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83|回复: 0

[杂文] 从“砥砺前行”还是“砺砥前行”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5 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砥砺前行”还是“砺砥前行”说起
高致贤
今天在微信上看到的樊静平发的一条:“当今礼仪部,内务府找个初中语文及格的,不出洋相太不容易了。国之大事,惟祀与戎,这么大排场的烟花,砥砺前行却变成了砺砥前行。这个彩排过、审查过几次的呵!”的信息,并配发有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活动的视频为据。砥砺前行这个词语,或曰成语,近年来国内各大媒体和大幅标语上都用得颇多,将“砥砺前行”写成“砺砥前行”本是不容置疑的错误。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就有遇到那么一些“唯上不信实”的人,他们就会以“庆祝建党一百年的活动放出的标语都会错吗?”来反驳你,叫你有苦难言!这种情况我是领教过多次的。
有一种是“唯名不为实”的。我看到搜狐网的主持人和王大绩关于高考作文的对话。主持人问的是题材,王大绩却以体裁来回答。我对于王大绩的回答提出疑义。于是,有的“批评家”不讲道理,只用“王教授那样的名家说的都会错吗!你算什么?”来批评我,真叫我无言!
还有一种就是以央视播出为标椎来定对与错。我曾经对“夏至入伏、冬至数九”的计算法提出质疑,得到某些网民的回答是:中央电视台播的都会有错吗?不讲为什么不错的道理,理由就是“中央电视台播的没有错”,令人啼笑皆非!可喜的是:后来央视播出了正确的记法(详见附件),这又给那些盲目从上者上了一课。可见现在的舆情风气大有好转,相信有关部门会作改正,读者也可能得到正确的答复。只要盲从症不病入膏肓,还是有可救药的!
2021.7.3于深圳
(附件)央视有没有错?网民肯定“夏至三庚入伏”
高致贤
“夏至三庚入伏”和“冬至逢壬数九”的计算“入伏”、“数九”开始时间的传统计算方法,解放后不知怎么被“夏至入伏”、“冬至数九”取代了。不知取代的理由是什么?鄙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对这种新的计算方法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我曾经对“夏至入伏、冬至数九”的计算法提出质疑,得到某些网民的回答是:中央电视台播的都会有错吗?不讲为什么不错的道理,理由就是“中央电视台播的没有错”,令人啼笑皆非!
可是,今年我看到乐龄编辑发表《热点话题——高温天,怎样过才健康》的帖子中写道:“今年的三伏天共40天,比去年多10天。具体时间为:7月13日交“初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作者采用的是“夏至三庚入伏”的计算方法。我对此发表了读后感,受到网友们的关注,没有否定了“夏至三庚入伏”的计算方法。例如:
87岁高龄的高利达老人评论:“秋包热得哭,伏包凉攸攸。秋包伏是伏天过完了才立秋,伏包秋指三伏中立秋。”说明有“伏天过完了才立秋和三伏中立秋”的两种情况。
金色五龙河评论: “今年的中伏为20天,因为7月28日前交中伏,中伏20天,7月28日后交中伏,中伏10天。这样才能是“秋后一伏”即:立秋后交末伏”。说明有“秋后一伏”的存在。
他们谈论的问题虽然不尽一样,但承认“夏至三庚入伏”的计算方法却是统一的,因此也都否定了“夏至入伏”的推算方法。何以见得?夏至入伏的计算方法是定死了的:夏至到立秋是45天。三伏最长也只有40天,绝对没有“伏包秋”和“秋后一伏”的现象。请那些“唯上不为实、上面(如中央电视台)说的没有错”的网友,仔细看看、认真想想,也许会有一些好处吧?
而且,昨天(7.13.)是今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的伏,官方媒体也肯定了,说明有关部门改正了过去的错误算法。
2015.7.14.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4-5-16 05:19 , Processed in 0.039959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