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83|回复: 3

[杂文] 以草维生的草根生活种种(连载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4 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草维生的草根生活种种(连载之一)
高致贤
题解:拙作《蓑翁狩猎记》发表之后,部分朋友对于蓑翁穿的蓑衣之类的民间文物很感兴趣,有读者让我再写一些像蓑衣那样濒临绝迹的民间生活物品。我随便回忆一下往昔,现在称之为草根族的人们:穿蓑衣,吃草籽,住草房,盖草被,铺草席,穿草鞋等衣食住行,哪样离得开草?于是,良心驱使我不得不把部分将要失传的民间历史文物分别作一点我知道的系统记录下来,其中难免有些重复,希望读者原谅——(待续)
穿蓑衣
蓑衣这东西,而今已不时兴了,城市里早已无用,农村已被塑料雨具取而代之。幸我故乡还有一袭尚存,也快成为民族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了。它便是今日城市人常用的雨衣的老祖宗。
蓑衣有棕片缝的和蓑草编织的两种。草编的较为普遍,也系正宗。蓑衣由专门的蓑草织成。蓑草有两种,生在溪边河畔的三棱草,叶短而粗;另一种长在山野旱地,叶绿细长且韧,采撷露晒干后供编织蓑衣。
编蓑衣宛若今日之织毛衣,先结领而后提纲。即将几片蓑草的上半部拧成绳,下半留草叶,将绳部结成棱形空眼,又在下角接上一绺蓑草继续往下织。草绳为纲衬里,草叶披毛护外。纲为绳体棱形,一旦编成,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蓑衣外披,那就穷人或猎户的织草为衣了!蓑衣不但可以遮风避雨,也可遮羞掩丑。旧社会里,极贫人家,十八岁的姑娘没有裤子穿,也只好用蓑衣来掩避体、遮风挡雨了。有衣穿的人就用它做雨具。蓑衣便是旧社会人们普遍用的雨衣,干活、行路都离不开它。狩猎时它便是最好的“护身服”。
吃杂粮
民间说:毛稗草籽不在五谷之类。解放前,我家乡的农民吃的就是“五谷”之外的杂粮:毛稗和草籽。
毛稗有家种和野生两种,生长于田间。家种的株高穗大,籽小而壳厚,农民们常说:毛稗九层壳,舂断女子一只脚。一天碾四五槽稻谷的水碾,要一天一夜才能碾一槽毛稗。水稻的出米率是50-605%,毛稗的出米率最高30%,但是,它的糠细而柔软,穷人就连糠一起做饭吃。
草籽也有野生和家种两种,生长于旱地,野生的叫熟地草,是喂牛的饲料,家种的收入极低,穷人们连壳带米一块儿舂碎做饭吃了。
毛稗和草籽的米煮稀饭都好吃,但是,我的家乡,20多年前就没有种毛稗、草籽了!不过,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那时候穷人充饥的苦荞、香麦、洋芋和野菜等等被富人们瞧不起的所谓低级食品,而今,竟然成了富人们最抢手的绿色保健食物!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住草房 盖草被
以草维生的草根生活种种(连载之二)
高致贤
题解:拙作《蓑翁狩猎记》发表之后,部分朋友对于蓑翁穿的蓑衣之类的民间文物很感兴趣,有读者让我再写一些像蓑衣那样濒临绝迹的民间生活物品。我随便回忆一下往昔,现在称之为草根族的人们:穿蓑衣,吃草籽,住草房,盖草被,铺草席,穿草鞋等衣食住行,哪样离得开草?于是,良心驱使我不得不把部分将要失传的民间历史文物分别作一点我知道的系统记录下来,其中难免有些重复,希望读者原谅——(续前)

住草房
我的家乡,现在已经没有农家草房了。可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全寨子都还是草房。如今都变为钢筋水泥楼房了。但老人们并没有忘记以前住的草房。但草房也也是分为不同等级的——
最简单的就是用秋收后的干包谷草直接搭成圆锥体的窝棚。如果你见过成都的杜甫草堂的话,这种窝棚就像杜甫草堂那个房顶,里面只能供一二个人遮风避雨睡瞌睡。再就是用包谷草改的土墙房或木架房,这种房扇最多两年就坏了,稻谷桩草盖的好一些,茅草盖的更好,最好的就是箭竹盖的。不过,最多也就管个七八年。草房很容易引起火灾!现在农村的草房已经极少了,好在一些大型历史博物馆和民俗文化村之类的实物或照片上还

盖草被
走进专卖店,目睹琳琅满目的踏花被,丝棉被,鸭绒被……床上用品,花色新颖,品种繁多,令我眼花缭乱。观之良久,不禁想起旧社会里的“草被”来。其中有一种是用干草秧编制的,民间统称为秧被。
孩提时我编过草被(秧被)。迄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我却记忆犹新。
草被,就是用干稻草编成的被子。它是用稻草的上部分编成的。我家乡收割水稻时是把抽穗的上半部分割下来捆成空心把,倒架于下半截的谷桩上晒干,打下稻粒后就叫“米草”。将米草捶绒后搓成细绳作经线,又以未捶过的米草为纬织成。这种草被粗糙漏风,盖着既不保暖,又刺皮肉。而用干秧苗编成的秧被呢,柔软暖和,多是用嫩毛稗草织成。农民薅头道秧时,将夹杂在稻秧中的野毛稗秧剔除洗净晒干,也有将多余的老稻秧扯来洗净晒干来织的。将藤皮绳或棕绳抑或细草绳为经线,干稗秧或干稻秧为纬,秧根须在外,秧叶为里,织成“人”字花纹的草被。秧根密布为面不漏风,秧叶为里较柔软,与干稻草编制的比较,既不很冷,又不割人。这就是当时穷人们能够享受到的“高级被子”了。
解放初,我家还盖了两年的秧被和干草被子。后来盖上棉被了,心想各留一床作教材,可是,留了十多年就留不住了。如今,这东西可能极少数贫困人家会遗漏下陈货,博物馆是否可以搜而藏之,当作被子的一段历史?
写下此文,旨在不忘历史之艰辛,珍惜今日之幸福!
(待续)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穿 草 鞋
以草维生的草根生活种种(连载之四)

高致贤
题解:拙作《蓑翁狩猎记》发表之后,部分朋友对于蓑翁穿的蓑衣之类的民间文物很感兴趣,有读者让我再写一些像蓑衣那样濒临绝迹的民间生活物品。我随便回忆一下往昔,现在称之为草根族的人们:穿蓑衣,吃草籽,住草房,盖草被,铺草席,穿草鞋等衣食住行,哪样离得开草?于是,良心驱使我不得不把部分将要失传的民间历史文物分别作一点我知道的系统记录下来,其中难免有些重复,希望读者原谅——(续完)

穿 草 鞋
鹏城买鞋摊点多如牛毛,鞋类专卖店也比比皆是,可就在这些鞋店的海洋中却买不到一双草鞋。不要说买到草鞋,对而今富裕城市的青少年来说,恐怕对草鞋这个名称也要作一番浅释他们才知道了!

草鞋者,草制之鞋也。草鞋是什么样子?草如何制成呢?都得作些交待。旧社会穷人没有其它鞋穿,只有穿草鞋,有的连草鞋都穿不上。我既穿过草鞋,又打过草鞋,写起来还不陌生。

打草鞋的打,按书面语言应为编。原料为草的叫草鞋,用布条打的叫布草鞋,嵌皮筋的叫皮筋草鞋。还有棕叶草鞋等;从形式上看,还有一种像今日短靴的,叫萝萝草鞋,那便是穷人过冬之鞋了!绝不是全用草打的才叫草鞋。可见草鞋是上世纪穷人穿的一种简单制作的鞋的总称。这种简而不易之鞋主要还是用草打的。

打草鞋的草就是稻草的上半截,当地叫米草。我们当地自种高杆粳稻,割稻子不是割全株,而是割稻杆的一半,留在田里的下半截叫谷桩,上半截叫米草。将稻穗割下捆成倒把,蓬在谷桩上晒干后,脱不稻籽备用。先将米草捶绒,搓成食指粗细的草绳,俗称“爽子”,实为经线。长处是中指根到手道拐——下臂那么长的四倍;用一根米草折转来搓成“耳子”,用捶绒的米草来编织成鞋底状的版子,加上鼻子,安上耳子,扎起后根,便成为草鞋版子了。

打草鞋需要一个腰具或一条腰带,一根短棒(俗称草鞋棒)。将“爽子”折双,用一根米草先将两根“爽子”捆扎成圆体至两三分长,再将“爽子”分开,用米草夹入爽子中编成扁的约半寸长。这部分叫鼻子。而后将爽子再折过来,成为四根直经(经线),爽子前端拴在腰带上,爽子的后端套在草鞋棒上,棒之两端分别搭在两脚的趾拇上,曲腿蹬直那爽子,人体就变成“织鞋机”(为减少弯腰程度,也有用木架子代脚蹬草鞋棒的)。而后从窄到宽,按鞋底样加纬编织。根据左右脚穿的来定,左脚穿的先在左边安大耳子,护拦大趾,一般为五个;接着,再在右边安五个小耳子,护拦小趾。大、小耳统称前耳。再编到脚腰后,两边对安后耳子,一般为三个,比前耳粗一倍。再编底版到与脚长时,收缩宽度,将四根爽子捆扎为圆柱形后跟,即告编成。

草鞋底版编成后,先将后跟弯正,将四根爽子平分两边穿入后耳,成为鞋帮之后半部分。再从其鼻子上搓根细绳,将鼻子卷弯,再将细绳先穿大耳,再穿小耳,形成前帮,而后与后跟爽子串联成为鞋帮、鞋带便可穿了!它是今天凉鞋的老前辈。

草鞋史于何时?我不知道。民间传说蜀汉的刘备卖过草鞋。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农村才很少有穿草鞋的人,当然也无草鞋市场了。1995年我到纳雍县开会,在该县城的一个偏僻处看到有几双草鞋卖。那是我迄今为止最后看到卖草鞋的了。不过,草鞋的摩擦力强,是防滑的好东西,去冬今春冰雪灾情那么重,是不是有人编来套鞋穿了?

这些东西,现在只有历史博物馆里才能看到了!记下历史之艰辛,旨为珍惜今日之幸福!

2020.11.26。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铺草席
以草维生的草根生活种种(连载之三)
高致贤
题解:拙作《蓑翁狩猎记》发表之后,部分朋友对于蓑翁穿的蓑衣之类的民间文物很感兴趣,有读者让我再写一些像蓑衣那样濒临绝迹的民间生活物品。我随便回忆一下往昔,现在称之为草根族的人们:穿蓑衣,吃草籽,住草房,盖草被,铺草席,穿草鞋等衣食住行,哪样离得开草?于是,良心驱使我不得不把部分将要失传的民间历史文物分别作一点我知道的系统记录下来,其中难免有些重复,希望读者原谅——(续前)
铺草席
我到深圳20年来,夏天垫的都是竹席,没有看到草席了,像麻将牌大小的竹片拼穿而成的凉席,我们贵州大方的气温是用不成的。我在家乡的时候,铺的都是草席。织草席的草有有多种,最好的是蒲草。
外孙问我什么叫蒲草席,我告诉他,以前我家有名为“四半截”的田,其中有半截是浪田,田中有“海眼”,深不可犁,水冷不产粮,只好种蒲草。1956年我考取毕节师范学校,家里没有铺盖,我就织了一床蒲草席去和我那有被子的表哥共睡一床,毕业之后,那席子还在好的,我又背回家给老人们铺垫。我为什么那样珍惜那床蒲草席?那是从割蒲草,纺经线到织席子都是我亲手而为。他们问我席子怎么织法?
我说,草席品种繁多,编织工艺复杂,一时半刻讲不清楚,我就只好告诉他们我是怎样织的:首先要有一个机床,最简易的就是按照需要席子的长度和宽度制成的一个四方架子——织席机:一把扣,将青藤皮纺成的经线,穿进前后位置不同的扣眼里,两人操作,一个掌扣,一个喂料——蒲草、白茅草等等,像织布机的梭子那样,把材料穿进经线中,掌扣人用扣将草压紧,织满就成了。
其工艺流程一为备草,即将收割晒干的席草整理备用;二为挑选草料分拣后上机;三为浸麻打好席筋;四为编织成席。主要工具有席机、木扣、打绳车、鸭舌剪、三翻凳等等。建国前为家庭作坊式手工制作,需二人合作到相当娴熟时才能编织生产。现在,半自动的编织机已广泛普及,虽省时、省工收获高,但质量远不如手工生产的好。可手工编织师多年事已高,该手艺面临失传困境。当地政府正采取各种措施,大力鼓励和扶持民间手工编织,让这一技艺得以承传。
现在,这种东西,恐怕只有历史博物馆里有了。
(待续)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4-5-16 07:20 , Processed in 0.042286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