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学生之三 我在农业中教学的“半耕”课 高致贤 1965年秋,瓢井区委指派我到六寨苗之一的上寨去创办瓢井区农业中学。具体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实行半耕半读。具体安排为:上午上课,下午生产。课本:县里统一发语文、数学。生产劳动干什么?各校自己安排; 我们以开荒种地为主,兼打毛栗、割茅草和参加当地修公路和修水利工程等有偿劳动来换取收入。公社指给我们一片荒地,由我们学校自己开发。我们的学生都是来自贫下中农的劳动力,还有生产队会计,他们对于生产劳动管理都有经验。 第一次“半耕”是打毛栗(即是野生的小板栗)。季节尚早,毛栗球张口的还不多,没有手套,镰刀又少,只好打下毛栗球果用脚踩,或用石敲,取出宝石般的栗籽,谁都想尝几颗鲜,我也想吃。但我说:“我们先忍点嘴吧,看看我们今天的劳动成果有多少?”学生们也不吃了! 次日上街,全部毛栗卖得3元多钱,买了一担木粪桶和一个粪罐,还剩两角多钱,这便是我们学校的第一笔“半耕”收入。 时值金秋,满山是宝。我们利用每日下半天劳动的时间,边垦荒秋种,边割茅草或打毛栗,又卖得30多元,已超过我的月薪不少了。我们又买了一头小母猪。卖主知道我们的钱来之不易,让价3元。当时尚无“优惠”之说,反正他公开少收我们3元钱。我们自己筑土墙、盖茅草,修了一间八平方米的畜圈,关猪,也可关牛。当时的社会治安很好,故在教室挡山边修此畜圈。 当时区里正在复兴大队修凉水井水库,我就带学生去挖土方,按方计价收现金,学生各挖土方各收钱,学校一分不提留,比在生产队劳动的收入多,所以,一些有文化的单身社员都想去农中读书。 县林业局要在乡下建杉苗圃,区和公社就为我们争取到这个工程。我带着学生从垦地、制种、育苗、管理全包干,共收入300多元。大队党支书李德全帮我们买了一头大黄母牛,用于耕地、产崽。使我们学校又得了一笔大财产! 猪牛是要吃东西的,学校初建,又无饲料,我只好在劳动时安排几个学生打猪菜,割牛草。加上师生51人自炊的那点点少得可怜、淡得见底的淘米水饲养,它们和我们一样过得很清淡。我们两个教师,每月才有我的4两菜油供应,极少吃上猪肉,大家把那猪、牛喂得胖嘟嘟的。 苗族五保户陶幺奶的房子漏了,我们“半耕”时就割茅草为她盖上,安排刘泽芬等两个女生住在她家,课余她们也与老人说说话,帮老人办办事,加强对学生的敬老思想的教育实践。 六寨苗家有个传统习惯:妇女背水吃,男人不关心妇女背水的困难。对此,我就在班会上组织学习毛主席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结合我们身边的实际,讲了苗村南面有个好水源,但没有好水井,我们能不能将那里挖砌一个水井为苗家妇女方便背水呢?学生一致叫好,个个赞成;我便利用“半耕”的时间组织学生为村里挖砌了一眼大水井,并挖铺好从村口到井边的路,还在路坎上砌起“歇坎”,让背水的人们好在路边歇气!赢得苗家妇女的频频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