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族谱大而实 高致贤 8月7日,表孙文朝春将他们刚修成的《文氏族谱上(终结版)》从网上发给我。我立即下载到电脑上打开来慢而仔细地阅读。初看,觉得也是一般修谱模式。但因我母亲姓文。从我们当地的民谚来说:我是“文家竹林中的秧秧”;若按科学的说法呢?我身上的血液成分有一半属于文姓的。我与文家是亲戚。发谱给我的文朝春还叫我表爷爷。几年前,他们在筹备修谱的时候,我的亲表侄文开永就邀我和几个有关人员一起谈论他们准备修谱的问题。我听了非常高兴,也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因我年老力衰,远居深圳。连2005年我高氏家族始修我们支系的《高氏族谱》我也不能直接参加。所以我的表侄表孙理解我的实际困难,只由我的亲侄子高扬宗作为他们修谱的顾问来表示心意了! 我从大方退休到深圳休闲之后,也学习过一些宗谱知识。并从网上参与一些全国性的宗谱知识和修纂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也从中看到一些大谱,学到不少知识,看到一些问题。与我知道的一些大族谱相比之下,我觉得这《文氏族谱》既是大谱,又很实际!这是与我知道的某些大族谱比较而言: 如果我们只把宗族定义为同一父系家族的话,这个命题似乎很难令人接受,但人们早已接受并执行了。正如民间所言:“同姓不同宗,各有各的老祖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已经把“姓”和“宗”区别看待了。姓不过是某些人群共同顶起的一个代号,而宗呢?则是同一父系遗传繁衍之人群。所以,同宗未必同姓,同姓未必同宗。 盛世之期,各个宗族修谱,也叫清谱,即是在同姓人中将各个父系家族理顺,分清各个支系。这是指有姓氏之后的支系。如果上溯到有文字记载的祖先的话,中国只有炎帝、黄帝、蚩尤三姓,即是三个支系。而且炎帝、黄帝、蚩尤,也并非一个自然人,各是一个部落首领,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法人,该部落中的人也绝不可能是某父系一脉相承。 而今的姓氏已从早期版本《百家姓》的单姓446个,双字复姓61个,共计507个姓发展到当今《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的23,813个姓氏。一个姓中又分为若干支系,同姓不同宗就难以避免了!为什么呢? 首先从中国姓氏起源来看,大约有以氏为姓;以国名为姓氏;以邑名为姓氏:以乡、亭之名为氏:以居住地为姓氏;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以排行为姓氏;以官职为姓氏;以技艺为姓氏;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以谥号为氏;因赐姓、避讳而改姓等十多种,每一姓中有若干父系子孙,这就说明一个姓不可能只是一个父系的子孙了!大前提如斯,现实生活依然。 收养弃婴随收养人姓不说,有一种叫随娘儿(即是父死后随母改嫁到外姓人家便从后父之姓);还有一种抱养儿,也随养父而姓。这两类人,本可“三代还宗”,即三代之后改还原姓,但因后父、养父宗族强盛等种种原因,有的就没有还宗了!仅我个人所知的这两种情况都不少,何况全国全世界?《作家文摘》第1500期载《Y染色体揭秘曹操身世》一文说:“通过对全国各地111个曹氏家族人群DNA和族谱调查,寻找到了曹操的后人。并且首次确认曹操既非他所自称的曹参的后代,也非夏侯的后代。相关研究成果于2011年12月22日发表在最新一期《人类遗传学报》上。” 所以,我认为:不论从姓氏起源,还是从现实生活来看,同一个姓的人,血脉遗传也未必尽是同一姓人了。故寻根问祖中,只要和自已现在是一个姓的就是同宗,不必再去追究他们某辈老人姓什么!姓也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说不定若干若干年后,鲁迅也会被某地某些鲁氏家族认为祖宗哩!话题扯远了,到此打住! 我想说的是:从得姓始祖到而今,因为战乱、自然灾害、或婚、商、求学等等原因,不管哪个姓,他们从得姓始祖开始到而今,都分成若干若干支系迁徙到不同的省、市,甚至到不同的国家居住,迁徙之后还保持老谱书世系的极少。很多都从他们到新居住地的始迁祖开始,重新修谱书、定字辈,建立新的宗族世系表。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可有一些贪大求全之辈,妄图将几千万人口,成百上千支系的姓氏大族的全族人家史修成一个大x谱,将全姓人从古至今若干代人的字辈统一到一个世系表中。极力将痴人说梦变为现实。把一个大族人的世系表搞得颠三倒四,还自以为荣!有人还以为他们像“孔、孟、颜、曾”四姓那样把字辈统一起来!他们哪里知道那是皇帝老儿叫他们那样干的。即使叫他们干的来头那样大,那四姓人的字辈为此也被打乱。上述这种事儿我们管不了,也不去管它。但我想说的是—— 我看到的这部《文氏族谱》,认为文姓是全国有名的大姓,支系也很多。宗族历史悠久,历代名人不少。可是他们并没有将《文氏族谱》搞成什么既大不了,也通不了的所谓“大通谱”。而是将各支系的老谱综合起来,在保持支系老谱的基础上加以支系的更新。让族人既能从中看到全族人的族史,又能看的各支系中相同相异的内容。我认为:这是一部既大又实在的好谱!作为一个血液中还有一半属于文姓之我。为此感到骄傲而自豪!感谢本谱编委会!对这个问题就处理得很好!故作此文以纪之,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2025.8.10。于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