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午午

[技巧] 每日晨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5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02:39 | 只看该作者

【每日晨读】填词的技巧和词牌的选择

2016年10月12日

1、直注

此法特点是:文气直注,不加穿插;纵多脱换,而主位不变。宋词中多用此法。柳永、苏轼、秦观、贺铸等人的词集中,尤不乏其例。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人的“少年狂”便一注到底,统率全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牵黄擎苍时之“狂态”,下片酒酣胆张后之“狂想”,无不集中表现出词人报国建功的“少年狂”。全词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其一往无 前之气势,让读者仿佛听见金戈铁马之声。然,此发必须情满意足,步步振起,否则易流空泛,薄弱乏力。

2、点染。

点染式的特点是先点明主题,然后具体描写。如欧阳修《采桑子 咏西湖》十三首用的都是这种点染式的章法。

其一云: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词一开篇。便开宗明义地点出西湖“天容水色”的美好景象,下面则分别从白天、夜色两个侧面去具体描写。小令如此,慢词同样可以如此。 如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也是开篇就点明钱塘的“繁华”,然后逐次铺叙繁华的方方面面。

3、跳脱

词是饱和着强烈感情与丰富想象的抒情诗,为了避免芜杂与零乱,使情感显得集中、浓烈,词人往往会略去一些过程、叙述等次要的东西,只 把一些重要的东西按照内在的联系连缀起来。这样一来,词在感情和想象的转移与变化上,就常常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景象,呈现着极大的深度 与跳脱性。这种跳脱性的词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形象展开迅速,其二是语意间呈藕断丝连、辞断而意属的状态。

如蒋兴祖女的《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朝云横渡,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两三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续编》中指出,这首词“寥寥数十字,写出了步步留恋,步步凄恻”之情。这特点与“步步换景”的跳脱式章法不无关联 。表面看来,词人忽而天上,忽而地下,忽而近况,忽而远景,忽而状景,忽而抒情,这中间省略了许多的过程与叙述,形象展开十分迅速, 语意时断时续。然,只要我们按照词中所显示的主题线索——词人被掳而北去时的“百结愁肠”与渐行渐远的空间——去领会
那么。词人国破家亡、身为虏囚的深哀巨痛就不难理解了。


【每日一典】筚路蓝缕 bì lù lán lǚ

[释义]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后用以形容创业的艰苦。
[语出]  《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近义]   栉风沐雨 风餐露宿 寝苫枕块
[反义]   轻而易举 养尊处优 坐享其成

分享 白鹭中文网-白鹭书院/ http://www.blzww.com/forum.php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5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13:47 | 只看该作者


【每日晨读】●少年游  【宋】晏几道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少年游  【宋】晏几道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此词抒离别怨情,上片分写云、水,以水虽离多而终能相逢、云虽无定犹能到梦中,为下片反衬作好铺垫。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能翻进一层,说人意薄于云水。开篇先以双水分流设喻:“离多最是,东西流水。”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xiè dié)御沟上,沟水东西流。”第三句却略反其意,说水分东西,终会再流到一处,等于说流水不足喻两情的诀别,第一层比喻便自行取消。于是再设一喻:“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似更妥贴。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梦神女“朝为行云”之典,谓行云虽无凭准,还能入梦,将第二个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语意翻复,有柔肠百折之感。


  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翻进一层,言人意薄于云水。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能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一味无情。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远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原是为了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结拍三句直抒情怀,语极沉痛: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此三句是抒情主人公内心世界直截了当的表露和宣泄,感情极为深沉、厚重,读来荡气回肠,一唱三叹。


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每日一典】 不辨菽麦 bù biàn shū mài

[释义]  辨:分清;菽:豆类。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昧无知;或指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语出]  三国·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孙权小子;未辨菽麦。”

[近义]   愚昧无知 目不识丁
[反义]   博学多才 学富五车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平(1359190969) 2016-10-12 09:39:52

2016年10月14日
历代诗家作诗炼字之故实

古人有一字之师。张橘轩诗“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曰:“佳则佳矣,然有未安。既曰‘一树’,乌得为‘何处’?不 如改‘一树’为‘几点’,更觉飞动”。又萨天锡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虞道园见之曰:“诗信佳矣,但有一字未稳,‘ 闻’与‘听’义同。盍改‘闻’为“看’。

唐人‘林下老僧来看雨’,又有所出矣”。古人论诗,一字不茍如此。(顾嗣立:寒厅诗话) 张橘轩与元遗山为斯文骨肉,寄遗山诗“万里相 逢真是梦,百年垂老更何乡”?元改“里”为“死”,“垂”为“归”。如光弼临军,旗帜不易,一号令之,而精神百倍。

(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

僧处默【胜果寺】诗“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陈后山炼成一句“吴越到江分”,或谓简妙胜默作。

然此“到”字未稳,若更为“吴越一江分”,天然之句也。(谢榛:四溟诗话) 陈辅之诗话云:“萧楚才知溧阳县时,张乖崖作牧,一日召食 ,见公几案上有一绝云:‘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萧改‘恨’作‘幸’,公出视稿曰:‘谁改吾诗?’左右以实对。

萧曰:‘与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奸人侧目之秋,且天下一统,公独恨太平何也?’公曰:‘萧弟,真一字之师也’”。又汪彦章自吴兴移守 临川,曾吉甫以诗迓之曰:“白玉堂中曾草诏,水精宫里近题诗”,先以示子苍,子苍为改两字。

作“白玉堂深曾草诏,水精宫冷近题诗”,迥然与前不眸,盖句中有眼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僧岛云过盱江麻姑山,题句云:“万叠峰 峦入太清,麻姑曾此会方平;一从燕罢归来后,宝殿瑶台空月明”。“一从”原作“自从”,后于同辈举似,同辈云:“诗固清矣,然“自” 字未稳,当做“一”字,云服其言。及入山,已为人改作“一从”矣。亦可谓一字之师。(赵与虤:娱书堂诗话)

李频与方干为吟友,频有【题四皓庙】诗,自言奇绝。诗云:“东西南北人,高迹自相亲;天下已归汉,山中犹避秦;龙楼曾作客,鹤氅不为 臣;独有千年后,青青庙木春”。示于干,干曰:“善则善矣,然有二字未稳。‘作’字太粗而难换,‘为’字甚不当。干闻‘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请改作‘称’字”,频降伏,且自惭悔前言之失,遂拜为一字之师。(陈京:葆光录)

尹文端公论诗最精,有差半字之说,如唐人“夜琴知欲雨,晚簟觉新秋”之句,“新秋”二字,现成语也,“欲雨”二字,以“欲”起“雨” 字,非现成语也,差半个字矣。以此类推,名流多犯此病。必云“晚簟恰宜秋”,“宜”字方对“欲”字。又诗得一字之师,如红炉点雪,乐 不可言。余祝尹文端公寿云:“休夸与佛同生日,转恐恩荣佛尚差”。公嫌“恩”字与佛不切,应改为“光”字。咏落花云:“无言独自下空 山”,邱浩亭云:“空山是落叶,非落花也!应改为春字”。

送黄宫保巡边云:“秋色玉门凉”,蒋心余云:“门字不响,应改为关字”。赠乐清张令云:“我惭灵运称山贼”,刘霞裳则云:“称字不响 ,应改为呼字”。凡此之类,余从谏如流,不待其辞之毕也。(袁枚:随园诗话)

李太白有“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之句,黄鲁直更之曰:“人家围橘柚,秋色老梧桐”。晁无咎极称之,何也?余谓诗中只改两字,而丑 态毕具,真点金成铁耳!又少陵有句云:“昨夜月同行”,陈无己则曰:“殷勤有月与同归”;少陵曰:“暗飞萤自照”,陈则曰:“飞萤原 失照”;少陵曰:“文章千古事”,陈则云:“文章平日事”;少陵曰:“乾坤一腐儒”,陈则云“乾坤着腐儒”;少陵曰:“寒花只自香” ,陈则云:“寒花只作去年香”。其点金成铁,一览可见。(王世贞:艺苑卮言) 以上诸论,皆足以证明作诗炼字之要。

然诗之佳处,固不仅于字句也。是以沈德潜【说诗晬话】云:“古人不废炼字之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 见新,朴字见色。近人挟以斗胜者,唯难字而已”。读者宜细体之。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日晨读】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晨读欣赏


●少年游  【宋】晏几道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此词抒离别怨情,上片分写云、水,以水虽离多而终能相逢、云虽无定犹能到梦中,为下片反衬作好铺垫。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能翻进一层 ,说人意薄于云水。开篇先以双水分流设喻:“离多最是,东西流水。”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 (xiè dié)御沟上,沟水东西流。”第三句却略反其意,说水分东西,终会再流到一处,等于说流水不足喻两情的诀别,第一层比喻便自行取 消。于是再设一喻:“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似更妥贴。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梦神女“朝为行云”之典, 谓行云虽无凭准,还能入梦,将第二个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语意翻复,有柔肠百折之感。

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翻进一层,言人意薄于云水。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能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一味无情。 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远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原是为了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结拍三句直抒情怀,语极沉痛:仔 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此三句是抒情主人公内心世界直截了当的表露和宣泄,感情极为深沉、厚重,读来荡气回 肠,一唱三叹。


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 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每日一典】 不辨菽麦 bù biàn shū mài

[释义]  辨:分清;菽:豆类。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昧无知;或指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语出]  三国·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孙权小子;未辨菽麦。”

[近义]   愚昧无知 目不识丁
[反义]   博学多才 学富五车


分享 白鹭中文网-白鹭书院/ http://www.blzww.com/forum.php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57#
发表于 2016-10-17 05:50 | 只看该作者
【每日晨读】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2016年10月17日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 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 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一共 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 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中国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有人称马致远的这 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 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从远方而到眼前。“西 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 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 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 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 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 “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 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 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 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 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 ·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 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 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 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 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 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 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 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 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 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 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 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是元曲(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 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曲牌介绍

天净沙,越调,曲牌名。又名《塞上秋》。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三两字,平仄可以不拘。
曲牌格式

天净沙体裁一

单调二十八字,五句四平韵、一叶韵。

词牌格式
平中中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韵)。中平中仄(叶),仄平平仄平平(韵)。

例词
一从鞍马西东,几番衾枕朦胧。薄幸虽来梦中。争如无梦,那时真个相逢。(乔吉)

注:此亦元人小令。第四句叶一仄韵。《老学丛谭》有无名氏词二首,正与此同。谱内可平可仄,即参后词。天净沙体裁二
单调二十八字,五句三平韵、两叶韵。

词牌格式
中中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叶)。中平中仄(叶),仄平平仄平平(韵)。

例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注:此词第三、四句,俱叶仄韵。按,孟昉词十二首,其十首俱与此同。惟一首起句“七十二候环催”,七字、十字俱仄声。又一首,第四句 “风高露下”。风字平声,露字仄声。

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元大都 (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 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 (8年级下苏教版语文书诗词曲三首之一)(8年级下上教版语文书第十六课)。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 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 ,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元贞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 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 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 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


【每日一典】 不蔓不枝 bù màn bù zhī

[释义]  蔓:蔓延;枝:生枝节。原指莲茎不蔓延也不分枝。
[语出]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直外;不蔓不枝。”

[近义]   珠圆玉润 一气呵成 文从字顺
[反义]   拖泥带水 节外生枝 画蛇添足

分享 白鹭中文网-白鹭书院/ http://www.blzww.com/forum.php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58#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9 05:53 | 只看该作者

【每日晨读】贺铸词作鉴赏

2016年10月19日

西江月  ●【宋】贺铸

 
携手着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临分少伫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
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孤舟枕上。
 
此词爱情词中的佳作。全词用笔句句紧逼,用意层层深入,沉郁顿挫,情厚意婉,将主人公与恋人的别后相思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上片首二句以极其工整的对句,温馨旖旎地写出了男女欢会这样一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态:一对情侣,姹紫嫣红、争芳斗艳的小园深径 里携手赏花,夜静人寂、凉风习习的幽雅斜廊上扶肩待月,卿卿我我,情意绵绵。这两句极其生动而概括。
 
接下来两句一反起首二句追忆欢会时的热烈缠绵,陡然转入今日回想时的悲凉,形成感情上的巨大落差,从而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产生了 动魂荡魄的艺术效果。“怅怅”,迷惘不知所措貌。上句以一“已”字,突出了惜别之际,稍作延伫,已经若有所失、怅然迷茫的悲哀;下句 又以“不堪”二字相呼应加倍写出今日回想时的痛心疾首,凄婉欲绝。这两句与李商隐《锦琴》诗中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可谓意境相类,但各尽其妙。
 
下片四句层层深入地具体说明往事不堪回首的原因。第一句“欲”字,是说自己主观上的愿望。和心上人分别之后,羁宦天涯,见面固然 已属痴想;然而谁料就连互通音问,互慰愁肠这一点愿望也由于人如天远,书无由达而落空呢?“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主观 的愿望被客观的现实无情地击碎,这种情况下去回想旧日的欢会,这是一“不堪”。
 
第二句“难”字,是客观环境对自己所造成的影响。“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一个人对着孤灯,凄清寂寞,百无聊赖,漫 漫长夜中咀嚼着分离的痛苦,当然会产生长夜如年那样难以销磨的无限感慨。这是二“不堪”。第三句“小窗风雨”是耳边所闻。听着风雨敲 打窗扉之声,词人不禁肝肠俱碎。“碎”字极炼而似不炼,情景两兼,可称得上是著一字而境界全出。这是三不堪。第四句收束全词,以“更 ”透进一层,指出以上之种种,全发生,“孤舟枕上”,把羁旅愁思、宦途枨触与恋情打成一片。这是四“不堪”。

作者: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汉族,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出生于卫州(今河南 卫辉市)。出身贵族,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 遗老。
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

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 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 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每日一典】兰因絮果 lán yīn xù guǒ

兰因:比喻美好的结合;絮果:比喻离散的结局。 比喻男女婚姻初时美好,最终离异。亦作絮果兰因。

成语背后的故事——

春秋时郑文公侍妾燕姞梦见天女赠给她一朵清幽的兰花,不久她就与郑文公结成了夫妻。

燕姞生了穆公,取名为兰。然而生活不是童话,郑文公不但花心,而且残忍。除了多次娶妻还做下了乱伦之事,亲生儿子也杀了两个。公子兰 逃亡到晋国,直到郑文公死去了,才回到郑国继承君位,是为穆公。

穆公为纪念自己的母亲种植了一株兰花,后来他在病时说道:“兰花死,我大概也要死了吧!我是因它出生的。”然后,他割掉了兰花,便去 世了。人们感慨燕姞的命运,便把她梦兰一样的姻缘,飘絮一样的结局总结了,创造了这个让人怆然泪下的成语“兰因絮果”。

“兰因絮果”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最终离异。清·龚自珍《丑奴儿令》:“兰因絮果从头问,吟也凄迷,掐也凄迷,梦向楼心灯火归。”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59#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9 06:10 | 只看该作者


【每日晨读】临江仙·孤雁【清】纳兰性德

2016年10月20日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
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
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这首词写于纳兰某次随从康熙出行或去边塞执行任务的途中。一路上鞍马劳顿,既无妻子来嘘寒问暖,也无朋友可把酒言欢,难免旅途孤寂,心中怅然。词人骑马行走在旷野中,猛然抬头看见了那只离群悲鸣的孤雁,“同病相怜”之感油然而生,故作下此词。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抒怀之作,明写离群孤雁,实写与其同病相怜的自己。

大雁不善于单独生活,离群往往是迫不得已,所以那些落单的大雁容易让人心生怜悯之情。纳兰此时就像一只“霜冷离鸿惊失伴”的孤雁,当他在满地秋霜中抬头看见那只拼命南飞、声声哀啼的大雁时,忍不住喃喃自语:“你可知这地上有个人与你同病相怜啊!”他想要把满怀愁绪用书信寄出,但“愁多书屡易”,他发现愁绪太多且变幻不定,屡屡修改增删,这封信便迟迟写不下来,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汨,即“双泪落灯前”。越是纷乱,就越想拆解清楚。所以陷入情绪困扰中的人容易追思往事,纳兰提醒自己“莫对月明思往事”,那只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可是这样的提醒往往是苍白的。一个人最难明白、也最难管住的莫过于自己的心。

“无端嘹唳一声传。”云中忽然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影子在初秋的寒风之中缥缈远去。末尾“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和上阕里“同病相怜”二句已将天上孤雁与地上旅人合二为一,所以,这孤单的“只影”既是雁,也是人,一语双关,给人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全词突出了人雁合一,情景合一,雁之孤影与人之孤独,交织浑融的意境;抒发了孤寂幽独的情怀。
嘹唳(liáo lì):声音响亮而凄清。这里指孤雁叫声。宋梅尧臣《范饶州夫人挽词》之一:“江边有孤鹤,嘹唳独伤神。”



作者: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每日一典】  镌骨铭心  juān gǔ míng xīn

[解释] 镌:雕刻;铭:刻写。指牢牢记在心上。亦作"刻骨铭心"。
[出处] 李大钊《国民之薪胆》:“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60#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9 06:11 | 只看该作者

随园诗话

三二  
山阴邵太守大业,字厚庵,治苏有惠政,以忤大府罢官。有《口号》一联云:“江山见惯新诗少,世味尝深感慨多。”又:“老来儿女费周旋 ”七字,亦颇是人情。

三三  
吾乡任武承太史,名应烈,出守怀庆。中年乞病,买鉴湖快阁以居,乃陆放翁旧地。作诗四首,和者如云。先生句云:“叠石略存山意思,莳 花聊破睡工夫。风流何处追狂客?踪迹重教记放翁。”甲戌岁,札来索和,并招往游。余寄诗奉答,终不果往。壬寅游天台,始登快阁,先生亡 久矣。精舍数间,全览鉴湖之胜:想在日清福,不减贺知章。

三四 
康熙戊戌探花傅玉苠先生,名玉露,年八十余:同在湖船,自诵《陪申尚衣游西湖绝句》云:“正是金牛纪瑞年,小春风景似春天。蓬莱原 近孤山寺,游舫多停六一泉。”“一到湖心眼界宽,云光霪爵接风湍。三朝恩泽深如许,莫作瑶池清浅看。”先生耳聋,与谈者以手画字,即 能通解。癸未春,来游摄山,与之谈,声振屋。

三五
学士春台典试福建,过吴下买妾方大英,美貌能诗;以南北地殊,服食不惯,雉经而亡。搜其遗稿,有句云:“户闭新蛛网,梁空旧燕泥。”

三六 
孙补山尚书,先以中翰从傅文忠公征缅甸。《见虏氛日恶口号一首付诸同事》云:“军容荼火盛,不戢便成灾。水土本来恶,乌鸢晓便来。 功成原有数,我死愧无才。腰下防身剑,摩挲日几回?”呜呼!先生当艰险时,赋诗如此,岂料日后之总督两广,晋爵宫保,世袭轻车都尉哉?《 孟子》云“天之将降大任”,信然!

三七 
或戏村学究云:“漆黑茅柴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末句趣极。

三八 
尹文端公妾张氏,封一品夫人,与内廷恩宴。大将军某与忠勇公在上前,戏尹云:“张有贵相,十指皆箕斗,无罗纹。”会伊里平定,诸功 臣画像内廷,例有赞语。上命公自为张夫人赞。尹应声云:“继善小妻,事臣最久。貌虽不都,亦不甚丑。恰有贵相,十指箕斗。遭际天恩, 公然命妇。上相簪花,元戎进酒。同画凌烟,一齐不朽。”忠勇公曰:“欲戏尹某,反为尹某戏耶!”上大笑。

三九 
 壬午春,迎銮淮上,雨久不止。钱文端公戏尹相国云:“阁下燮理阴阳,只燮阴而不燮阳,何也?”按《西清诗话》载:“宋时,宋琪、沈义 伦俱在黄阁,久旱得雨,雨复不止。琪苦之,戏沈曰:‘可谓“燮成三日雨”。’沈应声曰:‘调得一城泥。”’ 
 
四O 
丁酉七月,庆两峰赴湖北臬使之便,《过随园留别》云:“天外飞鸿迹又过,衡门深处叩烟萝。交情共指青山在,别意相看白发多。祖帐一 杯江上酒,秋风八月洞庭波。才人老去须珍重,漫把遗编日苦摩。”到湖北后,又寄红抹肚与阿迟,系以诗云:“一个锦兜寄儿着,要他包裹 五车书。”自此一别,两峰出镇塞外,遂永诀矣。余哭之云:“平原自是佳公子,刘秩终非曳落河。”伤其不耐塞外之风霜也。其诗集甚多, 不知流落何。

四—
对联有解颐者。康熙时,广东诗僧石莲,住海珠寺,交通公卿。寺塑金刚与弥勒环坐,题对联云:“莫怪和尚们这般大样;请看护法者岂 是小人。”杨兰坡题倒坐观音像云:“问大士缘何倒坐;恨世人不肯回头。”江西某题养济院云:“看诸君脑满肠肥,此日共餐常住饭;想一 样钟鸣鼎食,前生都是宰官身。”

四二 
古诗人遭际,有幸不幸焉。唐宰相郑畋之女,爱读罗隐诗,后隔帘窥其貌寝,遂终身不复再诵。明谢茂秦眇一目,貌不扬,而赵穆王爱其诗 。酒阑乐作,出所爱贾姬,光华夺目,奏琵琶,歌谢所作《竹枝词》,即以赠之。宋真宗时,宋子京乘车,路遇宫人,知为状元,呼曰:“小 宋耶?”子京赋诗,有“更隔蓬山一万重”之句,流传禁中。真宗知之,赐以宫女,曰:“蓬山不远。”正德南巡,翰林谢政年少美貌,迎驾西 江,见宫眷船,误为御舟,跪迎报名,适宫人开窗泼水,见之一笑。谢赋诗云:“天上果然花绝代,人间竟有笑因缘。”亦复流传宫禁。武宗 怒,削籍遣归。

四三 
儿童逃学,似非佳子弟。然唐相韦端己诗云:“曾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学暂登楼。”文潞公幼时,畏父督课,逃西邻张尧佐家,后有灯笼 锦之贻:盖与贵妃本属世交,常通缟伫故也。可见诗人、名相,幼时亦尝逃学矣。阿通九岁,能知四声,而性贪嬉戏。重九日,余出对云:“ 家有登高处。”通应声曰:“人无放学时。”余不觉大笑,为请于先生而放学焉。其师出对云:“上山人斫竹。”通云:“隔树鸟含花。

四四
讳老染须,似非高人所为。南朝陆展有“媚侧室”之讥。然司空图清风亮节,唐季忠臣,其诗曰:“髭须强染三分折,弦管听来一半愁。 ”可知染须亦无伤于雅士。

四五 
黄石牧先生以翰林中允,督学闽中,因公落职。吾乡徐文穆公,荐举博学鸿词,与余同试保和殿。先生年过七旬,神明衰矣;以不完卷,累 荐主议处:盖马伏波自忘其老之过也。《唐堂诗集》生新超隽,美不胜收。姑录短句,以志一脔之嗜。《芭蕉》云:“日不红三伏,天惟绿一 庵。”《北路买饼》云:“驻马一钱交易,羁留三刻行程。”《玫瑰花》云:“生来合是依人命,从不容渠在树看。”集中七古,远胜潘稼。 
四六 
余泛舟横塘,有踏摇娘蕊仙者。素矜身份,隔窗对语,不肯进舱侍饮,而颇知文墨。客许重赠缠头,拒而不受。少顷,月出矣,蕊仙持扇求 诗。余戏题云:“横塘宵泛酒如淮,十里桃花四面开。只恨锦帆竿上月,夜深不肯下舱来。”蕊仙一笑进舱。

四七 
孝感程蔚亭先生,名光钜,甲辰翰林,出为杭州粮道。有《闺词》云:“东家姊妹与西邻,听说相招去踏春。料得今年花事好,晚归都语画 眉人。”“青衫薄薄衬宫绯,上绣鸳鸯并翅飞。勉强着来都不称,可身还是嫁时衣。”余己未归娶,先生留饮,云:“老夫次首,有不惯外任 、仍思内用之意。”

四八  
诗人少达而多穷。汪可舟舸,自称客吟先生,诗笔清绝;而在扬州,竟无知者。己丑除夕,忽过白门,意大不适,有汉江之行。余坚留之, 不肯小住,遂成永诀。未十年,其子中也,家业大昌;买马氏玲珑山馆,造亭台,招延名士,而可舟不及见矣。其《听雨》诗云:“檐外几声 才淅沥,胸中何事不分明?”又曰:“侧身已在江湖外,绕屋宁堪竹树多。但觉有声皆剑戟,不知何物是笙歌。”其纡郁可想。仲小海《听雨》 云:“明知关我心何事,只觉撩人梦不成。”宋人有小词云:“薄暮投村急,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四九 
余行路见远树,疑为塔尖。高翰起司马云:“平畴见喜塍成绣,远树看疑塔露尖。”每见门神相对,似怒似笑。赵云松云:“无言似厌人投 刺,含笑应羞客曳裾。


五O 
文尊韩,诗尊杜:犹登山者必上泰山,泛水者必朝东海也。然使空抱东海、泰山,而此外不知有天台、武夷之奇,潇湘、镜湖之胜;则亦泰 山上之一樵夫,海船上之舵工而已矣。学者当以博览为工。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晏殊词选讲

晏殊逝世距今已960年。晏氏是扭转唐五代以代歌伎抒情为主的花间风尚,复归抒词家之情的雅体,最早、最自觉、用力最勤、成就最大的北宋 词坛领袖人物。两件事可以说明:一是接见柳永,当柳答:“只如相公也作曲子”,他当即回应说:“殊虽作曲子,却不曾道‘綵线慵拈伴伊 坐’。”所举柳词:定风波自春来、惨红愁绿,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duǒ),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锦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这说明,第一,他颇熟悉柳词。举出柳这首词,因为其中表达了鄙视仕途的情愫。对柳来见求官有现实针对性 。第二,他把自己作词取向与柳永严格区别开来。柳这句子并无对情色的露骨描述,但明显流露着市民流俗的意趣。况且,这也是一首代言体 作品。二是晏氏的小儿子、著名词人晏几道,有一次对人说:“先君(即晏殊)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人回应道:“‘绿杨芳草 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岂非妇人语乎?”从现存晏殊的作品看,确实仍有部分花间体,但也可以由此窥知,晏殊确有扭转风气的复雅想 法。而这两句意思,和柳永《定风波》词正好相近,把两首词作比较,所谓雅俗之别也是很明显的: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词重点在下片,虽以女子 之口抒发,却明显具有文士的理趣:把写情转换成较抽象的对情的思索,给予读者的不是柳词的日常的现实的感情满足,而是妙喻的非现实的 审美快感。晏殊《珠玉词》今存一百三十八首。今人笺注者张草纫评云:“词中所描写的,大多是上层士大夫优裕的享乐生活,不离看花饮酒 ,听歌观舞,流连光景的闲情,以及对时光飞逝,人生易老,会少离多,怀远忆旧而产生的淡淡哀愁。”又说:“晏殊甚至写艳情也极有分寸 ,谨守‘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珠玉集》中,最庸俗者,也不过是‘淡淡梳妆薄薄衣’而已。”从以上分析,可以归纳出晏殊之 “复雅”:

写情主乎人生哲思;
写艳情不涉情色;
写情的技巧创造。也即是“以理节情,以才抒情”。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风流蕴藉,温润秀洁”的雅词样板,以下就来展开对它的欣赏。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晚唐五代,理趣开始成为传统诗歌重要元素。一、白居易激赏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白唱和集解》);二、僧人加入唐诗审美的总结,使理趣日益突显;三、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作为标志性成果。到北宋苏东坡、黄山谷提倡复雅,后人总结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严羽《沧浪诗话》)这个元素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传统诗歌写作和欣赏。陈寅恪说:一首诗如果只有表面一层意思,没有底下一层意思,就不算是好诗。这反映了晚清的诗歌审美标准。要谈“理趣”,它的发生,发展,演变,可以写成一本书。理趣是晏殊词的重要审美元素,也是他的突出特色。欣赏晏殊的词,必须注意这一点。此词以变和不变作意脉,抒发对人生之无奈的感叹。眼前的“新”(首句),和回忆的“旧”(二句),生活在重重复复,时光却流逝不返(三句)。这第三句很是奇特,“夕阳西下”不是明天又回?但词人却忽发疑问“几时回”?其实这不是在问,而是在感叹:人生到了“夕阳西下”的光景,还能再重来么?表面上是自然之景,底下一层却暗示人生之景,从自然之景看没道理的,从人生之景看却是道理。这就是理趣,而且它还向下延续:下片首二句,表面写春来春去,底下却暗喻面对自然社会的循环往复,而个人却要衰老死亡之无奈。词的尾句,不过是词人苦恼的形象表现罢了。童轩曰  “夕阳”句奇,以问作叹也。“花落”二句,意脉与“夕阳”句照应,上下衔接可玩。又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注:等闲,有寻常、随便、平白几义,这里用寻常之意。欣赏  这是一首为饯别筵席写的词。上片就眼前起兴。首二句感叹人生苦短,而不能长相厮守原是十分遗憾的事,故虽是寻常离别,也会使人难受之极。所以第三句说,饯别的酒席是一定要参加的。从寻常的别筵起兴,而发出一篇人生大议论,这是花间派望尘莫及的,也是晏殊对词境界的重大开拓。下片首二句就当日饯别环境和春末的景物,对“销魂”作饱满的勾勒。最后归到饯别的主体——眼前人,词家的意思是说,与其别后“念远”、“伤春”,不如当彼此还在一起时,好好地分享友情吧!“不如怜取眼前人”,因为包含着人生体悟的道理,所以又被后人经常引用,而成为警句。童轩曰  句句看似独立,句句意思明白,细析之,却是以下片第一句复上片第二句,第二句复上片第一句,第三句相复,然而又绝非经意,盖是妙手偶得也。清平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欣赏  这词是以“感秋”为题,写女主人公的寂寞,属于典型的花间题材。初看难以判断主人公是男是女,但结处“双燕”二句透露了痕迹。白日一个人饮酒,已微见寂寞情形。及至黄昏醒来,听檐上双燕啾唧,想到秋来燕子将要飞向南方过冬,一种空虚之感袭上心来,于是又浮起昨夜被秋凉冻醒的记忆……此词值得注意的是对秋意的层层勾勒的描写:风,梧桐,紫薇,朱槿,斜阳,双燕,银屏,而人物的主观感受、心理活动如针线贯穿其间。童轩曰  写感秋也。上片之跌宕,下片之含蓄,俱足玩味。上片起即点出秋令,然后转写饮酒,“绿酒初尝人易醉”竟似于秋全无感觉。下片先写花残,继写斜阳,是浓睡初醒情景;“银屏”句,写秋入骨,如闻喟叹,却在言外。


鹊踏枝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一首以相思怀远为主题的作品。时令是初秋,也可以说由于秋天的降临触动了主人公的念远之情。季节的交替,大自然的变化,与诗人的感受、情怀息息相关,这是中国传统诗歌一大特点。本词的章法别出心裁之处,是时间倒置:起首三句写主人公晓起,早晨的雾露还未消散,菊花和兰花都无精打采,和自己的心情相似,只觉阵阵轻寒,透过罗幕,吹进室内。而一双燕子从巢中飞出,噢,该是它们离开的季节了!一个“离”字,引起下文,但时间则转向昨夜:明月,应该是初秋的第一个月圆吧?七夕情人节刚过不久,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团聚,却已化作离愁!主人公也是如此,望着早早照临窗外,整夜窥伺着自己的明月,它为什么就不会可怜可怜我?不去描画人的离恨之苦,却写明月不知道怜惜人,如此用笔,比较直接写人如何苦,给读者印象更加深刻。为什么?因为这是非正常写法,非正常,也即奇异感,能够引起读者格外地关注。而“离恨苦”这一主题,在明月(时光)流转的景色描写之中,便格外突出起来。不仅如此,读者还会试着把离恨与之前的三句景色描写关联起来品味,这么一来,“离恨苦”的抒情也愈加饱满。这种手法,词评家称为“留”(“留字诀”),也就是不把意思一气说尽,而让它通过各种情景描写慢慢沁出。这也即是“勾勒”法,把抒写的主题由二维、三维到多维,刻画饱满,让读者获得审美的满足。下片,时间又再向前,在主人公还未就寝之前。他曾经登楼望远,思念情人。“昨夜”三句,虽是记叙,却受到王国维的激赏,把它作为做大学问必经的一个境界,他在里面看到了哲理!正是在万木飘萧,天地荒芜之际,独自坚持、执着追求的人,会获得一个异常地开阔的视野。理趣理趣,读者于此又见一证。从词境看,这三句又构成一波三折:“西风凋碧树”,是向下,一片落叶纷纷;“独上高楼”,是向上,主人公的形象脱颖而出,力度极大;“尽天涯路”,是向前,强调了一片巨大的空间。由多而一,复归于空,这角度看也是一种理趣。后来苏东坡词中运用理趣,亦由此滥觞。“彩笺”“尺素”都是书信,“尺素”暗用了典故:“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故我们可以说“尺素”比喻用鲤鱼传书,而相应地,“彩笺”则是暗喻用鸿雁传书吧?这么看,二者就不是书 信的简单重复,而是有更丰富的内涵了。“山长”和“水阔”也是如此,“山长”亦是天长,与鸿雁对应,“水阔”与鲤鱼对应。

“彩笺”“尺素”“山长”“水阔”的重复,乍看起来未免笨拙而不够灵动,却产生另一个效果,就是“重”,不象灵动之“轻”,但以抒述 感情而论,重,显然给人更有份量感,前人论词,提倡“重拙大”,即是这个意思。至于时间后退的处理,有什么道理?我们只要把上下片次 序顺过来看看,是什么效果,便知道了。

采桑子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多情,指人的感情十分执著。起二句连读,为一个意思:“时光不信多情,只解催人老。”换个意思是说:时光这个无情之物,它不相信人不变的深情,只会不歇地流转,使人变老。这是词家先发出的一个感叹,大约他心中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多年之后仍无法摆脱,故而发出这个叹息吧?“长恨”以下,才进入记事。离亭,分手地。分别时喝醉了,为了麻醉过度的伤感,只是酒醒之际,又不自觉地流下泪来。注意“春衫”二字,点明离别是在春天。下片起句即点明当下是秋天,注意春天和秋天,在古代是一年四季的代称,所以我们不要把它限于一年之内,这从“长恨”二字也可看出,他们两人已分隔多年。这样来看,上下片之间的时间距离一下便拉开了。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在这秋天的夜里,词家从梦中惊醒,窗外梧桐树在西风中阵阵作响,朦胧的月光透过云层忽隐忽现,骤然之间,有一声雁唳从高楼之上飞掠而过……注意“好梦”二字,当然是指两人在梦中相会了。回过头去,我们会加深理解:正是在经历了惊醒过来以后,内心的痛楚,使词家发出开头两句的感叹。在这段别离的时光里,他已被相思之情折磨得苍老了许多!“催人老”既是自然的规律,然而在多情人身上,它又显得如此冷酷。时光之“不信多情”,与“催人老”,二者在这里深刻交集。从外在之直观而论:上片一抒情一叙事,小作回旋,而下片则转入一个完整场景,这场景被处理得那样节奏紧迫,一气贯注,夺人心魄。尤其是最后一句,以一声冲破黑夜的雁唳冲击读者的神经,却在全篇的这个高潮之处戛然而止。在还未对词的章法脉络作深入分析之前,它就已经一下子抓住了读者。还可注意的是,上片起二句是当下,后二句是旧时的春季,下片是秋季之昨夜,在时间上如此安排,无疑有词家的一番匠心,与“花间词”相比,这既是章法的新创,又是小令格调(雅制)的一种整体提升。

诉衷情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这首词当是作于晏殊外放期间。在晏殊一生仕途中,曾经三次因为得罪被逐离朝廷,外放到州郡任职。至于这词作于哪一次,由于词中没有给出足够信息,不能确定。我是倾向于第一次的,即三十六岁罢枢密副使,降为刑部侍郎知宋州(今河南商丘),为时约二年。据分析,原因是晏殊以枢密副使上书垂帘的章献太后,反对任命太后宠臣张耆出任枢密使一职。评家认为此举触怒太后,虽然当时未曾加罪,却在一年后借故撤了他枢密府的职,调外任。这时晏殊年纪还不老,又是初次出外任,比较后来第二次四十三岁和第三次五十四岁,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小一些。宋州后改称应天府,是北宋时的南都,既离京师不远,又是重镇,这些都减少了被贬的伤害。从词中也可见他的心情,并没有悲伤怨怼之意。词的上片,描写重阳节之前登高所见。宁州府城就在汴河边,汴河直通京师开封。故说“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其中“茫茫”二字,不免透露出逐臣的心境。古时朝廷上的排班称为“雁行”,秋天雁由西北向东南飞,以时令之物隐喻朝廷,寄寓了对朝中同僚和京师生活的怀念,故以“无限思量”作结。这首词,以明丽的风物描写、委婉的情绪表达,体现了诗教“温柔敦厚”的宗旨。

清平乐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注:帘钩,挂帘钩子,诗词中也代指房间。句意说从房间向外望见一片远山。
人面,指邂逅的少女。语出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欣赏  这 是一首寄怀旧爱的作品。词家旧地重游,而当年的相好已经人去楼空,于是写下此词。但上片先从两人别后相思著笔:自己曾经写过表达心迹 的信,却未曾寄出。原因并没有说,也不必多说,因为现在已经没有意义了。现在是人去楼空,她不知流落何方,只剩下对面的一片遥山,和 楼前东流不息的江水。象这样的萍水相逢,有缘无果的爱情,古往今来不知凡几,但在词家手里,仍然使人感同身受,为之惆怅低回。童轩曰   此写旧游。上片说怀人,虚事实写,一波三折:“红笺”二句一气说尽,却借“鱼雁”断开,复转出“难寄”作反拨。下片顺笔叙写,以见旧 地重来人去楼空。“绿波东流”遥应“鱼水”,微见回旋。区区小令,当得后人长篇大制,晏公笔力要自绝人。

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此词写春暮时节引起的感伤情绪。作者并未点明感伤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想象其中包涵甚多。比如时光流逝,人事变迁,思念朋友、情人,等等。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表现出一种莫名的怅惘。春天代表了生机蓬勃,万物复苏,尤其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美好时光,所以春天的结束,也引起人对美好时光、青春年华消逝的无限惋惜。在词中,分别在上下二片描述了词家的活动;上片写春游,由“小径”开始,到“芳郊”,上“高台”,放眼望去,花的红色已被大片草树的绿色所取代,一路行处,虽然吹过来的还可算是春风,它却是夹着漫天飘舞的杨花(柳絮),直扑到人脸上。“不解”,不明白人的心情,词家对春风的埋怨,透露出他内心的愁烦:人家已经心情不好,你却不知趣来添乱——蒙蒙乱扑行人面,既是写实,又是心绪纷乱的暗示。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两句转换成电影里的镜头,真切地体会它。下片写暮春的室中,黄莺紫燕都躲了起来,悄不作声,只有薰炉中静静地冒着香烟,犹如风中转动的游丝。在春游中喝醉了的词家,此刻醒来,他刚才做了个梦,心情恶劣。举头望去,只见一片斜阳照处,庭院中树木荫蔽,暮色深深。一场愁梦,梦见什么?词家没有说,也许醒来便淡忘了?总之不是愉快的事。更以斜阳、深院加以映衬,使消逝的梦境融入苍茫暮色之中,予人无限遐想。这词表面上侧重实景描绘,安排妥贴,动静明暗相生,全力烘染出春末夏初的氛围。而内里却以人的心情为脉络,本来写春末夏初,也可以欣欣向荣,是词家赋与伤感的情调,才有了我们读后的怅惘之感。

踏莎行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这是为旧地重来,追念一段恋情而作。在晏殊词作中,这类题材,而又写得好的不少,由此也可窥见他的感情世界中,颇有几分《红楼梦》中贾宝玉那样的禀赋。他的小儿子晏几道,则更加遗传了这一点,而且在词作中充分地流露,这一点后面赏析晏几道词选时再谈。这首词的写作特点:上片先追忆往事。“碧海”二句,表面是写景,却是虚写,并非实景,碧海无波,是个比喻,接上“瑶台”句可知,它的原意是“瑶台有路,碧波无波”,瑶台指仙境,在这里也比喻美好的二人世界,要到这仙境没有任何障碍(海无波也),当时应该就成其好事:双双飞去。“思量”,如今想来本当那样做的。可他做出了另一种选择:“当时轻别意中人”。注意这里的用字,一个是“意中人”,一个是“轻别”,对她一见钟情,结果却是轻率地分手。我当时怎么就如此糊涂啊!如今旧地重来,她已远走高飞——“山长水远知何处”?两句表达了词家深深的悔恨。下片写重游所见。紧接着上片末句,对人去楼空加以勾勒:“绮席”——那令人回忆当年品茗论心、喝酒听歌的多少往事,现在上面布满灰尘。“香闺”——她如今居住的闺房,被云雾所掩覆,不知所在。我写了书信(红笺小字),又有谁能够送达?“高楼”点出旧地重来,“黄昏”和“梧桐叶上萧萧雨”,则是对词家无限惆怅、无奈、伤感的情怀,烘染出一片风景。此也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手法。西方文论有“愤怒出诗人”之说,中国传统诗词则提倡“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才是最合符君子雅制尺度的抒情。

山亭柳  赠歌者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西秦,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创立的王朝,定都苑川(今甘肃榆中东北),最盛时掩有甘肃西南部和青海一部。另一说指陕西附近(秦地西部)。赌博艺,指卖艺(其中也包括赌赛、博戏)。花柳,花街柳巷省称。斗尖新,拿最新潮最奇特的歌曲比赛。念奴,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手。高遏行云,语出《列子·汤问》,说古有歌者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蜀锦缠头,蜀锦是四川的丝织品,当时很名贵。古时歌女多以锦缠头,因借"缠头"之名指称赠与她们的财帛。咸京,即咸阳(今西安),以其曾是秦、汉至唐等王朝的首都,故称。残杯冷炙,语本颜之推《颜氏家训》:“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阳春,阳春白雪的省称,指高雅的歌曲。语本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此词是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晏殊知永兴军任上所作,这时词家平生第三次被外放,且已任职五年,年近六十。词家通过描写一个年老色衰 的红歌女被冷落的不幸命运,抒发了同病相怜之意。明显仿自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但篇幅简炼,而且运用词的形式,在流传下来的北宋 词中,这种以词体隐括前人作品的写法,本词属于首见。后来苏轼、辛弃疾等人更加推广,晏殊实为其启端。试看他的方法:一、晏殊词极少 用题,这词却特别题曰:“赠歌者”。这一题就省略了词家与歌者邂逅的交代,也隐藏了同病相怜的宗旨。二、全词用歌女自述,既省去词家 对其歌唱的感受,又突出了歌者与琵琶女不同的性格特征。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名臣,词坛领袖。

父为抚州狱吏,少有神童之誉,十四岁以举荐廷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即丞相),三度降 谪皆为地方大吏,为政有声,仁宗朝名相多出其门下,及病逝,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并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 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64#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0 04:45 | 只看该作者

【每日晨读】临江仙·孤雁【清】纳兰性德
2016年10月20日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
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
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这首词写于纳兰某次随从康熙出行或去边塞执行任务的途中。一路上鞍马劳顿,既无妻子来嘘寒问暖,也无朋友可把酒言欢,难免旅途孤寂, 心中怅然。词人骑马行走在旷野中,猛然抬头看见了那只离群悲鸣的孤雁,“同病相怜”之感油然而生,故作下此词。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抒怀之作,明写离群孤雁,实写与其同病相怜的自己。

大雁不善于单独生活,离群往往是迫不得已,所以那些落单的大雁容易让人心生怜悯之情。纳兰此时就像一只“霜冷离鸿惊失伴”的孤雁,当 他在满地秋霜中抬头看见那只拼命南飞、声声哀啼的大雁时,忍不住喃喃自语:“你可知这地上有个人与你同病相怜啊!”他想要把满怀愁绪 用书信寄出,但“愁多书屡易”,他发现愁绪太多且变幻不定,屡屡修改增删,这封信便迟迟写不下来,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汨,即“双 泪落灯前”。越是纷乱,就越想拆解清楚。所以陷入情绪困扰中的人容易追思往事,纳兰提醒自己“莫对月明思往事”,那只会让人衣带渐宽 ,形影憔悴。可是这样的提醒往往是苍白的。一个人最难明白、也最难管住的莫过于自己的心。

“无端嘹唳一声传。”云中忽然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影子在初秋的寒风之中缥缈远去。末尾“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和上阕里“同病相怜”二句已将天上孤雁与地上旅人合二为一,所以,这孤单的“只影”既是雁,也是人,一语双关,给人留下了广阔的联想 空间。

全词突出了人雁合一,情景合一,雁之孤影与人之孤独,交织浑融的意境;抒发了孤寂幽独的情怀。
嘹唳(liáo lì):声音响亮而凄清。这里指孤雁叫声。宋梅尧臣《范饶州夫人挽词》之一:“江边有孤鹤,嘹唳独伤神。”

作者: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 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 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 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 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 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每日一典】  镌骨铭心  juān gǔ míng xīn

[解释] 镌:雕刻;铭:刻写。指牢牢记在心上。亦作"刻骨铭心"。
[出处] 李大钊《国民之薪胆》:“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4-3-29 12:47 , Processed in 0.052490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