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醒着的梦呓——静道生悟之悟 宇宙洪荒,天地初开,未有声色之扰,先存静默之常。《阴符经》曰“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寥寥十字,道尽造化玄机:道本无形,运四时以不忒;静为元化,育万物而无私。此非独言宇宙之理,实乃人生之镜、世运之箴也。 “道”者,万物之母,无形无象而周行不殆;“自然”者,非谓山川草木,乃“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庄子·大宗师》)之自在状态。道之运行,不以人力强为,不以意志改易,故曰“静”。此“静”非枯寂不动,乃“动而以静为基,变而以常为宗”。如江河东注,其势汹涌,然循地势之静;草木春生,其象繁盛,然守时序之静。老聃有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正是此理。唯道体常静,方能聚混元之气,化阴阳之精,使天地交泰,万物各正性命。 昔者,孔子观欹器而叹“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其“中”与“虚”,即“静”之谓也。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非关技巧,实因“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此谓“静能通神”。今之世,机巧日新,信息奔涌如川渎;人心易躁,营营役役若马牛。然5G穿云,未改斗转星移之序;人工智能,难替澄心观物之明。君不见,航天工程师夜探星河,必屏息凝神以候数据;量子物理学家穷究微观,需虚室生白以悟玄奥。静之力,古今一揆,未尝因科技之进而稍减。 人之生也,如舟浮于海:心不静则舵不稳,行躁进则帆易倾。故君子法道,当守静以存真:纷华不染,如古松之历岁寒;躁进能安,若澄潭之映星月。于国而言,“静”非无为,乃“不折腾”之智。如黄河安澜,非因筑堤之猛,而在疏浚之恒;社会和谐,非恃刑罚之酷,而赖教化之深。此亦《阴符经》“天人合发,万变定基”之旨:静则根固,根固则叶茂;和则国安,国安则民康。 静之为用大矣哉!观天地之生,知静乃创造之母;察古今之变,悟静为安定之基。愿世人怀澄心,如古镜不磨而自明;秉素志,若幽兰在谷而自芳。则万物共生,天下咸宁,此“自然之道静”之真义也。 七律——静道生悟之吟 道本虚宁静化生,自然无为事皆成。 庖丁刃利气间显,欹器中空性里明。 夜揽星河神聚久,精研量子意凝清。 纵观机巧千般变,掩息澄心万象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