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回复: 0

[散文] 相交四十年情景在眼前 ——对《毕节日报》的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8 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相交四十年情景在眼前
——对《毕节日报》的记忆
高致贤
   那是1985年的一天,我们单位接到毕节地委宣传部刘衍奎科长的电话通知,让我在大方等他,与他一起乘车出席贵州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
  车上还有摄影师老彭和文物干部小韩,预留了我的座位。大家都是老熟人,刘衍奎告诉我,地区要成立报社,他们两个都要到报社来工作了!老彭贵阳有家,主要去采购照相设备和器材,他就住在家里。小韩和我们一起住在贵州日报社招待所。
  白天,我们开会,他去报社学画版;晚上,我们又汇合一起,集中精力讨论如何创办《毕节报》。
  我们在大会上受到黔南州的激发。当时除了贵阳市有《贵阳晚报》之外,黔南州是第一家办起地州报纸的。他们带着报纸到大会上来送给每个代表一份,并请各位代表留下收信地址,他们会寄赠一年的报纸(虽然那时还是周报,但数量不少),激发起其它地、州、市的办报积极性。
  每天晚饭后,我们集中到宿舍里讨论。织金县的金永福时任贵州日报社驻六盘水记者站站长,他也天天晚上到我们住处来和我们一起讨论,为我们出谋划策。
  刘衍奎同志把各版的编辑人选都考虑好了。他计划要我和赫章的徐本礼负责编一、二版,后因县里的户口不能迁移到地区所在地的规定而搁浅。加上当时毕节报社还没有编制,所以刘、韩、彭他们三人都还暂时属于原单位的人。
  学习归来,他们三人,配合默契,全身心投入毕节报社工作。我和徐本礼当然就成为报纸的骨干通讯员,稿子首先就要投给《毕节报》。
  后来,每十年一次的纪念活动,报社都要从十年间报纸上发表的文章中选出一些好文章来集成书册。记得有一本杂文集叫《为某君肖像添点墨》,一本获奖新闻作品选叫《不成名卉也芬芳》。收入书中的文章,都可以作为《毕节日报》的历史记录,这些书籍都被我珍藏在大方家中。
  随着网络的兴起,我在深圳也很少向纸媒报刊投稿了,但《毕节日报》却连年有我的拙作发表。给我寄样报,发稿费;评好稿,发奖金。虽然发表方式有更新,但乡思、乡情永不忘,我投好稿绝没有忘家乡报!家乡报人更关爱我。
而今,《毕节日报》已进入不惑之年。当年我们同车到贵阳开会和筹办《毕节报》的同事,一个个都已作古,先我而逝了。想起他们,我心里就很难过!祝愿他们在天之灵,安康快乐!
发表于2025年8月17日《毕节日报》
注:这是今天李横老乡看到《毕节日报》发表我的这篇文章,他就把电子版发给我留念。附我应约所写的原稿于后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5-8-23 15:37 , Processed in 0.043111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