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国学苑

白鹭国学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161|回复: 64

[散文] 关于“人”字的写法 《爱的通信》20封连载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4 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人”字的写法


《爱的通信》20封连载之一
按:这里的“爱”绝不是单指恋爱,更不是谈性爱,而是指父爱母爱友爱等博爱。

高致贤
jx

这是我第三次给你写信了。到底写什么呢?提笔便感江郎才尽,但又不能失约,必须每周一封。于是乎,情急生智,蓦然想到写“人”。
记得你常对我说要做个真正的人。以前我对此并不以为然,还以为是陈词滥调,今天却突发奇想:“人”是有正、草、隶、篆等各种写法的,你说的“真正的人”,是不是就是正楷真写的“人”?我觉得“人”要站立起来,必须互相支持。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男左女右,不知道这种分法有什么依据。我是这样理解的:“人”字左边为一撇,右边为一捺,故尔你为一撇,我为一捺,如果我们不互相支持:撇无捺而脚边虚,捺无撇而头无靠,谁也站立不稳。

我得承认:我俩一旦成“人”,且此“人”的第一“撇”是你,难怪人们多将父亲称为户主。我曾为此不服,想将“人”字的撇捺换换地位,让一捺占个上风;谁知这一换便成了“入”。从正面看,这“入”怎么也认不成“人”呀!只有通过镜子从反面看才像个“人”样,但已经反了!人反了还有什么情感?

“人”字看来很简单,就那么两笔,三岁孩童也会写,可要真正写好它,许多大书法家也在写正楷“人”上出了败笔。“人”非全是正楷体,故有“草、隶、篆”体来凑合。各种“人”体占着一定比例,形成复杂的“人”类社会。

我尚不能决定写下“我爱你”这三个字,就因为我尚未认定你是正、草、隶、篆中的哪一种“人”。我爱的“人”必须是正楷真写的。“草、隶、篆”等,表面看去虽然艺术、浪漫,花花哨哨,但却缺乏正气与骨力。

这也可能是我的偏见吧?偏见也好,正见也罢,只有认准真正的人,我才能吐露那三个字。正楷真“人”,双脚立地,不怕压力。“一”压便“大”,“二”压顶“天”,顶破“天”便成为大丈“夫”。此乃我的追求者。

罗哩罗嗦写了这些,谬误难免,好在这是情书,不致影响社会,“人”应如何写?希望得到你为答复。

吻你!

mx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4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书法心得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5 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写好“人”字?(爱的通信20封)之二


如何写好“人”字?(爱的通信20封)之二

高致贤

jx:

上次给你谈到关于“人”字的写法后,我还忐忑不安,你又提出个:如何写好“人”字的问题,把问题深化了一大步,真难为我了!作为恋友,我只好从命!

“人”字说起来很简单,正、草、隶、篆皆为两笔,左边一撇,右边一捺,除了“一”和“乙”比它少笔画外,它的笔画要算最少的了!而且“一”有大写的“壹”,笔画比“人”多,“乙”虽只有一笔,却有不少“弯弯绕”,没有正“人”直。“人”字看来很简单,就那么两笔,三岁孩童也会写,可要真正写好它,许多大书法家也在写正楷“人”上出了败笔。毛-泽-东的书法举世公认,他写的“人”字也不咋样,就以人们最熟悉的“人民日报”来说吧,单看那“人”字,左重右轻悬殊大,“民”字写得太小,比例失调,“人民”不平等。统观历代书法家,没有哪个把正“人”写好。写得最好的也不过让“人”左右平等,使“人”能够显出正气与骨力。

“人”字看来很简单,可是人人都说为人难:“男人难为人”、“女人为人难”,当官的在叫苦,为民的常喊冤,工人怕下岗,农民说肥料贵,老人怕孤寂,小孩怕体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认不完经书上的字。为什么?因为“人”太简单了,随便就把“人”写成。且“人”无繁体,也未简化,华夏儿女同为“人”。倘若仓颉夫子把“人”设计得复杂一点,写起来好写一些,为起来恐怕就不至于这样难了吧!

此复!

mx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5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致的讲究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0 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别犯低级错误!(爱的通信之3)


别犯低级错误!(爱的通信之3)
高致贤
xx:
关于“人”字的写法己写了两篇,作为记者这一种公开文字工作的你,是不是犯过写错历史人名的低级错误?我未注意。但我却看到一些报上登出的错写人名、姓氏等,简直令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晶报》(2002.5.20.第14版)上登出《叶永烈:激情的岁月》一文中,写着“比如深入劳改工厂和监狱采访王宏民的贴身秘书等历史见证人”之句中的“王宏民”,从前后文看来,他写的是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传记,故尔可确认为是“王洪文”之误。作为记者,这绝非笔误,而是历史常识之贫乏。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竟然能一路绿灯通过编辑、校对和终审关。说明缺乏常识的远不只你这个高nl记者一人。
无独有偶,2001年6月19日《汕头特区晚报》文摘版,摘自《辽沈晚报》6月6日的《重走孔子周游列国路》一文中,有中国四个姓民同用家族“字辈”中的四大姓氏:“孔、孟、颜、曾”中的“颜”错写为“严”。颜与严的普通话读音相同,也为姓氏,但各是一个姓,不能混淆。而且颜渊或颜回这个名字,对于中国的文化人来说,应为普通常识,竟然能让几家报纸的编校审都未发现,何其悲哉!
所谓低级错误,绝非此种错误没坏影响,而是一种常识性的错误,不应该错!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2 21: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欣赏赞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2 21: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针见血,学习欣赏。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封闭与开放溯源(爱的通信之4)


封闭与开放溯源(爱的通信之4)
高致贤
xx:
来信说:你看到一篇叫《开放则活 封闭则死》的文章讲得很有道理,读后深受启迪,但却不知我国封闭、开放的理论始于谁?让我说说。不敢违背你的指示,赶快查阅史料,现将所得回复于后:
李老聃在他的《老子》中说:“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平盛世到达最理想的时候,邻国之间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犬吠可以互相听见,人们各自认为自己吃的香甜,认为自己穿的漂亮,习惯于自己的风俗,满意自己的职业,直到老年死亡也不互相往来。”这正是一种闭关自守的小农经济意识。
这大概就可以视为“原始共/产主/义”思想的萌芽吧?马/克/思将其深化,列/宁、毛/泽/东具体实施,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到70年代中叶的20多年间,即“三面/红/旗万/岁”时期,实施“老子理念”最坚决,而今60岁以上的人深有体会。那时,车站、食堂、旅店均收归国有或改造为公私合营,由国家统一管理,外出食宿乘车都得持有所在单位的行政组织介绍信才行。没有市场,到仅有的商业供销部门购物,必须有票证。人民大众的食衣住行都掌握于当权者手中,划地为监牢,封闭似铁桶,他们将封闭视为巩固政权的保险柜。过来人深有体会!
我国首先反对老子这种“眇论”的,大概就是司马迁。确切地说,司马迁将他的反对意见写入《史记》之中。司马迁驳斥了李聃的眇论后,用大量史实说明开放经商之重要与必要。把农、工、商的作用和相辅相成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即是“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这里,司马迁随着强调流通之重要性:资源变不成商品,资源就得不到开发。
司马迁还强调衣食足而礼义兴的道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住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当然,实践中还有“饱暖思淫欲,家寒起盗心”这一面他没有说到,但这并非说司马迁开放的完整理念,可这已具有了开放理论之雏形。这种理论出现在西汉时期,是难能可贵的。这里并非抑李扬司,旨想说《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序》及几篇“货殖列传”值得一读。你好好看一下,看那是不是我国开放理论之雏形?
此复!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4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眇论,是不是谬论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何要“叶落归深”?(爱的通信之5)


我为何要“叶落归深”?(爱的通信之5)
高致贤
xx:
来信对我叶落归“深”深感不解!其实,这是一种社会发展现象,没有什么奇怪的。所谓叶落归根,是指外出人员告老还乡。这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国家在职人员离退休后,多数要回到自己的故乡养老,故也叫告老还乡。但一些离退休人员回乡养老并非热爱故土,而是迫不得已。为什么这样说?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改革开放前的我国,实行计划经济,职工统分统管,自已到哪里工作全由组织分配,个人没有丝毫选择权。多数地方实施人才“地方所有制”,甚而实行人才“单位所有制”,人员一律不准“外流”。叶落不归根,便无立足之地。
当时的农民,除极少数因当兵提干、读大专毕业和参加工作能离开故土生话外,绝大多数只能守土一生。后来发展到当兵复员、读书毕业也实行“社来社去”,即是农民从公社去当兵复员、读书毕业后仍回公社当农民。职工家属是农业人口的,想转为非农户口比登蜀道难上千万倍,所生小孩户口从母。农村户口是不能进城常住的。农民的生活物资只能靠参加生产队劳动分配,干部职工的家属是农民的,一旦离乡进城,便会成为“黑人黑户”:城市不供应口粮,也不准打工、经商,农村取消了你的劳动分配。离退休人员在城里养不起家属,只有办起户口回去归农村这个“根”了!即使你参加工作进了城市,也因你的家属还是农业户口不能进城,离退休后,你还得回农村才有人照顾晚年生活。否则,你就会成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魂野鬼。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有钱到哪里都可以买吃买穿,购车购房。农民涌向城市,内地职工涌向沿海。他们或打工,或经商办企业,各自发展经济,不少人有了养活父母的经济能力。他们接父母进城一起生活,可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也可与父母互相照顾。于是,多数有子女在城市发展的,离退休后,便到城市去与子女一起生活,安度晚年,不必非回乡不可了。这便是“叶落归城”的必然性!
我退休后从大方来到深圳,不过是叶落归城大军中的一员,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白鹭宗旨:文学原创基地,以文学交流为名义,以推出写手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白鹭国学苑 ( )

GMT+8, 2024-6-15 01:40 , Processed in 0.052328 second(s), 19 queries .