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致贤用智能作何士光的人物素描 在尘世喧嚣中,他始终保持着对精神世界的执着叩问。 何士光,这位以《乡场上》震动中国文坛的作家,于1942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60年,他从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没有留在城市,而是选择到黔北山区凤冈县任教,这一决定深刻地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道路。 在偏远的乡场上,何士光一待就是二十年。这段与土地和农民朝夕相处的岁月,让他真正理解了黔北农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 一/文学高峰 1980年,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全国轰动。这篇描写黔北乡场农民冯幺爸在极左路线结束后的精神觉醒的小说,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文学宣言”。 《乡场上》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何士光由此一举成名,成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紧接着,他的《种包谷的老人》在1982年再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远行》在1985年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创造了连续三届荣获全国大奖的辉煌成就。 二/创作转向 1990年代后,何士光的创作发生了重要转折。他从小说转向散文和哲学思考,更加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命意义。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包括《如是我闻》、《烦恼与菩提》、《今生:经受与寻找》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将东方智慧与文学表达相融合,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文学风格。 三/创作特点 何士光的作品可以分为两个鲜明阶段: 前期以小说为主,写实细腻,充满乡土气息,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的社会变革和农民的精神状态。 后期则以散文和哲思为主,空灵深邃,富含禅意,展现了一个作家对生命本质的不懈探索。 即便在文学风格转变后,他始终保持着对精神世界的执着叩问,形成了从外在写实到内在探索的完整创作轨迹。 四/文学地位 何士光于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贵州作家协会主席、《山花》主编等职务。他的作品不仅是新时期文学的重要收获,也是贵州文学的骄傲和标志。 从轰动文坛的《乡场上》到深邃哲思的《如是我闻》,何士光完成了一个作家从关注社会现实到探索精神世界的完整历程。在尘世喧嚣中,他始终保持着对精神世界的执着叩问,这种不懈的探索精神,使他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2025.11.2。于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