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着的梦呓——由“虎毒不食子”说开去 与友闲聊,谈及其子每日起五更睡半夜的学习艰辛,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刷不完的题,颇似在地主家当长工的苦楚。 不由想起“虎毒不食子”这句古语。其本意是赞美血脉亲情的无私与本能。老虎尚知护佑幼崽,人类更应以理性与温情滋养后代。然而,在当今教育体系中,这一传统智慧却沦为讽刺。父母以“为你好”之名,将孩子推入分数至上的残酷竞争,使亲情异化为压迫,教育退化为“食子”的悲剧。 自然界中,母虎教会幼崽捕猎,是为生存而非毁灭;人类父母却以“升学即生存”为名,剥夺孩子的睡眠、兴趣与创造力。教育内卷下,学生日均学习14小时,物理实验被动画替代,音乐美术沦为摆设,童年被题海淹没。这种“虎毒式”的爱,实则是将子女视为实现功利目标的工具,与古语中“人毒不堪亲”的警示不谋而合。 “虎毒不食子”的反面,是人性之恶的极端化。内蒙古少女举报父亲性侵的案例中,亲人背叛的残忍远超野兽;而教育领域,父母以“高分即成功”为由,逼迫孩子陷入“踩踏式竞争”,导致抑郁、焦虑甚至轻生。鲁迅曾讽:“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而今,教育却将“怜子”扭曲为“虐子”。用标准化答案扼杀个性,以“衡水模式”制造考试机器。 真正的教育应如母虎育幼,既给予保护,更培养独立能力。芬兰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美国注重创新实践,而我们的体系却困在“育分不育人”的泥潭中。破除内卷需多管齐下:降低分数权重,强化综合素质评价;家长需摒弃“虎妈狼爸”心态,学校应拒绝“流水线式”教学。 “虎毒不食子”警醒我们:爱的本质是成全,而非吞噬。当教育沦为“食子”的竞赛,社会终将失去活力与希望。唯有以理性之爱替代功利之毒,才能让每个生命如幼虎般自由生长,而非在题海中窒息。 当爱异化为伤害,还有什么未来可言? 水调歌头——教育内卷叹 虎毒尚怜稚,人世竞相残。 海题湮没童趣,分数噬心肝。 昼啃股文千遍,夜补鸡鸣三更,幼骨瘦如竿。 鲁迅讽犹在:“怜子岂非贤?” 衡水浪,海淀雾,几时阑? 芬兰雨霁,松林嬉戏伴书欢。 莫道内卷无解,且看终身素质,评价破重关。 愿见春风起,护得虎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