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6|回复: 0

[散文] 遵义文友真意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5 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遵义文友真意情
高致贤
适逢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之际,我重新学习中国革命历史,听《长征组歌》,使我更了解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确定了长征的正确路线,为我党的革命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遵义一直是我最向往的地方!
我就随时随地关注遵义的消息。因为职业和爱好,首先要看的就是遵义地区的历史和文学作品;进而知道遵义的作家——
听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颂长篇新诗《呼声》,我就记住了李发模的名字,而且时有往来。他成立了一个好像是叫“文学长征史料陈列馆”什么的机构(记不太准了)。我接到他征集函之后,寄了一大本我的创作手稿给他。还按他的要求写了一副对联搭配。我那在遵义工作的女儿还特地去参观,而后写信告诉我说:李发模叔叔的那个陈列馆搞得很好!!
我随时在报刊上看到:伍本芸何士光、石定黄先荣、刘庆鹰、卜宗学等等文友的名字就逐渐记住,进而结交为友。
然而,首先见到其人而又知其名的是遵义纪念馆的文物工作员陈兴贵:他是1983年初和我一起到国家文物局西南培训中心学习三个多月的同学。后来我们大方为了重修奢香夫人墓的设计,我们去参观学习遵义的杨粲墓时,遵义纪念馆的领导热情接待我们,还派陈兴贵同志带领我们去一个叫“皇坟嘴”的地方去直接参观,他还帮助我们一起拍照、绘图。给了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多方便!
后来,我读了黄先荣出版的书,深受感动,就写了一篇评论发在刘庆鹰所在的那个大型企业办的报纸上。刘庆鹰调到《贵州青年》杂志社当记者,我在大方县团委工作,尽管我没有与他见过面,但因工作上的交流,也算相知,后来他到贵州日报社工作,那报纸上交流就更多了!
黄先荣呢,我虽然评论过他的书,但第一次见面是在省文代会上;从此之后,我们就渐渐成了老熟人,推心置腹的交流就成为常态了!
后来省里开“作代会”期间,我们常有私交。那时候,我有个女儿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分到“061”下属的一个单位工作。作代会结束后,我以为他们的车位有空,就说我搭他们的车去看我的女儿。他们就答应我了。谁知我上车后,不见石定,一问,才知道为了让座位给我,他去坐客车了!我后悔不该去搭他们的车,但他已经坐上客车了。此后,我们就常在报刊上“见面”,也曾经有过书信交流。
我那在遵义工作的女儿调深圳工作时,去遵义调人事档案的时候,遇到一些麻烦,我女儿就去请她的黄先荣叔叔帮助解决了问题,我们知道黄叔叔很关心我的孩子,全家人都非常感谢黄叔叔!
石定悄悄让车给我去看我那在遵义工作的女儿的事,我到女儿那里一讲,她真是感激涕零!一个星期天,我女儿单位的几个同事来看我,我谈到石定让车给我坐的事,他们都说对石定的名字很熟悉,随时看到他的文章,但是没有见过他本人。我就给他们讲我知道石定的概况。我说:我第一次看到石定是1985年我参加贵州文学青年旅游团到遵义活动。
24我们从贵阳到遵义,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请顾城与大家谈写诗。当时顾城正在走红,遵义(县级)市请他来任编辑,拟将该市文学刊物办成全国公开发行的诗刊。顾城夫妇同我们一起座谈,并合影留念。是夜住遵义军分区招待所。
   25日,遵义地委宣传部的伍本芸和地区文化局的石定与我们座谈。伍本芸和石定与我都是首次见面,但名字早已常常在报刊上碰头,情况也互有所知我们一见如故,座谈成了我们的交流我才知道才他从县里调到遵义地区来发挥他的写作特长……我唯恐冷落了我们文学青年旅游团的青年人,赶快请他们向大家介绍写作经验。
会后,伍本芸和石定分别为我留下“永远进取”和“携手同行,共同进取”的题词。后来到省里开“文代会”和“作代会”,我们就有了更多的交流,我才知道石定的文学根基很扎实,而且和我还有一段地缘关系。怎么说呢?
石定的父亲在我们毕节地区(现在的毕节市)赫章县任职,石定就出生于的赫章县。赫章赫章,赫赫有名的文章、赫章县出了我们毕节地区的第一个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赫章县的贵州省作协会员在我们毕节地区最多,足见石定出生在一个文学之乡。
后来,他父亲到我们大定县(现在的大方县)任职,他又到我们大定县入学。我们大方县具有奢香夫人早在明朝向朱元璋上贡而引进中原文化,文化在我们毕节地区是最发达的,他也粘了发达文化的仙气;以后他父亲到兴义那边去任职,解放后担任新华书店的经理,他还会缺书看吗?而他写作的黄金时期,又在遵义这个古今文人辈出、而今的红色城市工作,你们想想,他的文学功底多么雄厚阿!他的文章怎么不好又多呢?由于他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加上自身的勤奋笔耕,虽然他在遵义文联担任一定的职务的同时,还担任着“民盟贵州省委的”主委,政务工作不少,但他还是佳作频出。
我孩子的那些同志都是高文凭的,听我介绍之后,无不说他们能在遵义这片红色的文化土地上工作,也是一种幸运!
他们问我对于遵义文坛为什么这样熟悉?我说遵义的报刊编辑没有本位主义,对外地作者和本地作者的来搞一视同仁:
1994731日《遵义晚报》发表了我的《他乡遇“贵人”》、同年1225日《遵义日报》发表我的杂文《回捐》。
199511日《遵义日报》登了我的《忍工》,同年216日该报又发表了我的《李政道从遵义“起家”》;
1996年第一期《遵艺文艺》登了我的小说《探病》。这是当年遵义地区的遵义市请顾城来办的《遵义文艺》发表的。当年我们文学青年旅游团到遵义参观的时候,顾城夫妇还和我们一起照相留念。
以上是在网络发表之前我在遵义报刊上发表的部分作品记录。从我在深圳开始在网络上发表之后,我就没有向我们贵州的纸质报刊投稿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家乡办了贵州网站:版主在重庆,他报请我为副版主。我们还下设了贵阳分站和遵义分站。所以有关贵阳和遵义的文章,我就分别往这两个地方网站上发了。网上发表的文章我就没有作记录,但重大新闻还是记得的。例如: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的邹市明,43时获得48公斤级拳击奥运冠军的新闻,我就转发与我有联系的所有网站。如“天涯社区”在全球好多个国家都设有他们的分支机构,我就把这个信息转发到他所有的外国机构,竭力扩大对于家乡的宣传!
我从发稿中深感:遵义这个红色地区报刊编辑没有本位主义:对于外地作者的作品一直保持公平、公开、公正地择优发稿,而且关心帮助作者的优良作风至今不变。去年我参加遵义地区的一次征文,但我不会按要求把征文发到他们要求收稿的电子邮箱里。没办法,还是那位素未谋面、从不认识的编辑:孙光静老师帮我把征文分到他们的征文邮箱里去,我的《草色入年青》一文获奖并收入《五年风采——获奖作品选》一书。我在深圳就住在以前在遵义工作的那个孩子家。她一看到是遵义出的书,就抢先阅读。读到遵义作家作品,就引起她在遵义工作和生活的回忆。尤其是读到对她调到深圳做了帮助的黄先荣叔叔的文章,她就兴高采烈地对她的兄弟姐妹和下一代讲起她在遵义工作的历史和黄先荣叔叔对她的关心之后说:我的黄叔叔以前是文学创作是好手,现在又成了遵义的红色历史专家……
我说:那年多亏编辑孙光静老师帮我把应征文章传到他们的征文邮箱里,我才得以参加。如果孙老师不帮我把征文传到他们收应征文章的邮箱里,我怎么能获奖?
我的故乡离遵义不远,也有亲友在遵义工作,以前我去遵义的时间比较多。旅居深圳后,一年回乡避暑一次,有时也去遵义一游。但是,我在深圳,周围就有以茅台酒为代表的一些遵义商品销售点。看到那家乡不少农产品在深圳畅销,我从内心里不禁感到骄傲!
2025.1.15.于深圳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5-8-23 19:25 , Processed in 0.056158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