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着的梦呓——道德经双璧辨微 帛简初阖,余墨犹凝汉墓之幽;王本既行,玄风已荡魏晋之思。昔马王堆帛书出,方知《德道经》乃战国旧貌:德经居首,道经为次,篇章未分,字句古朴。而通行本《道德经》经汉儒重整,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分八十一章,文辞流丽。二者之别,非惟篇章之序,更在思想之髓。 帛书“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以“恒”喻道之永恒,汉避文帝讳易为“常”,遂失形上之旨;“大器免成”言自然无为,通行本改“晚成”,竟堕功利之窠;“执今之道”本倡因时制宜,后世篡为“执古之道”,反生崇古之弊。 帛书重修身治国,如“绝智弃辩”直指巧言之害,通行本作“绝圣弃智”,反染儒道相争之痕;“无事”谓简政安民,“无为”则流于玄虚。盖帛书近战国务实之风,通行本经汉儒玄学之染,一似浑金璞玉,一如精雕之器。 文本嬗变,岂独避讳之故?实乃时代之镜也。 故曰:读帛书如对古贤,灯下摩挲,字字皆带战国霜锋;览王本若观远岫,云中隐现,章章自有魏晋烟霞。双璧参详,方见老子真意,道非玄谈,德在躬行。 七律——道德经双璧辨微 帛简幽光出汉疆,德先道后溯苍茫。 恒言避讳成常句,免器无雕胜晚璋。 执古篡今迷本义,浴神澄谷见玄章。 莫嗔文朴嗤秦火,且向黄泉问老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