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787|回复: 1

[杂文] 抄信杂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9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抄信杂感
高致贤
         
           
 近日将一些残存信件收录了我的《回忆录》中,在收集和抄录这些信时,发现一些问题,引起一些感想,现将一些杂碎记述于后,也许对书信写作和收藏者会有些许帮助。
残缺信函
 现在收入回忆录中的信函只是我通信中的少部分,故称之为残缺信函。那么,为何会成为残缺信函?就于初恋时开始写信到工作中大量写信,几十年不知有多少信件往来,但而今只剩极少数,均是1960年代后期的。之前毫无收藏信件的意识,认为一个普通人的信件有什么保存价值?于是看后随便丢掉,偶尔存放一些。一逢搬家便抛弃;迫于政治压力,有一点存信,文革初期也烧了。
 后来我有意识地留下一些,均只留手书信函,印刷信我通通处理掉,好在无意间漏掉几封文革中报刊编辑部门给我的印刷信,还可作为形式化写信的标本。没有保留信件意识造成的信件残缺!
 其实,普通人的信函才是反民情的最真实的记录!普通人也应保存自己的信件。
有来无往
          统观我收入回忆录中的信件,除4封有我的去信和对方复信呼应外,其余均为对方来信或复信。是不是只有单方面的来信?非也!对于别人来信,我是有信必复;别人给我的复信当然是有我去信在先。那么,为何在回忆录会出现有来无往的现象?
 这里还得先讲讲那几十封信中唯有我的三封去信的情况:一是给《诗刊》副主编邹荻帆和《解放军文艺》杂志社社长李瑛的去信,因为作为作品讨论的信,我先起草于草稿本上,再誊正寄出的。所以现在抄录的实际是草稿而非原信。当然,草稿本上是修改清楚的,与抄寄之信没有什么出入。另两封争鸣是通过报纸编辑部发转的。一封是我在《经济信息时报》上发表批评王建国的文章后,他给我的复信。另一封是《贵州民族报》将我写给他们的信和王瑛复信一并寄给我的。两封均不是我直接写给复信者的。除这4封有往有来之外,其余信件均为来而无往的单方信件。即是对方给我的来信或复信,没有我的复信或去信。
 是不是对方来信我没有回复?或我未去信对方就给复信?都不是,而是我的去信与复信均未留底稿。均为提笔便写,随心所欲,写完寄出了事,如果对方不保留,自己是没有底稿的。这恐怕是算是我辈普通人写信的通病吧?也是普通人认为自己往来的信件没有什么保存价值的原故了!故尔失去了许许多多反映各个时期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真实思想的宝贵史料!
 19969月,我读完当代著名诗人、贵州人民出版社总编张克赠我的《贴着窗儿》一书后,觉得他的贵州方言写得很地道,便写了一封长信向他谈了我的看法。后来在省作协见到他时,他说我的书评写得好,还没有看到谁从那个角度去评他的书。此信我似有草稿,但也难找了!另如我在1993512日的日记中写道收到贵州日报蒙应富编委的来信,言及他写了一篇报道我的稿子,题目定为《敢于把海填平的人》。这是指我写稿初期,稿子投去如石沉大海,但我从不气馁,终于把填平的过程。这封信和那篇文章对我都有纪念意义,但现在却找不到了。当时干部中有种思想,对表扬自己的东西不敢收藏,唯恐别人说自己骄傲。
 我以为:信是最能反映写信人真实思想的一种文字资料。写信是私人交往,只有双方知道,故写信人的生老病苦、喜怒哀乐均可无以顾忌地尽情倾诉。若能将许多百姓书信收集起来存档,那便是一种编辑出版地方志书的珍贵史料!
体现社会的发展变化
 从信封信笺的纸质变化,反映各个时期的物质生产的进退,也折射出那段时间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从所贴邮票价格的涨落,反映出那段时间的市场物价之变迁;从纸笔写信及邮局投寄,到电脑写作及网络发送,体现出时代的飞跃;从信件内容中就更能彰显各个时期的民间思想动态。信是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镜子。也可从前后来信中看出写信人的各种变化。
人各有体、见字如面
 与现在通用的电脑写作相比,手书信件便是见字如面人各有体,各具字色。从我抄录的这些信件中的字来看,有相堪称式书法精品,有的好似尚未脱盲。但各具特色,公安机可以利用这些汉字的不同特点侦破案件。
不便收录之信
 由于我在报刊、视播等各种传媒上刊播的作品较多,爱憎分明,引起众多受众的关注,所以,收到的来信也较多,来信的诉求也多种多样。六枝特区有一工人来信投诉化遭受本单位领导人的迫害,请求为其申冤。我既不能直接受理,他们单位又不在我所在地区,我只回向他支招,让他另谋求路。另如长顺县来了一封无名信,让我向其介绍我县XXX的工作、经济、人格等情况。连信笺页顶上面印的单位名都拆掉了,只说回信交XXX转。这种信我当然拒复。但人为何来此信?我知其让我向其介绍的那人一年前离异,是不是他在追求来信者?足见读者对之信任。但因她不具名,我也只好失信了!类似上述之信,我就不便收入回忆录中。
要留心保存信件
我等平民百信毫无收存信件的意识,写信从不留底稿,写完便寄,寄后便忘;收信呢?读后随手一放就了事,有信也不收藏;有的放了一段就丢掉。谁会想到老了之后,青年时代的信还可助己写回忆录?民间有言:闲时捡起忙时用;平时捡起急时用的经验,我想借此用于信件收捡。青年时捡起老来用!平时随手捡一捡,用时大方便。
 与打电话和手机短信相比,书信便于保存和传世。文友姜静玮写给我的最后一封书信的最后一句话是:短信至此,好多话都打电话了。此后我们确实通过多次电话,讲了许许多多话,但迄今都记不得了。即使煲电话粥,也只有受话人当时享受,无法保存下来;即使转告他人,转告往往被简化了发话人的情感,他人也无法直接分享对方的感情了!书信便于互相传阅、保存并能向外展示写信人的真情实意。从史料角度来看,这便是书信之一大优点!
群众来信多
 我抄录的几百封来信中,严格说来,全为百姓和文友所写,没有上级行政官人写的。有位处级领导人来信,也是与我共同沦为难友之时写的。行政长官为何不给下级人员写信?
 当官不讲情感,且自认为他们说话、作夕皆为指示,岂能随便开口提笔?其实是无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为何不丈夫?
适当改正明显的错漏
 对一般来信中的错漏在抄录时可否作适当改正?我认为可以。开始抄录友人来信时,对格式、字词、标点均原信照抄,一点不变,有如照片。我以为这就是忠于来信人。发在网上,好心朋友认真负责地指出其中错误。我再作纠正,这无意中便从客观上揭了写信人的短,事与愿违。
 因为写信人的文化素养悬殊,有的信确实有错别漏字、句子不通和表达不准,甚至于表达错误的情况时有出现,不改就是对友人的不负责任。于是,在后来的抄录中,在不变其原意的前提下,对普通来信中的明显错误作了修改。这样不知可否,尚待批评。
落款要写完整
 信末的写信时间,看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多人写完信后,有些当天带到的信,就写个即日。有的未写年,只写“xx;有的写了年,但未写全,如“87xx之类。这些写信时间,当时不会产生歧义,但时间一久,就难确定了。写即日的,过月就难确定;只写月日的,过年后就难确定;年未写全的,过世纪就产生混淆。若有保存价值的信,年、月、日需全写,公元年号要写全。
阳历阴历用两种数字写
  书信中一般都有年月日时等时间记述。也有阳历和阴历两种时间概念。如从去年七月……”的写法,就不知这七月是阳历7月还是阴历七月了。写得准确的,阳历用阿拉伯数字。如1998321日;阴历则用汉字写。如己丑年(2009年)五月十六日。这祥写就不致混淆。
2020.11.19。再发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0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4-4-23 18:01 , Processed in 0.044834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