰,星有两赤彗上向,有盖,下连星。见,必有归国者。三曰昌光,赤,如龙状;圣人起,帝受终,则见。”

  意界:意境,境界。清·赵翼《后园居诗》:“若以较畴昔,曾何足比数。顾独少外营,意界转栩栩。”

  冲融:冲和,恬适。唐·杜甫《寄司马山人十二韵》:“望云悲轗軻,毕景羡冲融。”杨伦笺注:“言以年暮,故羡山人颜色冲和。”冲和,淡泊平和。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此子神气冲和,言合规矩,高才妙识,罕见其伦。”融怡,融洽,和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六日》:“巧製新粧,竞夸华丽,春情荡颺,酒兴融怡,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

  造化:创造演化。见一三八【注解】。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鑪,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窃谓心居中虚,治五官,心当属土;肺在上为华盖,庇覆五臟,当属火;始应天地造化。”

  【评语】

  人们修身养性,不可能脱离周围的环境。就常人而言,如果面对月黑夜深,如果面对生死离别,能总要求自己像老僧人那般用意念来控制自己吗?春夏秋冬是自然界的自然变化,人们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自古骚人墨客,歌颂春而厌恶秋。人之所以喜欢春天,是因为春具有蓬勃的生机,而秋却充满了肃杀之气,人们欢迎万物的生长,原因是人们在萧瑟凄凉中难以感受人间的温暖。古人有诗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还输梅一段香。” 人们喜春而怕秋,喜其化育与滋生而惧其肃杀与摧残,所以往往恭维人家都说“满面春风,一团和气”。同样,人们歌颂白雪而厌恶炎夏。雪是冷天的产物,其性寒而色白,说明了洁白的性格都是出于寒冷而非温暖,所以古人才用“艳若桃李,冷若冰霜”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和坚贞性格。喻人的纯洁的性格与雪一样洁白,像冷天一样坚硬而安宁。梅于文人是宠物,但于雪之纯洁又输三分。这实际上是表达出人的一种愿望,用大自然的变化来喻人的性格、人的操持,在这一点上人与自然是相融和的。

四四○、形影皆去 心境皆空

  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

  【译文】

  道理空寂则事实空寂,弃遣事实执拗道理的人,好似去除影子留下形体;内心空虚则环境空虚,去除环境保存内心的人,犹如聚集腥膻丢却蝇蚋。

  【注解】

  理:〈动〉本义加工雕琢玉石。《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名〉事情的原由、规律、原则。《庄子·秋水》:“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

  遣事:遣,本义释放。《说文》:“遣,纵也。”弃遣,抛弃、驱逐。《三国志·蜀志·刘琰传》:“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卒)五百挝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后弃遣。”

  膻:〈名〉本义羊臊气,亦泛指臊气。《庄子·综无鬼》:“蚊慕羊肉,羊肉膻也。”腥膻,亦作“腥羶”,亦作“腥羴”,难闻的腥味。亦比喻人间丑恶污浊的现象。晋·葛洪《抱朴子·明本》:“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浄也。”

蚋:小蚊。又名沙蚊。《通俗文》:“小蚊曰蚋。”蝇蚋,苍蝇和蚊子。《孟子·滕文公上》:“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杨伯峻注:“蚋,蚊类昆虫;一解以‘蚋姑’连读,谓为螻蛄,即俗名土狗的昆虫。实则‘姑’应读为‘盬’,咀也。”



  【评语】

  理论和事实是形影不离的,如果理论空洞,事实就站不住脚了,就像无形便无影。舍弃事实而固执于道理,就像是去影留形,结果是一无所成。古人说:“执着事物原是谜,执理不舍亦非悟。”意思是说执著事物的多半是俗人,而执理不舍的多半是学者。治疗执著事物之病容易,治疗执著道理之病很难。静不能绝对化,空也是相对空。心空虚环境自然空虚。尤如心不起酒色的念头,即使出入酒肆妓院,也不会因酒色而扰乱身心。反之,假如处于酒色环境之后,就任凭酒色毁坏糟蹋,那身心当然得不到空境。甚至身离其境而心仍眷恋,也就是身虽然离开酒色妓馆进入深山幽谷之中,可是心仍然思念酒色而一直徘徊胸中不忘,这就如同聚集腥膻鱼肉而想驱除蚊蝇没什么区别,真所谓“身在田园心在庙堂”了。这里涉及一个哲学命题,即是“存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存在”。这是西方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没有客观事物,就不会显现主观意识;当然如果没有主观意识,客观事物也就丧失了存在价值。从前有两个禅僧,在途中约定遇见女人时不开口。但是他们走到河边,正遇到涨水,一个女人想要过河沒有办法,其中一个和尚很同情这个女人,遂扶著她的肩,帮她过了河。然后,两个和尚走了一里多路,另外那一个和尚指責他说:“你违反了对女人不开口说话的约束。”扶着女人过河的和尚回答说:“你是不是沒有背着女人而不高兴?”这个故事的意旨就是“心空即是境空”。帮助女人过河的和尚不是为了色欲,而是为了救人。他心里并没有女色的观念,他只是想帮助一个有困难的人。但责备人的和尚,走了一里之后,仍然没有忘掉对方是一个女人,这和“聚集腥膻,还要赶走蚊蝇”是同样的道理。即没有“境”,何谈“心”,对于求理、执事的人来讲,达到心境绝对的空是不可能的。

四四一、本真即佛 何待观心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曰“观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于齐?庄生曰“齐物”造者,自剖其同。

  【译文】

  内心没有心念,有什么用于观察的呢?佛教所说的“观察心性”,重复增添修行的障碍;万物本来一体,何必等待人去齐整呢?庄子所说的“齐整事物”,自我剖解物性的一同。

  【注解】

  心无其心:心,〈名〉本义心脏。《说文》:“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第一个“心”字指心的本体,内心。《诗·小雅·杕杜》:“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后一个“心”字指心思,一切思考与忧虑,即思想。《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无其心是心中没有任何邪念或思虑。

  何有:有什么。《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黽勉求之。”郑玄笺:“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观心:观察心性。见一八一【注解】

  物本一物:一物,同类物,同一事。宋·沉括《梦溪补笔谈·药议》:“药有用根,或用茎叶,虽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达其理,未可妄用。”物本一物,万物原本就是一体的,没有根本区别。

  庄生:庄子,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属河南)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是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人将老子与他合称为“老庄”。认识到事物都在变动中,但忽视了事物性质的稳定和差别,成为相对主义。他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文章想像丰富,富有表现力。著作有《庄子》。

  齐物:春秋﹑战国时老庄学派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庄子的《齐物论》中。使万物生长齐整。《汉书·律历志上》:“中吕,言微阴始起未成,著於其中旅助姑洗宣气齐物也。”

  剖其同:剖,〈动〉本义破开,中分。《说文》:“剖,判也。”《广雅》:“剖,分也。”同,齐一,统一。宋·陆游《示儿》:“死去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剖其同,万物本为一体,而“齐物”却是分割本来相同的事物。一同,一统,统一。《墨子·尚同中》:“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

  【评语】

  在自己心中如果没有种种妄念和分別,則观心与观念的事全无必要。所謂“观心”与“观念”,是因为有了种种妄念。以一切都是无常观与不净观者,也是因为执著一切物是常住,一切的物是清净洁白,为了除去这些错误观念而修持。人如果连这种妄念分別都没有,那就没有修持的必要了。人心经常产生某种妄念,妄念不是实体,不但妄念不是实体,就连本心也是空虚的。至于佛家所说的“观心”也是多余的,而且还重复增加了更多的烦恼与障碍。其次,就万物而论,其外相虽然各有不同,实质是一体的,庄子齐物我之说,指天地为一马,认万物为一指,这非但也是多余之论,其结果反而把本来同一物给分解开了。天地本同根,万物是一体,要任其自然发展,千万不能用手接触它,更不存在去“统一”它,所谓“统一”就是有异同。古歌赞美寒山、拾得而僧说:“拿着苕帚不扫地,深怕扫起心上尘”,这句富于禅机的偈语,是说人心本来清净无垢一尘不染的,可用扫帚一扫,虽说目的是在扫除尘埃,反倒会把心中的尘土给扫起来。佛家的“观心”,庄子的“齐物”,原来都是为了说明心空物一之理,无奈后人拘泥观心齐物之论而作进一步解说,岂料为此反而产生障碍和矛盾,还不如禅宗来得高明。六祖惠能禅题就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能在一物无尘埃的地方休息一下,到头来还是要感染一些病,有赞寒山诗说:“虽然手持指尘帚,终是无有可扫处”。这就是所谓的“一尘不染”,也就是像佛僧应有的四大皆空。以佛理来喻人事是同样的道理,假如一个人本性善良,就不应邯郸学步,而应从其他方面来锻炼自己,保持品性,加强修养。就象一个才涉世的人,有许多纯真的品德,关键是保持下去,不是为学习、为修养自己却丢掉本质上好的东西,而拣来世俗的恶习。

四四二、勿待兴尽 适可而止

  笙歌正浓处,便自拂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若海。

  【译文】

  笙乐歌舞正到浓烈处,就自己整拂衣衫长往远引,羡慕豁达的人悬崖勒马而猛然回头;深更滴漏已近残余时,仍然是整夜行走不加休止,可笑庸俗的人沉沦苦海而浑然不知。

  【注解】

  笙歌:泛指奏乐唱歌,形容音乐歌舞热闹非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归过洞庭,见一画舫,雕槛朱窗,笙歌幽细,缓荡烟波。”

  拂衣长往:毫不留恋。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晋·殷仲文《解尚书表》:“进不能见危授命,忘身殉国;退不能辞粟首阳,拂衣高谢。”整拂,谓整理拂拭。《后汉书·陈寔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於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长往,一去不返。唐·冯贽《云仙杂记·冰山》:“(张彖)后登第为华阴尉,叹曰:‘丈夫有凌云盖世之志,拘于下位,若立身于矮屋中,使人抬头不得。’遂拂衣长往。”也即“长往远引”,指引身远行,一去不返。明·张居正《再乞归葬疏》:“兹又奉圣母申命之颁,耿耿孤忠,宁敢自负。但臣今日所祈,非欲长往远引,忍于背违者也。”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见○八四【注解】。豁达豪放的人。汉·贾谊《鵩鸟赋》:“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撒手悬崖:即悬崖撒手,比喻人至绝境,只能另作选择,义无反顾。元·耶律楚材《太阳十六题·背捨》诗:“人亡家破更何依,退步悬崖撒手时。”

  更漏已残:更漏,漏壶,计时器,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故称。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惠远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铜叶製器,状如莲花,置盆水之上,底孔漏水,半之则沉,每昼夜十二沉,为行道之节,虽冬夏短长,云阴月黑,亦无差也。”指夜晚的时间。唐·戎昱《长安秋夕》诗:“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更漏已残,形容夜已深,滴漏中水已不多。

  犹然:仍然。《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只因小夫人生前甚有 张胜 的心,死后犹然相从。”

  夜行不休:夜行,夜间出行。《礼记·内则》:“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不休,不停止,不罢休。《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夜行不休,此指应酬繁忙。

  俗士:庸俗不高尚的人。《后汉书·文苑传·刘梁》:“常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党,乃著《破群论》。时之览者,以为‘仲尼作《春秋》,乱臣知惧;今此论之作,俗士岂不愧心。’”

  苦海:佛教比喻苦难烦恼的世间,也比喻困苦的处境。见三六九【注解】

  【评语】

 做事勿待兴尽,用力勿至极限,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最为理想。生活上也该如此。常言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才能享受到其中的真正乐趣。反之假如酒喝到烂醉如泥,不但不是乐反而是受罪,所以孔子说“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指喝酒不必有定量,以不喝醉为原则,白居易《长恨歌》中有“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两句,描写唐朝皇在笙歌正浓时,没有作到自动起身拂衣而去,所以才招来安史之乱的历史悲剧,使大唐帝国的基业险些葬在胡儿手中,因此《长恨歌》的下面几句就是“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当年和杨妃并坐饮赏狂歌艳舞的唐玄宗,以帝王之尊竟然挽救不了爱妃的命运,而被愤怒的禁卫军逼死在马嵬坡下,白居易接下去又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生活中不可整天酒山肉海,整天忙于交际应酬使自己陷于庸俗,而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免乐极生悲。因此一个人平时在得意时,最好能培养适可而止急流勇退的自制工夫,否则一旦有一天沉身苦海就后悔莫及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达观的人处于平安的境地,时常想到危险的时期遭遇了危难,能悬崖撒手,急流勇退。为了个人的名利,在夜阑人静时还在各处奔忙的俗士,实际上是自讨苦吃自寻烦恼。

四四三、山居清洒 入都俗气

  山居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见孤云野鹤而起超绝之想,遇石涧流泉而动澡雪之思;抚老桧寒梅而劲节挺立,侣沙鸥麋鹿而机心顿忘。若一走入尘寰,无论物不相关,即此身亦属赘旒矣!

  【译文】

  居住山林胸怀清逸洒脱,接触事物都能有美好思绪;看见孤独浮云旷野仙鹤而引起超群绝伦的想法;遇到石谷涧溪流动泉水而触动澡练雪涤的思考;抚摸苍老桧树凌寒梅花而劲操高节挺拔耸立;结侣浮麋野鹿而机巧之心顿时忘记。倘若一旦走回进入尘世人寰,不论任何事物不与相互关联,就是这身体也属于累赘缀旒了!

  【注解】

  胸次;次,中。胸间,亦指胸怀。《庄子·田子方》:“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於胸次。”

  清洒:清逸洒脱,不俗不拘。《明诗纪事戊籤·吴岳》引《海岳灵秀集》:“冢宰诗儁逸清洒,入盛唐蹊径。”

  佳思:美好的意趣;良好的心绪。宋·陈师道《晚望》诗:“称目有佳思,侧径无好步。”

  孤云野鹤:空中独自飘动的浮云,旷野任意漫游的仙鹤。旧指闲散自在,不求名利的人。都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缚之物。语本刘长卿《送方外上人》诗有“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伍。”

  超绝:超群绝伦,出众。三国·魏·曹丕 《弹棋赋》:“惟弹棊之嘉巧,邈超絶其无儔。”

  澡雪:洗涤使之清洁,洗涤。《魏书·释老志》:“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澡雪是指除去一切杂念保持纯洁的心灵。《庄子·知北游》有:“澡雪而精神”。澡练,犹修炼。晋·束晳《读书赋》:“澡练精神,呼吸清虚。”雪涤,洗涤。《宋书·何尚之传》:“规迨休告,雪涤素怀。”

  老桧寒梅:老,苍老。桧,桧树,也叫“桧柏”、“圆柏”。常绿乔木,叶有针状或鳞片两种,果实球形。木质桃红色,坚实,有香味,可供建筑及制造器具、铅笔杆等。寒梅,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唐·张谓《早梅》诗:“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谿桥。”

  劲节挺立:劲节,竹木枝干分杈处称节。以其质地坚实,故称劲节。唐·柳宗元《植灵寿木》诗:“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谓坚贞的节操。南朝·梁·范云《咏寒松》:“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劲操,坚定的操守。宋·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诗:“劲操比松寒不挠,忠言如药苦非甘。”高节,高尚的节操。唐·顾况《哭从兄萇》诗:“立身有高节,满卷多好诗。”挺立,直立。多指持身正直。《南齐书·徐孝嗣传》:“幼而挺立,风仪端简。”

  侣:本义伴侣,同伴。曹植《洛神赋》:“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结侣,结为伴侣。

  沙鸥麋鹿:沙鸥,指栖息沙洲的鸥一类的水鸟。麋鹿,麋与鹿。《孟子·梁惠王上》:“乐其有麋鹿鱼鳖。”即麋,大鹿,性温柔。《墨子·非乐上》:“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也。”浮麋,兽名。《文选·扬雄〈羽猎赋〉》:“扦苍狶,跋犀犛,蹶浮麋。”张铣注:“皆兽名也。”野鹿,野生的鹿。喻不慕荣华、超然物外的神态。宋·曾巩《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诗:“云鸿可近眼先明,野鹿尚縻颜自忸。”

  机心:巧诈之心,机巧功利之心。《庄子·天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於胸中,则纯白不备。”成玄英疏:“有机动之务者,必有机变之心。”  

  尘寰:亦作“尘阛”,人世间。唐·权德舆《送李城门罢官归嵩阳》诗:“归去尘寰外,春山桂树丛。”尘世,犹言人间,俗世。唐·元稹《度门寺》诗:“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人寰,人间;人世。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去帝乡之岑寂,归人寰之喧卑。”

  赘旒:比喻实权旁落﹑为大臣挟持的君主。后亦指有职无权的官吏。清·潘耒《烈士行赠赵义庵》诗:“苦言奔驰不称意,一官束体如赘旒。”累赘,拖累,多余,麻烦。亦指使人感到多余、麻烦的事物。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库官》:“公虑多金累缀,约归时盘验。”缀旒,比喻君主为臣下挟持,大权旁落。《后汉书·张衡传》:“夫战国交争,戎车竞驱,君若缀旒,人无所丽。”喻指一般居虚位而无实权者。梁启超《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土风不諳,语言难晓。政权所寄,多在猾胥,而官为缀旒也。”

  【评语】

  环境造人。在现代社会,回归自然的呼声很是强烈,因为在吵杂喧嚣的都市生活久了,回到山清水秀的山野自会心旷神怡,气朗身轻,更何况修身养性的人了。在人际间争斗久了,即使反感也会染上些习气。在大自然中陶冶惯了,和自然万物天天在一起,自有一派仙风道骨的样子,而再回到尘嚣之中便会处处不适应。有一个好环境会对修省身心帮助不少。高雅脱俗的思想是由高雅环境引发的,为什么说在山中独居,心胸就逐渐请教幽雅了呢?因为他所接触的环境,处处都有很好的佳兴。看见孤云野鹤就起了超俗绝尘的想法,遇见石涧流泉就动了洗浴涤除庸俗的意念,观赏古桧寒梅自己也有了挺立的不屈不的气概扰,与沙鸥麋鹿作朋友而返回到天真。这些奇思佳兴之所以发生,是由於高尚的境界所造成。如果由山居再走入尘世来看,便觉得一切事物都和我毫不相关,连本身也显得累赘多餘了。因此,孟子说:“居移气,义移体”,傅玄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唐朝诗人邓綮更有“诗思在灞陵桥上风雪之中,在驴子背上骑驴人身上”的体验。

四四四、机息心清 月到风来

  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心远处自无车尘马迹,何须痼疾丘山。

  【译文】

  机心止息的时候就会有明月清风到来,没必要沉沦苦海艰难人生;心胸旷远的地方自然无车马行过痕迹,何必要眷恋山林隐居生活。

  【注解】

  机息:机心止息,犹忘机,即忘掉世俗的机巧之心,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唐·戴叔伦 《将巡郴永途中作》诗:“机息知名误,形衰恨道贫。”

  人世:人生。见四○一【注解】

  心远:心情超逸,胸怀旷达。三国·魏·嵇康《琴赋》:“体清心远,邈难极兮。”旷远,豁达,心胸开阔。三国·魏·嵇康《琴赋》:“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

  车尘马迹:指车马行过的痕迹。宋·朱熹《卧龙庵记》:“余既惜其出于荒堙废壤之余,而又幸其深阻敻绝,非车尘马迹之所能到。”

  痼疾丘山:痼疾本义是经久难冶愈的病,此处痼疾形容特殊的喜好,比喻长期养成不易改变的癖好。《旧唐书·隐逸传·田游岩》:“高宗幸嵩山 ……谓曰:‘先生养道山中,比得佳否?’游岩曰:‘臣泉石膏肓,烟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遥。’”清·唐甄 《潜书·格定》:“求胜求名,士之痼疾也。”丘山,山丘,山岳。《庄子·则阳》:“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此处泛指山林,即隐居生活。

  何须:犹何必,何用。三国·魏·曹植《野田黄雀行》:“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评语】

  心应外物而活动,此时的存心就不纯洁。心念的活动一休息,好像水在截止不流,心自然会澄清,心体也就清净洁白。心能常久保持清净洁白,「人生是苦海」的观念就不会存在了。只要这心远离尘世,优游于天地之间,处于繁华都市也不会感觉烦恼,不必为了排除心中障碍,特地入山休养。心是诸法之源,只要心不起杂念,外相就不会发生。我们对万事万物都要以心为主宰,不可因任何诸法空相转移心念,普通所说的“枉费心机”,意思是心不可以有机,因为有了心机就不纯洁了。说来也真奇怪,假如无心为善,常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奇趣,甚至连恶事也能得到周围环境的解脱。心机的有无,对于因果的关系很大。处世不必枉费心机,尽心任其自然就好。常言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可见心机的有无跟因果有很大关系。我们为人处世中不必枉费心机,凡事只要本心无邪,只要尽心尽力求其自然发展就可以了。人的行为也应真率求实。只要心地纯净,又何必求诸一种隐居山林的形式?只要自身道德高尚,又何苦求虚名以自扰呢?【注09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七•集韵》同文。句逗不一。

四四五、万钟一发 存乎一心

  心旷,则万钟如瓦缶,心隘,则一发似车轮

  【译文】

  心胸旷达的人,则万钟奉禄犹如瓦罐;心胸狭隘的人,则一根发丝好似车轮。

  【注解】

  万钟:万钟形容极丰的俸禄。见三八一【注解】

  瓦缶:口小腹大的瓦器,古代用来装酒的瓦器,形容没价值的物品。唐·李商隐《行次西郊》诗:“浊酒盈瓦缶,烂穀堆荆囷。”

  一发:一根头发。晋·傅咸《栉赋》:“我嘉兹櫛,恶乱好理,一髮不顺,实以为耻。”比喻微小的事物或见解。《陈书·徐陵传》:“且据图刎首,愚者不为;运斧全身,庸流所鉴。何则?生轻一髮,自重千钧。”

  【评语】

  俗语说:“宰相肚里能行船”是说一个人想要作大事必须心胸开阔。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对于万钟(古时一钟之量等于六斛四斗之量,十万石的大禄叫“食禄万钟”)的俸禄也像瓦罐一般,视黄金如粪土,会把万贯家财作为仗义行事的资本。古德说:“百万石之禄不过是世上的露水罢了。”这就是心胸宽大以万钟的厚祿,不过看成如石头瓦块一样轻微而不足道,这是达人的境界。至于“一发似车轮”的典故是:从前有一个木匠,因地做細小的事物太久了,甚至精神集中把一根头发看作和车轮一般大小。这是形容人心的狹小,物的大小是因人的心情而异,世间有一掷千金毫无吝色的人,也有把一分一角视同性命的人。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看作天那么大,在财产上也如守财奴那般可怜巴巴。心胸开阔的人必须具有豁达的人生观,以义作为取舍,仗义而疏财,但决不挥霍浪费。一个人的心胸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心胸豁达往往是成功事业的基础。所以孔子说:“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䘵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四四六、以我转物 物勿役我

  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尘情即是理境矣。

  【译文】

  没有清风明月鲜花杨柳不能成为自然,没有感情欲望嗜悦喜好不能成为心体。只能以我为中心扭转万物,不能以物为中心奴役自己,这样嗜好欲望难道不是上天玄机,那世俗情欲就是理想境界了。

  【注解】

  风月:指清风明月。见一四七【注解】

  花柳:花和柳。见一四○【注解】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见四三八【注解】

  嗜好:喜好,特殊的爱好。见二○七【注解】。嗜悦,喜好。明·陈子龙《妒妇赋》:“夫嗜悦美好,憎厌頽丑,凡人之情也。”喜好,喜欢;爱好。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人性固不能无喜好。”

  以我转物:以自我为中心,将一切外物自由自在的运用。见三六四【注解】

  以物役我:以物为中心,而人成了物的奴隶为物所驱使。见三六四【注解】

  嗜欲:嗜好与欲望。见二五六【注解】

  天机:天然的妙机,天的机密。多比喻重要而不可泄露的秘密。见○一○【注解】

  【评语】

  天地间如果没有春天的万紫千紅,没有夏天的清風明月,天地就变成了寂寞不堪,也显不出造化之妙了。人间如无七情六欲和一切嗜好,人就干燥而无味,一如枯木頑石,不成为人的心体了。如果人能善为转物,不使物来转我,則一切情欲嗜好皆天机,尘世之情也可以化为理想的妙境了。佛家主张人要控制欲望,儒家主张人在合乎清理法原则下满足欲望。这里作者是融合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的学者,可见他所单:“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是根据儒家思想承认人可以在合乎清理法原则下满足欲望,否则就变成一个无情无欲不成心体的人,也就是变成一个没有七情六欲的植物人,跟佛家的“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是相同的。当然,空洞地谈控制欲望,不如现实地承认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只要合情合理,就应当满足人的各种欲望,否则,人何以图生存?没有生存就没有修省,而“以我转物”就是要求人应当不断修养自己,不应成为物欲的奴隶,而应以自己的意志来控制对物欲的贪念,通过道德自律来使外物服务于我。

四四七、处处真境 物物真机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

  【译文】

  人的心灵大多从浮动处失去纯真,倘若一切杂念不产生,心底澄澈平静端坐;云彩兴起就想悠闲地共同离去,雨点滴落犹如清冷中心地清醒,飞鸟啼鸣犹如喜悦中有所领会,花儿飘落犹如潇爽地自在得意。什么地方没有真正妙境,什么事物没有真正玄机。

  【注解】

  澄然:澄,〈形〉本义水静而清。《集韵》:“澄,水清定也。”《增韵》:“澄,水静而清也。”静,宁静。方孝儒《静斋记》:“公退则敛膝澄坐以养心。” 然,〈助〉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如”的意义。唐·柳宗元《三戒》:“庞然大物也。”澄然也就是心无杂念。

  静坐:平静地端坐。唐·王昌龄《宴南亭》诗:“楚客共閒饮,静坐金管闋。”排除杂念,闭目安坐,学道学佛的人一种修养方法。《朱子语类》卷十一:“明道教人静坐,李先生 亦教人静坐。始学工夫,须是静坐。”

  云兴:云起。南朝·陈后主《五言画堂良夜履长在节歌管赋诗迾筵命酒十韵成篇》:“云兴四山霾,风动万籟答。”趁时奋起。晋·陆机《辨亡论上》:“于时云兴之将带州,飇起之师跨邑。”

  而:〈动〉如,好象。《吕氏春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悠然:闲适貌;淡泊貌。见○六九【注解】

  雨滴:以滴的形式下落的水,特别是指从云中下落的雨点。

  冷然:形容超脱、冷淡的神情。宋·苏轼《叶涛致远见和二首复次其韵》:“永谢汤火厄,冷然超无方。”轻妙的样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王褒构采,以密巧为致,附声测貌,冷然可观。”一本作“泠然”。清冷,指人的风神俊秀或心地清洁。南朝·梁武帝《净业赋》:“心清冷其若冰,志皎洁其如云。”

  欣然:喜悦貌。宋·杨万里《芭蕉雨》诗:“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

潇然:清幽寂静貌。唐·牟融《题朱庆馀闲居》诗之三:“闲客幽栖处,潇然一草庐。”脱俗不羁貌。明·陈所闻《驻马听·飞来峰》曲:“安得瀟然遗世,把烟霞摶弄。”潇爽,豁达,豪放不拘。宋·周密《齐东野语·子固类元章》:“(赵子固)襟度潇爽,有六朝诸贤风气。”



  真境:道教之地。亦指仙境。见二三九【注解】

  真机:玄妙之理;秘要。见四○七【注解】

  【评语】

  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事物到处都是,关键就在于人能不能去发掘和领略,人心的真体,不论凡夫和圣人都是相同的,凡夫只因一念之差而丧失一真体,当一念不生之时,善恶邪正的尘埃都起不来,宛如池水一般澄清宁静。只要使心能保持如此澄清宁静,周围生活中的一切都足以引出无限佳趣。则见物听物,全都能显露出自然的妙用。见到天边云彩的飘浮,就悠然兴起离尘出俗之感;听见雨声淅沥而万念寂静,心地清醒;听到鸟啼,欣然而心有领会之处;看花儿落了则潇然而心有自得。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无往而不是真如的境界。生活就这么怪,以凡人而言,强求的东西往往带来烦恼却还得不到。“听其自然,心里不想耳中不听的东西有时送上门,送来了也不会喜得乐不可支,没有也依然平静如水,这样的生活总是令人愉快的。

  【注09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六•集景》有“云收便悠然共游,雨滴便冷然俱清;鸟啼便欣然有会,花落便洒然有得。”句。

四四八、风迹月影 过而不留

  耳根似飙谷投响,过而不留,则是非俱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则物我两忘。

  【译文】

  耳朵好似飙风吹过山谷投递声响,只是经过毫不羁留,这样是是非非全都谢除;心境犹如月亮映入水池浸染月色,只是空虚并不着实,这样外物自我两者忘记。

  【注解】

  耳根:耳朵的根部。亦指耳朵。唐·白居易《琴酒》诗:“耳根得所琴初畅,心地忘机酒半酣。”佛家语,佛家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耳根为六根之一,耳对于声境而生耳识(识就是判别的意思)。《楞严经》卷三:“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唐·雍陶《安国寺赠广宣上人》诗:“今来合掌听师语,一似敲冰清耳根。”

  飙谷:飙,〈名〉本义暴风。《说文》:“飙,扶摇风也。”按,回风暴起,从下而上。是自下急上的风暴。谷〈名〉本义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飙谷是大风吹过山谷。

  心境:佛教语,指意识与外物。见○○五【注解】犹心意。《红楼梦》第三三回:“这琪官随机应答,谨慎老成,甚合我老人家的心境。”

  月池浸色:月池,月光所照之池。南朝·齐·谢朓《别王丞僧孺诗》:“花树杂为锦,月池皎如练。”月池浸色,即月光所照之池浸染月色。

  空:〈形〉空虚,内无所有。引申为空虚处,空档。《广韵》:“空,空虚。”空虚,空无;不充实。《史记·龟策列传》:“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

  著:〈形〉本义明显,显著,突出。《小尔雅》:“著,明也。”“着”的繁体字。着实,实际的(事物);真实的(情况)。《朱子语类》卷六五:“问:‘自一阴一阳见,一阴一阳又各生一阴一阳之象,以图言之,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节节推去,固容易见。就天地间着实处,如何验得?’”

  物我:彼此,外物与自我。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张绰〈杂述〉》:“物我俱忘怀,可以狎鸥鸟。”

  两忘:两者一起忘记。见四一○【注解】

  【评语】

  佛教所说的六根清净,不单是指耳不听恶声,也包括心不想恶事在内,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印象才行。而物我两忘是使物我相对关系不复存在,这时绝对境界就自然可以出现。这就是“风来竹疏,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的意境。因为心灵也就自然随之空明。“耳根似飙谷投响”只是“心境如月池浸色”的初步工夫。可见想要提高人生境界,必须除去感官的诱惑,也就是要作到“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程度才能行。按现代人的看法,绝对的境界即人的感官不可能一点不受外物的感染,否则何以判断是否反映外物了呢?但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意志缎炼,控制住自己的种种欲望,排除私心杂念,建立高尚的精神境界却是完全可能的。

  【注09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

四四九、世间皆乐 苦自心生

  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

  【译文】

  世俗之人被荣誉利禄缠绕束缚,动辄就说:“俗尘世间是苦难海洋。”不知道浮云洁白山谷青翠,江川贯行岩石耸立,花草迎春鸟鹊歌笑,山谷应答樵夫讴歌,人间也不尽是尘嚣,世海也不尽是苦难,那是自己落入尘嚣辛苦自己的心而已。

  【注解】

  荣利:功名(荣誉)利禄。《吕氏春秋·用民》:“为民纪纲者何也?欲也,恶也。何欲何恶?欲荣利,恶辱害。”

  缠缚:缠绕束缚。见三六五【注解】

  尘世:佛教、道教等指人世间,现实世界,犹言人间;俗世。唐·元稹《度门寺》诗:“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

  川行:川,〈名〉本义河流。《说文》:“川,贯川通流水也。”按,象水直达之形。江川,江河,河流。《三国志·吴志·甘宁传》:“南 荆 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行,〈动〉本义走路,行走。《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广雅》:“行,往也。”流动,流通。晋· 陆云《九愍·修身》:“背夏首以窘逝兮,沂行川而永叹。”贯行,水畅通而行。清·袁枚《太傅鄂文端公行略》:“督三省时,疏一切水道:滇之昆明、海口,黔之磁硐、八达,粤之杨林诸河,俱宣流贯行,商贾麕至。”

  谷答椎讴:谷答,是指山谷间的回音,樵是樵夫,讴,齐声同唱,谷答樵讴,是说樵夫一边砍柴一边唱歌,山谷回音以应答。

  【评语】

  利欲心过重的人,一旦达不到目的或者一切失敗了,就抱怨世间是多苦与多忧。利欲心恬淡的人,他们的眼中所看到世界,处处都是快乐。“知足常乐”就是这种道理。大自然的风景确实值得欣赏,像那白云青山、溪流泉石、花迎鸟鸣等大自然的景色,是忙于功名利欲的人,不曾去注意欣赏也没有工夫留连,他们心中感觉不到自然环境的快乐。人的心情不同,但山川依旧,景色依然。假如人自己不为物欲情欲所困扰,自己能看开名利,又怎能不见山川,不见美景呢?同理,世间本来就没什么苦乐可言,一切苦乐皆由人心不足所产主。至于万物的相生相杀,也都是由因果循环所产生的幻想,因此人们如果能去除一切功名利禄与荣辱观念,以世尘为仙境,以苦海为乐园,那天地间到处都是天堂。好名之人必为虚名所苦,重利之人必为贪利所困。好名重利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人性中最脆弱的一环,世人不要太积极于名利,以角作茧自缚。所谓的苦海固然有物累,但人心不足贪图不止是堕入苦海的主要原因。生活的苦、条件之艰可以通过多方的努力来解决,但内心的苦、行动之艰却需要自己努力跳出物欲,少求名利才可以解脱。

四五○、体任自然 不染世法

  山肴不受世间灌溉,野禽不受世间豢养,其味皆香而且冽;吾人能不为世法所点染,其臭味不迥然别乎!

  【译文】

  山间菜肴不必接受人世间的浇灌施肥,野生鸟禽不必接受人世间的饲养照料,它们的味道香馥而且芳洌。我们能够不被世俗法则所玷污沾染,他的气息不就有迥然不同的区别了吗!

  【注解】

  山肴:肴本指荤菜,如鱼肉熟而可食都叫肴。用山间猎得的鸟兽做成的菜。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此处的山肴似指香茹、木耳、竹笋等山产。

  世间:人世间;世界上。《百喻经·观作瓶喻》:“诸佛大龙出,雷音徧世间。”

  灌溉:浇灌;滋润。《汉书·沟洫志》:“可各顺从其性,毋復灌溉。”

  野禽:指野生的鸟。汉·路乔如《鹤赋》:“故知野禽野性,未脱笼樊。” 泛指野生的鸟兽。《汉书·蒯通传》:“语曰:‘野禽殫,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

  豢养:喂养;驯养。见○一一【注解】

  冽:〈形〉寒冷。亦作“洌”。《诗·小雅·大东》:“有冽氿泉,无浸获薪。”清澄。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芳洌,亦作“芳冽”。芳香而清醇。宋·王沂孙《解连环·橄榄》词:“把孤花细嚼,时嚥芳冽。断味惜、回涩餘甘,似重省家山,旧游风月。”

  吾人:犹我辈,我们。见三七三【注解】

  世法:世人的典笵,社会沿用的习惯常规。汉桓宽《盐铁论·相刺》:“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指人事上的交际应酬。宋·戴复古《有感》诗:“老子生来世法疎,白头思欲把犂鉏。”对出世法而言,佛教把世间一切生灭无常的事物都叫作世法。《西湖佳话·南屏醉迹》:“况真不真,假不假,世法难看。”

  臭味:本义臭恶之气味。《周礼·天官·内饔》“辨腥臊羶香之不可食者” 汉·郑玄注:“腥臊羶香可食者,是别其不可食者,则所谓者皆臭味也。”这里指气味。汉·仲长统《昌言下》:“性类纯美,臭味芬香,孰有如此乎?”泛指气息。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如近日蜀本《东都故事·赵普传》与正史迥然如两人,正史几可废。”

  【评语】

  山珍野味在大自然中生长,其味美而珍,一切都顺乎自然发展,无须人工培植,可见人工远不如自然,也就是人永远无法巧夺天工。此理来喻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的,即一个不受世俗点染的人总得有不与世俗相处的条件才可能,不受世俗点染便少有世俗的许多欲念而纯朴真厚。但是,并不是因此说凡于野山林生长因其与世隔绝就好;也不能因为少有而肯定,不能因为要不受世俗感染便否认后天教育的职能。这里作者仅做个比喻,强调人贵自然,本性纯朴,心地纯真,和世俗人相比他们厚重可亲。以人的品格来说,如果我心不被世俗污染,品格自然高尚,不就没有世俗的污秽气息了!

四五一、减繁增静 安乐之基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

  【译文】

  人的一生能减少节省一些就超凡脱俗一些。比如,交际应酬减少就能避免纷乱骚扰,言辞话语减少就能减少过失罪咎,思索考虑减少就不必耗费精力神志,聪慧明了减少就可以完好纯真本性。那些不去寻求逐日减少反而追求每日增加的人,就真正束缚压制了这一生了!

  【注解】

  交游:朋友。交际;结交朋友。见二○五【注解】

纷扰:动乱,混乱,纷乱骚扰。见○○六【注解】



  寡:〈动〉本义古代妇人丧夫,男子无妻或丧偶,都叫寡。《小尔雅·广义》:“凡无妻无夫通谓之寡。”减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轻则寡谋。”

  愆尤:过失,罪咎。见○六九【注解】

   思虑:思索考虑。《楚辞·九章·悲回风》:“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清·黄遵宪《杂感》诗:“从古祸患来,每在思虑外。”犹心智,心思。《墨子·公孟》:“身体强良,思虑徇通。”

  混沌:指天地未开辟以前的原始状态,在此指人的本性,比喻自然淳朴的状态。见三○五【注解】

  桎梏:刑具。脚镣手铐。见四一四【注解】

  【评语】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是作者根据老庄思想的立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了。所谓“混沌”在《庄子》一书有一则关于“混沌”的寓言故事,大意是说有一个名叫混沌的人,本来既无眼睛也无耳朵,后来神给他穿通了耳目,按道理说他应该喜欢这个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谁知他有了耳目之后却很快就死了。当然人生在世不可能不恩,但一定要减繁增静才对。为人处世固然需要小心谨慎,凡事三思,小心撑得万年船,不过切忌思之极点,便会杞人忧天。另一方面可以从修身来理解,这就是告诉人们,有耳目有见闻就会产生很多欲念,有了欲念就会丧失纯真的本性。聪明固然是造物者的一大恩赐,但是如果聪明伶俐过度,反而会危害到本身的生存,这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了。所以,混沌蒙眬的人反而是安全的,能够減少一分聪明就可以完成一分混沌。这些说法在现代是谁也不会向这方面去做的。总之,事物做得十分过分,就成了祸患的根本。凡事最好是达到了八分就要回顾一下,这是老子、庄子的遁世之道。然而,一般人却持着相反的主张,不但不求交遊言語、思虑聪明等等减省,反而求其日日增加。这无疑是桎梏了自己的生命,使它陷入不自由的痛苦之中,是极为可哀的事。

四五二、口耳嗜欲 但求真趣

  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超越羲皇,亦可匹俦嵇阮。

  【译文】

  饮茶不要求精制而且茶壶也不要燥涸;喝洒不要求辛冽而且洒樽也不能罄空。朴素的琴没有琴弦而经常抚弄;短小的笛没有腔调而自我舒适。纵然难以超出逾越伏羲皇帝,也可以匹敌俦侣嵇康阮籍。

  【注解】

  燥:〈形〉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说文》:“燥,干也。”燥涸,干涸。《晋书·庾翼传》:“又山南诸城,每至秋冬,水多燥涸,运漕用功,实为艰阻。”

  冽:〈形〉清澄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辛冽,浓烈清醇。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三:“京师贵家多以酴醾渍酒,独有芬香而已。近年方以榠樝花悬酒中,不惟馥郁可爱,又能使酒味辛冽。”

  樽:〈名〉本义盛酒器,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酒盈樽。”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汉·秦嘉《留郡赠妇诗》之三:“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素琴无弦,用“无弦琴”之典故。《晋书·隐逸传·陶潜》:“(陶潜)性不能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陶渊明有一张没有弦的琴,常抚弄寄意。南朝·梁·萧统《陶靖节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后用以为典,有闲适归隐之意。《晋书·陶潜传》:陶渊明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短笛:古横吹管乐器,竹制。《晋书·律历志上》:“歌声浊者,用长笛长律;歌声清者,用短笛短律。”短笛无腔,乃用宋·雷震《村晚》诗:“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侵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池塘水满,芳草凄凄,夕阳西下,百鸟归林,牧童晚归,横笛漫吹,一幅悠闲自得的田园风光的意境。

  自适: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庄子·骈拇》:“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

  羲皇:为上古时代的皇帝,名伏羲,又称伏羲氏、庖羲氏、庖牺氏、宓牺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首任帝皇。在位起讫公元前7724—前7707年。生卒年:公元前7774—前7707年。出生地:仇池(今甘肃陇南市西和县西南)。立都:榆中(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年号:罗奉元年(丁丑,前7724年)。

  匹俦:配得上的;比得上的。晋·陶潜 《游斜川》诗:“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儔。” 逯钦立注:“无匹俦,没有配得上的。”同类。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天池之滨,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儔也。”匹敌,相比,相当,对等。《左传·成公二年》:“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指彼此相当的人。明·彭士望《冬心》诗:“敢遂薄高曾,自矜无匹敌。”俦侣,伴侣,朋辈。三国·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一:“徘徊恋儔侣,慷慨高山陂。”

  嵇阮:嵇是嵇康,字叔夜,资性高迈不群,官拜中散大夫不就,常弹琴咏诗以自娱。阮籍,字嗣宗,好老庄,嗜酒善琴,对俗士以白眼而待。

  【评语】

  想要求得精制的茶、香冽的酒,不但价钱贵而且极为难得。茶不求精而壶亦不干,是说得到不断的常饮。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是说得到了有酒盈樽的趣味。素琴是不加装饰而没有上弦的琴,只要能领会其中的趣味,也可以常常调弄五音六律。短笛虽然沒有腔调,要自己过意的话,也可以自乐其趣。所以,茶酒和琴笛不管外形如何,只要能了解其中真趣而领会此中的乐趣,那为人处世的人品和人生境界自然会得到无限提升。古代有根多沉浸于山不田无的诗人,陶渊明是位旷代雅士,他经常靠北窗高卧,在和风吹拂下抚无弦琴消遣。并自称“羲皇上人”,意思是说他生活在比伏羲还要古老的时代。嵇康和阮籍都是竹林七贤中人,这些人处林泉之下,或自得敦乐,或漫议朝政,不与俗人往还,沉湎山林金樽。身处大自然的清静中,便可以体验大自然的真趣,故对茶琴酒等雅物,不管外形怎样,只求其中趣昧。羲皇是上古时代的天子伏羲神农黃帝三个人,有的人把这三人称之为三皇;羲皇上人是说比伏羲皇帝还要古老的时代。嵇阮是晉朝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阮籍二人,嵇康善于操琴,阮籍好酒,匹俦之意是可以和他二人匹敌的意思。陶渊明自比为羲皇上人过着太古自由安逸的生活,現在所说的是虽然不能超越羲皇,但也可达到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等人高尚的境界。

四五三、居安思危 处乱思治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态霭;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译文】

  处于卑微然后知道攀登高处的行为危险,处在晦暗然后知道面向光明的状态明显;执守清静然后知道喜好活动的过于辛劳,养晦沉默然后知道多言多语的行为躁妄。

  【注解】

  居卑:处于卑微地位。晋·葛洪《抱朴子·行品》:“每居卑而推功,虽处泰而滋恭者,谦人也。”

  登高: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石虎《鄴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桓温参军张望有《七日登高》诗,韩退之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而后:连词,然后。《论语·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处晦:晦,〈形〉昏暗。《国语·鲁语》:“晦而休。”注:“冥也。”处晦,处在昏暗无光的地方。

  霭:云层聚集处叫霭。此处当显现、显露用。

  躁:〈形〉急,疾。《说文》:“躁,疾也。”不安静、急促。《管子·心术》:“躁者不静。”浮躁,不专一。《周书·谥法》:“好变动民曰躁。”躁妄,急躁轻率。明·唐顺之《与曹子泰评事》:“若无此事而先言之,则为躁妄;若有此事而后言,则又无及。”

  守静:保持清静,无所企求。语出《老子》:“致虚极,守静篤。” 河上公注:“守清静,行篤厚。”守,执守,持守;坚持。《参同契》卷下:“栖迟僻陋,忽略令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平。”

  养默:养,〈动〉本义饲养。《说文》:“养,供养也。”养晦,谓隐居匿迹。语本《诗·周颂·酌》:“於鑠王师,遵养时晦。” 默,〈形〉闭口不说话。《书·说命》:“恭默思道。”

  多言:犹言好讲闲话,多说。《诗·郑风·将仲子》:“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评语】

  这是卑尊、晦明、静动、默躁的对比,强调的是人有所作为时应学会多向思维,也就是善于站在其相反一面来观察人生,对人生的体验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得意忘形,被物欲权欲迷惑而不自觉,自然不知处境的危险。一旦去其地位,改立在低下的地面时看见原来的高位,就明白高处的危难,无异是一陷阱,就不由自主的感到惊心动魄了。居暗处成了习惯,光明世界的事只能由想像得知,想像却非事实。但由暗处所看到的光明,比由光明处所看到的光明更加清楚。人的体验往往是在对比之中才更加深刻。因此人们立身社会,在社会上活动,在得意之时往往把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可是一旦脱离社会,归隐家园,闲居隐世,谢绝交际,不愿应酬,就知道当时的活动原属辛苦徒劳,扰攘一世,奔波劳碌一生所得的究竟是什么呢?有何益处。与人谈话时不感其牢骚可厌,等到独自沉默反省,便知道牢骚多言无益。这就是“云中不见云”、“臭处不知臭”。很多事是不能造作和强求的,因为体验太少,思路不清。这也就是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见只有站在不同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所以思考时要作面面观,要想做一番事业,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思维,有丰富的体验,思考问题能够由此及彼,由近思远。而从做人来看,不可因一时的荣辱明暗而自我封闭,过分地自卑或自傲。我们有善、恶,有真、愚,有清、暗,但不自知;知能撇开主见,置身客观立场,立即可以看到自己所做的是什么。因而我们要想成功伟大事业,应时时离开主观的立场,客观而审慎地反省,并深思熟虑才好。

四五四、放得心下 脱凡入圣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译文】

  放得下功名富贵的心念,就可以脱离凡俗尘世,放得下道德仁义的心意,才可以进入圣贤境界。

  【注解】

  脱凡:脱离凡俗。明·李东阳 《拟杨文懿公谥议》:“及播而为纪述制作之文,奇耸健拔,脱凡化腐。”

  入圣:谓达到高超玄妙的境界。唐·齐己《读〈阴符经〉》诗:“清虚可保昇云易,嗜慾终知入圣难。”

  【评语】

  功成名遂,富贵荣达,是人人希求的。具此向上心,便要奋斗,不断增进自己的学识,不但有益自己,也有益别人,更有益于国家。寻求致富要在合法的范畴,有了钱财,可以为自己的作为打基础,为社会的公益做贡献,这是好事;希冀得到权力应通过业绩来升迁,有了权力,能够为国为民也是好事;故求功名富贵本是善事。如果为求取功名利禄不择手段,以种种不道德的行为去钻营以求达到目的,于是在无形中就发生了质变,成了功名富贵的奴隶,岂不可悲可叹!故为人不要在功名富贵上用死心,要一心存善念,一身行善事,一切不可因小而失大,眼光要远,不要坐井观天,成为野心的奴隶。所以一个人要在平凡中奋斗,不可太热衷于功名富贵。同理,仁义道德也非常重要,如果人置仁义道德于不顾,那就跟一个不通人性的禽兽相同。但是太过热衷于仁义道德,满口仁义道德,心却被仁义道德所囚系,急着想做一个人人赞美的道德君子,可事实上却无此修养,没有敦品励行的毅力,于是不惜戴上假面具,就成了伪君子。脱了面具就是男盗女娼,这样的“伪君子”,最坏不过了。或者把道德当教条,成了教条的奴隶同样是不可取的。真正有道德的人绝不空口说谎话,凡事都以实际行为去表现,永不挂羊头卖狗肉的自欺欺人。我们必须努力放下虚假之心,做真正“仁心”之事,然后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只有胸怀开阔者才能冲破教条牢笼创造大功业。做人要有原则、要有灵活性,不能极端化。

四五五、吉人安祥 恶人杀气

  吉人无论作用安祥,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狠戾,即声音笑语浑是杀机。

  【译文】

  善良的人不论作为用心都是安详祥顺,即使睡梦中心神灵魂也无不是祥和气息;凶恶的人不论行为做事都是凶狠暴戾,即使谈笑中声气口音也全都杀人心机。

  【注解】

  吉人:善良的人。《易·系辞下》:“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指有福之人。 唐 司空图《丙午岁旦》诗:“多虑无成事,空休是吉人。”

作用:作为,行为。《魏书·孙绍传》:“治乖人理,虽合必离;作用失机,虽成必败。”指用心、用意。清·王筠《菉友肊说》:“比较《左传》‘投诸四夷,以御魑魅’,尤见圣人作用。”



  安祥:安详,稳重。明·唐顺之《彭翠岩处士墓表》:“处士有子澄始举于乡,今为永州府推官。配晏孺人,状以为安祥雍肃,能助处士之不逮者也。”安详,稳重,从容。汉·蔡邕《荐边文礼书》:“口辩辞长,而节之以礼度。安详审固,守持内定。”祥顺,善良温顺。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及长好学,孝敬祥顺。”

  梦寐神魂:梦寐,谓睡梦。《后汉书·郎顗传》:“此诚臣顗区区之念,夙夜梦寐,尽心所计。”神魂,灵魂,心神。南朝·宋·鲍照《梦归乡》诗:“惊起空嘆息,恍惚神魂飞。”梦寐神魂指睡梦中的神情。

  和气: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见一七九【注解】

  声音笑语:声音,指说话的声气和口音。《孟子·告子下》:“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於千里之外。”宋·苏轼《东坡志林·辨附语》:“世有附语者,多婢妾贱人,否则衰病不久当死者也,其声音举止,皆类死者。”笑语,谈笑,说笑。唐·贾岛《喜雍陶至》诗:“今朝笑语同,几日百忧中。”玩笑的话。唐·韩愈《许国公神道碑铭》:“公与人有畛域,不为戏狎,人得一笑语,重於金帛之赐。”

  浑是杀机:浑,〈副〉全,都,皆。杀机,致死之道。欲加杀害之心。见○六三【注解】

  【评语】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人的个性可以表现在他生活的各个方面,想伪装是很难的,是不会长久的。大凡一个遵守礼法的人,由于他的内心毫无邪念,所以言行显得善良,每个人都觉得他和蔼可亲。由于心地善良,不论处在任何时候,都能散发出一种安祥之气;反之一个生性残暴的人,不论处于何时,总会令人感到一种恐怖之气。因为这种人时时想着算计别人,占有其它。可见一个人是善是恶,能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察觉,即使在梦中也显出各自的心性。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在工作中必须善于识人才对。君子善人,因福德甚足,故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言语,都显得和气,显得容易亲近。就是睡眠时,他的灵魂似乎也是那样和气。“吉人天相”,善良的人,修养好、道德高,天也庇佑。恶人便大不相同。恶人凶狠暴躁,狂虐放肆的言行不知不觉就露出来了。他的笑声言话,也使人不寒而栗,因为里面充满了杀机,杀气腾腾!其实,这样的人又怎能有好的结果呢。

  【注09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无“无论作用,无论行事”八字。

四五六、中和为福 偏激为灾

  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译文】

  急躁性情的人烈火炽热,遇到物体就要焚烧;缺少恩惠的人冰水清冷,每逢物体必定肃杀。顽固呆板的人,犹如死寂池水腐朽树木,生存机能已经断绝,这种人都很难建立功勋事业来昌延幸福祉祥。

  【注解】

  中和:不偏不倚叫中,不刚不柔叫和。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偏激:思想、主张、言论等过火,有失平允。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诗宗唐音》:“刘后村则云:‘宋诗突过唐人。’斯言亦未免偏激。”

  寡恩:缺少恩惠。《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凝滞固执:凝滞,拘泥,粘滞,停止流动。宋·陈善《扪虱新话·刘道原能自攻其过》:“况古非今,不达时变,凝滞少断,劳而无功。”比喻人的性情古板。固执,坚持己见,不肯变通。宋·王明清《摭青杂说》:“汝自意如此,吾岂可固执,但后去或有不是处,不干我事。” 比喻人的顽固不化。

  死水腐木:死水,滞积而不流动的水。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地葆》:“东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流,死水也。”腐木,腐烂的树木或木材。《汉书·刘辅传》:“里语曰: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

  功业:功勋事业。晋·刘琨《重赠卢谌》诗:“功业犹未建,夕阳忽西流。” 指工作的成绩、成果。《管子·山国轨》:“曰某乡女胜事者,终岁绩,其功业若干?以功业直时而櫎之,终岁,人己衣被之后,餘衣若干?”

  延:〈动〉《说文》:“延,长行也。”按,字亦作“蜒”。延续。汉·贾谊《过秦论》:“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国家无事。” 昌延,兴旺不衰。唐玄宗《惟此温泉是称愈疾岂予独受其福》诗:“愿言将亿兆,同此共昌延。”

  福祉:幸福;福利。见二五○【注解】

  【评语】

  要想做一番事业,就必须认清人的个性。每人有自己的性格,世间有三种人就很难与之共事:性情急躁而慌慌张张的人,刻薄寡恩而无情无义的人,顽固不化而固执己见的人,都难以相处,性情急躁的人对于任何事都缺乏全面考虑,完全听赁自己的浮躁之气去作,毫无沉着稳重之谋;他的个性好像一团烈火,遇事好生气,事后求原谅,即使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不久也会破坏无遗自毁前程。刻薄无情的人,或许有一副冷静的头脑,但是他心是冰冷而寒酷的,对人对事冷酷无情,人们见到这种人就觉得不寒而栗,与别人很难建立起信任,他在事业上很难有什么建树。顽固不化的人,遇到事丝毫不讲究通融变化,凡事没有商量的余地,一点也不能让人,他们的心性就宛如死水朽木毫无生气,认定一样东西,不管对错坚到底;自以为是坚持原则,实际上是在坏事,所以这种人根本谈不上创造性,一切事业只有退步而无进展。如果和以上的三种人去协力同心建功立业,可以断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恐怕本身的幸福也得牺牲在里面,更不会有什么悠久绵长的希望。要寻求事业上的合作者,必须是志同道合,能知人容人用人的人。

四五七、持身勿轻 用意勿重

  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挠我,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则我为物泥,而无潇洒活泼之机。

  【译文】

  品德高尚的读书人,把持心身不可以有所轻视,一旦轻视事物就会来困扰我,这样就没有了悠然闲适镇静安定的趣味;用心立意不可以过于慎重,过于慎重我就被事物所拘泥,这样就没有了潇然洒脱灵活泼辣的生机。

  【注解】

  持身:对自身言行的把握,要求自己。也就是立身,修身。见○四四【注解】

  轻:〈动〉轻视,不重视。清·刘开《问说》轻之而屑间焉。轻视,小看,不重视。晋·王嘉《拾遗记·魏》:“时乐浪献虎,文如锦斑,以铁为槛,梟殷之徒,莫敢轻视。”

  挠:《说文》:“挠,扰也。”扰乱,困扰。

  悠闲镇定:悠然,闲适貌;淡泊貌。明·张居正《送毛青城谪滇南》诗:“浮名看自薄,謫宦转悠然。”闲适,清闲安逸,优游自在。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至於‘讽諭’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词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镇静,持重,沉静。《国语·晋语七》:“黶也果敢,无忌镇静。”韦昭注:“镇,重也;静,安也。”安定,平静稳定。明·唐顺之《故礼部左侍郎薛瑄从祀议》:“臣闻众心安定而成俗,俗必有尚,众志鼓舞而成尚,尚必有倡,倡之者始之也。”

  用意:犹立意。汉·陆贾《新语·道基》:“伎巧横出,用意各殊。”谓用心研究或处理问题。见一○七【注解】

  重:〈形〉《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言行不轻率,庄重,慎重。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存之欲其重”。

  泥:〈动〉阻塞,阻滞。《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拘泥于,拘执,不变通。《二刻拍案惊奇》:“总而言之,不能泥信的就是了。”

  潇洒活泼:潇然,清幽寂静貌。唐·牟融《题朱庆馀闲居》诗之三:“闲客幽栖处,潇然一草庐。”脱俗不羁貌。明·陈所闻《驻马听·飞来峰》曲:“安得潇然遗世,把烟霞摶弄。”洒脱,潇洒脱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我看逸云那人洒脱得很。”自由不拘。明·徐渭《读龙惕书》:“将清浄者喜其无情,圆活者忘其诡随,遂非者假口洒脱,而放肆者遂至於无忌惮。”灵活,敏捷;不呆板。《三侠五义》第九八回:“正是侠客的行藏,一味的巧妙灵活;决不是卤莽灭裂、好勇鬭狠那一番的行为。”善于应变,不拘泥。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对偶语出於《诗》、赋,然西汉、盛唐,皆以意为主,灵活不滞。”泼辣,有魄力。茅盾《路》五:“你们不是小姑娘,不要害羞,泼辣些,钻到群众中间去!”

  【评语】

  士君子无论对自己或对他人,都不可以马虎忽略,否则便被事物所控制,便受环境所阻挠,事事处于被动的地位,得不到悠闲安定,常常招出是非与烦恼。至于处世或做事方面,用意不可过于严重,凡事看得太严重,自己的身体被事物拘泥,便失掉自在的灵活运用,陷于呆板与冷酷了。这样的话又使事情执拗不通,在此轻重缓急之间,应当切实注意其中分量的加减,才不至于有过犹不及之虑。生活中,我们很钦佩那种在危急关头临阵不慌、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这种风度决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于后天的修持。持身不可轻,用意不可重,可以看作人的性格磨炼。轻重是相对的,一个人做事固然不可过于鲁莽,也不可考虑太多,否则势将什么大事也做不了,轻与重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就是这个道理。

四五八、盛极必衰 居安虑患

  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译文】

  衰落萧飒的景象就在兴盛丰满中,萌发生长的机缄就在凋零败落内。所以君子身处安宁环境应当花费一点心思用来忧虑祸患。身处变乱灾难应当百般忍耐以便图谋成功。

  【注解】

  衰飒:飒,本义是风吹落叶的声音,衰飒,衰落萧索。明·沈德符《野获编·科场·阁臣典试》:“吴崇仁以次辅领春闈,而假元之事起,狼狈去国,为天下笑,真所谓盛满之后,必有衰颯也。”颓废失落。清·恽敬《与来卿书》:“进取宜缓,不宜因难进而衰颯。”萧飒,萧条冷落。唐·杜甫《相从歌赠严二别驾》:“成都乱罢气萧颯,浣花草堂亦何有。”稀疏,凄凉。宋·陆游《独立》诗:“白髯萧颯一愚公,独立濛濛细雨中。”

  盛满:富足,殷实。《管子·形势解》:“地大国富,民众兵强,此盛满之国也。”满盈,盛极。见○五○【注解】。兴盛,兴旺发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两岸平地,有国名毗荼,佛法兴盛。”丰满,犹富足。《管子·轻重乙》:“其五穀丰满而不能理也,四流而归於天下。”

  发生:萌发,滋长。宋·欧阳修《春帖子词·皇帝阁》之四:“乾坤有信如符契,草木无知但发生。”指使萌发、滋长。《宣和遗事》前集:“天能发生万物,亦可肃杀万物。”犹发迹,交好运。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占得天地《否》卦。否者,闭塞也。其事不通。内有发生之意,先凶后吉。”

  机缄:关键因素,指运气的变化,见二二九【注解】

  零落:凋谢。《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零、落,皆堕也。草曰零,木曰落。”衰颓败落。唐·杜甫《有叹》诗:“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

  居安:处于安宁的环境。唐·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天子念致理之艰难,乐居安之闲暇,肇置三令节。”

  操一心:操心,所执持的心志。宋·司马光《皮公弼第二札子》:“盖言人操心不正者,虽有材能,无所用也。”劳神,费心料理,担心。《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操一心就是花费一点心思。

  虑患:忧虑祸患。宋·苏辙《历代论一·汉文帝》:“为天下虑患,而使好名贪利小丈夫制之,其不为鼂错者鲜矣!”

  百忍:多忍耐,百般忍耐。唐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由。公艺请纸笔,但书百馀"忍"字。见《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后张姓常以“百忍”为堂名,本此。此也“百忍成金”的典故,形容忍耐的可贵。

  【评语】

  日月盈亏是自然规律,人生兴衰也是不断变化着的。《易经》提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就是说明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盛极必衰,,在旺盛圆满的景象当中就已经露出衰败凋谢的预兆。人的一生同样如此,“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当花开满园、芬芳香艳之际,就已经预示著落花满地萧飒寂寞的景况快到了。人在富贵荣耀到高峰的时候,就已经潜藏着衰败式微的远因在内了。《易经》里面“剥极必复”和“否极泰来”的道理,就是讲发生的机运,常是潜存在零落衰微之极里面。花草为霜雪的蹂躏而叶落枝枯,但等春天一到,又开始发芽生叶欣欣向荣了。人当贫困潦倒不堪,内中就要有时来运转的气象孕育发展,《易经》说“贞下起元,时穷则变”,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君子应居安思危,在安乐的时候绝不可放逸怠惰。应当时时存心戒惕,以防灾祸的发生。更要有处变不惊的勇气与临大节遇大难而不屈的精神,坚苦忍耐以图奋斗的成功。盛的时候应保持清醒,防患于未然;衰的时候不应自暴自弃。所以,意志、修养在盛在衰之时都应具备。

四五九、位盛危至 德高谤兴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

  【译文】

  爵号宫位不宜太过显盛,太过显盛就会处于危险状态;所能的事不应尽实毕力,尽实毕力就会处于衰落状态;品行道谊不宜太过清高,太过清高就会惹来毁谤中伤。

  【注解】

  爵位:指爵号,官位。见○二二【注解】

  盛:〈形〉旺盛,兴盛。《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盛大,隆重。 《礼记·中庸》:“官盛任使”。疏:“谓官之盛大。”大,高,显赫。唐·韩愈《师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显盛,显赫隆盛。汉·王充《论衡·定贤》:“据官爵之尊,望显盛之宠。”

  能事:所能之事。《易·繫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所擅长之事。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士有谋猷渊邃,术略入神,智周成败,思洞幽玄,才兼能事,神器无宜,而口不传心,笔不尽意,造次之接,不异凡庸。”

  尽毕:尽,〈形〉本义器物中空。《说文》:“尽,器中空也。”〈动〉竭,完,没有了。《广韵》:“尽,竭也,终也。”《小尔雅》:“尽,止也。”尽实,谓完全按照实情。《元典章·兵部一·正军》:“军马、粮料、衣装、盘缠、钞定,并仰本翼正官公同尽实给散,不得中间尅减。”毕,〈动〉完毕,结束。《史记·项羽本纪》:“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毕力,尽力,全力,全部使出。《列子·汤问》:“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行谊:品行,道义。《汉书·董仲舒传》:“今世废而不脩,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道谊,道义。宋·戴复古《送侄孙汝白往东嘉》诗:“道谊无穷达,文章有是非。”

  【评语】

  任何事都有个度,所谓“官大担险,树大招风”“否极泰来”“物极必反”,都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个人的爵禄官位不可以太高太盛,到了一定程度就必须急流勇退,否则很容易招惹出意外的敌人,使自己身陷危境之中,这乃是一种属于自然的天道。古代开国功臣大多被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不能急流勇退。可惜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最典型的例子是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帮刘邦打下天下后,结局都不相同,因此司马光才很感慨他说:“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子房托于神仙。”其实,何止在做官上应知进退,其他事同样应知进退深浅。人和人只要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因利益之争,因嫉妒之心,因地位之悬,因才能之较都可能结仇生怨,故做人处事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尺度。对于自己得意的事物,不可以做得太过,太过则容易颓败,凡事得留余地想。日常的行为不可过于清高,过于清高的人就容易受人排斥,招来种种无谓的诽谤。古代的哲学主张中庸之道,无过犹不及之处。人能行中庸之道,则可大可久,持盈保泰,既不违天之道,亦不背地之理。顺乎人情,本乎天理则无往而不自得,无太盛太过,或过高过亢的弊病。

  【注096】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无“行谊”二句。

四六○、过归己任 功让他人

  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可与人共患难,不要与人共安乐,安乐则相仇。

  【译文】

  应当与人共同承担过失,不该与人共同享受功劳,共享功劳就会互相猜忌;可以与人共同忧患灾难,不要与人共同安逸快乐,安逸快乐就会互相仇视。

  【注解】

  患难:忧患灾难,谓艰险困苦的处境。见四二六【注解】

  安乐:安逸快乐。见二○九【注解】

  【评语】

  和别人共同担负过失的时候,那人必定喜悦。和别人共同分功的时候,那人必定发生嫉妒,所谓“利益在前,人所必争”。人对于争荣誉争报酬,千古以来不知道葬送了多少人的生命,毁坏了多少人的人格。如此看来,与人共患难易,共安乐则难了。从古到今,能够同享安乐共受富贵的例子不多,倒是兄弟相煎,君臣猜杀,父子干戈的例子俯拾皆是。争杀的原因大都为富贵、安乐而相仇。想想人生在世,不过短短数十寒暑,争名夺利的结果,到头来也不过是黄土一堆而已。中国历史上最能证明这种“安乐则相仇”的例子,就是发生在越王勾践与功臣范蠡(范蠡,前517-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文种(文种,?—前467,字会、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灭吴后,自觉功高,不听从范蠡劝告继续留下为臣,却被勾践不容,受赐剑自刎而死。)之间的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试之’。遂种自杀。”还有宋太祖赵匡胤,虽说也不能和功臣共安乐,但他却没有像汉高祖那样屠杀功臣,而是在杯酒谈笑之间解除宿将兵权,这不但显得赵匡胤知恩尽道,而且也比历代屠杀功臣的君主高明得多。谁都知道这个道理,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功名富贵恰似过眼云烟,偏偏是当局者迷,不到盖棺难以清醒。君王之于臣下尚且如此,一般人的彼此争名夺利不能共荣相安,更无足论了。人为什么只在患难之中才会团结呢?人在有过之时盼望别人的原谅,人在病中、在弱时盼望别人同情,可得势、强健时便忘乎所以。所以处人待世要勿争,争则陷入一种自寻的烦恼之中,不争则是与人相安的一种方式,而且欲为大事者连世俗之利都看不透,何谈追求。

四六一、回归自然 述古畅怀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谒朱门不如亲白屋;听街谈巷语,不如闻樵歌牧咏,谈今人失德过举,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译文】

  结交市井之人不如友善山野老翁,谒见朱门豪贵不如亲近白屋平民;道听街头谈论巷尾话语,不如见闻樵夫唱歌牧童吟咏;谈论今天人们错误言辞过失举动,不如讲述古代贤人嘉善言论懿美行为。

  【注解】

  市人:指集市或城中街道上的人。《左传·文公十八年》:“夫人姜氏归於齐,大归也。将行,哭而过市曰:‘天乎!仲为不道,杀适立庶。’市人皆哭。”指市井流俗之人。《新唐书·康承训传》:“勛军皆市人,嚣而狂,未阵即奔,相蹈藉死者四万。”泛指为生活名利而奔走之人。明·高启《晓凉》诗:“却喜闲身无事役,不须早逐市人行。”

  友:〈动〉结交,与…为友。顾炎武《日知录》:“古之高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友善,亲密友好。朱德《寄东北诸将》诗:“邻居友善长相问,仁里安康永莫移。”

  山翁:见一六九【注解】。此指隐居山林的老人。

  謁:〈动〉本义禀告,陈述。《说文》:“谒,白也。”《尔雅》:“谒,告也。”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增韵》:“谒,访也。”

  朱门:本指红色的大门,比喻富贵之家,杜甫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

  白屋:指不施采色、露出本材的房屋。一说,指以白茅覆盖的房屋。为古代平民所居。《汉书·王莽传上》:“开门延士,下及白屋。”颜师古注:“白屋,谓庶人以白茅覆屋者也。”指平民或寒士。《后汉书·文苑传下·高彪》:“昔周公旦父文兄武,九命作伯以尹华夏,犹挥沐吐餐,垂接白屋,故周道以隆,天下归德。” 李贤注:“白屋,匹夫也。”明·何景明《寿许司马》诗:“不屈朱门贵,能怜白屋贫。”

  街谈巷语: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同“街谈巷议”。《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闻:〈动〉本义听到。《说文》:“闻,知声也。”见闻,耳闻目睹。晋·葛洪《抱朴子·论仙》:“非得道者,安能见闻,而儒墨之家,知此不可以为训,故终不言其有焉。”

  樵歌牧咏:樵歌,樵夫唱的歌;牧咏,牧,牧童,咏,曼声长吟、歌唱,《说文》:“詠,歌也。或从口。”段注:“尧典曰:‘歌永言。’乐记曰:歌为之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失德过举:失德,过错,罪过,失误。《诗·小雅·伐木》:“民之失德,乾餱以愆。”过举,错误的行为举动。见○○三【注解】。喻错误言辞和过失行为。

  嘉言懿行:嘉、懿: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尚书·大禹谟》:“若允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贤宁。”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嘉善,善良,美好。《大戴礼记·千乘》:“夫政以教百姓,百姓齐以嘉善,故蛊佞不生,此之谓良民。”懿美,美好,美善。《魏书·李彪传》:“先皇之茂猷圣达,今王之懿美洞鉴,準之前代,其听靡悔也。”

  【评语】

  由人的行为来看,在表面上好像是有利益,但在实际上则有伤道德,贻误终身的事情往往不少。市井上的人多半是生活浮华,举动轻薄,人在市井生活久了,难免会染上不良习气,不如去和山中隐退的老人谈心。出入官高位大的富贵之门,日子久了也难免沾染坏的习惯,趋向堕落生活,所以不如去和居住在茅屋的穷人相亲近,反而比较有益。听街头巷尾的传闻消息,使人动气,名利观念便萦回于心中不去,使情绪紊乱,如果能退居到田舍去听那些樵夫牧童的山歌之乐,心中就悠然自得。谈论批评现代人的言行得失,这也是于人有损于己无益的事。如果人把古圣先贤的立身处世,以及可歌可泣的事迹加以琢磨,于本身的增进学识、修养道德都有很大的帮助,何乐不为呢?发思古之幽情,入自然之怀抱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听渔翁樵夫歌,与世外高人交是雅士交人的一种追求。所谓修身养性:如果结交的是市井小人,所听的是追逐利益的俗事;如果整天奔走富贵豪门之家,听到的都是功名利禄的权势之争;假如经常谈论左邻右舍的是非,昨日今日的闲言,那么心难静,气不顺,神不宁,心则何安?反之,如果结交山中隐叟,所听到的是人间仙境的趣闻;亲近平民百姓,可以使人潜心寡欲;多听有些山歌民谣会使人心旷神怡;论述古人的嘉言懿行足可以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座右铭。人不能逃避世事,不承担社会责任,但为大事者必须要有超脱世俗的心境,才可能修身养德,才可能为一展大志不息奋斗。

四六二、勿昧所有 勿夸所有

  前人云:“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又云:“暴富贫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为学问切戒。

  【译文】

  前人说:“抛弃自己家中无尽宝藏,效仿乞丐到处乞求施舍”又说:“暴富的乞丐不要夸耀财富,那个人家火灶里不冒炊烟?”上面这两句箴言,一句是说看不见自己所拥有的人,一句是说那夸耀自己所拥有的人,这些都是做学问的人必须彻底戒除的事。

  【注解】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出自明·王阳明(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之四》:“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意思是抛弃了自家用之不尽、取之不尽的宝藏,像乞丐那样挨门挨户的乞讨。这是一种非常可怜的迷失的状态。无尽藏,佛家语,是“无尽藏海”的简称,比喻无穷道德,此处有道德和财富的双重含意。《大乘义章》说:“德广难穷,名为无尽,无尽之德,包含之德,包含曰藏。”沿门持钵,原指僧、尼挨门向人求布施,后泛指到处乞求施舍。明·高攀龙《讲义·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若天分之我不承受,此家当,我却无分了,便至沿门持钵,仰息他人。”贫儿,乞丐。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枢密马知节言:‘贫儿乞匄,尽被开封府 赶出城外矣。’”

  暴富贫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引自《颂古》卷一五《上方益颂》为了使学人直下承当,禅宗反复强调人人皆有佛性:“暴富乞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同时卷二有《无量寿颂》:“逆顺短长休要说,谁家屋里灶无烟?”卷二八有《虚堂愚颂》:“君看陌上二三月,那个枝头不带春?”卷二三《惠因净颂》:“那个台无月,谁家树不春?”

  箴:〈名〉本义缝衣用的工具,后作“针”。《礼记》:“衣裳破绽,纫箴请补缀。”文体的一种,以规戒为表达的主题。晋·陆机《文赋》:“箴顿挫而清壮。”箴铭(“箴”是规戒性的韵文;“铭”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兼于规戒、褒赞的韵文。因其作用有相似之处,故后人多连称)。箴言,规谏劝戒之言。《书·盘庚上》:“相时憸民,犹胥顾于箴言。”曾运乾正读:“箴言,箴谏之言也。”

  【评语】

  《佛学人门》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心就是佛,每个人都具有佛性,应求诸内心而勿求诸物外。做人也是这样,人人都有自己的良知,而古圣先贤只在自己内心求道,使得修心养性的能力超人。可惜很多人不自知不自修,抛却自家无尽藏。做事做学问的人更要以不自夸不自满为戒,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视实质上的成效;不能妄想走捷径搞短频快,而忽视扎实刻苦的基础;不能总想着外力作用,而忘却自身努力的重要性。再者,一个心底善良的人,他的子孙所以会繁荣,这并不是一种玄虚的迷信说法,而是一种事理上的必然结果,因为身教言教的关系很重要,就因为父母的心底善良,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也必然以善为出发点作为自己的言行规范,如此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自己的儿孙自然也学得心底善良,自然也都能创下一番事业。

四六三、信人己诚 疑人己诈

  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译文】

  信任他人的人,他人未必全是诚实的,自己就先独自诚实了;怀疑他人的人,他人未必全是虚诈的,自己就先成为虚诈了。

  【注解】

  信人:诚实的人。《孟子·尽心下》:“浩生不害 问曰:‘乐正子 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这里作信任别人解。

  疑人:怀疑他人。章炳麟《与许季茀书》:“若以他事为疑,棋已终局,同归於尽可知矣,又安用疑人为?”

  【评语】

  孔子最重视忠恕之道,而以诚待人就是合乎忠恕之道,所以孔子说:“尽己之谓忠,扒己及人之谓恕。”所谓“扒己及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淤人”的功夫。我正直就会认为他人也正直,我心不正就会怀疑他人也不正。因为诚最能感动人,甚至一个作奸犯科的歹徒,你只要以真诚相待,有时也能使他幡然悔悟不再为非作歹,反之你事事疑神疑鬼,即使是一个正人君子,也会被你弄得神经过敏,可见“一正避百邪,一邪毁百正”,不信任别人的人是成不了气候的。尤其是一个有创造大业雄心的人,在待人接物上必须出自真诚,也就是“疑人莫用,用人莫疑”,使大家精诚合作。诚信是传统的做人原则之一,真诚待人终究会感动别人。但是真诚待人不是见什么都把自己和盘托出,如果人人这样,社会责任法律义务谁来承担?故诚也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四六四、人情冷暖 原非奉我

  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

  【译文】

  我尊贵他人就奉承我,是在奉承我的官位官服;我卑贱人们就侮慢我,是在侮慢我的布衣草鞋。那么原来不是奉承我,我为什么为此欣喜呢?原来不是侮慢我,我为什么为此愤怒呢?

  【注解】

  贵:〈形〉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说文》:“贵,物不贱也。”社会地位高。《广雅》:“贵,尊也。贵贱以物喻。犹尊卑以器喻。”尊贵,高贵。《南史·齐武帝诸子等传论》:“夫帝王子弟,生长尊贵,情伪之事,不经耳目,虽卓尔天悟,自得怀抱,孤寡为识,所陋犹多。”

  奉:〈动〉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后作“捧”。《说文》:“奉,承也。”奉承,逢迎,阿谀。《金史·世宗纪中》:“儿辈尚幼,若奉承太过,使侈心滋大,卒难节抑,此不可长。”

  峨冠大带:即“峨冠博带”。见三九九【注解】

  贱:〈形〉本义价格低。《说文》:“贱,买少也。”地位低下,人格卑鄙。《广雅》:“贱,卑也。”《论语》:“贫与贱。”皇疏:“无位曰贱。”卑贱,指地位低下的人。《韩非子·难三》:“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於堂。”

  侮:〈动〉本义轻慢,不敬重。《说文》:“伤也。”《礼记·曲礼》:“不侵侮。” 侮慢,亦作“侮嫚”,“侮谩”。对人轻忽,态度傲慢,乃至冒犯无礼。《书·大禹谟》:“侮慢自贤,反道败德。”

  布衣草履:布衣,布制的衣服。《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履,〈名〉鞋。《说文》:“履,足所依也。”草履,草鞋。布衣草履,旧常称平民,喻出身贫贱穷苦。

  然则:连词,连接句子,表示连贯关系。犹言“如此,那么”或“那么”。唐·韩愈《上兵部李四郎书》:“齐桓举以相国,叔向携手以上。然则非言之难为,听而识之者难遇也。”

  胡:〈代〉为什么,何。《诗·鄘风·君子偕老》:“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评语】

  我身位居于高官高位,人们尊敬我的德高望重,多半是尊敬我身上华贵的衣服,与其说是尊重人物,不如说是尊敬地位。我身的地位在低贱的民间,人们都对我轻视。某轻视者不一定是我的人格与德行,多半是轻侮我身所穿的布衣草履,因而侮辱了我的身分。由此看来,在高官高位之时,人对我的尊敬并非真实,所以找也不必太喜欢。又我在民间,人对我的侮辱也并非真实对我侮辱,所以我也无须发怒与计较。从前有一个和尚穿著破衣服托著钵向一个富豪之家化缘,这富豪对他非常轻视,连一文钱都不施舍给他。后来这和尚换了金色灿烂的袈裟又到富豪之家化缘。富豪把他请到内堂,供养一桌富盛的素斋。并且布施了很多钱。和尚于是把袈裟和衣服一起脱下来,放在床上,把素斋和布施的钱都供奉在袈裟和衣服的面前,而他自己连手都不触一下。主人觉得很奇怪,问他是什么缘故?和尚说,施主今天的供养不是供养小僧是供养袈裟和小僧的衣服。所以,我把素斋和怖施奉献到袈裟和衣服的前面,叫他们享受施主的盛意。主人于是大感惭愧,连忙请和尚恕他以前的失礼。以上这个例子,说明了尊崇权势而轻蔑贫贱是愚蠢的行为,而和尚以巧妙的说教警戒富豪的愚痴。对于人际间的炎凉冷热,的确要有些超然的态度。六祖惠能名谒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都是光身空手进人尘世,假如能悟出这种道理,对人间事就会进入人我两空境界,对于世态变迁就会看得淡漠了。其实,一般俗人都是趋炎附势,这就是“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去埋怨别人趋炎附势,看到别人见利忘义,也正说明自己名利之心未泯;有的人为陷入人际间的矛盾而苦恼,其实质是各利思想在作怪。抱着名利之心居官位,那么官位会成为众矢之的;抱着名利之心享富贵,那么富贵会成为烦恼之源。如果自己陷于名利场不能自拔,以为名利非我莫属,那么期望越高,失望会越大。

四六五、无事昏冥 有事奔逸

  无事时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时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译文】

  无所事事时心情容易昏然无知,应当静静地聪明机警地加以察觉明白;有事忙碌时心情容易奔放纵逸,应当聪明机警地静静地加以主导控制。

  【注解】

  无事:无所事事。唐·韩愈《秋怀诗》之三:“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另见○六四【注解】

昏冥:谓昏然无知,沉醉。唐·韩愈《送王秀才序》:“彼得圣人而师之,汲汲每若不可及,其於外也固不暇,尚何麴蘖之托而昏冥之逃也。”  



寂寂:寂静无声貌。三国·魏·曹植《释愁文》:“愁之为物,惟惚惟怳,不召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羣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犹悄悄。元·顾瑛《以玉山亭馆分题得金粟影》诗:“天风寂寂吹古香,清露泠泠湿秋圃。”

  照:〈形〉本义明亮,光明。《说文》:“照,明也。”〈动〉察知,明白。潘岳《夏侯常侍诛》:“心照神交,惟我与子。”

  惺惺:清醒貌。唐·杜甫《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之二:“应论十年事,愁絶始惺惺。”聪明机灵。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聪明的试相度,惺惺的试窨付。”明·刘基《醒斋铭》:“昭昭生于惺惺。”

  奔逸:奔放,纵逸。明·李贽《答周友山》:“独余不知何説,专以良友为生……明知不可必得,而神思奔逸,不可得而制也。”

  主:〈名〉本义灯心。《说文》:“主,镫中火主也。”〈动〉主持,掌管。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

  【评语】

  人在周围的环境没有什么变化的时候,心就像在睡眠时候一样,心体的运用也非常迟钝。心虽如此安静,但若和外界的事物相接触,则如同明镜般映照出来,绝不使外界的动作有所逃脱。如果不能以静寂来照见的话,心就陷于昏冥欲睡的状态,对于一切意外事件的事理,都不能灵活敏捷了。反之,当我们遇到意外事变的时候,心就忙乱不易控制,这时候一定要求其心平静、沉著、警觉,以理智冷静的头脑去应付。总之,心之为用在闲暇之时,不可任其昏冥而入于眠睡状态。在有事之秋,也不可狂乱慌张,始可免除错误。一个人生活中太闲易于懒散,懒而堕志,销磨心性;工作中太闲没事会生失落感而怨气多,由此变得没有朝气。这样容易使人意志消沉,于是就出现“小人闲居为不善”的情况,所以孔子才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因此他主张“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意思是说:“平日闲着没事时,下下棋活动活动脑筋,也比坐在那里发呆好”。可一个人太忙又容易冲动,处理事情难免欠妥。因此,人人都应当学会控制自己,多用脑子想而不是只凭一时的兴致去盲目蛮干,不能由于一时的冲动而坏了平生的追求。

四六六、超然事外 明晓利害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译文】

  评议事情的人身份处在事外,应当详尽了解事情利益损害的情况;任职理事的人身份处在事中,应当忘记事情个人利害得失的忧虑。

  【注解】

  议事:议论商讨公事。《书·周官》:“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孔传:“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凡制事必以古义议度终始,政乃不迷错。”度事,衡量事情的轻重。议,通“仪”。《左传·昭公六年》:“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杨伯峻注:“议读为仪;仪,度也。制,断也。谓度量事之轻重,而据以断其罪。”

  悉:〈形〉本义详尽。《说文》:“悉,详尽也。”《尔雅》:“悉,尽也。”〈动〉详尽的知道,了解。南朝梁·萧统《文选》序:“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利害:利益与损害。见○三六【注解】

  任事:任职理事。《史记·乐毅列传》:“及至弃羣臣之日,餘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脩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指承担事务或担负责任。《东周列国志》第三九回:“贾曰:‘愚观子玉为人,勇于任事,而昧于决机,能进而不能退,可使佐鬭,不可专任也。’”

  【评语】

  置身于事外的旁观者,才能够虚心平气来评议是非,辨别利害,所以他的判定是正确的。古谚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见要想对某事作公平的论断,超然事外,将会使自己的思路得以拓展。评论事情最好是置身事外,因为舆论必须既善意而又客观,主政必须大公无私,责难漫骂攻势并非舆论,歌功颂德当然也不是评论。反之,置身于事中首当其事者,应当忘掉利害的念头而能一心一意的处理,才可以使事业有所成就。而且有时迷于局内时,可以先放一放,别让思路限于一隅。当然,事情往往并不等你避开就劈天盖地而来,这时必须以清醒的头脑,公正的心态把个人的恩怨、毁誉放到一边,一心一意去把事情办好,为公众服务。一个国家立法机构是评议政事的,而行政机构则是实行政事的,但是立法机构如果被行政机构驱使,或是行政机构受立法机构过分牵制,则两方面都不能够善尽其职,而使政治改善势所不能。这就是如上面所说的一样,立法者虽然是居于超然地位,但应当熟悉事务内中的利害情形,而执政者虽然是居于当事人地位,但应当忘却利害的顾虑。能够这样做,是一秉大公出于至诚,一切政事才能完满而无阻碍。

  【注09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四六七、忙里偷闲 闹中取静

  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处立个主宰。不然未有不因境而迁,随事而靡者。

  【译文】

  繁忙中要抽出空闲时间,必须先在空闲时讨取一个行事的主意。喧闹中要选取头脑冷静,必须先在平静时建立一个事先的主见。不然没有不因事态环境改变而变迁,随事情进展变化而靡从的。

  【注解】

  忙里偷闲:在繁忙中抽出一点空闲时间。见○五七【注解】

  讨:〈动〉本义声讨。《说文》:“讨,治也。”《玉篇》:“讨,诛也。”索取。《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何辱讨焉。” 讨取,索取。明·叶永盛《戚畹杀师疏》:“今年冬季三个月该束脩银九两未付,于本月初六日,父早起亲往 李诚鍯 府中讨取。”

  把柄:操守,主意。见四三八【注解】。此比喻做事能把握要点。

  主宰:主管,统治。《朱子语类》卷四:“天道福善祸淫,这便自分明有箇人在里主宰相似。”居支配地位者。《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天既好生,又是世界之主宰。”此处作主见解。

  靡:〈动〉本义无,没有。《尔雅》:“靡,无也。”散乱,顺风倒下。《荀子·大略》:“利夫秋豪害靡国家。”注:“披靡也。”靡从,无从,谓没有门径或头绪。《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盖闻其声,今视其来。厥涂靡从,天瑞之徵。”颜师古注引 颖曰:“其来之道何从乎?此乃天瑞之应也。”

  【评语】

  当你在事务繁忙的时候,要想忙里偷闲,就得先在闲暇的时候找一个机会,也就是说,在平常无事的时候,要把心安置好,有寄托的地方,然后,在忙里才能不乱方寸而有悠闲时间。当你在喧哗闹乱中,想要取得一个寂静的境界,就必须先要在寂静当中立住一个中心主宰,也就是把自己的心紧紧的放在主宰万物上;要使心不受外界的影响,否则心随物动,心就要见异思迁,心就要随事而变了。英雄豪杰在战乱中,每能当风高歌对月吟诗,其心显然犹有充裕的境地。伟大的人物临生死之变的时候,心不稍动,反而悠然像平时的料理事务。这都是掌握住良机,建立一个主宰,才能达到这一个境界。要做到临事不慌,就应当事先计划有个周详的安排。静的时侯要有主张,忙的时候要会求静,待人的道理也是这样。《中庸》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待人做事要讲方法,保持心静,学会求静,深思熟虑是关键。当子路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告诉他:“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懼,好谋而成者也!”这意思是:子路问孔子如果你统领三军将交与谁来指挥?孔子回答说,那些只能空手搏虎、涉水过河,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就是死了也不懊悔态度坚决的人,我不会用他。我必定是用那些临事有些惧怕,善于事先谋划而胸有成竹的人。

四六八、老当益壮 大器晚成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译文】

  夕阳西下犹如烟雾云霞那么灿烂夺目,行将岁暮更加香橙甘橘一般香气四溢,所以即将达到人生终点的晚年,君子更加应该振作精神奋发有为。

  【注解】

  日既暮: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唐·杜牧《金谷园》诗:“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既,〈副〉不久,随即。《韩非子·内储说下》:“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日既暮,即日落西山,夕阳西下,傍晚。

  烟霞绚烂:烟霞,烟雾,云霞。南朝·齐·谢朓《拟宋玉<风赋>》:“烟霞润色,荃荑结芳。”绚烂,光彩炫目。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巧女之刺绣,虽精妙绚烂,纔可人目,初无补於实用,后世之文似之。”

  岁将晚:晚岁,岁暮。隋·孙万寿《远戍江南寄京邑亲友》诗:“晚岁出 函关 ,方春度京口 。”将,〈副〉将近。《孟子·滕文公》:“将五十里也。”岁将晚,即行将岁暮。

  芳馨:香气四溢,芳香,芳馨馥郁。见○五六【注解】

  末路:晚年,老年。见二○○【注解】

  精神百倍:形容特别有精神。语本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回:“想罢,取下玉牌,把朱草从根折断,齐放掌中,连揉带搓,果然玉已成泥,其色甚红。随即放人口内,只觉芳馨透脑。方才吃完,陡然精神百倍。”

  【评语】

  人当少壮时,年富力强,血气方刚,志气旺盛,精力充沛。一到老年精力衰颓了,志气也不免消沉,一旦有了疾病便一病不起,所以,人到老年应格外锻炼体格奋发精神,越老而越壮健才好。就像黄昏日头虽然快要落下,仍然映现出一片绚烂的云彩。一年之中到了冬天,行将岁暮,一切草木都露出枯萎状态,唯有那橙橘之类树木,正在默默结果生实。所以,君子在晚年更应当比少壮时期精神百倍,做事应当贯彻到底,亦如人生最后都有个归宿,凡事都有个结果啊!人的一生习惯于分年龄段计算其作用,而现代社会更重视年轻人的闯劲,发挥其创造力,使老人问题成为社会问题。以至有人慨叹“人到中年万事休”,这句话不知伤害了多少生命力,甚至孔子也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可见人们确实有“老当益壮,大器晚成”精神的必要,只有如此才真作到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当然否认年龄差异,不讲生理机能之别不切实际,硬要说“人生七十才开始”的话,只能是从精神而言。每个年龄段都具有特定的作用,四五十岁的中年正是一个人奋发有为创造事业的黄金时代,六七十岁的人可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生活经验指导后来居上的人少走些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挫折。人到晚年固然有夕阳黄昏之叹,但“岁寒而后知松柏之苍劲”更能证明人到老年那股具有松柏的苍劲力量。“老当益壮”,“老骥伏枥”之雄心更显得辉煌。人的一生,没有精神追求,即使是正当少年,但颓靡自堕,又有何用?有精神追求和理想抱负,即使在老年却生机勃勃,又何来“徒伤悲”之叹呢?

四六九、藏才隐智 任重致远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译文】

  老鹰站立犹如睡觉,老虎行走好似生病,正是它们准备捉人吃人前的手段。所以,君子要聪明不显露,才华不自逞,这样才有肩负重大使命的毅力和能量。

  【注解】

  攫:〈动〉本义鸟用爪迅速抓取。《说文》:“攫,执也。”索隐:“凡鸟翼击物曰搏,足取曰攫。”

  噬:〈动〉本义咬。《说文》:“噬,嗂也。喙也。”

  逞:〈动〉本义通,通达。《说文》:“逞,通也。”傅云龙古语考补正:“通,达也,是其本义。通有行义,无疾义。”自逞,自我显示(才能、力量等)。明·高明《琵琶记·奉旨招婿》:“我住东京极有名声,论媒婆,非自逞,今朝事体,管取完成。”

  肩鸿任钜:肩,〈名〉本义肩膀。《说文》:“肩,髆也。从肉,象形。”〈动〉担荷,任,任用。《尔雅》:“肩,胜也。”任,〈动〉本义挑担,荷,肩负。《楚辞·悲回风》:“任重石之何益。”鸿钜,指重大之任。明·卢象昇《再陈卜哈情形疏》:“微臣识浅才庸,本非边料,勉肩鸿鉅,日夕焦思。”肩鸿任钜,即肩负重大使命。

  【评语】

  “行知病虎,立如眠鹰”是形容人聪明才华不外露,但也说明了人的心机深刻,智谋高远隐秘。所谓:“静若处女,动若脱兔。”当鹰在搏兔或虎在攫食的时候,最先是不动声色,不露锋芒,懒懒的好像在睡觉,其实它是在作准备,不发则已,一发即必达到他攫取食物的目的,所以,君子应当要有“鹰立如睡,虎行若病”的工夫,才能勇于任事。常言说得好:“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也就是说,君子要聪明才华不露,才是明哲保身、消灾远祸的最好方法。老子说:“大智若愚”,是说有大志向、大智慧的人无暇去忙世俗之事,表面看起来就是一副忠厚而愚的样子。常言道“一瓶子水不满,半瓶子醋晃当”,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绝不会自我夸耀,因为他清楚学无止境;一个具有才华的人,最好是能保持深藏不露的态度,否则容易招致周围人们的忌恨。成大事者先得会保护自己,何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忙于小便忽于大,贪得多便难以专,正因为如此,不露才华不显聪明,才能为以后的大业积攒力量。

四七○、乐极生悲 苦尽甘来

  世人以心肯处为乐,却被乐心引在苦处;达士以心拂处为乐,终为苦心换得乐来。

  【译文】

  世间俗人以满足心愿为快乐,却常常被快乐心情引诱到痛苦境地;通达人士以心中拂逆为快乐,最终常在劳苦心志中换得快乐到来。

  【注解】

  心肯:心里同意,许可。明·陈汝元《金莲记·小星》:“只为穷愁五马,空嘆身孤;因而悵望双娥,还期心肯。”心肯就是心愿满足。

  乐心:欢乐之心,心里快乐。《礼记·乐记》:“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嘽以缓。”孔颖达疏:“若外境所善,心必欢乐,欢乐在心,故声必随而宽缓也。”

  达士:见识高超﹑不同于流俗的人。见○九七【注解】

  心拂:拂,〈动〉违背,逆。《孟子·告子下》:“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拂逆,违背,违反。宋·苏轼《省试策问三》:“安视而不卹歟,则有民穷无告之忧;以义而裁之歟,则有拂逆人情之患。”心拂,就是心中遭遇横逆事物。

  苦心:费尽心思。见二二一【注解】

  【评语】

  世人多半以为自己所喜欢的便是快乐,反而被乐心把他引到了苦痛的境界。比方说喜欢吃好穿好的人,认为衣食丰满就是快乐,不知他被这享乐的心引到了负债累累的境域,因此是苦痛不是快乐了。反之,明达事理的人,常处逆境和有不顺心的地方,但他仍然不以为苦,反而照常感到快乐。他的苦心,可以换来人生真正的快乐。比方名人,在开始的时候都要经过困难和恶劣的途径,而他们都能一一克服,不以为苦,十年埋头窗下苦读,终于一举成名了。武将亲自披甲上阵,不避艰险去杀敌攻城,终能立功异域。这都是先苦而后乐,由苦心得来的快乐。世人不加认识,只知贪图享受快乐终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反而陷入极大痛苦的深渊。一个达观的人虽然处于逆境中,但是他不但不以为苦,反而能自得其乐,一个人的成功,可以从恶劣环境中奋发而来,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苦尽而甘来,足以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在顺境中不知满足,不断求进。逆与顺是相对的,逆境中条件艰难,需要不气馁;顺境中谨防止步不前,需要不自满,只有不自满,为志向而奋发,才会有抗争之乐,否则就会由顺境转向逆境,乐极而生悲。

四七一、冷静观人 理智处世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

  【译文】

  用冷静的眼光观察他人,用冷静的耳朵倾听言语,用冷静的情绪面对感情,用冷静的心情思考道理。

  【注解】

  冷眼:冷静、客观的眼光。见三五七【注解】

  当:〈动〉面对着。《乐府诗集·木兰诗》:“木兰当户织。”

  【评语】

  人在感情冲动的时候,便忘掉了理智的存在,对于判断事物就免不了发生错误,因此必须以冷静的态度来处理,才可以中正不偏。要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想。用了这许多的“冷”字,不外是冷静的去用眼、用耳、用情、用心。冷静的反面是热情,热情并不是坏事,但如果没有冷静相对,那热情一激动,就要坏事了。冷静好比是水,热情好比是火,以冷静制住热情,水火既济,可以利民而益物,建功而立业。反过来若是热情冲动,弥漫了理智,就是火水未济,水与火皆不能当其位,结果是两败俱伤。在人事上来说,是既不通情又不达理的。古人强调的“忍”“恕”等等修身之道无不和“冷”带些关系,因为只有情绪稳定冷静才能心静。常言“万物静观皆自得”,热情如火可以给人以生命力和无限温暖,但是冷静如水却有助于思考精深判断准确而明首善恶。一个成熟的人待人是冷静的,处世是理智的,这样遇事才不会感情冲动不知所措,做事才会有条不紊有序而行。观察人则是一门委高深的学问,人往往由于对人观察错误而为自己带来极大损失,而观察人需要一个很长的了解过程,孔子有一种很完整的观人术,那就是他主张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没有一个冷静的心态,理智思维是难以建立起来的。

四七二、恶不即就 善不即亲

  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

  【译文】

  听闻他人恶行不可以马上就起厌恶心,恐怕这是进谗小人发泄愤怒;听闻他人善举不可以立刻就去亲近他,恐怕招引奸恶之人谋官晋级。

  【注解】

  就恶:就,〈副〉立刻,马上。就恶,立刻厌恶。泄怒:发泄内心的愤怒。茅盾《水藻行》:“财喜像找着了泄怒的对象,舞着竹篙,越来越有精神,全身淌着胜利的热汗。”

  谗夫:用流言来陷害他人的小人,谗人。《荀子·成相》:“谗夫多进,反覆言语,生诈态。”汉·王充《论衡·言毒》:“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

  进身:提高社会地位,入仕做官。汉·王充《论衡·逢遇》:“仓猝之业,须臾之名,日力不足不预闻,何以准主而纳其説,进身而托其能哉?”

  【评语】

  在上位的人,听见了臣下说他人的丑事,不能立刻就听信。这其间或者是奸人进谗言陷害忠良而假公济私、公报私仇泄愤的行为,或者是捏造事实以诬告他人的报复手段。同样的道理,人有向上来报告他人的善行,也不可以马上就加以信任,因为这里面恐怕有心地狭窄的小人,利用机会制造谣言迎合上级,以便于达到他登进享福的不轨企图。孟子在识别人才的方法上有段名言“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人生在世欲有所为,不论是从政还是经商,首要问题是识人用才;而识人用才的关键是自己有标准善恶、有立场原则,自己去观察、去思考,才不致人云亦云,宠信奸小。常见生活中工作上一些人往往爱打听是是非非,喜欢听信别人说某某如何,形成是非小人、长舌妇人生存的环境。对于一在个事业上想有作为的人来讲这是大忌。对于外界的传言,对某人的评价,无论褒贬都要加以观察分析,切忌附和妄加定论。

四七三、性躁无功 平和集福

  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译文】

  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往往一样事情也无法成功;心情平静态度温和的人,往往各种福分会自然到来。

  【注解】

  心粗:犹粗心,做事不够细心。《朱子语类》卷十:“今人只是心粗,不子细穷究。若子细穷究来,皆字字有著落。”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语本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诗:“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心和气平:即“心平气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语本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

  【评语】

  古语说:“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细。”智圆而行方的人,才有成功的希望,胆大心细的人凡事才不至于失败。如果性燥心粗的人,即使是胆大而不熟考事情的利害成败,匆忙的去做,结果是不会成功的。蒋介石《青年守则》说:“忠勇为爱国之本,孝顺为齐家之本,仁爱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礼节为治事之本,和平为处世之本,服从为负责之本,整洁为强身之本,助人为快乐之本,勤俭为服务之本,学问为济世之本,有恒为成功之本。”其中“和平为处世之本” 是说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待人接物立身处世,并且得到多方面的帮助,事业自然能获致成功,而福禄自然而然降集在他的身上了。只有在宁静中才能产生智慧的果实,所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个心浮气躁的人由于不能深思熟虑,往往会使所进行的事功败垂成。所以必须磨练“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细”的修养工夫。这也就是《大学》中所说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定、静、安、虑、得就是训练和要求一个人遇事宜心平,做事宜气和,是训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理过程。一个平心静气的人由于思考得周详,做事当然不会盲目乱撞,避免不知何为的现象出现。做事如此,待人同样是这个道理,只要冷静观察,自然相处,不强求,自然就无烦恼。

四七四、居官有度 居乡易交

  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牍无节,要使人难见,以杜幸端;居乡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见,以敦旧好。

  【译文】

  有名望有学问的读书人,做官时对请托书信不能不加节制,要使请托的人难以见到,以杜绝幸进借端;闲居乡间不能性情高傲摆官架子,要使乡里的人容易见到,以敦睦乡邻感情。

  【注解】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周礼·考工记序》:“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郑玄注:“亲受其职,居其官也。”

  竿牍无节:“竿”与“简”通,竿牍就是简牍,竹简为书,指书信,书札。这里特指请托信。《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牘。”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竿牘,谓竹简为书,以相问遗。”无节,没有法度,不加节制。《晏子春秋·外篇上三》:“晏子对曰:‘君居处无节,衣服无度,不听正諫,兴事无已。’”

  幸端:幸,〈副〉通“倖”,侥幸。《小尔雅》:“非分而得谓之幸。”幸进,以侥幸而进升。《后汉书·皇后纪赞》:“既云德升,亦曰幸进,身当隆极,族渐河润。”希图侥幸升官。《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先是司天监丞徐起等言遇先帝御楼,及帝即位,止迁一官,愿如京朝官例,迁两官。朝廷恶其倖进,条约之。”端,〈名〉借口为了掩盖真正意图或情况而声称的目的、动机或装出来的外表。借端,假托事由,借口某件事。清·李渔《凰求凤·悟奸》:“想是谢礼不曾收得完,故此借端推托。”

  崖岸太高:崖岸,山崖、堤岸。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其道艰阻,崖岸险絶。”矜庄,孤高。宋·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公平居乐易,无崖岸,及至有所特立,人固有所不能及者。”崖岸太高,即喻性情高傲。

  旧好:指过去的交情,也指旧友,老朋友。见二六四【注解】

  【评语】

  做官的人不但处理公文要公正严明,在平日私人的书信之间,也要相当节制。凡事不可以等闲视之,随意的处置。不可使他人轻易的知道你的弱点,这样就不会给小人觊觎与幸进的机会。等到辞官不作,回归故乡,要把一切宦场的习惯与威严一一去掉,不可以再摆官架子,这样旧日的亲友乡邻才都愿和你接近,敦睦旧谊,和合乡里。公私分明,做事光明正大,自然可以阻止黑暗邪恶;做人不自视太高或是妄自尊大,自然就不会招怨与受谤。关于在朝为官和退休乡居的应有态度,孔子的言行可供世人效法,《论语·乡党》篇中说:“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言言如也。君在,阎闾(里巷内外的门)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在家乡父老面前态度和蔼诚恳,好象不大会说话的样子,可一旦到了朝庭,就能和朝臣侃侃而谈,即使在君主面前也表现出相当威信,就像在街边巷里跟人聊天那样边走边说。这就是“居官有节度,乡居敦旧好”的具体表现。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在官谋政事;闲居后,在山野父老面前或故作高深,或自持清高,或自我吹虚,这都是把自己放在过去的回忆中而不能面对眼前,不能摆正自己的位子,很快就会与人隔绝,产生失落。实质上,这和个人的品德修养有关,只有热衷于功名,死握住权力不放的人,才会要闲居时因失落而自我封闭。一个人的品质、气节在什么地方都要保持,而待人的态度却应随条件变化而调整。在朝为官因为手中有权,如果不使权力有一定威严,却去大开方便大门,就很容易使权力变成结党营私、贪污腐化的法码。

四七五、下愚可教 中才难与

  至人何思何虑,愚人不识不知,可与论学亦可与建功。唯中才之人,多一番思虑知识,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难与下手。

  【译文】

  智慧至高的人对事物何须思索与考虑,天赋愚昧的人不认识远古不知晓现今,这两种人可以和他们讨论学问也可以和他们共建功业。唯独中等才能的人,多了一些思索考虑了解辨识,就多了一些主观推断猜测疑惑,什么事都难以和他们合作着手完成。

  【注解】

  至人:指智慧和道德都高人一等的人。见○七九【注解】

  何思何虑:何,〈副〉何须,犹何必,何用。三国·魏·曹植《野田黄雀行》:“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思虑,思索考虑。见四五一【注解】

  愚人:愚昧的人,浅陋的人。《诗·小雅·鸿雁》:“维彼愚人,谓我宣骄。”不识不知:谓不识古今。形容古代民风淳朴。《诗·大雅·皇矣》:“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郑玄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

  中才:中等才能。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於宦竖,莫不伤气,而况於慷慨之士乎?”指中等才能的人。宋·邵雍《秋日雨霁闲望》诗:“陈言生活不须矜,自是中才皆可了。”

  知识:了解,辨识。汉·刘向 《列女传·齐管妾婧》:“人已语君矣,君不知识邪?”

  臆度:主观推测。唐·陈子昂《谏曹仁师出军书》:“且古来絶漠,多丧士马,非臣臆度,輒敢陈闻。”

  下手:动手,着手。唐·曹唐《小游仙诗》之五一:“玉皇欲著红龙衮,亲唤金妃下手裁。”

  【评语】

  贤达的人,对外物断绝了妄执的心,离却了物质的欲念,心思淡泊宁静,凡事顺其自然。其次,无知无识的人,心中既无所知便不会对事物做过多的思考,以致产生疑虑。这贤愚两者虽属两个极端,但其心中没有偏执的自然状态却是一样的。这两种人都可以和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建立事业。最困难的则是立于贤者、愚者之间的中才之士,他们也具备著知识与学问,然而缺乏道德基础,万事凭逞臆测,猜疑之心非常强,一切事情不但做不好,且越弄越糟,这种人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和这种人相处实在困难,当然更谈不上事业有什么成功的希望了。从选择合作伙伴的角度来看,这段话很有道理。人的智力有高下,每个人学有所专,事有所长,除了自暴自弃的人难以改变外,只要愿意努力做事,人人都可以使用,都可以用其所长。但对于那种什么都知道一点又不求甚解,什么事都只想自己不想别人的人确难合作。这种人对什么事都好猜疑,无远见卓识。与其如此,倒不如选择有专长的专门之才,或者是选择从头学起易于接受新事物的人合作,以保证合作的可能,事业的成功。常言道:“智人无梦”,无梦就代表无忧无虑。孔子也说:“唯上知与下不移”,意思就是最聪明的人和最愚蠢的人都难改变思想。关于这点程子有精辟的论断:“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才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够,所谓下愚有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近也,唯自暴者拒之与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

四七六、守口须密 防意要严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译文】

  口舌是心灵的大门,把守口舌不严密,泄露全部真正动机;意念是心灵的双足,防止意念不严实,行走尽是邪途蹊径。

  【注解】

  乃:〈动〉是,就是。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真机:真正的动机、目的。见四○七【注解】

  意乃心之足:形容心灵统帅意识。防意:语本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守口如瓶》:“富郑公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语。”指严格遏止私心杂念,象守城防敌一样。也即“防意如城”意,心思,指私欲。语本唐·道世《法苑珠林》:“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邪蹊:犹邪路。《参同契》卷下:“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邪途,不正当的途径。《管子·重令》:“益损者毋罪,则是教民邪途也。”蹊径,指小路。《吕氏春秋·孟冬》:“备边境,完要塞,谨关梁,塞蹊径。”

  【评语】

  心有所思而口有所言,所以口是心之门,言语不慎就是口不严紧。心是口之主,如果口不严的话,则心中的意思都从口中泄漏出来,所以说:“口也是祸之门。”我们应当严加警戒,切勿信口开河。“意”是心的倾向,心有所思则意念趋往心的方向。如此说来,意即是心的足,随著欲念而改变。心如果也受欲念的支配而不能自主,心就走上了邪路。所以,如果为防止意念走入歧途,只有严防心起不正的欲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不愿人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知不妙。但事情往往从自己的言行中露出。有时你认为信得过的人可能偏偏与你不善;眼下是你的知已,随事物变化就有可能为敌,故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名谚。处世必须作到“隔墙有耳,守一如瓶”。守口是需要意志来磨练的,因为好说话来表达思想、表现才能本是人的一种需求,由好说到守口如瓶,没有控制自己的坚强意志的能力很难做到。岂止是如此,意志不坚定更是一个人创业的大敌,克服各种困难要有意志,战胜私心杂念同样需要意志。古人所说“意马走入六生之境”,和西方谚语所说“情欲有如野马,纵之则必伤人”都是警惕世人坚定意志才不致误人歧途。

四七七、得休便休 了时无了

  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前人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见之卓矣。

  【译文】

  人可以立刻休止,就应当立即了结。如果要寻找一个停歇去处,那就像结婚嫁娶虽然完成,以后事情也不会少。僧侣道士虽然好当,七情六欲也不会了却。古人说:“现在可以罢休去手就立即赶紧罢休去手,如果寻觅了却时机就没有了却的时候了。”这是极高明的见解。

  【注解】

  肯:〈动〉假借为“可”,表示应允,同意。《战国策·赵策》:“太后不肯。”愿意,心甘情愿、乐意。《诗·魏风·硕鼠》:“莫肯我顾。”

  当下:立即;立刻。《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及被召,当下径还赴都,道由 武昌,曾不回顾。”

  歇处:休息处,住处。唐·皮日休《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径》:“歇处遇松根,危中值石齿。”这里指机会。停歇,休息。唐·张鷟《游仙窟》:“山川阻隔,疲顿异常,欲投娘子片时停歇。”

  僧道:僧侣和道士。唐·韩愈《贺观察使状》:“当时集百官僧道百姓,宣示讫。”

  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引之南宋《古尊宿语要》云峰(文)悦禅师初住翠岩语录:“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此事若向言语上作解会。意根下卜度。天地悬殊。大丈夫。一刀两段犹未相应。岂况被人唤。去方丈里。涂糊指注。”

  去手:离手,放下。宋·陈亮《复杜伯高书》:“两赋反覆不能去手,意广而调高,节明而语妥。”

  【评语】

  人应当自己决定一个适当的思想。认为当停止便要马上停止,这样才能领悟世界真正的真理而得到安心。假如想寻找一个安闲的时候,等那个时候到来再停止,那你将永久找不到安闲的时候。所谓“公事未完还有私事”,比如娶妻和嫁女,忙个不休。等到婚嫁完了,认为没有事情了,仍然还有其他事情急待处理。所以硬是等待,则什么时候都不会有结果。古人说:“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这就是古人见解高明的地方。世间多数的人都是不到休止的时节不能够休止,等到死的时候,那休止的时期也不会到来。伟人或明达事理的人大都能够看透这一关,他们对于大事了悟以后,万事都可以罢休。这是高于常人一等的地方啊?当断则断,丈夫所为,犹豫不决,儿女情长,又哪是成事气象?做事如此,名利头上急流勇退更难,又有多少人能像陶渊明那样不恋功名而毅然回归田园?例如他在《归去来辞》说:“归去来今,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迫。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张良以勇退而全身,韩信因恋功而被杀。后人很钦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很欣赏张良看得破眼前而退隐山野的选择,但轮到自己又当何如?得休便休,当机立断;犹豫留恋,了时无了。

  【注09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同文。仅引前人语句。

四七八、闹中取静 冷处热心

  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

  【译文】

  热闹环境中保持冷静客观的眼光,就可以省却许多劳苦用心思考;冷清落寞时留存一份热忱的心情,就可以获得许多真正情趣意味。

  【注解】

  冷眼:冷静、客观的眼光。见三五七【注解】

  冷落:冷清,不热闹,寂静冷寞。唐·钱起《山路见梅感而有作》诗:“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落寞,冷落,寂寞。唐·辨才(俗姓袁,唐越州山阴人,梁司空袁昂玄孙,出家居越州永欣寺,擅琴棋书画。)《设缸面酒款萧翼》诗:“披云同落寞,步月共裴回。”

  热心:热忱心情,犹热情。见二三二【注解】】

  【评语】

  在事务繁忙的时候,如果能够心平气和地处理事情,身体虽忙心仍有多余的时间,这就所谓“忙里偷闲”。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与苦痛,都可以把它除去而得到快乐。其次是在一切的事情不能順心如意的去施行,弄到了失败和绝望的地步。这时候千万不要自暴自弃,一定要下定决心再接再厉奋斗,在冷落失望当中,应当以烈火般的热心去解决苦况。那么身体虽然在困苦之中,心反添加了人生的真趣。以这种心情去做事,就使事业在失败当中获得成功的机会。有的人误会本书作者洪自诚思想消极,言论中处处劝人不要奋斗,具有强烈的佛家出世思想,其实他写这本书的唯一宗旨,就是劝人凡事都不要走极端,也就是不可太热衷于功利,最好是采取儒家的中庸之道。因为人对世事如果太激进走极端,不但会为自己造成痛苦,也会为人群造成灾害,这也就是儒家所说的过犹不及,所以他才指出“闹中取静,冷处热心”的主张,也就是当你成功时要想到失败,当失败时保留一些奋斗精神,可见他并非否定人的奋斗。事物总是辨证的,释家的出世,老庄的无为,固然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理的安宁,气质的超脱,但如果到了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自己未必快乐,别人却视为怪物。“闹中取静,冷处热心”,实际上是一种明智的进取。

四七九、乾坤妙趣 天地文章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译文】

  山林间松涛音韵,岩石上泉水声律,静静地听起来,就像赏识天地间最自然的美妙音乐;草丛边烟霞光晕;水中央云彩影像,悠闲地去观察,就像见识天地间最上乘的文采华章。

  【注解】

  松韵:松风,松涛。前蜀·韦庄《早秋夜作》诗:“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飆。”

  鸣佩:本意佩玉。《文选·谢朓〈直中书省〉诗》:“兹言翔凤池,鸣珮多清洁。”李周翰注:“鸣珮,所佩玉也。”此处作古代达官贵人和仕女常用美王系于衣带上作为饰物,行走时玉石互相击触发出清脆的声响解,形容自然产生的声乐。

  烟光:云霭雾气。见一六五【注解】。形容天地间迷蒙的景色。烟霞,烟雾,云霞。南朝·齐·谢朓《拟宋玉<风赋>》:“烟霞润色,荃荑结芳。”光晕,边缘模糊的光环。茅盾《子夜》十四:“房里那盏大电灯就灭了,只剩书桌上那台灯映出一圈黄色的光晕。”

  水心:水中央。明·唐寅《游金山》诗:“孤屿崚嶒插水心,乱流擕酒试登临。”

  云影:云的影像。见一六五【注解】

  乾坤:指天地。见二○三【注解】

  【评语】

  一般所说的俗人,就是脑中充满物欲,一般所说的雅士,就是胸中充满恬淡,因而山川林泉,在俗人眼中了无趣味,然而在雅士看来,却到处充满了诗情画意。俗人仅知道琴瑟笙鼓的乐器,却不知道松韵泉声全是乐章。琴瑟笙鼓是乐器,但那只是人工的音乐。人能去对林间松树被风吹动的声音,和对溪流泉水击石子的声音,静心的听就感到抑扬顿挫节奏,可说是天然的音乐。“鳴佩”是古時女人带的环佩相击叮当作声,声音清脆十分好听。其次再就文章来说,俗人仅知道用笔墨写在纸上的是文字,却不知道烟光云影到处都造物者所作的文章。纸上文章乃是人的构思造意。如果能对起于草边上的霞光和照在水中的云月加以眺望,就看出乾坤中有最好的文章和最好的图画了。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听天地自然乐章和读乾坤美妙的文章的耳目,那这个人就是一个俗不可耐缺乏灵秀之气的凡夫俗子。文人雅士与世俗凡夫之别首先在于对自然风光的理解,对湖光山色的情趣。人贵自然,首先得学会观察自然,领悟其中妙趣并融会贯通,境界便豁然开朗,格调会自然右雅。

四八○、见微知著 守正待时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译文】

  隐伏很久的鸟飞翔必然高远;开放争先的花凋谢独自提早;知道这个道理,可以免除困顿失意的忧虑,可以消解躁动急切的念头。

  【注解】

  蹭蹬:困迫不得志的意思,失势貌。《文选·木华〈海赋〉》:“或乃蹭蹬穷波,陆死盐田。”李善注:“蹭蹬,失势之貌。”困顿,失意。唐·杜甫《上水遣怀》诗:“蹭蹬多拙为,安得不皓首。”

  躁急:急躁,见二九三【注解】。躁动,因急躁而行动,浮躁好动。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如此,则内外朝臣各务久於其职,不为苟且之政,兼抑躁动之心。”急切,紧急,迫切。《后汉书·崔寔传》:“不彊人以不能,背急切而慕所闻也。”李贤注:“背当时之急切,而慕所闻之事,则非济时之要。”

  【评语】

  秦朝末年陈胜起兵于农家,反抗秦朝的暴政,虽然后来事败被杀,却留名千古,万世流芳。他在少年的时候和其他少年一同锄地,大家都笑他。他说了一句大话:“燕雀安知鸿鹄志。”他后来果然起兵抗秦而成功。以鸟来比人所谓“伏久者飞必高”,以花来比人所谓“开先者谢独早”。陈胜起兵最先亦是先行失败的一人,汉高祖刘邦起兵最迟年龄亦晚,可是成功最大,先灭秦而后灭楚,造就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以人比物虽不尽恰当,但参之人事窥以天道,离道就不远了。是以成功的迟早,凋谢的先后,虽是人事的努力,其中却有天道的存在。又何必斤斤於蹭蹬之忧呢?孟子劝人应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态度,所以心事都应容忍等待时机,绝对不可灰心丧志,因为一个能“独善其身”的人,就无法“兼济天下”。《水浒传》中宋江在吟了一首“西江月”词说:“自幼曾攻经史,成长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邱(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洲?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另外他又写了一首“西江月”说:“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呼(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者说明了“见微知著,守正待时”的道理。一个有事业心的人,必须学会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能因为自己眼下的处境地位不如意而丧志,不能因为时间的消磨而灰心。古往今来功成名就者,有少年英雄,也有大器晚成。不管怎样,急于露头角就难于成气候,急功近利不足成大事,急躁不得持久便容易患得患失,容易失望悲观。只有守正而待时,善于抓住机会而又坚定志向。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注09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缺“知此”后语。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注译  【七】附录篇(3)

四八一、凡事随缘 渐渐入无

  今人专求无念,而终不可无。只是前念不滞,后念不迎,但将现在的随缘打发得去,自然渐渐入无。

  【译文】

  如今的人一心追求没有杂念,而最终不可能没有。只要以前的念头不滞留,后来的念头不迎合,只把现在的事情顺应机缘打点发付得过去,自然会渐渐进入无念的境界。

  【注解】

  随缘:佛教语,见○六四【注解】

  迎:迎合,逢迎。《说文》:“迎,逢也。”

  打发:安排,照料。元·高文秀《黑旋风》第四折:“那时节先打发了 孙家 孔目出牢囚,我就直到他衙门里面报冤讎。”打点,准备,打算,考虑。元·范康《竹叶舟》第一折:“小生学成满腹文章,正要打点做官哩。老实对你説,小生出不的家!”发付,犹对付。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今日任屠的魔头至也,我且看他如何发付那。”

  【抨语】

  人想去除妄念偏偏除不去,越尽力想求着没有念头和没有意想,念头和意想反而越来越多,总是不能达到无念无想的境地。断除妄念绝不是勉強可得的,必須自然而然的达到无念无想,才算是真正的断除妄念。怎样才能作到自然的无念无想呢?不外是前念不滞和后念不迎。所谓“前念不滞”就是凡事要过而不留。所谓“后念不迎”,就是不动未来的妄念。人生好像行路与登山,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只要一步一步按部就班走去,自然水到渠成,切忌瞻前顾后徘徊停留。总之,吾人求其无念如登山行路,是要随缘作現在的事,漸漸的就入於无念之中了。做事抱什么态度才能无烦恼呢?我们常看到某些人,一旦生活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悔恨过去,不满现实,梦想将来。这种人的眼光总放在对以后的憧憬上,而把握不了眼前。其实过去的永远过去了,对未来固然需要策划以至憧憬,关键还是从眼前做起。随缘打发,把握机会,从头开始,才能使过去的辉煌依旧或者让过去的失败作为教训鞭策今后。满脑子都是沮丧、懊悔和不满的念头,心不静、气不宁,六神无主,待人做事没了主张,又何谈事业。其实我们只要能抱“检讨(忘怀)过去,把握(满足)现实,策划(创造)未来”的态度,自然就能达到“不为念想囚系,凡事皆随缘”的境界。

四八二、不弄技巧 以拙为进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间鸡鸣,何等淳庞。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鸦,工巧中便觉有衰飒气象矣。

  【译文】

  文章以质拙才有进步,道德以朴拙才能成就,一个“拙”字含有无穷的意境趣味。犹如桃花源中的狗叫,桑树林间的鸡鸣,多么淳朴敦庞。至于寒凉水潭的月影,古老树上的乌鸦,细致精巧中就感觉有一种衰落萧飒的景象了。

  【注解】

  拙:〈形〉本义笨拙,不灵活。《说文》:“拙,不巧也。”《广雅》:“拙,钝也。”质朴无华。《韩非子》:“巧诈不如拙诚。”质拙,朴实无华。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射山词·虞美人》云:‘可怜旧事莫轻忘。且令三年,无梦到高唐。’余甚喜其质拙。”朴拙,朴实纯厚。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故近岁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

  桃源:“桃花源”的省称。南朝·陈·徐陵《山斋诗》:“桃源惊往客,鹤峤断来宾。”晋·陶潜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髮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唐·李白《古风》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桑间:桑林中。唐·白居易《春村》诗:“二月村园暖,桑间戴胜飞。”

  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

  淳庞:犹淳厚。宋·文天祥《跋〈刘父老季文画像〉》:“予观其田里淳庞之状,山林朴茂之气,得寿於世,非曰偶然。”淳朴,敦厚,质朴。《晋书·刘弘传》:“顷者多难,淳朴弥凋。”敦庞,敦厚朴实。明·方孝孺《王中夫先生像赞》:“生混合治安之时,备敦庞淳厚之气。”

  寒潭:寒凉的水潭。见二四一【注解】

  工巧:细致、精巧(多用于指工艺品或诗文、书画)。《论衡·自纪》:“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

  衰飒:衰落萧索。见四五八【注解】

  【评语】

  老子有“巧为拙之奴”,“拙能制巧”的说法,而焦氏《易林》中也有“文巧舌敝,将返大质”。所谓“大质”就是反巧为拙,也就是说明物极必反之理,因为文章作到了极致,反而变得无话可说,所谓“江郎才尽”、“弄巧成拙”和禅宗名言“悟了等于未悟”,都是说明巧拙循环相对之理。人对人对事,总应出于真挚的态度,和拙朴的言词才好。中国人的传统哲学是“巧者不坚,拙者永固”,“读书之乐无巧门,不在聪明只在勤”,所以古谚才有“自古巧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虽然寒潭之月和古木之鸦,看似天工弄巧,实际却现出了萧瑟景象。做什么事都不应耍小聪明,卖弄自己的技能,尤其要拙,即质朴、手勤,才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四八三、卓智之人 洞烛机先

  遇病而后思强之为宝,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因,其卓见乎。

  【译文】

  遇到病痛之后才想到强健身体的宝贵,处于变乱之后才想到平安生活的幸福,这并非先见之明:侥幸得福能预先知道它是灾祸的根源,贪恋生命能预先知道它是死亡的因果,这才是卓越见解。

  【注解】

  洞烛:明察。宋·岳飞《奏辞开府第三札子》:“臣近者累犯天威,力辞恩宠,庶几陛下洞烛危恳,终赐矜从。”

  蚤智:蚤,〈名〉通“早”,指月初或早晨。《淮南子·天文》:“日至于曾泉,是谓蚤食。”〈副〉指时间在先,和“迟”相对。《国语·周语》:“若皆蚤世犹可。”智,〈形〉“知”的后起字。本义聪明,智力强。《荀子》引《孟子》:“然后智生于忧患。”〈动〉通“知”知道,认识。《管子·法法》:“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王念孙云:“智与知同。”蚤智,是先见之明。

  幸福:谓祈望得福。《新唐书·李蔚等传赞》:“至宪宗世,遂迎佛骨於凤翔,内之宫中。韩愈指言其弊,帝怒,窜愈濒死,宪亦弗获天年。幸福而祸,无亦左乎!”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不幸福,斯无祸;不患得,斯无失。”此处幸有非分而得到的意思,幸福是指侥幸得到的幸福。

  贪生:过分眷恋生命。多含贬义。见○九二【注解】

  卓见:高明的见解。宋·李纲《海康与许崧老书》:“卓见洽闻,发明难言之意多矣!”

  【评语】

  大家都知道“只有失去自由的人才知道自由的可贵”,同理“只有失去健康的人才知道健康的可贵”。一个人如有强健硕壮的身体,就能够寒暑不侵,百病不移。此外,动极思静,乱极思治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俗语说“宁作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可见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可是仅仅知道事实还不行,不能算是先见之明。凡事都要能做到洞悉机先,例如《易经》说“知机其神乎”,而孟子也说“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而古语更有“一叶落知天下秋”,老子也有“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人对事物要有先见之明的重要性。我们如能預先知机,才能防患未然。幸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因,这并非是先知先觉,乃是《易经》上所说的知机啊!一个人的智慧在于其洞察力,即事先充当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要善于总结得失而不充当事后诸葛,不能糊糊涂涂做人,浑浑噩噩混世。把生与死的道理看破,把成与败的因果看清,才能渍洒于世。

四八四、落叶蕴牙 生机含杀

  草木才零落,便露萌颖于根底;时序虽凝寒,终回阳气于飞灰。肃杀之中,生生之意常为之生,即是可以见天地之心。

  【译文】

  花草树木刚刚凋零谢落,即便在根底部露出萌芽颖片;时节次序虽是严寒季节,终将在冬至后回到温暖春天。肃然消杀之中,常常蕴藏着绵延不绝的蓬勃生机,如此可以见得天地的好生之德。

  【注解】

  零落:凋谢。见四五八【注解】

  萌颖:萌,〈名〉本义草木的芽。《说文》:“萌,草芽也。”颖,〈名〉本义谷穗。亦称“颖片”。指禾本科植物小穗基部的二枚苞片。《说文》:“颖,禾末也。从禾,顷声。谓贯于穗及近于穗之芒秒。”

  时序:时间的先后,季节的次序。《文选·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凄风迕时序,苦雨遂成霖。”李善注:“《庄子》曰: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凝寒:严寒。《文选·刘桢〈赠从弟〉诗之二》:“岂不罹凝寒,松栢有本性。” 李善注:“凝,严也。”

  阳气:暖气,生长之气。《管子·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指春天和暖的气候。

  飞灰:中国古时置葭木灰于筒(律管)中,到冬至之时一阳来复,其灰自然飞去,用来定时序,以此候测节气。唐·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

  无射:不厌。《诗·小雅·车舝》:“式燕且誉,好尔无射。”郑玄笺:“射,厌也。” 陆德明释文:“射,音亦。”

  肃杀:严酷萧瑟貌。多用以形容深秋或冬季草木凋零、寒气逼人的天气和景色。唐·杜甫《北征》诗:“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肃然,萧瑟貌。宋·苏轼《颶风赋》:“庭户肃然,槁叶蔌蔌,惊鸟疾呼,怖兽辟易。”消杀,萧森,萧索。汉·荀悦《申鉴·俗嫌》:“凡阳气生养,阴气消杀,和喜之徒其气阳也。”

  生生:孳生不绝,繁衍不已。《易·繫辞上》:“生生之谓易。”孔颖达疏:“生生,不絶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

  【评语】

  常言道:“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天地万物的新陈代谢都是生生不已、息息相关的。生死循环,相替而出,所以古圣先贤才赞美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在草木凋零的时候,也正是它生实结果、蕴育新萌芽的生机。在冬天最寒冷的时候,也正是一阳来复、生生发育的开始契机。故邵康节的诗云:“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可见万物虽然没诞生,然而生生之机已经孕育其内了。明白这样一个循环的规律,就足以知晓行事的法则。万物在凋落枯萎之中尚存有生生不息之机,我们对事物就不该徒重外表形式,应再进一步探求其中的真实内涵,如此就能体会出“以吾人数十年必死的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朽之的根基”之理。做事更不应以一时的成败定结局,事物总在变化之中,一个人要善于思考与研究事物的变化,善于抓住和把握变化的机遇,而不必因一时一事的失误止步不前。  

四八五、不可徒劳 不能太闲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译文】

  人的生活太过悠闲就行偷偷地产生杂念,过于忙碌就会看不见人的纯真本性。所以有才德的君子不可不保持身心过度疲劳的忧患,也不可不耽味清风明月的乐趣。

  【注解】

  别念:杂念。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掛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窃:〈副〉偷偷地。《聊斋志异·促织》:“窥父不在,窃发盆。”

  真性:天性,本性。明·李贽《答马历山书》:“颠倒困踣之极,乃得彻见真性。”佛教语。谓人本具的不妄不变的心体。唐·慧能《坛经·般若品》:“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抱:〈动〉怀藏,心里存有。《周礼·大史》:“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保持。

  耽:〈动〉承受,担负。《红楼梦》:“我要及时就死,又耽不起吞金服毒的。”嗜,喜好。元·睢景臣《高祖还乡》:“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耽味,深切体味。《说郛》卷七四引唐·令狐澄《大中遗事》:“太康曰:‘天子须博览,不然几错罪人。’上由是耽味经史,观书不休。”

  风月:风和月,本指清风明月。见一四七【注解】。泛指景色。

  【评语】

  人生不可过于闲暇,人闲暇就没有精神修养,人在闲居无事或是穷极无聊的时候,自然生起种种妄念,昏乱了本心,不知不觉就做出坏事来。反之,人生也不可过于忙碌,从早晨到晚间忙得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心被繁忙所障碍,做起事来便“过犹不及”。因此,君子应常使本性坚定不失,并对自己的身心多抱忧思,多加注意,务使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平衡。这样一來,就没有过与不及之忧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业的理解,不想做一点事,只想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那种寄生虫生活的人少之又少,这种像植物人一样的人是难以生存的。人不可能什么也不做,反过来,人们都有一种生活体验,觉得长久无所事事则是很痛苦的,所以人绝对不可以一点事都不作。但是也不可以过于劳碌,否则就等于给自己当奴隶牛马,而丧失了人生应有的乐趣。这种“既不可太闲,又不可太忙”的生活原则,很合乎儒家的中庸之道。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劳逸结合。凡是与自己情趣、追求无关的事可以放一放,闲一闲;凡是原则的,和自己追求有关的事就要紧一紧,不停地去做。一张一弛,才能忙闲结合。

四八六、顺逆一视 欣戚两忘

  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故达人当顺逆一视,而欣戚两忘。

  【译文】

  孩子出生母亲面临危险,镪宝贮积盗匪乘隙窥探,什么喜悦不是忧患呢;贫困可以促使节俭用度,疾病可以学会保养身体,什么忧患不是喜悦呢。豁达的人应当顺境逆境同样看待,这样喜乐和忧戚两者一起忘记。

  【注解】

  镪:〈名〉通“繦”,穿钱的绳子。引申为成串的铜钱,也泛指钱币。左思《蜀都赋》:“货殖私庭,藏镪巨万。”镪宝,指银锭,钱财。清·王韬《淞滨琐话·徐麟士》:“今日拥鏹宝,对佳丽,载西施一舸以东,艳福亦不浅哉。”

  积:《说文》:“积,聚也。”按,禾谷之聚曰积。指贮积起来的钱物等。贮积,储藏,积蓄。《汉书·食货志下》:“诸贾人末作貰贷卖买,居邑贮积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

  一视:同样看待。见三六八【注解】

  欣戚:亦作“欣慼”,喜乐和忧戚。元·胡长孺《题山外归人》诗:“人闲万得丧,欣慼随所制。”

  【评语】

  生小孩时。母亲可能遭遇到危险。存积了大量金钱,盗贼可能乘隙窥伺。生子可喜,而母难可忧。堆金可喜,而盗贼堪虑。所以,欢喜当中含藏着忧虑的种子。贫穷虽然可忧,如果能够节俭用度,反而可以积蓄兴家。疾病虽然可忧,但如果能够谨慎养身,就可以保全住自己的生命。如此说来,忧的里面又种了喜的种子。所以,喜与忧是相伴而来,绝不是个别单独存在的东西。喜亦未必是喜,而忧亦未必是忧。人无论遭遇到順境和逆境,都能同样视之,结果把喜与忧、乐与忧都一同忘掉。能够如此,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安乐境界。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福可以转为祸,忧可能转为喜。老子关于福祸的名言“祸兮福所依,福今祸所伏”最有代表性,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在喜忧祸福中之所以不动心,是因为他明确地认识了这个道理,所以他在失败中总能寻找成功的因素,在成功时总能思虑危险的成份,在喜悦中总能注意探求不利因素。人间万般事物,根本没有完全是优点或缺点的,有优点就有缺点,有缺点就有优点。《淮南子·人间训》中的《塞翁失马》故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拆其脾,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跂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就说明了“福祸无常,利敝相随”的道理。

四八七、月盈则亏 履满者戒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译文】

  花卉要看一半开放的,美洒要喝到微带醉意,这中间大有高雅的情趣。倘若到花己盛开酒已烂醉,就成为丑恶境地了。福履达到丰盈满足的人,应当深思这两句话的意义。

  【注解】

  佳趣:高雅的情趣。见三二六【注解】

  烂漫:形容草木茂盛。见一四○【注解】

  酕醄:大醉貌。唐·姚合《闲居遣怀》诗之六:“遇酒酕醄饮,逢花烂熳看。”

  履:〈动〉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尔雅·释言》:“履,礼也。”註:“礼可以履行也。”〈名〉鞋。《说文》:“履,足所依也。”福履,犹福禄。《诗·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绥之。”毛传:“履,禄;绥,安也。”陈奂传疏:“福履绥之,犹《鸳鸯》云‘福禄绥之’耳。”

  盈满:谓到达极限。见四二四【注解】

  【评语】儒家基本思想就是中庸之道。这种思想乃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的处世哲学,所以才产生“适可而止”的名谚。天道忌盈,人事惧满,月盈则亏,花开则谢、这些虽然是出于天理循环,实际上也是处事的盈亏之道。事业达于一半时,一切皆是生机向上的状态,那时足以品味成功的喜悦;事业达于顶峰时,就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来待人接物。有福气享受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深思这道理,抱着诚恳心情去待人处世。只有如此才能持盈保泰,永享幸福。《易经》中有“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凡事做到七八分处才有佳趣。太过则易衰,不及则易馁,正如酒止微醉,花在半开,那么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未绝生机。我们如果能够这样常常善自保持下去,自然能够悠久的存在于天地范畴之中。如果喝酒喝到烂醉如泥,就会使畅饮变成受罪。往往事业初创时大家小心谨慎。而到成功之时,不仅骄奢之心来了,夺权争利之事也多了。所以每个欲有作为的人都应记住“月盈则亏,履满者戒”的道理。那些有福气享受荣华富贵的人,应想想物禁太盛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像老子所说的“不持盈,不履满”,否则人类将永远在上演“使后人复哀后人”的悲剧了。

  【注100】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有“木香盛开,把杯独坐,其下遥令青奴吹笛,止留一小奚侍酒,才少斟酌,便退立迎春架后。花看半开,酒饮微醉。”

四八八、身在局中 心在局外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猖狂骂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译文】

  大海波浪滔天,船中人不知道恐惧,而船外的人胆战心惊:放肆谩骂在座,同席人不知道警觉,而席外的人目瞪口呆。所以君子身体虽然在事件中,心智却要超然事件之外了。

  【注解】

  兼天:连天,形容波浪极大。唐·杜甫《秋兴》诗之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寒心:战栗,恐惧。《文选·宋玉〈高唐赋〉》:“孤子寡妇,寒心酸鼻。”李善注:“寒心,谓战慄也。”

  猖狂:谓随心所欲,无所束缚。见二八六【注解】

  骂坐:漫骂同席的人。《史记·田粉传》:“劾灌夫骂坐,不敬,系居室。”在座,到席,在场。今多指在聚会、会议等的座上。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时曰仁在傍曰:‘如此,才是真知;即是行矣!’一时在座诸友皆有省。”

  咋舌:咬住舌头,谓因害怕而不敢说话。《后汉书·马援传》:“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

  【评语】

  在滔滔的大海中波浪沖天,孤舟随着大浪的起伏而不定,这时候在船里面的人反而不知道本身的危险,心里并不感觉到恐惧,倒是在船外岸上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不禁要惊心动魄了。也就是说,人们处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中,有时并不觉得危险。等危险过去,痛定思痛,反而觉得当时危险情景的可怕。君子处身于事中,心当超然于事外,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波浪滔天舟中不知惧”和“猖狂骂坐席上不知警”就是出于一般所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还有“舟中不知惧”,也是出于群众心理的感染,而丝毫不知道事态的严重,甚至军警开枪警告,在群众心理操纵下也不知恐惧。等事过境迁之后,再来回想起当时的情况,才会为自己捏一把冷汗,因为这时他已经不受群众心理的左右。所谓群众心理,心理学上属于集体变态,也就是群众在某种刺激之下发生一时性变态,几乎每个人都胆大妄为视死如归,这时假如有野心家出面加以煽动利用,往往会造成一种不可收拾的乱局。一个人做事就怕迷惑于事中却不自知,这样可能会把谬误当真理,把错误当正确。而要超然干事外,超脱于尘世,除了要有自身的高尚修养与较好素质,还要学会多顷听别人的意见,多了解实际情况,所谓当局迷而旁观清,偏听信而兼听明。人处于事中不仅易迷且往往被其势所左右,变得激情磅礴,不能理智思考,冷静处之。故处事应身在局中而心在局外。

四八九、万事皆缘 随遇而安

  释氏随缘,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随遇而安,则无人不得矣。

  【译文】

  佛家主张顺应机缘任其自然,儒家主张所居之位行其所行,这“随缘素位”四个字是渡过大海的飘浮气囊。因为世间道路遥远渺茫,一个念头要求完美无缺,就会千头万绪纷至沓来,反之随着境遇安分知足,就没有人不是悠然自得了。

  【注解】

  随缘:佛教语,见○六四【注解】

  素位:谓现在所处之地位。见三五○【注解】

  浮囊:渡水用的气囊。见○○二【注解】

  世路茫茫:世路,人世间的道路,指人们一生处世行事的历程。《后汉书·张衡传》:“吾子性德体道,篤信安仁,约己博蓺,无坚不钻,以思世路,斯何远矣!”茫茫,广大而辽阔。《关尹子·一宇》:“道茫茫而无知乎,心儻儻而无羈乎。”渺茫,模糊不清。宋·王安石《吴任道说应举时事》诗:“独骑瘦马冲残雨,前伴茫茫不可寻。”

  求全:要求完美无缺。《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你可不準嫌他父母乡愚,嫌他鄙陋,稍存求全之见。”

  万绪:即“千头万绪”形容事物复杂纷乱,头绪繁多。《朱子语类》卷一:“千头万绪,皆是从心上来。”

  随遇而安: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语本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一:“随寓而安,斯真隐矣。”谓能安于所处的各种境遇。《孟子·尽心下》“若将终身焉”宋·朱熹集注:“言圣人之心,不以贫贱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贵而有动於中,随遇而安,无预於己,所性分定故也。”

  【评语】

  佛家所以凡事都主张万事随缘,是因为佛家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主要是由于“因缘生,因缘灭”,就连人的贵贱、吉凶、祸福也是由因缘而定,所以我们人必须随着天定的因缘来处理自己的色身,方能达成自己的意志。反之不明白这种道理,任凭自己的主观忆想一意孤行,不论怎样也无法达成自己的意愿。儒家所主张的“素位”,就是《礼记》所说的“君子素其位而不外顾”,换言之也就是要满足自己的现实环境,这和佛家所说“万事皆缘,随遇而安”是相通的,一个安于现实成就的人,就儒家来说虽然缺乏创造性,但是却能使人快乐度过一生。反之一个不满于现实环境的人,整天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小则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大则危害到国家社会,这种人生自然也就毫无乐趣可言,所以为人最好还是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当然,这里万事随缘,随遇而安,应从积极意义来理解。从处事角度来看,凡事不可强求,有些事在现有条件下行不通,就有等待时机的必要,就需要安于现状而不是心慌意乱。凡事强求而不遵循事物的基本规律就难行得通。这里“万事随缘,随遇而安”更不是说人应听从命运的安排,把自己的一生付诸天意,不能因为自己天生于贫困便安于贫困,天生于恶境便安于恶境,逆来顺受。世间浮沉有如渡海,渡海如果持有浮囊就不会沉溺。能守着“随缘素位”这四字去行,则恰如渡海持有浮囊一般,就有安全渡过的可能。人能够渡尽那些世间的順逆苦乐的大波小波,就不会不幸的沉没下去。世事多是茫然无尽,如果一切完全无缺,只此求全一念,则无量的欲念都纷纷产生,像丝线一般纷乱,千头万绪使你无法哲理。反过来说,如能随遇而安,也就是能安于目前所处的地位,不抱不足的观念,不求非分的福利,依照“随缘素位”四个字去做,就无往而不自得。无论是处于順境或是逆境,都能圆满应付、自由自在了。

四九○、虚心明理 实心却欲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译文】

  人的心胸不可不谦虚,谦虚道义真理就能来凭居;人的心意不可不诚实,诚实物质欲望就不能入侵。

  【注解】

  义理: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见○一七【注解】。犹道理。宋·苏轼。《与章子厚书》:“追思所犯,真无义理。”

  居:〈动〉本义蹲着。《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居住。《吕氏春秋·离俗》:“仁者居之。”凭居,据以为居处,犹言盘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渠》:“晋世丧乱,乞活凭居,削堕故基,遂成二层,上基犹方四五十步,高一丈餘,世谓之乞活臺。”

  实:〈形〉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说文》:“實,富也。”真实,诚实。《广雅》:“实,诚也。”

  【评语】

  心如果能够向于道,就能常常保持空虚,物欲和邪念就侵不进心里来,物欲和邪念既然不能侵入,代之而入的当然是正义和真理的观念,而心就成了有德的器皿。同时,心又不可以不充实,“充实”是充满了正义和真理,整个心既然充满了正义和真理,当然物欲和邪念就无隙可乘了。于是,所说出来的是善言,所做出来的就是德行。“虚”非“空”,空者纳物,填欲而已。“实”非“满”,满者意竭、气衰也。人类和普通动物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人类能在漫长的进化奋斗过程中,把世代的经验和学识累积而成智慧,而智慧的功用就在于辨别善恶是非。反之假如人一味自以为是,排除外来的一切意见,那他的生命就有如一潭死水,永远得不到社会人群给他的应有灌溉。现代人更需要虚怀若谷的胸襟和谦虚谨慎的态度,拥有坚强执着的精神和坚定无私的意志。这样才能使自己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稳脚跟,不被历史所淘汰。今人所谓的“自我价值实现”也并非对自我欲望、物质的追求,而应该是刻苦获得真知灼见,实践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服务社会,服务人类。

四九一、心领神会 全神贯注

  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译文】

  善于阅读书籍的人,要阅读到心领神会手舞足蹈时,才不会掉入文字的陷阱;善于观察事物的人,要观察到心思精力融汇贯通时,才能不拘泥于表面现象。

  【注解】

  手舞足蹈:蹈:顿足踏地。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语本《诗经·周南·关雎·序》:“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筌蹄:亦作“筌蹏”。语本《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捕鱼竹器。蹄,捕兔网。后以"筌蹄"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此处指设置的陷阱。《书序》唐·孔颖达疏:“故《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言者意之筌蹄,书言相生者也。”

  心融神洽:心神,心思精力。语出《庄子·在宥》:“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融洽,融会,融合。清·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选序》:“夫惟沉潜反覆於《论语》、《孟子》、曾子、子思之书……贯穿融洽,怡然理顺,涣然冰释。”心融神洽,即心神融汇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泥:〈动〉拘泥于,拘执,不变通。《二刻拍案惊奇》:“总而言之,不能泥信的就是了。”

  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文人笔墨,随在皆寓天机,若必於跡象拘泥求之,则凿矣。”

  【评语】

  书是用文字表现思想的东西,书里面的文字是思想的符号。因此善于读书的人,能够熟读玩味的理解其中的思想。书读到妙处,不禁手舞足蹈起来。这算是得到了书中的真谛,所谓“不落荃蹄”。“筌”是钓鱼的漂木,“蹄”是捉兔的陷阱。钓鱼和捉免的时候,虽然要靠著漂木和陷阱,但是只要能捉住兔钓得鱼,漂木与陷阱怎样都没有关系。这仿佛是读书不必依靠书中的文字,只要了解书中的意旨,文字就没有什么用了。所以,善于读书的人,应该认识书中妙处所在。其次,善于观物的人,应当观察到心融神洽的妙处,也就是把精神与物质融合在一起,而不要只拘泥于事物的迹象,然后才能看出事务的真相,所以,观物不能只看表面的形相,应当看破里面的神髓。书籍是前人观察认识事物的知识积累和归纳总结,往往带有个人的主观意识,事物本身也有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变化和表象。因此,无论是读书还是观察事物,都必须遵循“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达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的境界,才不致读书死记硬背文字句章,观物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而不得知识真蒂和事物本质。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忤也。”《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四九二、幼时定基 少时勤学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大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利,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

  【译文】

  年轻人是成年人的雏形,读书人是做官人的雏形。这个时候如果锻练功力不够,培育造就得不够纯洁精练,将来走涉历世事立足朝庭,最终难以成为一个优秀人才。

  【注解】

  子弟:对应父兄而言,子与弟,亦泛指子侄辈。《左传·襄公八年》:“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泛指年轻后辈。《荀子·非十二子》:“遇长则修子弟之义。”

  大人:见三二○【注解】。此指成年人。《后汉书·南蛮传》:“汉兴,改为武陵,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虽时为寇盗,而不足为郡国患。”

  胚胎:本意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比喻事物的开始或起源。唐·韩愈 《房公墓碣铭》:“公胚胎前光,生长食息,不离典训之内。”

  秀才:元明以后用以称书生、读书人。元·乔吉《新水令·闺丽》曲:“我是箇为客秀才家,你是箇未嫁女娇娃。”

  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见四七四【注解】

  火力不利:火力,道教指修炼的功力。南朝·梁·陶弘景《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火力既足,表里坚固,河山可尽,此形无灭。”利,〈形〉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说文》:“利铦也。”《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有利的。《资治通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不利,即不利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有“不足,不够”的含义。

  陶铸:比喻造就、培育。见二○八【注解】

  他日:过些天,日后,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宋·林逋《先生将终之岁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禪书》。”

  涉世立朝:涉世,经历世事。见○三三【注解】。立朝,指在朝为官。 宋·曾巩《乞出知颍州状》:“伏念臣性行迂拙,立朝无所阿附。”

  令器:指美才即优秀人才。《三国志·吴志·张严程阚薛传论》:“张紘文理意正,为世令器,孙策待之亚於张昭,诚有以也。”

  【评语】

  青年子弟都是未来的大人物,是“大人之胚胎”。黉门秀才都将是他日的士大夫,是“士夫之胚胎”。因此,如果在现在不加以严格的训练与考验,就不能成为一等人了。这好比是炼造钢铁之器,如果不经过充分的火力,则不能陶铸成钟鼎之才。在教育的原则上,如果主张自由主义和放任主义,顺著子弟的意思任意胡行,高尚的人格就不能培养起来。即使有点才识学术,也不能脚踏实地的做事,最后一定走到堕落的途径,什么事业也不会成功。建筑高楼大厦必须有坚固的基础,否则将有倾覆的危险,培育栋梁人才必须从小逐步累积才能的知识储备。一切“从娃娃抓起”,俗语说“三岁看到老”,基础教育不牢固,缺乏必要的磨练,人是很难成才的,更不必说是有用的栋梁之才了。所谓“幼而学,壮而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九三、浓夭淡久 大器晚成

  桃李虽艳,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梨杏虽甘,何如橙黄橘绿之馨冽?信乎,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译文】

  桃花李花虽然鲜艳,怎能像苍松翠柏那样节操坚定?梨子杏子虽然甘甜,怎能像黄橙绿橘那样馨香清冽?确实如此,浓艳夭折不如清淡持久,早年秀茂不如大器晚成。

  【注解】

  桃李:桃花与李花。见一一九【注解】。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一:“桃李卖阳艷,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坚贞:谓节操坚定不变。《后汉书·王龚传》:“王公束脩厉节,敦乐蓺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但以坚贞之操,违俗失众,横为谗佞所构毁。”

  橙黄橘绿:本指秋季景物。语本宋·苏轼《赠刘景文》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此仅作字面本意“黄橙绿橘”解。

  馨冽:馨,〈形〉本义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说文》:“馨,香之远闻者也。”馨香,散播很远的香气。《国语·周语上》:“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韦昭注:“馨香,芳馨之升闻者也。”芳香馥郁貌。汉·宋子侯《董娇娆》诗:“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冽,〈形〉清澄。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冽,清醇,清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露水》:“秋露造酒最清冽。”

  信乎:信,〈副〉果真,的确。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信造化之尤物。”乎,〈后缀〉词,无意义。

  秀:〈动〉本义谷物抽穗扬花。《尔雅》:“荣而实者谓之秀。”成长。《后汉书·孝章皇帝八王传赞》:“振振子孙,或秀或苗。”秀茂,生长茂盛。《宋史·五行志三》:“绍兴间,汉阳军有插榴枝於石罅,秀茂成阴,岁有华实。”美好优异。《旧唐书·德宗纪论》:“天才秀茂,文思雕华。”

  【评语】

  桃花李花,虽然艳丽好看,但一经风吹雨打,落花狼籍,那鲜丽的姿态就消失了。松树柏树只有青青的颜色,不受人的注重欣赏,但经过了盛夏的炎暑和严冬的霜雪,都保持四季常青的颜色,因此,松柏坚贞的节操是桃李所不能相比的。梨子和杏子的味道虽然甘甜适口,但还赶不上黄橙绿橘味道的馨香芳例。所以,一时的浓夭华丽,不如淡泊来得长久。同样的道理,早岁的头角峥嵘还不如大器晚成来得纯实。再说,逞现一时的才华,转眼到了凋谢之期,到底不如坚贞的节操能够耐久;少年立身出世过早,则其凋谢之期亦必早,不能成就大业。三国时候的周瑜,虽然位重惧高,早年得志,但因他死得太早,除了赤壁一战之外,没有留下什么大的基业。俗语说:“彩云易散琅琅脆,自古好物不坚牢”,桃李鲜花虽然艳丽一时,但远不如松柏那样长青可贵。而“少年得志”并非人生幸事,因为它容易由骄狂而导致失败,只有“大器晚成”才能由于饱经沧桑,体会出创业的艰难而安于守成。

四九四、乐者不言 言者不乐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译文】谈论园林生活快乐的人,未必真正得到园林生活的乐趣;厌恶谈论名位利禄的人,未必完全忘却名位利禄的情怀。

  【注解】

  山林:山与林,亦指有山有林的地区。见一九七【注解】。园林。《汉书·东方朔传》:“竇太主曰:‘愿陛下时忘万事,养精游神,从中掖庭回舆,枉路临妾山林,得献觴上寿,娱乐左右。’”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公主园中有山,谦不敢称第,故託山林也。”

  厌:〈动〉《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饱,满足。《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憎恶,嫌弃。宋·姜夔《扬州慢》:“犹厌言兵。”厌恶,讨厌,憎恶。宋·梅尧臣《和王仲仪咏瘿》诗:“厌恶虽自知,部割且谁肯。”

  名利:名位与利禄,名声与利益。《尹文子·大道上》:“故曰礼义成君子,君子未必须礼义,名利治小人,小人不可无名利。”

  情:〈名〉本义感情。《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情怀,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唐·杜甫《北征》诗:“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评语】

  对任何一件事,总喜欢在口头上表示的人,末必能够窥见其中的堂奥(深处,喻深奥的义理,深远的意境。晋·枣腆《答石崇》诗:“窃覩堂奥,钦蹈明规”)。反之,真能入其道而体会其中妙旨的人,反而不现于色、不形于言。每天在都会热闹场合竞逐名利的人,口口声声讲述山林田园生活如何趣味,以表示他既高贵又风雅的气质,像是真正体会了山林趣味,不过是自高身价的一种掩饰烟幕罢了。比方在楼阁的外面装饰一些花草庭园以为点缀,怎能说是真正得到了山林的真趣呢?还有一些达官贵人权威显宦,每天都忙于应酬接待饮宴,但他们常常对人表示厌倦了名位利禄的生活,恨不得早日脱离。他们嘴里虽这么说,真要他们脱离尘世远遁山林,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舍得放下。诚如曹操说的:“欲罢不能耳!”嘴上谈著讨厌名利,而心中正在打算名利,这不能说是尽忘名利之情。社会的事,往往是能说不能行,言行多不能一致。“言行不一”是名利场人的通病,有些人经常表示厌倦了俗世生活,大谈山林野趣,恨不得一下子就难住进深山,可是真要他们脱离城市繁华时,他们又恋恋不舍不肯丢下。有些人口头上讨厌谈论名利,似乎淡泊了名利,却永远舍弃不了那一点名利的诱惑。其实一个真正淡泊名利的人,必然是完全超越名利好恶观念之上,谈话中也就无所谓好恶了。

  【注10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四九五、艳为虚幻 枯为胜境

  莺花茂而山浓谷艳,总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见天地之真我。

  【译文】

  莺啼花开草木茂盛而山峰浓郁峡谷艳丽,全都是大自然的虚幻境界;泉水干枯树木凋零而山崖光秃岩石突现,才显见天地间的真实自我。

  【注解】

  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日景色。见一三六【注解】

  总是:总归是,全都是。唐·王昌龄《从军行》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幻境:变幻的境界。见二三九【注解】

  真我:佛教语,涅槃四德之一。亦称“大我”,与“妄我”相对,谓出离生死烦恼的自在之我。《俱舍论·破执我品》:“故佛説正法,如牝虎衔子,执真我为有,则为见牙伤,拨俗我为无,便坏善业子。”也就是真实的自我,即本来面目。

  【评语】

  莺啼鸟啭,花发草茂,在大地山谷间,布满了浓艳的彩色,由外表来看,诚然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但仔细的向里推求一下,这不过是天地的一种幻相,一种装饰。莺啼鸟啭不过是一瞬间的声音,花发草茂不过是一刹那的景象,等到了花落草衰、川水枯竭,崖岸岩石都露出本来的面目,赤裸裸的毫无掩饰,这时候就出现天地的真体。人生也是如此。所谓名誉,所谓权势,都不过是人生的装饰,一种假的姿态,等到名誉失掉了,权势也衰败了,才看出来人生的真正价值。所以,朱子说的真吾,就是人的真正价值。人能永不失其真吾,则价值虽历千古,亦不能磨灭。古代的圣贤不失其德,忠臣不失其节,都是不失浑厚天真,所以能传名百代而不衰,历时千年而不灭,所谓与天地参永垂不朽。我们如果不失天真,就一定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像孟子说的“善为养吾浩然之气”,以达到返回真吾的境地。佛家从大自然景象中所悟出的真理,就是“富贵功名转头空”。因为功名富贵只是过眼烟云,只有维护人的纯真本性才能得到人生乐趣,(明)扬慎在《临江仙》一词中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俗语说得好:“平平淡淡才是真”。

四九六、世间广狭 皆由自造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劳攘者自冗。

  【译文】

  岁月本来长久,而忙碌的人自我感觉短促;天地本来宽阔,而鄙俗的人自我感觉狭隘;风花雪月本来闲逸,而劳劳攘攘的人自我感觉多余。

  【注解】

  促:〈形〉本义紧迫。又指急促,赶快。《广韵》:“促,速也。”短,时间、距离拉得不长的。晋·陆机《吊魏武帝文》:“可命促而意长。”短促,时间短暂。唐·杜甫《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诗:“良会苦短促,溪行水奔注。”

  鄙:〈形〉见识浅薄,行为低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人贱物亦鄙。”鄙俗,鄙陋庸俗。宋·曾巩《送丰稷》诗:“嗟从薄禄困流滞,能诱鄙俗销纷争。”

  隘:〈形〉本义狭窄,狭小。《说文》:“隘,陋也。”狭隘,狭窄,宽度小。《东观汉记·阴兴传》:“为期门僕射,从上出入,常操小盖,疾风暴雨,屏翳左右,泥涂狭隘,自投车下,脱袴解履,涉淖至踝。”

  风花雪月: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此处用其本意指自然景物。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

  劳攘:形容心情烦躁不安。明·杨柔胜《玉环记·韦皋思忆》:“日月有盈亏,人事有番掌,青天问不应,搔首空劳攘。”劳碌。《儒林外史》第八回:“所以在风尘劳攘的时候,每怀长林丰草之思。”劳劳攘攘,纷扰,劳碌。《朱子语类》卷二四:“更不有许多劳劳攘攘,如议亲、议贤,议能、议功之类。”烦躁不安。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鬢云乱,慵整琼釵,劳劳攘攘,身心一片没处安排。”

  冗:〈形〉本义闲散。《说文》:“冗,散也。”多余。陆机《文赋》:“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评语】

  岁月的时光,本来是很长久的,然而人为生活所迫,终日奔波忙碌,自早到晚,在这漫长的岁月当中,反而觉得时间是短促的。李白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是形容人生的短促。这种观念我们不以为然。人生寿命不过百年,时间不算太长,但在这百年岁月当中,人应当做的事太多了。整天埋头苦干,恐怕还是做不完,若只管去纵情享乐,嫌日月时光太短,这种人生毫无价值、毫无意义。我们生于天地之间,是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以人数十年短促之寿命,为后来的人立万世不拔的基础才对。其次以天地的宽阔广大,日月星辰山川河岳都无所不包,人间到处都可以横行阔步自由的活动,如果以为世间狭隘,未免太愚笨!那春天的百花烂漫,夏日的凉风徐徐,秋天的明月咬洁和冬季的白雪晶莹,这四时的天然美景任何人都可以任意欣赏;但日夜为名利扰攘、奔驰在世间的人们,连去欣赏一下的时间都没有。他们不知何时是花开花谢,更不知何时是冰冻雪融。在他们看来,风花雪月都匆忙的消失掉,这是为自己的名利而顾不到流览自然的风光。因此,人看世间的一切,应当有静心的工夫、安定的智慧,千万不要受外物的牵累。佛家的偈也说:“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不见山花映红水。”意思指樵夫既是以采樵为生,当然心中充满了利欲观念,即使面前有美好自然风光,也都被他的刀斧私心蒙蔽了。“天地之闲,因人而异”,天地之间的运行时空、自然景物、闲情逸致都会因人们的境遇情绪不同而形成差异。人都有一种生活经验,繁忙时苦,闲极无聊时更苦,真所谓“独坐常忽忽,情怀何悠悠”。这就是过分清闲和过分劳累,使心神受到形役而蒙蔽了本真。

四九七、盆池竹屋 意境高远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译文】

  获得乐趣不在多少,盆盏池水拳握石头之间,烟雾云霞俱全十足;领会景色不在远近,蓬草窗户竹子房屋之下,清风明月悠然自得。

  【注解】

  得趣:获得乐趣,有趣味。清·捧花生《画舫馀谈》:“各摊数十文於前,斤斤较量,汗流满背,自以为得趣,旁观者殊作恶也。”领会情趣。宋·林逋《赠胡明府》诗:“一琴牢落倚松窗,孤澹无君得趣长。”

  盆池拳石:盆池,埋盆于地,引水灌注而成的小池。用以种植供观赏的水生花草。唐·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诗:“盆池有鷺窥苹沫,石版无人扫桂花。”拳石,指园林假山。唐·白居易《过骆山人野居小池》诗:“拳石苍苔翠,尺波烟杳眇。”小石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剑门关皆石无寸土,潼关皆土无拳石。”此直解,盆盏大的池水,拳头大的石头。拳握,像握着的拳头大小。喻体积小。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其外人所见者,拳握之内,或吐异香;胸臆之间,乍表金色。”

  烟霞:烟雾,云霞。南朝·齐·谢朓《拟宋玉<风赋>》:“烟霞润色,荃荑结芳。”泛指山水、山林。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夹钟二月》:“敬想足下,优游泉石,放旷烟霞。”

  蓬窗竹屋:蓬,〈名〉本义草名,蓬蒿。《说文》:“蓬,蒿也。”杜甫有《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蓬门,以蓬草为门,指贫寒之家。《宋书·袁顗传》:“紆金拖玉,改观蓬门。”同义,蓬窗即蓬草窗户。竹屋,用竹子作材料建造的房屋,亦泛指简陋的小屋。唐·黄滔《杨状头启》:“土风则竹屋玲瓏,烟水则叶舟荡漾。”

  风月:清风明月。见一四七【注解】

  自赊:赊,〈动〉本义赊欠。《说文》:“赊,贳买也。”《字汇》:“赊,不交钱而贾曰赊。”自赊,自然得到。

  【评语】

  一般的人往往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求很多的地方名胜古迹,以为只有如此才能理解事物的风情与雅趣。殊不知得趣不在多,会景不在远,在你的身旁附近庭院之间,哪怕是不大的池子,拳大的石头,都可以具有山谷烟霞的宏大景色。古人作《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会景适趣的地方,不在多处与远处,而在心的深处,物的近处。在茅棚草舍的窗前,栽花种竹,到了夏日也有乘凉纳荫的快乐。秋日的天高气爽、晴风明月,内心深处自有一番悠静闲然的情趣发生。所谓“乐贵自然真趣,景物不在多远”,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和《饮酒》描写了它的真趣:“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最得意,欲辨已忘言。”

  【注10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

四九八、淡欲有书 神仙之境

  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

  【译文】

  心中没有物质欲望,这就是秋季天空霁日云海;闲坐时有琴弦书籍,就成为在石室丹丘中神仙。

  【注解】

  秋空霁海:秋空,秋季的天空。霁,〈动〉本义雨止。《说文》:“霁,雨止也。”霁日,晴日。唐·刘禹锡《琴曲歌辞·飞鸢操》:“长空悠悠霽日悬,六翮不动凝风烟。”海,本义大海,海洋。《说文》:“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云海,广阔无垠的大海。宋·刘天游《氐州第一》词:“云海沧洲,甚又寄、南来客雁。”秋空霁海,即形容天高气爽广阔无垠。

  石室丹丘:石室,传说中的神仙洞府。汉·刘向《真君传》:“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数往崑崙山中,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丹丘,说中神仙所居之地。《楚辞·远游》:“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丹丘昼夜常明也。”石室丹丘,即形容像神仙一样逍遥自在。

  【评语】

  人被物欲所控制,妄想与烦闷常在胸中翻腾不绝。如果心中没有物欲,心就不被外物所囚系;其心如秋日的天空澄澈高洁,如平静的海面广阔明亮。在人的身边放置琴和书籍,则心常被琴书所净化。因此这一念,就会差之毫厘而有千里之谬,所以古人说去人欲在天理,也就是一种养心的最好方法。座旁有琴书,屋中便充满脱俗的气氛。又何必一定要远入深山,住在丹丘洞穴呢?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可见欲望最能蒙蔽人的本然心性。因此程子也说:“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一个人假如能经常陶冶在琴棋书画中,自然能被这种高雅气氛所净化。其情景犹如仙人住在深山石洞,因而佛家才有“仙境不在远处,佛法只在心头”的名言。

四九九、乐极悲至 兴浓味索

  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而漏尽烛残香消茗冷,不觉反成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天下事率类此,奈何不早回头。

  【译文】

  宾客朋友云臻聚集,痛饮狂欢尽兴酣畅十分快乐,顷刻间刻漏已尽蜡烛残剩香烟消散杯茗冰凉,不由得反而成了呕吐哽咽,使人毫无意味。天底下事情一般类似如此,为何不及早回头呢。

  【注解】

  宾朋:宾客朋友。南朝·宋·鲍照《代堂上歌行》:“车马相驰逐,宾朋好容华。”

  云集: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形容从四面八方迅速集合在一起。 宋·苏轼 《答李宝文启》:“舟车云集,惠通秦楚之商。”云臻,比喻众多的人或事物迅速到来。《古尊宿语录·慈明禅师》:“鼓声纔罢,大众云臻。”

  剧饮:豪饮,痛饮。清·屠文漪《摸鱼儿》词:“杯乍举,便剧饮,淋浪那计归时路。”

  淋漓:形容痛快,酣畅。宋·陆游《哀郢》诗之二:“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髮新。”

  俄而:不久,顷刻。《庄子·大宗师》:“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

  漏尽:刻漏(古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壶中水滴漏渐少,箭上度数即渐次显露,视之可知时刻。)已尽。谓夜深或天将晓。汉·蔡邕《独断》卷下:“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佛教用语。佛教称烦恼为漏,至三乘的极果,以圣智断尽此种种烦恼,称为“漏尽”。南朝·宋·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道则以仙为贵,佛用漏尽为妍;仙道有千岁之寿,漏尽有无穷之灵。”

  香消:香,〈名〉草木香料,常掺以木屑做成细条,点燃用以祭祀祖先或神佛。《聊斋志异·促织》:“爇香于鼎。”香烟,焚香所生的烟。北周·庾信《奉和阐弘二教应诏》:“香烟聚为塔,花雨积成臺。”消,〈动〉本义消除,消灭。《说文》:“消,尽也。”消散,消失,离散,消除。唐·戴叔伦《柳花歌送客往桂阳》:“定知别后消散尽,却忆今朝伤旅魂。”

  茗冷:茗,〈名〉本义早采的为“茶”,晚采的为“茗”,后泛指茶。《封氏闻见记》:“晚采者为茗。”杯茗,一杯茶。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有邻村一媪至殿前,王改容拱手,赐以杯茗,命冥吏速送生善处。”冷,本义凉。《说文》:“冷,寒也。”冰凉,很凉。《红楼梦》第四一回:“刘老老便伸手去羞他的脸,他也拿手来挡,两个对着闹。刘老老一下子却摸着了,但觉那老婆子的脸冰凉挺硬的,倒把刘老老唬了一跳。”

  不觉:不禁,不由得。汉·李陵《答苏武书》:“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呕咽:呕,〈动〉本义东西在胃喉中上涌,从口中出来。《说文》:“欧,吐也。字亦作呕。”呕吐,谓恶心而吐出胃中容物。《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又歷 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咽,〈动〉吞入,吞食。《汉书·李广苏建传》:“与旃毛并咽。”哽咽,食物堵塞喉咙不能咽下。汉·王充《论衡·效力》:“渊中之鱼,递相吞食,度口所能容,然后嚥之,口不能受,哽咽不能下。”

  索然无味:毫无意味或毫无兴致的样子。明·杨慎《丹铅杂录·论衡》:“盖文有以含蓄不尽为工者……説尽,则索然无味矣。”

  率:〈副〉皆,都。宋·苏洵《权书·六国论》:“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一般说来。汉·王充《论衡·案书》:“案大才之人,率多侈纵,无实事之验。”

  奈何:怎么,为何。《礼记·曲礼下》:“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

  【评语】

  人在宴会的时候,宾客如云霞集会往一起,饮酒作乐,酣畅淋漓,兴会尽致。等到宴会完了,客人散去了,这时候夜深人静,漏水滴尽,残余的蜡烛烧不久,香也销了,茶也冷了,于是,这盛宴的乐趣反而变成呕吐呜咽的悲泣情景,想起来不觉索然无味。不仅宴会是这样,天下的事大都是如此。汉武帝(秋风辞)说:“欢乐极兮哀情多。”人间事物都逃不过“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乐极生悲”的法则。盛时是极一时之乐,衰时是悲情四起,然而世人却不及早的回头。虽然明明知道那些虚荣浮华是一时的景象,但大多数人仍是执迷不悟,这实在是可怜又可悲的事情!足见世事之无常,因而王羲之也写到“为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五○○、会个中趣 破眼前机

  会得个中趣,五湖之烟月尽入寸里;破得眼前机,千古之英雄尽归掌握。

  【译文】

  领会其中的乐趣,五湖的云烟明月都纳入心中;看破眼前的机运,古今的英雄豪杰都归并掌握。

  【注解】

  个中:此中,其中。宋·陆游《对酒》诗:“个中妙趣谁堪语,最是初醺未醉时。”

  五湖:1.古代吴越地区湖泊。其说不一:(1)即太湖。《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韦昭注:“五湖,今太湖。”《文选·郭璞》:“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李善注引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也。”(2)太湖及附近四湖。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入五湖之中。”徐天佑注引韦昭曰:“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而五。”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二》:“南江东注于具区,谓之五湖口。五湖谓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也。” 2.太湖附近的五个湖。《史记·夏本纪》:“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 3.江南五大湖的总称。《史记·三王世家》:“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明杨慎《丹铅总录·地理》“王勃文‘襟三江而带五湖’,则总言南方之湖。洞庭一也,青草二也,丹阳三也,彭蠡四也,太湖五也。”4.指洞庭湖。5.近代称华中﹑华东五大著名湖泊。即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和太湖。6.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功成身退,乘轻舟以隐于五湖。见《国语·越语下》。后因以“五湖”指隐遁之所。

  烟月:云雾笼罩的月亮;朦胧的月色。唐·张九龄《初发道中赠王司马》诗:“林园事益简,烟月赏恒餘。”

  寸里:寸,〈名〉本义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说文》:“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方寸,指心,脑海。 唐·刘知几《史通·自叙》:“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凡有异同,蓄诸方寸。”里,〈名〉本义衣服的里层。《说文》:“裏,衣内也。”内,中,与外相反。《素问·刺腰痛篇》:“肉里之脉。”寸里,即心中或脑海中。

  掌握:手掌,手中。亦喻控制的范围。唐·杜甫《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诗:“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肥轻。”

  【评语】

  ‘五湖’是中国五百里以上的大湖,一共有五个;一、饶洲的鄱阳湖,二、岳洲的青草湖,三、润洲的丹阳湖,四、颚洲的洞庭湖,五、苏州的太湖。这五处都有烟霞风月的景色,古来的诗人墨客多半要到这些地方来游玩和欣赏,但这些名胜的风景也要因人才生趣,如果来游览的人没有什么风雅的趣味这些风景也就没有什么兴味了。而对俗不可耐的市井之辈就有如焚琴煮鹤,狼吞虎咽尤如过眼烟云不识趣味。如果有风雅趣味的人,就能领会其中的情趣 可以把天下的名胜,如苍茫可观的五湖烟月景色,尽情的收入眼底一览无遗。诗人杜甫游览名胜之后就能吟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梵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的名句,此外孟浩然诗说:“八月湖水平,涵空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由以上这首诗,洞庭的名胜立刻就出现眼前了。诗人想要领会其中的趣味,不一定要亲身到那个地方,也不一定要亲眼看见那个地方的景色。在斗室之中就可以把天下的名胜大观,自由自在的赏玩观览了。同样的道理,能够看破了眼前的天机,则千古的英雄豪杰。都可以收归自己的掌握。这话的意思是:古往今来的豪杰英雄都可以和他们握手谈笑,促膝谈心。真所谓时事造英雄,机在当下,运即眼前,适时掌握机遇,效法古今圣贤之道开辟一片新天地,依赖他们作为肱股而建立功勋与伟业,这岂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吗?无论古今或远近,都是由空间和时间比较而来,如果超越了这一个比较而采取达观,则大至宇宙小至尘芥都可以了若指掌,所以能了悟目前之机,便能够领会万古之道。

  【注10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

五○一、从冷视热 从冗入闲

  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从冗入闲,然后觉闲中之滋味最长。

  【译文】

  从冷静处观察热闹,才知道热闹场所的奔波驰骋毫无裨益;从繁冗处进入悠闲,才感觉悠闲生活的滋益意味最为长久。

  【注解】

  然后: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孔子家语·问礼》:“是故君子此之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不废其会节。”

  奔驰:犹奔波,奔走。见三七八【注解】。驰骋,奔竞,追逐。《汉书·薛宣朱博传赞》:“博驰骋进取,不思道德,已亡可言。”

  无益:没有好处,没有裨益。《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裨益,补益,益处。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觉寺》:“时高祖新营洛邑,多所造製,肃博识旧事,大有裨益。”

  冗:〈形〉本义闲散。《说文》:“冗,散也。”繁冗,繁琐庞杂,繁杂冗长。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鄱郡官书有《本草异名》一篇,尽取诸药他名登载,似觉繁冗。”犹繁忙。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调饮啜》:“有时迫於繁冗,飢过七分而不得食,遂至九分十分者,是谓太飢。”

  闲:〈形〉闲暇。贾谊《鹏鸟赋》:“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悠闲。前蜀·韦庄《谒金门》:“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

  滋味:味道。引申指苦乐感受。见一八五【注解】。滋益,滋养补益。《朱子语类》卷二四:“如人喫物事,若不消,只生在肚里,如何能滋益体肤?”意味,意境,趣味。《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无限难思意味长,速须觉悟礼空王。”

  【评语】

  人被热念情绪骚扰,昼夜东奔西走,自己分不清利害,旁人的劝告也难以相信,一心只为名利而奔波劳累。等到他受了意外打击,遭遇失败,则心灰意冷悔不当初了。在这时候能够以冷静的头脑把热中时候的事情好好考虑一下,就会感觉到过去的奔走,都是无益了。又当我们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对于那些纷扰的境界,感觉非常有趣。等到由繁忙的境界转到闲散的境界。就感觉到闲散的趣味是悠然而自得,长久而安静的了。这对于热中功名利禄、野心勃勃的人,又当别论,这种人对于一时的闲逸安静,都是不甘寂寞的。但是,青年时代血气方刚急于事业功名的时候,对于损害利害是不会计较的,这往往容易招致失败。年轻人对于以上的话仔细玩味一下,就可避害逃祸。真正做到“从冷视热,从冗入闲”的旷达之士,在中国历史上可能以陶渊明为典型代表,他的《归园田居》最能说明这种心境:“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攀宠里,复得返自然。”就现实而言,诸多事情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更何况是在争斗激烈的名利场。在党籍激烈竞争的商业社会中,人们更应该“从冷视热”,“身处事态,心在局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处理事态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各方关系。从个人处理事务的方式来看,也应该“从冗入闲”,就词义而言“冗”是繁杂,“闲”通“简”是简单,就是化繁杂为简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样才不至于身心疲惫无所适从。

  【注10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五○二、理出于易 道不在远

  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译文】

  禅宗偈语说:“饥饿来了吃饭疲倦来了睡眠。”作诗宗旨是:“用口头语言表达眼前的风景。”因为极高深的道理寓意于极平凡的事物,最困难的问题产生于最容易的地方;有意图的人反而远离它,无意图的人自然接近它。

  【注解】

  禅宗:佛教宗派名。又名佛心宗或心宗,以印度菩提达摩为初祖。禅宗之名称始于唐代。由达摩而慧可、僧璨、道信,至第五世弘忍门下,分成北方神秀的渐悟说和南方慧能的顿悟说两宗。但后世唯南方顿悟说盛行,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禅宗兴起后,流行日广,影响及于宋明理学。

  饥来吃饭倦来眠:语出明·王阳明《答人问道》诗:“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眼前景致口头语:语出明·邱文庄(丘浚1421-1495,明朝阁臣,思想家,经济学家。字仲深,号深庵。因谥号文庄,后人又称丘文庄。琼山下田村人。丘凌与海瑞、张岳崧、王显光齐名,被称为“明清海南四大子”。)《答友人论诗》云:“吐语操辞不用奇,风行水上茧抽丝。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

  景致:风景。唐·白居易《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规模何日创?景致一时新。”

  盖:<连>因为,由于。诸葛亮《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寓:〈动〉本义寄居,寄住。《说文》:“寓,寄也。”寄托。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寓意,寄托或蕴含意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及三閭《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

  有意:有意图,有愿望。宋·王安石《招叶致远》诗:“最是一年春好处,明朝有意抱琴来。”

  无心:犹无意,没有打算。见二四七【注解】

  【评语】

  禅宗曾有这样的一句话“饥来吃饭倦来眠”,就是说饿了吃饭,累了睡觉。这句话打开了佛教禅宗的奥妙之处。禅宗的语句多有高尚深远的寓意,但是当参禅到了意念极端则理尽而词穷,欲说而不可说了。当词穷意尽的时候,只有“饥来吃饭倦来眠”一途了。古语云:“悟了同末悟。”也就是达到了意念之极,没有什么玄妙奇特之处了。对于谈论诗的旨趣说:“眼前景致口头语。”所谓作诗的妙旨,并不在于强把平生耳目末见未闻之处一一展露,而是口头语当著眼前的景物,而绝不用什么生涩难解的文字典故去言联对偶,不仅诗与礼如此,世间无论什么事都是在极平易之处,寓藏著极高深的道理。而世间的困难也多由容易里面产生出来,禅宗的“饥来吃饭倦来眠”,和诗旨的“眼前景致口头语”是参禅悟道作诗填词,它的玄机妙理高深到了极点,深奥到了至难处,却反而是存在于极易之处。所以说,“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近真”。做事于无心之中,反而与天真与自然接近了,生出不可思议的力量来。至于作诗填词,用了好些费解的语句,搜集了许多奇怪的典故,这都是出于有意而不能成真。陶渊明和寒山的诗都是很平易、很浅近的,都是些眼前的景致、口头的语句,而成为古今的名言。禅宗李翱说:“我来问道无余说,月在青天水在瓶。”苏东坡有词说:“到得归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都是写尽了意念的极端,全都由无心而写出来的,所以成了天真自然的名句。再者,“饥来吃饭倦来眠”,是王阳明说的话,而不是出于禅宗。无论怎么说,这句话原来是禅宗的偈语。王阳明是儒家与禅宗的学者,况且,这句话在禅语的全集里面很多地方出现,纵然是阳明的话,称他是禅宗也没错误。说这不是禅语而辩论的人,是不知道禅宗和王学的关系。其实无论是语言还是事物,都普遍存在一个“物极必反”的道理,“于无声处胜惊雷”简单更能说明问题解决问题。

五○三、得诗真趣 悟禅玄机

  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悟禅教玄机。

  【译文】

  一个文字不认识而充满作诗意境的人,才算得到诗词作家的真正意趣;一句偈语不参悟而富有禅定妙趣的人,才算领悟禅宗教义的玄妙机理。

  【注解】

  诗意:诗思,诗情。唐·刘禹锡《鱼复江中》诗:“客情浩荡逢乡语,诗意留连重物华。”诗的内容和意境。元·朱德润《凝香亭记》:“仍得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孛术鲁公题其扁曰‘凝香’,用唐刺史韦应物诗意也。”

  诗家:犹诗人。唐·杜甫《哭李尚书》诗:“史阁行人在,诗家秀句传。”

  真趣:真正的意趣、旨趣。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殷仲文〈兴瞩〉》:“晨游任所萃,悠悠藴真趣。”

  禅味:谓入于禅定时安稳寂静的妙趣。唐·杜甫《杜氏墓碑》:“絶荤血於禪味,混出处於度门。”

  玄机:佛家、道家指奥妙的道理,深奥微妙的义理。唐·张说《道家四首奉敕撰》之三:“金炉承道诀,玉牒啟玄机。”神妙的机宜、计策。唐·柳宗元《剑门赋铭》:“喋血誓士,玄机在握,分命貔貅,陈为猗角。”机理,事物变化的道理。晋·葛洪《抱朴子·广譬》:“聪者料兴亡於遗音之絶响,明者覿机理於玄微之未形。”

  【评语】

  诗是用文字来表达的,理解文字的人未必能够作诗。诗是言志的,我们用诗来表达志向的如何。如果志向没有诗意,无论把文字写到任何深奥程度,都不能作出好诗。反之,纵令一字不识,而有诗意的人,就是他自己得了诗人的真趣,认识不认识文字都没有关系。禅宗更有所谓“不立文字”的教条,所以很多禅学都在教外别传,一切教法都不拘泥于文字。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是新洲的一个樵夫,有一天听人诵念《金刚经》,忽然有了悟解,就到黄梅山弘忍禅师那里做一个捣米的和尚。有一天弘忍禅师在七百多禅师面前,要考验一下神秀上座悟解禅机的程度,结果不识字的慧能却远超过神秀,而立即咏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这就证明了“得诗家真趣,悟禅教玄机”。不识字的慧能禅师比神秀优秀得多,因此承继了五祖的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可见理解文字不过是表现意志,仅仅通达文字,并不能得其真趣。不仅作诗和参禅如此,一切事情都是如此。古人说“酒有别肠,诗有别才”,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有诗文的细胞,与是否认识字并无太大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是就此识字参禅一概无所是用了,世间天才无几人也!

  【注10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有:“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不参,而多禅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意;淡宕故也。”

五○四、晓窗读易 午案谈经

  读易晓窗,丹砂研松间之露;谈经午案,宝磬宣竹下之风。

  【译文】

  清晨在窗前细读周易,用松间露水研磨朱砂圈点书中的义;中午在案头谈论佛经,钟磬声和着竹林间的清风传向远方。

  【注解】

  易:古代卜筮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合称三易。“连山”、“归藏”仅在古籍里提到名字(无论是否事实存在)均已失传。此处为《周易》的简称。《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并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朱熹《周易本义序》:“《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 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易经》六十四卦体例完整和谐不可分割,文字风格前后一致,当属一气呵成,而非几个时代的断续之作。《易传》以解读《易经》,《易传》的文字则明显好懂得多,有古文基础的现代人就可通读,《易传》中多有儒家观点出现,并且努力寻找《易经》的道德伦理价值。

  晓:〈名〉本义天明。《说文》:“晓,明也。”清晨。梁·简文帝《侍游新亭应令诗》:“晓光浮野,朝烟承日回。”

  丹砂:即朱砂,矿物名,色深红,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炼丹,中医作药用,也可制作颜料。晋·葛洪《抱朴子·金丹》:“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研:〈动〉本义细磨。《齐民要术》:“打取杏仁,以汤脱去黄皮,熟研,以水和之,绢滤取汁。”研磨,细磨使粉碎或光滑。宋·晁贯之《墨经·研》:“凡墨户不工於製作,而工於研磨。”

  案:〈名〉本义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史记·田叔列传》:“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长方形的桌子。《说文》:“案,几属。”案头,几案上或书桌上。唐·杜甫《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诗:“穷巷悄然车马絶,案头乾死读书萤。”

  宝磬:磬,〈名〉本义古代乐器。用石或玉雕成。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说文》:“磬,乐石也。”宝磬,磬的美称。明·杨珽《龙膏记·成隟》:“听宝磬声传九衢,看雁塔影掛清溪。”钟磬,钟和磬,佛教法器。金·王庭筠《超化寺》诗:“隔竹微闻钟磬音,墻头脩緑冷阴阴。”

  宣:〈动〉宣扬,宣传,广泛传播。《国语·晋语》:“宣其德行。”

  【评语】

  《周易》是圣人说明天地妙理的书,在露天的窗子下,天将破晓的时候读它,一面用丹砂来研磨松树间的露水,圈点著逗句,注明了要点,这都是超脱世外的高人隐士所做的清雅之事。在正午的时间谈经说法,一面敲著宝磬,声震竹林生风作音,这种宁静的景况是出尘离俗僧伽的清高行为。世人从早到晚汲汲于名利,走在尘俗之间,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精神自然就颓丧了,身体也会渐见衰败,是很难获得人间奥理和情越。如能时时把身心移到这样悠闲清雅的环境,则身心得以焕发,恢复本色,才算是得到了天地间的真趣。古人悠游于林下不入于尘俗,其中的道理很奥妙,其中的趣味更是深长啊!  

五○五、野趣丰处 诗兴自涌

  诗思在灞陵桥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野兴在镜湖曲边,独往时,山川自相映发。

  【译文】

  做诗思路在灞陵桥上,刚刚低声吟咏完了,丛林群山迅即已然浩然壮阔;郊野兴致在镜湖深处,当你独自往来时候,山峦河川相互辉映令人陶醉。

  【注解】

  诗思:做诗的思路、情致。唐·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诗:“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灞陵桥:灞陵桥,原名八里桥,在许昌市城西四公里的清泥河上,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辞曹挑袍处,建安五年(200)春,曹操俘关羽至许都,礼之甚厚。但关羽不忘旧主,挂印封金,辞曹归刘。曹操率部将追至灞陵桥,赐酒赠袍。羽疑其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拜揖而去,开始了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勇壮举。灞陵桥从此名扬。也指“灞桥”。据《三辅黄图·桥》:“霸桥,在长安东(陕西省西安市东,古称霸陵,汉文帝葬于此,故称。),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郑谷《小桃》诗:“和烟和雨遮敷水,映竹映村连灞桥。”

  微吟:小声吟咏。宋·陆游《一笑》诗:“半醉微吟不怕寒,江边一笑觉天宽。”

  就:〈动〉本义到高处去住。《说文》:“就,就高也.”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完成;,成功。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瞬息可就。”

  林岫:丛林群山,泛指山林。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道壹道人﹞从都下还东山,经吴中,已而会雪下,未甚寒。诸道人问在道所经。壹公曰:‘风霜固所不论,乃先集其惨澹;郊邑正自飘瞥,林岫便已皓然。’”

  浩然:广大壮阔貌。明·方孝孺《题〈郑叔致字辞〉后》:“发之为文章,则浩然而无涯。”

  野兴:对郊游的兴致或对自然景物的情趣。唐·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之一:“野兴城中发,朝英物外求。”

  湖:古代长江以南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之一。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在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下修建,以水平如镜,故名。宋· 苏轼《永和清都观道士求此诗》:“镜湖勅赐老江东,未似西归玉局翁。”

  曲:〈形〉弯曲,不直。《说文》:“曲,象器曲受物之形。”〈名〉弯曲的地方,亦指幽深之处。《诗·魏风·汾沮洳》:“在汾一曲。”

  独往:犹言孤往独来。谓超脱万物,独行己志。《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许询“自序”〉》:“遣此弱丧情,资神任独往。”李善注:“淮南王《庄子略要》曰:‘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司马彪曰:‘独往,任自然,不復顾世。’”一人前往。宋·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之二:“不是溪山曾独往,何人解作掛猿枝。”

  自相:相互。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诸峯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

  映发:辉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评语】

  “诗思在灞陵桥上,野兴在镜湖曲边”说的是唐代相国郑綮和诗人贺子章的故事。郑綮善于作诗,一天有人问他最近可有新作,他回答:“诗兴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怎能得到?”贺子章天宝年间做梦游天宫,有所感悟而毅然做了道士,告老还乡自建“千秋观”,被请求朝廷把周宫湖方圆几万顷的水塘给他做放生池,于是唐玄宗就下诏赐他“镜湖”“剡川”两曲。故事诚如郑綮所说:诗歌的灵感不生于琼林玉宇的庙堂之中,而是发自风雪之日的骑驴过灞桥之处。此时如果微吟诗句,则四方的林岫广阔浩然,有不可言喻的壮丽景色。因此风流清兴,不在珠帘画栋酒池肉林之中,而在唐明皇赐给贺知章的《镜湖》一曲。在这种地方一个人独行,眺望欣赏不完的天然美景,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事了。诗情雅兴不在于富贵显达,而在于超尘脱俗。

  【注106】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五○六、雪夜读书 神清气爽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兴迈。

  【译文】登上高处使人心境开旷,面对激流使人意境悠远;在雨雪的夜晚读书,使人心神清朗;在山丘上放声歌啸,使人兴致豪迈。

  【注解】

  心旷:谓心情明朗,心胸开阔。即“心旷神怡”心境开旷,精神愉悦。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临:〈动〉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说文》:“临,监临也。”《尔雅》:“临,视也。”面对。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把酒临风。”

  意远:谓胸怀旷达,意趣超逸。唐·杜甫《丽人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悠远,开阔,广阔。《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悠远长怀,寂漻无声。”

  神清:谓心神清朗。《淮南子·齐俗训》:“是故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

  舒啸:犹长啸。放声歌啸。晋·陶潜《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丘阜:山丘,土山。晋·葛洪《抱朴子·广譬》:“登玄圃者,悟丘阜之卑;浮溟海者,识池沼之褊。”

  迈:〈形〉超然不俗。《晋书·裴楷传》:“风神高迈,客仪俊爽。”豪迈,气度宽广,洒脱豪放。唐·独孤及《唐故特进太子少保郑国李公墓志铭》:“公聪朗奇伟,豪迈旷达,率性忠孝,临节有勇。”

  【评语】

  人依据居处的不同而改变了原有的气度。站在高山峰顶上,俯瞰大地则胸襟自然广阔。坐在清流河畔听水流声和观鱼,则心情自有超越俗性的感觉。在雨雪的夜间读书,四周没有槽杂之音来妨碍,精神自然清静。在高阜岳冈的上面舒清长啸,就使人高迈豪放。通常所说“壮士临风,虎落平阳”,就都说明了高山对人情绪的影响。清代大儒纪晓岚的《登高符》:“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回首红日向云低,四海五湖皆在望。” 写出了登山后的雄伟豪迈气象。其实这里要强调的是环境对人情绪的影响,不论是登高时的心绪,还是临水时的意境,亦或是雨雪夜读书的思绪,山丘顶呐喊的兴致,身临佳境不得不发尔。而孟子更对“登山观水”的感受有深入研究,例如他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现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五○七、利害世常 无事为福

  一事起则一害生,故天下常以无事为福。读前人诗云:“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又云:“天下常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虽有雄心猛气,不沉觉化冰霰矣。

  【译文】

  一件事情发生就有一种伤害产生,所以天下人常常以为没有事情就是福分,读前人诗句说:“奉劝大家不要谈论封拜侯爵的事,一个将军功勋成就千万尸骨枯朽。”又说:“天底下能常常使得万般事情太平,剑匣中宝剑封存千年也在所不惜”。读了这样的诗句,虽然拥有伟大抱负和勇猛气概,不禁深深感觉融化冰雪般冷寂。

  【注解】

  事:〈名〉本义官职。《说文》:“事,职也。”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尔雅》:“事,勤也。”事情。《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

  起:〈动〉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说文》:“起,能立也。”产生,发生。陈寿《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害:〈动〉本义伤害,损害。《说文》:“害,伤也。”〈名〉灾害,祸害。《墨子·兼爱中》:“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伤害,使身体组织受到损害。《韩非子·五蠹》:“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肠胃,民多疾病。”泛指损害。《汉书·赵充国传》:“今虏马肥,粮食方饶,击之恐不能伤害。”

  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劝君”应为“凭君”。语本唐·曹松《己亥岁》诗之一:“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后以“功成骨枯”喻为了一己私利,让其他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话,〈名〉本义言语。《说文》:“话,合会善言也。”〈动〉说,谈。《尔雅·释诂》:“话,言也。”封侯:封拜侯爵。《战国策·赵策二》:“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泛指显赫功名。唐·王昌龄《闺怨》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天下常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语本明·俞允文(1511-1579,字仲蔚,今江苏昆山人。少工临池,久而益擅之。小隶驶驶欧、柳而上,登吴兴“赵孟頫”堂;行书出入褚遂良,稍纵之则米芾;八分自谓得西岳碑体,以方韩、蔡,蔑如矣。卒年六十八。)《宝剑篇》:“吾闻龙泉太阿之宝剑,此物往往钟神英。人间得名千百载,国内惟有征求兵。昆吾之颖茨山精,银花绣出霜雪明。星气朝朝■(辟+鸟)鹈紫,龙光夜夜芙蓉生。文章已足清朝贵,勋业还为猛将惊。七雄五列虽已矣,报仇报恩心未已。非但飘沦古狱边,亦会提携楚城里。峥嵘磊落世两见,断蛟剸兕窃所耻。天下尝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朝驰咸阳暮云中,此间未必皆成功。但看古来功名士,杀身溅血俱英雄。嗟哉神物会遇亦有以,至今升腾变化为飞龙。”匣:〈名〉本义匣子。《说文》:“匣,匮也。”《广韵》:“匣,箱匣也。”这里指剑匣。唐·杜甫《又上后园山脚》“忧来杖匣剑,更上林北冈。”。

  雄心:伟大的理想和抱负。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示之以祸难,激之以耻辱,大丈夫雄心,能无愤发。”

  猛气:勇猛的气势或气概。见一四九【注解】

  沉:〈形〉深,份量重,重。宋·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冰霰:下雪前或下雪时降落的白色小冰粒。唐·王昌龄《从军行》之二:“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评语】

  天下事利害得失常是连在一起的。俗语说:“有一利必有一害,有一得必有一失。” 这乃是世间不足为怪的常态。所以说:“天下常以无事为福。”又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老子说:“祸兮福所之伏。福兮祸之所依。”天下事祸福是相互倚存。古人说:“太平本是将军致,不许将军看太平。”真是说尽了天机,话尽了人事。将军立功在战场,从战场上得功名。到了太平的时候,将军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这就说明了天下的利害得失都是循环相接的,有了昔日的盛,才有今日之衰,明白这种“盛极必衰” 利害得失相互循环天理的法则,心中藏著雄心勇气,不觉冰霰融化,一切化为乌有了。

五○八、闲云为友 风月为家

  松涧边携杖独行,立处云生破衲;竹窗下枕书高卧,觉时月侵寒毡。

  【译文】

  松林涧流边携带拐杖独自行走,站立的地方云雾生成在破旧长袍周围,绿竹轩窗下头枕书本悠闲躺着,一觉醒来时月色浸染了我寒素的毡毯。

  【注解】

  涧:〈名〉本义夹在两山间的水沟。《说文》:“涧,山夹水也。”涧流,山间的水流。南朝·梁·沈约《锺山诗应西阳王教》:“八解鸣涧流,四禪隐巖曲。”

  携:〈动〉本义提着。《说文》:“携,提也。”牵挽,挽扶。《淮南子·览冥》:“相携于道。”携带,随身带着。《水浒传》第九二回:“凌振、解珍、解寳,领二百名军士,携带轰天子母大小号炮,如此前去。”

  衲:衲僧徒的衣服,常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因即以为僧衣的代称。白居易《赠僧自远禅师》:“自出家来长自在,缘身一衲一绳休。”此处指宽大的长袍。

  轩窗:窗户。唐·孟浩然《同王九题就师山房》诗:“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

  高卧:安卧,悠闲地躺着。《晋书·隐逸传·陶潜》:“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颯至,自谓羲皇上人。”

  寒毡:《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郑虔)在官贫约甚,澹如也。杜甫尝赠以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云。”后以“寒毡”形容寒士清苦的生活。寒,〈形〉本义冷,寒冷。《说文》:“寒,冻也。”毡,〈名〉本义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说文》:“氈,撚毛也。”毡毯,亦作“氊毯”,毛毡制成的毯子。唐·白居易《青毡帐二十韵》:“软煖围氊毯,鎗樅束管弦。”

  【评语】

  在长著青青松树的山涧旁边,携著拐杖散步独行,世间的尘埃之气一点都不沾染。这时候伫立遥望天边的白云,仿佛两袖破衲之中都是云朵,大有飘飘然身为神仙之感。在有绿竹的窗下,以书籍当著枕头而卧,一切功名妄念不起,等到一觉醒来,看见明月照著寒凉的毡子,此时却觉得往来于红尘和争名夺利的俗人在一起自己也感染了一身的俗气。倒不如在青松绿竹之间起卧,洗尽一切庸俗之气来得好些。所以,人想要转变心境,必须选择宁静无哗的居处才好。松与竹,隐士高人所称羡之物:云与书,文人墨客不可须离之物。“松涧边携杖独行,竹窗下枕书高卧”的句子,内容充满了老年无为的人生观,诗情画意,闲云野鹤,潇洒舒坦,优哉可羡。闲云野鹤般的优哉游哉生活,是任何人都很羡慕的意境,但这只适合于事业有成的老年退休生活,因为作者洪自诚融会了儒佛道三家思想于一身,所以才咏出这种“松涧边携杖独行,竹窗下枕书高卧”的句子,内容充满了老庄无为思想的人生观。反之就儒家思想来说,这种“与闲云为友,以风月为家”的诗情画意生活,一个有为的现代人,特别是一个有为青年绝不可贪享,如果安逸悠哉,就激发不出创业的斗志。只有在事业成功之后求取淡泊宁静,来过一段修身养性的晚年优闲生活才可取。

  【注10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七•集韵》同文。

五○九、修养定静 临变不乱

  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译文】

  繁忙的地方不要迷乱本性,必须在平日里心情精神修养得清明;面对死亡时不要妄动心思,必须在活着时一切世事察看得透彻。

  【注解】

  乱性:迷乱心性。晋·葛洪《抱朴子·畅玄》:“宴安逸豫,清醪芳醴,乱性者也。”

  闲处:谓在家闲居,即平时。《晏子春秋·杂上二九》:“闲处从容,不谈议,则疏。”

  心神:心思精力。见○一五【注解】。心情,精神状态。唐·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承命震骇,心神靡寧,顾已慙靦,手足失措。”

  清明:神志清晰,清察明审。见一二四【注解】

  不动心:谓思想、感情引起波动。据《孟子·公孙丑》篇:“我四十不动心。注:‘言四十强而仕,我志气已定,不妄动心有所畏也。’”

  事物:指客观的一切物体和现象。见四二二【注解】

  看破:看透,看穿。见○一七【注解】

  【评语】

  在多事繁忙的时候,能够不乱其性的,除非是在平素闲暇的时候,能够有充分的精神修养,否则在临急的时候没有不乱本性的。人在将要死的时候不动心,能够从容就死。这必须是生前能够看破事物的真相,否则到了生命将终的场面,绝不能无动于衷的,然而人多半是在平常无事的时候放纵逸乐,对于精神的修养全然忽略了,一朝有了困难,或是有意外的变故,就慌张失措了。面对生与死怎样才能做到镇定自若,做到“木乱性,不动心”,关键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更说“吾四十不动心”,他们都能彻悟人生,以天下为已任,以大义为追求。所以当孔子被匡人围困时才发出“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其予何”,而文天祥更在《过零丁洋》诗中咏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名句。从古至今,无数先贤面对生与死,大义凛然,凭借正确的人生观,耿直的正义感,以及良好的品性,而致临变不乱,遇事不慌,镇定自苦。这些人看破红尘,领悟人生不是去消极遁世,老死荒郊,而是积极行道,肩天下重任。

五一○、超越喧寂 悠然自适

  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天。

  【译文】

  嗜好寂泊的人,观察洁白云彩幽暗碑石也能通晓玄妙的哲理;趋求荣誉的人,见到清亮歌声美妙舞蹈就会忘却喧嚣的倦怠。只有怡然自得的人士,没有喧哗孤寂,没有尊荣瘠枯,无论到那里都是自得其乐悠然闲适的天堂。

  【注解】

  嗜:〈动〉本义爱好。《说文》:“嗜,嗜欲,喜之也。”嗜好,喜好,特殊的爱好。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岂能弃交修赊,抑遗嗜好,割目下之近欲,修难成之远功哉!”

  寂:〈形〉本义静悄悄,没有声音。《说文》:“寂,无人声。”安详闲静,心志淡泊。嵇康《养生论》:“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寂泊,恬静淡泊,不追求名利。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观三世以其梦,抚六度以取道,乘恬知以寂泊,含和理之窕窈。”

  幽石:犹墓石。王闿运《邓太夫人锺氏墓志铭》:“既别起丘陇,宜有议铭,乃刻幽石。”

  通玄:通晓玄妙之理。唐·戴叔伦《暉上人独坐亭》诗:“性空长入定,心悟自通玄。”

  趋:〈动〉本义快步走。《说文》:“趋,走也。”按,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趋求,追求。清·吴敏树《己未上曾侍郎书》:“盖功名形势之会,一世之所趋求,宜有所避以谢於不知。”

  荣:荣誉,良好的名声或社会名望。《吕氏春秋·振乱》:“且辱者也而荣。”

  清歌妙舞:清亮的歌声,优美的舞蹈。晋·葛洪《抱朴子·知止》:“轻体柔声,清歌妙舞。”

  忘倦:谓专注于某物或被其吸引而忘却疲倦。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林四娘》:“又每与公评隲诗词,瑕輒疵之;至好句,则曼声娇吟。意态风流,使人忘倦。”倦怠,疲乏懈怠,厌倦懈怠。《礼记·礼器》:“季氏祭,逮闇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巖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另见○二六【注解】。

  怡然自得,喜悦而满足貌。唐·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今西成有岁,东户无为。野老清谈,怡然自得;田家浊酒,乐以忘忧。”

  荣枯:喻人世的盛衰、穷达。唐·钱起《初至京口示诸弟》诗:“兄弟得相见,荣枯何处论。”尊荣,尊贵荣显。三国·魏·嵇康《重作四言诗》之一:“富贵尊荣,忧患谅独多。”瘠枯,指贫瘠困苦的人。清·姚鼐《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亲入山林,掘盗根株。哀问民生,慰恤瘠枯,直时军兴。”

  无往:犹言无论到哪里。常与“不”“非”连用,表示肯定。晋·孙绰《喻道论》:“意之所指,无往不通。”

  自适: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见四五二【注解】

【评语】

  厌弃世间的喧哗叫嚣而嗜好悠闲寂静的人,入于山林之中静观白云和幽石,而悟透了微妙玄机之理。反之,喜荣耀繁华的人,听见清脆的歌声,看见美妙的舞蹈,不但不觉得喧嚣,反而忘却了倦怠。在前者是厌世的隐士而后者是溺世的俗人,都是走向极端偏颇,行为都不可取。悠然自得的人。多是由于他的内心有所准备,不为外物所控制。因此,也就没有喧嚣闲寂的分别,没有荣华衰枯的差异。他能悠然自适于天地之间,无往而不自得,这才是真正的入世高人。如果受环境改变而动心的人,那就算不得真正入世的伟人。所谓“嗜寂者”,乃指出世的隐士,出世的人追求的是一种悠然自得的雅趣,他们的内心多半有所自得,他们永远能悠然自适于天地之间。反之如果受环境的改变而动心,那就不算是一个真正得道之人。所谓“趋荣者”,乃指入世的俗人。而出世也可解释成厌世,入世也可解释成溺世,两者孰是孰非很难论断,不过是各走极端而不可否认的事实。当年老庄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提出“无为”、“老死不相往来”等主张,是针对当时的环境而言的,以致成为中国文化人的一种精神追求,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作为理想是可以的,只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当成现实生活就难行得通。而唐代竟有以隐居为终南捷径的典故,《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元·王恽《归志来图》:“先生践迹高千古,不似终南捷径多。”

五一一、浓处味短 淡中趣长

  悠长之趣,不得于醲酽,而得于啜菽饮水;惆恨之怀,不生于枯寂,而是生于品竹调丝。故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译文】

  悠久长远的趣味,不是从醇醲酽冽中得到,而是在吃豆羹喝清水中得到;惆怅怨恨的情怀,不是产生在枯燥寂静中,而是产生于吹管弹弦欢乐中。因此知道浓烈中的趣味常常很短,平淡中的趣味特别纯真。

  【注解】

  悠长:久远,漫长。《汉书·叙传上》:“道悠长而世短兮,夐冥默而不周。”

  醲酽:醲,〈形〉酒醋味厚。明·刘基《卖柑者言》:“醉醇醲而饫肥鲜者。”通“浓”,厚。《韩非子·难势》:“雾醲而蚁不能游也。”酽,〈形〉本义指茶、酒等饮料味厚。唐·曹唐《小游仙诗》酒酽春浓琼草齐。厉害,剧烈。《歧路灯》:“只是他赌的不酽。”醇醲,亦作“醇浓”,酒味浓厚甘美。汉·焦赣《易林·艮之谦》:“黍稷醇醲,敬奉山宗。”酽冽,浓烈。沉从文《边城》二:“酽冽的烧酒,从大瓮里用竹筒舀出,倒进土碗里,即刻就来到身边案桌上了。”

  啜菽饮水:吃豆类,喝清水。语出《礼记·檀弓下》:“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后因以为贫家孝子事亲之典。指生活清苦。《列子·杨朱》:“啜菽茹藿,自以味之极。”

  惆恨:惆,〈形〉本义失意。《说文》:“惆,失意也。”惆怅,伤感,愁闷,失意。《楚辞·九辩》:“羁旅而无友生,惘怅兮而私自怜。”恨,〈动〉本义怀恨在心,怨恨。《说文》:“恨,怨也。”怨恨,仇恨。强烈不满。《墨子·兼爱中》:“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感伤不平。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琴》:“操者,言遇菑遭害,困厄穷迫,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义,不惧不慑,乐道而不失其操者也。”

  枯寂:寂静,寂寞。见二○七【注解】。枯燥,单调,无趣味。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上》:“故习杜者,句语或有枯燥之嫌,而体裁絶无靡冗之病。”寂静,没有声音,安静。唐·谷神子《博异志·马侍中》:“四更,东方月上,燧觉寂静,乃出而去,见人马骨肉狼藉。”

  品竹调丝:泛指吹弹管弦乐器。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柳耆卿)吟诗作赋,琴棋书画,品竹调丝,无所不通。”

  【评语】

  人的心时常保持悠闲镇静,这趣味之能够长久,不是由浓厚的美味中得来。喝酒吃肉的味道虽浓,但这享受非常短,入口下咽之后便不再有什么。同时,也不是由富贵的境遇中产生得来,像高官显爵转瞬便成过去,况且,于隆盛荣华时,也末必能有悠闲镇静的趣味。这悠闲镇静的趣味是怎样产生的,它乃是由于淡泊之味所生。这不是喝酒吃肉和功名富贵场合中所能体验得到的,悠闲镇静的趣味,只有在贫贱的境遇当中才能够得到。人常常感到怀物的情肠,这情肠是由于调和丝竹而发生的。所以,人生淡中则有真趣。浓厚的味道只不过是一时感觉而已,所以它的寿命是短暂的。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这话对也不对。有财富使物质生活过得好些总比贫穷好,但为财富丰厚不择手段贪得无厌而沦为财富的奴隶,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在北方民间流行一种《太平歌词》,其中《劝人方》中有“要饱还是家常饭,要暖还是粗布衣”,这就说明了“浓处味短,淡中趣长”的道理。当子路感伤自己“贫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时,孔子训示他说:“啜菽饮水尽其欢斯谓之孝。”可见一个人的生活情趣或为父母尽孝,并不在于物质生活水准高低,完全在于心理精神生活的运用,这也就说明了“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的事实。所谓“浓处味短,淡中趣长”,指的是精神上的追求。曾有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说是有人穷,穷得只剩下钱;有人富,富得除了书本一无所有。这是不正常的。追逐金钱达到痴迷状态随之而来的便是精神空虚,而精神富足的人固然在理念世界能够做到真趣盎然,但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是没有体力来体会乐趣的。因此,看待任何事杨都要有辩证的态度。

五一二、动静合宜 出入无碍

  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之机。

  【译文】

  水流动而周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获得处在喧闹显现寂静的真趣;山高耸而白云浮动没有丝毫阻碍,领悟走出有我进入无我的玄机。

  【注解】

  喧:声音大而嘈杂,《玉篇》:“喧,大语也。”

  见:〈动〉“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广雅》:“见,示也。”《易·乾》:“见龙在田。”注:“出潜离隐,故曰见。”

  寂:静,没有声音,《说文》:“寂,无人声。”

  出有入无:出入于有无之中。语本《云笈七签》卷一○四:“或与众仙,策空驾虚,出有入无,分形散影,处处游集。”有,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无,指无我的境界。

  【评语】

  河里面的水流著,在这个河边境地里一点也听不见流水的声音,好比是处于喧哗噪闹的地方,一点也不堕入到喧哗里面,却领会出“闹中取静”的趣味来。水流的时候本来是水在那里动荡,是有声音的,偏偏一点声音也听不出来,这正是在动荡之时不堕入其中,也就是“动中之静”的意思。高山虽然巍峨高耸,但他并不能妨碍白云通过,由此我们可以觉悟到“出于有心,入于无心”的机用。晋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和古人所说的“山高岂碍白云飞”,用在这里恰恰相合。动中之静方见静。一个人的本性己定,就不会被爱憎和是非所动,就能保持一种静态。喧处可见寂趣,高山流云中可悟出进入无我之境的玄机,达到“动静合宜”;“出入无碍”境界。为人处世以能作到“动静合宜”为基本原则,而“出入无碍”乃是待人接物的最高境界,例如《庄子·大宗师》篇就对此种道理有所描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意思是说:“鱼适合在水中游,人适合在道上走。适合在水中游的能在池中游就快活,适合在道上走的,能无事就安闲了。所以鱼在江湖中游就忘掉一切而悠哉游哉,人在道术中就忘怀一切而逍遥自在。”人生在世能达到这种高超境界,就是禅家所说:“邪正俱不用,清静至无余,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的人生。

五一三、俗不及雅 淡反胜浓

  衮冕行中,著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渔樵路上,著一衮衣的朝土,转添许多俗气。故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译文】

  穿戴衮服冕冠的行列中,出现一位手持藜杖的山里士人,就会增加一分高尚风雅;渔父樵夫往来的道路上,加入一个穿着礼服的朝廷之士,转眼增添许多世俗风气。因此知道浓艳不如清淡,粗俗不如文雅。

  【注解】

  衮冕:衮衣和冕。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和礼冠。《国语·周语中》:“弃衮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简彝乎。”韦昭注:“衮,衮龙之衣也;冕,大冠也。公之盛服也。”谓登朝入仕。《后汉书·孔僖传》:“(崔篆)尝劝子建仕。对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衮服,即衮衣。宋·孔平仲《孔氏谈苑·汗衫所起》:“古者朝宴,衮服中有白纱中单,百官郊享服中有明衣。”借指三公。唐·白居易《闻庾七左降因咏所怀》:“衮服相天下,儻来非我通。”冕冠,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之礼帽。《后汉书·舆服志下》:“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泛指王公贵族,达官显宦。

  著:〈形〉本义明显,显著,突出。《小尔雅》:“著,明也。”〈动〉显现,显扬。《礼记·大学》:“其不善而著其善。”

  藜杖: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晋书·山涛传》:“魏帝尝赐景帝春服,帝以赐涛,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

  山人:住在山区的人。《荀子·王制》:“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隐居在山中的士人。唐·王勃《赠李十四》诗之一:“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

  士人:古时指读书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俗僧之学经律,何异士人之学《诗》《礼》。”人民,百姓。唐·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世説总其土田士人,令无磽杂扰。”

  一段:一部分,一分,一点。

  高风:高尚的风操。见一九九【注解】

  渔樵:渔人和樵夫。唐·王维《桃源行》:“平明閭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指隐居。南朝·梁·刘孝威《奉和六月壬午应令》:“神心重丘壑,散步怀渔樵。”

  朝士:朝廷之士,泛称中央官员。汉·陆贾《新语·怀虑》:“战士不耕,朝士不商,邪不奸直,圆不乱方。”

  转:〈动〉本义转运。《说文》:“转,运也。”指情况的变化,改变。《史记·管晏传》:“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转眼,形容时间短促。《敦煌变文集·无常经讲经文》:“转眼艰难声唤频,由不悟无常抛暗号。”

  俗气:庸俗不高雅的情趣、格调。宋·苏轼《答子勉》诗之二:“一点无俗气,相期林下风。”

  浓、淡:颜色的深浅。浓艳,艳丽,华丽,常代指鲜艳的花朵或浓妆艳抹的妇女。唐·杨凭《海榴》诗:“若许三英随五马,便将浓艳鬭繁红。”清淡,颜色、气味等不浓。元·陈孔彦《题赵子昂竹石》诗:“何如竹石常清淡,冬雪春风一样看。”

  雅、俗:文雅和粗俗。汉·王充《论衡·四讳》:“雅俗异材,举措殊操。”文雅,温文尔雅,讲礼仪而不粗鄙。《大戴礼记·保傅》:“答远方诸侯,不知文雅之辞。”粗俗,粗野庸俗,不文雅。宋·曾巩《水西亭书事》诗:“总是白头官长事,莫嫌粗俗向人夸。”

  【评语】

  衮冕行中持一黎杖的山人,为什么增加一段高尚的风雅呢?因为山人是居处在山野乡村的,能够掺杂到朝官贵人当中,必定别具一番超众出群的高风亮节。受朝官贵人尊敬崇仰,所以添增了一段高尚的风度。反过来看,在渔父樵夫往来的地方,本来充满著大自然的景色,过著乐天知命的生活。而著衮衣的朝士,本来是在世俗间热中于功名富贵的。一旦穿了朝衣到乡间原野,同渔父樵夫炫耀它的荣华富贵,自然不免显得俗气。况且,淡泊的滋味长久,而浓美的滋味不长。所以,鄙俗的浓丽之气怎么也赶不上清雅淡泊之风。自古有清流与朝官两立的传统,仿佛一为官便为俗,一入林便成清。从形式上来讲在朝在野是不一样的,但决非在朝无雅士,山林无俗辈,这都不是绝对的,而在于人的品性修养如何。从形式而言,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山野之中,布衣之内,猛地来一位衰衣朝土,似有作威作福依势卖弄之嫌,而朝士中猛地站一位渔父樵夫确也显眼。清淡浓俗于此衬托无遗,但这仅是就形式而言,关键还要看其人之品性是高雅还是低俗,朝服是权力的象征,平民之服却是大众自然的。不论古今中外,在政治舞台上总是布满荆棘,而且处处设有陷井,一不小心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假如在一处富有林泉之美的胜景中,突然来了一个俗不可耐的政坛权势人物,这该有多杀风景。

五一四、圣境之下 调心养神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

  【译文】

  悠闲徘徊在山川林野泉溪岩石之间,而凡尘的心念会渐渐平息,从容留连在诗词书法图轴画卷之内,而世俗的气习会暗中消失。所以有才德修养的人虽然不沉迷玩赏宝物而丧失志向,也要经常假借自然环境来调息身心。

  【注解】

  徜徉:犹徘徊,盘旋往返。《淮南子·人间训》:“翱翔乎忽荒之上,徜徉乎虹蜺之间。”安闲自得貌。明·张羽《秋日苕溪·道中》诗:“闲行无物役,洄沿自徜徉。”

  尘心:指凡俗之心,名利之念。唐·白居易《冯阁老处见与严郎中酬和诗因戏赠绝句》:“纵有旧游君莫忆,尘心起即堕人间!”

  夷犹:犹豫,迟疑不前。从容自得。见四三七【注解】

  诗书:诗作和书法。《宋书·谢灵运传》:“灵运诗书皆兼独絶,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

   图画:绘画。唐·张泌《春日旅泊桂州》诗:“溪边物色宜图画,林伴鶯声似管絃。”图轴,画轴;画卷。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玉画义》:“今古图轴,襞积繁伙,銓量必当,爱护尤勤。”画卷,裱后带轴的长幅图画。宋·苏辙《次韵王定国见赠》:“屡出诗章新管籥,偶开画卷小山川。”

  潜消:暗中消除。见四一六【注解】

  玩物丧志:玩,玩赏;丧,丧失;志:志气。指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语本《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调心:调摄心性。汉·陆贾《新语·慎微》:“如调心在己,背恶向善,不贪於财,不苟於利,分财取宽,服事取劳,此天下易知之道、易行之事也。”

  【评语】

  离开了市廛纠纷之地,徘徊于山林泉石之间。胸中的一切尘心自然就止息下去,起了清净幽雅之念。放下帐簿等等繁琐事情,到诗书图画里钻研,鄙俗的气息自然就消除了。这样看来,人是因居处的场所不同,情绪也就大大不同了。君子虽然是不要因为玩弄物品而消磨志气,但也应当藉幽雅的境界来调整心情,不要流入卑鄙庸俗。一一般人建别墅筑庭园,收藏书画古玩,豢养珍禽异兽,表面看来风雅脱俗,但是如果贪婪欲念不消,也只能算是附庸风雅而已,而沽名钓誉更俗不可耐。人是可以改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君子绝不可如此。所谓“居移气,养移体”,由于居住环境的雅俗,也确实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雅俗。一个坐拥书城的人,平日无意中就会读很多书,他的谈吐见解自然也就不凡。所以古人才说:“三日不读书,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可见人不但要借山林泉石的幽雅环境来培养自己的气质,同时也要用书香气氛充实自己的内在美才行。在一种高雅脱俗、充满书卷气的环境里,耳儒目染于其中的人,也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藉著山林泉石幽雅的境遇,转移红尘的杂乱,使自己的心性精神得到调和与修养,这就是君子与小人不同的地方。有才德有修养的人隐居林泉是为超凡养性,沉浸字画是为寄情抒怀,融汇自然则是为调节身心愉悦情绪。

五一五、繁华之春 不若秋实

  春日气象繁华,令人心神骀荡,不若秋日云白风清,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

  【译文】

  春天里景象繁荣华盛,使人心情精神怡悦荡漾,不如秋天浮云洁白微风清爽,兰花芬芳桂花馥郁,水天相接浑然一色,天地交合空旷明澈,使人神韵风骨全都清新。

  【注解】

  春日:春天,春季。《诗·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气象:景色,景象。见三一八【注解】

  繁华:繁荣美盛。宋·贺铸《采桑子·罗敷歌》词:“东南自古繁华地,歌吹扬州,十二青楼,最数秦娘第一流。”繁荣,昌盛,蓬勃发展。晋·葛洪《抱朴子·博喻》:“甘雨膏泽,嘉生所以繁荣也,而枯木得之以速朽。”华盛,繁华兴盛。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二折:“那同乐院前游春的王孙士女,好不华盛。”

  骀荡:骀(tái)〈名〉本义劣马。《广韵》:“骀,驽马。”(dài)〈形〉舒缓放荡,常作“骀荡”。宋·赵善扛《烛影摇红》:“舞丝千丈飏晴光,骀青春无际。”骀荡,使人舒畅的(多用来形容春天的景物),舒缓起伏,荡漾。汉·马融《长笛赋》:“安翔駘荡,从容阐缓。”怡悦。宋·范成大《行唐村平野晴色妍甚》诗:“云烟酿春色,心目两駘荡。”

  兰芳桂馥: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名〉本义香,香气。宋·苏轼《千秋岁》:“秋露重,真珠落袖沾余馥。”〈动〉香气散发。唐·申欢《兜玄国怀归诗》:“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馥郁,形容香气浓厚。后蜀·顾夐《渔歌子》词:“画帘垂,翠屏曲,满袖荷香馥郁。”兰芳,兰花的芳香,常用以比喻贤人。《楚辞·招魂》:“结撰至思,兰芳假些。”王逸注:“兰芳,以喻贤人。”

  水天一色: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唐·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上下:指天地。《后汉书·陈宠传》:“方今圣德充塞,假于上下。”李贤注:“上下,天地也。”

  交合:相连,连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水出西溪东流,水上有连理树,其树柞櫟也,南北对生,凌空交合。”

  空明:空旷澄澈,比喻天地晴朗的状态。唐·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航 北湖之空明,覷鳞介之惊透。”

  神骨俱清:神骨,神韵风骨。明·袁宏道《经太华》诗:“不取色态妍,唯求神骨肖。”清新,清爽新鲜。清·宋匡业《梅花》诗:“不染纷华别有神,乱山深处吐清新。”

  【评语】

  春天的时候,百花齐放,十分芬芳,而小鸟歌唱,蝴蝶飞舞,变成繁华的气象,令人心神舒畅。但是这样比不上秋天的景色,秋天的云白风清,兰桂的花一起开放,香馥之气四散,水色和天光合为一体,上下特别清明使人气爽。春天、秋天的好坏,是因人而不同,同时也难有一定的评判。人不仅喜好春天的繁华气象,对于任何事都喜欢繁华热闹,不愿有冷静清寒的景色产生。相较之下,人还是超越多数人的所好而去喜爱那秋高气爽、清明之容的秋天为妙。世间一般人都说春天是幸福之气,而秋天是阴气。但仔细思考一下,只有近道的人喜秋而不喜春。世人所以爱春天,讨厌秋天,是根据人情来说的,不是对春秋的本质来说的。我们把这话仔细想一下,就不难感觉出其中有极大的道理在。唐朝刘禹锡有名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清到碧霄。”正好说明了这段文字表达的景象。我们所以都喜欢春天,是因为春天能给我们带来蓬勃朝气;人们所以都不喜欢秋天,那是因为秋天会给我们带来肃杀之气。作者于此并非比较春与秋孰美,我们也必须了解一点,夭地万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不过人对景物的爱憎,也完全是基于心情和观念。如果从不同角度来欣赏秋景,就会觉得秋光比春光显得更美。因为春天的清新就好比人的青少年时代,虽然具有青春活力,然而在某些方面却显得不成熟;而秋天的萧瑟就好比人的中壮年时代,虽然具有肃杀之气,但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万物走向衰亡的开始,万物至此得以成熟。大自然到秋天已度过了那雍容华贵万紫千红的夏季,此时已渐渐显出本来之面目,尤如人到本性显现成熟稳健而达到净沽的境界,秋高气爽,水夭一色,上下空明,人在此中神骨俱清。这就是作者“春之繁华不若秋之清爽”一语的由来,可见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超凡的哲人眼光。

五一六、来去自如 融通自在

  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

  【译文】

  身体犹如不用系缆的舟船,任凭它顺流而行遇坎即止;内心好似即将灰烬的树木,无碍于刀具切割香料涂抹。

  【注解】

  不系之舟:指不用绳索缚住的船,比喻自由自在无所牵挂。语出《庄子·列御寇》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系缆,系结船索,谓泊舟。南朝· 宋·谢灵运《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诗:“日落当栖薄,繫缆临江楼。”

  一任:听凭。唐·杜甫《鸥》诗:“雪暗还须浴,风生一任飘。”仇兆鳌注引罗大经云:“虽风雪凌厉,亦不暇顾。”

  流行坎止:流,水顺势流;坎,低陷不平。顺流而行,遇险即止。比喻行止进退视境况而定,也比喻顺利时出仁,遇挫时退隐。语本《汉书·贾谊传》:“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得坎则止。”颜师古注:“孟康曰:‘《易》坎为险,遇险难而止也。’张晏曰:‘谓夷易则仕,险难则隐也。’”

  既灰之木:即将被烧成灰烬的树木。灰木,语本《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后遂以“灰木”喻毫无生气或意志消沉。宋· 范成大《再次韵述怀约严子文见过》:“灰木心形雪满头,鹤鳧长短不悲忧。”

  何妨:无碍,不妨。《北史·后妃传上·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后美容仪,少言笑,年数岁,父母异之,指示诸亲曰:‘生女何妨也。若此者,实胜男。’”

  刀割香涂:刀割,用刀具切割;香涂,用香料涂抹。意思是羞辱赞誉。

  【评语】

  世间如海一样风波无常,如果不知道渡海的技术,则一生之中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困难?所以,渡海的技术要加以讲求。自己的身体好像一艘没有绳缆牵系的船一样,风吹时向前流行,风止时停止,任凭风向吹动绝不会有翻船的危险。其次,自己的心能够像枯木死灰一样,对于外界毫不动心。即使是受到刀割而心不痛,涂上了香料而心不喜。换句话说,遇到顺境就向前求进,遇到逆境就退屈于下。心能离开了名利之念,就是被人侮辱也不生气。接受名誉也不欢喜,这样就能够乐道顺天,安然度过一世。心头功名利禄欲望太强,个人荣辱得失计较太多,必然总处在一种忧郁与不满之中。从做人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但是,如果仅仅环境能使你逍遥自在,而内心却不能排除世俗的杂念,不论任何好的环境也无济于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修养上下工夫,使自己达到“老僧人定”的不动心境界。例如菩提达摩就曾面壁九年,其修行工夫之深可想而知。孔子所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以及孟子所说“我四十不动心”,就是属于“来去自如,融通自在”的修养工夫,其实做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即“人贵自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应强求,即“人贵自然”。这样,才可能有超凡脱俗不计是非恩怨之心,才可能多一份洒脱的气度,增一份人生的真趣,进而达到不动心无所求的自如境界。

五一七、欲心邪念 虚心正念

  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

  【译文】

  心充满欲望的人,波涛沸腾在寒凉的水潭,深山老林不能见到它的寂静;内心无欲无为的人,凉爽产生在酷热的暑天,朝廷市集不会察觉它的喧嚣。

  【注解】

  中:内心,曹操《短歌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寒潭:寒凉的水潭。见二四一【注解】。波沸寒潭,指寒冷平静的潭水被扬波起浪。

  虚: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韩非子》:“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

  朝市:朝廷和市集。《史记·张仪列传》:“臣闻争名者於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泛指名利之场。元·刘时可《春日田园杂兴》诗:“坐睡略无朝市梦,踏歌时有里閭游。”比喻喧闹的场所。

  【评语】

  人的精神往往会产生出难以想象的作用,克服难以忍受的困难。例如日本古時候有個快川和尚,他因為得罪了織田信長,被信長的士兵圍住寺院,把寺裡的和尚都用火燒死,快川在臨終時說了兩句偈言是“安禅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亦凉”的偈语,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静自然凉”。又如当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陆皓东被捕后,清吏以酷刑拷打他供出同党,可是他却神色自若地坚不吐实,并且对清吏表现“我身虽痛而心不痛”,这也是在精神上能把握定、静、虑、得的修养工夫,只要有这种工夫即使身临大难也不会苟且偷生,一切艰难困苦都不会使他们屈服,一切热火与酷刑都不能使他们动心。不像小人的人随著境遇有种种的转变相反,达人的心可以心来转变境遇。故佛家有“行人修德,虽火坑亦是青莲”。有道高僧如法显、玄奘,鉴真,为了信仰,为了传教,克服了无数常人难以忍受之难,最终达到目的。他们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来自他们内心的纯静和信念的执着,故不远万里去迫求他们向往的目标。这种精神用之于常人,可钦佩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如变法英雄谭嗣同在危难之时决不苟且,镇定自若,临终还留下千古绝唱。人虽逝矣,精神不死。正由于有崇高的信念支撑着他,才使他面对生死同样心静如止。心中不定,不能把握欲念,即使是远离都市隐避到山林,身体虽得安静,心中却充满了欲念,如滚水一样沸腾,反而烦躁不堪,因此,一切的寂静对他而言是毫无感受的。反之,人若能去人欲存天理,心常放在空虚之地,则精神抖撤。虽然在盛夏酷暑中,也会感到清凉。虽然有车马声音杂沓其心亦不感觉骚乱。所以说,万里均由心念所生啊!

五一八、人为乏趣 天机自然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落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会心。

  【译文】

  花栽植盆中终究缺乏自然生机,鸟关进笼中因此减少天然情趣;不如山林间的花草鸟鹊交错聚集成就华丽文采,回旋飞翔从容自若,自然是心领神会韵味无穷。

  【注解】

  错集:错,本义用金涂饰,镶嵌。《说文》:“错,金涂也。今所谓镀金。俗字作镀。”此作杂乱,交错。欧阳修《醉翁亭记》:“觥筹交错。”集,《说文》:“集,群鸟在木上也。”《尔雅》:“集,会也。”集合,聚集,收集。《国语·晋语》:“人皆集于苑。”错集,即相互交错聚集。

  文:〈名〉本义花纹,纹理。《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易·系辞下》:“其旨远,其辞文。”

  翱翔:鸟回旋飞翔,鸟飞的状态。据《淮南子·览冥训》篇:“翱翔四之外。翼一上一下日翱,不摇曰翔。”即上下振翅为翱,展翅不动为翔。

  自若:镇静自如,毫不拘束;一如既往,依然如故。《国语·越语下》:“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从容自若,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自若,自在,如常,保持原样。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旧唐书·刘世龙传》“而思礼以为得计,从容自若,尝与相忤者,必引令枉诛。”

  悠然:形容韵味不尽。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其事,其诗,俱足千古。篇终结句,餘韵悠然。”另见○六九【注解】

  会心:领悟;领会。见一四二【注解】。心领神会,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明·吴海《送傅德谦还临川序》:“读书有得,冥然感于中,心领神会,端坐若失。”

  【评语】

  花天生就具有美丽的颜色和芬芳的香味,如果把它栽种在盆子里长起来,终究比不上自然的芳香艳丽,并且缺乏生气,不比自然的茂盛。鸟本来有美丽清脆的声音,如果把它捉到笼子里豢养,教它各种音声来啼唱,总是嫌过于呆板,不若自然来得活泼。人在山间看见花鸟互相交错飞舞,心中自然感到有说不出的乐趣。总而言之,损坏了自然的生机和天然的风趣,就不能领会出天真的妙趣。所以,古人说:“勿背天之道,勿绝地之理,勿逆人之伦。”不仅花鸟如此,无论天地万物,都要顺其自然生长,才能感到真的乐趣。世间人们往往喜欢违背自然而勉强造作,这可以说是人生的虚幻,是怎么样也不会悠久的。俗谚有“家鸡有食汤锅近,野鸡无食天地宽”,照理盆中花笼中鸟也是如此,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庭苑和盆景为人所称道,但与山林野趣天地间飞翔的乌儿相比,它们不但完全丧失了大自然的生趣,而且任由世人摆布。世间万事万物,假如破坏了自然生机,就不会有天然妙趣。其实何止花鸟如此,我们对万事都要顺其自然生长,才能体会出万物的自然情趣。我们常看到都市中一些所谓“园艺家”,竟把很好的花木修成某种特定的形象,这是最破坏自然美而大杀风景的愚行。以此比之于人,盆中花、笼中鸟则喻意束缚了人的自由。历史上为自由而奋争以至献出生命的人成千上万。因此自由之可珍贵就显得更加明显。人们一般都喜欢小孩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不作假,天真、自然而可爱。故李白高歌“一生好人名山游”,就是因为名山大川如画的美景更能显出自然之趣。

五一九、乾坤自在 物我两忘

  帘栊高敞,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识乾坤之自在;竹树扶疏,任乳燕鸣鸠送迎时序,知物我之两忘。

  【译文】

  门帘窗栊高大宽敞,看见青山绿水吞吐着云雾烟霞,认识到天地的自由自在;竹林树丛枝叶茂盛,任凭雏燕斑鸠送迎着冬去春来,知道了物我的一起忘记。

  【注解】

  帘栊:亦作“帘笼”。窗帘和窗牖。也泛指门窗的帘子。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张华〈离情〉》:“秋月映帘笼,悬光入丹墀。”指闺阁。唐·李昂《赋戚夫人楚舞歌》:“ 汉王此地因征战,未出帘櫳人已荐。”。

  高敞:高大宽敞,大开。唐·李中《海上太守新创东亭》:“高敞轩窗迎海月,预栽花木待春风。”

  青山绿水:形容景色秀丽宜人,泛称美好山河。见三五四【注解】

  吞吐:吞进和吐出,比喻出纳、隐现、聚散等变化。见○八二【注解】

  云烟:云雾,烟雾。汉·蔡琰《胡笳十八拍》:“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乾坤:指天地、世界。见二○三【注解】

  自在:自由,没有拘束。唐·李咸用《游寺》诗:“无家身自在,时得到莲宫。”犹自然。宋·苏轼《过温泉》诗:“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

  扶疏:〈书〉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宋·姜夔《虞美人·咏牡丹》词:“玉盘摇动半厓花。花树扶疏,一半白云遮。”

  乳燕鸣鸠:乳燕,雏燕。南朝·宋·鲍照《咏采桑》诗:“乳燕逐草虫,巢蜂拾花萼。”鸣鸠,即斑鸠。《诗·小雅·小宛》:“宛彼鸣鳩,翰飞戾天。”燕与鸠都是侯鸟,春天南飞,冬天北飞,此代表春秋季节。

  送迎:送往迎来。《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踰閾。”

  时序:时间的先后,季节的次序。见四八四【注解】

  物我:彼此,外物与己身。见四四八【注解】

  两忘:两者一起忘记。见四一○【注解】

  【评语】

  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打开窗户所看到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听到的是喧嚣尘埃的喀杂噪音,故而城里人到了田园,进了山林,会马上产生一种舒但开心的情怀,回归大自然竟有一种忆旧之感。故在现代文明的城市里,“躲进小楼成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不可取,远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真趣。住在农村的山边水岸,一年四季都高敞门户,放眼望去都是青山绿水,足以体会陶渊明《四时读书乐》中“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亦文章”的诗句,体会乾坤自在和天地真如的境界。人住在靠近山边水滨的地方,每天在早晚之间高卷窗帘,看见山间白云与江山的烟波荡漾,就识得了天地的伟大与自然了。春天到来的时候,竹子和树木的枝叶都露出青色,燕子也到了构筑巢穴哺育乳燕的时候。等到秋天到来的时候,斑鸠来到枝叶繁茂的树林,不断的鸣唤声音是清脆可听。他们都是顺著天地四时的次序来迎送季节,吾人观物达到了微妙精细的境遇中,就不禁成了物我两忘的恍惚状态。但是,生活在这种足以物我两忘境界中的人却往往向往现代城市生活,千方百计要挤到城里去体验城里人的享受,尤其是生活条件艰苦的地方更是如此。人不可能脱离生活环境会谈天地真如,却又难以克服都会与田园两难选择中的矛盾心理。这种科技文明究竟能给人类带来多大的幸福,有赖长期的考验和证明。

五二○、心月开朗 水月无碍

  胸中即无半点物欲,已如雪消炉焰冰消日;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时见月在青天影在波。

  【译文】

  心中如果没有丝毫物质欲望,已然如同雪消融于炉火冰消融于太阳;眼前自然呈有一片空旷澄明,时常可见明月在蔚蓝天空月影在水波。

  【注解】

  心月:佛教语,谓明净如月的心性。见一四四【注解】

  水月:水和月。唐·刘禹锡《洞庭秋月行》:“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水中月影。常形容明净。唐·李白《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诗:“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

  即:<连>假若。汉·贾谊《论积贮疏》“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胸中: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状态。见○一四【注解】

  空明:空旷澄澈。见五一五【注解】。空旷,视野开阔,无任何阻挡物空寂广阔。唐·鲍溶《沙上月》诗:“水文不上烟不荡,平平玉田冷空旷。”澄明,清澈,明净。南朝·梁元帝《乌栖曲》:“月华似璧星如珮,流影澄明玉堂内。”

  青天:指天,蔚蓝色的天空。见二二七【注解】

  【评语】

  宋代大儒周敦颐说:“无欲则静,静则明。”诸葛亮也说:“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这不是要杜绝欲望,而在于说明欲望淡泊便能使心情轻松,心情轻松就好像“月在青天影在波”,这样既能明心见性又能通达事理。心底清静,本性自现,本性现就会愉快,就会神清目朗,而见山水明而日月新。但无半点物欲不是一无追求,不是弃除物欲。欲望太过强烈,心神就会受物欲蒙蔽,以致头脑昏聩而不明事理。什么事一走极端就会走向其反面,好事也会变成坏事。例如饮酒是乐事,也可成雅事,但如市井之徒光着脊梁吆三喝四狂喝滥饮,其喧嚣是噪音,其形象决非豪爽本性而是粗俗,至于过度饮酒则伤身心。诗是雅事,是情与怀的抒发,但为诗而诗,无病呻吟,以诗为玩物岂非褒读?事过头就会变质。我們接触任何事物的時候,心中如果不起一点物欲的私念,就好像冰雪遇到了日光和火焰,一切障碍都融化於无形了,因此不为物所动,自然不受物所害。其次,被事物所转动的人,都是因为他心中有物欲。如果物欲不起,绝不会受物所转动。这時候眼前自有一段空明,也就是不起尘念,心境豁然开朗。一切烦恼都云消雾散,而心眼的光明对于任何地方都可照透。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恰似明月悬在青天之上,月影映照在河海之中,无碍自在,天地万物莫不被无量(即无量心,佛教语。指佛菩萨普度无量众生而应具有的精神。计有四种,即:给众生欢乐为慈无量心;救众生于苦难为悲无量心;见众生离苦得乐而喜,为喜无量心,对众生无憎无爱,一视同仁,为舍无量心。)灿发的光明所照破了。

五二一、森罗万象 梦幻泡影

  树木至归根,而后知华萼枝叶之徒荣;人事至盖棺,而后知子女玉帛之无益。

  【译文】

  花草树木到了落叶归根,而后才知道花朵枝叶的徒然繁荣;人情事理到了盖棺论定,而后才知道子女财富的毫无益处。

  【注解】

  森罗万象:森:众多;罗:罗列;万象: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形容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语本南朝梁·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夫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梦幻泡影:佛教用语,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梦境、幻术、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后比喻空虚而容易破灭的幻想。语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归根:归于本原。《老子》:“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復。夫物芸芸,各復归其根。归根曰静。” 王弼注:“各返其所始也。”比喻事物结局归于根本。《传灯录》:“六祖慧能涅磐时答众曰:‘落叶归根,来时无日。’”

  华萼:华,〈名〉本义花,通“花”,花朵。《说文》:“华,荣也。”萼,〈名〉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花开时托着花瓣。《玉篇》:“花萼也。”《晉書·皇甫謐傳》:“春華發萼,夏繁其實。”

  徒:〈副〉徒然,枉然。《乐府诗集·长歌行》:“老大徒伤悲。”徒然,犹枉然,白白地,不起作用。唐·杜荀鹤《乱后宿南陵废寺》诗:“男儿仗剑酬恩在,未肯徒然过一生。”

  人事:人情事理。见○七三【注解】

  盖棺:指身故。明·唐顺之《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铭》:“君自束髮至盖棺,未尝一日不兢兢砥厉名检。”此乃指“盖棺论定”,论定,下结论。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语本唐·韩愈《同冠峡》诗:“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

  玉帛:泛指财富。晋·葛洪《抱朴子·嘉遯》:“谓荣显为不幸,以玉帛为草土。”

  无益:没有益处。见五○一【注解】

  【评语】

  天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花草树木一旦到了秋天,就受寒霜侵袭而枝叶凋零,这恰如人到了中老年就逐渐接近人生的尽头,所以俗语才有“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无后成”。人生即使享尽荣华富贵,也只不过是短短的数十寒暑,等到盖棺之后才知道子女玉帛并无用处,因此古人才有“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给儿孙做牛马”的说法。這是看破了世事的說法。人能夠常作存此想,就可以減少貪欲的私情,也不致起爭名奪利的念頭了。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是比喻人认死理,不被实际情况碰个焦头烂额决不甘心。林木花草只有春天才生机盎然,到了秋天便落叶翻飞,大雪飘来的时候便只剩下枯枝片叶,其余皆化为泥士至春护花肥田。人不同于花草树木,到了盖棺时节,一切便晚矣,便无缘知晓世人的品评,无法再顾及子女玉帛的用处。既感如此,何必当初呢?做人不可等盖棺时再去行善,做事也不应采取这种临崖勒马始回头的方式,干什么事先应多考虑免致到时手忙脚乱。

五二二、毁誉褒贬 一任世情

  饱谙世味,一任覆雨翻云,总慵开眼;会尽人情,随教呼牛唤马,只是点头。

  【译文】

  熟知人世滋味,任凭他人翻手作云覆手雨,总是懒得睁开眼睛去看:看透人情世故,随意让人去时呼牛来唤马,只是若无其事点头应对。

  【注解】

  饱谙:犹熟知。《旧唐书·裴度传》:“且陛下左右前后,忠良至多,亦有熟会典章,亦有饱諳师旅,足得任使,何独斯人?”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见○三○【注解】

  一任:听凭。见五一六【注解】

  覆雨翻云: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慵:〈形〉本义懒惰,懒散。《封神演义》:“行旅畏威慵举步,佳人怕热懒登台。”

  随教:随,〈动〉《说文》:“隨,从也。”依顺,依从。《广雅》:“隨,顺也。”听任某人自愿去做。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教,〈动〉本义教育,指导。《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叫,让。《史记·陈涉世家》教我先威众。

  呼牛唤马:即“呼牛呼马”亦作“呼牛作马”。呼,称呼。称我牛也好,称我马也好。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后以指毁誉由人,悉听自然。语出《庄子·天道》篇:“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

  【评语】

  在国史上,以苏秦的故事最能看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道理,据《战国策》〈苏秦以纵横说秦〉一文说:“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赢縢履蹻。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面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外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尽可以忽乎哉?’”这里是说以纵横之说闻名六国,以善辨能言在战国时期占据一席之位的苏秦,第一次出门游说,却出师不利,搞得灰头土脸而归。回来家中无人理睬他,他于是发愤苦读,锥刺骨的典故从此而来。再一复出,功成名就,此次则是父母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葡伏,四拜自跑而谢。苏秦说,嫂子前倨而后卑为什么?嫂子说,因为你位尊而多金。苏秦感慨说:“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尽可以忽乎哉?”真是肺腑之言。这一个例子可知家庭尚且如此,何況一般的世道人心呢!实际上还是功名富贵在作怪,假如一个人待功名如黄土,视富贵如浮云,一心只好静,万事不关心,一任世情,谁奈我何呢?俗语说:“看破世事惊破胆,识透人情冷透心。”饱经世故的人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一任世态炎凉,人情变幻,他已经看破世事,识透人情,所以不管世事人情的翻云覆雨,他都无动于衷,认为不值一顾。体会到人情深处的人,对于世间一切毁誉褒贬都不动心,任凭人呼牛唤马挥之即来驱之便去,一点也不加以反抗了。

五二三、真得天然 造作减味

  意所偶会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见真机,若加一分调停布置,趣意便减矣。白氏云:“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有味哉!其言之也。

  【译文】

  意念在于偶然领会就成为美好境界,事物出于天成自然才显现真正机用;如若稍加一分安排处理分布安置,趣味意境就减少了。白居易说:“意念随从无为而舒适,八风追逐自然而清新。”这两句诗真是值得玩味的至理名言。

  【注解】

  意:本义心志,心意。《说文》:“意,志也。”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佳境:美好的境界,美好的意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长康噉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调停布置:调停,安排处理。宋·范成大《满江红·冬至》词:“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布置,分布陈列,分布安置。《北史·宇文深传》:“年数岁,便累石为营,折草作旌旗,布置行伍,皆有军阵之势。”

  白氏:唐代诗人白居易。

  无事:指无为。道家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见○六四【注解】

  逐:本义追赶,含有使追赶对象离开或消灭的意思。《说文》:“逐,追也。“〈引〉随,跟随。

  风:《说文》:“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八风,八种季候风。《易纬通卦验》:“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閶闔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

  【评语】

  物贵天然,人贵自然。但这决不是说一块矿石不经开采提炼或琢磨就能成美玉、金属等有益于人类的物质。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都有一种体会,总感觉电扇和冷气的凉,都远不如自然凉风来得舒服,因为电扇和冷气是人工的,而自然凉风是自然的,所以俗谚才有“扇扇子不如自来风”。世间的万物却又最好是不要违反自然,一旦违反自然姜也容易变成丑,好就可能转成坏。像邯郸学步,失却自然就成笑柄。任何事总有个度,对大自然能否变动要看是什么东西,处在什么条件下,现代文明发展的本身就是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结果,像沙漠,作为一种自然景观很壮阔,可不去改造它就会对人类生存形成威胁。所以真得天然的前提是不造作,但决不是一点不可变动,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謂“巧夺天工”,这句话是形容人为的技巧比得上天然的造化,但还不能说是胜过天然。以自然造物之妙诚然是不可思议,到底人为的力量是胜不过天然的。凡事不用人为成分在内,只要适合于自己的心意,自己就认为很满意。所谓“顺其自然”,不必勉强。凡物由天然而成长,总比施以人工的要玄妙得多。若其中加上少许人为的成分在内,加以人工的调停与布置,反而失掉物的真趣了。白乐天诗:“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真是值得回味啊!

五二四、真不离幻 雅不离俗

  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幻无以来真;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离俗。

  【译文】

  黄金从矿砂中挖出,美玉从石头中生成,没有幻化无从得来真实;真理从杯酒中悟出,神仙从花丛中遇见,虽有雅趣不能离开俗事。

  【注解】

  幻:指事物之空无。据《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演密钞》中也有“幻化,无忽谓有。”

  无以:不采用。《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郑玄笺:“此二菜者,蔓菁与葍之类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时,有恶时,采之者不可以根恶时并弃其叶。喻夫妇以礼义合,颜色相亲,亦不可以颜色衰弃其相与之礼。” 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无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李亦学问,但不测彼之深浅,乍闻无以覈究。”   

  真:真如实相。《唯识论》:“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又《往生论》注:‘真如是诸法之正体。’”道得酒中:在饮酒中悟得真理,说明道理无所不存。

  道:〈名〉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庄子·秋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意思是:超出在有形的事物之上的,就是“道”。“道”无所不在,又复归于一。《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日:‘在缕蚁。’曰:‘何其下邪?’曰:‘在弟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道是普遍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同时也就是道的统一性,因为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要共同依循的。同时,道的普遍性又是抽象的道,以“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的形式存在于事物的个性之中。道在蝼蚁(蝼蛄和蚂蚁,泛指微小的生物),在稊稗(一种形似谷的草),在瓦甓(泛称砖瓦),在屎尿(粪和尿),道不仅承认具体事物的存在,而且承认位置微贱的具体事物的存在。合于个性,即合于天,即合于道。

  【评语】

  这段话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说雅的东西并不能脱离它产生的环境,就像一个人不是天生就是一个高雅之士,很可能在俗的环境里成长,关键是以后的磨练,人格的升华。另一方面,是说雅的东西是不断修省锻炼而来,像矿砂不经冶炼不就能成为黄金,矿石不经琢磨不能成为美玉,同理人不经过历练也不能成为完人。但是黄金所以能成为黄金,美玉所以能成为美玉,是因为在先天上都具有黄金和美玉的本质。同理人之所以会成为人,也是因为在先天上具有人的本性与气质。反之假如一个人缺乏这种人生本性气质,即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跟禽兽相差无几。而要成为一个道德深厚的高雅之士更离不开磨练,应该逐渐发现本性中的良知而使之光大。永嘉大师说:“幻化之空身,亦即是法身。”如此说來,真即是幻,贵贱不二,绝不是什么另外的東西。离开了幻化的世法就沒有真如的实相可言,除开了生死也就沒有涅槃。晉朝的竹林七贤,饮酒遁世,每天都在醉乡,自称体会了老子之道,更有人入武陵桃花源去求仙。虽说是风雅高洁,到底不能免俗;人能在世俗,才真是有风雅高洁的妙趣。如果想要断绝世俗去求风雅,結果仍然坠入俗道之中罢了。

五二五、布茅蔬淡 颐养天和

  神酣布被窝中,得天地冲和之气;味足藜羹饭后,识人生淡泊之真。

  【译文】

  神情酣畅地睡在粗布被窝中,得到大自然淡泊平和的气息;味道十足地吃过粗茶淡饭后,见识人生活恬淡泊然的真趣。

  【注解】

  布茅蔬淡,颐养天和:布,〈名〉本义麻布。左思《吴都赋》:“果布辐凑而常然。”布衣,布制的衣服。《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茅,〈名〉本义草名,即白茅,俗称茅草。《说文》:“茅,菅也。”茅屋,用茅草盖的房屋。《左传·桓公二年》:“清庙茅屋。” 杜预注:“以茅饰屋,著俭也。”蔬,〈名〉本义蔬菜。《说文新附》:“蔬,菜也”。《论语》:“饭疏食。”孔注:“菜食也。”蔬菜饭食,指粗食。淡,〈形〉本义味淡,味道不浓,不咸。《说文》:“淡,薄味也。”清淡,指食物含油脂少。明·张宁《方洲杂言》:“平生不经尝五味丰腴之物,清淡安全,所以致寿。”颐养,保养。《汉书·食货志下》:“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天和,谓人体之元气。《文子·下德》:“目悦五色,口肥滋味,耳淫五声,七窍交争,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布茅蔬淡,颐养天和,即穿布衣,住茅屋,饭疏食,味清淡,乐于恬淡生活,不以清贫为苦。以保养天地之和气及人体之元气。

  神酣:神,〈名〉本义神灵,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情,人面部的神态、表情。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神情玄定,处之弥泰。”酣,〈形〉本义酒喝得很畅快。《说文》:“酣,酒乐也。”酣畅,畅快,舒适。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四:“一酌发好容,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神酣,神情酣畅而甜美地睡眠。

  冲和:语本《老子》:“冲气以为和。”后以“冲和”指真气、元气。淡泊平和。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此子神气冲和,言合规矩,高才妙识,罕见其伦。”

  藜羹:用藜菜作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见三三八【注解】

  淡泊:恬淡,不追名逐利。见○六五【注解】。泊然,恬淡无欲貌。三国·魏·嵇康《养生论》:“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评语】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生活就是这样,强求而不自然的东西往往很别扭。人间的苦乐不在于物质,而在于自己的心中。自己的精神衰弱,即使是在绫罗锦绣中起居睡臥,也感到不安逸暖和。反之,精神充沛,即使是睡在布被窩中,也能得到天地沖和之氣而心情愉快。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求得精神上的愉快,所以孔子才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日本大汉学家赖山阳也有“木梯衾里亦生春”的说法。同理吃东西也是如此,不一定美酒佳肴才有滋味,“真味在藜羹”。只要心情愉快,真正了解飲食之道,粗茶淡饭中也能感觉得出淡泊的滋味无穷体会人生真趣。然而,一般人衣服要穿绫罗绸缎,饮食要吃山珍海味,得不到就不快乐,贪求多而欲海难填,永久不能滿足,这样是錯誤和痛苦的人生。人生贵在真诚,做人应当自然,往往布衣之交、一饭之情、真心相助最让人珍惜。或许是富贵以后人的外壳包裹太厚,心理上的包袱太重,或许是人富足后往往贪求满足更大的欲望,人们对同患难之情,中小学同学之友谊,同为平民布衣之交时的情感更是非常珍惜。因为这种情谊真挚,足见人之本性,所以,才会使人唤起更加美好的回忆。

五二六、断绝思虑 光风霁月

  斗室中,万虑都捐,说甚画栋飞云,珠帘卷雨;三杯后,一真自得,唯知素琴横月,短笛吟风。

  【译文】

  斗大的陋室中,万般思绪全部捐弃,说什么雕粱画栋飞檐入云,珍珠帘子舒卷暮雨;三巡杯酒过后,一切真情自感得意,只知道明月当空拨弦弄琴,清风微拂吹笛奏曲。

  【注解】

  光风霁月:光风,雨后初晴时的风;霁,雨雪停止。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语本宋·黄庭坚《豫章集·濂溪诗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斗室:狭小的房间。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一:“因揭寓舍之斗室,屏跡杜门,思索旧闻,凡数十则,缀缉之,名曰《玉照新志》。”斗大,用于对大的物体,形容其小。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斗大一城,尚如海上神山之可望不可即。”陋室,简陋狭小的屋子。《韩诗外传》卷五:“彼大儒者,虽隐居穷巷陋室,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矣。”

  万虑:思绪万端。唐·韩愈《感春》诗之四:“数盃浇肠虽暂醉,皎皎万虑醒还新。”

  捐:〈动〉本义舍弃。《说文》:“捐,弃也。”捐弃,抛弃。《管子·立政》:“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

  画栋飞云,珠帘卷雨:都是形容房屋的极度华丽,由王勃《腾王阁序》而来:“珠帘卷西山之暮雨,画栋朝南浦之飞云。”三杯:三巡,斟酒三次,亦泛指多次。《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二人对酌,酒至三巡。”杯酒,一杯酒,亦泛指饮酒。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未尝衔盃酒,接慇懃之欢。”

  一真:一,〈形〉全,满。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洞庭一湖。”一切,全部,所有。明·李贽《答焦漪园书》:“今世俗子与一切假道学,共以异端目我。”真,本性,本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真情,本心,真实的感情。《楚辞·东方朔〈七諫·自悲〉》:“狐死必首丘兮,夫人孰能不反其真情。”王逸注:“真情,本心也。”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见五○九【注解】

  素琴横月,短笛吟风: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短笛,短笛古横吹管乐器,竹制。见四五二【注解】横月,横陈月下。横陈,横卧,横躺。语本战国·楚· 宋玉《讽赋》:“内怵惕兮徂玉牀,横自陈兮君之旁。”月下,月光之下。南朝·梁武帝《七夕》诗:“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吟风,在风中有节奏地作响。唐·杨巨源《红线传》:“忽闻晓角吟风,一叶坠落,惊而起问,即红线迴矣。”素琴横月,短笛吟风,即在月下拨弄素琴,在风中吹奏短笛。

  【评语】

  身体虽然住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但杂念妄想都能捐除的话,心中开阔就成了潇酒自如的境界。至于那些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都可以不必去享受。饮酒数杯之后,能够自得其乐,这时候对明月弹素琴,临清风吹短笛就感觉有无限的趣味。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篇《陋室铭》最能描写“斗室中万虑都捐”的情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人的超脱豁达于此是最能显现的,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与俗、雅与粗在此更能表现。在贫困的状态下能表现出高雅情趣的人是最有希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故古来许多名人学士于此道有不谋而合的咏叹。卢倚有“揿然坐我斗室底,满室岗气生清香”的诗句,而历来对竹兰梅菊的诸多咏叹同样表达这样一种情感。人缺乏追求就会陷于抱怨、自堕和麻木的状态,产生无穷烦恼。

  【注10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列三五五后共为一条。

五二七、任其自然 万事安乐

  幽人清事总在自适,故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若一牵文泥迹,便落尘世苦海矣!

  【译文】

  幽居隐士清雅之事总是在于自我舒适。因此饮酒以不劝酒为欢乐,下棋以不争棋为胜举,吹笛以无腔调为适意;抚琴以无鸣弦为高雅:会面以不期待约见为真诚坦率,待客以不迎来送往为坦率平易。如果一旦注重繁文缛节拘泥于礼貌规矩,就落入凡尘俗世的苦难海洋中了!

  【注解】

  幽人:幽隐之人,隐士。见一六九【注解】

  清事:清雅之事。 宋·赵师秀《送沉庄可》诗:“清事贫人占,斯言恐是虚。”

  自适:自我舒适,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见四五二【注解】

  笛以无腔为适:意思是只为陶冶性情不一定要讲求旋律节奏。笛无腔,语本宋雷震《村晚》诗:“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短笛无腔即短笛吹奏没有旋律节奏(腔调)。适意,宽心,舒适。宋·陆游《饮酒》诗:“人生适意即为之,醉死愁生君自择。”

  琴以无弦为高:无弦琴:传说晋代诗人陶渊明,置有无弦琴一张,名为素琴,每逢吟诗作对,则抚而和之,并作诗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弹琴不用弦上发声,同样能领略到素琴的乐趣。鸣弦,拨动琴弦,使之作响。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之一:“援琴鸣弦发清音,短歌微吟不能长。”

  会以不期为真率:会,<动>本义会合。《说文》:“会,合也。”《广雅·释诂三》:“会,聚也。”会面,会见,见面。《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期约,约期,约会。宋·晏几道《醉落魄》词:“对酒当歌寻思著。月户星窗,多少旧期约。”真率,真诚坦率,纯真坦率。宋·梅尧臣《哭尹子渐》诗:“阮籍本真率,感慨寿不长。”句意即会面以没有相约意外相遇为纯真坦率。

  客以不迎送为坦夷:客,〈动〉本义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说文》:“客,寄也。”以客礼相待。《战国策》:“孟尝君客我。”待客,招待客人,接待客人。《墨子·七患》:“民力尽於无用,财宝虚於待客。”迎送,迎来送往。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之道也。”坦夷,语本韩愈诗有“颖水清且寂,箕山坦而夷。”坦率平易,自然。清·先著《张南邨先生传》:“南邨为人,坦夷近情,不为矫激之言,不为崖异之行。”

  牵文泥迹:牵文,谓拘泥于字面。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非可以言语穷也。若只牵文泥句,比较倣像,则所谓心从法华转,非是转法华矣。”此处“文”指“繁文”,繁琐的礼仪。《淮南子·道应训》:“繁文滋礼,以弇其质。”(滋繁,益繁,滋生繁多。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文礼,谓行礼如仪,不失其度。《韩诗外传》卷四:“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致爱恭谨谓之礼,文礼谓之容。”弇,〈动〉《说文》:“弇,盖也。”语意:滋生繁多的礼仪,用来掩盖他的本质。)泥,拘泥。迹,形迹,礼法,规矩。唐·张鷟《游仙窟》:“亲则不谢,谢则不亲。幸愿张郎,莫为形跡。”牵文泥迹,即注重繁文缛节,拘泥于礼法规矩。

  尘世苦海:尘世,犹言人间,俗世。见四四九【注解】。苦海, 佛教指尘世间的烦恼和苦难。见三六九【注解】

  【评语】

  高人隐士超然卓立于世外,所做的事也都很清高,凡事总以自适其性而不违反自然。喝酒时,总以不强劝他人才是快乐。饮酒本为尽欢,被人劝酒而不饮就是失礼,因而有时得勉强的喝下去。但勉强的饮酒是很痛苦的,这样一来,反而与当初饮酒取乐的目的不合了。所以,无论是主人和宾客双方都要适度,千万不可勉强。下围棋固然是乐事,但互争胜负,亲友之间也就变成仇敌了。所以,与人相处总要以不争为先。吹笛子是不在其声律曲调的巧拙,而在乎怡情自乐,所以说‘笛以无腔为适’。琴有弦才能发音,也和笛子一样,若论声音好坏,那趣味就薄了。陶渊明抚无弦之琴说:“要知琴中趣,何弄弦上音。”便是说琴以无弦为高。和知己的朋友相会,如约定了日期反而不如偶然相遇来得真诚和率直。宾客来往,则更不必计较于迎送的礼仪,以平淡来往才显得大方。若一经拘泥于形迹,注重哪些繁文缛节,彼此心中就陷到尘世的苦海之中,不能得到什么愉快了。我们也常看到,有很多人在下棋时,为了一步棋而争得面红耳赤。吹秦乐器本应讲求旋律,但是作者一本老庄无为思想,所以才主张以“无腔为适”。琴如果没弦根本弹不成,但是作者却以琴无弦为雅,历史上以陶渊明抚无弦琴著称,所以经常以抚无弦琴自娱。和知己好友相约会,约定日期远不如偶然相遇有趣,与朋友游乐同样以恰神陶性为高,不受时间限制为真。做人的确应当自然,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实在让人心累。不仅外形宜免世俗之相,要把自己的身心融汇于大自然,让自己的生活适合自己的本性,为自己而活着。但是自然并不是绝对的,例如迎送是不宜为礼所累,“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境界就不在此列。

五二八、自然真趣 闲静可得

  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唯静者为之主;水木之荣枯,竹石之消长,独闲者操其权。

  【译文】

  清风鲜花的潇然飘洒,瑞雪明月的空明清朗,唯有超然恬静的人成为它的主人;溪水花木的荣盛枯萎,翠竹顽石的消失生长,唯独悠闲宁静的人操弄它的权宜。

  【注解】

  潇洒:洒脱不拘、超逸绝俗貌。见二二五【注解】

  雪月:雪和月。唐·李商隐《无题》诗:“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臺十二层。”另见一六八【注解】。

  空清:空明,空旷澄澈。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指空旷澄净的天空。宋·苏轼《海市》诗:“东方云海空復空,羣仙出没空明中。”清朗,清净明亮。晋·潘岳《闲居赋》:“微雨新晴,六合清朗。”

  静者:深得清静之道,超然恬静的人。多指隐士、僧侣和道徒。《吕氏春秋·审分》:“得道者必静,静者无知。”南朝·宋·谢灵运《过始宁墅》诗:“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黄节注引《论语》:“智者动,仁者静。”

  主:〈名〉本义灯心。《说文》:“主,镫中火主也。”主人,东道主。《三国志·诸葛亮传》:“主不能守。”

  水木:语出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水木清华,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荣枯:草木茂盛与枯萎。南朝·宋·颜延之《秋胡》诗:“孰知寒暑积,僶俛见荣枯。”另见五一○【注解】。荣盛,谓茂盛。明·刘基《感怀》诗之六:“荣盛方及时,采捋一何频。根枯不盈拱,何以御霜辰?”

  竹石:竹与石。唐·李白《赠宣城赵太守悦》诗:“闲吟步竹石,精义忘朝昏。”

  消长:增长与消减,旺盛与衰落;也指变化,《人境庐诗草·游箱根》:“举国无名川,一湖何滉瀁!环抱三百里,下窥五十丈。神武开辟来,亘古无消长。氿泉日穴出,洑流失归向。一碧湛空明,万象绝依傍,昂头只日月,两轮互摩荡。我来驾一舟,杳茫迷所住。谓是沧溟游,乘风破巨浪。何图众山顶,乃泛海荡荡。关东昔豪杰,割地争霸王。汤池据此险,漆城莫敢上。迩来司农官,又作填海想。凿脉乾此湖,可得千沃壤。纷纷校得失,尧桀我俱忘,且作烟波徒,容与打双桨。”

  闲:〈形〉悠闲。前蜀·韦庄《谒金门》:“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安静。《淮南子·本经》:“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

  操:〈动〉本义拿着,握在手里。《说文》:“操,把持也。”操弄,把持玩弄。晋·葛洪《抱朴子·汉过》:“当涂端右阉官之徒,操弄神器,秉国之钧,废正兴邪,残仁害义。”

  权:秤锤,用来称物的轻重,《论语·尧曰》集解:“权,称也。”《广雅·释器》:“锤,谓之权。”权宜,谓暂时适宜的措施。《后汉书·西羌传论》:“计日用之权宜,忘经世之远略。”

  【评语】

  是不是大自然的风光只有闹情逸致的人才会去欣赏呢?虽然大自然的山川草木奇花异石,都是供人欣赏调剂情绪陶冶身心的,假如把全部时光精力都消靡在风花雪月中,就儒家的激进人生来说也未免太浪费时光。此生只好静,万事不关心,是不是太自私了呢?春夏秋冬,四时景色任何人都能够自由自在欣赏,可是奔走于名利场中的人们,他们没有空余的时间来欣赏。在水边的树木和窗前的竹石,春夏之际分外的茂盛繁荣,秋冬之时却凋落衰飒,这些大好的景色,在繁忙的人们看来是不会感觉什么兴趣的。唐诗说:“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所以说,忙者是迷于富贵功名,闲者是恋于风花雪月,同是一个人生,情趣各有不同。这也是一种否定功名利禄,主张清静无为。但是置身大自然之中是为了陶冶性情,体察世上万物的变化是为了寻求其规律,只有以闲情,以心静才可以耐得寂寞,才能体会自然的情趣。只有沉浸于对万物变迁的细察,才会忘却人世喧嚣,抛却人际烦恼。

五二九、天全欲谈 虽凡亦仙

  田父野叟,语以黄鸡白酒则欣然喜,问以鼎食则不知;语以缦袍短褐则油然乐,问以衮服则不识。其天全,故其欲淡,此是人生第一个境界。

  【译文】

  田间农夫村野老叟,告诉他们白切鸡老米酒就非常愉快喜悦,问他们美味珍馐就茫然不知;告诉他们粗棉袍布短衣就自然而然欢乐,问他们龙衣官服就浑然不懂。他们保全了纯朴本性,所以他们的欲望很淡泊,这才是人生第一等的境界。

  【注解】

  田父野叟:金·元好问《登封令薛侯去思颂》:“方春劝耕,遭田父野叟於途,慰以农里之言,而勉之孝弟之训。”同“田夫野老”。乡间农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间百姓,乡间父老。语本《北齐书·王琳传》:“当时田夫野老,知与不知,莫不为之歔欷流泣。”

  语〈动〉:本义谈论,议论,辩论。《说文》:“语,论也。”(yù)告诉,使知道。《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论语·阳货》:“吾语女。”

  黄鸡:肥鸡煮熟后上面有一层黄色的油皮,黄鸡指一般所说的白切鸡。

  欣然:非常愉快地,喜悦貌。见四四七【注解】

  鼎食:列鼎而食,指世家大族的豪奢生活。形容美味珍馐的食味。唐·张九龄《感遇》诗之十二:“鼎食非吾事,云山尝我期。鼎是中国古代盛食物的锅。鼎食鸣钟,鼎:古代炊器。钟,古代乐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生活排场。语出宋·王禹偁《贤人不家食赋》:“将期乎鼎食鸣钟,宁虞往吝。”

  缦袍:缦,〈名〉本义无花纹的丝织品,《说文》:“缦,绘无文也。”缦布,粗朴的布帛。宋·沈辽《踏盘曲》:“女儿带环著縵布,欢笑捉郎神作主。”“缦袍,粗布棉袍。《论语·子罕》篇:“子曰:衣敝缦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短褐:粗布短衣,古代贫贱者或僮竖之服。《墨子·非乐上》:“昔者 齐康公 ,兴乐万,万人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糟糠。”孙诒让间诂:“短褐,即裋褐之借字。”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庄子·知北游》:“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

  衮服:衮,本义画龙于衣,也指古代帝王或三公(古代最高的官)穿的礼服。衮服,天子穿的礼服,即卷龙衣官服。泛指官服。晋·陆机《答贾谧》诗:“鲁公戾止,衮服委蛇。”

  天全:谓保全天性。宋·苏轼《李行中秀才醉眠亭》诗之一:“已向闲中作地仙,更於酒里得天全。”谓天然浑成,无斧凿雕饰之迹。即完全天然的本性。明·高启《太湖石》诗:“又嗟此石何献巧,自召凿取亏天全。”

  欲 <名>:本义欲望,嗜欲。《说文》:“欲,贪欲也。”《荀子·正名》:“欲者,情之应也。”

  【评语】

  乡间农村的耕种老人,生性纯朴未被世俗习染,每日三餐饮食简单。一旦谈论起吃黄鸡喝白酒来,他们就感觉非常满足了。如果再谈论起达官贵人的美味食品,他们反而贫乏无知。他们四季所穿的衣服只是些粗布的袍懊,如果和他们谈论起緼袍布衣,他们都懂得怎样穿著制作,如果再谈论起大人王公的朝服衣冠,反而认为是台上作戏人穿的服装。由此看来,乡间的农人得天独厚,不失本真,所以欲念淡泊,心性纯良,而人生本是苦乐相伴的世界,唯有农人乐多而吉少,这是在人生的第一等境界啊!说到黄鸡白酒,苏曼殊有一首《憩平原别邸赠玄玄》诗说:“狂歌走马遍天涯,斗酒黄鸡处士家,逢君别有伤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人的欲望是随着年龄而增长的,例如小孩整天嬉戏玩耍尤如快乐小天使,这是由于他们的欲望有限;反之,大人所以会经常陷于烦恼,是因为欲望太高太多。要想消除烦恼恢复童年般的快乐,唯一的办法就是降欲望少奢求,象这位老农夫一般只懂得白切鸡和老米酒,在穿的方面除了粗布短袄别无所求。乡村生活用清淡二字来形容是适当的,正因为清淡惯了,见得少,知道得少,懂得也少,所以欲望就少得多。宋词中有不少写农家生活的佳篇,如“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家家扶得游人醉,稻花香里说丰年”。人们留恋的不仅是农家清淡简朴天然的食物,更怀念乡村纯朴、真挚、热情、热情的古风。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怀念乡村,怀念友情,怀念童年,实际上是在回忆那份真情,那份天性,自得其乐,别无所求。

五三○、人我合一 云留鸟伴

  兴逐时来,芳草中撒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

  【译文】

  兴致随时机到来,花草丛中放开步履悠闲前行,野鸟忘记危机时常来做伴;景致与心灵融会,落花檐下敝开衣襟独自端坐,白云没有话语随意相挽留。

  【注解】

  兴逐时来:兴 <动>,本义兴起,起来。《说文》:“兴,起也。”〈名〉兴致,情趣。王勃《 滕王阁序》:“遥呤俯畅,逸兴遄飞。”逐 <动>,本义追赶。《说文》:“逐,追也。”随,跟随。唐·储光羲《江南曲》:“逐流牵荇叶,沿岸摘芦苗。”时,〈名〉本义季度,季节。《说文》:“时,四时也。”时机,机会。唐·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兴逐时来,即兴致跟随时机到来。

  芳草:香草。汉·班固《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 。”

  撒履:撒,〈动〉抛开,放开。《红楼梦》:“说着先就撒马前去。”履,〈名〉鞋。《说文》:“履,足所依也。”步履,指脚步。明·杨基《春日出郊》诗:“偶临春水赏春晴,便觉身随步履轻。”

  闲行:本意潜行,微行。《史记·项羽本纪》:“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閒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此处作字面解,闲,〈形〉悠闲前。蜀·韦庄《谒金门》:“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行,〈动〉本义走路,行走。《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前行,向前行走。唐·李白《登太白峰》诗:“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忘机:消除机巧之心。常用以指甘于淡泊,与世无争。 宋·司马光《花庵独坐》诗:“忘机林鸟下,极目塞鸿过,为问市朝客,红尘深几何?”机,此作〈形〉危险解。《淮南子·原道》:“处高而不机。”

  作伴:做伴,当陪伴的人。唐·孟浩然《同张明府碧溪赠答》诗:“仙鳧能作伴,罗袜共凌波。”

  景与心会:景,〈名〉本义日光。《说文》:“景,日光也。”风景,景致。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与,〈动〉本义赐予,施予,给予。《正字通》:“与,赐也,通作“与”。“<连>和,同。心,〈名〉本义心脏。《说文》:“心,人心也。”心灵,思想感情。唐·权德舆《侍从游后湖宴坐》诗:“心灵一开旷,机巧眇已疏。”会,〈动〉本义会合。《说文》:“会,合也。”融会,融合会通。宋· 苏轼《卓锡泉铭》:“初住南华,集众须水。水性融会,岂有无理。”景与心会,即景致与心灵融会。

  披襟:敝开衣襟。多喻舒畅心怀。战国·楚·宋玉《风赋》:“有风颯然而至,王廼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兀坐:独自端坐。唐·戴叔伦《晖上人独坐亭》诗:“萧条心境外,兀坐独参禪。”

  无语:没有话语,没有说话。唐·任翻《惜花》诗:“无语与花别,细看枝上红。”形容寂静无声。金·元好问《寄答赵宜之兼简溪南诗老》诗:“黄菊有情留小饮,青灯无语伴微吟。”

  漫:〈副〉随便,随意。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漫卷诗书喜欲狂。”

  相留:挽留。《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两人见是真仙来度他,不好相留。”

  【评语】

  古人说:“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当我心与天地之心互相联系的時候,則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一体。此時不但猛兽可以驯伏,就是野鸟也与人來亲近。宋·翁森《四时读书乐》中就有詩:“山光照槛水绕廊,舞樗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t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当人心能与天地的景色相融相合,則落花片片白雲朵朵都是我的伴侶。此時是山光照耀春风吹送,使人如醉如痴,鸟雀不惊景物宜人,人生就感到万分的快乐啊!人应当善于调节自己的生活。古代的知识分子很讲究生活的情趣,处雅地而行雅事,处大自然之中体地心跟天地之气相通,感应天人合一,使身心跟万物浑然成一体,人怡然陶醉在人来鸟不惊的忘我境界中,这种佳境该说是快乐似神仙了。一个人如果总在世俗的争斗与尘世的喧嚣中度过一生,却不知大自然之乐,不识不间真趣,岂不可悲。

  【注10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七•集韵》有“散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

五三一、雨后观山 静夜听钟

  雨余观山色,景象便觉新妍;夜静听钟声,音响尤为清越。

  【译文】

  雨后观赏山川景色,情景就觉得清新美好;夜静聆听钟楼金声,声音更加的清脆悠扬。

  【注解】

  雨余:余,后,以外。劫余,谓灾难之后。周咏《感怀》诗之六:“举目新亭挥掬泪,刦餘谁是济时才?”雨余,即雨后。

  山色:山的景色。唐·岑参《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诗:“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馆秋。”

  景象:情景,气象,景色。唐·郑谷《中年》诗:“漠漠秦云澹澹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妍 <形>:本义巧慧。《说文》:“妍,技也。一曰慧也。”按,慧巧之意。美丽。江淹《杂体诗》:“浪迹无妍蚩。”注:“犹美恶也。”美好,唐·韩愈《送穷文》:“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金声:指钟声。唐·沉佺期《同李舍人冬日集安乐公主山池》诗:“兴尽方投辖,金声还復传。”

  音响:声音(多就声音所产生的效果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尤:〈副〉尤其,更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义兴人谓三横,而处尤剧。”

  清越:声音清脆悠扬。《礼记·聘义》“叩之,其声清越以长。”

  【评语】

  同是一座山,在睛天日照之下和阴天下雨的時候,看法就有不同了。在雨过天睛之後后,山被雨洗洁,平添一番清新悦目的气息。同一个钟的声音,白昼与夜间的感觉大不相同。白天人马喧嚣,钟声不如夜间人静时清晰响亮。所以, 因時而观物听物,就可使心神清明,精神修养上也就有所裨益。大自然给人的美感不仅在视觉,听觉上同样给人以享受。唐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恐怕更多的是通过听觉来感受。很多东西在听觉视觉上的感受可能是一样的,对于万事万物的善恶美丑,每个人的观察角度各有不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在于个人性趣之雅俗,个人修养之高下;另外还要看当时的心境。我们既不可勉强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也不随便附和他人的见解。人的生活当然以能品味些自然山水之情趣为好,“雨后观山,静夜听钟”,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清新与清澈之感,足以去雅士之烦,恰隐者之情。

五三二、观物有得 勿徒留连

  栽花种竹,玩鹤观鱼,亦要有段自得处。若徒留连光景,玩弄物华,亦吾儒之口耳,释氏之顽空而已。有何佳趣?

  【译文】

  栽培花草种植竹木,玩弄白鹤观赏金鱼,也要有一段悠然自得的情趣。假如仅仅留连于风光景色,把玩摆弄自然景物,也只是我儒家的“口耳之学”,佛家的“顽空虚无”而已,有什么高雅的情趣呢?

  【注解】

  玩鹤观鱼:玩弄琴鹤观赏鱼虫。琴鹤,琴与鹤,古人常以琴鹤相随,表示清高、廉洁。唐·郑谷《赠富平李宰》诗:“夫君清且贫,琴鹤最相亲。”鱼虫,鱼类和虫类。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徒〈动〉:本义步行。《说文》:“徒,步行也。”〈副〉独,仅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徒以喏。”

留连:不愿意离开,留恋不舍。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之二:“飞鸟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自存。”

  光景:风光,景象。见○六一【注解】

  玩弄:把玩,摆弄。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严感遇》:“(严)一日米尽,友人遗白金一饼,携之市米,遇小汉玉器,輒买以归,玩弄之。”

  物华:自然景物。唐·杜甫《曲江陪郑南史饮》诗:“自知白髮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

  口耳:口传耳听,形容无利于身心的教学。也即:“口耳之学”,语本《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谓只是耳听口说的学习,后用以指道听途说的肤浅之学。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顽空:佛教语。指一种无知无觉的﹑无思无为的虚无境界。见四二八【注解】。顽空有只知逃避现实而冥顽不化的意味。

  佳趣:高雅的情趣。见三二六【注解】

  【评语】

  栽花种竹,养鶴观魚,这些都是风雅的事情。但是必須领会其中的妙趣,內心始有怡然自得之感,才能感受到真正的乐趣。如果只是留连眼前的光景,玩赏物品外形的话,这也不过是像从耳朵进去、嘴里出来而已。小人就完全不同,他们仅仅注重表面形式,或为装点门面附庸风雅,结果变成口耳顽空之辈,毫无超逸雅趣可言。他们听闻了圣贤的道理,並不去身体力行,只是用嘴说说罢了,一切不过是在仿效君子的动作,佛家叫做“頑空”。佛家有些小乘的学者,变未悟得真空妙有的妙理;大乘的学者不同,他们所说的空,并不是虚无之义,而是“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不像小乘的空如同頑石枯木沒有一点生气,似是而非。君子是以“栽花种竹,养鶴观魚”来陶冶性情和领悟自然的,可是,如果只一味留连于美景异物之上,忘记了应负的社会责任,又有何益可言?人好静不可逃避社会义务与责任,人修身不可只从教义出发,只知在自我的圈子里徘徊而与世隔绝,人好自然之物决不能玩物丧志,以所乐而迷身心。

五三三、陷于不义 生不若死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若一失身于井驵侩,不若转死沟壑神骨犹清。

  【译文】

  隐逸山林的人,清贫困苦而超逸脱俗的情趣自我富足;农村田野的人,才华低劣而朴实纯真的天性浑然具备。如果一旦失去控制置身于市井交易之中,还不如弃尸于山沟水渠神韵风骨仍然清白。

  【注解】

  山林:借指隐居。见一九七【注解】

  逸趣:超逸不俗的情趣。南朝·梁·沈约《锺山诗应西阳王教》:“君王挺逸趣,羽斾临崇基。”

  饶: <形>本义饱。《说文》:“饶,饱也。”富裕、丰足。《小尔雅》:“饶,多也。” 余,剩。《玉篇》:“饶,余也。”

  农野:村野;田野。汉·班昭《东征赋》:“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鄙略:本义轻视忽略。宋·司马光《投壶新格》:“孔子犹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为之犹贤乎己,况投壶者,又可鄙略而轻废哉!”此处作字面解,鄙是浅鄙,略是计谋、才华。鄙略是指才华低劣。

  天真:指不受礼俗拘束的品性。语本《庄子·渔父》:“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於俗。”谓事物的天然性质或本来面目。南唐·冯延巳《忆江南》词之一:“玉人贪睡坠釵云,粉消妆薄见天真。”

  浑:〈副〉全,都,皆。浑然,全然,完全。《西游记》第一回:“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

  失身:身子失去控制。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李氏子为千牛,与其儕类登慈恩寺塔,穷危极险,跃出槛外,失身而坠,赖腰带掛钉,风摇久而未落。”

  井:人口聚居的地方,市街。《管子·小筐》:“处商必就市井。”《白虎通》:“因井为市,故言市井。”

  驵侩:亦作“驵会”,“驵阓”,“驵狯”;说合牲畜交易的人。后泛指经纪人﹑市侩,居中介绍卖买之人,古代称市郎。《汉书·货殖传》:“节駔侩。”颜师古注:“侩者,合会两家交易者也。駔者,其首率也。”

  转死沟壑:指弃尸于山沟水渠。语本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国相会稽骆俊素有威恩,是时王侯无复租禄,而数见虏夺,或并日而食,转死沟壑,而陈独富强,邻郡人多归之,有众十馀万。”

  神骨:神韵风骨。唐·元稹《画松》诗:“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评语】

  居住在山林中的文人隐士生活虽然清苦,但他们的高风亮节、情逸超群的风度,却使人在尊崇敬仰之余感觉神骨清高,使人可望而不可及。在田野里劳动的农夫,外表虽然粗魯,但他們由衷诚挚的浑厚模样,却表现出天真纯朴的作风,使人在敬重之外,更有一种说不出的羡慕之情。这时候回想一下在市井中生活的人,不免会与利祿之輩、販夫之徒為伍,实在让人感觉陋劣污秽,惭愧不已。古时候的忠臣义士,宁愿为国尽忠而死,绝不肯投降失节以求生,就是怕失掉了人格身分。这就是孔孟所说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因为一个人假如能保全名节而死,连枯骨都显得特别干净一尘不染,所以,宋末文天祥被元朝俘虏而不投降,並且作了两句诗以明心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同时又在狱中作“正气歌”来抒发他的民族正气。臨临刑之前在衣帶上面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就是“陷于不义,生不若死”,君子宁愿杀身以成仁,也不可受辱失节损失名誉。古代的义利观是重义而轻于利。所以,古人对中介经纪,对于经商贸易的人是看不起的,以为他们奸滑而失去人的本性。此处不论其对错,但历史上确实涌现出了许多重义重名重节的忠臣义士。当国破家亡时,他们宁肯为国尽忠舍身以殉义,也木愿失节投降以求生,宁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全名节,也不愿卑躬曲节一味苟且偷生,这样的无私无畏的精神,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

五三四、茫茫世间 矛盾之窟

  淫奔之妇矫而为尼,热中之人激而入道。清净之门,常为淫邪之渊薮也如此。

  【译文】

  淫荡私奔的妇女诈称要到庙里去做尼姑,沉迷权位的人一时激进人空门去当道士。远离恶行与烦恼的佛门,常常成为淫荡邪恶之徒的聚集地,如此而已。

  【注解】

  淫奔:旧谓男女私相奔就,自行结合,多指女方往就男方。《诗·王风·大车序》:“礼义陵迟,男女淫奔。”孔颖达疏:“男女淫奔,谓男淫而女奔之也。”

  矫:〈动〉本义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正曲使直”,把弯曲的物体弄直。《广雅》:“矫,直也。”假托,诈称。《大戴礼记·曾子立事》:“非其事而居之,矫也。”

  热中之人:指沉迷于功名刮禄之人。语本《孟子》:“仁则慕君,不得于群则热中。”即“热中人”,指热衷于俗情世务的人。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时事·玉魫生言志》:“夫此四者,人生不可无。如此清福,几生修到?然而热中人断不能解也,则生有俗骨耳。”

  入道:谓皈依宗教,出家为僧尼或道士。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城南高阳王寺》:“及雍薨后,诸妓悉令入道,或有嫁者。”

  清净:佛教语,指远离恶行与烦恼。南朝·梁·王僧孺《礼佛唱导发愿文》:“愿现前众等,身口清浄。”

  渊薮:渊,深水,鱼聚之处;薮,水边的草地,兽聚之处。泛指人和事物集聚的地方。《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藪。”

  也:〈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清·袁枚《黄生借书说》:“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评语】

  喜欢同人私奔的淫妇,本来是很多情的,但是其情却容易走入歧途,终致完全断绝淫欲与色情而削发为尼。再说,热中于事物的人本是极富感情的,但往往受了意外刺激,就冲动的遁入空门去做和尚。自古以来,美色倾城的歌妓,和英勇将士们出家入道的很多。寺院本来都是离开世欲尘情清静之门,却时常成了淫邪人们遁入的场所,不免成为犯罪者的巢窟。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世事有很多看似矛盾其实却为必然的事。例如清修于山林而为隐士,本是高雅之士所为,却成了求功名者扬名的途径;佛门本是信徒清修的场所,偏偏有许多六根不净的人要托身其中。至于杨贵妃、武则天出家为尼更是由于政治需要,人际需要。这些人要的只是形式。以此论世事,很多人做事不唯实只求形式,不行善却得以善名行事骗人,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欺骗性。因此,人事纷陈,真假虚实相叠;天地辽阔,时时处处矛盾。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4-4-30 22:40 , Processed in 0.162199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